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注(永盛述)

關燈
逢羊。

    獨自凄凄暗度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媆桂久昌昌。

    師在本國破彼六宗邪解。

    自南天竺泛海經涉三年。

    時普通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廣州。

    刺史蕭昂表聞。

    武帝诏至金陵。

    帝問。

    朕自即位以來。

    造寺寫經度僧無數。

    有何功德。

    師曰。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如影随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師曰。

    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師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帝不領悟。

    十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屆于洛陽。

    當後魏孝明帝太和十年也。

    寓止于嵩山少林。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

    人莫測之。

    即禅宗初祖也。

    後九年。

    時有僧神光者。

    曠達之士也。

    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

    每歎曰。

    孔老之教禮術風規。

    莊易之書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師住止少林。

    至人不遙當造玄境。

    乃往彼。

    晨夕參承。

    師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

    光自曰。

    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

    古尚如此。

    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十九日夜天大雨雪。

    光堅立不動。

    達明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

    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

    惟願和尚慈悲。

    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

    諸佛無上妙道。

    曠劫精勤。

    難行能行。

    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

    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師知是法器乃曰。

    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身。

    汝今斷臂吾前。

    求亦可在。

    遂易名慧可。

    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甯乞師安心。

    師曰将心來為汝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從此悟入。

    為二祖也。

    二祖得之於初祖。

    皆以衣盂相傳。

    磨傳可。

    可傳璨。

    璨傳信。

    信傳忍。

    忍傳能。

    乃曹溪六祖大師也。

    至此不傳其衣但傳其道。

    自是以後成佛作祖者水湧山出。

    梵剎招提碁分星布。

    故雲後來得道何窮數。

     法東流。

    入此土。

    開天門。

    辟地戶。

    利人天。

    成佛祖。

    拟思量。

    何劫悟。

     真不立(天晴日頭出)。

    妄本空(日高花影重)。

    有無俱遣不空空(頂門隻眼亞雙瞳)。

    二十空門元不着(虛空放出遼天鶴)。

    一性如來體自同(閩蜀同風)。

     妙性圓明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

    衆生因妄有生。

    因生有滅。

    生滅名妄。

    滅妄名真。

    真既不立其妄本空。

    有無俱遣不空亦空。

    昔如來破二十種執有之見。

    因成二十空名。

    今明一性之理不同二十之空。

    故雲元不着也。

    一性如來體自同者。

    迥出外道異見。

    即與般若妙心冥合。

    故雲體自同。

     真不立。

    妄本空。

    一句全提不露鋒。

    西磵水流東磵水。

    南山燒火北山紅。

     心是根(一翳在眼)。

    法是塵(空華亂墜)。

    兩種猶如鏡上痕(打破鏡來卻許相見)。

    痕垢盡時光始現(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心法雙忘性即真(此去漢陽不遠)。

     人禀真如不性假名曰心。

    從心受法曰塵。

    緣真如不守自性能随染淨緣。

    故雲心是根法是塵。

    此兩種猶如古鏡上之痕垢。

    籠罩光明不得發露。

    故雲痕垢盡時光始現。

    心法雙忘性即真。

    古德雲。

    一翳在眼空華徧界。

    一妄在心河沙生滅。

    意銷華盡妄滅證真。

    故雲性即真也。

     心是根。

    法是塵。

    八兩元來是半斤。

    笑把兩頭俱拽脫。

    蟭螟眼裡跨麒麟。

     嗟末法。

    惡時世(闊八尺長丈二)。

    衆生福薄難調制(真不掩僞)。

    去聖遠兮邪見深(海枯終見底。

    人死不知心)。

    魔強法弱多冤害(腦後見腮莫與往來)。

    聞說如來頓教門(成者自成)。

    恨不滅除如瓦碎(壞者自壞)。

    作在心(多喜少瞋)。

    殃在身(少喜多瞋)。

    不須冤訴更尤人(眼底無筋一世貧)。

    欲得不招無間業(識法者懼)。

    莫謗如來正法輪(無雲生嶺上。

    有月落波心)。

     者一段意。

    永嘉嗟歎末法中時節惡薄。

    純樸既散嚣浮日盛。

    薄福衆生不務道德。

    如狂象奔馳難制伏也。

    何況諸大聖人過去已遠。

    邪見轉深。

    於正法中返生冤害。

    如達磨落齒服毒。

    二祖被害。

    聖師尚爾況後人乎。

    或有學者各局己解各禀師承。

    彼此幹戈互相攻擊。

    得少為足自不知非。

    聞說如來圓頓大教法門。

    返以為非。

    恨不滅除瓦解冰銷。

    所以因此妄心。

    所造無量無邊黑業如影随形。

    故雲殃在身。

    所感無量無邊苦果皆是自作自受非他人之所緻。

    故雲不須冤訴更尤人。

    謗法之罪如經具明。

    欲得不招無間重業。

    休謗如來正法輪。

    正法者十方如來悟此而成無上正等正覺。

    六道異類迷此而輪轉三塗。

    天龍護持。

    謗而不信則其罪可知矣。

     嗟末法。

    惡時世。

    不信如來第一義。

    身心碌碌不知非。

    苦海茫茫自沈墜。

     栴檀林(舉一不得舉二)。

    無雜樹(放過一着落在第二)。

    郁密森沈師子住(手把夜明符。

    幾個知天曉)。

    境靜林閑獨自遊(行人更在青山外)。

    走獸飛禽皆遠去(萬裡望鄉關)。

     栴檀林喻一真法界。

    唯此一事實。

    無雜樹者。

    餘二即非真。

    蓋一乘菩薩境界。

    非二乘小機所能雜也。

    郁密森沈師子住。

    即法華雲。

    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到則山青水綠不是人間。

    唯接上根。

    中下之機卒難悟入。

    境靜林閑獨自遊。

    蓋師子遊行不求伴侶。

    等閑哮吼一聲。

    直得百獸腦裂。

    故雲走獸飛禽皆遠去。

    即法華退席者是也。

     栴檀林。

    無雜樹。

    大用現前隻者是。

    鳥窠拈起布毛吹。

    會通當下便悟去。

     師子兒(出窟了也)。

    衆随後(捕影追蹤)。

    三歲便能大哮吼(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若是野幹逐法王(字經三寫)。

    百年妖怪虛開口(烏焉成馬)。

     所言師子兒者。

    喻菩薩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超過聲聞緣覺諸小乘衆。

    故雲衆随後也。

    三歲表見性之人圓修三法。

    即空假中也。

    空者泯一切法。

    假者立一切法。

    中者統一切法。

    空不定空。

    空處當體即中即假。

    假不定假。

    假處當體即空即中。

    中不定中。

    中處當體即空即假。

    此之三法不縱不橫不并不别。

    一處常三三處常一。

    所以雲。

    三谛三觀三非三。

    三一一三無所寄。

    谛觀名别體複同。

    是故能所二非二。

    悟入之士圓修三法。

    所說法門皆中道實義。

    故雲三歲便能大哮吼。

    二乘凡夫諸權位人不能明見佛性。

    所說未實。

    開口終無所益也。

    故雲若是野幹逐法王。

    百年妖怪虛開口。

     師子兒。

    衆随後。

    一句當機絕朕兆。

    有時拈出示時人。

    眨得眼來先蹉了。

     圓頓教(相逢不拈出。

    舉意便知有)。

    勿人情(眼生三角頭峭五嶽)。

    有疑不決直須争(返蟻難尋穴。

    歸禽易見窠)。

    不是山僧逞人我(我喚作火。

    汝不得喚作火)。

    修行恐落斷常坑(海上陣雲橫)。

    非不非(古之今之)。

    是不是(今之古之)。

    差之毫厘失千裡(猛虎入鬧市)。

    是則龍女頓成佛(無雲生嶺上)。

    非則善星生陷墜(有月落波心)。

     圓頓者非漸次也。

    教者載道之器也。

    勿人情者為生死事大因緣。

    非世間常情之比。

    須是洞悟諸佛心宗。

    透徹衲僧巴鼻。

    兩眼相對針芥相投。

    方有少分相應。

    若有纖疑未盡。

    直須決問。

    昔無盡居士始參東林照覺總禅師。

    得平實之旨。

    自謂百了千當。

    及見兜率悅問。

    侍郎於心不欺。

    吾宗門有一千七百則機緣。

    還有疑不。

    無盡雲。

    其餘無疑。

    德山托缽因緣而已。

    悅雲於此有疑。

    其他安得無疑。

    隻如德山末後句是有是無。

    無盡雲有。

    悅大笑歸方丈。

    無盡一夜疑着。

    至五更起來踏翻腳凳忽然大悟。

    天曉呈偈雲。

    鼓寂鐘沈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隻得三年活。

    莫是遭他授記來。

    悅方許可。

    自此如倚天長劍誰敢當鋒。

    永嘉自謂不是山僧逞馳人我之心。

    切恐後人錯用身心。

    堕落斷常二見。

    能陷人故名曰坑。

    非不非是不是。

    乃明是非之相分明。

    不可錯亂也。

    非豈不是非乃真非也。

    是豈不是是乃真是也。

    不可瞞盰佛性儱侗真如。

    故雲差之毫厘失千裡。

    是則龍女頓成佛。

    非則善星生陷墜。

    重明是非之相也。

    昔日靈山會上有一龍女獻佛寶珠。

    世尊受之而為說法。

    悟無生忍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

    号華鮮如來。

    又有比丘名曰善星。

    念得十八香象駝經。

    不解佛意。

    生身溺陷地獄。

    謂不明佛性返成謗堕。

    故引以警後人也。

     圓頓教。

    勿人情。

    翻身踏倒涅盤城。

    威音那畔至今日。

    一段風光畫不成。

     吾早年來積學問(貧人思舊債)。

    亦曾讨疏尋經論(不是苦心人不知)。

    分别名相不知休(愁人莫向愁人說)。

    入海算沙徒自困(說向愁人轉見愁)。

    卻被如來苦呵責(一狀領過)。

    數他珍寶有何益(死欵難翻)。

    從來蹭蹬覺虛行(腳下點地)。

    多年枉作風塵客(要知山下路。

    但問去來人)。

     此永嘉自叙少年曆諸講肆聽習天台教觀。

    深明經論精嚴律部。

    然後參尋知識決擇生死。

    非宿有乘種安能如是。

    複雲。

    分别五教名相不知休歇。

    譬如入海算沙徒自疲困。

    因思佛呵阿難。

    汝雖曆劫熏持諸佛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從來蹭蹬覺虛行者。

    從無量劫來奔馳生死險道。

    徒自虛行於涅盤路上未曾踏實。

    譬如飄蓬為客。

    家鄉轉遠。

    故雲枉作風塵客。

     樹頭樹底覓殘紅。

    一片西飛一片東。

    自是桃花貪結子。

    錯教人恨五更風。

     種性邪(病眼見空華)。

    錯知解(空華結空果)。

    不達如來圓頓制(常憶江南三月裡。

    鹧鸪啼處百花香)。

    二乘精進勿道心(人貧智短)。

    外道聰明無智慧(馬瘦毛長)。

    亦愚癡。

    亦小駭(同坑無異土)。

    空拳指上生實解(好掘虛空一窖埋)。

    執指為月枉施功(捕影追風)。

    根境法中虛捏怪(自買自賣)。

    不見一法即如來(蚌含明月玉兔懷胎)。

    方得名為觀自在(兩彩一賽)。

    了即業障本來空(了)。

    未了應須還宿債(敗)。

    饑逢王膳不能餐。

    病遇醫王争得瘥(師子咬人韓盧逐塊)。

     種性邪。

    非正因。

    為道之士乃是外道種子。

    依附邪師生諸邪見。

    故雲錯知解也。

    不能了達如來圓頓法門。

    於無量劫中受無量生死。

    皆因邪師而然也。

    二乘之人斷三界二十五有塵勞。

    超出分段生死。

    如獐獨跳不顧後群。

    故雲勿道心。

    西天外道極有聰明。

    不明佛性心外求法。

    名曰外道。

    故雲亦愚癡亦小呆。

    大人無智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