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心錄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知。
知而無知。
師曰。
無知是心之體。
知是心之用。
體能發用。
無知而知。
用不離體。
知而無知。
用若離體。
為住相知。
體若無用。
謂之頑空。
問。
雲何謂有念而知為妄。
師曰。
六根對境。
動念分别。
有念而知故為妄。
問。
雲何謂無心而知為真。
師曰。
真心應物。
如鏡照像。
無心而知故為真。
問。
如何是正知見。
師曰。
不仗根塵而有知見為正。
依托根塵而起知見為邪。
問。
雲何為三寶。
師曰。
一心空寂為佛寶。
寂而常照為法寶。
照而無染為僧寶。
問。
雲何謂真供佛。
師曰。
舍己狥塵。
是背真佛。
返照歸心。
是真供佛。
問。
如何是真聽法。
師曰。
六根對境。
六識不生。
真心獨照。
是真聽法。
問。
如何是真出家。
師曰。
不住五蘊宅。
是名真出家。
問。
如何可能不住五蘊。
師曰。
見不仗根色蘊空。
對境無心受蘊空。
知而無知想蘊空。
心心無染行蘊空。
真心常住識蘊空。
問。
如何空即是色。
如何色即是空。
師曰。
見空住空。
空即是色。
見色不住。
色即是空。
問。
何謂即心即佛。
師曰。
心佛無二。
莫向外求。
問。
何謂非心非佛。
師曰。
破執奪解。
心佛本無。
問。
如何謂三心不可得。
師曰。
過去未來現在。
三心本來空寂。
無故妄起空花。
遮障圓明真際。
問。
如何謂真空。
師曰。
真心體寂。
玄機用照。
寂照無二。
謂之真空。
問。
如何謂妙有。
師曰。
雙照有無。
分别宛然。
不落能所。
謂之妙有。
問。
雲何謂但得本莫愁末。
師曰。
若悟真心本空。
萬法自然消泯。
問。
如何謂煩惱即菩提。
無明即佛性。
師曰。
前念生。
即煩惱。
後念不住即菩提。
前念動即無明。
後念不續即佛性。
問。
如何能不退。
師曰。
頓悟本心。
兼戒修證。
一生可辦。
永無退堕。
依文解義。
習重心浮。
觀戒不兼。
遇緣自退。
問。
雲何謂六度。
師曰。
頓悟真心。
具足六度。
問。
如何真心具足六度。
師曰。
若悟真心。
六度有根。
若迷真心。
六度如盲。
何故真心為之根本。
不悟真心布施。
則一世受榮。
後受殃債。
不悟真心持戒。
則上生欲界。
還堕泥犂。
不悟真心忍辱。
則報得端正。
不證寂滅。
不悟真心精進。
則徒興生滅。
功不趣真。
不悟真心禅定。
則但行色天。
不複法界。
不悟真心智慧。
則善解語義。
皆成有漏。
悟斯真心。
成就萬德。
迷斯真心。
功行虛設。
問。
如何謂戒定慧無漏三學。
師曰。
外不尋有。
内不守空名戒。
一念不生。
萬緣空寂名定。
善能分别。
不生憎愛名慧。
斯三無漏大乘之學。
問。
如何是小乘三學。
師曰。
但執身曰。
斷四住病名戒。
形同枯木。
絕現威儀名定。
唯證偏空。
失中道理名慧。
故稱貧法。
灰絕定慧。
淨名诃之小乘法耳。
問。
初心習定從何而入。
師曰。
初學三昧。
系心一緣。
久習定成。
真慧自發。
問。
禅有幾種。
師曰。
五種。
問。
雲何五種。
師曰。
一者作異見計。
忻上厭下而修。
是外道禅。
二者正信因果。
亦以忻厭而修。
是凡夫禅。
三者了生空理。
偏證真道而修。
是小乘禅。
四者人法二空恒住中理而修。
是大乘禅。
五者超諸異見。
諸法平等而證。
是如來禅。
問。
如何謂之如來。
師曰。
寂照不二名如。
悲願不舍名來。
凡夫來而不如。
小乘如而不來。
唯有佛乘。
如而能來。
問。
如何是空假中三觀。
師曰返照自心。
本無起處。
起處本無。
名之空觀。
於無起處。
妄生諸法。
諸法不實名之假觀。
空假本無不住兩頭。
全體真心。
名之中觀。
問。
真心體用。
雲何分析。
師曰。
真心之體。
蕩然空寂。
真心之用。
了然覺知。
蕩然空寂。
非同頑空。
寂而常照。
了然覺知。
非識染着。
照而常寂。
寂照不二。
名曰真心。
問。
如何無在。
無所不在。
師曰。
真心體空。
故雲無在。
空體周徧。
無所不在。
問。
真心周徧無所不在。
因甚身知而餘處不知。
師曰。
真心體虛。
法界一如。
随緣發現。
應處方知。
問。
如何是凡夫四倒。
師曰。
一倒者身俱不淨作淨想。
二倒者。
受本是苦作樂想。
三倒者妄心無常作常想。
四倒者本無我中作我想。
斯四倒想。
凡夫執有。
問。
如何是二乘四倒。
師曰。
一倒。
則身空本淨。
作不淨想。
二倒。
則受本無處。
作為苦想。
三倒。
則心本真常。
作無常想。
四倒。
則無我真我。
作無我想。
斯四倒想。
二乘堕空。
問。
雲何離八倒。
得常樂我淨。
師曰。
一切衆生。
於生死中。
妄起執着常等四倒。
二乘之人。
於涅盤中。
妄求解脫斷等四倒。
諸佛如來。
遠離八倒。
得常樂我淨。
證四波羅密。
問。
真心無分别。
若是無分别。
如行黑夜。
暗昧無識。
師曰。
凡論分别。
有其三種。
一者。
根識初生。
随念分别。
二者。
意識了别計度分别。
三者。
真心應物。
如鏡照像。
了了分明。
似有分别。
問。
如師開示三種分别。
何者是妄。
何者為真。
師曰。
根識意識。
分别皆妄。
真心應物。
了了常知。
雖似分别實無分别。
問。
佛身無形。
猶如虛空。
因甚又有六根之相。
師曰。
即相明真。
何乖大用。
利他勝業。
不斷化門。
古德偈雲。
如虛空無相。
而現色等相。
法身亦如是。
具足六根相。
問。
如何謂真解脫。
師曰。
六根照境。
不為境縛一切不住。
名真解脫。
問。
如何降魔。
師曰。
卑下慈忍降世魔。
一心無二降心魔。
不用妙術靈方。
内外群魔自退。
問。
如何是三如來藏。
師曰。
真心圓明體即空寂。
名空如來藏。
空藏能發恒沙妙用。
名不空如來藏。
體能發用。
用不離體。
名空不空如來藏。
問。
如何是八識。
師曰。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七末那識。
八阿賴識。
問。
請分八識各得能相。
師曰。
第八名心。
集諸法種。
依種為因。
能生法故。
第七名意。
緣藏識等。
恒審思量為我等故。
餘六名識。
於六别境粗動間斷了别轉故。
問。
楞伽經中明三種識。
真識。
現識。
分别事識。
如是三種雲何分之。
師曰。
真第九識。
别名白淨。
第八識藏。
能現諸法。
餘七俱名分别事識。
雖第七識。
不緣外塵。
能緣第八。
故在分别。
問。
如何轉八識。
成四智。
師曰。
轉前五識。
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
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
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
為大圓鏡智。
問。
如何為大圓鏡智。
師曰。
真心空寂。
如鏡常明。
問。
如何為平等性智。
師曰。
能對諸法。
不生分别。
問。
如何為妙觀察智。
師曰。
能入諸根。
分别無染。
問。
如何為成所作智。
師曰。
五根對境。
正受不入。
問。
如何為束四智成三身。
師曰。
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化身攝。
平等性智報身攝。
大圓鏡智法身攝。
問。
如何是法身。
師曰。
一念不生。
萬緣空寂。
問。
如何是報身。
師曰。
善對諸法悉皆平等。
問。
如何是化身。
師曰。
成本願力。
所應作事。
問。
圓覺經雲。
大圓鏡為我伽藍。
身心居平等性智。
因甚不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師曰。
大圓鏡智是寂照。
平等性智是照寂。
妙觀成所示法身。
行在迷之時。
以妙觀察收十八界。
一切塵勞。
轉為成所作。
總歸大圓鏡。
楞伽經雲。
佛誡大慧。
初中後夜。
常以妙觀察智。
當淨現流識。
六根為成所作智。
如手仰時。
不應問覆手何在。
亦如冰為水時。
不即有異。
利他門中。
乘悲願力。
用妙觀成所而普利含靈。
古德雲。
衆生不知。
故執為八識之名。
諸佛證得。
故能成四智之用。
若昧之則八識起報藏之号。
七識得染污之名。
六識起徧計之情。
五識徇根塵之相。
若了之則賴耶成圓鏡之體。
持功德之
知而無知。
師曰。
無知是心之體。
知是心之用。
體能發用。
無知而知。
用不離體。
知而無知。
用若離體。
為住相知。
體若無用。
謂之頑空。
問。
雲何謂有念而知為妄。
師曰。
六根對境。
動念分别。
有念而知故為妄。
問。
雲何謂無心而知為真。
師曰。
真心應物。
如鏡照像。
無心而知故為真。
問。
如何是正知見。
師曰。
不仗根塵而有知見為正。
依托根塵而起知見為邪。
問。
雲何為三寶。
師曰。
一心空寂為佛寶。
寂而常照為法寶。
照而無染為僧寶。
問。
雲何謂真供佛。
師曰。
舍己狥塵。
是背真佛。
返照歸心。
是真供佛。
問。
如何是真聽法。
師曰。
六根對境。
六識不生。
真心獨照。
是真聽法。
問。
如何是真出家。
師曰。
不住五蘊宅。
是名真出家。
問。
如何可能不住五蘊。
師曰。
見不仗根色蘊空。
對境無心受蘊空。
知而無知想蘊空。
心心無染行蘊空。
真心常住識蘊空。
問。
如何空即是色。
如何色即是空。
師曰。
見空住空。
空即是色。
見色不住。
色即是空。
問。
何謂即心即佛。
師曰。
心佛無二。
莫向外求。
問。
何謂非心非佛。
師曰。
破執奪解。
心佛本無。
問。
如何謂三心不可得。
師曰。
過去未來現在。
三心本來空寂。
無故妄起空花。
遮障圓明真際。
問。
如何謂真空。
師曰。
真心體寂。
玄機用照。
寂照無二。
謂之真空。
問。
如何謂妙有。
師曰。
雙照有無。
分别宛然。
不落能所。
謂之妙有。
問。
雲何謂但得本莫愁末。
師曰。
若悟真心本空。
萬法自然消泯。
問。
如何謂煩惱即菩提。
無明即佛性。
師曰。
前念生。
即煩惱。
後念不住即菩提。
前念動即無明。
後念不續即佛性。
問。
如何能不退。
師曰。
頓悟本心。
兼戒修證。
一生可辦。
永無退堕。
依文解義。
習重心浮。
觀戒不兼。
遇緣自退。
問。
雲何謂六度。
師曰。
頓悟真心。
具足六度。
問。
如何真心具足六度。
師曰。
若悟真心。
六度有根。
若迷真心。
六度如盲。
何故真心為之根本。
不悟真心布施。
則一世受榮。
後受殃債。
不悟真心持戒。
則上生欲界。
還堕泥犂。
不悟真心忍辱。
則報得端正。
不證寂滅。
不悟真心精進。
則徒興生滅。
功不趣真。
不悟真心禅定。
則但行色天。
不複法界。
不悟真心智慧。
則善解語義。
皆成有漏。
悟斯真心。
成就萬德。
迷斯真心。
功行虛設。
問。
如何謂戒定慧無漏三學。
師曰。
外不尋有。
内不守空名戒。
一念不生。
萬緣空寂名定。
善能分别。
不生憎愛名慧。
斯三無漏大乘之學。
問。
如何是小乘三學。
師曰。
但執身曰。
斷四住病名戒。
形同枯木。
絕現威儀名定。
唯證偏空。
失中道理名慧。
故稱貧法。
灰絕定慧。
淨名诃之小乘法耳。
問。
初心習定從何而入。
師曰。
初學三昧。
系心一緣。
久習定成。
真慧自發。
問。
禅有幾種。
師曰。
五種。
問。
雲何五種。
師曰。
一者作異見計。
忻上厭下而修。
是外道禅。
二者正信因果。
亦以忻厭而修。
是凡夫禅。
三者了生空理。
偏證真道而修。
是小乘禅。
四者人法二空恒住中理而修。
是大乘禅。
五者超諸異見。
諸法平等而證。
是如來禅。
問。
如何謂之如來。
師曰。
寂照不二名如。
悲願不舍名來。
凡夫來而不如。
小乘如而不來。
唯有佛乘。
如而能來。
問。
如何是空假中三觀。
師曰返照自心。
本無起處。
起處本無。
名之空觀。
於無起處。
妄生諸法。
諸法不實名之假觀。
空假本無不住兩頭。
全體真心。
名之中觀。
問。
真心體用。
雲何分析。
師曰。
真心之體。
蕩然空寂。
真心之用。
了然覺知。
蕩然空寂。
非同頑空。
寂而常照。
了然覺知。
非識染着。
照而常寂。
寂照不二。
名曰真心。
問。
如何無在。
無所不在。
師曰。
真心體空。
故雲無在。
空體周徧。
無所不在。
問。
真心周徧無所不在。
因甚身知而餘處不知。
師曰。
真心體虛。
法界一如。
随緣發現。
應處方知。
問。
如何是凡夫四倒。
師曰。
一倒者身俱不淨作淨想。
二倒者。
受本是苦作樂想。
三倒者妄心無常作常想。
四倒者本無我中作我想。
斯四倒想。
凡夫執有。
問。
如何是二乘四倒。
師曰。
一倒。
則身空本淨。
作不淨想。
二倒。
則受本無處。
作為苦想。
三倒。
則心本真常。
作無常想。
四倒。
則無我真我。
作無我想。
斯四倒想。
二乘堕空。
問。
雲何離八倒。
得常樂我淨。
師曰。
一切衆生。
於生死中。
妄起執着常等四倒。
二乘之人。
於涅盤中。
妄求解脫斷等四倒。
諸佛如來。
遠離八倒。
得常樂我淨。
證四波羅密。
問。
真心無分别。
若是無分别。
如行黑夜。
暗昧無識。
師曰。
凡論分别。
有其三種。
一者。
根識初生。
随念分别。
二者。
意識了别計度分别。
三者。
真心應物。
如鏡照像。
了了分明。
似有分别。
問。
如師開示三種分别。
何者是妄。
何者為真。
師曰。
根識意識。
分别皆妄。
真心應物。
了了常知。
雖似分别實無分别。
問。
佛身無形。
猶如虛空。
因甚又有六根之相。
師曰。
即相明真。
何乖大用。
利他勝業。
不斷化門。
古德偈雲。
如虛空無相。
而現色等相。
法身亦如是。
具足六根相。
問。
如何謂真解脫。
師曰。
六根照境。
不為境縛一切不住。
名真解脫。
問。
如何降魔。
師曰。
卑下慈忍降世魔。
一心無二降心魔。
不用妙術靈方。
内外群魔自退。
問。
如何是三如來藏。
師曰。
真心圓明體即空寂。
名空如來藏。
空藏能發恒沙妙用。
名不空如來藏。
體能發用。
用不離體。
名空不空如來藏。
問。
如何是八識。
師曰。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七末那識。
八阿賴識。
問。
請分八識各得能相。
師曰。
第八名心。
集諸法種。
依種為因。
能生法故。
第七名意。
緣藏識等。
恒審思量為我等故。
餘六名識。
於六别境粗動間斷了别轉故。
問。
楞伽經中明三種識。
真識。
現識。
分别事識。
如是三種雲何分之。
師曰。
真第九識。
别名白淨。
第八識藏。
能現諸法。
餘七俱名分别事識。
雖第七識。
不緣外塵。
能緣第八。
故在分别。
問。
如何轉八識。
成四智。
師曰。
轉前五識。
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
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
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
為大圓鏡智。
問。
如何為大圓鏡智。
師曰。
真心空寂。
如鏡常明。
問。
如何為平等性智。
師曰。
能對諸法。
不生分别。
問。
如何為妙觀察智。
師曰。
能入諸根。
分别無染。
問。
如何為成所作智。
師曰。
五根對境。
正受不入。
問。
如何為束四智成三身。
師曰。
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化身攝。
平等性智報身攝。
大圓鏡智法身攝。
問。
如何是法身。
師曰。
一念不生。
萬緣空寂。
問。
如何是報身。
師曰。
善對諸法悉皆平等。
問。
如何是化身。
師曰。
成本願力。
所應作事。
問。
圓覺經雲。
大圓鏡為我伽藍。
身心居平等性智。
因甚不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師曰。
大圓鏡智是寂照。
平等性智是照寂。
妙觀成所示法身。
行在迷之時。
以妙觀察收十八界。
一切塵勞。
轉為成所作。
總歸大圓鏡。
楞伽經雲。
佛誡大慧。
初中後夜。
常以妙觀察智。
當淨現流識。
六根為成所作智。
如手仰時。
不應問覆手何在。
亦如冰為水時。
不即有異。
利他門中。
乘悲願力。
用妙觀成所而普利含靈。
古德雲。
衆生不知。
故執為八識之名。
諸佛證得。
故能成四智之用。
若昧之則八識起報藏之号。
七識得染污之名。
六識起徧計之情。
五識徇根塵之相。
若了之則賴耶成圓鏡之體。
持功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