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心錄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俗雲。
有過能改。
還可許否。
師曰。
誰人無過。
何者無愆。
知過若改。
善莫大焉。
過惡非一。
身心口等。
須要時時惺惺。
必要刻刻照察。
所作可當。
或作不當。
善則便行。
惡則急改。
改惡從善。
如病得汗。
自然吉慶。
諸聖佑之。
俗雲。
設是照管不到。
一時生心動念。
未審如何降伏其心。
師曰。
古人治心防微。
所以收功甚巨。
人心善惡。
莫不因念。
念動急覺。
覺之即無。
久久收攝。
自然心正。
書雲。
罔念作狂。
克念作聖。
斯乃至言。
依而行之。
俗問。
在家五欲所纏。
不能頓脫。
未審有何方便。
可能漸修。
師曰。
在家修行。
其事最難。
須要勇猛堅志常遠。
可在動靜之中。
日用閑忙之所。
單提一句阿彌陀佛。
回光返照。
惟守一念。
假饒火輪頂上旋。
定不舍此一念。
任他八風齊來鼓我。
不失此一念。
日久月深。
一念純真。
再将一念粉碎。
方現自性彌陀。
設或一生不悟。
報盡命終之時。
自守一念。
直往正路。
再來一聞千悟。
見性成佛有分。
斯是歸心要旨。
且勿向外馳求。
自要言行無虧。
方謂真實受用。
儒釋論理 儒雲。
佛氏之道。
無父無君。
先儒評論。
同於揚墨。
以吾細究。
果然不錯。
師曰。
佛在因地。
無量劫中。
割目救親。
舍身代父。
廣行忠孝。
不能達報。
唯有出家。
學無上道。
成等正覺。
方能報盡。
佛經雲。
若人孝事父母。
天主帝釋在汝家中。
孝養父母。
大梵尊天在汝家中。
又能孝敬父母。
諸佛在汝家中。
佛律有雲。
孝名為戒。
又曰不先供養父母而布施者。
是名惡人。
彌勒偈雲。
堂上有佛二尊。
懊惱世人不識。
不用金彩裝成。
非是旃檀雕刻。
即今現在二親。
就是釋迦彌勒。
若能誠心敬他。
何用别求功德。
佛教雖無治國之語言。
能導民善世。
化邪歸正。
使愚者衆善奉行。
令智者悟理修心。
可謂明揚佛道。
真是暗報 皇恩。
豈不見佛教釋子。
天下叢林。
早晚課誦。
四恩總報。
三有齊資。
佛果虧心。
不忠不孝。
十方菩薩。
漏盡羅漢。
天龍八部。
各路鬼神。
豈肯歸依。
欽心輔佐。
吾豈妄談。
公自詳之。
儒雲。
父母在。
不遠遊。
遠遊尚且不許。
何況毀形離親。
師曰。
隻知世間小孝。
不悟出世之大孝。
在世之孝。
不可遠離。
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
後祭之以禮。
始終孝道。
俱備盡已。
儒教但知事親行孝。
不知過世父母。
至於現在雙親。
造業受報堕落三途。
若得親子出家。
頓證無上菩提。
乃能救拔出苦。
可謂真報親恩。
古德雲。
一子出家。
九祖升天。
僧雖毀形。
是謂遠離世俗。
學道易成。
不畜妻子。
可謂割斷恩愛。
速成正覺。
汝自知世間之五倫。
而不知救親之大孝。
儒雲。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師曰。
世間倫理。
絕嗣不孝。
出世之道。
不在斯列。
衆生相續。
貪愛為因。
結愛不休。
如膠似漆。
生生會聚。
世世牽連。
父母子孫。
來往不斷。
若有真慧。
剛烈決斷。
發大勇猛。
割斷愛欲。
頓悟心性。
直超覺地。
雖然絕嗣。
不為罪過。
自有出世大孝。
真報祖父之恩。
儒雲。
僧家開口便言出世。
若果有出世之法。
除非不在世上行。
今現在世上行走。
何言出世間之外。
師曰。
學道之人。
不染世緣。
處處解脫。
謂之出世。
非離世間。
别有可出。
譬如儒家及第。
謂之登龍折桂。
豈真有龍可乘。
有桂可握。
可笑迷執。
反生異論。
儒雲。
吾見僧家貪名逐利。
純行世法。
何曾無染。
師曰。
末法時節。
離聖太遠。
龍蛇混雜。
凡聖交參。
總有智人。
不外世法。
行於非道。
成就佛道。
肉眼難識。
莫生概論。
儒雲。
孔聖攻乎異端之說。
豈不是佛老二教乎。
師曰。
孔子若以老子為異端。
又有問禮於老聃之歎。
若以佛為異端。
當時佛法未至。
孔子因見春秋之時。
賢者太過。
愚者不及。
俱失中道。
故曰異端。
後儒借謗佛老二教。
其說支離。
大不通耳。
儒雲。
佛氏寂滅謂之異端。
先儒檢點。
其說不錯。
師曰。
所言寂者。
非對動之寂。
從無始來。
本自不動之寂。
所言滅者。
非對生之滅。
從無始來。
本無生滅之滅。
斯是本性全體。
萬用從此而發。
後儒不悟性體。
妄生斷滅異見。
儒雲。
吾儒窮理盡性。
非同佛教偏空。
師曰。
佛雲寂滅現前。
六根互用。
儒曰。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佛雲如如不動。
儒曰空空如也。
釋子轉識成智。
顔回學聖屢空。
若以寂滅謂之異端。
孔子空空與佛無二。
後儒不明性體。
無端妄論偏空。
若悟未發已前。
方知儒釋無二。
儒雲。
佛氏常以因果。
驚恐愚俗之流。
言人善定生天堂。
如人惡必下地獄。
六道輪回。
三途業報。
如斯虛誕。
惑人之甚。
佛徒豈知人命終後。
氣化清風。
肉身化泥。
一生已休。
有誰再來。
師曰。
無因無果。
天堂地獄。
盡是虛僞。
人生一世。
死了歸無。
氣化清風。
肉化為泥。
如君之說。
既無因果。
易經有雲。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又書雲。
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
既無地獄。
因何傳曰。
為不善於幽冥之中。
鬼神得而誅之。
既無輪回。
何故又言死於此者。
則生於彼。
萬物皆出於機。
皆入於機。
如無因果報應。
人生一世而已。
正好放蕩。
縱意行非。
死後不過化陣清風。
自如化風且置。
然則清風無情。
本無知覺。
程颢雲。
孝子祭祖考。
祖考來格者。
是至誠有感必通。
如斯之說。
祖考來格。
還是清風來格。
還是靈性來格。
若是靈性來。
靈性成風。
若是清風來。
清風無情。
莫是祖考死後。
性化無情之風。
子孫祭他。
複變靈性。
受祭之後。
還化清風。
如是往來變化。
真是奇怪之風。
程子又雲。
鬼是往而不反之義。
既是往而不反。
子孫至誠感格。
又是有反。
真可笑耳。
伊川曰。
鬼神是二氣之良能。
陽氣生天為神。
陰氣下地為鬼。
既言因果是假。
天堂地獄非實。
陽氣生天為神。
陰氣下地為鬼。
又堕因果感應之内。
可歎俗儒。
不悟妙性。
非有非無。
不生不滅。
妄生斷滅。
自昧本真。
應須早生智慧。
急急訪尋明師。
肯求一言半句。
發明一貫之道。
定不落於斷常二見。
了悟孔門中和之理。
儒雲。
既是因果不昧。
善惡報應無差。
因甚武帝奉佛。
又有侯景亡國之釁。
師曰。
國祚之短長。
世數之治亂。
皆有定數。
故不能移。
梁武小乘。
專修有為。
過信泥迹。
執中無權。
侯景兵至。
不設方便。
集衆沙門。
搖鈴擊磬。
念摩诃般若波羅密。
如後漢向诩有張角作亂。
不欲國家興兵。
但追将兵河上。
向北讀孝經。
賊聞當自消。
用斯不善之法。
豈是孝經之過。
梁武執中。
又且定業亡國。
非由作善損之。
武帝壽高九十。
定業以疾而卒。
不至大惡。
何故借此。
诽謗聖教。
自取過耳。
儒雲。
師言定業難逃。
感應之事誠僞。
師曰。
前世作業。
今生受報。
現身修福。
再來受樂。
斯理以定。
非自能移。
武帝生前結冤。
今世宿雠相遇。
雖逢冤難。
修善因在來生。
樂果定不能昧。
儒雲。
因果不昧。
定見而無可移。
師曰。
此是定法。
還有不定。
儒雲。
如何不定。
師曰。
前生造業。
今世貧夭。
或行陰骘。
罪滅福生。
或在往劫。
因結命債。
今生會遇。
因行大德。
感動天地。
化兇為吉。
古德雲。
若行陰德。
能解宿業。
雖有定法。
又有不定。
儒雲。
武帝舍身。
修寺建塔。
印經造像。
奉佛度僧。
如是之善。
豈無陰德。
感動天地。
解冤釋難。
師曰。
斯是有為福田。
再來自受樂果。
若是無心陰德。
能與天心合一。
所以化兇為吉。
可能轉禍成祥。
儒雲。
佛法若正與儒理同者。
因甚歐陽修曰。
佛為中國大患。
師曰。
若是佛法非正。
乃是中國大患者。
因甚上古。
至於今時。
聖帝賢王。
宰官大儒。
長者居士。
道婆奴女。
奉佛者如水潮渤。
歸依者似星拱極。
難道其中無有一人。
識破是邪而滅除之。
況佛遠方親身未至。
不過言教而傳此土。
若是害人之法。
豈容流傳日久。
奚不人厭。
天可誅之。
儒雲。
歐陽修曰。
佛者。
善施無驗不實之事。
師曰。
佛施妄事。
必有所圖。
若謂名利。
佛本至貴。
若謂饑寒。
佛本至富。
因甚舍富貴之王位。
反施無驗不實惑人。
斯亦颠倒奇怪之甚。
若佛但有纖毫詐妄之心。
十方聖賢。
豈肯相随弘化。
經雲。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斯是歐陽昧心言耳。
儒雲。
韓愈曰。
佛者。
西域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
流入中國。
上古未曾有也。
自黃帝已下。
文武已上。
皆不下百歲。
後世事佛漸謹。
年代猶促。
陋哉。
師曰。
大聖降世。
不拘方所。
不拘壽數。
中國帝王。
舜帝生於諸馮。
卒於鳴條。
東地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
卒於畢郢。
西地人也。
舜與文王皆是聖人。
法於天下。
後世尊之。
亦皆随其地而得其壽耳。
若謂上古壽長。
後世事佛及促。
何故外丙仲壬之年甚短。
何故孔鯉顔淵之壽無多。
信善因謂事佛促命。
韓愈謗佛合當永壽。
如斯掩耳竊鈴之論。
未免
有過能改。
還可許否。
師曰。
誰人無過。
何者無愆。
知過若改。
善莫大焉。
過惡非一。
身心口等。
須要時時惺惺。
必要刻刻照察。
所作可當。
或作不當。
善則便行。
惡則急改。
改惡從善。
如病得汗。
自然吉慶。
諸聖佑之。
俗雲。
設是照管不到。
一時生心動念。
未審如何降伏其心。
師曰。
古人治心防微。
所以收功甚巨。
人心善惡。
莫不因念。
念動急覺。
覺之即無。
久久收攝。
自然心正。
書雲。
罔念作狂。
克念作聖。
斯乃至言。
依而行之。
俗問。
在家五欲所纏。
不能頓脫。
未審有何方便。
可能漸修。
師曰。
在家修行。
其事最難。
須要勇猛堅志常遠。
可在動靜之中。
日用閑忙之所。
單提一句阿彌陀佛。
回光返照。
惟守一念。
假饒火輪頂上旋。
定不舍此一念。
任他八風齊來鼓我。
不失此一念。
日久月深。
一念純真。
再将一念粉碎。
方現自性彌陀。
設或一生不悟。
報盡命終之時。
自守一念。
直往正路。
再來一聞千悟。
見性成佛有分。
斯是歸心要旨。
且勿向外馳求。
自要言行無虧。
方謂真實受用。
儒釋論理 儒雲。
佛氏之道。
無父無君。
先儒評論。
同於揚墨。
以吾細究。
果然不錯。
師曰。
佛在因地。
無量劫中。
割目救親。
舍身代父。
廣行忠孝。
不能達報。
唯有出家。
學無上道。
成等正覺。
方能報盡。
佛經雲。
若人孝事父母。
天主帝釋在汝家中。
孝養父母。
大梵尊天在汝家中。
又能孝敬父母。
諸佛在汝家中。
佛律有雲。
孝名為戒。
又曰不先供養父母而布施者。
是名惡人。
彌勒偈雲。
堂上有佛二尊。
懊惱世人不識。
不用金彩裝成。
非是旃檀雕刻。
即今現在二親。
就是釋迦彌勒。
若能誠心敬他。
何用别求功德。
佛教雖無治國之語言。
能導民善世。
化邪歸正。
使愚者衆善奉行。
令智者悟理修心。
可謂明揚佛道。
真是暗報 皇恩。
豈不見佛教釋子。
天下叢林。
早晚課誦。
四恩總報。
三有齊資。
佛果虧心。
不忠不孝。
十方菩薩。
漏盡羅漢。
天龍八部。
各路鬼神。
豈肯歸依。
欽心輔佐。
吾豈妄談。
公自詳之。
儒雲。
父母在。
不遠遊。
遠遊尚且不許。
何況毀形離親。
師曰。
隻知世間小孝。
不悟出世之大孝。
在世之孝。
不可遠離。
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
後祭之以禮。
始終孝道。
俱備盡已。
儒教但知事親行孝。
不知過世父母。
至於現在雙親。
造業受報堕落三途。
若得親子出家。
頓證無上菩提。
乃能救拔出苦。
可謂真報親恩。
古德雲。
一子出家。
九祖升天。
僧雖毀形。
是謂遠離世俗。
學道易成。
不畜妻子。
可謂割斷恩愛。
速成正覺。
汝自知世間之五倫。
而不知救親之大孝。
儒雲。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師曰。
世間倫理。
絕嗣不孝。
出世之道。
不在斯列。
衆生相續。
貪愛為因。
結愛不休。
如膠似漆。
生生會聚。
世世牽連。
父母子孫。
來往不斷。
若有真慧。
剛烈決斷。
發大勇猛。
割斷愛欲。
頓悟心性。
直超覺地。
雖然絕嗣。
不為罪過。
自有出世大孝。
真報祖父之恩。
儒雲。
僧家開口便言出世。
若果有出世之法。
除非不在世上行。
今現在世上行走。
何言出世間之外。
師曰。
學道之人。
不染世緣。
處處解脫。
謂之出世。
非離世間。
别有可出。
譬如儒家及第。
謂之登龍折桂。
豈真有龍可乘。
有桂可握。
可笑迷執。
反生異論。
儒雲。
吾見僧家貪名逐利。
純行世法。
何曾無染。
師曰。
末法時節。
離聖太遠。
龍蛇混雜。
凡聖交參。
總有智人。
不外世法。
行於非道。
成就佛道。
肉眼難識。
莫生概論。
儒雲。
孔聖攻乎異端之說。
豈不是佛老二教乎。
師曰。
孔子若以老子為異端。
又有問禮於老聃之歎。
若以佛為異端。
當時佛法未至。
孔子因見春秋之時。
賢者太過。
愚者不及。
俱失中道。
故曰異端。
後儒借謗佛老二教。
其說支離。
大不通耳。
儒雲。
佛氏寂滅謂之異端。
先儒檢點。
其說不錯。
師曰。
所言寂者。
非對動之寂。
從無始來。
本自不動之寂。
所言滅者。
非對生之滅。
從無始來。
本無生滅之滅。
斯是本性全體。
萬用從此而發。
後儒不悟性體。
妄生斷滅異見。
儒雲。
吾儒窮理盡性。
非同佛教偏空。
師曰。
佛雲寂滅現前。
六根互用。
儒曰。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佛雲如如不動。
儒曰空空如也。
釋子轉識成智。
顔回學聖屢空。
若以寂滅謂之異端。
孔子空空與佛無二。
後儒不明性體。
無端妄論偏空。
若悟未發已前。
方知儒釋無二。
儒雲。
佛氏常以因果。
驚恐愚俗之流。
言人善定生天堂。
如人惡必下地獄。
六道輪回。
三途業報。
如斯虛誕。
惑人之甚。
佛徒豈知人命終後。
氣化清風。
肉身化泥。
一生已休。
有誰再來。
師曰。
無因無果。
天堂地獄。
盡是虛僞。
人生一世。
死了歸無。
氣化清風。
肉化為泥。
如君之說。
既無因果。
易經有雲。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又書雲。
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
既無地獄。
因何傳曰。
為不善於幽冥之中。
鬼神得而誅之。
既無輪回。
何故又言死於此者。
則生於彼。
萬物皆出於機。
皆入於機。
如無因果報應。
人生一世而已。
正好放蕩。
縱意行非。
死後不過化陣清風。
自如化風且置。
然則清風無情。
本無知覺。
程颢雲。
孝子祭祖考。
祖考來格者。
是至誠有感必通。
如斯之說。
祖考來格。
還是清風來格。
還是靈性來格。
若是靈性來。
靈性成風。
若是清風來。
清風無情。
莫是祖考死後。
性化無情之風。
子孫祭他。
複變靈性。
受祭之後。
還化清風。
如是往來變化。
真是奇怪之風。
程子又雲。
鬼是往而不反之義。
既是往而不反。
子孫至誠感格。
又是有反。
真可笑耳。
伊川曰。
鬼神是二氣之良能。
陽氣生天為神。
陰氣下地為鬼。
既言因果是假。
天堂地獄非實。
陽氣生天為神。
陰氣下地為鬼。
又堕因果感應之内。
可歎俗儒。
不悟妙性。
非有非無。
不生不滅。
妄生斷滅。
自昧本真。
應須早生智慧。
急急訪尋明師。
肯求一言半句。
發明一貫之道。
定不落於斷常二見。
了悟孔門中和之理。
儒雲。
既是因果不昧。
善惡報應無差。
因甚武帝奉佛。
又有侯景亡國之釁。
師曰。
國祚之短長。
世數之治亂。
皆有定數。
故不能移。
梁武小乘。
專修有為。
過信泥迹。
執中無權。
侯景兵至。
不設方便。
集衆沙門。
搖鈴擊磬。
念摩诃般若波羅密。
如後漢向诩有張角作亂。
不欲國家興兵。
但追将兵河上。
向北讀孝經。
賊聞當自消。
用斯不善之法。
豈是孝經之過。
梁武執中。
又且定業亡國。
非由作善損之。
武帝壽高九十。
定業以疾而卒。
不至大惡。
何故借此。
诽謗聖教。
自取過耳。
儒雲。
師言定業難逃。
感應之事誠僞。
師曰。
前世作業。
今生受報。
現身修福。
再來受樂。
斯理以定。
非自能移。
武帝生前結冤。
今世宿雠相遇。
雖逢冤難。
修善因在來生。
樂果定不能昧。
儒雲。
因果不昧。
定見而無可移。
師曰。
此是定法。
還有不定。
儒雲。
如何不定。
師曰。
前生造業。
今世貧夭。
或行陰骘。
罪滅福生。
或在往劫。
因結命債。
今生會遇。
因行大德。
感動天地。
化兇為吉。
古德雲。
若行陰德。
能解宿業。
雖有定法。
又有不定。
儒雲。
武帝舍身。
修寺建塔。
印經造像。
奉佛度僧。
如是之善。
豈無陰德。
感動天地。
解冤釋難。
師曰。
斯是有為福田。
再來自受樂果。
若是無心陰德。
能與天心合一。
所以化兇為吉。
可能轉禍成祥。
儒雲。
佛法若正與儒理同者。
因甚歐陽修曰。
佛為中國大患。
師曰。
若是佛法非正。
乃是中國大患者。
因甚上古。
至於今時。
聖帝賢王。
宰官大儒。
長者居士。
道婆奴女。
奉佛者如水潮渤。
歸依者似星拱極。
難道其中無有一人。
識破是邪而滅除之。
況佛遠方親身未至。
不過言教而傳此土。
若是害人之法。
豈容流傳日久。
奚不人厭。
天可誅之。
儒雲。
歐陽修曰。
佛者。
善施無驗不實之事。
師曰。
佛施妄事。
必有所圖。
若謂名利。
佛本至貴。
若謂饑寒。
佛本至富。
因甚舍富貴之王位。
反施無驗不實惑人。
斯亦颠倒奇怪之甚。
若佛但有纖毫詐妄之心。
十方聖賢。
豈肯相随弘化。
經雲。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斯是歐陽昧心言耳。
儒雲。
韓愈曰。
佛者。
西域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
流入中國。
上古未曾有也。
自黃帝已下。
文武已上。
皆不下百歲。
後世事佛漸謹。
年代猶促。
陋哉。
師曰。
大聖降世。
不拘方所。
不拘壽數。
中國帝王。
舜帝生於諸馮。
卒於鳴條。
東地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
卒於畢郢。
西地人也。
舜與文王皆是聖人。
法於天下。
後世尊之。
亦皆随其地而得其壽耳。
若謂上古壽長。
後世事佛及促。
何故外丙仲壬之年甚短。
何故孔鯉顔淵之壽無多。
信善因謂事佛促命。
韓愈謗佛合當永壽。
如斯掩耳竊鈴之論。
未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