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一人行過佛祖。
一句說不得。
石柱道。
祇是無足不許說。
僧問雲蓋本。
行不得底作麼生說。
本雲。
腳下着口。
雲居道。
不行不說時。
合行什麼路。
洛浦雲。
行說俱不到。
則本分事在。
青林雲。
一人說不得行不得。
石柱雲。
如斷命求活。
洛浦雲。
行說俱到。
則本分事無。
青林雲。
一人說得行得。
石柱雲。
祇是函蓋相稱。
這般說話。
喚作金針雙鎖。
玉線貫通。
圓鑒喚作妙葉兼。
洞上喚作唱玄路。
便見大慈示衆。
犯風煙。
露鋒骨。
雖然。
雲蓋本嗣白雲端。
解道腳下着口。
踏着舌頭。
晦堂嗣先佛覺道。
腳跟下踏着三寸舌。
行說俱到。
萬松将諸家。
說底公案。
一類相從。
互為指注。
令人易解也。
不似天童。
分明拈出無舌人說底玄談。
無足人行底玄路。
天童不行玄。
不說妙。
牙不瀝水。
足不沾塵。
信步行時無遠近。
開懷說處不堤防。
第九十三則水潦大悟 舉水潦和尚。
問馬大師。
如何是佛法大意。
(馬祖腳不小)馬祖與一踏倒。
(何不再問)水潦豁然大悟。
(不因不由)起來呵呵大笑。
(謝他不啼哭)雲。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
祇向一毫頭上識得根源去。
(猶成剩法)天童拈雲。
馬大師不合放過。
(天童腳更大)待伊起來恁麼道。
(劈口便與)但問祇這一毫從什麼處得來。
(适來和尚腳跟痛)待伊拟議。
更與一踏(把火助熱)。
師雲。
洪州水潦和尚亡其名。
初參馬師。
因踏而悟。
出世後告衆曰。
自從一吃馬師踏。
直至而今笑不休。
上堂曰。
若說一法。
則十方諸佛收一法中。
百千妙門。
一一毛頭上。
千聖同輙。
決定不别。
此皆一踏上薦得。
百千法門。
無量妙義。
祇向一毛頭上。
識得根源去。
梵網經雲。
心地法門。
如毛頭許。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雪窦道。
古今何人知此情。
一毛師子衆毛畢。
所以道。
一葉落。
天下秋。
一塵起。
大地收。
智覺禅師道。
如一滴之水。
與渤海之潤性無差。
若芥孔之空。
等太虛之容納非别。
雖是重言不當吃。
一回拈出一回新。
所以天童踏了更踏。
趙州一日於僧堂前問南泉。
異則不問。
如何是類。
泉以手托地。
州以腳踏倒。
卻歸涅盤堂叫悔悔。
泉令侍者問。
悔個什麼。
州雲。
悔不更與兩踏。
所以天童道。
馬祖當時。
不合放過。
為他猶有一毫頭命根不斷在。
還會天童道。
待伊拟議更與一踏底意麼。
不見道。
馬駒踏殺天下人。
第九十四則古德法身 舉古德雲。
長者長法身。
(主山高按山低)短者短法身。
(拄杖長。
拂子短)天童拈雲。
且道舜若多神。
喚什麼作法身。
(虛空無面目。
不用巧妝眉)良久雲。
(十字打開)還會麼。
(兩手分付)不可續凫截鶴。
夷嶽盈壑去也(持缽不得道不饑)。
師雲。
教中道。
無邊身菩薩。
窮上界而有餘。
劬屍羅長者。
睹三尺而無盡。
萬松道。
釋迦老子。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老老大大。
舞罐燈戲。
見人道。
長也長也。
便長。
見人道。
短也短也。
便短。
祇如清淨法身。
還有長短也無。
若無。
古德為甚道。
長者長法身。
短者短法身。
不見道。
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此頌兩聯。
大似前言不副後語。
殊不知鈎鎖連環。
血脈不斷。
棱嚴經道。
舜若多神。
無身覺觸。
舜若。
西音。
此雲虛空。
天童道。
舜若多神。
喚什麼作法身。
他祇知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忘卻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還知天童不可續截夷盈處麼。
随分三尺一丈六。
明明觸處露堂堂。
第九十五則布袋彌勒 舉布袋和尚頌雲。
彌勒真彌勒。
天童着語雲。
拶破面門。
(話作兩橛)分身千百億。
天童着語雲。
築着鼻孔。
(煉成一塊)時時示時人。
天童着語雲。
高着眼。
(且莫撒砂)時人皆不識。
天童着語雲。
當面諱卻。
(許你親見)天童複拈雲。
憨皮袋攔街截巷。
(錯認絆索)直是無回避處。
(撞着駕頭)還辨得麼。
(和尚是天童)腦後見腮。
莫與往來(識人多者是非多)。
師雲。
善财開樓閣門。
見遍法界。
皆是彌勒。
而今樓閣門開也。
諸人還見麼。
若更道不見。
你指出個不是底來。
五祖演道。
天上無彌勒。
地下無彌勒。
無事街頭立。
被人喚作賊。
晉陽賈文振。
誦王梵志詩雲。
我若有錢時。
更肥更能白。
無事街頭立。
人要請做客。
我要借十文。
忙言與一百。
我若無錢時。
更瘦更能黑。
無事街頭立。
被人喚作賊。
我要借十文。
一文借不得。
此二詩證之前頌。
激諷諸人。
不為不切矣。
湛然居士着辨邪論。
以辨糠[薜/蟲]之祖劉紙衣。
自稱彌勒下生。
廣引上生下生二經。
以佛言為定量。
經雲。
卻後五十六億萬歲。
爾乃下生。
糠[薜/蟲]下生。
何太早乎。
謂傅大士憨皮袋。
亦不當為彌勒化身。
答曰。
傅大士造像寫經。
不可勝數。
糠[薜/蟲]大毀經像。
憨皮袋剃發披缁。
飲啖無擇。
糠[薜/蟲]垂發白衣。
米亦不食。
若例二大士。
甚不類也。
方當下無間地獄盡。
轉徙他方獄中。
當來彌勒下生時。
名亦不聞。
輙敢竊比於我聖流。
因辨於此。
學者應知。
洞山謂雲居曰。
昔南泉問講彌勒下生經。
僧曰。
彌勒甚麼時下生。
僧曰。
見在天宮。
當來下生。
泉曰。
天上無彌勒。
地下無彌勒。
居随舉便問曰。
祇如天上無彌勒。
地下無彌勒。
未審誰與安名。
洞山直得禅床震動。
乃曰應阇黎。
青州和尚道。
二十年雲山坐斷。
衲帔塵生。
一句子針芥相投。
禅床震動。
萬松道。
洞山家風。
嚴密不通風。
天童便道。
憨皮袋攔街截巷。
回避不及。
還與洞山相違也無。
萬松道。
天童有後手。
何也。
不見首。
腦後見腮。
莫與往來。
第九十六趙州揀擇 舉趙州雲。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看你分詹擘市)才有語言。
是揀擇。
是明白。
(卻又伶俐)老僧不在明白裡。
(賊兒膽底虛)是汝還護惜也無。
(映山曲[((┐@一)/一/(暴-(日/共)))*見]脊)時有僧問。
和尚既不在明白裡。
護惜個什麼。
(就身打劫。
快便難逢)州雲。
我亦不知。
(推聾作痖)僧雲。
既不知。
為什麼道不在明白裡。
(拏粗[打-丁+客]細。
放雕戲尾)州雲。
問事即得。
禮拜了退。
(來日大悲院裡有齋)天童拈雲。
這僧也如切如磋。
不能見機而變。
(一生把定死蛇頭)趙州也如琢如磨。
幾乎事不解交。
(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衆中祇管道退身有分。
(祇見錐頭利)殊不知盡力提持。
(不見鑿頭方)還體悉得麼。
(我亦不知)焦磚打着連底凍(直至而今消不開)。
師雲。
三祖信心銘。
破題兩句。
定當殺天下衲子。
投子宗道者。
在雪窦會下作書記。
雪窦令參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於此有省。
一日雪窦問他。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意作麼生。
宗雲。
畜生畜生。
後隐居投子。
凡去住持。
袈裟裹草鞋與經文。
僧問如何是道者家風。
宗雲。
袈裟裹草鞋。
僧雲。
未審意旨如何。
宗雲。
赤腳下桐城。
萬松嘗教人看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誰教你揀擇。
僧雲。
三祖道。
但不憎愛。
洞然明白。
卻道唯嫌揀擇。
三祖當時下個嫌字。
自憎愛了也。
萬松道。
許上座眼明。
如何免得憎愛。
僧參久不見。
就萬松請益。
萬松道。
上座。
汝才拟免時。
早揀擇憎愛了也。
僧雲。
恁麼則放下免心。
洞然明白也。
萬松道。
汝嫌免心。
愛明白。
展轉揀擇憎愛了也。
僧禮不已雲。
乞師指示。
萬松道。
諸方到此。
正是棒喝明節。
萬松即不然。
僧雲。
未審尊意如何。
萬松道。
揀擇妨甚事。
你免他作麼。
僧禮謝雲。
原來卻在這裡。
磁州初祖雲。
如人作針線。
幸然針針相似。
忽見人來。
不覺失卻針。
祇見線。
這邊尋也不見。
那邊尋也不見。
卻自雲。
近處尚不見。
遠處那裡得來。
多時尋不得。
心煩不好。
昏悶打睡。
拽衣枕頭。
方就枕時。
蓦頭一劄曰。
原來祇在這裡。
萬松道。
汝但河裡失錢河裡漉。
不可離了揀擇憎愛。
别有洞然明白也。
有底道。
至道最難。
須要揀擇。
若不憎愛。
争得明白。
這個卻是揀擇不揀擇。
憎愛不憎愛。
於諸法中。
不生二解底人。
所以趙州道。
才有語言。
是揀擇是明白。
趙州亦不避語言。
亦不避揀擇。
老僧不在明白裡。
是汝還護惜也無。
到這裡獨醒底。
直須哺其糟。
而啜其醨。
獨清底。
也須揚其波而鼓其浪。
擘開面皮。
憎愛揀擇一回。
卻與三祖相見。
這僧道。
和尚既不在明白裡。
護惜個什麼。
卻到如來吃粥處。
州雲。
我亦不知。
這老漢剩忙百鬧半路抽身。
這僧忙趕雲。
既不知。
為什麼道不在明白裡。
萬松道。
且道在那裡。
大小大趙州。
尚自不知。
拶到轉身不得處。
便拈向一邊道。
問事即得。
禮拜了退。
末後打個乾出身。
這裡還有揀擇憎愛麼。
他道老僧不在明白裡。
且道趙州在什麼處旦過。
這僧與趙州切磋琢磨。
變态殽訛。
趕賊不得趕上。
罵人不得罵着。
皆雲。
良賈深藏。
正是分明拈出。
還識趙州與這僧麼。
文殊大設無遮會。
摩诘牢關不二門。
第九十七則睦州毛端 舉睦州問武陵長老。
(今日正逢着太白星)了即毛端吞巨海。
(不須咬嚼)始知大地一微塵作麼生。
(已太多生)陵雲。
和尚問誰。
(新生犢兒不怕虎)州雲。
問長老。
(紩錘來也)陵雲。
何不領話。
(撩蜂剔蠍)州雲。
我不領話。
你不領話。
(誣人之罪。
以罪加之)天童拈雲。
睦州武陵總道不領話。
(幾乎忘卻)其間有貪觀白浪。
失卻手桡。
(隔壁過狀。
打草驚蛇)乃豎起拂子雲。
看(何不領話)。
師雲。
武陵長老。
未詳法嗣。
無盡燈。
作茂陵。
睦州老漢。
尋常辛辛辣辣。
啀啀喍喍。
問武陵長老。
了即毛端吞巨海。
始知大地一微塵作麼生。
此語本出丹霞孤寂吟。
睦州既探竿在手。
武陵亦影草随身道。
和尚問誰。
睦州以平展。
誰與你幹戈相待道。
問長老。
武陵也好。
當面與一錐道。
和尚何不領話。
殊不知自己腳跟下蹉過多時。
所以睦州道。
你不領話。
我不領話。
雖如倚勢欺人。
争柰理無曲斷。
天童拈處。
指桑罵榆。
近日不領話者轉多。
天童卻放伊不過道。
其間有貪觀白浪。
失卻手桡。
豈止睦州武陵分上。
遂豎起拂子雲。
看。
這回推與阿誰。
具眼者辨取。
第九十八則南泉至莊 舉南泉因至莊。
(山裡師子村裡弄)偶莊主預備迎奉。
(不妨伶俐)泉雲。
老僧居常出入。
不與他知。
何夙排辦。
至於如此。
(皆和尚道力所緻)主雲。
昨夜土地神報。
(咄這鬼頭)侍者便問。
既是大善知識。
為甚卻被鬼神觑見。
(今日遭人點檢)泉雲。
土地前。
更添一分供養着。
(果報靈通。
究竟常樂)天童拈雲。
長蘆則不然。
(别是一尊土地)若見這莊主恁麼道。
便與捉住雲放你不得。
(不奈舡何。
打破戽鬥)何故如此。
(官人打見在)不見道。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并贓捉獲)。
師雲。
叢林傳悟本。
住洞山二十年。
土地神不識。
神白主事。
如何得識和尚一面。
主事雲。
和尚齋堂上受食時。
汝與覆卻飯檻。
和尚失聲。
忽能見之。
次日。
神覆飯檻。
師失聲曰。
可惜常住物。
神方識師一面。
昔鹽官會下。
有一主事僧。
忽見一鬼使來追。
僧曰。
某甲身充主事。
未暇修行。
乞容七日得不。
使曰。
待為白王。
若許七日後來。
不然。
須臾便至。
言訖不見。
至七日後複來。
竟覓其僧。
了不可得。
後有舉問一僧。
若被覓着時如何抵拟他去。
洞山代雲。
被他覓得也。
萬松道。
謾這老鬼不得。
南泉莊頭神報主事。
預備迎奉。
豈免遭人點檢。
雲居錫見南泉道。
土地前更下一分供養着。
征雲。
是賞伊。
是罰伊。
祇如土地前見者。
是南泉。
不是南泉。
萬松道。
莫錯認。
達觀雲。
南泉被這僧一問。
不免向鬼窟裡作活計。
萬松道。
瞎驢趂大隊。
真宗時。
真州長蘆登和尚。
數年鼎新起就長蘆寺。
一夜夢有神人來。
乞為土地。
登曰。
你做我土地不得。
神曰。
何故。
登曰。
你見我僧家過。
或起瞋。
神曰。
某有長誓。
遂下一臂呈登。
登曰。
若如是則可。
遂與建祠堂。
迨塑土地。
一臂堕落。
屢修複爾。
方知願力之重也。
有僧問。
長蘆登不唯鬼觑見。
他亦觑見鬼又作麼生。
萬松道。
三八日念誦。
天童拈雲。
若見莊主恁麼道。
便與捉住雲。
放你不得。
何故如此。
不見道。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萬松道。
天童雖解捉鬼賣。
未免莊頭鬼亂。
萬松即不然。
若見莊主道。
昨夜土地報。
便與彈指三下雲。
唵度噜度噜地尾娑诃。
第九十九則洞山缽袋 舉僧問洞山。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有尾無頭。
雖飽無力)為什麼不得他衣缽。
(不得封侯也是閑)山雲。
直饒道本來無一物。
也未合得他衣缽。
(有頭無尾。
終是不貴)且道什麼人合得。
(金香爐下鐵昆侖)僧下九十六轉語不契(吃盡生姜呷盡醋)末後雲。
設使将來他亦不受。
(設使受下。
向甚麼處着)山深肯之。
(且信一半)雪窦雲。
他既不受是眼。
(瞎卻了也)将來必應是瞎。
(恰與雪窦同參)天童拈雲。
長蘆則不然。
(但具一隻眼)直須将來。
(岩前花爛熳)若不将來争知不受。
(室内不知春)直須不受。
(家中無一物)若不不受。
争免将來。
(來者不空歸)将來底必應是眼。
(瞎卻了也)不受底真個是瞎。
(卻與天童同參)還會麼。
(問取眉毛)照盡體無依。
(踏破澄潭月)通身合大道(沖開碧落天)。
師雲。
無盡燈錄雲。
僧問洞山。
時時勤拂拭。
為什麼不得缽袋子。
山曰。
直饒道本來無一物。
亦未得他缽袋子。
僧曰。
未審什麼人合得。
山曰。
不入門者。
僧曰。
祇如不人門者還得不。
山曰。
雖然如是。
不得不與他。
複曰。
直道本來無一物。
猶不合得他缽袋子。
且道什麼人合得。
這裡合下得一轉語。
且道下得什麼語。
一上座下九十六轉。
并不契意。
末後一轉。
始可山意。
山曰。
阇黎何不早與麼道。
一僧聞請上座舉一徧。
上座終不為舉。
僧乃執事三年。
上座亦不肯舉。
一日忽不安。
其僧自念三年求舉。
不蒙慈悲。
善取不如惡取。
遂持刀向前曰。
若不舉。
即殺上座去也。
座悚然曰。
且待為阇黎舉。
乃曰。
直饒将來。
他亦不要。
其僧禮謝悔過。
天童略雲。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為什麼不得他衣缽。
雒陽天宮寺。
神秀國師。
谥号大通。
身長八尺。
秀眉大耳。
有公伯之氣。
稔聆黃梅道勝而往見。
共以坐默體道為務。
忻然謂真吾所依也。
誓以樵汲備衆。
如是六載。
祖每潛歎曰。
東山法門。
其在此人矣。
師一日涕泗辭祖。
創荊門玉泉蘭若。
蔔将老焉。
會東山圓寂。
複徙江陵當陽山。
學者锺湊。
久視元年。
天後诏之。
肩輿上殿。
遂推為兩京法主。
凡曆三帝皆師禮之。
神龍二年。
丙午二月二十八日。
泊然而逝。
神龍元年。
新譯棱嚴。
閟於宮禁。
國師堅請。
私錄密傳館陶慧震。
經今大行。
師之力也。
國師報齡一百有七。
當葬舊山。
天子送至午橋而決。
王公大臣至伊水而别。
卒哭。
設大會於龍華寺。
飯缁白八千人。
度僧二七員。
二祥於西明辦事如前會。
萬回法雲公。
乞施後宮。
手舉珍異。
以侑其供。
燕公張說。
報師資禮。
門人普寂。
義福。
并為朝野所重。
如圭峰承龔圖曰。
普寂化緣轉盛。
法嗣者三十人。
如南嶽懶瓒。
嵩山一行。
終南惟政。
三峰道樹。
皆凡聖不測。
如義福者。
初參大通。
通與語。
乃稱濕土近水。
乾木易然。
萬回法雲公。
執福手叮咛曰。
深入妙覺。
廣度衆生。
當勉旃。
福住終南二十餘載。
一日竹栢蘭[廿/(〡*臣)]。
茂然分錯。
忽有老翁。
風骨殊俗。
須發皓然。
拜首曰。
弟子内谷神也。
竊恐和尚他适。
終棄此山。
故再請乃滅。
未幾京城僧衆。
請於其年五月止大慈恩寺。
千官車馬。
四部骈羅。
複被诏歸伊雒。
如普寂之子。
南嶽懶瓒。
德宗遣诏。
對宣使不暇拭涕。
如一行禅師。
天文大衍。
世所共知。
一日見寂。
炷香作禮。
絕躬附耳密言。
寂曰。
是是。
無不可者。
如是緻禮者三。
退入南房。
阖戶而滅。
寂令扣鐘雲。
一行滅矣。
視之果然。
河南尹裴寬。
親見其事。
服衰(崔)绖(疊)。
徒步送喪。
終南惟政。
文宗嗜蛤蜊禦馔。
有擘不張者。
焚香禱之。
忽開。
現觀音像。
具體妙麗。
诏政問之。
政舉經雲。
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即現菩薩身。
而為說法。
上曰。
菩薩身已現。
且不聞說法。
政曰。
陛下信此事為奇特不。
上曰。
希有之事。
朕深信之。
政曰。
菩薩為陛下說法竟。
上感政言。
勅令天下設觀音像。
三峰道樹。
山神化為野人。
服色素樸。
言譚詭異。
於言笑外。
變作四聖天仙等形。
或放神光。
或發聲響。
大衆不能測。
猶此涉十年。
寂無聲影。
告衆曰。
山神作多色伎倆。
眨惑吾曹。
祇消老僧個不聞不見。
伊伎倆已窮。
吾不聞不見無盡。
萬松具錄大通門下師勝資強。
圭峰抑為息妄修心宗。
又雲。
就法。
有不變随緣二義。
就人。
有頓悟漸修兩門。
二義顯。
則知一藏經論之旨歸。
兩門開。
則見一切賢聖之軌轍。
達磨深意。
實在斯焉。
頓悟喻者。
如人夢被枷鎖。
覺時還須脫枷鎖乎。
所以六祖道。
本來無一物。
何假拂塵埃。
此洞山答處。
漸修喻者如水結氷。
失灌溉洗濯之用。
火日銷镕。
始還全用。
所以大通道。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若就鏡喻之。
大鑒如鏡。
本明本淨。
大通如昏垢須磨。
以氷夢二喻。
夢則悟不假修。
氷則須銷得用。
且教中有本性淨。
有離垢淨。
有如理智。
有如量智。
有即相解。
有離相解。
有真空。
有妙有。
有第一義谛。
有世俗谛。
乃至理事性相。
權實頓漸。
偏圓遮照。
存泯。
君臣父子。
配屬兩宗。
皎然可見。
此雖涉情解。
具擇法眼者。
不可不知。
宗鏡錄雲。
入吾宗者。
先須知有。
然後保任。
又頭尾須得相稱。
不可理行有阙。
心口相違。
若入宗鏡。
理行俱圓。
據宗鏡斷。
大鑒祇具一隻眼。
大通雙眼圓明。
何者。
大鑒具理而無行。
謂本來常淨。
不假拂塵。
大通已悟須修拂塵鏡朗。
所以道。
正雖正卻偏。
偏雖偏卻圓。
非久參洞上之宗者。
未可與語。
萬松嘗向人道。
波必有水。
水或無波。
性海無風。
心波自湧。
二利妙門。
無出於此。
圭峰答溫慥尚書問曰。
真理雖然颕達。
此情難以卒除。
如風頓止。
波浪暫停。
豈可一身所修。
便同佛用。
但可以空寂為自體。
勿認色身。
以真知為自心。
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
都不随之。
即臨命終時。
自然業不能系。
黃龍晦堂答韓宗古侍郎問曰。
然心外無剩法者。
不知煩惱習氣是何而欲盡之。
若起此心。
翻成認賊為子也。
從上以來。
但有言說。
乃是随病設藥。
縱有煩惱習氣。
但以如來知見治之。
皆是善權方便。
誘引之說。
若是定有習氣可治。
卻是心外有法而可盡之。
響如靈龜曳尾於途。
拂迹迹生。
可謂将心用心。
轉見病深。
苟能明達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心法既無。
更欲教誰頓盡邪。
覺範判曰。
二老。
今古之宗師也。
其随宜方便。
自有意味。
初無優劣。
然圭峰所答之詞。
正韓公所問之意。
而語不失宗。
開廓正見。
以密較之。
晦堂所得多矣。
萬松道。
到這裡返觀大鑒祇具一隻眼。
原來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又喚作把定乾坤眼。
綿綿不漏絲毫。
亦名頂門具金剛眼。
大通雙眼圓明。
似鋸解秤錘。
擘破虛空相似。
大通且置。
於大鑒眼上。
萬松道個瞎。
又作麼生。
雪窦拈雲。
他既不受是眼。
将來底必應是瞎。
還見祖師衣缽麼。
若於此入門。
便乃兩手分付。
非但大庾嶺頭一個是提不起。
設使蓋國人來。
且欵欵将去。
萬松道。
祖師衣缽百雜碎也。
雪窦道。
他既不受是眼。
将來必應是瞎。
天童道。
将來必應是眼。
不受底真個是瞎。
萬松道。
瞎底雙眼圓明。
具眼底祇見一半。
不逢瞎漢。
終難辨明。
畢竟事作麼生折合。
山遠路長休點火。
大家吹煞暗中行。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下卷(終) 請益錄下卷音義 豏(胡斬切豆半生也) 唼噴(上所甲切下并寸切鼓鼻也) 撿(評中為檢) 躅(池錄切蹢〡也) 莠(餘受切稗草) 謴(古困切順言谑弄貌) 慵(是容切〡懶也) [戲-戈+支](側加切) 援(雨元切引也) 撼(胡甘切恨也) 啻(音士止也) 摵(沙獲切拂也又稍〡也又楚革切擊也) 鬥(音科) 帩(七肖切縛也) 濩落(上胡郭切惠子謂莊子吾有三石大瓠〡〡無用莊子曰雲雲)墼(居的切說文雲瓴也) 橹(盧古切大舡) 霅(丈洽切水出吳興又縣名) 鈯(徒鹘切鈍也) 嗡(烏[纟*口]切〡[口*弘]也牛聲[口*弘]烏橫切) 撼(胡感切搖也) 殆(音大危也) 贽(脂利切) 搕(口合切打也) [打-丁+(天/韭)](先蓋切破聲也音三入聲) 舀(以沼杼也) [薜/蟲](牛列切) 迨(徒改切及也) 稔(如沈切年一熟也) 聆(郎丁切耳聽也) 侑(禹救切周禮曰王以樂〡食注〡勸也)[廿/(〡*臣)](齒改切香草也) 雒(音洛) 慥(七到切溫〡禮注守實言行相應之貌)
一句說不得。
石柱道。
祇是無足不許說。
僧問雲蓋本。
行不得底作麼生說。
本雲。
腳下着口。
雲居道。
不行不說時。
合行什麼路。
洛浦雲。
行說俱不到。
則本分事在。
青林雲。
一人說不得行不得。
石柱雲。
如斷命求活。
洛浦雲。
行說俱到。
則本分事無。
青林雲。
一人說得行得。
石柱雲。
祇是函蓋相稱。
這般說話。
喚作金針雙鎖。
玉線貫通。
圓鑒喚作妙葉兼。
洞上喚作唱玄路。
便見大慈示衆。
犯風煙。
露鋒骨。
雖然。
雲蓋本嗣白雲端。
解道腳下着口。
踏着舌頭。
晦堂嗣先佛覺道。
腳跟下踏着三寸舌。
行說俱到。
萬松将諸家。
說底公案。
一類相從。
互為指注。
令人易解也。
不似天童。
分明拈出無舌人說底玄談。
無足人行底玄路。
天童不行玄。
不說妙。
牙不瀝水。
足不沾塵。
信步行時無遠近。
開懷說處不堤防。
第九十三則水潦大悟 舉水潦和尚。
問馬大師。
如何是佛法大意。
(馬祖腳不小)馬祖與一踏倒。
(何不再問)水潦豁然大悟。
(不因不由)起來呵呵大笑。
(謝他不啼哭)雲。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
祇向一毫頭上識得根源去。
(猶成剩法)天童拈雲。
馬大師不合放過。
(天童腳更大)待伊起來恁麼道。
(劈口便與)但問祇這一毫從什麼處得來。
(适來和尚腳跟痛)待伊拟議。
更與一踏(把火助熱)。
師雲。
洪州水潦和尚亡其名。
初參馬師。
因踏而悟。
出世後告衆曰。
自從一吃馬師踏。
直至而今笑不休。
上堂曰。
若說一法。
則十方諸佛收一法中。
百千妙門。
一一毛頭上。
千聖同輙。
決定不别。
此皆一踏上薦得。
百千法門。
無量妙義。
祇向一毛頭上。
識得根源去。
梵網經雲。
心地法門。
如毛頭許。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雪窦道。
古今何人知此情。
一毛師子衆毛畢。
所以道。
一葉落。
天下秋。
一塵起。
大地收。
智覺禅師道。
如一滴之水。
與渤海之潤性無差。
若芥孔之空。
等太虛之容納非别。
雖是重言不當吃。
一回拈出一回新。
所以天童踏了更踏。
趙州一日於僧堂前問南泉。
異則不問。
如何是類。
泉以手托地。
州以腳踏倒。
卻歸涅盤堂叫悔悔。
泉令侍者問。
悔個什麼。
州雲。
悔不更與兩踏。
所以天童道。
馬祖當時。
不合放過。
為他猶有一毫頭命根不斷在。
還會天童道。
待伊拟議更與一踏底意麼。
不見道。
馬駒踏殺天下人。
第九十四則古德法身 舉古德雲。
長者長法身。
(主山高按山低)短者短法身。
(拄杖長。
拂子短)天童拈雲。
且道舜若多神。
喚什麼作法身。
(虛空無面目。
不用巧妝眉)良久雲。
(十字打開)還會麼。
(兩手分付)不可續凫截鶴。
夷嶽盈壑去也(持缽不得道不饑)。
師雲。
教中道。
無邊身菩薩。
窮上界而有餘。
劬屍羅長者。
睹三尺而無盡。
萬松道。
釋迦老子。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老老大大。
舞罐燈戲。
見人道。
長也長也。
便長。
見人道。
短也短也。
便短。
祇如清淨法身。
還有長短也無。
若無。
古德為甚道。
長者長法身。
短者短法身。
不見道。
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此頌兩聯。
大似前言不副後語。
殊不知鈎鎖連環。
血脈不斷。
棱嚴經道。
舜若多神。
無身覺觸。
舜若。
西音。
此雲虛空。
天童道。
舜若多神。
喚什麼作法身。
他祇知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忘卻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還知天童不可續截夷盈處麼。
随分三尺一丈六。
明明觸處露堂堂。
第九十五則布袋彌勒 舉布袋和尚頌雲。
彌勒真彌勒。
天童着語雲。
拶破面門。
(話作兩橛)分身千百億。
天童着語雲。
築着鼻孔。
(煉成一塊)時時示時人。
天童着語雲。
高着眼。
(且莫撒砂)時人皆不識。
天童着語雲。
當面諱卻。
(許你親見)天童複拈雲。
憨皮袋攔街截巷。
(錯認絆索)直是無回避處。
(撞着駕頭)還辨得麼。
(和尚是天童)腦後見腮。
莫與往來(識人多者是非多)。
師雲。
善财開樓閣門。
見遍法界。
皆是彌勒。
而今樓閣門開也。
諸人還見麼。
若更道不見。
你指出個不是底來。
五祖演道。
天上無彌勒。
地下無彌勒。
無事街頭立。
被人喚作賊。
晉陽賈文振。
誦王梵志詩雲。
我若有錢時。
更肥更能白。
無事街頭立。
人要請做客。
我要借十文。
忙言與一百。
我若無錢時。
更瘦更能黑。
無事街頭立。
被人喚作賊。
我要借十文。
一文借不得。
此二詩證之前頌。
激諷諸人。
不為不切矣。
湛然居士着辨邪論。
以辨糠[薜/蟲]之祖劉紙衣。
自稱彌勒下生。
廣引上生下生二經。
以佛言為定量。
經雲。
卻後五十六億萬歲。
爾乃下生。
糠[薜/蟲]下生。
何太早乎。
謂傅大士憨皮袋。
亦不當為彌勒化身。
答曰。
傅大士造像寫經。
不可勝數。
糠[薜/蟲]大毀經像。
憨皮袋剃發披缁。
飲啖無擇。
糠[薜/蟲]垂發白衣。
米亦不食。
若例二大士。
甚不類也。
方當下無間地獄盡。
轉徙他方獄中。
當來彌勒下生時。
名亦不聞。
輙敢竊比於我聖流。
因辨於此。
學者應知。
洞山謂雲居曰。
昔南泉問講彌勒下生經。
僧曰。
彌勒甚麼時下生。
僧曰。
見在天宮。
當來下生。
泉曰。
天上無彌勒。
地下無彌勒。
居随舉便問曰。
祇如天上無彌勒。
地下無彌勒。
未審誰與安名。
洞山直得禅床震動。
乃曰應阇黎。
青州和尚道。
二十年雲山坐斷。
衲帔塵生。
一句子針芥相投。
禅床震動。
萬松道。
洞山家風。
嚴密不通風。
天童便道。
憨皮袋攔街截巷。
回避不及。
還與洞山相違也無。
萬松道。
天童有後手。
何也。
不見首。
腦後見腮。
莫與往來。
第九十六趙州揀擇 舉趙州雲。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看你分詹擘市)才有語言。
是揀擇。
是明白。
(卻又伶俐)老僧不在明白裡。
(賊兒膽底虛)是汝還護惜也無。
(映山曲[((┐@一)/一/(暴-(日/共)))*見]脊)時有僧問。
和尚既不在明白裡。
護惜個什麼。
(就身打劫。
快便難逢)州雲。
我亦不知。
(推聾作痖)僧雲。
既不知。
為什麼道不在明白裡。
(拏粗[打-丁+客]細。
放雕戲尾)州雲。
問事即得。
禮拜了退。
(來日大悲院裡有齋)天童拈雲。
這僧也如切如磋。
不能見機而變。
(一生把定死蛇頭)趙州也如琢如磨。
幾乎事不解交。
(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衆中祇管道退身有分。
(祇見錐頭利)殊不知盡力提持。
(不見鑿頭方)還體悉得麼。
(我亦不知)焦磚打着連底凍(直至而今消不開)。
師雲。
三祖信心銘。
破題兩句。
定當殺天下衲子。
投子宗道者。
在雪窦會下作書記。
雪窦令參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於此有省。
一日雪窦問他。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意作麼生。
宗雲。
畜生畜生。
後隐居投子。
凡去住持。
袈裟裹草鞋與經文。
僧問如何是道者家風。
宗雲。
袈裟裹草鞋。
僧雲。
未審意旨如何。
宗雲。
赤腳下桐城。
萬松嘗教人看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誰教你揀擇。
僧雲。
三祖道。
但不憎愛。
洞然明白。
卻道唯嫌揀擇。
三祖當時下個嫌字。
自憎愛了也。
萬松道。
許上座眼明。
如何免得憎愛。
僧參久不見。
就萬松請益。
萬松道。
上座。
汝才拟免時。
早揀擇憎愛了也。
僧雲。
恁麼則放下免心。
洞然明白也。
萬松道。
汝嫌免心。
愛明白。
展轉揀擇憎愛了也。
僧禮不已雲。
乞師指示。
萬松道。
諸方到此。
正是棒喝明節。
萬松即不然。
僧雲。
未審尊意如何。
萬松道。
揀擇妨甚事。
你免他作麼。
僧禮謝雲。
原來卻在這裡。
磁州初祖雲。
如人作針線。
幸然針針相似。
忽見人來。
不覺失卻針。
祇見線。
這邊尋也不見。
那邊尋也不見。
卻自雲。
近處尚不見。
遠處那裡得來。
多時尋不得。
心煩不好。
昏悶打睡。
拽衣枕頭。
方就枕時。
蓦頭一劄曰。
原來祇在這裡。
萬松道。
汝但河裡失錢河裡漉。
不可離了揀擇憎愛。
别有洞然明白也。
有底道。
至道最難。
須要揀擇。
若不憎愛。
争得明白。
這個卻是揀擇不揀擇。
憎愛不憎愛。
於諸法中。
不生二解底人。
所以趙州道。
才有語言。
是揀擇是明白。
趙州亦不避語言。
亦不避揀擇。
老僧不在明白裡。
是汝還護惜也無。
到這裡獨醒底。
直須哺其糟。
而啜其醨。
獨清底。
也須揚其波而鼓其浪。
擘開面皮。
憎愛揀擇一回。
卻與三祖相見。
這僧道。
和尚既不在明白裡。
護惜個什麼。
卻到如來吃粥處。
州雲。
我亦不知。
這老漢剩忙百鬧半路抽身。
這僧忙趕雲。
既不知。
為什麼道不在明白裡。
萬松道。
且道在那裡。
大小大趙州。
尚自不知。
拶到轉身不得處。
便拈向一邊道。
問事即得。
禮拜了退。
末後打個乾出身。
這裡還有揀擇憎愛麼。
他道老僧不在明白裡。
且道趙州在什麼處旦過。
這僧與趙州切磋琢磨。
變态殽訛。
趕賊不得趕上。
罵人不得罵着。
皆雲。
良賈深藏。
正是分明拈出。
還識趙州與這僧麼。
文殊大設無遮會。
摩诘牢關不二門。
第九十七則睦州毛端 舉睦州問武陵長老。
(今日正逢着太白星)了即毛端吞巨海。
(不須咬嚼)始知大地一微塵作麼生。
(已太多生)陵雲。
和尚問誰。
(新生犢兒不怕虎)州雲。
問長老。
(紩錘來也)陵雲。
何不領話。
(撩蜂剔蠍)州雲。
我不領話。
你不領話。
(誣人之罪。
以罪加之)天童拈雲。
睦州武陵總道不領話。
(幾乎忘卻)其間有貪觀白浪。
失卻手桡。
(隔壁過狀。
打草驚蛇)乃豎起拂子雲。
看(何不領話)。
師雲。
武陵長老。
未詳法嗣。
無盡燈。
作茂陵。
睦州老漢。
尋常辛辛辣辣。
啀啀喍喍。
問武陵長老。
了即毛端吞巨海。
始知大地一微塵作麼生。
此語本出丹霞孤寂吟。
睦州既探竿在手。
武陵亦影草随身道。
和尚問誰。
睦州以平展。
誰與你幹戈相待道。
問長老。
武陵也好。
當面與一錐道。
和尚何不領話。
殊不知自己腳跟下蹉過多時。
所以睦州道。
你不領話。
我不領話。
雖如倚勢欺人。
争柰理無曲斷。
天童拈處。
指桑罵榆。
近日不領話者轉多。
天童卻放伊不過道。
其間有貪觀白浪。
失卻手桡。
豈止睦州武陵分上。
遂豎起拂子雲。
看。
這回推與阿誰。
具眼者辨取。
第九十八則南泉至莊 舉南泉因至莊。
(山裡師子村裡弄)偶莊主預備迎奉。
(不妨伶俐)泉雲。
老僧居常出入。
不與他知。
何夙排辦。
至於如此。
(皆和尚道力所緻)主雲。
昨夜土地神報。
(咄這鬼頭)侍者便問。
既是大善知識。
為甚卻被鬼神觑見。
(今日遭人點檢)泉雲。
土地前。
更添一分供養着。
(果報靈通。
究竟常樂)天童拈雲。
長蘆則不然。
(别是一尊土地)若見這莊主恁麼道。
便與捉住雲放你不得。
(不奈舡何。
打破戽鬥)何故如此。
(官人打見在)不見道。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并贓捉獲)。
師雲。
叢林傳悟本。
住洞山二十年。
土地神不識。
神白主事。
如何得識和尚一面。
主事雲。
和尚齋堂上受食時。
汝與覆卻飯檻。
和尚失聲。
忽能見之。
次日。
神覆飯檻。
師失聲曰。
可惜常住物。
神方識師一面。
昔鹽官會下。
有一主事僧。
忽見一鬼使來追。
僧曰。
某甲身充主事。
未暇修行。
乞容七日得不。
使曰。
待為白王。
若許七日後來。
不然。
須臾便至。
言訖不見。
至七日後複來。
竟覓其僧。
了不可得。
後有舉問一僧。
若被覓着時如何抵拟他去。
洞山代雲。
被他覓得也。
萬松道。
謾這老鬼不得。
南泉莊頭神報主事。
預備迎奉。
豈免遭人點檢。
雲居錫見南泉道。
土地前更下一分供養着。
征雲。
是賞伊。
是罰伊。
祇如土地前見者。
是南泉。
不是南泉。
萬松道。
莫錯認。
達觀雲。
南泉被這僧一問。
不免向鬼窟裡作活計。
萬松道。
瞎驢趂大隊。
真宗時。
真州長蘆登和尚。
數年鼎新起就長蘆寺。
一夜夢有神人來。
乞為土地。
登曰。
你做我土地不得。
神曰。
何故。
登曰。
你見我僧家過。
或起瞋。
神曰。
某有長誓。
遂下一臂呈登。
登曰。
若如是則可。
遂與建祠堂。
迨塑土地。
一臂堕落。
屢修複爾。
方知願力之重也。
有僧問。
長蘆登不唯鬼觑見。
他亦觑見鬼又作麼生。
萬松道。
三八日念誦。
天童拈雲。
若見莊主恁麼道。
便與捉住雲。
放你不得。
何故如此。
不見道。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萬松道。
天童雖解捉鬼賣。
未免莊頭鬼亂。
萬松即不然。
若見莊主道。
昨夜土地報。
便與彈指三下雲。
唵度噜度噜地尾娑诃。
第九十九則洞山缽袋 舉僧問洞山。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有尾無頭。
雖飽無力)為什麼不得他衣缽。
(不得封侯也是閑)山雲。
直饒道本來無一物。
也未合得他衣缽。
(有頭無尾。
終是不貴)且道什麼人合得。
(金香爐下鐵昆侖)僧下九十六轉語不契(吃盡生姜呷盡醋)末後雲。
設使将來他亦不受。
(設使受下。
向甚麼處着)山深肯之。
(且信一半)雪窦雲。
他既不受是眼。
(瞎卻了也)将來必應是瞎。
(恰與雪窦同參)天童拈雲。
長蘆則不然。
(但具一隻眼)直須将來。
(岩前花爛熳)若不将來争知不受。
(室内不知春)直須不受。
(家中無一物)若不不受。
争免将來。
(來者不空歸)将來底必應是眼。
(瞎卻了也)不受底真個是瞎。
(卻與天童同參)還會麼。
(問取眉毛)照盡體無依。
(踏破澄潭月)通身合大道(沖開碧落天)。
師雲。
無盡燈錄雲。
僧問洞山。
時時勤拂拭。
為什麼不得缽袋子。
山曰。
直饒道本來無一物。
亦未得他缽袋子。
僧曰。
未審什麼人合得。
山曰。
不入門者。
僧曰。
祇如不人門者還得不。
山曰。
雖然如是。
不得不與他。
複曰。
直道本來無一物。
猶不合得他缽袋子。
且道什麼人合得。
這裡合下得一轉語。
且道下得什麼語。
一上座下九十六轉。
并不契意。
末後一轉。
始可山意。
山曰。
阇黎何不早與麼道。
一僧聞請上座舉一徧。
上座終不為舉。
僧乃執事三年。
上座亦不肯舉。
一日忽不安。
其僧自念三年求舉。
不蒙慈悲。
善取不如惡取。
遂持刀向前曰。
若不舉。
即殺上座去也。
座悚然曰。
且待為阇黎舉。
乃曰。
直饒将來。
他亦不要。
其僧禮謝悔過。
天童略雲。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為什麼不得他衣缽。
雒陽天宮寺。
神秀國師。
谥号大通。
身長八尺。
秀眉大耳。
有公伯之氣。
稔聆黃梅道勝而往見。
共以坐默體道為務。
忻然謂真吾所依也。
誓以樵汲備衆。
如是六載。
祖每潛歎曰。
東山法門。
其在此人矣。
師一日涕泗辭祖。
創荊門玉泉蘭若。
蔔将老焉。
會東山圓寂。
複徙江陵當陽山。
學者锺湊。
久視元年。
天後诏之。
肩輿上殿。
遂推為兩京法主。
凡曆三帝皆師禮之。
神龍二年。
丙午二月二十八日。
泊然而逝。
神龍元年。
新譯棱嚴。
閟於宮禁。
國師堅請。
私錄密傳館陶慧震。
經今大行。
師之力也。
國師報齡一百有七。
當葬舊山。
天子送至午橋而決。
王公大臣至伊水而别。
卒哭。
設大會於龍華寺。
飯缁白八千人。
度僧二七員。
二祥於西明辦事如前會。
萬回法雲公。
乞施後宮。
手舉珍異。
以侑其供。
燕公張說。
報師資禮。
門人普寂。
義福。
并為朝野所重。
如圭峰承龔圖曰。
普寂化緣轉盛。
法嗣者三十人。
如南嶽懶瓒。
嵩山一行。
終南惟政。
三峰道樹。
皆凡聖不測。
如義福者。
初參大通。
通與語。
乃稱濕土近水。
乾木易然。
萬回法雲公。
執福手叮咛曰。
深入妙覺。
廣度衆生。
當勉旃。
福住終南二十餘載。
一日竹栢蘭[廿/(〡*臣)]。
茂然分錯。
忽有老翁。
風骨殊俗。
須發皓然。
拜首曰。
弟子内谷神也。
竊恐和尚他适。
終棄此山。
故再請乃滅。
未幾京城僧衆。
請於其年五月止大慈恩寺。
千官車馬。
四部骈羅。
複被诏歸伊雒。
如普寂之子。
南嶽懶瓒。
德宗遣诏。
對宣使不暇拭涕。
如一行禅師。
天文大衍。
世所共知。
一日見寂。
炷香作禮。
絕躬附耳密言。
寂曰。
是是。
無不可者。
如是緻禮者三。
退入南房。
阖戶而滅。
寂令扣鐘雲。
一行滅矣。
視之果然。
河南尹裴寬。
親見其事。
服衰(崔)绖(疊)。
徒步送喪。
終南惟政。
文宗嗜蛤蜊禦馔。
有擘不張者。
焚香禱之。
忽開。
現觀音像。
具體妙麗。
诏政問之。
政舉經雲。
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即現菩薩身。
而為說法。
上曰。
菩薩身已現。
且不聞說法。
政曰。
陛下信此事為奇特不。
上曰。
希有之事。
朕深信之。
政曰。
菩薩為陛下說法竟。
上感政言。
勅令天下設觀音像。
三峰道樹。
山神化為野人。
服色素樸。
言譚詭異。
於言笑外。
變作四聖天仙等形。
或放神光。
或發聲響。
大衆不能測。
猶此涉十年。
寂無聲影。
告衆曰。
山神作多色伎倆。
眨惑吾曹。
祇消老僧個不聞不見。
伊伎倆已窮。
吾不聞不見無盡。
萬松具錄大通門下師勝資強。
圭峰抑為息妄修心宗。
又雲。
就法。
有不變随緣二義。
就人。
有頓悟漸修兩門。
二義顯。
則知一藏經論之旨歸。
兩門開。
則見一切賢聖之軌轍。
達磨深意。
實在斯焉。
頓悟喻者。
如人夢被枷鎖。
覺時還須脫枷鎖乎。
所以六祖道。
本來無一物。
何假拂塵埃。
此洞山答處。
漸修喻者如水結氷。
失灌溉洗濯之用。
火日銷镕。
始還全用。
所以大通道。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若就鏡喻之。
大鑒如鏡。
本明本淨。
大通如昏垢須磨。
以氷夢二喻。
夢則悟不假修。
氷則須銷得用。
且教中有本性淨。
有離垢淨。
有如理智。
有如量智。
有即相解。
有離相解。
有真空。
有妙有。
有第一義谛。
有世俗谛。
乃至理事性相。
權實頓漸。
偏圓遮照。
存泯。
君臣父子。
配屬兩宗。
皎然可見。
此雖涉情解。
具擇法眼者。
不可不知。
宗鏡錄雲。
入吾宗者。
先須知有。
然後保任。
又頭尾須得相稱。
不可理行有阙。
心口相違。
若入宗鏡。
理行俱圓。
據宗鏡斷。
大鑒祇具一隻眼。
大通雙眼圓明。
何者。
大鑒具理而無行。
謂本來常淨。
不假拂塵。
大通已悟須修拂塵鏡朗。
所以道。
正雖正卻偏。
偏雖偏卻圓。
非久參洞上之宗者。
未可與語。
萬松嘗向人道。
波必有水。
水或無波。
性海無風。
心波自湧。
二利妙門。
無出於此。
圭峰答溫慥尚書問曰。
真理雖然颕達。
此情難以卒除。
如風頓止。
波浪暫停。
豈可一身所修。
便同佛用。
但可以空寂為自體。
勿認色身。
以真知為自心。
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
都不随之。
即臨命終時。
自然業不能系。
黃龍晦堂答韓宗古侍郎問曰。
然心外無剩法者。
不知煩惱習氣是何而欲盡之。
若起此心。
翻成認賊為子也。
從上以來。
但有言說。
乃是随病設藥。
縱有煩惱習氣。
但以如來知見治之。
皆是善權方便。
誘引之說。
若是定有習氣可治。
卻是心外有法而可盡之。
響如靈龜曳尾於途。
拂迹迹生。
可謂将心用心。
轉見病深。
苟能明達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心法既無。
更欲教誰頓盡邪。
覺範判曰。
二老。
今古之宗師也。
其随宜方便。
自有意味。
初無優劣。
然圭峰所答之詞。
正韓公所問之意。
而語不失宗。
開廓正見。
以密較之。
晦堂所得多矣。
萬松道。
到這裡返觀大鑒祇具一隻眼。
原來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又喚作把定乾坤眼。
綿綿不漏絲毫。
亦名頂門具金剛眼。
大通雙眼圓明。
似鋸解秤錘。
擘破虛空相似。
大通且置。
於大鑒眼上。
萬松道個瞎。
又作麼生。
雪窦拈雲。
他既不受是眼。
将來底必應是瞎。
還見祖師衣缽麼。
若於此入門。
便乃兩手分付。
非但大庾嶺頭一個是提不起。
設使蓋國人來。
且欵欵将去。
萬松道。
祖師衣缽百雜碎也。
雪窦道。
他既不受是眼。
将來必應是瞎。
天童道。
将來必應是眼。
不受底真個是瞎。
萬松道。
瞎底雙眼圓明。
具眼底祇見一半。
不逢瞎漢。
終難辨明。
畢竟事作麼生折合。
山遠路長休點火。
大家吹煞暗中行。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下卷(終) 請益錄下卷音義 豏(胡斬切豆半生也) 唼噴(上所甲切下并寸切鼓鼻也) 撿(評中為檢) 躅(池錄切蹢〡也) 莠(餘受切稗草) 謴(古困切順言谑弄貌) 慵(是容切〡懶也) [戲-戈+支](側加切) 援(雨元切引也) 撼(胡甘切恨也) 啻(音士止也) 摵(沙獲切拂也又稍〡也又楚革切擊也) 鬥(音科) 帩(七肖切縛也) 濩落(上胡郭切惠子謂莊子吾有三石大瓠〡〡無用莊子曰雲雲)墼(居的切說文雲瓴也) 橹(盧古切大舡) 霅(丈洽切水出吳興又縣名) 鈯(徒鹘切鈍也) 嗡(烏[纟*口]切〡[口*弘]也牛聲[口*弘]烏橫切) 撼(胡感切搖也) 殆(音大危也) 贽(脂利切) 搕(口合切打也) [打-丁+(天/韭)](先蓋切破聲也音三入聲) 舀(以沼杼也) [薜/蟲](牛列切) 迨(徒改切及也) 稔(如沈切年一熟也) 聆(郎丁切耳聽也) 侑(禹救切周禮曰王以樂〡食注〡勸也)[廿/(〡*臣)](齒改切香草也) 雒(音洛) 慥(七到切溫〡禮注守實言行相應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