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莫辨罪報。
又追尋少年。
血氣方壯。
習累所纏。
遷怒過直。
厲色嚴聲。
終朝紛擾。
薄暮不休。
前念甫謝。
後念複興。
尺波不息。
寸陰驟往。
愧悔攢心。
罔知雲厝。
今於十方三世諸佛前。
現在衆僧大衆前。
誓心克己。
追自悔責。
又着中食論一卷。
謂一則勢利荥名。
二則妖妍靡曼。
三則甘旨肥濃。
皆使心神昏惑不能得道。
故聖人禁此三事。
有千僧會願文.慈悲論.禮佛願疏.舍身等文(弘明集)。
陶弘景 弘景。
字通明。
秣陵人。
母霍氏。
夢兩天人手執香爐來至其家。
已而有娠。
生弘景。
宋末為諸王侍讀。
齊永明中脫朝服挂神武門。
上表辭祿。
止句容句曲山華陽洞天。
号華陽真人。
與梁武有舊。
國家每有大事無不咨詢。
時謂山中宰相。
年八十五無病而逝。
谥貞白先生。
嘗建菩提白塔于三茅山。
【标】又夢佛授記名勝力菩薩。
乃詣酇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臨終不用沐浴。
以大袈裟覆衾上蒙手足。
弟子遵之。
弘景撰書曰。
真诰有雲。
清虛裴真人有弟子三十四人。
其十八人學佛道。
紫陽周真人弟子十五人四人解佛法。
桐栢山王子喬弟子廿五人。
八人學習佛法(梁書并三武論)。
阮孝緒 孝緒。
陳留人。
年十三通五經。
十六丁家難。
終喪入鐘山聽講。
嘗以鹿林為精舍。
環以林池杜絕交遊。
世罕得見。
唯與裴子野交好。
既卒。
門人谥曰文貞處士。
嘗拟劉歆七略。
遂着七錄。
載内外圖書。
其六曰佛法錄(南史)。
庾诜 诜。
字彥寶。
新野人。
幼聰警。
通經史。
性嗜林泉。
蔬食布衣不治生業。
武帝起兵诏為平西府記室。
普通間诏為黃門侍郎。
皆不就。
晚年遵釋教。
宅内建道場。
六時禮誦。
【标】忽於夜後見一道人自稱願公。
呼诜為上行先生。
授香而去。
後四年。
願公複來雲。
不可久住。
言終而亡。
舉室鹹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阿彌陀佛國矣。
武帝敬之。
稱貞節先生(南史)。
到溉 溉。
字茂灌。
到彥之曾孫。
為吏部尚書。
家居蔬食。
虛室草床。
旁無姬侍。
朝夕從僧禮誦。
武帝為月緻三淨馔。
所得俸祿皆充蔣山二寺。
及卒。
顔色如生。
屈二指而逝(梁史)。
江淹 淹。
字文通。
齊武帝朝除侍郎。
天監中遷金紫光祿大夫。
封醴陵侯。
【标】着無為論。
略曰。
有奕葉公子造無為先生之門問曰。
先生智德光融。
道義清遠。
無學不窺。
無事不達。
至如釋迦三藏之典。
李君道德之書。
宣尼六藝之文。
百氏兼該之術。
實萬古之師範。
一時之高士。
先生乃嘉遁卷迹養德不仕。
實缙紳之所鄙。
先生笑而應之曰。
吾聞大人降迹廣樹慈悲。
破生死之樊籠。
登涅盤之彼岸。
闡三乘以誘物。
去諸相以歸真。
有智者不見其去來。
有心者莫知其終始。
使得湛然常住。
永絕殊途。
無變無遷。
長祛百慮。
恬然養神。
以安志為業。
欲使自天佑之言無不利。
舒卷随取。
進退自然。
遁逸無悶。
幽居永貞。
亦何榮乎。
亦何鄙乎。
子其得之吾何失之。
公子恧然逡巡而退(弘明集)。
何敬叔 敬叔。
東海人。
仕梁為長城令。
清廉不受禮遺。
夏節至。
忽榜門受饷。
數日中得米一千斛。
悉以代貧人輸徂。
嘗得栴檀制為佛像。
而無圓光。
因夢沙門杖錫來曰。
何家有桐盾可求。
翌日買之。
何曰。
君胡得知。
敬叔以夢告。
何氏驚喜。
遂與之(南史并感通錄)。
後梁 都江陵。
三主。
三十三年。
宣帝 帝諱察。
昭明太子第三子。
即位改元大定。
召僧遷為荊州大僧正。
帝初封嶽陽王。
嘗鎮越州。
重修磚木二塔。
先是沙門昙彥與許詢同造此塔。
未就而詢亡。
至是彥年百二十歲。
預告門人曰。
許玄度來也。
察至鎮。
便詣寺訪塔。
彥出召之曰。
許玄度來何暮。
昔日浮圖【标】今如故。
彥遂以三昧力加之。
察即悟前身為許玄度也。
乃增廣其故宇。
為母寶林夫人祈福。
故号寶林寺(寺記并釋監)。
明帝 帝諱巋。
即位改元天保。
於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寶光.四望等寺(辨正錄)。
佛法金湯編卷第四 天台釋如惺重校
又追尋少年。
血氣方壯。
習累所纏。
遷怒過直。
厲色嚴聲。
終朝紛擾。
薄暮不休。
前念甫謝。
後念複興。
尺波不息。
寸陰驟往。
愧悔攢心。
罔知雲厝。
今於十方三世諸佛前。
現在衆僧大衆前。
誓心克己。
追自悔責。
又着中食論一卷。
謂一則勢利荥名。
二則妖妍靡曼。
三則甘旨肥濃。
皆使心神昏惑不能得道。
故聖人禁此三事。
有千僧會願文.慈悲論.禮佛願疏.舍身等文(弘明集)。
陶弘景 弘景。
字通明。
秣陵人。
母霍氏。
夢兩天人手執香爐來至其家。
已而有娠。
生弘景。
宋末為諸王侍讀。
齊永明中脫朝服挂神武門。
上表辭祿。
止句容句曲山華陽洞天。
号華陽真人。
與梁武有舊。
國家每有大事無不咨詢。
時謂山中宰相。
年八十五無病而逝。
谥貞白先生。
嘗建菩提白塔于三茅山。
【标】又夢佛授記名勝力菩薩。
乃詣酇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
臨終不用沐浴。
以大袈裟覆衾上蒙手足。
弟子遵之。
弘景撰書曰。
真诰有雲。
清虛裴真人有弟子三十四人。
其十八人學佛道。
紫陽周真人弟子十五人四人解佛法。
桐栢山王子喬弟子廿五人。
八人學習佛法(梁書并三武論)。
阮孝緒 孝緒。
陳留人。
年十三通五經。
十六丁家難。
終喪入鐘山聽講。
嘗以鹿林為精舍。
環以林池杜絕交遊。
世罕得見。
唯與裴子野交好。
既卒。
門人谥曰文貞處士。
嘗拟劉歆七略。
遂着七錄。
載内外圖書。
其六曰佛法錄(南史)。
庾诜 诜。
字彥寶。
新野人。
幼聰警。
通經史。
性嗜林泉。
蔬食布衣不治生業。
武帝起兵诏為平西府記室。
普通間诏為黃門侍郎。
皆不就。
晚年遵釋教。
宅内建道場。
六時禮誦。
【标】忽於夜後見一道人自稱願公。
呼诜為上行先生。
授香而去。
後四年。
願公複來雲。
不可久住。
言終而亡。
舉室鹹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阿彌陀佛國矣。
武帝敬之。
稱貞節先生(南史)。
到溉 溉。
字茂灌。
到彥之曾孫。
為吏部尚書。
家居蔬食。
虛室草床。
旁無姬侍。
朝夕從僧禮誦。
武帝為月緻三淨馔。
所得俸祿皆充蔣山二寺。
及卒。
顔色如生。
屈二指而逝(梁史)。
江淹 淹。
字文通。
齊武帝朝除侍郎。
天監中遷金紫光祿大夫。
封醴陵侯。
【标】着無為論。
略曰。
有奕葉公子造無為先生之門問曰。
先生智德光融。
道義清遠。
無學不窺。
無事不達。
至如釋迦三藏之典。
李君道德之書。
宣尼六藝之文。
百氏兼該之術。
實萬古之師範。
一時之高士。
先生乃嘉遁卷迹養德不仕。
實缙紳之所鄙。
先生笑而應之曰。
吾聞大人降迹廣樹慈悲。
破生死之樊籠。
登涅盤之彼岸。
闡三乘以誘物。
去諸相以歸真。
有智者不見其去來。
有心者莫知其終始。
使得湛然常住。
永絕殊途。
無變無遷。
長祛百慮。
恬然養神。
以安志為業。
欲使自天佑之言無不利。
舒卷随取。
進退自然。
遁逸無悶。
幽居永貞。
亦何榮乎。
亦何鄙乎。
子其得之吾何失之。
公子恧然逡巡而退(弘明集)。
何敬叔 敬叔。
東海人。
仕梁為長城令。
清廉不受禮遺。
夏節至。
忽榜門受饷。
數日中得米一千斛。
悉以代貧人輸徂。
嘗得栴檀制為佛像。
而無圓光。
因夢沙門杖錫來曰。
何家有桐盾可求。
翌日買之。
何曰。
君胡得知。
敬叔以夢告。
何氏驚喜。
遂與之(南史并感通錄)。
後梁 都江陵。
三主。
三十三年。
宣帝 帝諱察。
昭明太子第三子。
即位改元大定。
召僧遷為荊州大僧正。
帝初封嶽陽王。
嘗鎮越州。
重修磚木二塔。
先是沙門昙彥與許詢同造此塔。
未就而詢亡。
至是彥年百二十歲。
預告門人曰。
許玄度來也。
察至鎮。
便詣寺訪塔。
彥出召之曰。
許玄度來何暮。
昔日浮圖【标】今如故。
彥遂以三昧力加之。
察即悟前身為許玄度也。
乃增廣其故宇。
為母寶林夫人祈福。
故号寶林寺(寺記并釋監)。
明帝 帝諱巋。
即位改元天保。
於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寶光.四望等寺(辨正錄)。
佛法金湯編卷第四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