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右有浮陀跋陀禅師在右羊寺弘法。
高往師之。
旬日之中妙通禅法。
跋陀歎曰。
善哉。
佛子乃能解悟如此。
於是卑顔推遜不受師禮。
今别傳有浮頭二字。
谌公謂地名。
今遍尋諸傳并諸地理志并無此名。
據梁傳第三譯經科雲浮陀跋摩亦雲浮陀跋陀。
此雲覺铠。
高初就學。
恐從師得名。
師名浮陀。
恐聲律之訛謂之浮頭。
未可知也。
高師道價與吾祖等。
故美之雲雙弘定惠。
厥後沈喪單輪隻翼而已。
車一輪豈能遠運。
鳥隻翼不能高飛。
高師之後兼之者勘也。
逮南嶽挺振。
至斯為盛者也。
挺。
孤标也。
振。
起也。
南嶽至天台為盛。
如南山雲。
唯南嶽天台雙弘定惠。
兼善毗尼。
此言乃實錄矣。
陳始興王出鎮洞庭。
公卿餞送。
皆回車瓦官傾舍山積。
虔拜殷重。
因而歎曰。
吾昨夜夢逢強盜。
今乃表諸軟賊。
毛繩截骨則憶曳尾泥間。
南史列傳五十五雲。
始興王叔陵。
字子嵩。
陳宣帝第二子也。
太建元年封始興王。
十四年遷都督湘州刺史。
故出守洞庭。
洞庭。
湖名也。
潭衡湘嶽皆繞於湖。
此王性極嚴惡。
餞送者。
亦祖餞祖祭也。
路中設食為祭。
如景淳送範相雲。
祭酒臨長道。
題詩過遠津。
文選有祖餞一類詩。
唐韻雲。
以酒食送人曰餞。
瓦官寺。
祖師於寺演法。
聖師受施尚夢強盜。
餘人受供應遭劫掠。
自鏡錄。
蕈之報斷可知矣。
毛繩者。
大論雲。
利養如賊。
壞功德本。
喻如毛繩縛人斷膚截骨。
又雲。
以龍須革為繩系其身上。
入水愈急而至截骨。
曳尾泥間者。
莊子釣於漢水之上。
楚王使二大夫見焉。
曰願以境内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
吾聞楚有神龜。
死已三十歲。
王巾笥藏之廟堂之上。
此龜者甯其死為廟骨而貴乎。
甯其而曳尾於塗中。
大夫已甯曳尾塗中。
莊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塗中。
毛繩曳尾之說。
并喻棄名利養道於山林之間。
故下文遣衆各随所安也。
仍謝遣門人曰。
吾聞暗射則應於弦。
無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慮如弦音。
聲如箭。
長夜虛發無所覺知。
若益一人心弦則應。
又法門如鏡。
方圓如像。
若緣牽心辘轳無盡。
若緣杜心自然蹇澀。
昔南嶽輪下及始濟江東。
法鏡屢明。
心弦數應。
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
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
次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
其後徒衆轉多得法轉少。
妨我自行化道可知。
群賢各随所安。
吾欲從吾志。
暗射者。
如漢立射聲校尉。
未必見形。
聞聲則射中之。
亦是暗射矣。
又吳越春秋。
慶忌亦能暗射。
喻取於此。
辘轳乃汲井之輪。
水不盡故辘轳無窮。
若杜絕來緣則輪自安靜。
喻文可見也。
蔣山過近。
非避喧之處。
聞天台地記稱有仙宮。
白道猷所見者信矣。
山賦用比蓬萊。
孫興公之言得矣。
天台山近有西蜀。
樊建撰天台行記僧道寺觀山川地裡。
曆觀往代紀錄唯此委曲。
見行於世。
梁傳第十一雲。
白道猷。
正雲竺昙猷。
亦雲法猷。
因師白法祖故是号焉。
炖煌人也。
傳文事迹甚廣。
天台羅漢記具錄流行。
今不委書。
山賦者。
晉書雲。
孫綽。
字興公。
其先太原人也。
為永嘉太守。
意将解印以尚幽寂。
聞此山神秀可以長往。
使圖其狀。
故遙為之賦。
賦成示友人範榮期。
期曰。
此賦擲地必有金聲也。
賦序雲。
天台山者蓋山嶽神秀也。
涉海則有方丈.蓬萊。
登陵則有四明.天台。
出文選第六卷。
須者當往撿之。
若息茲嶺。
啄峰飲澗。
展平生之願也。
性似幽禽飛遊自在。
啄峰崗之木實。
飲溪澗之寒泉。
陳宣帝有勑留連。
徐仆射潛涕請住。
匪從物議。
直指東川。
即陳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
曆遊山水。
宣帝第四主諱顼。
字紹世。
太建十四年正月崩于宣福殿。
年五十三。
今傳雲秋九月。
百錄載帝留書四月初一日往往請留坐夏。
至九月道路清涼方許啟行也。
輔行指其年祖師三十八歲矣。
吊遁林之拱木。
慶昙光之石龛。
吊。
慰問也。
梁傳第四雲。
支遁。
字道林。
今傳将名與字合呼也。
姓關氏。
陳留人。
幼有神理。
聰明秀徹。
二十五出家。
學通内外。
為晉賢所重。
先居餘塢山。
後居剡中。
大和元年四月初四終。
窆於塢中。
後高士戴逵行經遁墓乃歎曰。
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
拱者如人拱手合抱之木也。
故有拱木之稱。
昙光者。
梁傳十一雲。
帛僧光。
或雲昙光。
未詳何人。
少習禅業。
晉永和年遊于江左。
投剡之石城山。
山民雲。
此山中有猛獸之災。
山神縱暴。
人迹久絕。
光了無懼色。
雇人開剪入數裡。
忽大風雨。
群虎嗥鳴。
光於山南見一石室。
乃止其中安禅合掌。
以為栖神之處。
至明旦雨息。
光乃入村乞食。
夕複還中。
乃夢見山神。
或作虎形或作蛇形。
競來怖光。
光不恐。
又經三日。
又夢見神自言移往章安寒石山。
推室以相奉。
後寂然安穩。
後於石室造寺。
名隐岩。
春秋一百十一歲。
晉太元末以夜坐卒爾。
訪高察之山路。
亦晉代高僧經行之路也。
漱僧順之雲潭。
訪僧順賞玩之潭。
可愛故雲漱也。
上之四處并初入天台經曆之處。
吊慰拱木對墳起悲。
慶遇石龛喜昔高者。
尋訪山路意謂同行。
探泉漱其齒牙可清肺腑者也。
數。
聲卓反。
度石梁。
屢降南門。
荏苒淹流。
未議蔔居。
石梁。
即羅漢所居石橋也。
南門。
即國清之基也。
荏苒。
遲留之貌。
蔔居者。
龜曰蔔。
蓍曰筮。
然祖師已出陰陽之數。
豈在蔔哉。
然欲造招提而未知所在。
嘗宿於石橋。
見有三人皂帻绛衣。
此恐是石橋護法神也。
帻音責。
頭巾也。
绛衣。
紅衫也。
有一老僧引之而進曰。
禅師若欲造寺。
山下有皇太子寺基。
舍以仰給。
因而問曰。
止如今日草舍尚難。
當於何時能辨此寺。
老僧答雲。
今非其時。
三國成一。
有大勢力人能起此寺。
寺若成。
國即清。
當呼為國清寺。
老僧多是賓頭盧.慶友之俦。
引進者。
往往延入石梁方廣寺中也。
皇太子乃晉王廣。
立為皇太子。
故預彰此号。
三國者。
其時北齊高氏都業。
今相州。
宇文氏都長安京兆府。
陳氏都金陵江甯府。
皆為隋滅。
故成一統。
大師滅後。
炀帝造國清寺也。
于時三方鼎峙。
車書未同。
雖獲冥期。
悠悠何日。
且旋塗出谷。
見佛隴南峰左右映帶最為兼美。
即徘徊留意。
三方即齊.周.陳也。
三國各據。
故車不同軌軌。
書不同文義。
雖蒙神僧冥期。
況寺卒爾難成。
故出石梁之谷。
相于佛隴南峰。
古人於此嘗見佛現。
故名為佛隴也。
有定光禅師。
南山傳雲。
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
積四十年。
定惠兼習。
蓋神人也。
顗未至前二年。
預告山民曰。
大善知識當來相就。
宜種荳造醬編蒲為席。
更起屋居用以待之。
愚入一節凡列傳亦失落。
如國中有補史者亦類此也。
居山三十載。
迹晦道明。
易狎難識。
有所懸記。
多皆顯驗。
其夕乃宿定光之草庵。
鹹聞鐘磬寥亮山谷。
從微至着起盡成韻。
問光。
此聲疎數。
光舞手長吟曰。
但聞鳴槌集僧。
是得住之相。
憶睹招手相引時不。
餘人莫解其言。
仍於光所住之北峰創立伽藍。
樹植松果。
引流繞[石*皆]。
瞻望寺所。
全如昔夢無毫差。
招手相引者。
如前當拜佛時恍焉如夢等。
又荊碑雲。
落發受具行道顯着。
嘗夢登一高山。
下文同此。
唯南山傳中雲。
在瓦官時每思林澤。
乃夢嵓崖萬裡雲白半垂。
其側滄海無畔。
顗以夢中所見通告門人。
鹹雲。
此乃會稽天台山也。
今謂一夢三說時異。
此難拟議也。
創立伽藍者。
百錄指陳太建十年五月一日左仆射徐陵啟智顗禅師。
創立天台宴坐名岩。
宜号修禅寺也。
即今大慈寺是。
祖師親寫經文。
炀帝賜普賢七寶冠。
現留寺内。
寺北别峰呼為華頂。
登眺不見群山。
暄涼永異餘處。
先師舍衆獨往頭陀。
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
虺魅千群一形百狀。
或頭戴龍虺或口出星火。
形若黑雲。
聲如霹靂。
倐忽轉變不可稱計。
圖畫所寫降魔變等。
蓋少小耳。
可畏之相複過於是。
而能安心湛然空寂。
逼迫之境自然散失。
又作父母師僧之形。
乍枕乍抱悲哽流涕。
但深念實相。
體達本無。
憂苦之相尋複消滅。
強軟二緣所不能動。
魔勢如阿含經如來降魔者同相。
佛法東漸。
南宗北祖未嘗曾有降天魔者。
道逾前哲。
斷可知矣。
以頭枕膝。
以手抱身。
引起愛情也。
明星出時。
神僧現曰。
制敵勝怨乃可為勇。
能過斯難無如汝者。
既安慰已複為說法。
說法之辭。
可以意得不可以文載。
當於語下随句明了。
披雲飲泉水日非喻。
即便問曰。
大聖是何法門。
當雲何學。
雲何弘宜。
答。
此名一實谛。
學之以般若。
宣之以大悲。
從今已後若自行兼人吾皆影響。
明星即曉星也。
亦曰太白。
亦曰長庚。
此星光長西方。
屬庚。
庚即金也。
亦曰金星。
乃一夜降魔到曉方散。
披者開也。
雲開見日。
萬境洞明。
飲泉入腹水清肺腑。
乃明了至道廓徹禅源也。
如身之影似谷答聲。
嘗不相離。
故雲影響也。
頭陀既竟(梵語頭陀。
此雲抖擻)旋歸佛隴。
風煙山水外足忘憂。
妙惠深禅内充愉樂。
然佛隴艱阻舟車不至。
年既失稔僧衆随緣。
師共惠綽種苣拾象。
安貧無戚。
愉亦樂也。
亦允和也。
艱。
險也。
阻隔也。
無江河則舟不通。
路險阻則車難運。
稔。
豐也。
苣。
音巨。
即胡麻也。
古人山間多食胡麻飯。
拾象者。
橡鬥即[榉-與+裡]樹子。
莊子狙公養猿。
朝三暮四。
即此物也。
戚。
憂也。
孔子曰。
君子固窮。
小人窮斯濫矣。
祖師飯胡麻。
食橡鬥。
心安其貧。
略無憂戚。
俄而陳宣帝诏雲。
禅師佛法雄傑。
時匠所宗。
訓兼道俗。
國之望也。
宜割始豐縣調以充衆費。
蠲兩戶民用給薪水。
衆因更聚。
亦不為欣。
天台縣。
陳時号始豐也。
調。
去聲呼。
調則戶民輸納之租米也。
蠲。
除也。
徐遣兩戶居民數口之家寅夕給薪取水。
免官之差役也。
有陳郡袁子雄奔林百裡。
又新野庾崇斂民三課。
兩人登山。
值講淨名。
遂齋戒連辰。
專心聽法。
雄見堂前有山。
瑠璃映徹。
山陰曲澗。
琳琅布底。
跨以虹橋。
填以寶飾。
梵僧數十。
皆手擎香爐從山而出。
登橋入堂。
威儀溢目。
香煙徹鼻。
雄以告崇。
崇稱不見。
并席天乖。
其在此矣。
雄因發心改造講堂。
此事非遠。
堂今尚在。
新野。
縣名。
本屬荊州。
晉武帝平吳後置新野郡。
三課者。
諸書未見所出。
或雲錢财布帛谷米。
未可承準。
庾公斂民三課。
既是粗稅。
隻合輸官。
何将舍施。
恐當時诏旨許之也。
既非己物。
卻成擾民。
所以聖不令見也。
堂者即大慈之講堂也。
但天台基壓巨海。
黎民漁捕為業。
為梁者斷溪。
為扈者藩海。
秋水一漲巨細填梁。
晝夜二潮嗷[口*岌]滿[竺-二+(一/屍/邑)]。
顱骨成嶽蠅蛆若雷。
非但水陸可悲。
亦痛舟人濫殒。
先師為此而運普悲。
自舍身衣并諸勸助。
贖[竺-二+(一/屍/邑)]一所。
永為放生之池。
台境黃岩.臨海甯海.明之象國.溫之樂瑞。
并東連大海。
漁字從水者。
凡漁父之字皆用此。
乃於水中取魚也。
梁者取魚具也。
[竺-二+(一/屍/邑)]者護也。
以箭用繩鎖之。
如簾籠之像也。
海濱漁鹽之地故也。
顱。
頭骨也。
殒。
死也人。
持淨戒。
淨土天宮必可受生。
殺傷既重。
必堕泥犂也。
豈不痛哉。
于時計诩臨郡。
請講金光明經。
濟物無偏。
寶宜出窟。
以慈修身。
見者歡喜。
以慈修口。
聞聲發心。
善誘殷勤。
導達因果。
合境漁人改惡從善。
好生去殺湍潮綿亘。
三百餘裡江溪[竺-二+(一/屍/邑)]梁。
合六十三所。
同時永舍。
俱成法池。
一日所濟巨億萬數。
何止十千而已哉。
方舟江上講流水品。
又散粳糧為财法二施。
船出海口望芙蓉山。
聳峭叢起若紅蓮之始開。
橫石孤垂似萎花之将落。
師雲。
昔夢遊海畔正似於此。
百錄.放生碑雲。
宣猛将軍臨海内史計尚兒。
子勳之胄。
請講金光明經一部。
前雲騎将軍臨海内
高往師之。
旬日之中妙通禅法。
跋陀歎曰。
善哉。
佛子乃能解悟如此。
於是卑顔推遜不受師禮。
今别傳有浮頭二字。
谌公謂地名。
今遍尋諸傳并諸地理志并無此名。
據梁傳第三譯經科雲浮陀跋摩亦雲浮陀跋陀。
此雲覺铠。
高初就學。
恐從師得名。
師名浮陀。
恐聲律之訛謂之浮頭。
未可知也。
高師道價與吾祖等。
故美之雲雙弘定惠。
厥後沈喪單輪隻翼而已。
車一輪豈能遠運。
鳥隻翼不能高飛。
高師之後兼之者勘也。
逮南嶽挺振。
至斯為盛者也。
挺。
孤标也。
振。
起也。
南嶽至天台為盛。
如南山雲。
唯南嶽天台雙弘定惠。
兼善毗尼。
此言乃實錄矣。
陳始興王出鎮洞庭。
公卿餞送。
皆回車瓦官傾舍山積。
虔拜殷重。
因而歎曰。
吾昨夜夢逢強盜。
今乃表諸軟賊。
毛繩截骨則憶曳尾泥間。
南史列傳五十五雲。
始興王叔陵。
字子嵩。
陳宣帝第二子也。
太建元年封始興王。
十四年遷都督湘州刺史。
故出守洞庭。
洞庭。
湖名也。
潭衡湘嶽皆繞於湖。
此王性極嚴惡。
餞送者。
亦祖餞祖祭也。
路中設食為祭。
如景淳送範相雲。
祭酒臨長道。
題詩過遠津。
文選有祖餞一類詩。
唐韻雲。
以酒食送人曰餞。
瓦官寺。
祖師於寺演法。
聖師受施尚夢強盜。
餘人受供應遭劫掠。
自鏡錄。
蕈之報斷可知矣。
毛繩者。
大論雲。
利養如賊。
壞功德本。
喻如毛繩縛人斷膚截骨。
又雲。
以龍須革為繩系其身上。
入水愈急而至截骨。
曳尾泥間者。
莊子釣於漢水之上。
楚王使二大夫見焉。
曰願以境内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
吾聞楚有神龜。
死已三十歲。
王巾笥藏之廟堂之上。
此龜者甯其死為廟骨而貴乎。
甯其而曳尾於塗中。
大夫已甯曳尾塗中。
莊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塗中。
毛繩曳尾之說。
并喻棄名利養道於山林之間。
故下文遣衆各随所安也。
仍謝遣門人曰。
吾聞暗射則應於弦。
無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慮如弦音。
聲如箭。
長夜虛發無所覺知。
若益一人心弦則應。
又法門如鏡。
方圓如像。
若緣牽心辘轳無盡。
若緣杜心自然蹇澀。
昔南嶽輪下及始濟江東。
法鏡屢明。
心弦數應。
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
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
次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
其後徒衆轉多得法轉少。
妨我自行化道可知。
群賢各随所安。
吾欲從吾志。
暗射者。
如漢立射聲校尉。
未必見形。
聞聲則射中之。
亦是暗射矣。
又吳越春秋。
慶忌亦能暗射。
喻取於此。
辘轳乃汲井之輪。
水不盡故辘轳無窮。
若杜絕來緣則輪自安靜。
喻文可見也。
蔣山過近。
非避喧之處。
聞天台地記稱有仙宮。
白道猷所見者信矣。
山賦用比蓬萊。
孫興公之言得矣。
天台山近有西蜀。
樊建撰天台行記僧道寺觀山川地裡。
曆觀往代紀錄唯此委曲。
見行於世。
梁傳第十一雲。
白道猷。
正雲竺昙猷。
亦雲法猷。
因師白法祖故是号焉。
炖煌人也。
傳文事迹甚廣。
天台羅漢記具錄流行。
今不委書。
山賦者。
晉書雲。
孫綽。
字興公。
其先太原人也。
為永嘉太守。
意将解印以尚幽寂。
聞此山神秀可以長往。
使圖其狀。
故遙為之賦。
賦成示友人範榮期。
期曰。
此賦擲地必有金聲也。
賦序雲。
天台山者蓋山嶽神秀也。
涉海則有方丈.蓬萊。
登陵則有四明.天台。
出文選第六卷。
須者當往撿之。
若息茲嶺。
啄峰飲澗。
展平生之願也。
性似幽禽飛遊自在。
啄峰崗之木實。
飲溪澗之寒泉。
陳宣帝有勑留連。
徐仆射潛涕請住。
匪從物議。
直指東川。
即陳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
曆遊山水。
宣帝第四主諱顼。
字紹世。
太建十四年正月崩于宣福殿。
年五十三。
今傳雲秋九月。
百錄載帝留書四月初一日往往請留坐夏。
至九月道路清涼方許啟行也。
輔行指其年祖師三十八歲矣。
吊遁林之拱木。
慶昙光之石龛。
吊。
慰問也。
梁傳第四雲。
支遁。
字道林。
今傳将名與字合呼也。
姓關氏。
陳留人。
幼有神理。
聰明秀徹。
二十五出家。
學通内外。
為晉賢所重。
先居餘塢山。
後居剡中。
大和元年四月初四終。
窆於塢中。
後高士戴逵行經遁墓乃歎曰。
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
拱者如人拱手合抱之木也。
故有拱木之稱。
昙光者。
梁傳十一雲。
帛僧光。
或雲昙光。
未詳何人。
少習禅業。
晉永和年遊于江左。
投剡之石城山。
山民雲。
此山中有猛獸之災。
山神縱暴。
人迹久絕。
光了無懼色。
雇人開剪入數裡。
忽大風雨。
群虎嗥鳴。
光於山南見一石室。
乃止其中安禅合掌。
以為栖神之處。
至明旦雨息。
光乃入村乞食。
夕複還中。
乃夢見山神。
或作虎形或作蛇形。
競來怖光。
光不恐。
又經三日。
又夢見神自言移往章安寒石山。
推室以相奉。
後寂然安穩。
後於石室造寺。
名隐岩。
春秋一百十一歲。
晉太元末以夜坐卒爾。
訪高察之山路。
亦晉代高僧經行之路也。
漱僧順之雲潭。
訪僧順賞玩之潭。
可愛故雲漱也。
上之四處并初入天台經曆之處。
吊慰拱木對墳起悲。
慶遇石龛喜昔高者。
尋訪山路意謂同行。
探泉漱其齒牙可清肺腑者也。
數。
聲卓反。
度石梁。
屢降南門。
荏苒淹流。
未議蔔居。
石梁。
即羅漢所居石橋也。
南門。
即國清之基也。
荏苒。
遲留之貌。
蔔居者。
龜曰蔔。
蓍曰筮。
然祖師已出陰陽之數。
豈在蔔哉。
然欲造招提而未知所在。
嘗宿於石橋。
見有三人皂帻绛衣。
此恐是石橋護法神也。
帻音責。
頭巾也。
绛衣。
紅衫也。
有一老僧引之而進曰。
禅師若欲造寺。
山下有皇太子寺基。
舍以仰給。
因而問曰。
止如今日草舍尚難。
當於何時能辨此寺。
老僧答雲。
今非其時。
三國成一。
有大勢力人能起此寺。
寺若成。
國即清。
當呼為國清寺。
老僧多是賓頭盧.慶友之俦。
引進者。
往往延入石梁方廣寺中也。
皇太子乃晉王廣。
立為皇太子。
故預彰此号。
三國者。
其時北齊高氏都業。
今相州。
宇文氏都長安京兆府。
陳氏都金陵江甯府。
皆為隋滅。
故成一統。
大師滅後。
炀帝造國清寺也。
于時三方鼎峙。
車書未同。
雖獲冥期。
悠悠何日。
且旋塗出谷。
見佛隴南峰左右映帶最為兼美。
即徘徊留意。
三方即齊.周.陳也。
三國各據。
故車不同軌軌。
書不同文義。
雖蒙神僧冥期。
況寺卒爾難成。
故出石梁之谷。
相于佛隴南峰。
古人於此嘗見佛現。
故名為佛隴也。
有定光禅師。
南山傳雲。
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
積四十年。
定惠兼習。
蓋神人也。
顗未至前二年。
預告山民曰。
大善知識當來相就。
宜種荳造醬編蒲為席。
更起屋居用以待之。
愚入一節凡列傳亦失落。
如國中有補史者亦類此也。
居山三十載。
迹晦道明。
易狎難識。
有所懸記。
多皆顯驗。
其夕乃宿定光之草庵。
鹹聞鐘磬寥亮山谷。
從微至着起盡成韻。
問光。
此聲疎數。
光舞手長吟曰。
但聞鳴槌集僧。
是得住之相。
憶睹招手相引時不。
餘人莫解其言。
仍於光所住之北峰創立伽藍。
樹植松果。
引流繞[石*皆]。
瞻望寺所。
全如昔夢無毫差。
招手相引者。
如前當拜佛時恍焉如夢等。
又荊碑雲。
落發受具行道顯着。
嘗夢登一高山。
下文同此。
唯南山傳中雲。
在瓦官時每思林澤。
乃夢嵓崖萬裡雲白半垂。
其側滄海無畔。
顗以夢中所見通告門人。
鹹雲。
此乃會稽天台山也。
今謂一夢三說時異。
此難拟議也。
創立伽藍者。
百錄指陳太建十年五月一日左仆射徐陵啟智顗禅師。
創立天台宴坐名岩。
宜号修禅寺也。
即今大慈寺是。
祖師親寫經文。
炀帝賜普賢七寶冠。
現留寺内。
寺北别峰呼為華頂。
登眺不見群山。
暄涼永異餘處。
先師舍衆獨往頭陀。
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
虺魅千群一形百狀。
或頭戴龍虺或口出星火。
形若黑雲。
聲如霹靂。
倐忽轉變不可稱計。
圖畫所寫降魔變等。
蓋少小耳。
可畏之相複過於是。
而能安心湛然空寂。
逼迫之境自然散失。
又作父母師僧之形。
乍枕乍抱悲哽流涕。
但深念實相。
體達本無。
憂苦之相尋複消滅。
強軟二緣所不能動。
魔勢如阿含經如來降魔者同相。
佛法東漸。
南宗北祖未嘗曾有降天魔者。
道逾前哲。
斷可知矣。
以頭枕膝。
以手抱身。
引起愛情也。
明星出時。
神僧現曰。
制敵勝怨乃可為勇。
能過斯難無如汝者。
既安慰已複為說法。
說法之辭。
可以意得不可以文載。
當於語下随句明了。
披雲飲泉水日非喻。
即便問曰。
大聖是何法門。
當雲何學。
雲何弘宜。
答。
此名一實谛。
學之以般若。
宣之以大悲。
從今已後若自行兼人吾皆影響。
明星即曉星也。
亦曰太白。
亦曰長庚。
此星光長西方。
屬庚。
庚即金也。
亦曰金星。
乃一夜降魔到曉方散。
披者開也。
雲開見日。
萬境洞明。
飲泉入腹水清肺腑。
乃明了至道廓徹禅源也。
如身之影似谷答聲。
嘗不相離。
故雲影響也。
頭陀既竟(梵語頭陀。
此雲抖擻)旋歸佛隴。
風煙山水外足忘憂。
妙惠深禅内充愉樂。
然佛隴艱阻舟車不至。
年既失稔僧衆随緣。
師共惠綽種苣拾象。
安貧無戚。
愉亦樂也。
亦允和也。
艱。
險也。
阻隔也。
無江河則舟不通。
路險阻則車難運。
稔。
豐也。
苣。
音巨。
即胡麻也。
古人山間多食胡麻飯。
拾象者。
橡鬥即[榉-與+裡]樹子。
莊子狙公養猿。
朝三暮四。
即此物也。
戚。
憂也。
孔子曰。
君子固窮。
小人窮斯濫矣。
祖師飯胡麻。
食橡鬥。
心安其貧。
略無憂戚。
俄而陳宣帝诏雲。
禅師佛法雄傑。
時匠所宗。
訓兼道俗。
國之望也。
宜割始豐縣調以充衆費。
蠲兩戶民用給薪水。
衆因更聚。
亦不為欣。
天台縣。
陳時号始豐也。
調。
去聲呼。
調則戶民輸納之租米也。
蠲。
除也。
徐遣兩戶居民數口之家寅夕給薪取水。
免官之差役也。
有陳郡袁子雄奔林百裡。
又新野庾崇斂民三課。
兩人登山。
值講淨名。
遂齋戒連辰。
專心聽法。
雄見堂前有山。
瑠璃映徹。
山陰曲澗。
琳琅布底。
跨以虹橋。
填以寶飾。
梵僧數十。
皆手擎香爐從山而出。
登橋入堂。
威儀溢目。
香煙徹鼻。
雄以告崇。
崇稱不見。
并席天乖。
其在此矣。
雄因發心改造講堂。
此事非遠。
堂今尚在。
新野。
縣名。
本屬荊州。
晉武帝平吳後置新野郡。
三課者。
諸書未見所出。
或雲錢财布帛谷米。
未可承準。
庾公斂民三課。
既是粗稅。
隻合輸官。
何将舍施。
恐當時诏旨許之也。
既非己物。
卻成擾民。
所以聖不令見也。
堂者即大慈之講堂也。
但天台基壓巨海。
黎民漁捕為業。
為梁者斷溪。
為扈者藩海。
秋水一漲巨細填梁。
晝夜二潮嗷[口*岌]滿[竺-二+(一/屍/邑)]。
顱骨成嶽蠅蛆若雷。
非但水陸可悲。
亦痛舟人濫殒。
先師為此而運普悲。
自舍身衣并諸勸助。
贖[竺-二+(一/屍/邑)]一所。
永為放生之池。
台境黃岩.臨海甯海.明之象國.溫之樂瑞。
并東連大海。
漁字從水者。
凡漁父之字皆用此。
乃於水中取魚也。
梁者取魚具也。
[竺-二+(一/屍/邑)]者護也。
以箭用繩鎖之。
如簾籠之像也。
海濱漁鹽之地故也。
顱。
頭骨也。
殒。
死也人。
持淨戒。
淨土天宮必可受生。
殺傷既重。
必堕泥犂也。
豈不痛哉。
于時計诩臨郡。
請講金光明經。
濟物無偏。
寶宜出窟。
以慈修身。
見者歡喜。
以慈修口。
聞聲發心。
善誘殷勤。
導達因果。
合境漁人改惡從善。
好生去殺湍潮綿亘。
三百餘裡江溪[竺-二+(一/屍/邑)]梁。
合六十三所。
同時永舍。
俱成法池。
一日所濟巨億萬數。
何止十千而已哉。
方舟江上講流水品。
又散粳糧為财法二施。
船出海口望芙蓉山。
聳峭叢起若紅蓮之始開。
橫石孤垂似萎花之将落。
師雲。
昔夢遊海畔正似於此。
百錄.放生碑雲。
宣猛将軍臨海内史計尚兒。
子勳之胄。
請講金光明經一部。
前雲騎将軍臨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