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心錄卷上

關燈
甚大。

    若待善惡念生。

    憎愛取舍齊發。

    再去降伏。

    豈不太遠。

    所以慎獨功夫。

    最為緊要。

    故曰君子養道。

    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緻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釋曰。

    未發之中。

    即是真智。

    寂照無二。

    應物無心。

    又名良知。

    可謂道本。

    已發之和。

    即是妙慧。

    能分諸法。

    無住無染。

    謂之良能。

    名曰達道。

    良知良能。

    本乎性體。

    體包大虛。

    含育萬有。

    故雲緻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儒雲。

    再請明示。

    良知良能。

    師曰。

    良知與識知。

    其用大不同。

    良知無心而知。

    識知有念而知。

    良知知善知惡。

    不住善惡。

    識知知善知惡。

    而住善惡。

    良知如鏡照物。

    黑白妍媸自分。

    無纖毫影子留於鏡體中。

    識知在鏡影上妄起分别。

    取舍障自本明。

    合塵背覺。

    良知識知。

    須當自辨。

    毫厘有差。

    千裡遠已。

    良能是慧。

    能分諸法。

    善治世道。

    不随事染。

    應用自在。

    事事無礙。

     問。

    孔子空空。

    顔回屢空。

    未審二空。

    其理是同是别。

    師曰。

    孔子空空。

    以空空空。

    以空空空。

    空空即如。

    斯如即真如。

    真如即本性。

    顔子學聖。

    未證真如。

    不免有念。

    雖有念動。

    覺之即無。

    為不遠複。

    孔聖故稱顔子。

    回也庶乎屢空。

     問。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未審如何是一。

    師曰。

    一者即性。

    性者即理。

    理者即道。

    道者即一。

     問。

    克己複禮。

    天下歸仁焉。

    師曰。

    克己情識。

    複還天理。

    禮者理之節文。

    仁者心之德用。

    人能克妄複真。

    天下歸仁體一。

     問。

    書雲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師曰。

    人心生滅不停。

    故危殆而不安。

    道心虛靈寂照。

    故微妙而難見。

    精為虛中靈。

    一為靈中虛。

    執是定辭。

    中是性體。

    三教聖賢。

    本乎一理。

    若離心性。

    盡是魔說。

     問。

    如何學顔子道。

    不遷怒不二過。

    師曰。

    怒者動也。

    非是恚怒。

    顔子心學念動即釋。

    不續二念。

    故雲不遷。

    心常在一。

    應事無偏。

    有過即改。

    名曰不二。

     問。

    聖人以易洗心。

    退藏於密。

    師曰。

    洗心者淨妄。

    退藏者複真。

    真妄雙泯。

    故謂之密。

     問。

    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

    師曰。

    真性如鏡。

    照物無心。

    才有知識。

    便落意識。

    孔子曰。

    吾有知乎哉。

    無知也。

    禅雲不知不識。

    佛道骨髓。

     問。

    夫子飯疏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未審所樂何事。

    師曰。

    樂者真樂。

    非世歡樂。

    所樂者天理。

    所知者天命。

    樂天知命。

    無喜無憂。

    妙性朗然。

    其樂難述。

     問。

    顔子箪瓢之樂。

    與孔聖樂同否。

    師曰。

    顔回得孔子道。

    無喜無憂之樂。

    其理本同。

    顔多保任。

     問。

    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

    師曰。

    空本無聲。

    虛本無臭。

    雖無聲臭。

    天道不掩。

     問。

    子路問死。

    夫子答曰。

    未知生。

    焉知死。

    斯答未審是何意也。

    師曰。

    知晝則知夜。

    知始則知終。

    汝若先悟未生已前面目。

    便知末後安身立命之處。

    生從何來。

    死歸何處。

    原始要終。

    其本一也。

     問。

    如何謂赤子心。

    師曰。

    赤子之心。

    純一無妄。

    赤子非是大道。

    隻取無分别心。

    如大人通達。

    知一切法。

    不失赤子心。

    方可謂道。

     問。

    顔淵如愚。

    濂溪守拙。

    明道端坐。

    仲素愛靜。

    如斯行履。

    是何故耳。

    師曰。

    斯是悟理修道。

    超凡入聖之徑。

    後儒不貴悟門。

    唯務多學多聞。

    皆從外來湊補助發。

    不能心地用功。

    發明真實智慧。

    汝問諸子可謂真學。

     問。

    吾雖多學。

    不能頓悟。

    未知看何文書。

    可謂入理之門。

    師曰。

    真參實悟。

    不在文字。

    總有多學。

    博極群書。

    理路太多。

    解路太過。

    反障本心。

    與識作伴。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直須放下一切外學。

    單參四端。

    未發已前。

    是何面目。

    動靜之中。

    刻刻追究。

    是何道理。

    唯守一念。

    更無二心。

    不用博量。

    不用知解。

    不用待悟。

    不用會理。

    不用堕在寂滅處。

    不用掉在無事裡。

    唯要深究。

    未發已前。

    日久月深。

    純一無二。

    心思不及。

    意識不行。

    時節若至。

    其理自彰。

    見色聞聲。

    觸破鼻孔。

    [囗@力]的一聲。

    冷灰豆爆。

    心地開通。

    發明本性。

    然後誨學導民。

    至於齊家治國。

    無不是汝心性妙用。

     問。

    上根頓悟。

    直下了然。

    中下習重。

    如何保養。

    師曰。

    悟理之後。

    随緣保任。

    兢畏齊栗。

    如臨君父。

    至誠真敬。

    本性不失。

    如是保養。

    日久自然。

     問。

    設或失念。

    如之柰何。

    師曰。

    顔子之學。

    而不遠複。

    一頓之間。

    自還本理。

     釋道辨僞 道雲。

    吾教與釋大不相同。

    師曰。

    何處不同。

    道雲。

    釋教修性不修命。

    吾教能性命雙修。

    師曰。

    如何是性。

    如何是命。

    道雲。

    修性者離宮習定。

    修命者水府求玄。

    師曰。

    如何是離宮習定。

    如何是水府求玄。

    道雲。

    離宮習定。

    凝心不動以保神。

    水府求玄。

    煉精化氣以固形。

    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

    師曰。

    釋教偏修。

    不煉精氣。

    固形保命。

    汝卻不知離宮習定。

    心息相依是二乘之法。

    煉水府精。

    化氣逆行。

    通關固形。

    是延年之術。

    佛教上乘。

    頓悟心性。

    山河大地。

    萬物身心。

    鹹是性中虛幻之影。

    無故依幻修影。

    豈不錯之太甚。

    古德雲。

    仙者着於形神。

    而不能舍去。

    且形神者。

    乃是真性中所現之妄想。

    非為真實。

    可笑道教。

    古今高真。

    不悟正覺。

    錯會至理。

    妄以心息相依。

    謂之修性。

    煉精化氣固形。

    謂之修命。

    總得形神俱妙。

    與本性遠哉。

     道雲。

    陰鬼之徒。

    不能雙修。

    反生妄謗。

    吾道二乘。

    爾可辯明。

    我心方伏。

    師曰。

    學仙道者。

    起於衆生。

    雖知生死最苦。

    不悟最上一乘。

    迷執色身之内。

    妄以肉心之中。

    有一神性。

    号曰真汞。

    異名姹女。

    凝神不動。

    為之離宮習定。

    腎中精氣。

    号曰真鉛。

    異名嬰兒。

    煉精化氣。

    為之水府求玄。

    意為真土。

    又名黃婆。

    自如習定之法。

    須要偏於靜坐。

    用意調息。

    攝身不動。

    為之伏虎。

    凝神合氣。

    心定不動。

    為之降龍。

    身心意合。

    為歸土釜。

    寂然不動。

    為之修性。

    張紫陽雲。

    真土擒真鉛。

    真鉛制真永。

    鉛汞歸土釜。

    身心寂不動。

    道家認斯心息相依。

    妄謂釋教偏修。

    豈不錯會最上至理。

    殊不知人人本具廣大心性。

    包裹太虛非有非無。

    不内不外。

    本自不動。

    不用習定。

    無端卻将身内幻識。

    以幻凝幻謂之修性。

    真是認賊為子。

    以謂本具真性。

    總得修成。

    不離欲界。

    定力若盡。

    還堕下界。

     道雲。

    離宮習定。

    如是之說。

    水府求玄。

    爾須辯之。

    師曰。

    水府求玄。

    護惜精氣。

    二六時中。

    返照臍内。

    一寸三分。

    名曰氣海。

    守而不着。

    照而不住。

    身心定久。

    坎離并交。

    心火下降。

    腎水上升。

    精滿氣圓。

    内腎如火。

    亥末子初。

    尾闾氣動。

    用意吸提。

    中沖夾脊。

    直過玉枕。

    上至天谷。

    複化金液。

    香甜之味。

    咽下重樓。

    落於黃庭。

    名曰乾坤交垢罷。

    一點落黃庭。

    從斯和暢。

    四肢通怏。

    一氣周流。

    滋潤髒腑。

    面返童顔。

    延年益壽。

    古仙偈雲。

    法水能潮有秘關。

    逍遙日夜遣輪環。

    于中壅滞生諸病。

    才決通流便駐顔。

    吳仙又雲。

    氣歸元海壽無窮。

    此術為金液煉形。

    習定為王符保神。

    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

    一朝功滿。

    随福淺深。

    行廣者上升天宮。

    功微者暫居蓬島。

    或住洞天。

    三五百載。

    二三千年。

    再來人間。

    積功累行。

    培養福慧。

    一曰行深。

    上帝來召。

    随班列位。

    仙官不等。

    若依斯修。

    與佛之道同者。

    大似鄭州望曹門。

    遠之遠矣。

    道雲。

    心息相依。

    是二乘法。

    因甚達摩西來。

    留傳胎息經文。

    師曰。

    祖師西來。

    傳佛心印。

    豈将心息相依。

    是佛最上一乘。

    達摩未來東土。

    此方鹹習止觀。

    何勞遠涉。

    又傳胎習。

    卻是頭上安頭。

    可謂嘴上添嘴。

    因此震旦。

    初機學道。

    不悟心性。

    唯習止觀。

    四禅八定。

    不證佛心。

    故我初祖。

    航海而來。

    直指一心。

    見性成佛。

    不知何人。

    僞造胎息。

    假名達摩。

    教外别傳。

    迷惑後昆。

    金鍮不辨。

     道雲。

    胎息法僞。

    非佛上乘。

    如是之論。

    有何憑據。

    師曰。

    胎息之法。

    如在母胎。

    杳杳冥冥。

    身心寂然。

    久久定成。

    神與氣結。

    煉成幻形。

    識神外遊。

    瞬息萬裡。

    逍遙自在。

    與佛一乘。

    了無交涉。

    楞嚴經雲。

    諸修學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

    成阿羅漢。

    皆因執此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

    殊不知幻身之中。

    本無性命。

    吾真性命。

    不在内外。

    包裹太虛。

    本自現成。

    不加修證。

    後學性受。

    悟斯性命。

    能現無量妙身。

    能度無量衆生。

    能成無量莊嚴。

    能作無量佛事。

    無端妄将胎息之法。

    誤認教外别傳之旨。

    可歎自眼不明迷惑初學難辨。

    以小為大其過非細。

     道雲。

    身心之内。

    本無性命。

    現今心中之神。

    往來呼吸之氣。

    斯不是吾真性真命。

    将此神氣。

    共相凝合。

    歸於氣穴。

    結成大丹。

    自然身輕神妙。

    便能遊行八極。

    天上人間。

    得大自在。

    斯謂性命雙修。

    神仙至真大道。

    師曰。

    心中之神是妄。

    呼吸之氣是幻。

    若以幻妄是真性命。

    總然修成。

    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