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此菩薩變現種種。
救度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有情。
令得往生極樂世界。
見無量壽如來。
得聞法要。
皆令當得成就菩提。
其普賢等諸大菩薩。
皆具不可思議。
而不能了知彼觀自在之所變化。
普賢菩薩入此菩薩毛孔中。
行十二年。
不得邊際。
見諸毛孔。
一一之中。
各有佛部。
於彼而住。
是故普賢不能見其邊際遠近。
餘諸菩薩雲何而得見耶。
觀自在菩薩。
乃至名号。
亦難得值。
何以故。
彼與一切有情。
如大父母。
一切恐怖有情。
施之無畏。
開導一切有情。
為大善友。
此菩薩有六字大明陀羅尼。
難得值遇。
若有人能稱念其名。
當得生彼毛孔之中。
不受沉淪。
乃至當證圓寂之地。
此六字陀羅尼。
是觀自在菩薩微妙本心。
若有知是微妙本心。
即知解脫。
無量如來而尚難知。
其因位菩薩雲何而能知耶。
若人能常受持此陀羅尼者。
於持誦時。
有九十九恒河沙數如來集會。
複有微塵數菩薩集會。
複有三十三天天子亦皆集會。
複有四天王。
乃至無數百千萬億龍神八部。
而來衛護是人。
時菩薩毛孔中。
無量如來。
贊歎是人。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能得是如意珠寶。
汝七代種族皆得解脫。
其持咒人。
腹中所有諸蟲。
當得不退轉菩薩之位。
若複有人。
以此陀羅尼。
身中.頂上戴持者。
有人得見是戴持之人。
則同見於金剛之身。
又如見於舍利塔。
又如見佛。
又如見一億智慧之人。
若有善男子.女人。
能依法念此陀羅尼者。
是人得無盡辯才。
得清淨智聚。
得大慈悲。
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多。
圓滿功德。
如是乃至戴持之人。
見一切男女。
諸有情之身。
彼等悉皆速得菩薩之位。
如是之人。
而永不受生.老.病.死.愛别離苦。
若有念此陀羅尼一遍。
所獲功德。
而不能數其數量。
又四大部洲。
一切男女皆得七地菩薩之位。
彼諸菩薩所有功德。
與念六字咒一徧功德。
而無有異。
(更有無量功德。
詳彼經文。
若有念誦者。
必須依法。
及得梵音明正。
其持戴者。
亦須恭敬如佛。
信而無疑。
方能感益。
若疑不信。
返招愆咎。
其六字咒。
如常可知。
曼拏羅。
即壇也。
)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咒經 時毗舍離國(華言廣博嚴淨。
中天竺共有三十餘國。
此其一也。
謂其國寬平。
名為廣博。
城邑華麗。
故名嚴淨。
或言好道。
由其國人民好樂正道。
自敦仁義。
不須君主。
有五百長者共行道法。
率土人民。
莫不歸悅。
故下文雲五百長者是也)。
一切人民。
遇大惡病。
一者眼赤如血。
二者兩耳出膿。
三者鼻中流血。
四者舌噤無聲。
五者所食之物化為粗澀。
六識閉塞。
猶如醉人。
有五夜叉。
名訖拏迦邏。
面黑如墨。
而有五眼。
狗牙上出。
吸人精氣。
(普門疏雲。
人心中有七滴甜水。
和養精神。
鬼啖一滴。
令人頭痛。
三滴悶絕。
七滴即死)。
時毗舍離大城之中。
有一長者名曰月蓋。
與其同類五百長者。
俱詣佛所。
到佛所已。
頭面作禮。
卻住一面。
白佛言。
世尊。
此國人民。
遇大惡病。
良醫耆婆。
盡其道術。
所不能救。
惟願世尊。
慈愍一切。
救濟病苦。
令得無患。
(耆婆。
此雲能活。
是影堅王之子。
奈女所生。
出胎即手持針筒.藥囊。
為世醫王。
佛為法王。
遇病即瘥。
故雲良醫。
醫王既盡其術。
餘皆無堪。
故共詣求哀法王)。
爾時世尊告長者言。
去此不遠。
正立西方。
有佛世尊。
名無量壽(小彌陀經雲。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
号阿彌陀。
以微塵數佛剎言之。
故雲去此不遠)。
彼有菩薩。
名觀世音。
及大勢至。
恒以大悲。
憐愍一切。
救濟苦厄。
汝今應當五體投地。
向彼作禮(頂及兩手.兩膝名為五體)。
燒香散華。
系念數息。
令心不散。
經十念頃。
為衆生故。
當請彼佛及二菩薩。
(系念者。
攝心不散。
心無所依。
故令數息。
數息者。
注心鼻門。
或數出息。
或數入息。
從一至十。
周而複始。
以十息為一念。
百息為十念。
令息調和。
不緩不急。
心自寂定。
此為請前之方便。
所謂衆生心水淨。
佛月影現中。
何故惟令十念。
以衆生心念難系。
久即散動故也。
彼佛左面是觀音。
右面是勢至。
故雲二菩薩也)。
說是語時。
於佛光中。
得見西方無量壽佛。
并二菩薩。
如來神力。
佛及菩薩俱到此國。
往毗舍離。
住城門阃。
佛.二菩薩。
與諸大衆。
放大光明。
照毗舍離。
皆作金色。
爾時毗舍離人。
即具楊枝.淨水。
授與觀世音菩薩。
大悲觀世音。
憐愍救護一切衆生故。
而說咒曰。
普教一切衆生而作是言。
汝等今者應當一心稱。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大悲大名稱。
救護苦厄者。
如是三稱三寶。
三稱觀世音菩薩名。
燒衆名香。
五體投地。
向於西方。
一心一意。
令氣息定。
為免苦厄。
請觀世音菩薩。
合十指掌。
而說偈言(掌本二邊。
合之令一。
正使身心皆一。
然後口陳偈請。
是顯三業殷懃緻敬之極也)。
願救我苦厄大悲覆一切普放淨光明滅除癡暗冥為免毒害苦煩惱及衆病必來至我所施我大安樂我今稽首禮聞名救厄者我今自歸依世間慈悲父惟願必定來免我三毒苦施我今世樂及與大涅盤 (法身如虛空。
無處不遍。
逈絕去來。
今然必定來者。
以衆生心水淨。
佛月自現。
故雲來也。
三毒者。
貪.瞋.癡也。
此為衆苦之因。
萬累之源。
欲令因亡果喪。
源絕派除。
故言免也。
今世樂者。
是世間之樂果。
涅盤者。
是出世間之樂果。
大者。
揀非聲聞.緣覺之涅盤也。
) 白佛言。
世尊。
如是神咒。
畢定吉祥。
乃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大慈大悲陀羅尼印。
聞此咒者。
衆苦永盡。
常得安樂。
遠離八難。
得念佛定。
現前見佛。
我今當說十方諸佛救護衆生神咒(八難者。
一地獄。
二畜生。
三餓鬼。
四盲聾喑痖。
五世智辯聰。
六生佛前佛後。
七北俱盧洲。
八無想天)。
多[口*耶]咃嗚呼膩 摸呼膩 鬥婆膩 耽婆膩 安茶詈 般茶詈 首埤帝 般般茶啰啰婆私膩 哆侄咃 伊梨 寐梨 鞮首梨迦婆梨 佉鞮端耆旃陀梨 摩蹬耆 勒叉勒叉薩婆薩埵 薩婆婆[口*耶]啤娑诃 多茶咃 伽帝伽帝膩伽帝 修留毗修留毗 勒叉勒叉 薩婆薩埵 薩婆婆[口*耶][口*((白-日+田)/廾)] 娑诃 白佛言。
世尊。
如此神咒。
乃是十方三世無量諸佛之所宣說。
誦持此咒者。
常為諸佛.諸大菩薩之所護持。
免離怖畏.刀杖.毒害。
及與疾病。
令得無患。
說是語時。
毗舍離人。
平複如本。
爾時世尊憐愍衆生。
覆護一切。
重請觀世音菩薩說消伏毒害咒。
爾時觀世音菩薩大悲熏心。
承佛神力。
而說破惡業障消伏毒害陀羅尼咒。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南無觀世音 菩提薩埵 摩诃薩埵 大慈大悲 惟願愍我 救護苦惱 亦救一切 怖畏衆生 令得大護 多侄他 陀呼膩 摸呼膩 鬥婆膩 耽婆膩 阿婆熙摸呼脂 分茶梨 般茶梨 輸鞞帝(鞞字部迷切)般茶啰 婆私膩 休樓休樓 分茶梨 兜樓兜樓 般茶梨 周樓周樓 膩般茶梨 豆富豆富 般茶啰 婆私膩 矧墀 跈(徐殄切)墀 膩珍墀 薩婆阿婆耶羯多 薩婆[口*恒]婆 娑陀伽阿婆耶 卑離陀閉殿娑诃 一切怖畏。
一切毒害。
一切惡鬼.虎.狼.師子。
聞此咒時。
口即閉塞。
不能為害。
破梵行人。
作十惡業。
聞此咒時。
蕩除糞穢。
還得清淨(糞穢即十惡也)。
設有業障。
濁惡不善。
稱觀世音菩薩。
誦持此咒。
即破業障。
現前見佛。
佛告阿難。
若有四部弟子。
受持觀世音菩薩名。
誦念消伏毒害陀羅尼。
行此咒者。
身當無患。
心亦無病。
設使大火從四面來。
焚燒己身。
誦持此咒故。
龍王降雨。
即得解脫。
設火焚身。
節節疼痛。
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
三誦此咒。
即得除愈。
設複谷貴饑馑.王難.惡獸.盜賊.迷於道路.牢獄系閉.杻械枷鎖.被五系縛.入於大海.黑風回波.水色之山.夜叉羅剎之難.毒藥.刀劍.臨當刑戮。
過去業緣。
現造衆惡。
以是因緣。
受一切苦。
極大怖畏。
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
并誦此咒一徧至七徧。
消伏毒害。
惡業.惡行.不善惡聚。
如火燒薪。
永盡無餘。
以是因緣。
誦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
名施一切衆生甘露妙藥。
得無病畏。
不橫死畏。
不被系縛畏。
貪欲.瞋恚.愚癡三毒等畏。
是故娑婆世界。
皆号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
此陀羅尼灌頂章句。
無上梵行。
畢定吉祥大功德海。
衆生聞者。
獲大善利。
應當暗誦。
若欲誦之。
應當持齋。
不飲酒。
不啖肉。
以灰塗身。
澡浴清淨。
不食興渠。
五辛能葷。
悉不食(興渠出外國。
根似蘿蔔。
葉似蔓菁。
此方無有。
五辛者。
一蔥.二薤.三韮.四蒜.五興渠。
食之獲衆過失。
賢聖遠離。
諸天不護。
魔鬼得便。
所持咒法.修三摩地。
皆不成就。
言葷者。
凡物辛而複臭者是也。
以灰塗身者。
謂先用灰物澡豆之類。
塗拭去身垢膩。
後以水洗之令淨。
始任道器)。
婦人穢污。
皆悉不往。
常念十方佛。
及七佛世尊。
一心稱觀世音菩薩。
誦持此咒。
現身得見觀世音菩薩。
一切善願。
皆得成就。
後生佛前。
長與苦别。
(十方者。
若總言之。
則四方.四維.上下塵剎諸佛。
不可數舉。
若别言之。
則大彌陀經.寶積經.離垢慧菩薩禮佛經及諸經中略出者。
随依其一。
而禮念之。
七佛者。
初則毗婆屍佛。
終則本師釋迦牟尼佛。
如常可知。
後生佛前者。
謂舍此身已。
随願往生諸佛國土。
逈脫輪回。
至不退轉。
故雲長與苦别)。
佛告阿難。
王舍大城有一女人。
惡鬼所持。
名旃陀利。
彼鬼晝夜作丈夫形。
來娆此女。
鬼精着身。
生五百鬼子。
汝憶是事不。
我於爾時。
教此女人。
稱觀世音菩薩。
善心相續。
入善境界。
阿難當知。
如此菩薩威神之力。
惡鬼消伏。
得見我身無比色像(如來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紫磨金色。
光明晃耀。
天上.天下無與等者。
故雲無比色像。
若論法身。
則無相。
非凡可見。
惟妙覺菩薩能知耳)。
我於爾時。
一一毛孔。
出寶蓮華。
無數化佛。
異口同音。
稱贊大悲施無畏者。
令女受持。
讀誦通利。
此咒功德。
三障永盡。
免三界獄火。
不受衆苦。
四百四病。
一時不起。
(三障者。
煩惱障.業障.報障也。
三界者。
欲界.色界.無色界。
一切衆生。
常為三毒.五欲之火燒然。
羁縛不得出離。
流轉三界。
衆苦所逼。
甚於牢獄。
四百四病者。
地.水.火.風。
各有一百一十。
此咒功德。
盡三障.出三界獄。
況諸病苦。
而不頓然消滅耶。
此下有世尊自說六字神咒。
文多不錄)。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大悲大名稱吉祥安樂人恒說吉祥句救濟極苦者衆生若聞名離苦得解脫亦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或處畜生中化作畜生形教以大智慧令發無上心或處阿修羅軟言調伏心令除憍慢習疾至無為岸現身作餓鬼手出香色乳饑渴逼切者施令得飽滿大慈大悲心遊戲於五道恒以善集慧無上勝方便普教一切衆令離生死苦常得安樂處到大涅盤岸 (五道者。
即上人.畜.地獄.修羅.餓鬼。
此不言天者。
天耽欲樂。
不求出苦。
故不言也。
) 觀音慈林集卷上
救度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有情。
令得往生極樂世界。
見無量壽如來。
得聞法要。
皆令當得成就菩提。
其普賢等諸大菩薩。
皆具不可思議。
而不能了知彼觀自在之所變化。
普賢菩薩入此菩薩毛孔中。
行十二年。
不得邊際。
見諸毛孔。
一一之中。
各有佛部。
於彼而住。
是故普賢不能見其邊際遠近。
餘諸菩薩雲何而得見耶。
觀自在菩薩。
乃至名号。
亦難得值。
何以故。
彼與一切有情。
如大父母。
一切恐怖有情。
施之無畏。
開導一切有情。
為大善友。
此菩薩有六字大明陀羅尼。
難得值遇。
若有人能稱念其名。
當得生彼毛孔之中。
不受沉淪。
乃至當證圓寂之地。
此六字陀羅尼。
是觀自在菩薩微妙本心。
若有知是微妙本心。
即知解脫。
無量如來而尚難知。
其因位菩薩雲何而能知耶。
若人能常受持此陀羅尼者。
於持誦時。
有九十九恒河沙數如來集會。
複有微塵數菩薩集會。
複有三十三天天子亦皆集會。
複有四天王。
乃至無數百千萬億龍神八部。
而來衛護是人。
時菩薩毛孔中。
無量如來。
贊歎是人。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能得是如意珠寶。
汝七代種族皆得解脫。
其持咒人。
腹中所有諸蟲。
當得不退轉菩薩之位。
若複有人。
以此陀羅尼。
身中.頂上戴持者。
有人得見是戴持之人。
則同見於金剛之身。
又如見於舍利塔。
又如見佛。
又如見一億智慧之人。
若有善男子.女人。
能依法念此陀羅尼者。
是人得無盡辯才。
得清淨智聚。
得大慈悲。
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多。
圓滿功德。
如是乃至戴持之人。
見一切男女。
諸有情之身。
彼等悉皆速得菩薩之位。
如是之人。
而永不受生.老.病.死.愛别離苦。
若有念此陀羅尼一遍。
所獲功德。
而不能數其數量。
又四大部洲。
一切男女皆得七地菩薩之位。
彼諸菩薩所有功德。
與念六字咒一徧功德。
而無有異。
(更有無量功德。
詳彼經文。
若有念誦者。
必須依法。
及得梵音明正。
其持戴者。
亦須恭敬如佛。
信而無疑。
方能感益。
若疑不信。
返招愆咎。
其六字咒。
如常可知。
曼拏羅。
即壇也。
)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咒經 時毗舍離國(華言廣博嚴淨。
中天竺共有三十餘國。
此其一也。
謂其國寬平。
名為廣博。
城邑華麗。
故名嚴淨。
或言好道。
由其國人民好樂正道。
自敦仁義。
不須君主。
有五百長者共行道法。
率土人民。
莫不歸悅。
故下文雲五百長者是也)。
一切人民。
遇大惡病。
一者眼赤如血。
二者兩耳出膿。
三者鼻中流血。
四者舌噤無聲。
五者所食之物化為粗澀。
六識閉塞。
猶如醉人。
有五夜叉。
名訖拏迦邏。
面黑如墨。
而有五眼。
狗牙上出。
吸人精氣。
(普門疏雲。
人心中有七滴甜水。
和養精神。
鬼啖一滴。
令人頭痛。
三滴悶絕。
七滴即死)。
時毗舍離大城之中。
有一長者名曰月蓋。
與其同類五百長者。
俱詣佛所。
到佛所已。
頭面作禮。
卻住一面。
白佛言。
世尊。
此國人民。
遇大惡病。
良醫耆婆。
盡其道術。
所不能救。
惟願世尊。
慈愍一切。
救濟病苦。
令得無患。
(耆婆。
此雲能活。
是影堅王之子。
奈女所生。
出胎即手持針筒.藥囊。
為世醫王。
佛為法王。
遇病即瘥。
故雲良醫。
醫王既盡其術。
餘皆無堪。
故共詣求哀法王)。
爾時世尊告長者言。
去此不遠。
正立西方。
有佛世尊。
名無量壽(小彌陀經雲。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
号阿彌陀。
以微塵數佛剎言之。
故雲去此不遠)。
彼有菩薩。
名觀世音。
及大勢至。
恒以大悲。
憐愍一切。
救濟苦厄。
汝今應當五體投地。
向彼作禮(頂及兩手.兩膝名為五體)。
燒香散華。
系念數息。
令心不散。
經十念頃。
為衆生故。
當請彼佛及二菩薩。
(系念者。
攝心不散。
心無所依。
故令數息。
數息者。
注心鼻門。
或數出息。
或數入息。
從一至十。
周而複始。
以十息為一念。
百息為十念。
令息調和。
不緩不急。
心自寂定。
此為請前之方便。
所謂衆生心水淨。
佛月影現中。
何故惟令十念。
以衆生心念難系。
久即散動故也。
彼佛左面是觀音。
右面是勢至。
故雲二菩薩也)。
說是語時。
於佛光中。
得見西方無量壽佛。
并二菩薩。
如來神力。
佛及菩薩俱到此國。
往毗舍離。
住城門阃。
佛.二菩薩。
與諸大衆。
放大光明。
照毗舍離。
皆作金色。
爾時毗舍離人。
即具楊枝.淨水。
授與觀世音菩薩。
大悲觀世音。
憐愍救護一切衆生故。
而說咒曰。
普教一切衆生而作是言。
汝等今者應當一心稱。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大悲大名稱。
救護苦厄者。
如是三稱三寶。
三稱觀世音菩薩名。
燒衆名香。
五體投地。
向於西方。
一心一意。
令氣息定。
為免苦厄。
請觀世音菩薩。
合十指掌。
而說偈言(掌本二邊。
合之令一。
正使身心皆一。
然後口陳偈請。
是顯三業殷懃緻敬之極也)。
願救我苦厄大悲覆一切普放淨光明滅除癡暗冥為免毒害苦煩惱及衆病必來至我所施我大安樂我今稽首禮聞名救厄者我今自歸依世間慈悲父惟願必定來免我三毒苦施我今世樂及與大涅盤 (法身如虛空。
無處不遍。
逈絕去來。
今然必定來者。
以衆生心水淨。
佛月自現。
故雲來也。
三毒者。
貪.瞋.癡也。
此為衆苦之因。
萬累之源。
欲令因亡果喪。
源絕派除。
故言免也。
今世樂者。
是世間之樂果。
涅盤者。
是出世間之樂果。
大者。
揀非聲聞.緣覺之涅盤也。
) 白佛言。
世尊。
如是神咒。
畢定吉祥。
乃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大慈大悲陀羅尼印。
聞此咒者。
衆苦永盡。
常得安樂。
遠離八難。
得念佛定。
現前見佛。
我今當說十方諸佛救護衆生神咒(八難者。
一地獄。
二畜生。
三餓鬼。
四盲聾喑痖。
五世智辯聰。
六生佛前佛後。
七北俱盧洲。
八無想天)。
多[口*耶]咃嗚呼膩 摸呼膩 鬥婆膩 耽婆膩 安茶詈 般茶詈 首埤帝 般般茶啰啰婆私膩 哆侄咃 伊梨 寐梨 鞮首梨迦婆梨 佉鞮端耆旃陀梨 摩蹬耆 勒叉勒叉薩婆薩埵 薩婆婆[口*耶]啤娑诃 多茶咃 伽帝伽帝膩伽帝 修留毗修留毗 勒叉勒叉 薩婆薩埵 薩婆婆[口*耶][口*((白-日+田)/廾)] 娑诃 白佛言。
世尊。
如此神咒。
乃是十方三世無量諸佛之所宣說。
誦持此咒者。
常為諸佛.諸大菩薩之所護持。
免離怖畏.刀杖.毒害。
及與疾病。
令得無患。
說是語時。
毗舍離人。
平複如本。
爾時世尊憐愍衆生。
覆護一切。
重請觀世音菩薩說消伏毒害咒。
爾時觀世音菩薩大悲熏心。
承佛神力。
而說破惡業障消伏毒害陀羅尼咒。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南無觀世音 菩提薩埵 摩诃薩埵 大慈大悲 惟願愍我 救護苦惱 亦救一切 怖畏衆生 令得大護 多侄他 陀呼膩 摸呼膩 鬥婆膩 耽婆膩 阿婆熙摸呼脂 分茶梨 般茶梨 輸鞞帝(鞞字部迷切)般茶啰 婆私膩 休樓休樓 分茶梨 兜樓兜樓 般茶梨 周樓周樓 膩般茶梨 豆富豆富 般茶啰 婆私膩 矧墀 跈(徐殄切)墀 膩珍墀 薩婆阿婆耶羯多 薩婆[口*恒]婆 娑陀伽阿婆耶 卑離陀閉殿娑诃 一切怖畏。
一切毒害。
一切惡鬼.虎.狼.師子。
聞此咒時。
口即閉塞。
不能為害。
破梵行人。
作十惡業。
聞此咒時。
蕩除糞穢。
還得清淨(糞穢即十惡也)。
設有業障。
濁惡不善。
稱觀世音菩薩。
誦持此咒。
即破業障。
現前見佛。
佛告阿難。
若有四部弟子。
受持觀世音菩薩名。
誦念消伏毒害陀羅尼。
行此咒者。
身當無患。
心亦無病。
設使大火從四面來。
焚燒己身。
誦持此咒故。
龍王降雨。
即得解脫。
設火焚身。
節節疼痛。
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
三誦此咒。
即得除愈。
設複谷貴饑馑.王難.惡獸.盜賊.迷於道路.牢獄系閉.杻械枷鎖.被五系縛.入於大海.黑風回波.水色之山.夜叉羅剎之難.毒藥.刀劍.臨當刑戮。
過去業緣。
現造衆惡。
以是因緣。
受一切苦。
極大怖畏。
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
并誦此咒一徧至七徧。
消伏毒害。
惡業.惡行.不善惡聚。
如火燒薪。
永盡無餘。
以是因緣。
誦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
名施一切衆生甘露妙藥。
得無病畏。
不橫死畏。
不被系縛畏。
貪欲.瞋恚.愚癡三毒等畏。
是故娑婆世界。
皆号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
此陀羅尼灌頂章句。
無上梵行。
畢定吉祥大功德海。
衆生聞者。
獲大善利。
應當暗誦。
若欲誦之。
應當持齋。
不飲酒。
不啖肉。
以灰塗身。
澡浴清淨。
不食興渠。
五辛能葷。
悉不食(興渠出外國。
根似蘿蔔。
葉似蔓菁。
此方無有。
五辛者。
一蔥.二薤.三韮.四蒜.五興渠。
食之獲衆過失。
賢聖遠離。
諸天不護。
魔鬼得便。
所持咒法.修三摩地。
皆不成就。
言葷者。
凡物辛而複臭者是也。
以灰塗身者。
謂先用灰物澡豆之類。
塗拭去身垢膩。
後以水洗之令淨。
始任道器)。
婦人穢污。
皆悉不往。
常念十方佛。
及七佛世尊。
一心稱觀世音菩薩。
誦持此咒。
現身得見觀世音菩薩。
一切善願。
皆得成就。
後生佛前。
長與苦别。
(十方者。
若總言之。
則四方.四維.上下塵剎諸佛。
不可數舉。
若别言之。
則大彌陀經.寶積經.離垢慧菩薩禮佛經及諸經中略出者。
随依其一。
而禮念之。
七佛者。
初則毗婆屍佛。
終則本師釋迦牟尼佛。
如常可知。
後生佛前者。
謂舍此身已。
随願往生諸佛國土。
逈脫輪回。
至不退轉。
故雲長與苦别)。
佛告阿難。
王舍大城有一女人。
惡鬼所持。
名旃陀利。
彼鬼晝夜作丈夫形。
來娆此女。
鬼精着身。
生五百鬼子。
汝憶是事不。
我於爾時。
教此女人。
稱觀世音菩薩。
善心相續。
入善境界。
阿難當知。
如此菩薩威神之力。
惡鬼消伏。
得見我身無比色像(如來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紫磨金色。
光明晃耀。
天上.天下無與等者。
故雲無比色像。
若論法身。
則無相。
非凡可見。
惟妙覺菩薩能知耳)。
我於爾時。
一一毛孔。
出寶蓮華。
無數化佛。
異口同音。
稱贊大悲施無畏者。
令女受持。
讀誦通利。
此咒功德。
三障永盡。
免三界獄火。
不受衆苦。
四百四病。
一時不起。
(三障者。
煩惱障.業障.報障也。
三界者。
欲界.色界.無色界。
一切衆生。
常為三毒.五欲之火燒然。
羁縛不得出離。
流轉三界。
衆苦所逼。
甚於牢獄。
四百四病者。
地.水.火.風。
各有一百一十。
此咒功德。
盡三障.出三界獄。
況諸病苦。
而不頓然消滅耶。
此下有世尊自說六字神咒。
文多不錄)。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大悲大名稱吉祥安樂人恒說吉祥句救濟極苦者衆生若聞名離苦得解脫亦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或處畜生中化作畜生形教以大智慧令發無上心或處阿修羅軟言調伏心令除憍慢習疾至無為岸現身作餓鬼手出香色乳饑渴逼切者施令得飽滿大慈大悲心遊戲於五道恒以善集慧無上勝方便普教一切衆令離生死苦常得安樂處到大涅盤岸 (五道者。
即上人.畜.地獄.修羅.餓鬼。
此不言天者。
天耽欲樂。
不求出苦。
故不言也。
) 觀音慈林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