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年高臘長。
空腹高心。
不肯親附良朋。
唯知倨傲。
未谙法律。
戢斂全無。
或大語高聲。
出言無度。
不敬上中下座。
婆羅門聚會無殊。
椀缽作聲。
食畢先起。
去就乖角。
僧體全無。
起坐忪諸。
動他心念。
不存些些軌則。
小小威儀将何束斂。
後昆新學無因仿敩。
才相覺察。
便言我是山僧。
未聞佛教。
行持一向情存粗操。
如斯之輩。
蓋為初心慵墯。
饕餮因循。
荏苒人間。
遂成踈野。
不覺躘踵老朽。
觸事面牆。
後學咨詢無言接引。
縱有談說不涉典章。
忽被輕言。
便責後生無禮。
瞋心憤起。
言語該人。
一朝卧疾在床。
衆苦萦纏逼迫。
曉夕思忖。
心裡恛惶。
前路茫茫。
未知何往。
從茲始知悔過。
臨渴掘井奚為。
自恨早不預修。
年晚多諸過咎。
臨行揮霍。
怕怖慞惶。
縠穿雀飛。
識心随業。
如人負債。
強者先牽。
心緒多端。
重處偏墜。
無常殺鬼。
念念不停。
命不可延。
時不可待。
人天三有。
應未免之。
如是受身非論劫數。
感傷歎訝。
哀哉切心。
豈可緘言。
遞相警策。
所恨同生像季。
去聖時遙。
佛法稀踈人多懈怠。
略申管見以曉後來。
若不蠲矜。
誠難輪逭。
夫出家者發足超方。
心形異俗。
紹隆聖種。
震懾魔軍。
用報四恩。
拔濟三有。
若不如此。
濫廁僧倫。
言行荒踈。
虛沾信施。
昔年行處。
寸步不移。
恍惚一生。
将何憑恃。
況乃堂堂僧相。
容貌可觀。
皆是夙植善因。
感斯異報。
便拟端然拱手。
不貴寸陰。
事業不勤。
功果無因克就。
豈可一生空過。
抑亦來業無裨。
辭親決志披缁。
意欲等超何所。
曉夕思忖。
豈可遷延過時。
心期佛法棟梁。
用作後來龜鏡。
常以如此。
未能少分相應。
出言須涉於典章。
談說乃傍於稽古。
形儀挺特。
意氣高閑。
遠行要假良朋。
數數清於耳目。
住止必須擇伴。
時時聞於未聞。
故雲生我者父母。
成我者朋友。
親附善者。
如霧露中行。
雖不濕衣。
時時有潤。
狎習惡者。
長惡知見。
曉夕造惡。
即目交報。
沒後沈淪。
一失人身。
萬劫不複。
忠言逆耳。
豈不銘心者哉。
便能澡心育德。
晦迹韬名。
蘊素清神。
喧嚣止絕。
若欲參禅學道。
頓超方便之門。
心契玄津。
研幾精妙。
決擇深奧。
啟悟真源。
博問先知。
親近善友。
此宗難得其妙。
切須子細用心。
個中頓悟正因。
便是出塵階塹。
此則破三界二十五有。
内外諸法。
盡知不實。
從心變起。
悉是假名。
不用将心湊泊。
但情不附物。
物豈礙人。
任他法性周流。
莫斷莫絕。
聞聲見色蓋是尋常。
這邊那邊應用不阙。
如斯行止。
實不枉被法眼。
亦乃酬報四恩拔濟三有。
生生若能不退。
佛階決定可期。
往來三界之賓。
出沒為他作則。
此之一學。
最妙最玄。
但辦肯心。
必不相賺。
若有中流之士。
未能頓超。
且於教法留心。
溫尋貝葉。
精搜教理。
傳唱敷揚。
接引後來。
報佛恩德。
時光亦不虛棄。
必須以此扶持。
住止威儀。
便是僧中法器。
豈不見倚松之葛尚聳千尋。
附托勝因方能廣益。
懇修齋戒莫謾虧逾。
世世生生殊因妙果。
不可等閑過日。
兀兀度時。
可惜光陰。
不求升進。
徒銷十方信施。
亦乃辜負四恩。
積累轉深。
心塵易壅。
觸途成滞。
人所輕欺。
古雲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
若不如此。
徒在缁門荏苒一生。
殊無所益。
伏望興決烈之志。
開特達之懷。
舉措看他上流。
莫擅随於庸鄙。
今生便須決斷。
料想不由别人。
息意忘緣。
莫與諸塵作對。
心空境寂。
祇為久滞不通。
熟覽斯文。
時時警策。
強作主宰。
莫徇人情。
業果所牽誠難逃避。
聲和響順。
形直影端。
因果曆然。
豈無憂懼。
故經雲。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故知三界刑罰萦絆殺人。
努力勤修莫空過日。
深知過患。
方乃相勸行持。
願百劫千生。
處處同為法侶。
乃為銘曰。
幻身夢宅 空中物色 前際無窮 後際甯克 出此沒彼 升沈疲極 未免三輪 何時休息 貪戀世間 陰緣成質 從生至老 一無所得 根本無明 因茲被惑 光陰可惜 剎那不測 今生空過 來世窒塞 從迷至迷 皆因六賊 六道往來 三界制匐 早訪明師 親近高德 決擇身心 去其荊棘 世自浮虛 衆緣豈逼 研窮法理 以悟為則 心境俱捐 莫記莫憶 六根怡然 行住寂默 一心不生 萬法俱息 釋迦如來成道記 唐太原王勃 撰 觀夫釋迦如來之垂迹也。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洎兜率陀天為護明菩薩。
降迦毗羅國号一切義成。
金團天子選其家。
淨飯聖王為其父。
玉象乘日示來於大術胎中。
金輪作王創誕於無憂樹下。
八十種随形之妙好粲若芬花。
三十二大士之相儀皎如圓月。
十方而各行七步。
九水而共沐一身。
現優昙花。
作師子吼。
言胎分之已盡早證常身。
為度生以還來。
今垂化迹於是。
還羁襁褓。
示類嬰兒。
為占相也。
悲怅於阿私陀仙。
往郊祠也。
驚起於大自在廟。
或為童子。
或學聲明。
為講武也箭塔箭井猶存。
為捔力也象迹象坑仍在。
受欲樂於十歲。
現遊觀於四門。
樂沙門身。
厭老病死。
於是澡缾天子以警覺。
彰伎女之醜容。
淨居天人以捧持。
躍車匿而嚴駕。
逾春城於八夜。
栖雪嶺於六年。
人辭怆戀主之心。
馬舐落連珠之淚。
揮寶刀而落绀發。
塔起天宮。
将衮服以貿皮衣。
形參山鹿。
扣林仙之所得。
了世定之非真。
食麥食麻降苦降樂。
且瑤琴奏曲必目中而曲成。
佛果圓因亦假中而果滿。
由是擇其處也。
過龍窟浴其身也。
入連河示其食也。
受難陁之乳糜示其座也。
受吉祥之茆艹。
以最後之勝體。
詣菩提之道場。
圓解脫之深因。
登金剛之寶座。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八萬四千法門高超十地。
由是魔軍威懾於慈力。
愁怖旋歸。
媚女敗毒於定心。
媸羸變質。
於是堅牢地神踴躍而作證。
虛空天子展轉而報知。
類蓮花而出水赫煥無方。
若桂月以懸空光明洞徹。
經七日受提謂之麨蜜。
警以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賈客之戒歸。
賜與人天之福。
既成佛已。
觀所化緣。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喜五人而堪從法化。
然以塵根昧劣。
聖得淵深。
順其法則法不應根。
順其根則根不達法。
莫不為愛河之長溺。
緣癡樂之所盲。
苟不利於當聞。
仍假言而入滅。
於是忉利帝釋雲驅於三十三天。
堪忍界王霧擁於一十八梵。
頭面作禮緻敬專精。
請轉法輪勸随宜說。
如來尋念善逝通規。
順古佛之嘉谟。
應群機之鄙欲。
於是十方佛現。
同興贊美之辭。
一法乘分共創塵勞之域。
由是起道樹。
詣鹿園。
三月調根。
五人得度。
憍陳如悟慈尊之首唱。
創解标名。
舍利弗逢馬勝以傳言。
於途見谛。
采菽氏繼踵以師事。
率門屬以同歸。
迦葉氏彙迹以降心。
領火徒而回席。
莫不以甘露洪澍末尼普應。
天界人界。
莺林屍林。
或鹭池或鹫嶺。
或海甸或庵園。
或猕猴江或火龍窟。
或住波羅柰或居摩竭提。
或依堅固林或止音樂樹。
或海濱楞伽頂或山際補陀岩。
或伽蘭跎竹園或舍衛國金地。
或應念而空現或沒山而出宮。
或說法假於六方或變身而為三尺。
或掌覆指變或光流佛來。
或一身普集於多身或此界複明於它界。
或變淨而以淨覆穢或随俗而即俗明真。
若空谷之答響。
鴻鐘之待扣。
已其間所說阿含四有。
般若八空。
密嚴華嚴佛藏地藏。
思益天之請問。
楞伽山之語心。
萬行首楞嚴。
一乘無量義。
大悲芬陀利。
法炬陀羅尼。
無垢稱之說經。
須達拏之瑞應。
本事本生之别。
諷誦重誦之殊。
象馬兔三獸之渡河。
羊鹿牛三車之出宅。
或謂之有。
空守中也。
或謂之無。
轉照持也。
或謂之頓也漸也。
或謂之半也滿也。
或無說而常說。
或不聞而常聞。
或保任而可憑。
或加被而不忘。
無小而不大。
無邊而不中。
三乘同入一佛乘。
三性同歸一法性。
真可謂父母孩[子*(舄-臼+(十/甲))]導師險夷。
懸朗月於幽霄。
布慈航於幻海。
為雲為雨。
使枯槁以還滋。
為救為歸。
指窮途於壽域。
暨乎所作已辦。
功成不居。
将返本以還源。
類薪盡而火滅。
繇是指力地詣金河。
光流面門。
相驚塵剎。
山搖地動。
俱興苦痛之聲。
異類變容。
同現奢花之血。
受純陀之後供。
納毗夜之密言。
唱四德以顯三伊。
指萬有而歸一性。
酬多羅迦葉。
四十二請問已周。
度須跋陀羅。
八十一化緣将畢。
破十仙之橫計。
使獲朝聞。
建四塔之崇規。
遐滋末葉。
将欲明有為之有滅。
表無相以無生。
上升金剛身。
往複虛空界。
日月其猶墜落。
螢火如何久留。
誡有常身。
使無放逸。
於是還登玉座。
首卧鶴林。
遍遊三昧之門。
将複一真之性。
逆入順入。
全超半超。
依四禅之等持。
湛三點之圓寂。
是時也。
人天叫躄。
鳥獸哀[口*(後-口+巾)]。
飄風驟雲。
山吼波逆。
案輪王之古式。
方俟葬儀。
命力士以捧持。
竟無能動。
繇是金棺自舉。
繞拘屍之大城。
寶炬不然。
駐阇維之盛禮。
莫
空腹高心。
不肯親附良朋。
唯知倨傲。
未谙法律。
戢斂全無。
或大語高聲。
出言無度。
不敬上中下座。
婆羅門聚會無殊。
椀缽作聲。
食畢先起。
去就乖角。
僧體全無。
起坐忪諸。
動他心念。
不存些些軌則。
小小威儀将何束斂。
後昆新學無因仿敩。
才相覺察。
便言我是山僧。
未聞佛教。
行持一向情存粗操。
如斯之輩。
蓋為初心慵墯。
饕餮因循。
荏苒人間。
遂成踈野。
不覺躘踵老朽。
觸事面牆。
後學咨詢無言接引。
縱有談說不涉典章。
忽被輕言。
便責後生無禮。
瞋心憤起。
言語該人。
一朝卧疾在床。
衆苦萦纏逼迫。
曉夕思忖。
心裡恛惶。
前路茫茫。
未知何往。
從茲始知悔過。
臨渴掘井奚為。
自恨早不預修。
年晚多諸過咎。
臨行揮霍。
怕怖慞惶。
縠穿雀飛。
識心随業。
如人負債。
強者先牽。
心緒多端。
重處偏墜。
無常殺鬼。
念念不停。
命不可延。
時不可待。
人天三有。
應未免之。
如是受身非論劫數。
感傷歎訝。
哀哉切心。
豈可緘言。
遞相警策。
所恨同生像季。
去聖時遙。
佛法稀踈人多懈怠。
略申管見以曉後來。
若不蠲矜。
誠難輪逭。
夫出家者發足超方。
心形異俗。
紹隆聖種。
震懾魔軍。
用報四恩。
拔濟三有。
若不如此。
濫廁僧倫。
言行荒踈。
虛沾信施。
昔年行處。
寸步不移。
恍惚一生。
将何憑恃。
況乃堂堂僧相。
容貌可觀。
皆是夙植善因。
感斯異報。
便拟端然拱手。
不貴寸陰。
事業不勤。
功果無因克就。
豈可一生空過。
抑亦來業無裨。
辭親決志披缁。
意欲等超何所。
曉夕思忖。
豈可遷延過時。
心期佛法棟梁。
用作後來龜鏡。
常以如此。
未能少分相應。
出言須涉於典章。
談說乃傍於稽古。
形儀挺特。
意氣高閑。
遠行要假良朋。
數數清於耳目。
住止必須擇伴。
時時聞於未聞。
故雲生我者父母。
成我者朋友。
親附善者。
如霧露中行。
雖不濕衣。
時時有潤。
狎習惡者。
長惡知見。
曉夕造惡。
即目交報。
沒後沈淪。
一失人身。
萬劫不複。
忠言逆耳。
豈不銘心者哉。
便能澡心育德。
晦迹韬名。
蘊素清神。
喧嚣止絕。
若欲參禅學道。
頓超方便之門。
心契玄津。
研幾精妙。
決擇深奧。
啟悟真源。
博問先知。
親近善友。
此宗難得其妙。
切須子細用心。
個中頓悟正因。
便是出塵階塹。
此則破三界二十五有。
内外諸法。
盡知不實。
從心變起。
悉是假名。
不用将心湊泊。
但情不附物。
物豈礙人。
任他法性周流。
莫斷莫絕。
聞聲見色蓋是尋常。
這邊那邊應用不阙。
如斯行止。
實不枉被法眼。
亦乃酬報四恩拔濟三有。
生生若能不退。
佛階決定可期。
往來三界之賓。
出沒為他作則。
此之一學。
最妙最玄。
但辦肯心。
必不相賺。
若有中流之士。
未能頓超。
且於教法留心。
溫尋貝葉。
精搜教理。
傳唱敷揚。
接引後來。
報佛恩德。
時光亦不虛棄。
必須以此扶持。
住止威儀。
便是僧中法器。
豈不見倚松之葛尚聳千尋。
附托勝因方能廣益。
懇修齋戒莫謾虧逾。
世世生生殊因妙果。
不可等閑過日。
兀兀度時。
可惜光陰。
不求升進。
徒銷十方信施。
亦乃辜負四恩。
積累轉深。
心塵易壅。
觸途成滞。
人所輕欺。
古雲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
若不如此。
徒在缁門荏苒一生。
殊無所益。
伏望興決烈之志。
開特達之懷。
舉措看他上流。
莫擅随於庸鄙。
今生便須決斷。
料想不由别人。
息意忘緣。
莫與諸塵作對。
心空境寂。
祇為久滞不通。
熟覽斯文。
時時警策。
強作主宰。
莫徇人情。
業果所牽誠難逃避。
聲和響順。
形直影端。
因果曆然。
豈無憂懼。
故經雲。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故知三界刑罰萦絆殺人。
努力勤修莫空過日。
深知過患。
方乃相勸行持。
願百劫千生。
處處同為法侶。
乃為銘曰。
幻身夢宅 空中物色 前際無窮 後際甯克 出此沒彼 升沈疲極 未免三輪 何時休息 貪戀世間 陰緣成質 從生至老 一無所得 根本無明 因茲被惑 光陰可惜 剎那不測 今生空過 來世窒塞 從迷至迷 皆因六賊 六道往來 三界制匐 早訪明師 親近高德 決擇身心 去其荊棘 世自浮虛 衆緣豈逼 研窮法理 以悟為則 心境俱捐 莫記莫憶 六根怡然 行住寂默 一心不生 萬法俱息 釋迦如來成道記 唐太原王勃 撰 觀夫釋迦如來之垂迹也。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洎兜率陀天為護明菩薩。
降迦毗羅國号一切義成。
金團天子選其家。
淨飯聖王為其父。
玉象乘日示來於大術胎中。
金輪作王創誕於無憂樹下。
八十種随形之妙好粲若芬花。
三十二大士之相儀皎如圓月。
十方而各行七步。
九水而共沐一身。
現優昙花。
作師子吼。
言胎分之已盡早證常身。
為度生以還來。
今垂化迹於是。
還羁襁褓。
示類嬰兒。
為占相也。
悲怅於阿私陀仙。
往郊祠也。
驚起於大自在廟。
或為童子。
或學聲明。
為講武也箭塔箭井猶存。
為捔力也象迹象坑仍在。
受欲樂於十歲。
現遊觀於四門。
樂沙門身。
厭老病死。
於是澡缾天子以警覺。
彰伎女之醜容。
淨居天人以捧持。
躍車匿而嚴駕。
逾春城於八夜。
栖雪嶺於六年。
人辭怆戀主之心。
馬舐落連珠之淚。
揮寶刀而落绀發。
塔起天宮。
将衮服以貿皮衣。
形參山鹿。
扣林仙之所得。
了世定之非真。
食麥食麻降苦降樂。
且瑤琴奏曲必目中而曲成。
佛果圓因亦假中而果滿。
由是擇其處也。
過龍窟浴其身也。
入連河示其食也。
受難陁之乳糜示其座也。
受吉祥之茆艹。
以最後之勝體。
詣菩提之道場。
圓解脫之深因。
登金剛之寶座。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八萬四千法門高超十地。
由是魔軍威懾於慈力。
愁怖旋歸。
媚女敗毒於定心。
媸羸變質。
於是堅牢地神踴躍而作證。
虛空天子展轉而報知。
類蓮花而出水赫煥無方。
若桂月以懸空光明洞徹。
經七日受提謂之麨蜜。
警以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賈客之戒歸。
賜與人天之福。
既成佛已。
觀所化緣。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喜五人而堪從法化。
然以塵根昧劣。
聖得淵深。
順其法則法不應根。
順其根則根不達法。
莫不為愛河之長溺。
緣癡樂之所盲。
苟不利於當聞。
仍假言而入滅。
於是忉利帝釋雲驅於三十三天。
堪忍界王霧擁於一十八梵。
頭面作禮緻敬專精。
請轉法輪勸随宜說。
如來尋念善逝通規。
順古佛之嘉谟。
應群機之鄙欲。
於是十方佛現。
同興贊美之辭。
一法乘分共創塵勞之域。
由是起道樹。
詣鹿園。
三月調根。
五人得度。
憍陳如悟慈尊之首唱。
創解标名。
舍利弗逢馬勝以傳言。
於途見谛。
采菽氏繼踵以師事。
率門屬以同歸。
迦葉氏彙迹以降心。
領火徒而回席。
莫不以甘露洪澍末尼普應。
天界人界。
莺林屍林。
或鹭池或鹫嶺。
或海甸或庵園。
或猕猴江或火龍窟。
或住波羅柰或居摩竭提。
或依堅固林或止音樂樹。
或海濱楞伽頂或山際補陀岩。
或伽蘭跎竹園或舍衛國金地。
或應念而空現或沒山而出宮。
或說法假於六方或變身而為三尺。
或掌覆指變或光流佛來。
或一身普集於多身或此界複明於它界。
或變淨而以淨覆穢或随俗而即俗明真。
若空谷之答響。
鴻鐘之待扣。
已其間所說阿含四有。
般若八空。
密嚴華嚴佛藏地藏。
思益天之請問。
楞伽山之語心。
萬行首楞嚴。
一乘無量義。
大悲芬陀利。
法炬陀羅尼。
無垢稱之說經。
須達拏之瑞應。
本事本生之别。
諷誦重誦之殊。
象馬兔三獸之渡河。
羊鹿牛三車之出宅。
或謂之有。
空守中也。
或謂之無。
轉照持也。
或謂之頓也漸也。
或謂之半也滿也。
或無說而常說。
或不聞而常聞。
或保任而可憑。
或加被而不忘。
無小而不大。
無邊而不中。
三乘同入一佛乘。
三性同歸一法性。
真可謂父母孩[子*(舄-臼+(十/甲))]導師險夷。
懸朗月於幽霄。
布慈航於幻海。
為雲為雨。
使枯槁以還滋。
為救為歸。
指窮途於壽域。
暨乎所作已辦。
功成不居。
将返本以還源。
類薪盡而火滅。
繇是指力地詣金河。
光流面門。
相驚塵剎。
山搖地動。
俱興苦痛之聲。
異類變容。
同現奢花之血。
受純陀之後供。
納毗夜之密言。
唱四德以顯三伊。
指萬有而歸一性。
酬多羅迦葉。
四十二請問已周。
度須跋陀羅。
八十一化緣将畢。
破十仙之橫計。
使獲朝聞。
建四塔之崇規。
遐滋末葉。
将欲明有為之有滅。
表無相以無生。
上升金剛身。
往複虛空界。
日月其猶墜落。
螢火如何久留。
誡有常身。
使無放逸。
於是還登玉座。
首卧鶴林。
遍遊三昧之門。
将複一真之性。
逆入順入。
全超半超。
依四禅之等持。
湛三點之圓寂。
是時也。
人天叫躄。
鳥獸哀[口*(後-口+巾)]。
飄風驟雲。
山吼波逆。
案輪王之古式。
方俟葬儀。
命力士以捧持。
竟無能動。
繇是金棺自舉。
繞拘屍之大城。
寶炬不然。
駐阇維之盛禮。
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