佛法金湯編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相法密經。
空法塵。
依佛智。
莫過於般若心經。
是八種經。
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
萬佛之秘藏盡矣(長慶集)。
龐蘊 蘊。
字道玄。
衡陽人。
世本業儒。
志求真谛。
初谒石頭遷禅師問。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遷以手掩其口。
豁然有省。
一日遷問曰。
日用作麼生。
蘊曰。
若問日用事。
即無開口處。
乃以偈呈遷。
遷然之。
後參馬祖。
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祖雲。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蘊頓領玄要。
【标】元和中北遊襄漢。
居郭西小舍。
一女靈照常制竹漉籬賣以供朝夕。
将逝令靈照出視早晚。
及午以報。
女遽曰。
日已中矣。
而有蝕也。
蘊出戶視之。
女即登父座合掌坐亡。
蘊笑曰。
吾女鋒捷。
於是更留七日。
州牧于頔問疾。
蘊謂曰。
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
言訖枕頔膝而化(傳燈)。
柳宗元 宗元。
字子厚。
河東人。
少精敏絕倫。
為文章卓偉精緻。
第進士博學宏辭科。
貞元中拜監察禦史。
元和中為柳州刺史。
後貶永州司馬。
因自放山澤間。
其湮厄感郁一寓諸文。
送浚上人歸省序略曰。
金仙氏之道本於孝敬。
而後積以衆德歸於空無。
其教曰禅曰法曰律。
上人專於律行。
恒久彌固。
其儀刑後學者欤。
誨於生靈。
觸類蒙福。
其積衆德者欤。
觐於高堂。
視遠如迩。
其本孝敬者欤。
【标】撰南嶽般舟和尚碑。
略曰。
和尚心大行密。
體卑道尊。
以為由定發慧必用毗尼。
師即崇嶺作精室曰般舟台焉。
嗚呼。
無得而修。
故念為實相。
不取於法。
故律為大乘。
萬行方厲。
一性恒如。
寂用之涯不可得也。
送浩初上人序略曰。
儒者韓退之病予嗜浮圖言。
訾予與浮圖遊。
且曰見送元生序不斥浮圖。
浮圖誠有不可斥者。
往往與易.論語合。
誠樂之。
其與性情[奭-人+大]然。
不與孔子異道。
退之好儒。
未能過揚子。
揚子之書於莊墨申韓皆有取焉。
浮圖者反不及莊墨申韓之怪僻險賊耶。
曰以其夷也。
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
則将友惡來盜跖而賤季劄由餘乎。
非所謂去名求實者矣。
吾之所取者。
與易.論語合。
雖聖人複生。
不可得而斥也。
退之所罪者其迹也。
【标】撰淨土院記。
略曰。
中州之西數萬裡。
有國曰身毒。
釋迦如來示現之地。
彼佛言曰。
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曰極樂。
佛号無量壽如來。
其國無三惡八難。
衆寶以為飾。
其人無十纏九惱。
群聖以為友。
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
苟念力具足則生彼國。
永出三界得不退轉。
其言無所欺也。
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
大勸於時。
其後天台顗大師着釋淨土十疑論。
宏宣其教。
迷者賴焉。
蓋其留異迹而去者甚衆。
撰南嶽大明律師碑。
略曰。
儒以禮立。
仁義無之則壞。
佛以律持。
定慧去之則喪。
是故離禮於仁義者。
不可與言儒。
異律於定慧者。
不可與言佛。
撰六祖能大師碑。
略曰。
自有生物則好鬥奪喪其本實。
悖乖淫流莫返於初。
而浮圖說後出推離還源合所。
謂生而靜者梁氏。
好作有為。
達磨譏之。
空術益顯。
六傳大鑒。
其道以無為為有。
以空洞為實。
以廣大不蕩為歸。
其教人始以性善。
終以性善。
不假耘鋤。
本其靜矣(全文并見本集)。
李翺 翺。
字習之。
後魏尚普左仆射沖十世孫。
中進士第。
元和初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
嘗為朗州刺史。
仰慕藥山惟俨禅師道風。
屢請不赴。
乃特入山緻敬。
藥山端然看經殊不顧視。
翺乃雲見面不如聞名。
拂袖便行。
藥山卻召翺。
翺回首。
何得貴耳賤目。
遂頂拜。
起問如何是道。
藥山以手指天。
複指淨瓶。
翺曰不會。
藥山雲。
雲在青天水在瓶。
翺拜謝。
乃呈偈雲。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事。
雲在青天水在瓶。
【标】一夕師登山。
忽雲開見月。
大嘯一聲。
聲落澧陽八九十裡。
翺聞之。
複寄偈曰。
選得幽居惬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雲嘯一聲。
翺嘗着複性三篇。
其一謂情昏則性匿忘情則複性。
其二謂無思則寂照。
其三謂昏而不思終不明道(傳燈并本集)。
裴度 度。
字中立。
河東聞喜人。
曆四朝。
文宗诏節度河東。
二年拜中書令封晉國公。
谥文忠。
嘗與三十餘人問道於國一欽禅師。
行門人禮。
在河東時奏五台佛光寺慶雲現。
見文殊乘獅子於空中。
從者萬衆。
帝遣使供萬菩薩。
是日複有慶雲見(镡津集)。
庾承宣 承宣。
登貞元八年第。
與韓愈.歐陽詹等同榜。
号龍虎榜。
嘗撰福州淨光塔銘。
其序略曰。
觀察使柳公.監軍使魚公相與言曰。
報君莫大於崇福。
崇福莫大於樹善。
樹善莫大於佛教。
教之本其在浮圖欤。
夫浮圖者。
上參諸天。
下鎮三界。
影之所蔭如日月之照。
破昏為明。
鈴之所響如金石之奏。
聞聲生善。
如是之福盡歸人主。
謀之既臧。
相顧踴躍。
食王祿者樂於檀施。
荷帝力者悅而獻工。
役無告勞。
功用斯畢。
皇帝嘉焉。
賜額曰貞元無垢淨光之塔(舊唐史)
空法塵。
依佛智。
莫過於般若心經。
是八種經。
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
萬佛之秘藏盡矣(長慶集)。
龐蘊 蘊。
字道玄。
衡陽人。
世本業儒。
志求真谛。
初谒石頭遷禅師問。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遷以手掩其口。
豁然有省。
一日遷問曰。
日用作麼生。
蘊曰。
若問日用事。
即無開口處。
乃以偈呈遷。
遷然之。
後參馬祖。
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祖雲。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蘊頓領玄要。
【标】元和中北遊襄漢。
居郭西小舍。
一女靈照常制竹漉籬賣以供朝夕。
将逝令靈照出視早晚。
及午以報。
女遽曰。
日已中矣。
而有蝕也。
蘊出戶視之。
女即登父座合掌坐亡。
蘊笑曰。
吾女鋒捷。
於是更留七日。
州牧于頔問疾。
蘊謂曰。
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
言訖枕頔膝而化(傳燈)。
柳宗元 宗元。
字子厚。
河東人。
少精敏絕倫。
為文章卓偉精緻。
第進士博學宏辭科。
貞元中拜監察禦史。
元和中為柳州刺史。
後貶永州司馬。
因自放山澤間。
其湮厄感郁一寓諸文。
送浚上人歸省序略曰。
金仙氏之道本於孝敬。
而後積以衆德歸於空無。
其教曰禅曰法曰律。
上人專於律行。
恒久彌固。
其儀刑後學者欤。
誨於生靈。
觸類蒙福。
其積衆德者欤。
觐於高堂。
視遠如迩。
其本孝敬者欤。
【标】撰南嶽般舟和尚碑。
略曰。
和尚心大行密。
體卑道尊。
以為由定發慧必用毗尼。
師即崇嶺作精室曰般舟台焉。
嗚呼。
無得而修。
故念為實相。
不取於法。
故律為大乘。
萬行方厲。
一性恒如。
寂用之涯不可得也。
送浩初上人序略曰。
儒者韓退之病予嗜浮圖言。
訾予與浮圖遊。
且曰見送元生序不斥浮圖。
浮圖誠有不可斥者。
往往與易.論語合。
誠樂之。
其與性情[奭-人+大]然。
不與孔子異道。
退之好儒。
未能過揚子。
揚子之書於莊墨申韓皆有取焉。
浮圖者反不及莊墨申韓之怪僻險賊耶。
曰以其夷也。
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
則将友惡來盜跖而賤季劄由餘乎。
非所謂去名求實者矣。
吾之所取者。
與易.論語合。
雖聖人複生。
不可得而斥也。
退之所罪者其迹也。
【标】撰淨土院記。
略曰。
中州之西數萬裡。
有國曰身毒。
釋迦如來示現之地。
彼佛言曰。
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曰極樂。
佛号無量壽如來。
其國無三惡八難。
衆寶以為飾。
其人無十纏九惱。
群聖以為友。
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
苟念力具足則生彼國。
永出三界得不退轉。
其言無所欺也。
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
大勸於時。
其後天台顗大師着釋淨土十疑論。
宏宣其教。
迷者賴焉。
蓋其留異迹而去者甚衆。
撰南嶽大明律師碑。
略曰。
儒以禮立。
仁義無之則壞。
佛以律持。
定慧去之則喪。
是故離禮於仁義者。
不可與言儒。
異律於定慧者。
不可與言佛。
撰六祖能大師碑。
略曰。
自有生物則好鬥奪喪其本實。
悖乖淫流莫返於初。
而浮圖說後出推離還源合所。
謂生而靜者梁氏。
好作有為。
達磨譏之。
空術益顯。
六傳大鑒。
其道以無為為有。
以空洞為實。
以廣大不蕩為歸。
其教人始以性善。
終以性善。
不假耘鋤。
本其靜矣(全文并見本集)。
李翺 翺。
字習之。
後魏尚普左仆射沖十世孫。
中進士第。
元和初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
嘗為朗州刺史。
仰慕藥山惟俨禅師道風。
屢請不赴。
乃特入山緻敬。
藥山端然看經殊不顧視。
翺乃雲見面不如聞名。
拂袖便行。
藥山卻召翺。
翺回首。
何得貴耳賤目。
遂頂拜。
起問如何是道。
藥山以手指天。
複指淨瓶。
翺曰不會。
藥山雲。
雲在青天水在瓶。
翺拜謝。
乃呈偈雲。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事。
雲在青天水在瓶。
【标】一夕師登山。
忽雲開見月。
大嘯一聲。
聲落澧陽八九十裡。
翺聞之。
複寄偈曰。
選得幽居惬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雲嘯一聲。
翺嘗着複性三篇。
其一謂情昏則性匿忘情則複性。
其二謂無思則寂照。
其三謂昏而不思終不明道(傳燈并本集)。
裴度 度。
字中立。
河東聞喜人。
曆四朝。
文宗诏節度河東。
二年拜中書令封晉國公。
谥文忠。
嘗與三十餘人問道於國一欽禅師。
行門人禮。
在河東時奏五台佛光寺慶雲現。
見文殊乘獅子於空中。
從者萬衆。
帝遣使供萬菩薩。
是日複有慶雲見(镡津集)。
庾承宣 承宣。
登貞元八年第。
與韓愈.歐陽詹等同榜。
号龍虎榜。
嘗撰福州淨光塔銘。
其序略曰。
觀察使柳公.監軍使魚公相與言曰。
報君莫大於崇福。
崇福莫大於樹善。
樹善莫大於佛教。
教之本其在浮圖欤。
夫浮圖者。
上參諸天。
下鎮三界。
影之所蔭如日月之照。
破昏為明。
鈴之所響如金石之奏。
聞聲生善。
如是之福盡歸人主。
謀之既臧。
相顧踴躍。
食王祿者樂於檀施。
荷帝力者悅而獻工。
役無告勞。
功用斯畢。
皇帝嘉焉。
賜額曰貞元無垢淨光之塔(舊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