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一

關燈


    字文叔。

    都洛陽。

    起光武乙酉。

    盡獻帝己亥。

    十二主。

    一百九十五年。

     明帝 帝諱莊。

    光武第四子。

    【标】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

    帝寝南宮。

    夢金人長丈六。

    項佩日光。

    胸題卍字。

    飛行殿庭去來無礙。

    旦問群臣。

    時太史傅毅進曰。

    臣聞西域有神。

    其名曰佛。

    陛下所夢将必是乎。

    國子博士王遵對曰。

    臣按周書異記雲。

    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

    有聖人生於西方。

    今陛下所夢是也。

    帝以為然。

    即遣定遠将軍蔡愔。

    中郎将秦景。

    博士王遵等十八人。

    使西域。

    訪求佛道。

    【标】六年癸亥。

    蔡愔於天竺鄰境月支國遇摩騰.竺法蘭。

    得佛倚像并梵本經六十萬言。

    載以白馬相與東還。

    【标】八年乙醜。

    蔡愔等達洛陽。

    摩騰入阙獻經像。

    帝大悅。

    館於鴻胪寺。

    法蘭亦間行而後至。

    【标】十年丁卯。

    勅於洛陽城西立白馬寺以居之。

    以白馬馱經。

    遂名白馬寺(佛寺始此)。

    是年騰蘭譯四十二章經。

    十一年戊辰帝幸白馬寺。

    騰蘭進曰。

    寺東何館。

    帝曰。

    昔有阜。

    夷之複起。

    【标】夜有異光。

    民呼聖冢。

    騰曰。

    昔阿育王藏佛舍利於天下。

    凡八萬四千所。

    震旦之境有十九處。

    此其一也。

    帝與俱往禮拜。

    忽有圓光現冢上。

    光中有三佛。

    帝大悅曰。

    不遇二大士。

    安知大聖遺佑哉。

    诏塔其上。

    高二百尺。

    明年光又現。

    有金色手出塔頂。

    帝幸瞻拜。

    光随步武。

    十二年。

    诏以釋迦佛像奉安顯節陵.清涼台二處供養。

    【标】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之次。

    五嶽并諸山道士褚善信等七百餘人。

    表言佛法虛僞。

    騰.蘭乃言佛法水火不能壞。

    請驗之。

    帝乃勅尚書令宋庠以正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

    築壇焚經。

    道士盡出奇經秘訣。

    與沙門所持來經像就焚之。

    道經俱燼。

    惟佛經像俨然。

    善信等皆自愧欽服。

    帝至是彌加崇敬。

    佛法自此興焉(漢法本内傳)。

    初帝聞西域有神。

    其名曰佛。

    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

    及沙門以來。

    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

    貴慈悲不殺。

    以為人死精神不滅。

    随複受形。

    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

    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為佛。

    精其道者号曰沙門。

    於是中國始傳其術。

    圖其形像。

    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先好之(漢書)。

    騰卒。

    蘭自譯十地斷結等經。

     桓帝 帝諱志。

    章帝曾孫。

    【标】永興二年。

    帝於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

    覆以百寶華蓋。

    身奉祀之。

    由是百姓向化。

    事佛彌盛(漢書并三寶記。

    世鑄金銀像始此)。

     楚王 王諱英。

    光武子。

    明帝弟。

    【标】最先奉佛。

    喜為浮圖齋戒。

    永平九年嘗奉黃缣白纨詣相國曰。

    托在藩輔。

    過惡累積。

    奉送缣帛以贖罪愆。

    相國以聞。

    诏報曰。

    楚王誦黃老之微言。

    尚浮圖之仁祠。

    何嫌何疑。

    其還之。

    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

    王公貴人遂争效之(漢書)。

     牟子 牟子。

    融之後。

    蒼梧儒生。

    【标】獻帝興平二年。

    因世亂無仕宦意。

    銳志佛道。

    乃制理惑論三十七篇。

    其文有問曰。

    何以正言佛。

    佛為何謂乎。

    牟子曰。

    佛者覺也。

    猶三皇神。

    五帝聖也。

    佛乃道德之元祖。

    神明之宗緒。

    佛之言覺者。

    恍惚變化。

    分身散體。

    或存或亡。

    能小能大。

    能圓能方。

    能老能少。

    能隐能彰。

    蹈火不燒。

    履刃不傷。

    在污不染。

    在禍不殃。

    不行而到。

    無作而光。

    故号為佛。

    問曰。

    夫至實不華。

    至詞不飾。

    珠玉少而貴。

    瓦礫多而賤。

    聖人制七經之本。

    不過三萬言。

    衆事備焉。

    今佛經卷以萬計。

    言以億數。

    非一人力所能堪也。

    仆以為煩而不要。

    牟子曰。

    江海所以異於行潦者。

    以其深廣也。

    五嶽所以别於丘陵者。

    以其高大也。

    若高不絕山阜。

    跛羊淩其颠。

    深不絕涓流。

    孺子浴其淵。

    麒麟不處苑囿之中。

    吞舟之魚不遊數仞之溪。

    何者。

    小不能容大也。

    佛經前說億載之事。

    卻道萬世之要。

    大素未起。

    太始未生。

    其微不可握。

    其纖不可入。

    佛悉彌綸其廣大之外。

    剖析其窈妙之内。

    靡不紀之。

    故其經卷以萬。

    計言以億數。

    多多益具。

    衆衆益富。

    何不要之有。

    問曰。

    佛道至尊至大。

    堯舜周孔曷不修之乎。

    七經之中不見其辭。

    子既耽詩書悅禮樂。

    奚為複好佛道。

    竊為吾子不取。

    牟子曰。

    書不必孔子之言。

    藥不必扁鵲之方。

    合義者從。

    愈病者良。

    君子博取衆善以輔其身。

    子貢雲。

    夫子何常師之有。

    堯事尹壽。

    舜事務成。

    旦學呂望。

    丘學老聃。

    亦不俱見於七經也。

    況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

    焉能舍而不學乎。

    五經事義或有所缺。

    佛不見記。

    何足怪哉。

    問曰。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何其異於人之甚也。

    殆富耳之語非實之雲。

    牟子曰。

    少所見。

    多所怪。

    睹馲駝言馬腫背。

    堯眉八采。

    舜目重瞳。

    臯陶鳥喙。

    文王四乳。

    禹耳三漏。

    周公背偻。

    伏羲龍鼻。

    仲尼反宇。

    老子日角目玄。

    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