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念處成三解脫。
如常辨。
人生在三者。
君臣.父子.師資。
諸書具載多矣。
請棄飾辭者。
王請大師不須謙退。
故雲棄飾辭也。
答曰。
謬承人泛。
拟迹師資。
顧此膚踈。
以非時許。
況隆高命。
彌匪克當。
徒欲沉吟。
必乖深寄。
此乃不允所請者也。
重請雲。
學貴承師。
事推物論。
曆求法界。
措心有在。
仰惟宿植善根。
非一生得。
初乃由學。
俄逢聖境。
南嶽記莂。
說法第一。
無以仰過。
照禅師來。
具述斯事。
于時心喜。
以域寸誠。
智者昔入陳朝。
彼國明試。
瓦官大集。
衆論矛起。
榮公強口先被折角。
兩瓊繼軌才獲交綏。
忍師贊歎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無畏。
釋難如流。
親所聞見衆鹹瞻仰。
承前荊楚莫不歸伏。
非禅不智驗乎金口。
比聞名僧所說。
智者融會。
甚有階差。
譬若群流歸乎大海。
此之包舉始得佛意。
唯願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樂說不窮。
法施無盡。
說法第一者。
如南嶽印證雲。
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照禅師乃南嶽弟子。
梁傳前有列名。
正傳全失。
惜哉。
梁朝凡有兩瓊。
彭城寶瓊住建安院。
身長七尺五寸。
背脾龍文。
三十九齒。
一日講次。
外人見寺有白龍現。
男女奔至寺。
但見瓊在座講。
因是号為白瓊。
建初寶瓊。
常被萬椿樹皮黑袈裟。
故号烏瓊。
此衣後智者得之。
進與炀帝。
文在百錄。
兩瓊少時同學。
後亦道價相當。
繼軌者。
軌則。
車轍也。
初與智者論議。
如世鬥戰皆接軌而上也。
才獲交綏者。
綏乃馬颏下之纓也。
戰則兩馬相觸以争勝負。
今兩瓊才始交綏。
怯而便走。
如左傳雲。
交綏而退。
荊楚者。
荊州則舊楚國之地。
非禅不智者。
更有非智不禅句。
經雖多出。
今依觀心論疏解之。
疏雲。
空.無相.無作名三解脫。
亦名三三昧。
從正見入。
定發無漏。
智名大臣。
定名大王。
故名三三昧非智不禅也。
正定生正見。
發無漏。
定為大臣。
正見為大王。
名三解脫非禅不智也。
驗乎金口。
皆佛說也。
聞衆所說。
智者以四悉檀融會經論。
剖折諸家執争。
如大海吞流包舉而盡。
正得佛意也。
複使柳顧言稽首虔拜(雲雲)。
智者頻辭不免。
乃着淨名經疏。
河東柳顧言.東海徐陵。
并才華族胄。
應奉文義。
緘封寶藏。
王躬受持。
淨名疏。
大師為晉王撰者二十八卷。
荊溪略成十卷。
現世流行。
并才華族胄者。
似如同加潤色飾也。
徐陵。
陳朝仆射。
陳破後不入隋朝。
乃常随智者。
故有此言也。
今王入朝。
辭歸東嶺。
楊州在西。
天台在東。
故雲東嶺。
吳民越俗掃巷淘溝。
沿道令牧旛華交候。
吳謂三吳。
越謂東越。
溝巷穢雜。
掃去塵埃。
淘去臭濁。
沿道。
随所過路。
令則縣令。
牧則大守。
幢旛華蓋祇候迎送。
直到天台也。
寺舊所荒廢凡一十二載。
人蹤久斷。
竹樹成林。
還屆半山。
忽見沙門。
眉發皓然秉錫當路。
衆共鹹睹。
行次漸近。
逡巡韬秘。
聖猶尚候況人情乎。
智者雅好泉石。
負杖閑遊。
若吟歎曰。
雖在人間。
弗忘山野幽深谷。
愉愉靜夜。
澄神自照。
豈不樂哉。
後時一夜皎月映床。
獨坐說法連綿良久。
如人問難。
侍者智晞明旦啟曰。
未審昨夜見何因緣。
答曰。
吾初夢大風忽起。
吹壞寶塔。
次梵僧謂我雲。
機緣如薪。
照用如火。
傍助如風。
三種備矣。
化道行華頂之夜。
許相影響。
機用将盡。
傍助亦息。
故來相告耳。
智晞傳雲。
童稚不群。
幼懷物外。
見老病死。
達世浮危。
自省昏沉。
愍諸論溺。
極加厭離。
如為怨害。
誓出塵勞。
訪尋勝境。
伏聞智者。
杭志天台山。
安禅佛隴。
誓訓迷塗。
為世津導。
丹誠馳仰。
遠泛滄波。
年登二十始獲從願。
一得奉值。
遂定師資。
臨終。
弟子因即啟咨。
未審和尚當生何所。
答雲。
如吾見夢。
報在兜率。
宮殿青色。
居天西北。
見智者大師左右人皆坐寶座。
唯一座獨空。
吾問所以。
答雲。
灌頂卻後六年當來升此說法。
春秋七十有二。
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終。
見塔在佛隴。
問。
智者入滅。
雲歸安養。
晞傳何雲居兜率耶。
答。
唯心淨土。
何處非安養者耶。
又見南嶽。
師共憙禅。
師令吾說法。
即自念言。
餘法名義皆曉自裁。
唯三觀三智最初面受而便說。
說竟謂我雲。
他方華整。
相望甚久。
緣必應往。
吾等相送。
吾拜稱諾。
此死相現也。
吾憶小時之夢。
當終此地。
所以每欣歸山。
今奉冥告。
勢将不久。
死後安厝西南峰所指之地。
累石周屍。
植松覆坎。
立二白塔。
使人見者發菩提心。
植松覆坎者。
含文嘉曰。
天子墳高三仞。
樹以松。
諸侯半之。
樹以栢。
大夫八尺。
樹以槐。
庶人無墳。
樹以楊柳。
自漢至今代無定制。
通植松栢。
覆坎者。
覆。
蓋也。
坎。
墳穴也。
松盛則翠蓋其墳也。
又經少時。
語弟子雲。
商行寄金。
醫去留藥。
吾雖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觀心論。
随語疏成。
不加點潤。
論在别本。
其冬十月。
皇上歸蕃。
遣行參高孝信入山奉迎。
皇上歸蕃者。
即晉王
如常辨。
人生在三者。
君臣.父子.師資。
諸書具載多矣。
請棄飾辭者。
王請大師不須謙退。
故雲棄飾辭也。
答曰。
謬承人泛。
拟迹師資。
顧此膚踈。
以非時許。
況隆高命。
彌匪克當。
徒欲沉吟。
必乖深寄。
此乃不允所請者也。
重請雲。
學貴承師。
事推物論。
曆求法界。
措心有在。
仰惟宿植善根。
非一生得。
初乃由學。
俄逢聖境。
南嶽記莂。
說法第一。
無以仰過。
照禅師來。
具述斯事。
于時心喜。
以域寸誠。
智者昔入陳朝。
彼國明試。
瓦官大集。
衆論矛起。
榮公強口先被折角。
兩瓊繼軌才獲交綏。
忍師贊歎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無畏。
釋難如流。
親所聞見衆鹹瞻仰。
承前荊楚莫不歸伏。
非禅不智驗乎金口。
比聞名僧所說。
智者融會。
甚有階差。
譬若群流歸乎大海。
此之包舉始得佛意。
唯願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樂說不窮。
法施無盡。
說法第一者。
如南嶽印證雲。
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照禅師乃南嶽弟子。
梁傳前有列名。
正傳全失。
惜哉。
梁朝凡有兩瓊。
彭城寶瓊住建安院。
身長七尺五寸。
背脾龍文。
三十九齒。
一日講次。
外人見寺有白龍現。
男女奔至寺。
但見瓊在座講。
因是号為白瓊。
建初寶瓊。
常被萬椿樹皮黑袈裟。
故号烏瓊。
此衣後智者得之。
進與炀帝。
文在百錄。
兩瓊少時同學。
後亦道價相當。
繼軌者。
軌則。
車轍也。
初與智者論議。
如世鬥戰皆接軌而上也。
才獲交綏者。
綏乃馬颏下之纓也。
戰則兩馬相觸以争勝負。
今兩瓊才始交綏。
怯而便走。
如左傳雲。
交綏而退。
荊楚者。
荊州則舊楚國之地。
非禅不智者。
更有非智不禅句。
經雖多出。
今依觀心論疏解之。
疏雲。
空.無相.無作名三解脫。
亦名三三昧。
從正見入。
定發無漏。
智名大臣。
定名大王。
故名三三昧非智不禅也。
正定生正見。
發無漏。
定為大臣。
正見為大王。
名三解脫非禅不智也。
驗乎金口。
皆佛說也。
聞衆所說。
智者以四悉檀融會經論。
剖折諸家執争。
如大海吞流包舉而盡。
正得佛意也。
複使柳顧言稽首虔拜(雲雲)。
智者頻辭不免。
乃着淨名經疏。
河東柳顧言.東海徐陵。
并才華族胄。
應奉文義。
緘封寶藏。
王躬受持。
淨名疏。
大師為晉王撰者二十八卷。
荊溪略成十卷。
現世流行。
并才華族胄者。
似如同加潤色飾也。
徐陵。
陳朝仆射。
陳破後不入隋朝。
乃常随智者。
故有此言也。
今王入朝。
辭歸東嶺。
楊州在西。
天台在東。
故雲東嶺。
吳民越俗掃巷淘溝。
沿道令牧旛華交候。
吳謂三吳。
越謂東越。
溝巷穢雜。
掃去塵埃。
淘去臭濁。
沿道。
随所過路。
令則縣令。
牧則大守。
幢旛華蓋祇候迎送。
直到天台也。
寺舊所荒廢凡一十二載。
人蹤久斷。
竹樹成林。
還屆半山。
忽見沙門。
眉發皓然秉錫當路。
衆共鹹睹。
行次漸近。
逡巡韬秘。
聖猶尚候況人情乎。
智者雅好泉石。
負杖閑遊。
若吟歎曰。
雖在人間。
弗忘山野幽深谷。
愉愉靜夜。
澄神自照。
豈不樂哉。
後時一夜皎月映床。
獨坐說法連綿良久。
如人問難。
侍者智晞明旦啟曰。
未審昨夜見何因緣。
答曰。
吾初夢大風忽起。
吹壞寶塔。
次梵僧謂我雲。
機緣如薪。
照用如火。
傍助如風。
三種備矣。
化道行華頂之夜。
許相影響。
機用将盡。
傍助亦息。
故來相告耳。
智晞傳雲。
童稚不群。
幼懷物外。
見老病死。
達世浮危。
自省昏沉。
愍諸論溺。
極加厭離。
如為怨害。
誓出塵勞。
訪尋勝境。
伏聞智者。
杭志天台山。
安禅佛隴。
誓訓迷塗。
為世津導。
丹誠馳仰。
遠泛滄波。
年登二十始獲從願。
一得奉值。
遂定師資。
臨終。
弟子因即啟咨。
未審和尚當生何所。
答雲。
如吾見夢。
報在兜率。
宮殿青色。
居天西北。
見智者大師左右人皆坐寶座。
唯一座獨空。
吾問所以。
答雲。
灌頂卻後六年當來升此說法。
春秋七十有二。
貞觀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終。
見塔在佛隴。
問。
智者入滅。
雲歸安養。
晞傳何雲居兜率耶。
答。
唯心淨土。
何處非安養者耶。
又見南嶽。
師共憙禅。
師令吾說法。
即自念言。
餘法名義皆曉自裁。
唯三觀三智最初面受而便說。
說竟謂我雲。
他方華整。
相望甚久。
緣必應往。
吾等相送。
吾拜稱諾。
此死相現也。
吾憶小時之夢。
當終此地。
所以每欣歸山。
今奉冥告。
勢将不久。
死後安厝西南峰所指之地。
累石周屍。
植松覆坎。
立二白塔。
使人見者發菩提心。
植松覆坎者。
含文嘉曰。
天子墳高三仞。
樹以松。
諸侯半之。
樹以栢。
大夫八尺。
樹以槐。
庶人無墳。
樹以楊柳。
自漢至今代無定制。
通植松栢。
覆坎者。
覆。
蓋也。
坎。
墳穴也。
松盛則翠蓋其墳也。
又經少時。
語弟子雲。
商行寄金。
醫去留藥。
吾雖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觀心論。
随語疏成。
不加點潤。
論在别本。
其冬十月。
皇上歸蕃。
遣行參高孝信入山奉迎。
皇上歸蕃者。
即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