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三

關燈
在獄中。

    又語吏曰。

    門外兩輿食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

    建康令呂文顯以聞。

    帝悔謝。

    迎至禁中。

    館於華林園。

    是年僧鐘卒。

    鐘嘗見帝於乾知殿。

    但稱貧道。

    帝問仆射。

    王儉曰古之沙門何所稱。

    對曰。

    晉宋以來多稱貧道。

    而使預座。

    帝曰揖拜則太甚。

    稱名亦無嫌。

    帝大崇教法。

    造招賢.遊玄二寺(釋監方志)。

     明帝 帝諱鸾。

    字景栖。

    始安貞王道生之子。

    改元建武。

    【标】帝嘗持六齋修十善。

    誦法華.般若等經。

    建歸依寺。

    造千佛金像(方志)。

     蕭子良 子良。

    封竟陵王。

    與文慧大子并精佛理。

    而子良每招緻名僧講論佛乘。

    尊法之盛江左未有。

    或親為衆僧賦食行水。

    子良嘗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說淨住淨行法門。

    因着淨住子二十卷。

    淨住者。

    即梵語布薩。

    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淨行者。

    以諸業淨則化行於世(文備弘明集)。

     劉霁 霁。

    母明氏寝疾。

    【标】霁誦觀音菩薩聖号數萬徧。

    夜夢僧曰夫人算盡矣。

    君精誠笃志。

    當為申延。

    後六十日乃亡。

    霁廬墓哀恸。

    常有白鶴雙翔廬側(南史)。

     劉歊 籲 歊。

    字士光。

    平原人。

    隐居求志。

    事母兄以孝悌。

    母每病夢歊進藥。

    翌日有間。

    弟劉籲。

    字彥度。

    常着谷皮巾。

    被衲衣。

    每遊山澤留連忘返。

    【标】籲善玄言。

    尤精釋典。

    與兄歊聽講鐘山諸寺。

    因共蔔築宋頤寺東澗。

    有終焉之志(南史)。

     劉虬 虬。

    字靈預。

    南陽人。

    【标】宋太始中為當陽令。

    後徙居江陵不仕。

    遂斷谷。

    餌朮麻衣草屦。

    長齋禮誦六時不缺。

    屏絕書藝唯研精佛理。

    注法華.華嚴二經。

    建元建武之初。

    征辟皆不就。

    建武二年冬移居江州。

    俄有白雲徘徊櫩宇。

    異香入戶。

    聞磬聲而卒(南史)。

     明僧紹 僧紹。

    字休烈。

    平原人。

    自号平原居士。

    其先吳太伯之裔。

    百裡奚子。

    孟明以名為姓。

    僧紹其後也。

    【标】僧紹聞沙門僧遠夙德。

    往候之。

    時僧遠居定林寺。

    齊高帝欲就寺見之。

    僧遠問僧紹曰。

    天子若來。

    居士若為相對。

    僧紹曰。

    山薮之人。

    正當鑿坯以遁。

    若辭不獲。

    便當依戴公故事。

    宋泰始中嘗遊攝山。

    有終焉之志。

    野老谏曰。

    山多猛虎毒蛇。

    所以久絕行踐。

    僧紹曰。

    毒中之毒無過三毒。

    忠信可蹈水火。

    猛獸亦何能為。

    乃結茅茨。

    廿許年不事人世。

    嘗與法度禅師講無量壽經。

    中夜忽見金光照室。

    光中有台館形像。

    永明七年遂舍宅建寺。

    又夢岩有如來光彩。

    有懷創像。

    俄而物故。

    僧紹第二子仲璋為臨沂令。

    遂與度師镌造無量壽佛像三丈一尺五寸并二菩薩(栖霞寺記.南史)。

     王巾 巾。

    字簡栖。

    琅琊人。

    有學業。

    為齊錄事參軍。

    作頭陀寺碑。

    其文略曰。

    蓋聞挹朝夕之池者無以測其淺深。

    仰蒼蒼之色者不足知其遠近。

    況視聽之外若存若亡。

    心行之表不生不滅者哉。

    是以掩室摩竭用啟息言之津。

    杜口毗耶以通得意之路。

    然爻系所筌窮於此域。

    則稱謂所絕形乎彼岸者矣。

    彼岸者。

    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

    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

    不可以學地知。

    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盤之蘊也。

    況法身圓對規矩冥立。

    一音稱物宮商潛運。

    是以如來利見迦維托生王室。

    憑五衍之轼拯濟逝川。

    開八正之門大庇交喪。

    行不舍之檀。

    唱無緣之慈。

    演勿照之明。

    道忘機之權。

    於時義遠矣。

    能事畢矣。

    然拂衣雙樹。

    脫屣金沙。

    莫系於去來。

    複歸於無物無為之寂。

    不撓不盡之靈。

    無歇大矣哉。

    正法既沒。

    象教陵夷。

    於是馬鳴幽贊。

    龍樹虛求。

    并振頹綱。

    俱維絕紐。

    蔭法雲於真際則火宅晨涼。

    曜慧日於康衢則重昏夜曉。

    故能使三十七品有樽爼之師。

    九十六種無藩籬之固。

    既而方廣東被。

    教肄南移。

    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

    漢晉兩明并勒丹青之飾。

    然後遺文間出列剎相望。

    澄什結轍於山西。

    林遠肩随於江左矣。

    頭陀寺者。

    沙門慧宗之所立也(文選。

    巾嘗着僧史十卷)。

     孔稚珪 珪。

    字德彰。

    會稽人。

    少有美譽。

    太守王僧虔見而重之。

    引為主簿。

    與江淹對掌辭筆為尚書左丞。

    【标】嘗答蕭子良疏。

    略曰。

    民早奉提拂之仁。

    深蒙大慈弘引之訓。

    至於大覺明教般若正源。

    民生平所崇。

    初不違背。

    仰禀明公之訓。

    憑接明公之風。

    導之以正乘。

    引之以通戒。

    使民六滞頓祛。

    五情方勖。

    回心頂禮奉持。

    不期一朝霍然大悟。

    悟之所導。

    舉自明公。

    不勝踴躍之至(本傳.弘明集)。

     佛法金湯編卷第三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