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釋人深情登入寂。
下诏傷悼施絹齋僧(北史)。
二十一年诏四月八日迎洛京諸寺佛像入阊阖宮。
散花禮敬。
歲以為常。
帝在位凡二十九年。
手不釋卷。
暇則自講。
六宮侍女皆持六齋。
度僧造寺甚衆(釋監)。
宣武 宣武。
諱恪。
孝文次子。
永平元年诏中天竺勒那摩提(此雲寶意)於太極殿譯寶積論。
菩提流支(此雲覺希)於紫極殿譯楞伽經。
帝親筆受。
二年帝於式乾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經。
時魏朝專尚釋氏不事經籍。
中書侍郎裴延隽上疏。
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戎馬間未嘗廢書。
先帝行師還都手不釋卷。
良以學問多益不辍故也。
【标】陛下升法座親講大覺。
凡在瞻聽塵蔽俱開。
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
則内外俱周真俗斯暢矣(通鑒)。
時洛陽中國之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
帝别立永明寺千餘間以處之。
遠近承風無不事佛(北史)。
孝明 孝明。
諱诩。
宣武第二子。
神龜元年诏諸郡立五級浮圖。
是年胡太後勑宋雲與沙門慧生等往西天求經。
四年宋雲等使西域還。
得佛經一百七十部。
正光元年帝加元服。
命沙門道士講道禁中。
帝曰。
佛與老子同時否。
道士姜斌曰。
開天經雲。
老子定王三年生。
年八十五。
西入化胡。
以佛為侍者。
沙門昙谟最曰。
吾佛以昭王二十六年生。
穆王五十三年滅。
自滅後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方生。
而言化胡以佛為侍者。
無乃謬甚。
斌曰。
佛生周昭有何文記。
最曰。
周書異記。
漢法本内傳并有明文。
帝令群臣詳定真僞。
太尉蕭綜等劾奏。
開天僞經罪當惑衆。
诏流斌於馬邑(北史)。
正光庚子達磨自梁入魏。
至嵩山少林寺居焉。
面壁而坐。
帝聞師異迹。
三诏不至。
就賜摩衲袈裟金缽銀水缾缯帛。
師不受。
三返而後受之(正宗記)。
孝武 孝武。
諱修。
字孝則。
廣平武穆王懷第三子。
永熙元年造陟屺寺。
齋僧講法(釋監)。
高允 允。
字伯恭。
孝文即位拜中書令。
帝嘗幸其第。
惟草屋數間。
布被缊袍。
廚中鹽菜而已。
帝曰。
古之清貧有如此乎。
賜帛五百匹粟千斛。
年九十八。
【标】嘗撰鹿苑賦。
略曰。
暨我皇之繼統。
誕天縱之明睿。
追鹿苑之在昔。
興三轉之高義。
振幽宗於已永。
曠千載而有寄。
於是命匠選工刊茲西嶺。
注誠端思仰模神影。
庶真容之彷佛。
耀金輝而煥炳。
即靈崖以構宇。
竦百尋而直正。
絙飛梁於浮柱。
列荷花於绮井。
若祇洹之瞪對。
孰道場之途迥。
嗟神功之所建。
超終古而秀出。
寔靈祗之恊贊。
故存貞而保吉。
鑿仙窟以居禅。
辟重階以通術。
若乃研道之倫。
行業貞簡。
慕德懷風。
杖策來踐。
守應真之重禁。
味三藏之淵典。
或步林以經行。
或寂坐而端晏。
會衆善以并臻。
排五難而俱遣。
道欲隐而彌彰。
名欲毀而逾顯。
希缙雲之上升。
羨頂生之高蹈。
思離塵而邁俗。
涉玄門之幽奧。
禅儲宮以正位。
受太上之尊号。
既存亡而禦有。
亦執靜以鎮躁。
一萬國以從風。
總群生而為導。
正南面以無為。
永措心于沖妙。
又嘗為昙始法師作傳(弘明集)。
楊衒之 衒之。
嘗為期城太守。
達磨至魏住禹門千聖寺。
衒之問曰。
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
而智慧昏蒙。
尚迷真理。
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标】師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悲喜交并曰。
願久住世間。
化導群有(傳燈)。
嘗撰洛陽伽藍記五卷。
其序略曰。
三墳五典之說。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區而義兼天外。
至于一乘二谛之源。
六通三達之旨。
西域備詳。
東土靡記。
自頂日感夢。
滿月流光。
陽門飾毫眉之像。
夜台圖绀發之形。
皇魏受圖。
光宅嵩洛。
笃信彌繁。
法教踰盛。
王侯貴臣去象馬如脫屣。
庶士豪家舍資财若遺迹。
於是招提栉比。
寶塔骈羅。
争寫天上之姿。
競摹山中之影。
金剎與雲台比高。
講殿共阿房等壯。
豈直木衣绨繡土被朱紫而已哉。
【标】暨永熙多難。
荊棘成林。
京城内外一千餘寺寥廓罕聞。
恐後世無傳。
故撰斯記。
然寺數衆多不可徧寫。
今之所錄止大伽藍。
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亦錄之。
凡為五篇(三寶記)。
佛法金湯編卷第五 天台釋如惺重校
下诏傷悼施絹齋僧(北史)。
二十一年诏四月八日迎洛京諸寺佛像入阊阖宮。
散花禮敬。
歲以為常。
帝在位凡二十九年。
手不釋卷。
暇則自講。
六宮侍女皆持六齋。
度僧造寺甚衆(釋監)。
宣武 宣武。
諱恪。
孝文次子。
永平元年诏中天竺勒那摩提(此雲寶意)於太極殿譯寶積論。
菩提流支(此雲覺希)於紫極殿譯楞伽經。
帝親筆受。
二年帝於式乾殿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經。
時魏朝專尚釋氏不事經籍。
中書侍郎裴延隽上疏。
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戎馬間未嘗廢書。
先帝行師還都手不釋卷。
良以學問多益不辍故也。
【标】陛下升法座親講大覺。
凡在瞻聽塵蔽俱開。
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
則内外俱周真俗斯暢矣(通鑒)。
時洛陽中國之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
帝别立永明寺千餘間以處之。
遠近承風無不事佛(北史)。
孝明 孝明。
諱诩。
宣武第二子。
神龜元年诏諸郡立五級浮圖。
是年胡太後勑宋雲與沙門慧生等往西天求經。
四年宋雲等使西域還。
得佛經一百七十部。
正光元年帝加元服。
命沙門道士講道禁中。
帝曰。
佛與老子同時否。
道士姜斌曰。
開天經雲。
老子定王三年生。
年八十五。
西入化胡。
以佛為侍者。
沙門昙谟最曰。
吾佛以昭王二十六年生。
穆王五十三年滅。
自滅後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方生。
而言化胡以佛為侍者。
無乃謬甚。
斌曰。
佛生周昭有何文記。
最曰。
周書異記。
漢法本内傳并有明文。
帝令群臣詳定真僞。
太尉蕭綜等劾奏。
開天僞經罪當惑衆。
诏流斌於馬邑(北史)。
正光庚子達磨自梁入魏。
至嵩山少林寺居焉。
面壁而坐。
帝聞師異迹。
三诏不至。
就賜摩衲袈裟金缽銀水缾缯帛。
師不受。
三返而後受之(正宗記)。
孝武 孝武。
諱修。
字孝則。
廣平武穆王懷第三子。
永熙元年造陟屺寺。
齋僧講法(釋監)。
高允 允。
字伯恭。
孝文即位拜中書令。
帝嘗幸其第。
惟草屋數間。
布被缊袍。
廚中鹽菜而已。
帝曰。
古之清貧有如此乎。
賜帛五百匹粟千斛。
年九十八。
【标】嘗撰鹿苑賦。
略曰。
暨我皇之繼統。
誕天縱之明睿。
追鹿苑之在昔。
興三轉之高義。
振幽宗於已永。
曠千載而有寄。
於是命匠選工刊茲西嶺。
注誠端思仰模神影。
庶真容之彷佛。
耀金輝而煥炳。
即靈崖以構宇。
竦百尋而直正。
絙飛梁於浮柱。
列荷花於绮井。
若祇洹之瞪對。
孰道場之途迥。
嗟神功之所建。
超終古而秀出。
寔靈祗之恊贊。
故存貞而保吉。
鑿仙窟以居禅。
辟重階以通術。
若乃研道之倫。
行業貞簡。
慕德懷風。
杖策來踐。
守應真之重禁。
味三藏之淵典。
或步林以經行。
或寂坐而端晏。
會衆善以并臻。
排五難而俱遣。
道欲隐而彌彰。
名欲毀而逾顯。
希缙雲之上升。
羨頂生之高蹈。
思離塵而邁俗。
涉玄門之幽奧。
禅儲宮以正位。
受太上之尊号。
既存亡而禦有。
亦執靜以鎮躁。
一萬國以從風。
總群生而為導。
正南面以無為。
永措心于沖妙。
又嘗為昙始法師作傳(弘明集)。
楊衒之 衒之。
嘗為期城太守。
達磨至魏住禹門千聖寺。
衒之問曰。
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
而智慧昏蒙。
尚迷真理。
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标】師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悲喜交并曰。
願久住世間。
化導群有(傳燈)。
嘗撰洛陽伽藍記五卷。
其序略曰。
三墳五典之說。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區而義兼天外。
至于一乘二谛之源。
六通三達之旨。
西域備詳。
東土靡記。
自頂日感夢。
滿月流光。
陽門飾毫眉之像。
夜台圖绀發之形。
皇魏受圖。
光宅嵩洛。
笃信彌繁。
法教踰盛。
王侯貴臣去象馬如脫屣。
庶士豪家舍資财若遺迹。
於是招提栉比。
寶塔骈羅。
争寫天上之姿。
競摹山中之影。
金剎與雲台比高。
講殿共阿房等壯。
豈直木衣绨繡土被朱紫而已哉。
【标】暨永熙多難。
荊棘成林。
京城内外一千餘寺寥廓罕聞。
恐後世無傳。
故撰斯記。
然寺數衆多不可徧寫。
今之所錄止大伽藍。
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亦錄之。
凡為五篇(三寶記)。
佛法金湯編卷第五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