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用不着。
争如六月三伏甘雨普滋。
水足東臯。
禾青南畝。
農夫鼓腹樵者高歌。
古佛家風俨然如在。
於斯會得。
共樂升平。
脫或未然。
隻知事逐眼前過。
不覺老從頭上來。
月江印禅師青苗會上堂。
常啼菩薩賣卻心肝學般若則易。
破一微塵出大經卷則難。
破一微塵出大經卷則易。
攝大千經卷入一微塵則難。
一掬之水可以漲滔天之浪。
一篑之土可以成九仞之山。
也不易。
也不難。
青山常伴白雲閑。
無文璨禅師看青苗經兼謝日首座上堂。
諸佛所說法要如稻麻谷粟。
一字一句咬嚼得破。
永絕饑虛受用不盡。
者般說話。
開先既遇上等人也要拈出。
展兩手雲。
今朝正是六月一。
了庵欲禅師建會上堂。
山中二三日。
啟建青苗會。
開眼與合眼。
總是法性海。
三賢固不知。
十聖何曾會。
惟有主稼神。
證此大三昧。
各乘本願力。
普應衆生界。
衆生界無盡。
此願亦不退。
稽首毗盧師。
和南觀自在。
時有僧出雲。
久響本覺。
元來是個座主。
師雲。
你隻識座主。
要且不識本覺。
僧便問如何是本覺。
師劈脊便棒雲。
烈焰豈容蚊蚋泊。
擲拄杖便歸方丈。
笑隐欣禅師啟青苗會上堂。
雨澤應期。
秋成可望。
信知道。
一雨普沾。
三草二木各遂其生。
一音演說。
大小根機各充其量。
直得山前廖胡子無着歡喜處。
高聲唱道。
五台山上雲蒸飯。
佛殿階前狗尿天。
剎竿頭上煎[饑-幾+追]子。
三個胡孫夜簸錢。
拈拄杖畫一畫雲。
家無白澤之圖。
必無如是妖怪。
石屋珙禅師散會。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甯。
聖人得一天下和平。
衲僧得一事事現成。
拈拄杖雲。
拄杖子得一任運騰騰。
晚來縱步東湖上。
笑指禾苗一色青。
愚庵及禅師滿散上堂。
僧問。
藥山尋常不許人看經。
意旨如何。
雲。
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雲。
山一日看經次。
有問。
和尚不許人看經。
因甚卻自看。
山雲我隻要遮眼。
又且如何。
雲汝若看牛皮也須穿。
雲。
和尚今日普請看經。
畢竟功歸何所。
雲。
污邪滿車。
瓯窭滿篝。
乃舉教中道。
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言教。
皆名為文。
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
是名為義。
又雲。
若諸經中文句廣博。
能令衆生心意踴躍。
名不了義。
若能宣說文句及心皆同灰燼。
是名了義。
山中今日滿散青苗勝會。
見前大衆一七日中披宣大藏。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一句一偈一字一義。
莫不格於天地感於神明。
悉使見聞心意踴躍。
且如何說個文句及心皆同灰燼底道理。
雲門大師道。
直得觸目無礙。
祇得名身句身。
山河大地是名。
名亦不可得。
喚作三昧性海俱備。
猶是無風匝匝之波。
直得忘知于覺。
覺即佛性。
喚作無事人。
更須知有向上一竅在。
且作麼生是向上一竅。
拈拄杖。
污邪滿車。
瓯窭滿篝。
喝一喝。
恕中愠禅師青苗上堂。
依經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即同魔說。
山中連日集衆看經用保禾苗。
但見白底是紙。
黑底是字。
既不離經自立。
亦不依經解義。
且道是佛說是魔說。
喝一喝。
笑隐欣禅師青苗會上堂。
改旦令辰。
恭惟首座大衆起居多福。
數日祈保青苗有煩諷經。
風雨以時天之道。
百谷生成地之利。
所以祖師道。
心地生諸種。
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
蓦拈拄杖雲。
拄杖子走到西天。
卻歸新羅國裡去也。
卓一下雲。
石牛攔古路。
一馬生三寅。
了庵欲禅師滿散青苗上堂。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靈山會上退席五千。
逝多林中半聾半啞。
眼空四海必有商量。
心洞十方孰辨真倒。
卓拄杖雲。
綠楊陰裡戴嵩牛。
芳草渡頭韓幹馬。
喝一喝下座。
保甯勇禅師炙茄齋上堂。
佛祖正令。
凡聖俱忘。
機智難明。
心境雙絕。
所以佛祖到者裡盡皆亡鋒結舌。
設有一言半句皆是為蛇畫足之談。
實際理中本無是事。
何謂。
隻要諸人瞥地去。
不逐語言雲返本還源去。
不涉岐路去。
踏破化成去。
截斷兩頭去。
歸家端坐去。
諸人何不向佛未出世時薦取。
祖師未來時薦取。
父母未生時薦取。
祇如父母未生時。
且自家作何面目。
委悉麼。
良久雲。
團團古鏡無纖翳。
試請回頭一照看。
五祖演禅師炙茄會上堂。
六月三伏天。
火雲布都野。
松間臨水坐。
解帶同歡奲。
[先/(毛*毛)]侶弄荷花。
賓朋傾玉斝。
紅塵事繁華。
碧洞何潇灑。
重會在明年。
相期莫相舍。
白雲曾有約。
願結青蓮社。
列祖提綱錄卷第四十
争如六月三伏甘雨普滋。
水足東臯。
禾青南畝。
農夫鼓腹樵者高歌。
古佛家風俨然如在。
於斯會得。
共樂升平。
脫或未然。
隻知事逐眼前過。
不覺老從頭上來。
月江印禅師青苗會上堂。
常啼菩薩賣卻心肝學般若則易。
破一微塵出大經卷則難。
破一微塵出大經卷則易。
攝大千經卷入一微塵則難。
一掬之水可以漲滔天之浪。
一篑之土可以成九仞之山。
也不易。
也不難。
青山常伴白雲閑。
無文璨禅師看青苗經兼謝日首座上堂。
諸佛所說法要如稻麻谷粟。
一字一句咬嚼得破。
永絕饑虛受用不盡。
者般說話。
開先既遇上等人也要拈出。
展兩手雲。
今朝正是六月一。
了庵欲禅師建會上堂。
山中二三日。
啟建青苗會。
開眼與合眼。
總是法性海。
三賢固不知。
十聖何曾會。
惟有主稼神。
證此大三昧。
各乘本願力。
普應衆生界。
衆生界無盡。
此願亦不退。
稽首毗盧師。
和南觀自在。
時有僧出雲。
久響本覺。
元來是個座主。
師雲。
你隻識座主。
要且不識本覺。
僧便問如何是本覺。
師劈脊便棒雲。
烈焰豈容蚊蚋泊。
擲拄杖便歸方丈。
笑隐欣禅師啟青苗會上堂。
雨澤應期。
秋成可望。
信知道。
一雨普沾。
三草二木各遂其生。
一音演說。
大小根機各充其量。
直得山前廖胡子無着歡喜處。
高聲唱道。
五台山上雲蒸飯。
佛殿階前狗尿天。
剎竿頭上煎[饑-幾+追]子。
三個胡孫夜簸錢。
拈拄杖畫一畫雲。
家無白澤之圖。
必無如是妖怪。
石屋珙禅師散會。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甯。
聖人得一天下和平。
衲僧得一事事現成。
拈拄杖雲。
拄杖子得一任運騰騰。
晚來縱步東湖上。
笑指禾苗一色青。
愚庵及禅師滿散上堂。
僧問。
藥山尋常不許人看經。
意旨如何。
雲。
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雲。
山一日看經次。
有問。
和尚不許人看經。
因甚卻自看。
山雲我隻要遮眼。
又且如何。
雲汝若看牛皮也須穿。
雲。
和尚今日普請看經。
畢竟功歸何所。
雲。
污邪滿車。
瓯窭滿篝。
乃舉教中道。
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言教。
皆名為文。
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
是名為義。
又雲。
若諸經中文句廣博。
能令衆生心意踴躍。
名不了義。
若能宣說文句及心皆同灰燼。
是名了義。
山中今日滿散青苗勝會。
見前大衆一七日中披宣大藏。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一句一偈一字一義。
莫不格於天地感於神明。
悉使見聞心意踴躍。
且如何說個文句及心皆同灰燼底道理。
雲門大師道。
直得觸目無礙。
祇得名身句身。
山河大地是名。
名亦不可得。
喚作三昧性海俱備。
猶是無風匝匝之波。
直得忘知于覺。
覺即佛性。
喚作無事人。
更須知有向上一竅在。
且作麼生是向上一竅。
拈拄杖。
污邪滿車。
瓯窭滿篝。
喝一喝。
恕中愠禅師青苗上堂。
依經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即同魔說。
山中連日集衆看經用保禾苗。
但見白底是紙。
黑底是字。
既不離經自立。
亦不依經解義。
且道是佛說是魔說。
喝一喝。
笑隐欣禅師青苗會上堂。
改旦令辰。
恭惟首座大衆起居多福。
數日祈保青苗有煩諷經。
風雨以時天之道。
百谷生成地之利。
所以祖師道。
心地生諸種。
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
蓦拈拄杖雲。
拄杖子走到西天。
卻歸新羅國裡去也。
卓一下雲。
石牛攔古路。
一馬生三寅。
了庵欲禅師滿散青苗上堂。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靈山會上退席五千。
逝多林中半聾半啞。
眼空四海必有商量。
心洞十方孰辨真倒。
卓拄杖雲。
綠楊陰裡戴嵩牛。
芳草渡頭韓幹馬。
喝一喝下座。
保甯勇禅師炙茄齋上堂。
佛祖正令。
凡聖俱忘。
機智難明。
心境雙絕。
所以佛祖到者裡盡皆亡鋒結舌。
設有一言半句皆是為蛇畫足之談。
實際理中本無是事。
何謂。
隻要諸人瞥地去。
不逐語言雲返本還源去。
不涉岐路去。
踏破化成去。
截斷兩頭去。
歸家端坐去。
諸人何不向佛未出世時薦取。
祖師未來時薦取。
父母未生時薦取。
祇如父母未生時。
且自家作何面目。
委悉麼。
良久雲。
團團古鏡無纖翳。
試請回頭一照看。
五祖演禅師炙茄會上堂。
六月三伏天。
火雲布都野。
松間臨水坐。
解帶同歡奲。
[先/(毛*毛)]侶弄荷花。
賓朋傾玉斝。
紅塵事繁華。
碧洞何潇灑。
重會在明年。
相期莫相舍。
白雲曾有約。
願結青蓮社。
列祖提綱錄卷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