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種以同遊。
紫微虛宮。
黃屋曠位。
上靈聳動。
厚土怔惶。
弟子等身纏愛惑。
業構煩惱。
天生蒸民樹以司牧。
惵惵黔首非後罔戴。
豈容至尊居萬乘而伸獨往之情。
應在帝王而為布衣之事。
且蠻夷猾夏。
寇賊奸軌。
燧人警識日照甘泉之火。
四郊多壘未肆樓船之威。
若使七聖遂迷窅然汾水之上。
八駿沃若方在瑤池之濱。
則天下何依。
群臣莫奉。
謹舍如幹錢如幹物。
仰嚫三寶大衆奉贖皇帝及諸王。
所舍悉還本位。
伏願十方三寶見前大德僧以慈悲力用無礙心。
玉鸾回镳。
金門洞啟。
百辟翹首。
缙紳并列。
慊慊丹愚。
敢以死請(弘明集)。
北魏 都平城。
起太祖丙戌。
盡孝武甲寅。
至孝文遷都洛陽。
十三主。
一百四十九年。
太祖 太祖諱珪。
姓拓拔氏。
昭成皇帝嫡孫。
獻明之子。
皇始二年诏趙郡沙門法果為沙門統。
初平中山所經郡國見沙門皆緻敬。
禁軍旅無得有犯。
【标】天興元年诏曰。
佛法之興。
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
冥及存亡。
神蹤遺法。
信可依憑。
其勑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
修整寺舍。
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
於是京城建五級浮圖須彌殿。
耆阇山禅房講堂悉務壯麗(魏史)。
與泰山朗和尚書曰。
上人德同海嶽神算遐長。
冀助威謀克甯荒服。
今遣使送帛二十端。
白[疊*毛]五十領。
缽二枚。
到願納受。
帝生知信佛。
於虞地造十五級浮圖。
又造開泰.定國二寺。
寫經造金像(弘明集并方志)。
明元 明元諱嗣。
太祖道武長子。
永興元年诏封法果為輔國宜城子。
神瑞元年加封法果為忠信侯(僧受俗官之始)。
常泰元年加封法果安城公。
年八十卒。
帝三臨其喪。
追谥老壽将軍。
趙胡靈公勑於京邑建立佛像。
仍令沙門敷導民俗(北史)。
太武 太武。
諱焘明。
元之子。
始光元年勑天下寺改名招提。
四月八日輿諸寺像行於廣衢。
帝禦門樓臨觀。
散花緻禮。
二年帝誕節於佛寺建祝壽道場。
延和元年初。
涼土沙門玄高妙善禅觀。
帝遣使迎入平城。
甚加敬重。
命太子晃師事之。
帝惑崔浩寇謙之言。
遂有毀教之舉(北史)。
正平元年初沙門昙始會帝滅法乃隐。
至是知法将亨。
振錫詣阙。
吏白帝。
帝趣斬之無傷。
帝怒。
抽佩刀自斬之亦不傷。
投之虎檻。
虎皆怖伏。
帝驚乃延昙始上殿。
再拜悔謝。
許以複教(北山錄)。
文成 文成。
諱浚。
景穆晃長子。
太武孫。
興安元年群臣勸請興複釋教。
乃下诏曰。
夫為帝王者必祗奉明靈。
顯彰神道。
其能惠着生民濟益群品。
雖在往古猶序風烈。
況釋迦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
尋生死者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貴其妙門。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撥群邪。
開演正法。
故前代以來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
世祖太武德澤遐被。
沙門道士往往成林。
而寺舍之中緻有兇黨。
先朝按治錄其有罪。
所司失旨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每為慨然。
朕承洪緒志隆聖道。
其令天下郡縣各建浮圖一區。
欲為沙門者聽。
於寺塔經像悉令修複。
初罽賓沙門師賢五人來京。
值罷佛法假醫守道。
複教之日。
帝親為五人下發。
以師賢為沙門。
統和平元年诏沙門統昙曜為昭玄沙門都統。
待以師禮。
帝興複佛。
教廣度僧尼(魏書并僧史)。
獻文 獻文。
諱弘文。
成長子。
天安元年勑僧瑾為天下僧正。
皇興元年於長安北台起永甯寺七級浮圖。
高三十丈。
又於天宮寺作大佛像。
高四十三尺。
用銅十萬斤。
黃金六百斤(通鑒)。
帝雅好佛學。
每引朝士沙門共談玄理。
有遺世之心。
延興元年六月诏傳位太子。
徙居崇光宮。
稱上皇。
建鹿野寺於北苑。
與禅僧居之。
講習玄要高允。
作鹿苑賦(北史并釋監)。
孝文 孝文。
諱宏。
獻文長子。
改姓元氏。
【标】延興二年诏西天三藏吉迦夜(此雲信何事)譯雜寶經五部。
劉孝标筆授。
上皇勑自今祭天地宗社勿用牲。
唯薦以酒脯。
承明元年帝造建明寺。
太和四年诏以僧顯為沙門都統。
十六年诏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大州一百人為僧。
中州五十人。
下州二十人。
着令以為常(釋監)。
十七年诏懿德法師。
聽一月三入殿。
俾朕餐禀道味。
光飾朝延。
又數幸王園寺與沙門談論佛道。
十九年幸徐州白塔寺。
令道登法師講成實論。
謂左右曰。
朕覽此論可以
紫微虛宮。
黃屋曠位。
上靈聳動。
厚土怔惶。
弟子等身纏愛惑。
業構煩惱。
天生蒸民樹以司牧。
惵惵黔首非後罔戴。
豈容至尊居萬乘而伸獨往之情。
應在帝王而為布衣之事。
且蠻夷猾夏。
寇賊奸軌。
燧人警識日照甘泉之火。
四郊多壘未肆樓船之威。
若使七聖遂迷窅然汾水之上。
八駿沃若方在瑤池之濱。
則天下何依。
群臣莫奉。
謹舍如幹錢如幹物。
仰嚫三寶大衆奉贖皇帝及諸王。
所舍悉還本位。
伏願十方三寶見前大德僧以慈悲力用無礙心。
玉鸾回镳。
金門洞啟。
百辟翹首。
缙紳并列。
慊慊丹愚。
敢以死請(弘明集)。
北魏 都平城。
起太祖丙戌。
盡孝武甲寅。
至孝文遷都洛陽。
十三主。
一百四十九年。
太祖 太祖諱珪。
姓拓拔氏。
昭成皇帝嫡孫。
獻明之子。
皇始二年诏趙郡沙門法果為沙門統。
初平中山所經郡國見沙門皆緻敬。
禁軍旅無得有犯。
【标】天興元年诏曰。
佛法之興。
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
冥及存亡。
神蹤遺法。
信可依憑。
其勑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
修整寺舍。
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
於是京城建五級浮圖須彌殿。
耆阇山禅房講堂悉務壯麗(魏史)。
與泰山朗和尚書曰。
上人德同海嶽神算遐長。
冀助威謀克甯荒服。
今遣使送帛二十端。
白[疊*毛]五十領。
缽二枚。
到願納受。
帝生知信佛。
於虞地造十五級浮圖。
又造開泰.定國二寺。
寫經造金像(弘明集并方志)。
明元 明元諱嗣。
太祖道武長子。
永興元年诏封法果為輔國宜城子。
神瑞元年加封法果為忠信侯(僧受俗官之始)。
常泰元年加封法果安城公。
年八十卒。
帝三臨其喪。
追谥老壽将軍。
趙胡靈公勑於京邑建立佛像。
仍令沙門敷導民俗(北史)。
太武 太武。
諱焘明。
元之子。
始光元年勑天下寺改名招提。
四月八日輿諸寺像行於廣衢。
帝禦門樓臨觀。
散花緻禮。
二年帝誕節於佛寺建祝壽道場。
延和元年初。
涼土沙門玄高妙善禅觀。
帝遣使迎入平城。
甚加敬重。
命太子晃師事之。
帝惑崔浩寇謙之言。
遂有毀教之舉(北史)。
正平元年初沙門昙始會帝滅法乃隐。
至是知法将亨。
振錫詣阙。
吏白帝。
帝趣斬之無傷。
帝怒。
抽佩刀自斬之亦不傷。
投之虎檻。
虎皆怖伏。
帝驚乃延昙始上殿。
再拜悔謝。
許以複教(北山錄)。
文成 文成。
諱浚。
景穆晃長子。
太武孫。
興安元年群臣勸請興複釋教。
乃下诏曰。
夫為帝王者必祗奉明靈。
顯彰神道。
其能惠着生民濟益群品。
雖在往古猶序風烈。
況釋迦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
尋生死者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貴其妙門。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撥群邪。
開演正法。
故前代以來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
世祖太武德澤遐被。
沙門道士往往成林。
而寺舍之中緻有兇黨。
先朝按治錄其有罪。
所司失旨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每為慨然。
朕承洪緒志隆聖道。
其令天下郡縣各建浮圖一區。
欲為沙門者聽。
於寺塔經像悉令修複。
初罽賓沙門師賢五人來京。
值罷佛法假醫守道。
複教之日。
帝親為五人下發。
以師賢為沙門。
統和平元年诏沙門統昙曜為昭玄沙門都統。
待以師禮。
帝興複佛。
教廣度僧尼(魏書并僧史)。
獻文 獻文。
諱弘文。
成長子。
天安元年勑僧瑾為天下僧正。
皇興元年於長安北台起永甯寺七級浮圖。
高三十丈。
又於天宮寺作大佛像。
高四十三尺。
用銅十萬斤。
黃金六百斤(通鑒)。
帝雅好佛學。
每引朝士沙門共談玄理。
有遺世之心。
延興元年六月诏傳位太子。
徙居崇光宮。
稱上皇。
建鹿野寺於北苑。
與禅僧居之。
講習玄要高允。
作鹿苑賦(北史并釋監)。
孝文 孝文。
諱宏。
獻文長子。
改姓元氏。
【标】延興二年诏西天三藏吉迦夜(此雲信何事)譯雜寶經五部。
劉孝标筆授。
上皇勑自今祭天地宗社勿用牲。
唯薦以酒脯。
承明元年帝造建明寺。
太和四年诏以僧顯為沙門都統。
十六年诏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聽大州一百人為僧。
中州五十人。
下州二十人。
着令以為常(釋監)。
十七年诏懿德法師。
聽一月三入殿。
俾朕餐禀道味。
光飾朝延。
又數幸王園寺與沙門談論佛道。
十九年幸徐州白塔寺。
令道登法師講成實論。
謂左右曰。
朕覽此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