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上

關燈
第十 山路分明在。

    迷途人未知。

    眼遙青黯色。

    心浪白頭兒。

    秋晚風霜甚。

    暮天猿狖悲。

    古今粗不盡。

    來往更何之。

     第十一 芳艹競萋萋。

    花開百鳥啼。

    往年共招隐。

    故友在嵓西。

    舉步潛疑遠。

    端居轉更迷。

    默然嵓下坐。

    流水滿長溪。

     第十二 深居莫可論。

    僻靜亦長存。

    雲外從天曉。

    山中猶閉門。

    水聲分洞口。

    樹影掃嵓根。

    此意無人會。

    閑眠日又昏。

     第十三 栖心在何處。

    風騷瀑布間。

    欲行終不到。

    無住始居山。

    古木生修葉。

    浮雲閉巨關。

    寂然何處見。

    嵓下鬓長班。

     第十四 那堪話世情。

    幹利及求名。

    未斷紅霞路。

    先愁白發生。

    寒風添旅思。

    晚照促蟬聲。

    誰伴山居者。

    水雲深處行。

     第十五 廓爾無所示。

    如來話本來。

    路分三徑艹。

    門掩百花開。

    鶴鬓垂如雪。

    素眉橫似瑰。

    幽栖疊嶂下。

    長憶在天台。

     第十六 欲往前嵓去。

    幽深薜荔中。

    瓶添數掬水。

    錫振一枝風。

    石徑迷雲迹。

    溪澄色照空。

    回看舊林下。

    端坐白頭翁。

     第十七 住在匡峰省萬端。

    遙空光彩轉前山。

    猿啼自愛寒嵓上。

    兒戲從教竹屋間。

    流俗未嘗憐水石。

    殊途何處得心閑。

    如今已是成衰飒。

    爛煮黃菁養病顔。

     第十八 住在匡峰似着蓬。

    柴門涼枕虎溪東。

    五湖夢斷池塘月。

    三峽猿啼松桧風。

    不把文章幹肺腑。

    曾無名利到山翁。

    安禅獨坐深深處。

    苔繞懸崖石半紅。

     第十九 住在匡峰事若為。

    盤桓泉石貴延時。

    人間名利從他愛。

    少室心閑更是誰。

    藥圃養苗防雨雪。

    秋廚添膳即楂藜。

    柴門不欲教重振。

    從聽蒼苔滿路岐。

     第二十 住在匡峰近十年。

    新栽松竹韻笙全。

    山雞報曉啼殘月。

    童子烹茶汲練泉。

    落葉背嵓驚宿鳥。

    釰雲歸窦露安禅。

    尋常不欲臨流望。

    影瀉澄潭鬓皓然。

     第二十一 住在匡峰論祖行。

    白檀灰盡未聞香。

    僧瑤不得神蹤妙。

    秦鏡翻遭怨恨長。

    事到郢門須與奪。

    碁逢敵手定雌黃。

    如今此語徒搔首。

    且向林間卧夕陽。

     第二十二 住在匡峰卻閉關。

    生涯勞役謾循環。

    百年魂夢能幾日。

    一寸寒灰宜近山。

    濾水煮茶醒睡眼。

    聽泉留客話身閑。

    思量更有冥心事。

    松竹森森不可攀。

     傅大士四相頌 生 識托浮泡起。

    生從愛欲來。

    昔時曾長大。

    今日複嬰孩。

    星眼随人轉。

    朱唇向乳開。

    為迷真覺性。

    還卻受輪回。

     老 覽鏡容顔改。

    登階氣力衰。

    咄哉今已老。

    趨拜禮還虧。

    身似臨崖樹。

    心如念水龜。

    尚猶耽有漏。

    不肯學無為。

     病 忽染沈痾疾。

    因成卧病身。

    妻兒愁不語。

    朋友厭相親。

    楚痛抽千脈。

    呻吟徹四鄰。

    不知前路崄。

    猶尚恣貪嗔。

     死 精魄辭生路。

    遊魂入死關。

    祇聞千萬去。

    不見一人還。

    寶馬空嘶立。

    庭花永絕攀。

    早求無上道。

    應免四方山。

     撫州永安法堂記 無盡居士 撰 臨川陳宗愈。

    於永安常老會中得大法喜。

    捐其家資為建丈室。

    作修廊方。

    且鸠财以新法堂。

    而宗愈死。

    其二子号訴於常曰。

    吾先子之未奉佛也。

    安且強。

    既奉佛也。

    病且亡。

    佛之因果可信耶。

    其不可信耶。

    常曰。

    吾野叟也。

    不足以譬。

    子子弟成父之志而畢吾堂。

    吾先師有得法上首無盡居士。

    深入不二。

    辨才無礙。

    随順根性。

    善演音法。

    堂成當為子持書求誨。

    決子之疑。

    紹興元年春。

    常遣明鑒至山陽以書來言。

    會予方以谏官召還。

    未暇明年鑒又至京。

    待報於智海禅剎。

    爾時居士默處一室。

    照了幻境。

    鐵輪旋頂。

    身心泰定。

    明鑒雨淚悲泣。

    殷懃再三。

    請大悲居士。

    佛法外護。

    付與王臣。

    今此衆生流浪苦海。

    貪怖死生迷惑因果。

    惟願居士作大醫王。

    施與法藥。

    居士曰。

    善哉善哉。

    汝乃能不遠千裡為陳氏子谘請如來無上秘密甚深法要。

    谛聽吾說。

    持以告之。

    善男子。

    大空寂間。

    妄生四相。

    積氣為風。

    積形為地。

    積陽為火。

    積陰為水。

    建為三才。

    散為萬品。

    一切有情。

    水火相摩。

    形氣相結。

    以小四相。

    具四大界。

    因生須養。

    因養須财。

    因财須聚。

    因聚成貪。

    因貪成競。

    因競成嗔。

    因嗔成狠。

    因狠成愚。

    因愚成癡。

    此貪嗔癡。

    諸佛說為三大阿僧祇劫。

    人於百年劫中。

    或十歲。

    或二十歲。

    或三十四十歲。

    或五六十歲。

    或七八十歲。

    各於壽量。

    自為小劫。

    於此劫中。

    人欲起越不可數劫。

    譬如蚯蚓欲升煙雲。

    無有是處。

    諸佛悲愍。

    開示檀波羅蜜大方便門。

    勸汝舍财。

    汝财能舍即能舍愛。

    汝愛能舍即能舍法。

    汝法能舍即能舍意。

    汝意能舍即能舍身。

    汝身能舍即能舍心。

    汝心能舍即能契道。

    昔迦葉尊者行化。

    有老媪以破器中潘汁施之。

    尊者飲訖。

    踴身虛空。

    現十八變。

    老媪瞻仰。

    心大歡喜。

    尊者謂曰。

    汝之所施。

    福德無量。

    若人若天。

    輪王帝釋。

    四果聖人。

    及佛菩提。

    随汝所願。

    無不獲者。

    媪答曰。

    隻求生天。

    尊者曰。

    如汝所欲。

    過七日命終。

    生忉利天。

    受勝妙樂。

    又罽賓國王在佛會聽法。

    出衆言曰。

    大聖出世。

    千劫難逢。

    今欲發心造立精舍。

    願佛聽許。

    佛雲随汝所作。

    罽賓國王持一枝竹。

    插於佛前。

    曰建精舍竟。

    佛雲如是如是。

    以是精藍。

    含融法界。

    以是供養。

    福越河沙。

    鑒來為吾持此二說。

    歸語檀越。

    善自擇之。

    汝父所建堂室廊庑。

    比一器潘汁得福甚多。

    生天受樂決定無疑。

    若比罽賓國王插一枝竹。

    乃能含融無量法界。

    汝欲進此。

    聽吾偈曰。

     一竿修竹建精藍  風卷蟭螟入海南  惡水潑來成第二  鈍根蹉過問前三 華藏無盡燈記 長蘆真歇了禅師作 東平打破鏡。

    已三百餘年。

    龍潭吹滅燈。

    複四百餘載。

    後代子孫迷於正眼。

    以謂鏡破燈滅。

    而不知行住坐卧放大光明。

    燈未嘗滅也。

    見聞覺知虛臨萬象。

    鏡未嘗破也。

    燈雖無影。

    能照生死長夜。

    鏡雖無台。

    能辨生死魔惑。

    鏡與燈光光常寂。

    明與鑒幻幻皆如。

    照之無窮則曰無盡燈。

    鑒之無窮則曰無盡鑒。

    日用不昧。

    昭昭於心目之間。

    但衆生迷而不知。

    故有修多羅教開如幻方便。

    設如幻道場。

    度如幻衆生。

    作如幻佛事。

    譬東南西北上下四維。

    中點一燈。

    外安十鏡。

    以十鏡喻十法界。

    将一燈況一真心。

    一真心則理不可分。

    十法界則事有萬狀。

    然則理外無事。

    鏡外無燈。

    雖鏡鏡中有無窮燈。

    惟一燈也。

    事事中有無盡理。

    惟一理也。

    以一理能成差别事故。

    則事事無礙。

    由一燈全照差别鏡故。

    則鏡鏡交參。

    一鏡不動而能變能容能攝能入。

    一事不壞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

    主伴融通。

    事事無盡。

    悲夫衆生居一切塵中。

    而不知皆毗盧遮那無盡剎海。

    普賢示一毛孔。

    而不知一一毛孔中含衆生三昧色身。

    然一切衆生日用在普賢毛孔中。

    毗盧光明内。

    慈氏樓閣中出沒。

    文殊劍刃上往來。

    念念中與諸佛同出世。

    證菩提。

    轉法輪。

    入滅度。

    如鏡與鏡。

    如燈與燈。

    方一切一時溥融無礙。

    誠謂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非大心衆生無以臻幹此鏡。

    或曰即今日用見聞覺知。

    畢竟是燈耶非燈耶。

    是鏡耶非鏡耶。

    偈曰。

     鏡燈燈鏡本無差  大地山河眼裡花  黃葉飄飄滿庭際  一聲砧杵落誰家 禅門諸祖師偈頌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