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下

關燈
知時至。

    頻誨徒衆。

    與諸檀越訣别。

    翌日。

    語諸弟子曰。

    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菩薩。

    來此相接。

    汝等合恭迎之。

    吾往矣。

    即冥目而化。

    世壽五十有九。

     清 釋智嵩 智嵩。

    字靈嶽。

    鼉陽人。

    住端州高要縣梁山。

    丁亥年兵伐梁山。

    執嵩擔運。

    複奪手中數珠。

    嵩抗之。

    兵遂拔刀斬嵩。

    嵩即稱觀世音菩薩。

    刀下。

    兵為衣袖所挂。

    其刃不落嵩頭。

    因而得免。

    是知大士威神。

    逾於響應矣。

    嵩徒實際者。

    時匿山棘林中。

    一心持念大悲神咒。

    兵衆徧山捕擻鄉民。

    以創刺棘林。

    創将及際。

    兵即颠蹶山下。

    經雲還着於本人。

    信不虛也。

     張明達 明達。

    順德人。

    父寅亮。

    南海諸生也。

    母鄧氏。

    以屢産不育。

    因禱觀音大士而娠。

    [言*(廷-壬+旦)]當大士成道之晨。

    是日俗多潔蔬。

    為大士慶。

    其母與侍人料理淨供。

    既上獻。

    而東猶未生明。

    拟少寝。

    不覺娩矣。

    時兒啼。

    大小趣看。

    見滿室光發。

    衆鹹訝之。

    鄧因語姑曰。

    此兒産異常孩。

    莫非吉祥乎。

    長未五歲。

    而母亡。

    祖母餘氏。

    撫之猶晚子。

    至年十四。

    祖母臨終。

    私遺白金數镒。

    值戊子歲。

    人多菜色。

    達以遺金施之。

    路人全活者可數。

    後鄰裡有婪者。

    讒聞其父。

    反責私竊家财浪散。

    達竟不辯也。

    後有從乞者。

    達以财匮。

    緻虛彼求。

    逾日。

    乞者饑困而絕。

    達聞私念。

    猶我不能周彼之危急。

    得非吾福力薄。

    而悞之耶。

    因願舍身托生王家。

    行博濟以盈衆欲。

    即便登本處觀音岩。

    哀禮大士證明加被。

    即向數百仞懸崖之上。

    投身而下。

    不覺堕在山跟石上坐。

    而毫無傷損。

    自知大士慈護。

    高墜不碎。

    遂從覓者勸歸。

    自是持齋。

    發出塵之念。

    獨其父於佛無信。

    難以情啟。

    年十七。

    宿根時熟。

    向父陳其素志。

    父怒而責之。

    退思不已。

    唯專念大士。

    複求於大父。

    大父見其志不可拔。

    谕其父而俛可之。

    然猶有留難。

    越旬日。

    於中夜夢白衣人語曰。

    佛子行矣。

    毋負好時也。

    達焂起出戶。

    時衢巷門闼。

    悉皆洞開。

    值天雨晦暝。

    前途不辨。

    獨有數螢。

    傍達低昂。

    因逐之前進。

    經十餘裡始昧。

    遂投鼎湖和尚剃染。

    名曰開诇。

    居無何。

    忽嬰沉疾。

    一日神色俱變。

    息去不還。

    睹者皆謂決不可起。

    诇唯一心正念。

    良久忽蘇。

    亦漸平複。

    非大士之冥加而何。

    因肅誠倩繪千手聖像奉事。

    其繪像時。

    結壇持咒。

    日别更衣沐浴。

    畫人仍以紙[(土*白*匕)/ㄆ]掩氣。

    采色不用牛膠墨類。

    至於紙筆。

    各各皆加持咒法。

    像成之夕。

    大放光明。

    映出壇外林壁。

    皆金色晃耀。

    見者莫不驚歎。

    诇以自出胎至於離俗。

    屢荷大士之洪庇。

    慈恩莫述。

    由是懇本師編此入集。

    俾大地禀識者。

    鹹知大士妙德難思。

    不違生念。

    誠苦海之舟航焉。

     潘國章 國章。

    廣州順德人。

    歸信三寶。

    賈於端州廣利。

    丙戌世變。

    四方烽起。

    附舟旋鄉。

    至三水遇風覆舟。

    彼即一心念大士名。

    既不善浮。

    直沒海底。

    茫無涯際。

    唯笃切是念。

    踏底信步而行。

    斯須達岸。

    所赍路費。

    仍在掌中。

    回視始知向為海沒也。

    異哉。

    誠大士之神力不可得而思議矣。

    亦由當人心無二念。

    物我全忘。

    故不見水觸其吻息。

    豈非得入流忘所少分相應耶。

    章後出家於韶石之日親山。

    字曰玄虬。

    (章向餘自說) 黃可明 可明。

    東莞富室子。

    大清初。

    泛舟五羊。

    海中被掠。

    執至寇巢。

    鎖連戶扇。

    賊行他劫。

    使婦守之。

    時明家延僧諷誦普門品經。

    其夜賊婦。

    見明邊有異色祥光。

    至旦诘之。

    明默知必為神佑。

    俟婦适鄰家。

    即負扇而竄。

    離巢登嶺。

    見一樵人。

    求為破扇脫鎖。

    踰數十裡。

    始達平方。

    (明對予自說之) 劉藟叔 藟叔。

    廣州順邑司李中雷公之子也。

    順治丁亥秋。

    往香山。

    海上為寇所執。

    勒财不遂。

    乃推落海中。

    藟幼奉庭訓。

    敬信三寶。

    自念唯菩薩可恃。

    即至心念觀音名号。

    時手被縛。

    将沒海底。

    困苦欲絕。

    而彌加笃切。

    忽覺足拇到沙。

    漂流移時。

    漸至淺處。

    誠所謂大水所漂。

    稱其名号。

    即得淺處。

    信不誣也。

    時賊見之。

    即挽上船。

    留數日。

    拟候家信。

    将财贖命。

    其賊沿河殺掠。

    而藟竟不罹殃。

    越五.六日間。

    暴風大作。

    賊船投泊無處。

    遂即回心釋放。

    且曰。

    想是你合家齋戒所感也。

    又藟髫年。

    己曾被擄。

    自辰至午。

    即獲脫免。

    皆仗菩薩之力也。

    及世變。

    遭難者不可勝舉。

    獨藟家無虞。

    夫非日前笃信之緻乎。

    (藟自述之) 邵以貞 以貞。

    廣州府諸生也。

    歸心佛教。

    戊子歲。

    穗城有新兵丁。

    強易於市。

    賈者與之抗言。

    兵遂告開府李公。

    謂民欲叛。

    以服短衿為号。

    然嶺南俗。

    内衿多短。

    即閉城捕執。

    但見衿短斬之。

    李公不容分訴。

    如是已斬數十名。

    時貞在列。

    唯一心懇念大士名。

    次至貞即止。

    而衆被枉者。

    亦由是悉免。

    貞因屬予編入焉。

     尼等齡 等齡。

    廣州番禺人。

    俗姓鄧。

    母洪氏。

    大清初出家。

    晨昏禮誦。

    翹志淨土。

    稱念大士洪名。

    不辍於口。

    於庚寅年七月廿三日。

    禮念至中夜。

    四壁寥然。

    惟自一身。

    恍如掌中有物。

    不覺将納入口。

    咽已。

    開拳尚餘三顆在手。

    其色鮮赤。

    形類朱砂。

    自此絕食。

    了無饑渴。

    禮念猶謹。

    於今稍餌時果。

    而七谷不沾唇。

    膚體如故。

    精神較健。

    今現居廣州嚴淨庵。

     黃擴生 擴生。

    廣州新邑諸生。

    家巨富。

    年五十而未舉嗣。

    戊子歲。

    禀受五戒。

    而不茹葷。

    奉大士尤謹。

    晨夕必更沐百拜。

    稱念大士之名。

    雖世務匇冗。

    不辍常儀。

    未周三載。

    妻.妾聯日各産一兒。

    及長頗聰慧。

    經雲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是也。

     何隆将 隆将。

    廣州番禺庠生。

    年逾知命未胤。

    心已絕望。

    乙未歲。

    請餘苑中度夏。

    因授與六齋文。

    并千手眼大悲像。

    彼即築别室奉供。

    朝暮虔禮。

    每晨必禮訖。

    方啜茶漿。

    其至誠若此也。

    曆數月。

    夢大士親授紅兒。

    翌日欣然白餘曰。

    吾獲兆矣。

    次年果[言*(廷-壬+旦)]一男。

    三載連舉三子。

     麥傳晟 傳晟。

    順邑麥村人。

    禀持六齋。

    康熙甲辰歲八月初二日。

    過鄰鄉。

    途中被賊執至巢所。

    以鐵煉四條。

    鎖其項胫。

    閉之幽室。

    勒銀百兩。

    晟即晝夜默念大士洪名。

    專誠不亂。

    越四日。

    賊饋其食。

    無箸。

    便出外覓一竹枝。

    折而與之。

    複鎖門而去。

    然賊每日數數啟門檢視。

    是日即遺失鑰匙。

    但門外窺眺而已。

    晟即劈此竹。

    試刺其鎖。

    遂連開者三。

    唯項上一鎖難動。

    自知已被大士垂救。

    懇禱彌切。

    至初八日。

    複試以竹刺之。

    其鎖挈然頓落。

    意欲逃竄。

    懼賊覺知。

    持疑未決。

    先晟身有生姜一指許。

    被執時賊已分其半。

    乃将餘姜為校杯。

    叩白大士曰。

    弟子已蒙慈佑。

    拘系頓釋。

    今欲逃去。

    又恐防者執。

    則無複生理。

    倘許即行。

    乞連示五勝校。

    除我憂疑。

    果如所禱。

    即扳升屋上望之。

    見隔溪乃嶽父家焉。

    遽奔往。

    外賊覺喚。

    晟即越溪而走。

    及岸。

    複為賊黨攔截。

    晟以兩肘掣開。

    如豕突羊群。

    無能制者。

    拶入嶽父家。

    賊共閵門索取。

    嶽父告曰。

    晟家貧。

    乞宥旬日。

    當随力策辦銀兩。

    踰日。

    忽官兵臨剿。

    賊徒奔潰。

    徑路還家。

    不費一文。

    所謂稱其名故。

    即得解脫。

    誠不誣欤。

     又晟有叔字連峰者。

    素奉齋戒。

    於是年正月。

    往羊城。

    河上值宼劫渡。

    被執男婦五十餘人。

    拘牽還穴。

    經一山頂。

    賊以木牌支坐少憩。

    峰於其後抽牌。

    連人翻落坑中。

    即奔至一村邊空舍。

    以破竹匾蠶博覆身。

    賊追繞村。

    檄土人雲。

    有麻面胡子。

    逃入你村。

    可速獻出。

    不然即蕩平村戶。

    峰親聞之怖甚。

    切念大士名一聲。

    拔須數莖。

    遂并拔盡。

    竟不覺其痛。

    忽有一人從他處來。

    雲。

    胡子已過山去矣。

    群賊因散。

    峰乃出訴空舍主人。

    主人即贈以衣帽。

    認為親故。

    買舟送歸。

    晟與叔深荷大士洪恩莫報。

    特懇餘編入焉。

     彭一乘 一乘。

    南海佛山人。

    歸信法門。

    奉持六齋。

    康熙丁未臘月。

    自五羊還家。

    同舟六人。

    中途遇暴風覆舟。

    諸人善浮。

    得濟於岸。

    唯乘獨困舟内。

    不能得出。

    但一心懇念大士名。

    斯須水盈半腹。

    随飲随念。

    忽覺有人牽乘手出水上。

    遂挽船篷。

    順飄及岸。

    岸上之人同诘之曰。

    頃者見白衣人。

    趨篷到舟。

    今獨見你。

    豈非彼為水所溺乎。

    乘曰。

    并無餘者。

    唯我一人耳。

    再三征诘。

    始悟白衣者。

    大士垂救也。

    乘自錄此。

    求附入集。

     鄧承诏 承诏。

    号實峰。

    廣州番禺人。

    信向有年。

    禀受歸戒。

    康熙戊申蒲月。

    長媳黃氏。

    忽喉生雙鵝。

    飲食不進半月。

    身羸神亂。

    腫痛難忍。

    倩醫刺破。

    膿血既出。

    頃複腫痛逾前。

    困苦移旬。

    藥攻不效。

    偶餘還山。

    舟過其門。

    诏出訊候。

    因曰。

    弟子長媳。

    今患喉瘡。

    楚劇之甚。

    良醫胗脈。

    謂毒入心腎。

    藥必難治。

    命可延旦夕耳。

    诏雖知分定。

    而憂戚不免。

    不審和尚有法能救定業乎。

    餘曰。

    觀音大士。

    威神不可思議。

    能以無畏施於衆生。

    每於夢中授人經法。

    誦者若病若難。

    輙蒙解脫。

    诏曰。

    其經法可得聞乎。

    餘即令侍者書觀音救生經十句與之。

    彼持歸。

    俾人教媳。

    二.三徧即自能誦。

    仍貼經于病者床前。

    病者夜睹其字。

    大如寸許。

    次日身爽神定。

    誦至半夜。

    其瘡自決。

    膿血大潰。

    唱曰。

    我病愈矣。

    遂索水漱口。

    起禮大士。

    平複如故。

    舉家欣慶。

    歎大士慈力。

    感應若是之速乎。

     觀音慈林集記 贊甫年二九。

    而二親鄰亡。

    每誦蓼莪。

    空慚烏鳥。

    聞說持齋能資冥福。

    遂斷葷膻。

    未三載。

    閱壇經。

    便會宿懷。

    知人能作佛。

    即舍家趣於非家。

    冀立身行道。

    以益先靈。

    雖晨夕代為禮懇。

    及逢盂蘭必薦。

    而中情耿耿。

    愧誠力之未湔。

    爰于丁酉春。

    以西洋白[疊*毛]。

    繪千手千眼大悲聖像。

    舉高七尺。

    革除皮膠。

    而用香汁和彩。

    仍令畫者日别沐浴更衣。

    像成。

    罄衣缽資。

    延集僧衆。

    先為講釋大悲忏法宗趣。

    次乃三七日修禮。

    遂感大士身放金色光。

    手所執青紅二蓮花。

    頻放白光。

    缁素鹹睹。

    誠為希有。

    私衷慶慰。

    必蒙慈力。

    度親靈於上界矣。

    爾後凡於像前修禮。

    蓮花白光常湧。

    睹者莫不欣發淨信。

    自惟慈恩浩澣。

    雖粉身莫報。

    由是尋究三藏。

    撿諸傳記。

    據所見聞。

    用編此集。

    拟答洪庥之萬一。

    俾見者聞者。

    同升般若之寶筏。

    歸者敬者。

    共入無畏之慈林。

    長辭苦趣。

    直趨樂邦。

    是為記。

     康熙戊申夏日鼎湖釋弘贊和南重編 觀音慈林集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