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心錄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智者笑也。
儒雲。
佛教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吾儒竟無如斯不實之語。
師曰。
佛教示人。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孟子曰。
盡其心知其性。
知其性則知其天。
又雲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
是堯而已矣。
吾教悟佛之言。
行佛之行。
是佛而已矣。
儒釋何異。
而言不實。
儒雲。
既是悟佛之言。
定要行佛之行。
吾見僧家。
還有許多不遵佛律。
是何故也。
師曰。
法門廣大。
龍蛇混雜。
當時佛在之日。
尚有六群比丘。
何況末法。
去聖逾遠。
今時釋子千百之中。
求一彷佛古人足矣。
譬猶披沙揀金。
十斛之沙。
得粒今而為世寶。
又如裒石攻玉。
一山之石。
得寸玉亦作佳珍。
古德雲。
衆角雖多。
一麟足矣。
非但末法時節。
佛教難得其人。
孔子當時。
已有君子儒。
小人儒。
祇如現今服儒服者。
安能保具皆如孔孟。
所以像法之教。
不單僧有不律。
儒教亦然。
未能免也。
儒雲。
既是三教一理。
雲何妄分等級。
釋教治骨髓。
道教治血脈。
吾儒治皮膚。
如斯不公之言。
未免令人生怒。
師曰。
儒門以窮理盡性為道。
三綱五常為德。
故求人為君子。
所以治皮膚。
道家以修真養性為道。
弱志退己為德。
可為清虛道人。
故曰治血脈。
佛教以明心見性為道。
十度萬行為德。
成正覺三界師。
真能治骨髓。
非是三教道體有異。
因為各門功行有殊。
儒雲。
如何謂三教體一。
師曰。
若門體一。
釋教見性。
道家養性。
儒門盡性。
入門雖殊。
歸源無二。
儒雲。
釋教與儒。
還有不同。
師曰。
何處不同。
儒雲。
吾教先讀後講。
博覽群書。
以盡性情之理。
佛門先教靜坐參究話頭。
以悟心性之道。
所以與儒大有不同。
師曰。
從外入者。
不是家珍。
從内發者。
方謂真慧。
當時孔子門下。
唯有顔回得悟。
餘者多學多見。
皆從外來助發。
所以學與悟。
如隔霄壤耳。
如程明道受學於茂叔。
茂叔每令尋究仲尼顔子樂處。
此仲顔樂處。
豈不是話頭。
又有豫章羅仲素。
隻教人靜坐參究。
四端未發作何氣象。
不唯進學有力。
兼亦養心之要。
斯二公儒門之高賢。
何異禅家參究悟入。
儒雲。
頓悟之理。
吾信不及。
師曰。
不但今時初學儒者信不及。
子貢子張。
孔門諸賢更信不及。
當時唯有顔子信得。
所以孔子稱其好學。
儒雲。
吾教從事入。
動中契理。
佛家從理入。
靜坐悟理。
所以動中契理者氣力大。
總然靜坐悟理者氣力弱。
師曰。
如君所言。
其理甚是。
無柰熟處太熟。
生處太生。
學人若在動中。
熟處證理。
不随事乖。
萬中無一。
初機偏靜。
生處煉成。
若到動中。
自然得力。
伊川見人靜坐。
歡喜斯人善學。
朱熹雲。
明道教人靜坐。
李先生亦教人靜坐。
蓋精神不定。
則道無湊泊處。
若靜坐養得來。
便條暢。
如上諸儒。
善愛靜究。
可笑今時。
世俗之儒。
妄心生滅。
無暫停息。
對境逢緣。
無分主宰。
如何從事入。
動契一貫之道。
儒雲。
禅曰至理一言。
轉凡成聖。
如斯奇特。
使儒難信。
師曰。
當時曾參。
究理心切。
忽聞孔子一以貫之。
唯然領悟心性之理。
又周茂叔。
示衆徒雲。
堂前草不除。
有問其意者。
答雲。
自家意思一般。
張子厚觀驢鳴領會。
斯不是至理一言。
轉凡成聖之樣乎。
儒雲。
禅宗以機緣印證。
吾儒定無如此事。
師曰。
昔程伊川。
見邵康節。
程指食桌。
而問邵曰。
此桌安在地上。
不知天地安在何處。
康節先生。
極論其理。
斯問。
即是機緣印證。
儒雲。
吾教諸子。
鹹論無極太極。
不能明爽。
後學一時難入。
師明三教一理。
何不出隻手眼撥轉未悟。
信佛最上。
師曰。
道儒二教。
大科理同。
以無極生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
靜而生陰。
一陰一陽。
兩儀互交。
四象五行。
而生萬物。
總然高推理至極。
終不識是心所現。
吾若示之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猶恐難入。
權借儒教無極太極。
二理差别。
使汝易悟。
再究佛乘。
本性空寂即無極。
真心靈照即太極。
寂照不二。
如鏡照物。
善惡能辨不生分别。
心幾才萌。
善惡紛然。
如太極動而生陰陽。
陰陽互交而生萬物。
真心應物。
不生分别。
一念才生。
萬法齊現。
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若到禅門下。
再參三十年。
儒雲。
吾教學庸謂之聖經。
如師不吝求一釋乎。
師曰。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釋曰。
孔門大學之道。
非是禮樂射書。
不堕太過不及。
常住中道之理。
在明明德。
分作二釋。
上明即悟。
下明即心。
真心虛靈。
照而常寂。
德者心用。
純善無惡。
三綱五常。
禮樂刑政。
總出妙明一心德用。
又因衆生。
無始以來。
逐境随情。
染污於久。
故反德用。
颠倒錯亂。
遮障本明。
漂流生死。
一朝悟明本心。
方知賢愚無二。
自悟已後。
須要新民。
使人人發明妙明真心。
實踐此止於至善之地。
如上是頓悟。
以下是修證。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釋曰。
自知止於至善之地。
至善者是中道之理。
若是止於中道。
自然善惡無惑。
可謂知止而後有定。
定者心不動。
事物不能移。
若到事物不能移。
本心如光明鏡子。
清淨應物而無染。
謂之定而後能靜。
靜者是本心靜。
非是止動之靜。
真靜向前。
處處無礙。
若至處處無礙。
自然動搖不亂。
若搖不亂。
謂之真安。
故所以謂之靜而後能安。
安者安閑。
内外一如。
任運穩貼。
處事真實。
以上總是定。
以下可謂慧。
果若定靜安久。
真慧自然發現。
故所以謂之安而後能慮。
慮者是真慧。
事事無礙矣。
若到於事事無礙。
可謂慮而後能得。
得者。
得無所得。
是定慧等等耳。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
釋曰。
明明德者。
是謂之本。
新民明理。
謂之是末。
知止至善。
可謂之始。
後複本心。
謂之始終。
本末始終。
次序不差。
自然近於大學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緻其知。
緻知在格物。
釋曰。
古之人君。
悟本治末。
末治天下之人。
先要治於一國。
欲治一國。
先齊其家。
欲要齊一家人學理。
必先修吾身之德用。
若修吾身德。
唯先正其心。
心本無邪。
因意發動。
意念颠倒。
涉於欺妄。
所謂欲正其心。
必先要誠其意。
誠者真實。
應物不偏。
欲要應物無偏。
須先緻其良知。
良知者。
是心之靈明。
如鏡照物。
不生分别。
今因分别憎愛。
是情識之妄能。
故曰緻知須在格物。
物者是情識。
非是外物也。
佛雲。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後儒不悟。
物本情識。
誤認格物。
謂窮事物。
欲其極處。
無不到者。
可歎外求。
反被物惑。
物格而後緻知。
緻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
釋曰。
這一節文。
複上本意。
若能轉識。
良知自至。
良知若現。
如鏡照物。
善惡分明。
不生憎愛。
憎愛不生。
意誠無偏。
意誠無偏。
心生無妄。
心正身端。
自然之理。
任運所為。
皆合至道。
所以感化一家。
都學我行。
感化一國。
都聽我誨自然天下人民。
都做良善之人。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釋曰。
上至天子。
下至庶人。
皆是一心為之根本。
不但心是一身之本。
可為出世治世之本。
其本若亂。
修身齊家。
治國與平天下否矣。
未之有也。
儒雲。
大學已聞。
請示中庸。
師曰。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釋曰。
孔門心法。
中庸之理。
不偏不倚。
不邪不住。
朱熹注解。
性猶天命。
令與人物。
各賦其理。
未知本性是何物件。
猶天命令。
來付人物。
卻将孔聖之理。
注成心外有法。
豈知本性。
體若太虛。
無内無外。
非來非去。
皆因最初不守自性。
忽起動心。
故受胎獄。
本一精明。
分成六用。
随境逐情。
流蕩生死。
衆生不能返源。
先聖指條徑路。
拈出天命。
即是性體。
天命。
天心。
天道。
天理。
名異體同。
總是性理。
古德雲。
在天謂命。
在人謂性。
故所以示雲。
天命之謂性。
自人人本具一靈妙明真性。
任運應酬。
理本當然。
體中用和。
不落偏倚。
日用中事理無礙。
故曰率性之謂道。
皆因受生以來。
塵染遮障本理。
颠倒亂想。
不悟性體。
聖賢設教。
化人複性。
悟理修證。
返妄歸真。
以複本來天命之理。
所以為修道之謂教。
教者修乎道。
道者本乎性。
性體源乎天。
聖人樂天知命。
乃中庸之道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隐。
莫顯乎微。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釋曰。
若悟性理。
不可須臾有離。
須臾不在。
習氣則複現矣。
所以戒慎恐懼。
如臨水淵。
保任本性。
不落邪僻。
慎獨之道。
須防隐微。
幾才似萌。
微動未發。
善惡似生未生。
正好一搯放下。
複還本理。
其功
儒雲。
佛教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吾儒竟無如斯不實之語。
師曰。
佛教示人。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孟子曰。
盡其心知其性。
知其性則知其天。
又雲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
是堯而已矣。
吾教悟佛之言。
行佛之行。
是佛而已矣。
儒釋何異。
而言不實。
儒雲。
既是悟佛之言。
定要行佛之行。
吾見僧家。
還有許多不遵佛律。
是何故也。
師曰。
法門廣大。
龍蛇混雜。
當時佛在之日。
尚有六群比丘。
何況末法。
去聖逾遠。
今時釋子千百之中。
求一彷佛古人足矣。
譬猶披沙揀金。
十斛之沙。
得粒今而為世寶。
又如裒石攻玉。
一山之石。
得寸玉亦作佳珍。
古德雲。
衆角雖多。
一麟足矣。
非但末法時節。
佛教難得其人。
孔子當時。
已有君子儒。
小人儒。
祇如現今服儒服者。
安能保具皆如孔孟。
所以像法之教。
不單僧有不律。
儒教亦然。
未能免也。
儒雲。
既是三教一理。
雲何妄分等級。
釋教治骨髓。
道教治血脈。
吾儒治皮膚。
如斯不公之言。
未免令人生怒。
師曰。
儒門以窮理盡性為道。
三綱五常為德。
故求人為君子。
所以治皮膚。
道家以修真養性為道。
弱志退己為德。
可為清虛道人。
故曰治血脈。
佛教以明心見性為道。
十度萬行為德。
成正覺三界師。
真能治骨髓。
非是三教道體有異。
因為各門功行有殊。
儒雲。
如何謂三教體一。
師曰。
若門體一。
釋教見性。
道家養性。
儒門盡性。
入門雖殊。
歸源無二。
儒雲。
釋教與儒。
還有不同。
師曰。
何處不同。
儒雲。
吾教先讀後講。
博覽群書。
以盡性情之理。
佛門先教靜坐參究話頭。
以悟心性之道。
所以與儒大有不同。
師曰。
從外入者。
不是家珍。
從内發者。
方謂真慧。
當時孔子門下。
唯有顔回得悟。
餘者多學多見。
皆從外來助發。
所以學與悟。
如隔霄壤耳。
如程明道受學於茂叔。
茂叔每令尋究仲尼顔子樂處。
此仲顔樂處。
豈不是話頭。
又有豫章羅仲素。
隻教人靜坐參究。
四端未發作何氣象。
不唯進學有力。
兼亦養心之要。
斯二公儒門之高賢。
何異禅家參究悟入。
儒雲。
頓悟之理。
吾信不及。
師曰。
不但今時初學儒者信不及。
子貢子張。
孔門諸賢更信不及。
當時唯有顔子信得。
所以孔子稱其好學。
儒雲。
吾教從事入。
動中契理。
佛家從理入。
靜坐悟理。
所以動中契理者氣力大。
總然靜坐悟理者氣力弱。
師曰。
如君所言。
其理甚是。
無柰熟處太熟。
生處太生。
學人若在動中。
熟處證理。
不随事乖。
萬中無一。
初機偏靜。
生處煉成。
若到動中。
自然得力。
伊川見人靜坐。
歡喜斯人善學。
朱熹雲。
明道教人靜坐。
李先生亦教人靜坐。
蓋精神不定。
則道無湊泊處。
若靜坐養得來。
便條暢。
如上諸儒。
善愛靜究。
可笑今時。
世俗之儒。
妄心生滅。
無暫停息。
對境逢緣。
無分主宰。
如何從事入。
動契一貫之道。
儒雲。
禅曰至理一言。
轉凡成聖。
如斯奇特。
使儒難信。
師曰。
當時曾參。
究理心切。
忽聞孔子一以貫之。
唯然領悟心性之理。
又周茂叔。
示衆徒雲。
堂前草不除。
有問其意者。
答雲。
自家意思一般。
張子厚觀驢鳴領會。
斯不是至理一言。
轉凡成聖之樣乎。
儒雲。
禅宗以機緣印證。
吾儒定無如此事。
師曰。
昔程伊川。
見邵康節。
程指食桌。
而問邵曰。
此桌安在地上。
不知天地安在何處。
康節先生。
極論其理。
斯問。
即是機緣印證。
儒雲。
吾教諸子。
鹹論無極太極。
不能明爽。
後學一時難入。
師明三教一理。
何不出隻手眼撥轉未悟。
信佛最上。
師曰。
道儒二教。
大科理同。
以無極生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
靜而生陰。
一陰一陽。
兩儀互交。
四象五行。
而生萬物。
總然高推理至極。
終不識是心所現。
吾若示之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猶恐難入。
權借儒教無極太極。
二理差别。
使汝易悟。
再究佛乘。
本性空寂即無極。
真心靈照即太極。
寂照不二。
如鏡照物。
善惡能辨不生分别。
心幾才萌。
善惡紛然。
如太極動而生陰陽。
陰陽互交而生萬物。
真心應物。
不生分别。
一念才生。
萬法齊現。
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若到禅門下。
再參三十年。
儒雲。
吾教學庸謂之聖經。
如師不吝求一釋乎。
師曰。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釋曰。
孔門大學之道。
非是禮樂射書。
不堕太過不及。
常住中道之理。
在明明德。
分作二釋。
上明即悟。
下明即心。
真心虛靈。
照而常寂。
德者心用。
純善無惡。
三綱五常。
禮樂刑政。
總出妙明一心德用。
又因衆生。
無始以來。
逐境随情。
染污於久。
故反德用。
颠倒錯亂。
遮障本明。
漂流生死。
一朝悟明本心。
方知賢愚無二。
自悟已後。
須要新民。
使人人發明妙明真心。
實踐此止於至善之地。
如上是頓悟。
以下是修證。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釋曰。
自知止於至善之地。
至善者是中道之理。
若是止於中道。
自然善惡無惑。
可謂知止而後有定。
定者心不動。
事物不能移。
若到事物不能移。
本心如光明鏡子。
清淨應物而無染。
謂之定而後能靜。
靜者是本心靜。
非是止動之靜。
真靜向前。
處處無礙。
若至處處無礙。
自然動搖不亂。
若搖不亂。
謂之真安。
故所以謂之靜而後能安。
安者安閑。
内外一如。
任運穩貼。
處事真實。
以上總是定。
以下可謂慧。
果若定靜安久。
真慧自然發現。
故所以謂之安而後能慮。
慮者是真慧。
事事無礙矣。
若到於事事無礙。
可謂慮而後能得。
得者。
得無所得。
是定慧等等耳。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
釋曰。
明明德者。
是謂之本。
新民明理。
謂之是末。
知止至善。
可謂之始。
後複本心。
謂之始終。
本末始終。
次序不差。
自然近於大學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緻其知。
緻知在格物。
釋曰。
古之人君。
悟本治末。
末治天下之人。
先要治於一國。
欲治一國。
先齊其家。
欲要齊一家人學理。
必先修吾身之德用。
若修吾身德。
唯先正其心。
心本無邪。
因意發動。
意念颠倒。
涉於欺妄。
所謂欲正其心。
必先要誠其意。
誠者真實。
應物不偏。
欲要應物無偏。
須先緻其良知。
良知者。
是心之靈明。
如鏡照物。
不生分别。
今因分别憎愛。
是情識之妄能。
故曰緻知須在格物。
物者是情識。
非是外物也。
佛雲。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後儒不悟。
物本情識。
誤認格物。
謂窮事物。
欲其極處。
無不到者。
可歎外求。
反被物惑。
物格而後緻知。
緻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
釋曰。
這一節文。
複上本意。
若能轉識。
良知自至。
良知若現。
如鏡照物。
善惡分明。
不生憎愛。
憎愛不生。
意誠無偏。
意誠無偏。
心生無妄。
心正身端。
自然之理。
任運所為。
皆合至道。
所以感化一家。
都學我行。
感化一國。
都聽我誨自然天下人民。
都做良善之人。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釋曰。
上至天子。
下至庶人。
皆是一心為之根本。
不但心是一身之本。
可為出世治世之本。
其本若亂。
修身齊家。
治國與平天下否矣。
未之有也。
儒雲。
大學已聞。
請示中庸。
師曰。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釋曰。
孔門心法。
中庸之理。
不偏不倚。
不邪不住。
朱熹注解。
性猶天命。
令與人物。
各賦其理。
未知本性是何物件。
猶天命令。
來付人物。
卻将孔聖之理。
注成心外有法。
豈知本性。
體若太虛。
無内無外。
非來非去。
皆因最初不守自性。
忽起動心。
故受胎獄。
本一精明。
分成六用。
随境逐情。
流蕩生死。
衆生不能返源。
先聖指條徑路。
拈出天命。
即是性體。
天命。
天心。
天道。
天理。
名異體同。
總是性理。
古德雲。
在天謂命。
在人謂性。
故所以示雲。
天命之謂性。
自人人本具一靈妙明真性。
任運應酬。
理本當然。
體中用和。
不落偏倚。
日用中事理無礙。
故曰率性之謂道。
皆因受生以來。
塵染遮障本理。
颠倒亂想。
不悟性體。
聖賢設教。
化人複性。
悟理修證。
返妄歸真。
以複本來天命之理。
所以為修道之謂教。
教者修乎道。
道者本乎性。
性體源乎天。
聖人樂天知命。
乃中庸之道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隐。
莫顯乎微。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釋曰。
若悟性理。
不可須臾有離。
須臾不在。
習氣則複現矣。
所以戒慎恐懼。
如臨水淵。
保任本性。
不落邪僻。
慎獨之道。
須防隐微。
幾才似萌。
微動未發。
善惡似生未生。
正好一搯放下。
複還本理。
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