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七

關燈
逢更無難易。

    四衢道中棚欄瓦市。

    逼塞虛空普天匝地。

    是臨濟赤肉團上。

    雪峰南山鼈鼻。

    玄沙見虎。

    俱胝豎指。

    一時拈來當面布施。

    更若拟議。

    千山萬水。

    複曰。

    過。

     白雲端禅師解夏。

    舉洞山悟本禅師雲。

    初秋夏末。

    直須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有僧舉似浏陽庵主。

    主雲出門便是草。

    師雲。

    若見得庵主便見得洞山。

    若見得洞山便見得庵主。

    見洞山卻易。

    見庵主卻難。

    見為他不為住持之絆。

    不見道。

    雲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忙生。

     保甯勇禅師解夏上堂。

    秋風才動。

    布袋頭開。

    來者自來。

    去者自去。

    江淮兩浙足有家風。

    衡嶽廬峰更多幽緻。

    驅驅辘辘劫劫波波。

    須知道。

    不動如來未嘗舉步。

    且道不動步一句作麼生道。

    良久雲。

    适來堂裡來。

    卻歸堂裡去。

     長慶安禅師解夏上堂。

    汝諸人總來就安求覓甚麼。

    若欲作佛。

    汝自是佛。

    擔佛傍家走。

    如渴鹿趂陽焰相似。

    何時得相應去。

    汝欲作佛。

    但無許多颠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淨衆生之心。

    便是初心正覺佛。

    更向何處别讨。

    所以安在沩山三十年來。

    吃沩山飯。

    屙沩山屎。

    不學沩山禅。

    祇看一頭水牯牛。

    若落落入草。

    便把鼻孔拽轉來。

    才犯人苗稼。

    即鞭撻調伏。

    既久可憐生。

    受人言語。

    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

    終日露逈逈地。

    趂亦不去。

    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

    從眼門放光。

    照見山河大地。

    耳門放光。

    領采一切善惡音響。

    如是六門晝夜常放光明。

    亦名放光三昧。

    汝自不識取。

    影在四大身中。

    内外扶持。

    不教傾側。

    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

    亦不教失腳。

    且道是甚麼物任持便得如是。

    且無絲發可見。

    豈不見志公和尚雲。

    内外追尋覓總無。

    境上施為渾大有。

    珍重。

     真淨文禅師解夏上堂。

    此個事學不得教不得傳不得。

    須是當人悟始得。

    悟得也可可地。

    閑閑地。

    了了明明地。

    曆曆落落地。

    一切神通變化悉自具足。

    不用外求。

    乃拈拄杖橫按雲。

    橫按镆铘全正令。

    太平寰宇斬癡頑。

    遂擲下。

    良久喝一喝下座。

     大沩喆禅師解夏上堂。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

    慧先門下直拔超升不曆科目。

    諸人既到者裡。

    風雲布地牙爪已成。

    但欠雷聲燒尾。

    如今為你諸人震忽雷去也。

    以拄杖擊禅床下座。

     五祖演禅師解夏上堂。

    一塵起。

    大地收。

    一葉落。

    天下秋。

    金風動處警砌畔之蛩吟。

    玉露零時引林間之蟬噪。

    遠煙别浦行行之鷗鹭争飛。

    絕壁危巒處處之猿猱競嘯。

    又見漁人舉棹。

    樵子讴歌。

    數聲羌笛牧童戲。

    一片征帆孤客夢。

    可以發揮祖道建立宗風。

    九旬無虛棄之功。

    百劫在今時之用。

    如斯話會。

    衲子攢眉。

    不見道。

    一塵不立始歸家。

    若有纖毫非眷屬。

     解夏上堂。

    九旬三個月。

    彈指瞥然間。

    忙者直然忙。

    閑者直然閑。

    事事無窮盡。

    千古白雲山。

     上堂。

    三月安居今已滿。

    九旬禁足事如何。

    西天蠟驗聞聲久。

    此土鵝珠說者多。

    季運二千年遠意。

    混流水乳積成河。

    林泉開士齊弘護。

    莫使堕頹着衆魔。

     圓悟勤禅師解夏上堂。

    秋光清淺。

    秋露虛凝。

    秋風飕飗。

    秋色澄淨。

    乃釋迦護生之功已畢。

    實衲僧結制之法周圓。

    若能内忘己見。

    外了法空。

    内外一如。

    虛凝澄寂。

    則全心即佛。

    全佛即心。

    與諸佛把手共行。

    與祖師同得同用。

    到個裡。

    更說什麼結。

    更說什麼解。

    二六時中淨裸裸赤灑灑。

    終日着衣不曾挂一縷絲。

    終日吃飯不曾咬一粒米。

    所謂動若行雲止猶谷神。

    豈有心於彼此。

    那有像於去來。

    觸處逢渠全機獨脫。

    正恁麼時如何。

    白雲本是無心物。

    等閑出沒大虛空。

    複雲。

    九十日功圓此日。

    不須更驗蠟人來。

    雖然萬裡無寸草。

    袋口今朝已解開。

     解夏上堂。

    圓覺伽藍豁開戶牖。

    華嚴剎海大座當軒。

    促百千億劫為一念。

    豈止百二十日長期。

    延一念作百千億劫。

    甯論此世來生。

    始見流金爍石。

    俄然玉露垂珠。

    時節不相饒。

    物理有變複。

    當時結夏。

    普天匝地一時結。

    此時解制。

    普天匝地一時解。

    結時初不相着。

    解時初不相離。

    到者裡通一線曉一機去。

    你為你我為我。

    長底長短底短。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於中也無去來亦無動轉。

    浩然太均同歸一緻。

    然後放收擒縱得大解脫。

    更喚什麼作你作我作長作短。

    一時截斷。

    且自恣一句作麼生道。

    雲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忙生。

     解制上堂。

    尋常一味。

    無過樸實頭。

    坐斷千差。

    更須高着眼。

    壁立萬仞處淨裸裸。

    平田淺草裡峭危危。

    當處平和。

    拖泥帶水。

    深挑痛劄。

    犯手傷鋒。

    欲得兩不相妨。

    各請休機罷釣。

    且九夏賞勞一句作麼生道。

    險處豈嘗忘顧鑒。

    縱行平地索堤防。

     解夏上堂。

    毫端寶剎。

    寬闊優遊。

    十世鄰虛。

    古今渺邈。

    洞視不見。

    徹聽不聞。

    到者裡。

    非止善财七日斂念。

    設使文殊百劫運大智力。

    起無邊神用。

    亦不能觑見。

    隻汝諸人九十日間各各於中全體遊曆。

    出沒卷舒縱橫收放。

    八穴七穿東湧西沒。

    傥忽於此知得谛當去。

    不妨步步踏着實地。

    心心契證平常。

    苟或未然。

    今日布袋口開。

    還委悉麼。

    良久雲。

    無謂清秋多勝緻。

    低回且複按雲頭。

     龍門遠禅師解夏上堂。

    以一粒芥子擊修羅窟。

    於中晏坐九旬。

    振六镮錫杖。

    登須彌盧。

    直上安居三月。

    倚長松而自誓。

    臨綠水以經行。

    周遊井邑則動止蕭蕭。

    依處叢林則威儀濟濟。

    豈論城隍聚落。

    不分勝地寶坊。

    心月孤圓神珠炳煥。

    六門虛靜萬法鹹如。

    如此護生豈有生之可護。

    如此持律豈有律而可持。

    囊内蠟人通身雪冷。

    誠堪慶賀喜何如哉。

     解夏上堂。

    毗目仙人執善财手。

    頓見過去微塵諸佛。

    及其放手。

    宛然依舊。

    龍門長老領諸大衆爰於此地結足安居。

    及其解夏。

    宛然依舊。

    善财依舊處微塵。

    諸佛含攝有歸。

    大衆依舊處三月。

    九旬斂收無迹。

    還會麼。

    毛端藏剎海。

    芥子納須彌。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十地。

    四生六道即心自性。

    三途八難普現色身。

    居華藏海之中。

    住不思議之内。

    如斯之旨乃吾輩之常分耳。

    還信得及麼。

     解夏上堂。

    拈起拄杖卓一下雲。

    圓明了知不由心念。

    抵死要道堕坑落塹。

    畢竟如何。

    乃靠拄杖下座。

     嶽林真禅師解夏上堂。

    古人道秋初夏末。

    合有責情三十棒。

    嶽林則不然。

    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正當恁麼時。

    好與三十棒。

    何故如此。

    太平時節強起幹戈。

    教人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

    舉步則金蓮躞蹀。

    端居則寶步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