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卷上

關燈
明曰。

    道有參學。

    栽他頭角。

    道無參學。

    減他威光。

    一衆方疑或蒙印許。

    其後久隐西山太原府。

    府運兩衙。

    請住王山。

    創建禅席。

    皆号開堂出世也。

    萬松謂此非出世間。

    真入世間也。

    這僧問真身還出世也無。

    此問真身無相。

    還能出現說法利生也無。

    此非問出塵世。

    正問入廛垂手時節也。

    石霜常舉君臣父子。

    至尊嚴烈。

    深處禁宮。

    故雲不出世也。

    這僧也奇怪。

    便拏粗[打-丁+客]細。

    拈他空(去聲)處道。

    争奈真身何。

    一則赤諱白誺。

    二則私竊欺公。

    兩陣夾攻。

    決無活路。

    不意石霜。

    門欲阖一拶便開。

    船欲沈一篙便轉。

    奉個琉璃瓶子口。

    便那裡得來。

    所以天童道。

    撒手興來。

    随處得用。

    為什麼适來卻道不出世。

    不見天童道。

    當堂無影迹。

    既無影迹。

    為什麼道随處得用。

    不見天童道。

    遍界不曾藏。

    諸仁者為什麼難會。

    此猶是喻。

    且道如何是法。

    周遍十方心。

    不在一切處。

     第三十一則雪峰古澗 舉僧問雪峰。

    古澗寒泉時如何。

    (為甚無風浪起)峰雲。

    瞪目不見底。

    (許你眼明)僧雲。

    飲者如何。

    (甘露洋銅。

    有利有害)峰雲。

    不從口入。

    (玉液華池納百川)僧舉似趙州。

    (出一人口。

    入萬民耳)州雲。

    不可從鼻孔裡入。

    (盡從這裡流出)僧卻問州。

    古澗寒泉時如何。

    (閩山遠接太行山)州雲苦。

    (裂舌不堪嘗)僧雲。

    飲者如何。

    (着甚來由)州雲。

    死。

    (一坑埋卻)雪峰聞雲。

    趙州古佛。

    (善哉甘口鼠。

    食人不害疼)從此不答話。

    (陰蛆内胃)天童拈雲。

    扶豎宗乘。

    須還大匠。

    (久向天童)雪峰辨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身心。

    (為人如為己)趙州用一百二十歲老作家手段。

    (黨理不黨親)不妨奇怪。

    (萬松慣見似尋常)如今衆中随言定旨。

    (癡人面前。

    不得說夢)亂作貶剝。

    (舌頭壓殺人)深屈古人。

    (死無對證)然則相席打令。

    似有知音。

    (易開終始口)镂骨銘心。

    罕逢明鑒(難保歲寒心)。

     師雲。

    南院禮雪峰為古佛。

    雪峰禮趙州為古佛。

    當時雪峰法道大行。

    睦州讓雲門以嗣之。

    玄沙為法眼之祖。

    兩派之源。

    出於門下。

    趙州當燕趙亂罹之際。

    口如吹火。

    流俗薄之。

    及乎道力攝二王講和。

    攜手見師。

    禅床不下。

    時人方雲。

    口似含珠。

    隐山所謂莫作是非來辯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雪峰以其南泉之子。

    長沙之兄。

    以白眉尊宿待之。

    一日趙州問僧。

    自何處來。

    僧曰。

    雪峰來。

    州曰。

    雪峰有何言句示人。

    僧曰。

    和尚尋常道。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一隻眼。

    你等諸人向什麼處屙。

    州雲。

    阇棃若回。

    寄個鍬子去。

    僧問雪峰古澗寒泉時如何。

    動若雲行。

    靜如止水。

    正是湛不流處。

    死水裡活計。

    這僧工夫到此。

    拈來呈似雪峰。

    若是萬松門下。

    祇道乾曝曝地。

    一滴也無。

    這僧問以蹄涔。

    雪峰答以巨海道。

    瞪目不見底。

    何曾辜負他。

    這僧忻然。

    披襟當之道。

    飲者如何。

    你參透古澗寒泉。

    祇汝便是浮幢剎海。

    通身是水。

    誰吐誰吞。

    雪峰答個不從口入。

    大煞手親眼辨。

    若論順水推船。

    雪峰門下即得。

    其或逆風把柁。

    趙州門下不然。

    這僧疑根不斷。

    再買草鞋。

    不遠數千裡。

    複舉前話問趙州。

    至不從口入。

    州雲。

    不可從鼻孔裡入也。

    便用衲僧巴鼻。

    複問古澗寒泉時如何。

    州雲。

    苦。

    這僧便合禮謝而退。

    不顧危亡。

    踏步向前。

    更問飲者如何。

    州雲。

    死。

    沒人情漢。

    一向盡法。

    不管無民。

    僧問如何是玄中玄。

    州雲。

    汝玄來多少時也。

    僧雲。

    玄之久矣。

    州雲。

    若不遇老僧。

    幾乎玄殺。

    趙州與睦州出語。

    毒如德山臨濟痛棒。

    雪峰後聞此語遙禮雲。

    趙州古佛。

    峰從此不答話。

    此語疑殺天下人。

    你道以前還曾答話麼。

    後來何曾持不語戒。

    天童拈道。

    扶豎宗乘。

    須還大匠。

    大慧杲宗門武庫首篇雲。

    王荊公一日問張文定公曰。

    孔子去世百年。

    生孟子亞聖。

    後絕無人何耶。

    文定公曰。

    豈無人。

    亦有過孔孟者。

    公曰。

    誰。

    文定公曰。

    江西馬大師。

    坦然禅師。

    汾陽無業禅師。

    雪峰岩頭。

    丹霞雲門。

    荊公意不甚解。

    乃問曰。

    何謂也。

    文定曰。

    儒門淡薄。

    收拾不住。

    皆歸釋氏焉。

    公欣然歎服。

    後舉似無盡。

    無盡撫幾賞曰。

    達人之論也。

    遂援筆以紀之。

    故王荊公嘗雲。

    三代以前。

    聖賢多生吾儒中。

    三代以降。

    聖賢多生吾佛中。

    近代老青州。

    潭柘開山性和尚。

    韓相國。

    昉施學士宜生。

    曰二老若非事佛出家。

    皆王霸之器。

    是知顔孟之時。

    佛法未至。

    倘能事佛。

    必馬鳴龍樹之俦也。

    故雪峰辨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身心。

    趙州用一百二十歲老作家手段。

    不妨奇怪。

    碁逢敵手。

    琴遇知音。

    如今衆中。

    随言定旨。

    亂作貶剝深屈古人。

    矮子看戲。

    随人上下。

    然則相席打令。

    似有知音。

    便道趙州逢賤即貴。

    雪峰遇剛即柔。

    若存得失勝負。

    成何宗旨。

    镂骨銘心罕逢明鑒這僧一問。

    二老各出一隻手。

    提起示人。

    與萬世為龜為鑒。

    豈同參鐵騎禅者。

    争鋒競銳。

    還會天童出身句麼。

    臨危知己少。

    閑話赤心多。

     第三十二則國師侍者 舉國師三喚侍者。

    (老不歇心)侍者三應。

    (少不努力)國師雲。

    将為吾辜負汝。

    (落花有意随流水)誰知汝辜負吾。

    (流水無心送落花)天童拈雲。

    仁義道中。

    (不得不呼)得資分上。

    (不得不應)再呼能再應。

    (獨掌不浪鳴)論實不論虛。

    (我喚君須應)且道有辜負無辜負。

    (行說好話)皓玉無瑕。

    雕文喪德(劈破面皮)。

     師雲。

    僧舉前話問玄沙意旨如何。

    沙雲。

    卻是侍者會。

    萬松道。

    不得動箸。

    玄覺征問僧。

    那裡是侍者會處。

    僧雲。

    若不會。

    争解恁麼應。

    玄覺雲。

    汝少會在。

    萬松道。

    垛根衲子。

    有甚麼限。

    又雲。

    若於這裡商量得去。

    便見玄沙。

    萬松道。

    且歸林下去。

    趙州雲。

    如人暗中書字。

    字雖不成。

    文彩已彰。

    萬松道。

    明眼人難瞞。

    玄沙舉處。

    以己方人。

    渾淪無孔鐵錘。

    穿鑿千窗百孔。

    若是萬松見侍者三喚三應。

    祇向道。

    輔弼宗師。

    不廢光彩。

    許大忠國師。

    着甚死急道。

    将為吾辜負汝。

    侍者當時見道。

    誰知汝辜負吾。

    好道和尚年尊。

    别請人好。

    可惜放過。

    被玄沙贓誣道。

    卻是侍者會。

    以至玄覺問僧道。

    若不會。

    争解恁麼應。

    特舍漢。

    胡張三。

    黑李四。

    與汝同參。

    所以玄覺道。

    汝少會在。

    玄覺到此便合休去。

    又道。

    若於這裡商量得去。

    便見玄沙。

    所謂第三句薦得。

    自救不了。

    據實論之。

    若道這僧會。

    國師道。

    誰知汝辜負吾。

    若道這僧不會。

    争解恁麼應。

    所以趙州道。

    字雖不成。

    文彩已彰。

    一錘兩當。

    須是這老漢始得。

    天童拈處。

    一向裁長補短。

    就下平高。

    頗怪國師妄加穿鑿道。

    皓玉無瑕。

    雕文喪德。

    大小大天童。

    呆漢作保。

    忽有人問萬松又作麼生。

    向道祇恐不是玉。

    是玉也大奇。

     第三十三則韶山是非 舉僧問韶山。

    是非不到處。

    還有句也無。

    (掩耳偷鈴漢)山雲有。

    (可知禮也)僧雲。

    是甚麼句。

    (是非到處)山雲。

    一片孤雲不露醜。

    (無眼人見)天童拈雲。

    通身回互。

    不觸尊嚴。

    (識法者恐)退位傍提。

    要當宛轉。

    (誰敢當頭)還見韶山相為處麼。

    (兒孫得力)盡力推爺向裡頭(室内不知)。

     師雲。

    雒京韶山寰普禅師。

    嗣夾山。

    當時遵布衲。

    機辯冠衆。

    與山往複詞多不錄。

    佛果雲。

    遵布衲如虎帶角。

    凜凜威風。

    争奈韶山。

    解據虎頭。

    收虎尾。

    直得步步登高。

    聲聲相應。

    還知二老落處麼。

    好手手中誇好手。

    紅心心裡射紅心。

    諸方競傳韶山降遵布衲。

    挫白頭因。

    而不知深得洞上深細血脈。

    一日僧問如何是本來面目。

    山雲。

    磚鏡台前不露顔。

    天童不辜負他。

    對衆拈出。

    一日僧問是非不到處。

    還有句也無。

    永嘉道。

    是非之惑。

    綿微難見。

    神清慮靜。

    細而研之。

    言之興也。

    是非所以成。

    其實是非不到處。

    言思路絕。

    分别意窮。

    天童卻道。

    堂堂坐斷舌頭路。

    應笑毗耶老古錐。

    若是無舌人解語。

    借路能來。

    洞山道。

    但能莫觸當今諱。

    也勝前朝斷舌才。

    道個一片孤雲不露醜又何妨。

    洞山所謂胡家曲子。

    不堕五音。

    韻出清霄。

    任君吹唱。

    恁麼看來。

    韶山道。

    有又何妨。

    但能句不落言思。

    曲不犯宮商。

    雲不露醜拙。

    言滿天下。

    無口過也。

    所以天童道。

    通身回互。

    不觸尊嚴。

    與不犯宮商。

    不較多也。

    退位傍提。

    要當宛轉。

    此是善财於别峰參見德雲。

    回互正位底時節也。

    還會盡力推爺向裡頭麼。

    僧問九峰虔侍者。

    如何是外紹。

    峰雲。

    不借别人家裡事。

    僧雲。

    如何是内紹。

    峰雲。

    推爺向裡頭。

    天童更加盡力兩字。

    喚作全身擔荷。

    徹底承當。

    忽遇趙州十八上破家散宅。

    又作麼生。

    到來家蕩盡。

    免作屋中愚。

     第三十四則臨濟禍事 舉僧問臨濟。

    如何是吹毛劍。

    (鬼擘口)濟雲。

    禍事禍事。

    (滅門殆戶)僧禮拜。

    (強鬼出現)濟便打。

    (急急如律令)僧問巴陵。

    如何是吹毛劍。

    (賴是巴陵)陵雲。

    珊瑚枝枝撐着月。

    (甯可截舌)天童拈雲。

    殺人刀。

    一毛不度。

    (西天令嚴)活人劍。

    一毫不傷。

    (恕卿無罪)有意氣時添意氣。

    (刑過無小)不風流處也風流(宥過無大)。

     師雲。

    鎮州臨濟義玄禅師道。

    我於先師處。

    三頓吃六十棒。

    如蒿枝拂相似。

    故家風号全提真吼。

    這僧是個亡命沒興漢。

    引頸受刃道。

    如何是吹毛劍。

    此謂之索劍吃。

    臨濟道。

    禍事禍事。

    如拔劍一揮。

    且貸汝殘生。

    這僧不看陣勢。

    尚敢禮拜。

    殺人可恕。

    情理難容。

    濟便打。

    盡令而行。

    笤帚也須三段。

    前車已覆。

    後車改轍。

    業重衲僧。

    尚問巴陵如何是吹毛劍。

    賴是巴陵有收有放。

    能縱能奪。

    陵諱颢鑒。

    始見雲門。

    門舉雪峰曰。

    開卻門。

    達磨來也。

    汝意作麼生。

    陵曰。

    築着和尚鼻孔。

    門曰。

    修羅王惡發。

    打須彌山一掴。

    [跳-兆+孛]跳上梵天報帝釋。

    你為甚麼卻向日本國裡藏身。

    陵曰。

    莫與麼心行好。

    門曰。

    汝道築着鼻孔。

    又作麼生。

    陵後住嶽州巴陵新開寺。

    僧問祖意教意。

    是同是别。

    陵雲。

    雞寒上樹。

    鴨寒入水。

    問如何是提婆宗。

    陵雲。

    銀椀裡盛雪。

    這僧問如何是吹毛劍。

    陵曰珊瑚枝枝撐着月。

    陵告衆曰。

    吾答此三轉語。

    已報雲門恩了也。

    自此不作忌齋。

    十洲記。

    南海底盤石上生珊瑚樹。

    有枝無皮。

    如玉紅潤。

    感月而生。

    故枝頭皆有月暈。

    巴陵以此語答吹毛劍。

    豈可以識情蔔度。

    真雲門子。

    睦州孫。

    故天童道。

    殺人刀。

    一毛不度。

    活人劍。

    一毫不傷。

    衲僧七事随身。

    遠圓鑒。

    令青華嚴頌此在十六題。

    夾山會下一僧到石霜。

    入門。

    便道不審。

    霜曰。

    不必阇黎。

    僧曰。

    與麼則珍重。

    又到岩頭。

    如前。

    岩乃噓兩聲。

    僧曰。

    與麼則珍重。

    才回步。

    頭曰。

    雖是後生。

    亦能管帶。

    僧歸。

    舉似夾山。

    山明日上堂。

    乃喚石霜岩頭歸這僧出來。

    如法舉似前話。

    僧舉了。

    山曰。

    大衆還會麼。

    若無人道。

    老僧不惜兩莖眉毛道去也。

    乃曰。

    石霜雖有殺人刀。

    且無活人劍。

    岩頭且有殺人刀。

    亦有活人劍。

    且殺人刀一毛不度。

    吹毛度刃。

    尚為兩段。

    刜锺利劍。

    誰敢當鋒。

    活人劍。

    一毫不傷。

    天下人恩歸有地。

    意氣不從天地得。

    風流豈是刻雕成。

    不見道。

    傷鼈恕龜。

    殺活在我。

     第三十五則洞山體佛 舉洞山垂語雲。

    體得佛向上人。

    方有說話。

    (方無說話分)僧問如何是佛向上人。

    (有說話分。

    快說快說)山雲。

    非佛。

    (借得口來)法眼雲。

    方便呼為佛。

    (大似壓良為賤)天童拈雲。

    二老宿相去多少。

    (料掉沒交涉)直是刀刁相似。

    (毫厘有差)奈何魚魯參差。

    (天地懸隔)到這裡轉劫外機。

    (洞山宗旨)放風前箭。

    (法眼家風)橫身擔荷。

    (法眼粗心)撒手承當。

    (洞山細意)具這般眼目始得。

    (洞山左眼半斤。

    法眼右上八兩)還辨得麼。

    (變跄劈臉。

    改頭換面)易分雪裡粉。

    (一有多種)難辨墨中煤(二無兩般)。

     師雲。

    洞山垂語。

    要體得佛向上人。

    方有說話分。

    萬松道。

    體得佛向上人。

    方無說話分。

    洞山已過犯彌天。

    萬松更彌天過犯。

    更有個不識好惡底僧。

    問如何是佛向上人。

    此喚作望空啟告。

    洞山道。

    非佛。

    此喚作傳言送語。

    我且問你。

    佛向上人。

    還解問答麼。

    張無盡。

    舉傅大士頌曰。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皓布裈曰。

    此即頌得法身邊事。

    頌不得法身向上事。

    無盡曰。

    請和尚頌。

    皓曰。

    昨夜雨霶烹。

    打倒蒲萄棚。

    知事普請行者人力。

    拄底拄。

    撐底撐。

    撐撐拄拄到天明。

    依舊可憐生。

    雲居膺初見洞山。

    山問阇黎名什麼。

    居曰。

    道膺。

    山曰。

    向上更道。

    居曰。

    向上則不名道膺。

    山雲。

    與吾在雲岩時祇對一般。

    這個喚作識尊卑。

    分貴賤。

    法眼道。

    方便呼為佛。

    大似奴郎不辨。

    賓主不分。

    所以天童道。

    二老宿相去多少。

    直是刀刁相似。

    柰何魚魯參差。

    我且問你。

    洞山道。

    非佛。

    法眼道。

    方便呼為佛。

    如何是刀刁魚魯處。

    洞山轉劫外機。

    法眼放風前箭。

    一個是全提那畔。

    一個是曲為今時。

    洞山是撒手承當。

    法眼是橫身擔荷。

    具這般眼目始得。

    水中擇乳。

    還辨得麼。

    須是鵝王。

    易分雪裡粉。

    幸遇洞山。

    難辨墨中煤。

    皆因法眼。

    鏡清道。

    毗盧有師。

    法身有主。

    雲門嘗雲。

    矢上加尖。

    法眼道。

    形興未質。

    名起未名。

    諸方皆謂如水作波。

    波即是水。

    雪粉各異。

    墨煤性同。

    不是天童。

    分疎不下。

    忽若圭峰道。

    镕瓶盤钗钏為一金。

    攪酥酪醍醐為一味。

    又作麼生。

    也不如石頭道。

    衲被蒙頭萬事休。

    此時山僧都不會。

     第三十六則修山凡夫 舉修山主垂語雲。

    具足凡夫法。

    (少一物不成世界)凡夫不知。

    (當局者迷)具足聖人法。

    (眼中添屑)聖人不會。

    (身賢不覺賢)聖人若會。

    即同凡夫。

    (但有纖毫即是塵)凡夫若知。

    即是聖人。

    (一念回光。

    便同本得)天童拈雲。

    收得安南。

    (及盡凡情)又憂塞北。

    (猶存聖解)到這裡十成底事。

    (半是私房半是賊贓)一時揚卻。

    (公私得濟)始得穩坐地。

    (更須趕起)還端的麼。

    (更須了細)一等平壞(兩既不成)泯然自盡(一何有爾)。

     師雲。

    撫州龍濟山主。

    紹修禅師。

    始與法眼輩。

    同參地藏。

    謂己已臻其極。

    暨辭至建陽途中談法次。

    眼忽問長慶道。

    萬象之中獨露身。

    是撥萬象。

    不撥萬象。

    修曰。

    不撥。

    眼曰。

    說甚撥不撥。

    修懵然。

    卻回地藏。

    地藏曰。

    子去未久。

    卻回何為。

    修曰。

    有事未決。

    豈憚跋涉。

    藏曰。

    汝跋涉許多山川。

    也還不惡。

    修不谕。

    乃問。

    古人道。

    萬象之中獨露身。

    意旨如何。

    藏曰。

    汝道撥萬象不撥萬象。

    修曰。

    不撥。

    藏曰。

    兩個也。

    修駭然。

    沈思。

    乃曰。

    未審古人撥不撥。

    藏曰。

    汝喚甚麼作萬象。

    修方省悟。

    即辭追見法眼。

    眼語意與地藏如一。

    眼既住崇壽。

    修随衆淘汰言句。

    放曠遊處。

    後唐永和初。

    十數禅人堅請令住龍。

    濟山之寶峰岩。

    修雖不務聚徒。

    而徒自至。

    提訓之暇。

    作諸章句。

    盛行於世。

    一日上堂道。

    具足凡夫法。

    凡夫不知。

    凡夫背覺合塵。

    迷己逐物。

    法眼道。

    微言滞於心首。

    恒為緣慮之場。

    實際居於目前。

    翻成名相之境。

    虛生浪死。

    不自覺知。

    修公打草驚蛇。

    貴要回光返照。

    忽然自肯直下承當。

    本自圓成。

    不勞修證。

    眼不見眼。

    心不知心。

    於無了知。

    不辨真實。

    智證雙亡。

    打成一片。

    故曰。

    聖人不會。

    情存一念悟。

    甯越昔時迷。

    故曰。

    聖人若會。

    即同凡夫。

    終日圓覺。

    而未嘗圓覺。

    故曰。

    凡夫若知。

    即同聖人。

    宋孝宗皇帝注圓覺經。

    賜徑山慈辯禅師。

    寶印作序。

    序中有曰。

    裴相雲。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

    凡夫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

    如來也。

    印乃倒其說曰。

    具足圓覺。

    住持圓覺者。

    凡夫也。

    終日圓覺。

    未嘗圓覺者。

    如來也。

    萬松道。

    正合修山主意。

    本錄中更有語。

    天童略之。

    錄雲。

    此兩語。

    一理二義。

    萬松道。

    一句是凡。

    一句是聖。

    不知不會是一。

    有迷有悟是二。

    所以天童道。

    收得安南。

    又憂塞北。

    不見玄沙道。

    谛當甚谛當。

    敢保老兄未徹在。

    藏盡楚天月。

    猶存漢地星。

    更須将十成底事。

    對衆揚卻。

    祇如适來道。

    真空為緣慮。

    即同凡夫。

    三祖信心銘道。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天童以一種為一等更佳。

    但略前兩句。

    即前一理二義。

    故不重出。

    萬松撮來完成四句。

    使三祖與修山相見。

    天童與萬松同參。

    後生可畏。

    焉知來者。

    不如今也。

     第三十七則石梯問去 舉石梯問侍者什麼處去。

    (不覆堂頭。

    便屬偷暇)者雲。

    上堂齋去。

    (不可别道)梯雲。

    我豈不知汝上堂齋去。

    (何須更問)者雲。

    除此之外。

    别道什麼。

    (文不加點)梯雲。

    我祇問汝本分事。

    (早是分外)者雲。

    若問本分事。

    某甲實是上堂齋去。

    (幾不問過)梯雲。

    不謬為吾侍者。

    (和尚大善知識)天童拈雲。

    放過即不可。

    (和尚照顧禅床)如今直與扭得鼻孔痛。

    (便好下手)打得骨頭出始得。

    (暫借和尚拄杖)免見瞎驢趂大隊。

    (牽來拽磨)所以道平地上死人無數。

    (此病最難醫)透得荊棘林是好手。

    (劈口掌雲。

    透也有甚難)且道适來這僧透得也未。

    (更要第二掴)多虛不如少實(逆水撐舟。

    不離舊處)。

     師雲。

    石梯法嗣鄂州茱萸。

    師資皆亡其名。

    萸嗣南泉。

    梯。

    泉孫也。

    一日侍者請梯入浴。

    梯曰。

    既不洗塵。

    亦不洗垢。

    浴作什麼。

    者雲。

    和尚先去。

    某将皂角後來。

    梯乃笑。

    佛鑒拈雲。

    石梯年老。

    侍者年少。

    雖然老少不同。

    其奈頭腦相似。

    天童拈這公案。

    便覺佛鑒能判而不能斷。

    一日石梯問侍者什麼處去。

    本分宗師。

    常以本分事為人。

    侍者卻道我上堂齋去。

    若總恁麼。

    胡張三。

    黑李四。

    也合罷參。

    祇恐不是玉。

    是玉也大奇。

    梯雲。

    我豈不知汝上堂齋去。

    水浸麻繩。

    一股股緊。

    者雲。

    除此之外。

    道什麼。

    火燒竹筒。

    一節節熱。

    這老漢着甚死急。

    我問汝本分事。

    且道是侍者不本分。

    石梯不本分。

    洞山聰嘗自負柴上山。

    路逢一僧。

    問山上有柴。

    何故更将上去。

    聰便放下柴於地雲。

    會麼。

    僧雲。

    不會。

    聰雲。

    我要燒。

    侍者也甚奇怪道。

    若問本分事。

    某甲實是上堂齋去。

    佛事人情。

    一時周足。

    石梯無奈之何。

    滿口許他道。

    不謬為吾侍者。

    石梯既許他。

    天童為甚卻道放過即不可。

    更要扭得鼻痛。

    打得骨出。

    天童前來拈雪峰問僧甚麼處去。

    僧雲。

    普請去。

    峰雲。

    去。

    拈道動着三十棒。

    恐人一向學平實禅。

    這裡卻道免見瞎驢趂大隊。

    曹溪波浪如相似。

    無限平人被陸沈。

    所以道平地上死人無數。

    天童引入荊棘林中道。

    透得底是好手。

    侍者且置。

    忽有人問萬松。

    這荊棘林作麼生透。

    向道今日實是從希家齋來。

    不見道。

    多虛不如少實。

     第三十八則法眼聲色 舉僧問法眼。

    聲色兩字如何透得。

    (莫錯認)眼雲。

    大衆若會這僧問處。

    透聲色也不難。

    (實是聲色端的難透)天童拈雲。

    從前不了。

    (滿眼滿耳)祇為家賊難防。

    (識得不為冤)直下分明。

    (見聞不昧)且向草庵止宿(這客作漢)。

     師雲。

    無盡燈僧問法眼。

    聲色兩字。

    甚麼人透得。

    眼謂衆曰。

    且道這個僧透得也未。

    若會此僧問處。

    透聲色即不難。

    天童略之道。

    僧問法眼聲色兩字。

    如何透得。

    這個喚作當陽顯露。

    這僧恁麼來。

    莫作色會。

    這僧恁麼問。

    莫作聲會。

    所以白水道。

    山僧不欲向聲前句後。

    鼓弄人家男女。

    何故。

    為他聲不是聲。

    色不是色。

    僧問壽州資壽院圓澄岩禅師。

    一大藏教中。

    還有奇特事也無。

    岩雲。

    恐汝不信。

    僧雲。

    如何是奇特事。

    岩雲。

    黃底是紙。

    黑底是墨。

    恁麼會得。

    莫去言句上咬嚼。

    聞聲見色。

    直透那邊有甚麼難。

    才入言思。

    影響礙卻。

    卒難領會。

    赤窮官長。

    使偷錢奴。

    上陣将軍。

    騎齧人馬。

    誰知頑仆劣馬。

    解用成功。

    得力兒孫。

    不紹家業。

    長者審知是子。

    客作自為賤人。

    縱能跨色騎聲。

    不離驢前馬後。

    要識宅中長者麼轉身就父無标的。

    拈卻花冠不得名。

     第三十九則夾山目前 舉夾山雲。

    目前無法。

    (背後底聻)意在目前。

    (莫錯認)他不是目前法。

    (是你眼睛)非耳目之所到。

    (聲色縱然。

    見聞不昧)天童拈雲。

    夾山老子解開布袋頭。

    (财不着身。

    痛不着己)将差珍異寶(山材野物)撒向諸人面前了也。

    (見者有分)正當恁麼時作麼生(任情取舍)路不拾遺。

    君子稱美(不義之财。

    於我如浮雲)。

     師雲。

    北院通禅師問夾山。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他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之所到。

    豈不是和尚語。

    夾曰。

    是。

    通乃掀倒禅床叉手立。

    夾起來打一拄杖。

    通便下去。

    法眼雲。

    且他掀倒禅床。

    何不便去。

    須待他打了才去。

    意在什麼處。

    萬松道。

    我當時見道豈不是和尚語。

    蓦面唾雲。

    咬屎橛漢。

    拽棒打出。

    北院也好有後手。

    法眼拈出令後人見。

    可謂為衆竭力。

    禍出私門。

    洛浦嘗舉此話問彥從上座。

    那句是賓。

    那句是主。

    也權借此問以為影草。

    今天童特舉此話。

    着實為人。

    王婆奶子行人事。

    紫羅帳裡撒珍珠若是識便宜底。

    其珠遍地。

    目睹如泥。

    僧問圓通秀鐵壁。

    知師久蘊囊中寶。

    今日筵前略借看。

    壁道君子愛财。

    取之有道。

    還知天童路不拾遺處麼。

    滿船珍寶沈江去。

    誰羨芒繩十陌錢。

     第四十則趙州把定 舉趙州雲。

    把定乾坤眼。

    (眉毛有幾莖)綿綿不漏絲毫。

    (老賊何消強出頭)我要你會。

    (見我見你。

    眼裡眼外)你又作麼生會。

    (問取乾坤眼)天童拈雲。

    還端的也未。

    (疑則别參)直饒你這裡會得七穿八穴。

    (空使童人。

    下鍬下镢)我也知你出趙州桊缋不得(為什麼卻在萬松眼窩裡)。

     師雲。

    僧問九峰虔禅師。

    如何是乾坤眼。

    峰曰。

    乾坤在裡許。

    僧曰。

    乾坤眼何在。

    峰曰。

    正是乾坤眼。

    僧曰。

    還照燭也無。

    峰曰。

    不借三光勢。

    僧曰。

    既不借三光勢。

    憑何照燭。

    喚作乾坤眼。

    峰曰。

    若不如是。

    髑髅前見鬼人無數。

    所以趙州把定乾坤眼。

    綿綿不漏絲毫。

    又道若有一絲毫。

    即是一絲毫。

    所謂但有纖毫即是塵。

    又道一法若存。

    翳入眼睛。

    眼睛不明。

    世界峥嵘。

    尚有人道。

    山河大地。

    豈不磕破眼睛。

    有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