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一

關燈
有雙柱。

    手把十文。

    足踏二五。

    此非異於人乎。

    佛之相好奚疑哉。

    問曰。

    子以經傳之辭華麗之說。

    褒贊佛行。

    稱譽其德。

    高者淩青雲。

    廣者踰地圻。

    得無踰其本過其實乎。

    牟子曰。

    籲。

    吾之所褒。

    猶以塵埃附嵩岱。

    收朝露投滄海。

    子之所謗。

    猶握瓢觚欲減江海。

    操耕耒欲損昆侖。

    側一拳以翳日光。

    舉土塊以塞河沖。

    吾所褒不能使佛高。

    子之毀不能令其下也(備弘明集)。

     三國 魏 都邺。

    徙洛陽。

    曹姓。

    諱丕。

    操之子。

    沛國谯人。

    起文帝庚子。

    盡元帝甲申。

    五主。

    四十五年。

     曹植 植。

    字子建。

    文帝弟。

    武帝第四子。

    封陳思王。

    精通書藝。

    邯鄲淳稱為天人。

    【标】每讀佛經輙留連嗟玩。

    以為至道之宗極。

    嘗遊漁山。

    聞空中梵天之響清揚哀婉。

    因仿其聲寫為梵呗。

    今法事有漁山梵。

    即其餘奏也。

    嘗着辨道論。

    言仙道虛妄(弘明集)。

     朱士行 士行。

    颕川人。

    【标】甘露二年棄俗出家。

    嘗於洛陽講道行經。

    義有不通。

    乃往于阗國得梵本。

    将遣弟子法饒送歸洛陽。

    而于阗小乘衆白王雲。

    漢僧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

    王若不禁。

    将以聾盲漢人也。

    王聽之。

    【标】士行憤慨曰。

    此佛經也。

    乃求燒經為證。

    士行誓曰。

    若大法當流漢地。

    經應不燼。

    言已投經火中。

    火滅經存。

    光明錯發。

    王衆駭服。

    遂與梵本。

    晉太康八年始達洛陽(道行經即放光般若)。

     蜀 都益州。

    劉姓。

    諱備。

    中山靖王勝之後。

    起先主辛醜。

    盡後主癸未。

    二主。

    四十三年。

     吳 都武昌。

    徙建康。

    起太祖壬寅。

    盡烏程侯庚子。

    四主。

    五十九年。

     太祖 太祖。

    孫姓。

    諱權。

    字仲謀。

    孫武之後。

    堅次子。

    策之弟。

    吳郡富春人。

    魏文帝拜權為吳王。

    加九錫。

    黃武元年即【标】位。

    赤烏四年。

    康居國三藏康僧會至金陵。

    立茆茨。

    設像行道。

    國人初見。

    鹹驚異之。

    【标】有司以聞。

    權召問之。

    會進曰。

    如來大師化已千年。

    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

    昔阿育王奉之為八萬四千塔。

    此其遺化也。

    權以為誇誕曰。

    舍利可得。

    當為塔之。

    苟其無驗。

    國有常刑。

    會乃以銅瓶置幾上。

    請期七日。

    無驗。

    乃展二七日。

    無驗。

    權曰趣烹之。

    會默念佛名真慈豈違我哉。

    更請展期七日。

    五鼓矣。

    聞瓶中锵然有聲。

    視之。

    乃舍利也。

    黎明進之。

    權與公卿聚觀。

    歎曰希世之瑞也。

    會言。

    舍利威神無能壞者。

    權使力士槌之。

    無損而光自若。

    權為建塔於佛陀裡。

    又造寺。

    奉會居。

    賜額曰建初(今天禧寺。

    江南寺塔始此。

    弘明集)。

     烏程侯 侯。

    諱皓。

    字元宗。

    權之孫。

    和之子。

    即位改元元興。

    【标】皓不敬佛法。

    毀廢寺宇。

    群臣谏曰。

    佛之威力不同餘神。

    康會感靈大皇創寺。

    今若輕毀恐贻後殃。

    皓意未然。

    乃遣張昱詣寺诘會。

    機應鋒出。

    昱還歎。

    會才辯非臣所測。

    伏願天鑒親檢察之。

    【标】皓以馬車迎會至。

    問曰。

    佛言善惡報應。

    可得聞乎。

    會曰。

    明主以孝治天下。

    則赤烏翔。

    老人見。

    以仁慈育萬物。

    則醴泉湧。

    嘉禾生。

    善既有征。

    惡亦如之。

    故為惡於隐。

    鬼得而誅之。

    為惡於顯。

    人得而誅之。

    易稱積善餘慶。

    詩美求福不回。

    雖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訓。

    皓曰。

    然則周孔既明安用佛教。

    會曰。

    周孔略示其迹。

    佛教詳言其要。

    皓無以酬。

    (弘明集) 【标】他日宿衛。

    治圃得金像。

    皓使置穢處以為笑樂。

    俄得腫疾。

    蔔曰坐犯大神。

    皓禱諸廟不效。

    宮人曰何不請福於佛。

    皓悟吾以慢像緻此耳。

    乃迎像熏沐供事之。

    仍請會說法悔罪。

    會為開示玄要。

    又授五戒。

    既而疾愈。

    奉會為師。

    崇飾寺塔(法苑珠林)。

     支謙 謙。

    字恭明。

    月氏國人。

    為優婆塞。

    獻帝末避地歸吳。

    權召見。

    高其才。

    拜為博士。

    固辭不受。

    謙博覽經籍。

    通六國語。

    為人颀瘠而黑。

    眼白瞳黃。

    時人語曰。

    支郎眼中黃。

    形軀雖小是智囊。

    謙受業於支亮字紀明。

    亮受業於支谶。

    世稱之曰。

    天下博知。

    無出三支。

    謙譯經八十八部(弘明集.釋教錄)。

     阚澤 澤。

    字德潤。

    會稽山陰人。

    【标】好學居貧。

    為人傭書自給。

    所寫既畢則能誦記。

    由是博覽群籍。

    虞翻見而稱之曰。

    阚生矯傑仲舒.子雲流也。

    孫權辟之。

    補西曹掾。

    複拜太子太傅。

    為尚書令。

    封都鄉侯。

    (吳志)嘗舍宅為德潤寺(今慈溪普濟寺)。

    【标】權嘗問曰。

    孔子制述典訓教化來葉。

    老莊修身自玩放浪山林歸心澹泊。

    何事佛為。

    澤曰。

    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

    佛之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優劣可見也(弘明集并宗炳明佛論)。

     佛法金湯編卷第一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