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上卷

關燈
史陳思展乃子陳安卿。

    請講法花經。

    尚兒勸谕[竺-二+(一/屍/邑)]主。

    嚴續祖.羊公賀等共舍[竺-二+(一/屍/邑)]梁六十三所。

    今雲計诩亦恐因名召字也。

    言何止十千者。

    今此放生。

    過流水長者所救之數。

    雲又散粳糧者。

    亦如流水令子借象。

    取家中飲啖之方散池與食合矣。

    雲方舟者。

    兩舟相并也。

    昔夢者。

    指在家禮佛時之夢也。

    今船出海口。

    所見方合夢之前兆也。

     沙門惠承.郡守錢玄智皆着書嗟詠。

    文繁不載。

     當時道俗風騷者睹希有事。

    篇什贊美者多矣。

    初入天台一住九年。

    傳中但記見定光華頂頭陀講淨名放生等事。

    又初住瓦官八年。

    但記濟忍瓊诏降歎之事。

    然傳有四本。

    大體此傳甚略。

    惜哉無聞也。

     诩後還都。

    别坐餘事。

    因系延慰。

    臨當伏法。

    遙想先師願申一救。

    其夜夢群魚巨億不可稱計。

    皆吐沫濡。

    诩明旦降。

    勑特原诩罪。

     計公之罪未見因由。

    延慰即今司理官。

    慰者。

    漢百官志雲。

    凡是武官皆有此職。

    原者。

    凡罪考信根原。

    罪不合者皆悉舍之。

     當於午時忽起瑞雲。

    黃紫赤白狀如月暈。

    凝於虛空遙蓋寺頂。

    又黃雀群飛翾動嘈囋。

    栖集檐宇半日方去。

    師雲。

    江魚化為黃雀來此謝恩耳。

    師遣門人惠拔金陵表聞。

    降陳宣帝勑雲。

    嚴禁采捕。

    永為放生之池。

     百錄徐陵書末紙雲。

    陵和南。

    放生得聞公家極相随喜事。

    是拔公口具。

    謹不多谘祖師。

    又與鎮将解拔國書雲。

    仍以此事表白前陳。

    勑雲。

    此江若無烏[則/蟲]珍味。

    宜依所請。

    永為福池。

    恐宣帝好啖此物。

    以為珍味。

    故有此言也。

     陳東宮問徐陵曰。

    天台功德誰為制碑。

    答雲。

    願神筆玉着。

    會宣帝崩。

    不複得就。

    勑國子祭酒徐孝兄以樹高碑。

    碑今在山。

    覽者堕淚。

     東宮亦曰春宮。

    太子居東宮如春氣始生。

    長養其聖德。

    似木布枝滋蔭民澤也。

    此即陳後主也名。

    叔寶。

    字元秀。

    太建十四年宣帝崩。

    即位。

    改志德元年。

    至四年正月改元貞明。

    在位放逸。

    為隋所滅。

    徐孝克碑立在國清。

    人見碑追憶慈化。

    見故堕淚也。

     陳文皇太子永陽王出撫瓯越。

    累信殷懃。

    仍赴禹越。

    躬行方等。

    眷屬同禀淨戒。

    晝餐講說。

    夜習坐禅。

     王名伯智。

    字策之。

    陳文帝第八子。

    傳在南史第五十五卷。

    其文甚略。

    乃雲。

    博通經史。

    太建中遷尚書左仆射。

    後為特進。

    陳亡。

    入長安。

    在隋為國子司業。

    南山傳雲。

    出撫吳興。

    請大師授戒。

    陳.隋時台号括州。

    是瓯越境。

    或雲陳宣帝時出為東州刺史。

    故雲出撫瓯越也。

     先師謂門人智越雲。

    吾欲勸王修福禳禍可乎。

    越對雲。

    府僚無舊。

    必稱寒熱。

    師雲。

    息世譏嫌亦複為善。

    王後出遊。

    墜馬将絕。

    越乃感悔。

    憂愧若傷。

    先師躬自師衆作觀音忏法。

    整心專志。

    王覺小醒。

    憑機而坐。

    王見一梵僧擎香爐直進問王曰。

    疾勢何如。

    王汗流無答。

    僧乃繞王一匝。

    香氣徘徊。

    右旋即覺。

    搭然痛惱都釋。

    戒慧先染其心。

    靈驗次悅其目。

    不欲生信。

    讵可得乎。

     智越乃智者之高弟也。

    行業習禅。

    着于傳内。

    祖師冥知王将遭禍。

    欲使禳之。

    越王之左右非勤舊之知。

    将疑僧徒有所規求。

    成寒熱之斥。

    因遂其谏。

    免緻譏嫌矣。

     其願文雲。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遠。

    道邁光猷。

    遐迩傾心。

    振錫雲聚。

    紹像法之将墜以救昏蒙。

    顯慧日之重光用拯澆俗。

    加以遊浪法。

    以貫通禅宛。

    有為之結已離。

    無生之忍現前。

    弟子飄揚業風。

    沈淪愛水。

    雖餐法喜弗袪蒙蔽之心。

    徒仰禅悅終懷散動之盧。

    日輪馳骛羲和之辔不停。

    月鏡回軒常娥之影難駐。

    有離有會歎息奚言。

    愛法敬法潺湲無已。

    願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養。

    如智積奉智勝如來。

    若藥王觐雷音正覺。

    安養.兜率。

    俱蕩一乘。

     今傳文但一百六十八字。

    百錄具載七百四十六字。

    今文略也。

    遊浪者。

    遊謂遊刃。

    如疱丁解牛。

    日無全牛。

    浪謂波浪。

    如大海洪波曠闊無際也。

    有為結使即三界見思也。

    然大師位居五品。

    實雲有為之結。

    當如梁肅譽雲。

    等覺.妙覺不可得而知。

    骛者走也。

    羲和者。

    堯之掌日之臣。

    乃以官命日也。

    辔者馬缰繩也。

    言光陰如箭。

    恨不執住日騎之缰繩也。

    常娥則月宮之主。

    佛教謂月宮天子。

    外籍以月屬陰。

    故曰常娥是華麗之容也。

    影難駐。

    辔不停。

    其意一也。

    潺湲。

    水流之貌。

    喻淚下難禁也。

    智勝者大通智勝也。

    智積者。

    十六王子。

    其第一者名曰智積也。

    藥王觐雷音者。

    文出妙莊嚴王品。

    蕩一乘者。

    百錄雲。

    或見生安養世界或處兜率天宮。

    俱蕩三乘行。

    俱向一乘道。

    今文撮略未。

     先師雖複懷寶窮岫。

    聲振都邑。

    藏形幽壑。

    德惠昭彰。

     大道深禅蘊乎内心。

    身藏深谷如骊珠荊玉。

    雖藏隐懷中而世已知之。

    昭明彰顯也。

     陳少主顧問群臣。

    釋門誰為名勝。

    徐陵對曰。

    瓦官禅師德邁風霜。

    禅鑒淵海。

    昔遠遊京邑。

    群賢所宗。

    今高步天台。

    法雲東霭。

    永陽王北面親承。

    願陛下诏之。

    還都弘法。

    使道俗鹹荷。

    陳主初遣傳宜左右趙君卿。

    再遣主書朱雷三傳遣诏。

    回遣道人法升。

    皆帝自手書。

    悉稱疾不當。

    陳主遂仗三使。

    更勑州敦請。

     南山傳雲。

    前後七使并帝手親疏。

    今文三使勑州。

    即永陽王見守瓯越。

    永陽王書請。

    亦載百錄也。

     永陽王谏曰。

    主上虛己。

    朝廷思敬。

    一言利益。

    四生有賴。

    若高讓深山則慈悲有隔。

    弟子微弱尚賜迂屈。

    不赴台旨将何自安。

    答曰。

    自省無德。

    出處又幽。

    過則身當。

    豈令枉濫。

    業緣如水。

    隆去窊留。

    志不可滿。

    任之而已。

     過則身當。

    答永陽王。

    惡事自向己之謂也。

    隆。

    高也。

    窳。

    烏爪反。

    低水就低。

    理之然也。

    不可固守。

    任緣而已耳。

     仍出金陵。

    路逢兩使。

    初遣應勑左右黃吉寶。

    次遣主書陳建宗。

    延上東堂。

    四事供養。

    禮遇殷懃。

    立禅衆於靈耀。

    開釋論於太極。

    又講仁王般若。

    百座居左。

    五等在右。

    陳主親筵聽法。

    僧正惠暅.僧都惠曠.長幹惠辯皆奉勑擊揚難。

    似冬氷峨峨共結解。

    猶夏日赫赫能消。

    天子欣然。

    百僚盡敬。

     五等。

    公.侯.伯.子.男。

    佛教東來。

    曆代人主聽法。

    僧史具載多矣。

    暅音亘。

    僧史無傳。

    不知氏族。

    僧史略雲。

    所言僧正者。

    正。

    政也。

    自正正人。

    克敷正令。

    故雲也。

    宋世立沙門都。

    今雲僧都是也。

     講竟。

    惠暅擎香爐賀席曰。

    國十餘齋。

    身當四講。

    分文折理。

    謂得其門。

    今日出星收。

    見巧知陋。

    由來诤競不止。

    即座肅穆有餘。

    七夜恬靜。

    千枝華耀。

    皆法王之力也。

    陳主於廣德殿謝雲。

    非但佛法仰委。

    亦願雲諸不逮。

     暅雖剖答。

    不杜根原。

    故使進辭。

    不能遏止。

    大師智海淵深妙窮玄奧。

    故使講席七夜看尋。

    诤心默塞恬淡愉靜。

    其由春花。

    千枝發豔映日照軒。

    孰不雲美。

    委。

    寄也。

    逮。

    及也。

    非但佛法寄托大師。

    國家有所不及者。

    亦冀垂言開示不及。

    故有此祝也。

     陳世所檢僧尼。

    無貫者萬人。

    朝議策經。

    不合者休道。

    先師谏曰。

    調達日誦萬言。

    不免地獄。

    盤特誦一行偈。

    獲羅漢果。

    笃論唯道。

    豈關多誦。

    陳主大悅。

    即停搜揀。

     無貫者。

    貫。

    穿也。

    無道所資。

    如野中牛馬也。

    失其綸貫之條流矣。

    調達亦雲提婆達多。

    此翻人天心熱。

    乃佛堂弟。

    白飯王長子。

    身長一丈五尺四寸。

    出家發四禅定。

    亦有神通。

    根利。

    日誦萬言。

    盤特根鈍。

    唯誦半偈。

    偈雲。

    守口攝意身莫犯。

    如是故證阿羅漢果。

    今雲一行。

    恐悞也。

     然居靈耀。

    過為褊隘。

    更求閑靜。

    立衆安禅。

    忽夢一人翼從嚴整。

    稱名冠達。

    請住三橋。

    師雲。

    冠達。

    梁武法名。

    三橋。

    豈非光宅。

    遂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陳主幸寺。

    舍身大施。

    又講仁王般若。

    叙經才訖。

    陳主於大衆内起禮三拜。

    俯仰殷懃以彰敬重。

    太子已下并托舟航。

    鹹宗戒範以崇津導。

    先師虛己亡受。

    能安寵辱。

    故談無驚喜。

     梁武入同泰寺。

    舍身大施。

    朝臣以錢億萬貫奉贖皇帝菩薩。

    僧衆默許。

    陳主因而效之。

    故雲舍身大施。

    太子已下。

    諸宮嫔妃諸王子等。

    俱受戒法。

    後主之後沉皇後書請法名。

    号海慧菩薩。

    章安略而不書也。

    戒喻浮囊。

    能渡苦海。

    舟航之喻亦然也。

    津。

    水也。

    道。

    引也。

    苦海難渡。

    憑戒導引也。

     皇太子請戒文雲。

    淵和南。

    仰惟化道無方。

    随機濟物。

    衛護國土。

    汲引人天。

    照燭光耀。

    托迹師友。

    比丘入夢。

    符契之像。

    久彰和尚來儀。

    高座之德斯秉。

    是以翹心十地。

    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兩教。

    尊師重道由來尚矣。

    伏希俯提。

    從其所請。

    世世結緣。

    遂其大願。

    日夜增長。

    今二月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

    奉請為菩薩戒師。

    謹遣主書劉璇奉迎(雲雲)。

    于時傳香在手而臉下垂淚。

    既字為善萠。

    反言成晚。

    後大隋吞陳。

    方悟前旨。

     南史帝紀。

    後主太子名深。

    今雲淵者悞也。

    隋吞陳時方年十五。

    閉合而坐。

    舍人孔伯魚侍焉。

    戎士扣合而入。

    深安坐勞之曰。

    戎士在塗不至勞也。

    祯明三年三月己巳日随父王諸親入長安。

    後不知其終。

    比丘入夢。

    即夢定時也。

    秉字。

    南山傳作此炳字。

    秉。

    持也。

    炳。

    明也。

    宜用下炳字。

    十地菩薩。

    具載法數。

    四依。

    孤山頌雲。

    五品十信。

    初十已為二。

    行.向以為三。

    等覺妙覺四。

    大師乃初依也。

    受戒法名曰善萠。

    謂萠芽初出未成材幹。

    祯明二年受戒。

    三年國破。

    既策東宮之位。

    材幹不成。

    後以事推。

    正符萠意。

    故雲方悟前旨。

    隋文帝名堅。

    受周禅。

    遣晉王楊廣為元帥。

    用賀若弼為副将吞陳矣。

    隋本無走。

    既歸唐國。

    既去後加走矣。

     金陵既敗。

    策杖荊湘。

    路次盆城。

    忽夢老僧曰。

    陶侃瑞像。

    敬屈守護。

    於是往憩匡山。

    見永遠圖像。

    驗雁門法師之靈也。

    俄而浔陽反叛。

    寺宇焚燒。

    獨有茲山金無侵擾。

    護像之功其在此矣。

     後主與百司同發自建邺之長安。

    隋文帝權分京師人宅以候。

    内外修整。

    遣使迎勞之。

    陳人讴詠。

    忘其亡焉。

    使還奏言。

    自後主已下。

    大小在路五百裡。

    累不絕。

    文帝歎曰。

    一至於此。

    竹曰策。

    木曰杖。

    今通舉之。

    荊湘則荊湖北路二州也。

    盆城亦曰浦。

    蓋枕於浦。

    今江州也。

    老僧則遠法師。

    俗姓賈。

    雁門人也。

    陶侃者。

    晉書雲。

    字士行。

    本南陽人。

    晉平吳。

    徙家盧江之浔陽。

    官至相位。

    侃作廣州刺史。

    有漁人於海濱每夕見神光現。

    疑其靈異。

    因以白侃。

    乃遣吏尋驗。

    俄見金像淩波。

    輙船載之。

    身有銘曰。

    阿王所造文殊師利像。

    侃乃送像于武昌縣寒溪寺供養。

    侃後還荊州。

    欲載像行。

    像先辇正。

    應數人可舉。

    及期遂加壯夫百數人。

    碓然不移。

    後更加牛車牽至舡。

    舡乃複沒。

    使者懼。

    乃送返本寺。

    惠遠法師造東林寺成。

    執爐向方祈之。

    其像飄然飛堙而至。

    大師欲往荊州遠憑護像也。

    憩。

    暫息也。

    匡山亦曰盧山。

    山形四方。

    故曰匡也。

    周靈王太子曾在此山結廬。

    又曰焉東林乃惠遠法師所立。

    西林乃惠求法師所立。

    二處祠堂皆有圖像矣。

    俄而浔陽反叛者。

    順叛相半曰叛。

    隋雖平陳。

    陳人未服。

    其時江南李棱等聚衆作叛。

    又有朱莫間自稱南徐刺史。

    兵據京口。

    又有晉陵顧世與沉玄懀。

    凡五處大亂。

    并元帥揚素驅兵削平。

    唐武宗毀天下寺院。

    有僧藏此像於山谷中。

    宣宗複教。

    其像隐去不見也。

     秦孝王聞風延屈。

    先師對使而言。

    雖欲相見。

    終恐緣差。

    既而王人催促。

    迫不得止。

    将欲解纜。

    忽值大風。

    累旬之間妖賊卒起。

    水陸壅隔遂不成行。

     秦王。

    百錄中有二書請住安州方等寺。

    隋文帝五子。

    一房陵王勇。

    二炀帝。

    三秦孝王俊。

    四越王秀。

    五漢王諒。

    妖賊者。

    炀帝紀雲。

    江南高智惠等相聚作亂。

    楊素傳說祈江賊帥高智惠。

    自号東楊刺史。

    舡艦千艘。

    屯據要害。

    素計平之也。

     至尊昔管淮海。

    萬裡廓清。

    慕義崇賢。

    歸身如舍。

    遣使招引。

    束缽赴期。

    師雲。

    我與大王深有因緣。

    順水背風不日而至。

    菩薩律儀即從禀受。

     尚書禹貢雲。

    淮海惟楊州。

    至尊者乃天子之号也。

    初受戒時自号晉王。

    此傳後成。

    故有此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