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七

關燈
如。

    行曰銮輿有萬裡之行。

    社稷終吉。

    尋以金合進之。

    帝一日發視之。

    乃當歸少許。

    祿山之亂。

    帝幸蜀至萬裡橋。

    未幾果歸。

    乃悟其谶。

    昭宗初封吉王。

    唐之社稷至昭宗遂滅。

    故雲終吉(一行傳)。

    四年無畏三藏至京。

    館於西明。

    後因旱。

    帝遣高力士召畏祈雨。

    畏曰今旱數當然也。

    若苦召龍。

    緻雨必暴。

    帝強之曰。

    人苦暑病。

    雖風雷亦足快意。

    畏乃盛水一缽。

    以小刀攪之。

    咒以梵言。

    須臾有物如龍。

    其大如指。

    矯首水面。

    複潛缽底。

    頃之有白氣自缽而升直上數尺。

    畏謂力士曰亟去。

    雨至矣。

    既而大風震電驟雨如傾。

    樹為之拔。

    第八年帝禦花萼樓。

    召法師道氤.道士尹謙對辨四十餘反。

    尹謙義負。

    有旨編其所論入藏。

    号曰開元佛道論衡(高僧傳并唐史)。

    十九年。

    禦注金剛經。

    頒行天下(經目)。

    廿六年。

    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

    以紀年為額。

    皆号開元(唐史)。

    天寶五年诏不空三藏入内立壇。

    為帝灌頂。

    夏旱複令禱雨。

    大澍。

    賜紫袈裟。

    絹二百疋。

    是年制天下度僧尼。

    并令祠部給牒。

    十二年西蕃入宼安西。

    召不空入内誦仁皇護國密語。

    帝親秉爐。

    有神介冑而至。

    帝問曰此何神也。

    空曰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

    空誦密語遣之。

    四月二十日西涼奏報。

    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裡許雲霧間神兵長偉。

    城北門樓有光明。

    空中鼓角聲震天地。

    西蕃畏懼卷甲遁去。

    帝覽奏因勑諸道城樓置天王像(不空傳)。

     肅宗 帝諱亨。

    玄宗第三子。

    即位於靈武。

    改元至德。

    時宼難方盛。

    或勸帝宜憑佛佑。

    乃诏沙門百人入宮行道。

    朝夕諷呗。

    至德二載诏令元皎於鳳翔開元寺建藥師道場。

    忽法會中生李樹四十九莖。

    皎等表賀。

    勑答曰。

    瑞李滋繁。

    國興之兆。

    生處伽藍之内。

    亦知覺樹之榮。

    感此殊祥。

    與師同慶。

    乾元元年帝於禁中立内道場。

    講誦贊呗。

    尋勑五嶽各建一寺。

    選高行沙門主之。

    二年诏天下諸州各置放生池。

    勑升州刺史顔真卿撰碑。

    上元元年勑中使往韶州曹溪迎六祖衣缽入内瞻禮。

    二年诏南陽慧忠禅師赴京。

    诏曰。

    朕聞調禦上乘久安中土。

    大雄付囑實在朕躬。

    良緣斯在勿以為勞。

    仗錫而來京師非遠。

    齋心已久速副朕懷。

    師赴京。

    安置千福寺。

    待以師禮。

    帝問師在曹溪得何法。

    忠曰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否。

    帝曰見。

    忠曰。

    釘釘着。

    懸挂着。

    帝一日齋沐緻十問於師。

    師答之稱旨。

    帝由是凝心玄理(舊唐史.傳燈)。

     代宗 帝諱豫。

    肅宗長子。

    廣德元年十一月吐蕃陷京師。

    帝在幸陰五台。

    文殊出現以秘語授帝。

    及郭子儀克複京師駕還長安。

    诏修五台文殊殿。

    鑄銅為瓦。

    塗以黃金(釋監)。

    二年诏内道場三百僧講誦仁王般若。

    永泰元年诏天下有司毋得捶辱僧尼。

    五月送六祖衣缽歸曹溪。

    九月鑄金銅佛像成。

    帝率百僚緻拜。

    【标】大曆元年七月作盂蘭盆會於禁中。

    設高祖太宗以下七聖位祗薦冥福。

    歲以為常。

    三年诏不空就於大興善寺立壇。

    命近臣諸将令師灌頂。

    署大廣智三藏。

    又诏徑山法欽禅師入見。

    待以師禮。

    及乞歸山。

    賜号國一。

    四年於大明宮建道場。

    感佛光現。

    宰相裴冕表賀。

    五年加不空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

    九年帝夢建康牛首山辟支佛來見。

    勑太子詹事古侁即山中建七級浮圖。

    【标】是年道士史華者以術得幸。

    因請立刃梯與沙門角法。

    勑兩街選僧應之。

    沙門崇慧表請挫之。

    帝帥百僚臨觀。

    華履刃而上。

    招慧登之。

    慧蹑而升。

    往複無傷。

    乃命薪烈火聚於庭。

    慧入以呼華。

    華慚汗。

    不敢正視。

    帝大悅。

    賜慧号護國三藏(舊史.稽古略.論衡)。

     德宗 帝諱适。

    代宗長子。

    建中元年沙門圓照進新定四分律疏。

    勑賜紫衣。

    充内供奉檢校鴻胪卿。

    食邑三百戶(統紀)。

    貞元二年诏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嫔内侍授三歸戒。

    賜号大圓律師。

    四年诏迎鳳翔法門寺佛指骨入禁中供養。

    傳至諸寺瞻禮。

    十五年四月帝誕節。

    勑有司備儀辇迎教授和尚澄觀入内殿。

    闡揚華嚴宗旨。

    觀升座曰。

    大哉真界。

    萬法資始。

    包空有而絕相。

    入言象而無迹。

    妙有不有。

    真空不空。

    我佛得之。

    妙踐真覺。

    廓淨塵習。

    寂寥於萬化之域。

    動用於一虛之中。

    融身剎以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雲雲)。

    帝顧謂群臣曰。

    朕之師。

    言雅而簡。

    詞典而富。

    能以聖法清涼朕心。

    乃以清涼賜為國師之号(清涼本傳)。

     順宗 帝諱誦。

    德宗長子。

    在東宮時問佛光如滿禅師曰。

    佛從何方來。

    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

    佛今在何處。

    滿曰。

    佛從無為來。

    滅向無為去。

    法身等虛空。

    常在無心處。

    又問。

    佛向王宮生。

    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

    又言無法說。

    滿曰。

    佛體本無為。

    迷情妄分别。

    法身等虛空。

    未曾有生滅(雲雲)。

    帝大悅。

    永貞元年嘗問清涼國師至道心法。

    師答曰。

    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心體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雲雲)。

    又嘗問屍利禅師。

    大地衆生如何得見性成佛去。

    屍利曰。

    佛性如水中月。

    可見不可取。

    帝悟其意(傳燈)。

     憲宗 帝諱純。

    順宗長子。

    元和元年十月诏天下有道行僧赴京闡化。

    二年二月勑沙門端甫錄左街僧事。

    靈邃錄右街僧事。

    诏信州鵝湖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