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七

關燈
禅師入麟德殿。

    設齋召諸大德論道。

    帝臨聽論議。

    有法師問何謂四谛。

    義曰聖上一帝。

    三谛何在。

    又問如何是禅。

    義以指點空。

    法師無對。

    帝曰。

    法師講無窮經論。

    隻這一點尚不奈何。

    帝問義曰。

    何者是佛性。

    義曰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

    由是益重禅宗。

    四年五月勑有司别鑄金印加清涼國師。

    号僧統國師。

    主教門事(釋監)。

    八年賜谥江西馬祖曰大寂。

    塔曰大莊岩。

    九年勑谥百丈懷海曰大智。

    塔曰大寶勝輪。

    【标】十年嶺南節度使馬總以曹溪六祖未有稱号疏聞於上。

    诏谥大鑒禅師。

    塔曰靈照。

    十四年遣中使杜英奇迎鳳翔法雲寺護國真身塔内釋迦文佛指骨入内。

    帝禦安福門迎拜。

    留禁中供奉三日。

    五色光現。

    百僚稱賀。

    曆送諸寺而威儀音樂旌旛偉盛殊特。

    刑部侍郎韓愈上表極谏。

    帝大怒。

    貶潮州刺史(舊史并傳燈)。

     穆宗 帝諱恒。

    憲宗第三子。

    長慶元年三月盧龍節度使劉總舉幽燕二十餘郡歸朝乞度為僧。

    诏賜僧衣。

    号大覺大師。

    署所居第為報恩寺(舊史)。

    【标】二年遣左街僧錄靈[阜-十+廾]赍诏起汾州無業禅師赴阙。

    [阜-十+廾]至宣诏畢稽首曰願師起赴。

    師笑曰貧道何德。

    累煩人主。

    汝可先行。

    吾即往矣。

    遂沐浴端坐而逝。

    [阜-十+廾]回奏其事。

    帝嘉歎。

    賜谥大達國師(傳燈)。

    嘗制南山宣律師贊曰。

    代有覺人。

    為如來使。

    龍鬼歸降。

    天人奉事。

    聲飛五天。

    辭驚萬裡。

    金烏西沉。

    佛日東舉。

    稽首皈依。

    肇律宗主。

     敬宗 帝諱湛。

    穆宗長子。

    寶曆元年勑兩街建方等戒壇。

    左街安國寺。

    右街興福寺。

    以中護軍劉規充左右街功德使。

    擇戒行者為大德。

    令試童子經得度(統紀)。

     文宗 帝諱昂。

    穆宗次子。

    太和元年十月誕節。

    诏秘書監白居易.安國寺引駕大師義林.上清宮道士楊弘元於麟德殿談論三教(樂天文集)。

    【标】五年。

    帝好食蛤蜊。

    一日有菩薩現像于蛤中。

    诏太乙山惟政禅師問之。

    政曰。

    物無虛應。

    此蓋廣陛下信心耳。

    經雲。

    應以此身得度者。

    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

    大士已現。

    未聞說法。

    政曰。

    陛下睹此為常耶非常耶。

    信耶非信耶。

    帝曰。

    希有之事焉得不信。

    政曰。

    已說法竟。

    帝大悅。

    即诏天下寺院皆立觀音聖像(釋監)。

    開成三年三月。

    澄觀卒。

    帝以祖聖宗仰。

    特辍朝三日。

    重臣缟素。

    奉全身塔於終南山。

     宣宗 【标】帝諱忱。

    憲宗第十三子。

    封光王。

    武宗忌之。

    拘於後苑。

    宦者仇士良潛令髡發為僧。

    乃周遊天下。

    見鹽官安禅師。

    安與帝曰。

    時至矣。

    無滞泥蟠。

    囑以佛法。

    武宗崩。

    左神策軍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迎立之。

    即位改元。

    大中閏三月诏曰。

    會昌季年。

    并省寺宇。

    雖雲異方之教。

    有資為理之源。

    中國之人久行其道。

    厘革過當。

    事體乖謬。

    其靈山聖境。

    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

    諸宿舊僧可仍舊修複住持(唐史)。

    二年。

    勑上都.東都.荊.揚.汴.益等州建寺立方等戒壇。

    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

    五台山建五寺。

    各度僧五十人。

    三年。

    勑沙門靈晏為左右街僧錄。

    四年。

    勑杭州鹽官安禅師所居院賜名齊豐寺。

    【标】五年正月。

    诏弘辯禅師入内。

    帝問禅宗何有南北之名。

    師曰。

    禅門本無南北。

    至弘忍大師有二弟子。

    一慧能居嶺南。

    一神秀在北揚化。

    得法雖一。

    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

    故曰南頓北漸。

    帝曰何名戒定慧。

    師曰。

    防非止惡名戒。

    六根涉境心不随緣名定。

    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

    何名方便。

    師曰。

    隐實覆相。

    權巧之門也。

    何為佛心。

    師曰。

    佛者言覺。

    心者佛之别名。

    有人念佛如何。

    師曰。

    中下之根。

    不能頓曉。

    佛開觀門。

    令念佛生於極樂。

    是日弘辯奏對。

    漏下七刻。

    帝悅。

    賜号圓智禅師(舊史.五燈)。

     懿宗 帝諱漼。

    宣宗長子。

    鹹通三年四月。

    勑兩街四寺各建戒壇度僧。

    杭州大慈山寰中卒。

    僖宗賜谥性空大師。

    塔曰定慧。

    仍為贊曰。

    履踐真實。

    心悟無際。

    南泉趙州。

    激揚酬對。

    居乏寒泉。

    虎跑以濟。

    惟德斯馨。

    風清日麗。

    六年十二月三日。

    德山宣鑒坐化。

    勑谥見性禅師。

    八年四月十日。

    臨際義玄端坐說偈而逝。

    勑谥慧照禅師。

    塔曰澄靈。

    十年三月洞山良價入寂。

    勑谥悟本禅師。

    塔曰慧覺。

    十一年。

    賜終南山道宣律師澄照之号。

    十二年五月。

    帝幸安國寺。

    賜知玄沉檀寶座。

    高二丈餘。

    十四年三月。

    造浮圖寶帳彩旛花蓋。

    勑兩街往鳳翔迎佛骨。

    四月八日至京。

    帝禦安福門。

    迎拜入内瞻禮。

    群臣有谏者至。

    言憲宗迎佛骨尋即晏駕。

    帝曰。

    朕生得之。

    死無所恨。

    帝每於禁中設講席。

    自唱經旨。

    手錄梵文而為贊呗(舊史.稽古略.虎跑寺記)。

     僖宗 帝諱儇。

    懿宗第五子。

    廣明元年。

    以黃巢入宼幸成都。

    诏知玄法師赴行在談論。

    賜号悟達國師。

    留宮久之。

    辭歸九隴(高僧傳)。

    又賜谥永嘉玄覺曰無相大師。

    塔号淨光。

     昭宗 帝諱晔。

    懿宗第七子。

    龍紀元年誕節。

    勑兩街僧道入内殿講論。

    乾甯三年。

    勑於羅什法師譯經處重建草堂寺。

    四年。

    勅谥趙州從谂曰真際大師(統紀)。

     佛法金湯編卷第七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