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卷上

關燈
曰。

    還會麼。

    福欲近前。

    峰以杖柱之。

    福當下冥契。

    作拜而退。

    又以古今方便。

    詢於長慶棱。

    棱深許之。

    所以道。

    參師不如參友。

    參友不如參闆頭聖僧。

    蓋師即難見。

    友則易逢。

    參師擇友。

    意在斯焉。

    福州長慶慧棱禅師。

    幼禀淳澹。

    初參雪峰。

    峰以默然示之。

    慶禮拜了退。

    峰微笑。

    而慶懷疑。

    遂晝夜不睡。

    歲久。

    坐破七個蒲團。

    亦無入作。

    一日堂前卷簾。

    忽然大悟。

    即作頌呈雪峰曰。

    也大差也大差。

    卷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解何宗。

    拈起拂子蓦口打。

    峰可之。

    謂玄沙曰。

    此子徹也。

    沙曰。

    未在。

    恐是意識着述。

    須更勘過始得。

    至次日。

    衆上堂問訊。

    峰謂慶曰。

    備頭陀未肯汝在。

    汝實證悟。

    對衆舉來。

    慶呈頌曰。

    萬象之中獨露身。

    唯人自肯乃方親。

    昔時謬向途中覓。

    今日看來火裡氷。

    峰謂沙曰。

    不可更是意識着述也。

    慶與保福。

    同參同證。

    機緣甚多。

    一日。

    保福問長慶。

    盤山道。

    光境俱亡。

    複是何物。

    盤山上堂曰。

    夫心月孤圓。

    光含萬象。

    光非照境。

    境亦非存。

    光境俱亡。

    複是何物。

    禅德譬如擲劍揮空。

    莫論及之不及。

    斯乃空輪無迹。

    劍刃無虧。

    若能如是。

    心心無知。

    全心即佛。

    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

    始為道矣。

    保福見洞山别語道。

    光境未亡。

    複是何物。

    點檢将來。

    二俱不了道。

    據二老宿。

    總未剿絕在。

    作麼生得剿絕去。

    一個壞世間相。

    一個樁立前塵。

    要長慶判斷道。

    作麼生得剿絕去。

    慶幼禀淳澹。

    初見雪峰。

    峰又默然示之。

    常時默坐。

    廢七蒲團。

    以淨名杜口答之。

    錯會者認為良久。

    寶峰照雲。

    芙蓉先師。

    内猶暖在。

    空劫大事。

    化為鬼窟。

    保福誡後。

    故雲。

    情知你向鬼窟裡作活計。

    僧問新羅陌岩禅師。

    如何是禅。

    岩雲。

    古冢不為家。

    古冢為家。

    豈非鬼窟活計。

    非但良久默然。

    鹽官道。

    思而知。

    慮而解。

    是鬼家活計。

    長慶道。

    我且是鬼窟裡作活計。

    汝又作麼生。

    保福道。

    兩手扶犁水過膝。

    天童頌道。

    及時節。

    力耕犁。

    誰怕春疇沒胫泥。

    拖犁拽擺。

    入泥入水。

    屈為今時也。

    通理大師。

    梵行直釋。

    屢舉此話。

    理極深玄。

    不通注釋。

    天童拈雲。

    俱亡未亡。

    奪人奪境。

    俱亡。

    盤山也。

    未亡。

    洞山也。

    人境俱奪。

    長慶也。

    天童祇知保福不肯長慶。

    争奈萬松不肯保福。

    智覺壽禅師唯心訣。

    或鬥奇特。

    而但故出身。

    俄沈識海。

    或着淨潔。

    而唯求寂默。

    返堕陰城。

    忽有人道。

    保福長慶。

    豈有此事。

    萬松道。

    舉一明三者。

    不妨伶利。

    恁麼則盤山洞山。

    豈有總未剿絕。

    長慶豈作鬼窟活計。

    萬松豈有不肯保福。

    太平本是将軍亂。

    不得将軍不太平。

     第二十一則乾峰三病 舉乾峰示衆雲。

    (别處人事)法身有三種病。

    (怨他河曲[((┐@一)/一/(暴-(日/共)))*見])二種光。

    (弄鬼眼睛)須是一一透得。

    (過也)更有照用同時。

    (和聲便打)向上一竅在。

    (腳根下薦取)雲門出雲。

    庵内人為什麼不知庵外事。

    (早是隔窗相眼)峰呵呵大笑。

    (黠兒落節遭他毒手)門雲。

    猶是學人疑處。

    (題破廟門)峰雲。

    子是甚麼心行。

    (學人罪過)門雲。

    也要和尚相委悉。

    (事發首身)峰雲。

    直須恁麼始得穩坐地。

    (切忌生根)門雲。

    喏喏。

    (未敢相保)天童拈雲。

    坐着病在膏肓。

    (正要人扶策)用着光不透脫。

    (切忌詐明頭)直饒縱橫十字。

    (莫即走)圓轉一機。

    (有勞神用)也未知有向上一竅在。

    (休得也)還得穩坐地麼。

    (誰家床榻)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浮生空自忙)。

     師雲。

    乾峰曹山疎山。

    皆洞山之子。

    雲門皆有機緣。

    唯乾峰數則話行。

    乾峰一日示衆雲。

    舉一不得舉二。

    放過一着。

    落在第二。

    雲門出曰。

    昨日有人從天台來。

    卻往徑山去。

    峰曰。

    明日不得普請。

    便下座。

    馬祖當時上堂。

    要展大機大用。

    不意百丈卷卻拜席。

    馬祖便吞聲飲氣。

    乾峰舉法身三種病二種光。

    照用同時。

    向上一竅。

    大鋪陣勢。

    被雲門羽扇綸巾。

    折沖於樽爼之上。

    後來雲門示衆。

    卻用乾峰陣勢。

    既無敵手。

    由他疋馬縱橫。

    雲門示衆雲。

    光不透脫有兩般病。

    一切處不明。

    面前有物是一。

    透得一切法空。

    隐隐地似有個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脫。

    又法身亦有兩般病。

    得到法身。

    為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堕在法身邊是一。

    直饒透得。

    放過即不可。

    子細點檢将來。

    有甚麼氣息。

    亦是病。

    乾峰示衆畢。

    雲門出衆來。

    便合問如何是三種病。

    二種光。

    照用同時。

    向上一竅。

    恁麼則雲門才是初機請益底人。

    是他得官不念閑文字。

    卻論并根桑棗樹。

    闊角水黃牛。

    誰共你之乎者也。

    乾峰覺知這裡使不着。

    不免陪笑賣楂梨。

    蓋覆将來。

    雲門放憨道。

    猶是學人疑處。

    乾峰恕己道。

    子是什麼心行。

    彼此敗露道。

    也要和尚相委悉。

    多虛不如少實道。

    恁麼始得穩坐地。

    乾峰汝颕之士利如錐。

    雲門幽冀之士鈍如錘。

    以錐刺錘。

    以錘挫錐。

    亦當摧矣雪窦道。

    若明得褒貶句。

    未必善因而招惡果。

    萬松道。

    祇取你口辯。

    天童拈雲。

    坐着病在膏肓。

    用着光不透脫。

    開口了合不得。

    合口了開不得。

    似這般有甚用處。

    直饒你縱橫十字。

    圓轉一機。

    也是我尋常用底。

    未知有向上一竅在。

    不因一事。

    不長一智。

    若非天童。

    幾乎忘卻。

    還得穩坐地麼。

    炕猶未暖。

    官事當行。

    法眼道。

    理極忘情謂。

    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天童善能用之。

    争奈弄巧成拙。

     第二十二則沩山問仰 舉沩山問仰山。

    (休作外)子一夏不見上來。

    在下面作何所務。

    (白日休閑過。

    青春不再來)仰雲。

    某甲鋤得一片畬。

    下得一籮種。

    (深談實相。

    善說〔要法〕)沩雲。

    子今夏不虛過。

    (心邪不覺口喎)仰雲。

    和尚今夏作什麼。

    (下不論上)沩雲。

    日中一飯。

    夜後一寝。

    (佛事門中。

    有勞神用)仰雲。

    和尚今夏亦不虛過。

    (當官不讓父)仰山道了乃吐舌。

    (見過於師。

    氷寒於水)沩雲。

    寂子何得自傷己命。

    (證父攘羊。

    家醜外揚)天童拈雲。

    少當努力。

    (有鋤有镢。

    且掊且斷)老合歇心。

    (管帶神情。

    救死不暇)這一夏總不虛過。

    (争奈時人不自知)為什麼仰山道了吐舌。

    (冒法而險。

    為而不知)若點檢得出。

    (清官易斷。

    不謾易算)禍不入慎家之門(守法而安。

    知而不為)。

     師雲。

    欲知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萬松常愛沩仰家風。

    父子投機。

    水乳和合。

    沩山一日喂鴉生飯次。

    回頭見仰山。

    乃雲。

    今日為伊上堂一上。

    仰雲。

    某甲随例得聞。

    沩曰。

    聞底事作麼生。

    仰曰。

    鴉作鴉鳴。

    鵲作鵲噪。

    沩雲。

    你争奈聲色何。

    仰曰。

    和尚适來道什麼。

    沩雲。

    我祇道為伊上堂一上。

    仰曰。

    為什麼喚作聲色。

    沩雲。

    雖然如此。

    驗過也無妨。

    仰曰。

    大事因緣作麼生驗。

    沩山豎起拳。

    仰曰。

    終是指東畫西。

    沩曰。

    子适來問什麼。

    仰曰。

    問和尚大事因緣。

    沩曰。

    為什麼喚作指東畫西。

    仰曰。

    為着聲色故。

    某甲所以問過。

    沩曰。

    并未曉了此事。

    仰曰。

    如何得曉了此事。

    沩曰。

    寂子聲色。

    老僧東西。

    仰曰。

    一月千江。

    體不分水。

    沩曰。

    應須與麼始得。

    仰曰。

    如金與金。

    終無異色。

    豈有異名。

    沩曰。

    作麼生是無異名底道理。

    仰曰。

    瓶盤钗钏劵。

    (盂盆)沩曰。

    寂子說禅。

    如獅子吼。

    驚散狐狼野犴之屬。

    以至沩山寝興。

    試令原夢。

    仰山度水。

    香嚴過茶。

    二子智慧神通。

    過於目連鹙子。

    沩山問仰山。

    久不上來。

    當何所務。

    三日不相見。

    莫将故眼看。

    仰峤以鋤畬下種對之。

    沩山賞其功行。

    楊無為問芙蓉楷。

    數年不見。

    參禅來。

    辦道來。

    蓉雲。

    不打這鼓笛。

    楊雲。

    恁麼則空遊山水。

    百無所能也。

    蓉雲。

    相别未久。

    善能高鑒。

    沩仰當行買賣。

    已是成交。

    欲令牙保分明。

    須要合同文契。

    咨和尚日用如何。

    沩山以中食夜寝對之。

    仰山道。

    亦不空過。

    鋤畬下種。

    道不空過即得。

    中食夜寝。

    道不空過即難。

    仰山覺斧鑿太深。

    回首吐舌懲悔。

    此處無金二兩。

    俗人沽酒三斤。

    沩山道。

    寂子何得自傷己命。

    靈龜曳尾。

    拂迹成痕。

    吐墨海魚。

    欲隐彌露。

    天童拈雲。

    少當努力。

    老合歇心。

    為複是佛法商量。

    為複是世谛流布。

    若點檢得出。

    一夏總不虛過。

    師吐舌雲。

    口是禍門。

     第二十三則趙州有無 舉趙州雲。

    有佛處不得住。

    (帶累平人)無佛處急走過。

    (恐無利益)天童拈雲。

    沉空滞迹。

    (堕坑落塹)犯手傷鋒。

    (撞頭磕額)俱未是衲僧去就。

    (一坑埋卻)直須莫入人行市。

    (怯戰不勝)坐他床榻。

    (着甚來由)正不立玄。

    (恐成贓濫)偏不附物。

    (怕惹官防)方能把住放行。

    (這邊那邊)有自由分(無可不可)。

     師雲。

    無盡燈錄。

    僧辭趙州。

    州問什麼處去。

    僧雲。

    學人拟向南方學佛法去。

    天童不叙來原。

    這僧拟往南方學佛法去。

    責情棒。

    早合吃三十。

    所以趙州豎起拂子道。

    有佛處不得住。

    又恐怕掉這僧在無事界裡。

    打淨潔球子。

    所以又道。

    無佛處急走過。

    天童拈到這恰好處便休。

    本錄更有語在。

    三千裡外。

    逢人莫得錯舉。

    萬松道。

    未發足以前。

    早已蹉過。

    僧雲。

    恁麼則不去也。

    萬松道。

    是何心行。

    何不早恁麼道。

    趙州道。

    去也由你。

    不去也由你。

    得恁麼自由性。

    所以趙州道。

    摘楊花。

    摘楊花。

    諸方晚進。

    多以折柳送行人。

    古樂府意。

    彷佛趙州。

    忽若院主問趙州。

    曾到底吃茶去。

    不曾到底為甚也吃茶去。

    趙州呼院主。

    主應喏。

    州雲。

    吃茶去。

    又作麼生彷佛趙州意。

    天童拈趙州意。

    先識病證。

    次設治方。

    然後但除其病。

    不除其法。

    所以道。

    沈空滞迹。

    犯手傷鋒。

    俱未是衲僧去就。

    這僧拟往南方學佛法。

    趙州先診出兩般病。

    然後對證設藥。

    直須不入人行市。

    不坐他床榻。

    正不立玄。

    偏不附物。

    所以趙州道。

    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即走過。

    雖治其沈空滞迹。

    立玄附物之病而不除。

    把定放行。

    随流得妙遊戲神通自在之法。

    還會麼。

    為甚如此。

    病多谙藥性。

    經效敢傳方。

     第二十四則臨濟賓主 舉臨濟兩堂首座齊下喝。

    (蝦蟆叫)僧問濟還有賓主也無。

    (問取蝦蟆)濟雲。

    賓主曆然。

    (咄)天童拈雲。

    殺人刀活人劍。

    在臨濟手裡。

    (天童萬松。

    豈可無分)雖然如是。

    當時便與一喝。

    (咄雲。

    即今亦不遲)直饒大騁神通。

    也祇得同聲相應(豈止在臨濟手裡)。

     師雲。

    風穴參雪峰。

    嘗問此話。

    峰叙與岩頭欽山進途。

    而值臨濟已逝。

    不及參見。

    則曰汝欲會。

    當問取他子孫可耳。

    穴後見南院颙。

    舉雪峰之意。

    院曰。

    雪峰古佛也。

    承天宗道。

    臨濟此語。

    走殺天下衲僧。

    我即不然。

    當時見僧舉。

    但雲一對無孔鐵錘。

    萬松咄雲。

    百雜碎。

    臨濟一日問洛浦。

    一人行棒。

    一人行喝。

    那個親。

    浦雲。

    總不親。

    濟雲。

    作麼生得親。

    浦便喝。

    濟便打。

    蓋臨濟宗風。

    當陽獨露。

    全機大用。

    不貴言說。

    當時若問萬松。

    兩堂首座齊喝。

    還有賓主也無。

    咄雲。

    賓主曆然。

    臨濟有語無喝。

    天童有喝無語。

    如今殺人刀。

    活人劍。

    在萬松手裡。

    忽有人問。

    那個是賓。

    那個是主。

    咄雲。

    具眼底辨取。

     第二十五則洞山賓主 舉洞山問隐山。

    (此回蹉過。

    他後難逢)如何是主中主。

    (這話)隐雲。

    長年不出戶。

    (出也)洞雲。

    如何是主中賓。

    (特來參見和尚)隐雲。

    青山覆白雲。

    (去離不得)洞雲。

    賓主相去幾何。

    (一有多種)隐雲。

    長江水上波。

    (二無兩般)洞雲。

    賓主相見。

    有何言說。

    (兩口同一舌)隐雲。

    清風拂白月。

    (不動唇皮善舉揚)天童拈雲。

    主也雲藏頂相。

    (仰望不及)賓也雪壓眉棱。

    (父少兒子老。

    舉世所不信)相去也門司有限。

    (王入深宮。

    臣歸私室)言說也玉振金聲。

    (他日如何舉似人)我此四句。

    且道與隐山是同是别。

    (因修者易。

    創立者難)叢林具眼者試請辨看(有名不在镌頑石)。

     師雲。

    潭州龍山禅師。

    參馬祖。

    得道。

    隐潭州龍山。

    無人知者。

    山行迷路。

    或到之。

    一僧至。

    隐問自何而來。

    僧曰。

    某老宿處來。

    隐曰。

    老宿有何言句。

    僧曰。

    他雲。

    說則千句萬句。

    不說則一字也無。

    隐曰。

    恁麼則蠅子放卵也。

    僧作拜。

    隐打之。

    洞山悟本。

    與密師伯到山前。

    見流水中有菜葉。

    撥草行六七裡。

    忽見隐在庵前。

    便問此山無路。

    阇黎輩向何處來。

    洞曰。

    無路且置。

    和尚自何而入。

    隐曰。

    我不曾雲水。

    洞曰。

    和尚住此山多少時也。

    隐曰。

    春秋不涉。

    洞曰。

    此山先住。

    和尚先住。

    隐曰。

    不知。

    洞曰。

    何謂不知。

    隐曰。

    我不從人天來。

    洞山良久。

    方問此話。

    隐山答畢。

    又問和尚見個甚麼道理。

    便住此山。

    隐曰。

    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

    直到如今無消息。

    隐因有頌示之曰。

    三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把是非來辯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隐自是焚庵。

    遁入深山幽寂之處。

    不知所在。

    猶自号隐山焉。

    無盡燈。

    主中主。

    作賓中主。

    為對下句主中賓。

    然失洞上四賓主血脈。

    僧問洞山如何是主中主。

    山雲。

    阇黎自道取。

    僧曰。

    某道得底是客中主。

    如何是主中主。

    山曰。

    與麼道則易。

    相續也大難。

    故天童作主中主。

    與答辭長年不出戶。

    不失血脈。

    洞問如何是主中賓。

    隐雲。

    青山覆白雲。

    洞山嘗雲。

    青山白雲父。

    白雲青山兒。

    白雲終日倚。

    青山總不知。

    洞雲。

    賓主相去幾何。

    待相去即向你道。

    隐雲。

    長江水上波。

    正與法界觀中海波喻合。

    或問恁麼則禅不出教意。

    向道教還出得禅意麼。

    或曰。

    禅教相去幾何。

    恰道長江水上波。

    何得忘卻。

    洞問賓主相見。

    萬松道。

    還有眼麼。

    有何言說。

    還有口麼。

    隐雲。

    清風拂白月。

    且道是何章句。

    賓向主說。

    則清風拂白月。

    主向賓言。

    則白月照清風。

    此猶是主中賓。

    賓中主邊事。

    若是主中主。

    賓中賓。

    了沒交涉。

    天童拈道。

    主也雲藏頂相。

    且道與前青山覆白雲。

    還相濫不。

    前句先山後雲。

    若作青山起白雲。

    意更穩順。

    今言覆者。

    好雲無事不離山也。

    天童雲藏頂相。

    不必是山。

    投子頌雲。

    無見頂露雲攢急。

    既是無見頂相。

    明主邊事。

    更用雲攢。

    明主中主也。

    洞山道。

    道無心合人。

    人無心合道。

    欲識個中意。

    一老一不老。

    雪壓眉棱。

    主中賓也。

    天童道。

    絲綸降。

    号令分。

    寰中天子。

    塞外将軍。

    中外君臣。

    各安其分。

    門司。

    有限也。

    或謂玉振金聲。

    梵音深妙也。

    你且道清風拂白月。

    有多少音響。

    竹林海巨川頌風鈴雲。

    銅唇鐵舌太尖新。

    樓角懸來不記春。

    言外百千三昧法。

    因風說與個中人。

    且道他道甚來。

    善學柳下惠。

    終不師其迹。

    天童四句與隐山何别。

    更聽風鈴。

    子細分辨。

     第二十六則雲門佛法 舉雲門雲。

    (龍王善降)佛法大煞有。

    (擔取來填枯井)祇是舌頭短。

    (争奈口門寬)複自雲長也。

    (非但上至梵天。

    遍覆剎塵世界)天童拈雲。

    雲門大師。

    雖然自起自倒。

    (天使其人不自由)要且車不橫推。

    理無曲斷(明廉暗察。

    審錄難瞞)。

     師舉烏石靈觀禅師雲。

    若言我不道。

    即啞卻我口。

    若言我道。

    即秃卻我舌。

    覺範道。

    佛法大有。

    祇是牙痛。

    雲門首身。

    免挂後人唇齒。

    早有天童。

    放伊不過。

    祇見螳螂之前攫。

    不覺彈丸之後随。

    雲門舌長。

    天童點檢了也。

    更有一個。

    且待别時。

     第二十七則沩仰摘茶 舉沩山與仰山摘茶次。

    (大衆普請宜先到)沩雲。

    終日祇聞子聲。

    不見子形。

    (茶樹焉能鬲得伊)仰便撼茶樹。

    (觌面相呈不較多)沩雲。

    子祇得其用。

    (祇道得一半)仰雲。

    未審和尚如何。

    (非但聞聲。

    亦見其形)沩良久。

    (到退三千)仰雲。

    和尚祇得其體。

    (六月債負熱厮還)沩雲。

    放子三十棒。

    (早來三十。

    替和尚吃)天童拈雲。

    沩山仰山。

    父父子子。

    (夜半潑墨。

    日午點燈)叢林盡道各得一橛。

    (誰信道這橛是那橛。

    那橛是這橛)殊不知天共白雲曉。

    水和明月秋(莫逆之友。

    休分彼此)。

     師舉首山念雲。

    夫為宗師。

    須具擇法眼始得。

    當時不是沩山。

    便是扶籬摸壁。

    萬松道。

    酒不醉君子。

    棒不打好人。

    琅琊雲。

    五更侵早起。

    更有夜行人。

    萬松道。

    澤廣藏山理能伏豹。

    琅琊又雲。

    若不是沩山。

    洎合打破蔡州。

    萬松道。

    倒得田單七十城。

    玄覺謂三十棒雲。

    且道過在什麼處。

    萬松道。

    再犯不容。

    和聲便打。

    佛鑒雲。

    張公乍與李公友。

    待罰李公一杯酒。

    倒被李公罰一盞。

    好手手中無好手。

    萬松道。

    某甲吃米。

    不似和尚吃鹽多。

    沩仰父子。

    相見不對面。

    對面不相見。

    一人得用。

    令不孤行。

    一人得體。

    道無不在。

    仰山克己複禮。

    卑不動尊。

    沩山正令當行。

    殺人見血。

    念法華。

    琅琊覺。

    羨沩山父子。

    舉臨濟家風。

    佛鑒服手搰了。

    難逢快便。

    不是天童拈出。

    沈埋洞上宗風。

    最好是父父子子。

    不同君君臣臣。

    三綱五常。

    世谛流布。

    仰山得用。

    沩山得體。

    諸方皆為各得一橛。

    而不劈開兩破。

    富那夜奢問馬鳴曰。

    鋸義者何。

    鳴曰。

    與師平出。

    鳴問木義者何。

    奢曰。

    汝被我解。

    還會天童雲天水月麼。

    穴細金針才露鼻。

    芒長玉線妙投關。

     第二十八則楞嚴推心 舉楞嚴會上世尊告衆雲。

    若能推底是汝心。

    則認賊為子。

    (換了屋梁)修山主雲。

    若能推底不是汝心。

    則認子為賊。

    (忍為絕後計)天童拈雲。

    如今推也。

    是子是賊。

    (即在人心反覆間)買帽相頭。

    (莫使直中直)食魚去骨(須防人不人)。

     師舉楞嚴經雲。

    阿難言。

    如來現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

    我将為心。

    佛言。

    咄。

    阿難。

    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

    避座合掌。

    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

    至於今生。

    認賊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輪轉。

    唐唯悫法師。

    科此經名八處征心。

    一神湯内瀉。

    二靈膏返熁。

    三針治内障。

    四火角返搜。

    五神咒鞭治。

    六金刀坼腦。

    七針骸補助。

    此科第八名膏肓出鬼。

    天童略舉雲。

    若能推底是汝心。

    則認賊為子。

    衲僧門下。

    謂之認奴作郎。

    昔陶淵明藍輿。

    一子與仆舁之。

    指仆谕子曰。

    此亦人子也。

    善待之。

    長者之言也。

    世諺有雲。

    甯憐有力之奴。

    不愛無力之子。

    與前淵明之言。

    暗合吾宗。

    即妄即真。

    點化之旨。

    安國瑫雲。

    得之於心。

    伊蘭作栴檀之樹。

    失之於旨。

    甘露乃蒺藜之園。

    修山主道。

    若能推底不是汝心。

    則認子為賊。

    白玉碾作象牙梳。

    黃金打作鍮石筯。

    弄巧成拙。

    有如此者。

    天台智者道。

    有人幼離鄉。

    年長血氣方剛。

    聞父在鄉中為惡少年所欺。

    含恨還鄉。

    圖雪父恥。

    路人相伴。

    将至父舍。

    忽逢其雠。

    同伴戲之。

    指為其父。

    歸人拜跪。

    鳴抱感泣。

    同伴笑曰。

    實汝父仇。

    歸人欲打。

    手不能舉。

    及至見父亦不感泣。

    此谕無作四谛。

    苦即是滅。

    集即是道。

    無滅道可修。

    無苦集可斷。

    上生經道。

    不修禅定。

    不斷煩惱。

    佛記此人。

    成佛無疑。

    近歲陳秀玉學士。

    嘗問萬松。

    彌勒菩薩。

    為什麼不修禅定。

    不斷煩惱。

    萬松道。

    真心本靜。

    故不修禅定。

    妄想本空。

    故不斷煩惱。

    士複問香山大潤和尚。

    山曰。

    禅心已定。

    不須更修。

    斷盡煩惱。

    不須更斷。

    複問竹林海巨川。

    川曰。

    本無禅定煩惱。

    士曰。

    唯此為快耳。

    楞嚴認賊為子。

    山主認子為賊。

    不是則業識茫茫。

    是則神通妙用。

    智覺禅師唯心訣雲。

    癡愛成解脫真源。

    貪瞋運菩提大用。

    妄想興而涅盤現。

    塵勞起而佛道成。

    天童道。

    如今推也是子是賊。

    一般面草。

    由人做造。

    相頭買帽。

    比腳栽靴。

    他家自有兒孫。

    将來使用恰好。

    吃飯防噎。

    食魚去骨。

    常作賊心。

    莫拈他物(參)。

     第二十九則長慶有望 舉長慶雲。

    總似今日老胡有望。

    (自從胡亂後。

    鹽醋更豐饒)保福雲。

    總似今日老胡絕望。

    (社歌醉舞。

    帶累平人)天童拈雲。

    富嫌千口少。

    (得之本有)窮恨一身多(失之本無)。

     師雲。

    無盡燈。

    作總似今夜有望。

    絕望。

    圓通善國師。

    見玄悟玉。

    香山彜。

    言涉嘲谑。

    責曰。

    總似汝輩。

    佛法豈到今日。

    有以見先德憂念叢林之切矣。

    達磨西來。

    九年面壁。

    始遇知音。

    今長慶保福。

    列剎相望。

    鐘梵交鳴。

    長慶一千五百人。

    保福七百餘人。

    大弘雪峰之道。

    儀型禅苑清規。

    祖述少林。

    老胡有望也。

    洪州武甯慧安禅師。

    與圓通秀鐵壁。

    同參天衣懷為法屬。

    性皆剛直。

    安苦硬恬潔。

    非秀公若也。

    安居武甯荒村破院。

    單丁三十年。

    而圓通應诏住法雲。

    其威光烜然。

    可以引緻法友。

    而升青雲。

    或時以書緻安。

    安未嘗拆而棄之。

    侍者不解其意。

    問之。

    安曰。

    吾始以秀有精彩。

    今知其癡也。

    夫出家兒。

    冢間樹下。

    辦那事。

    如救頭然。

    無故於八達衢頭。

    架大屋。

    養數百閑漢。

    此真開眼尿床。

    吾何複對語哉。

    然吾宗自此益微矣。

    汝輩猶能見之。

    今保福七百餘人。

    武甯所謂吾宗自此益微矣。

    故雲老胡絕望也。

    此猶是門庭施設邊事。

    若也入理深談。

    天童道。

    窮恨一身多。

    武甯單丁。

    猶為分外。

    不見道。

    若立一塵。

    家國興盛。

    野老颦蹙。

    不立一塵。

    家國喪亡。

    野老讴歌。

    且道那個底是。

    碧岫峰頭思大口。

    紅塵堆裡志公心。

     第三十則石霜出世 舉僧問石霜。

    真身還出世也無。

    (世還出真身也無)霜雲。

    不出世。

    (還入世也無)僧曰。

    争奈真身何。

    (是出是入)霜雲。

    琉璃瓶子口。

    (是世是身)天童拈雲。

    通身及盡。

    (綿綿不漏絲)徹底無功。

    (了了忘擔荷)撒手興來。

    (雲尚無心能出岫)随處得用。

    (賣盡風流不着錢)還識石霜老漢麼。

    (左右覓便)當堂無影迹。

    (窮便窮如範丹)遍界不曾藏(富便富如石崇)。

     師雲。

    将為石霜祇會枯木死株。

    内紹外紹。

    今日負急臨危。

    便道琉璃瓶子口。

    洞山道。

    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

    於斯見矣。

    這僧知而故問道。

    真身還出世也無。

    石霜一往泛然而答道不出世。

    今諸方教乘師德。

    推讓禅老。

    為出世間人。

    将謂高超三界。

    首出萬靈也。

    昔王山法祖。

    侍磁州大明。

    戮力十年。

    躬為侍者。

    秘重深嚴。

    不見參學。

    一旦抽單。

    罔不疑怪。

    或問大明。

    侍者何往。

    明曰。

    諸方來諸方去。

    何介意哉。

    又問參學何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