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從第三十八經盡第四十經)

關燈
果。

    前中分五。

    一明增上果。

    有增上用故。

    二此善男子善得人身下。

    等流果。

    亦滿普賢功德行故。

    三若生人天下。

    異熟果。

    乘因感果故。

    四悉能破壞下。

    士用果。

    有菩薩用故。

    五悉能解脫下。

    離系果。

    八支聖道滅煩惱故。

    二又複是人臨命終時下。

    别明淨土果。

    於中二。

    先顯法功能。

    後别明勝果。

    今初。

    謂報盡舍命。

    一切不堕。

    唯此願王。

    引生淨土。

    同無常經。

    眷屬皆舍去。

    财貨任佗将。

    但持自善根。

    險道充糧食。

    後到已即見下。

    别明勝果。

    於中亦二。

    先正化生。

    亦異熟果。

    乘此善因。

    淨土生故。

    後得授記已下。

    利生大用。

    亦士用果。

    三不久當坐下。

    究竟成佛果。

    亦離系果。

    究竟離故。

    然前段中。

    初一現果。

    今此成佛。

    即後報果。

    中間諸果。

    皆是生報。

    唯一論行。

    五果具足。

    三報昭彰。

    終至菩提。

    于何不習。

     [○@△]大文第三。

    善男子彼諸衆生下。

    結勸受持分。

    於中三。

    初結前勝德。

    上猶略歎。

    今說無盡。

    次是故汝等下。

    正明勸持。

    通十法行。

    後是諸人等下。

    重舉勝德。

    殷懃顯德。

    意在勸持。

    然此一卷。

    文少義豐。

    寔修行之玄樞。

    乃華嚴之幽鍵。

    功高德遠。

    何不修持。

    西天道流。

    未有不習也。

     [△@○]第二爾時普賢下。

    偈頌總有六十二偈。

    亦分三段。

    第一五十二偈。

    頌前正示普因。

    第二七偈。

    頌顯經勝德。

    第三三偈。

    頌結勸受持。

     [○@、]初中有二。

    先别頌十門。

    後一偈總頌無盡。

    前中文但有八。

    後三合故。

    初有二偈。

    頌禮敬諸佛。

    於中。

    初二句頌所禮。

    次一句能禮。

    次句明周遍。

    次句辨遍因。

    後三句。

    别顯禮相。

    謂一一佛所。

    各有多身。

    一一己身。

    能起多禮。

    故晉經雲。

    一一如來所。

    一切剎塵禮。

    二有二偈。

    頌稱贊諸佛。

    三有三偈。

    頌供養如來。

    此中唯說本行供養。

    不頌校量法供養勝。

    豈得唯舉劣供養耶。

    明知長行校量本行。

    四有一偈。

    頌忏悔惡業。

    五有一偈。

    頌随喜功德。

    六有一偈。

    頌請轉法輪。

    七有一偈。

    頌請佛住世。

    八所有禮贊供養福下四十偈。

    合頌後三。

    以後三行皆回向故。

    八九但是回向别義。

    八随佛學。

    是向菩提。

    通於二例。

    九順衆生。

    是向衆生。

    一向利他。

    故此三門不相舍離。

    文中二。

    先三十六偈。

    合頌三門。

    後四偈願生淨土。

     [△@●]前中三。

    初一偈總标回向。

    二三十四偈。

    别頌三門。

    三有一偈。

    結皈回向。

    彌顯三門皆回向也。

     [△@⊙]今初。

    以該八九。

    故不依前。

    次三句。

    牒前所回善根。

    八九二門屬回向故。

    但牒前七。

    第四一句。

    正明回向。

    略舉二處。

    實際離相。

    遍該於二。

    在無盡中。

     [△@⊙]二三十四偈。

    别頌三門。

    即分為三。

    雖同回向。

    長行既開。

    故略标别義。

    初二偈。

    頌随如來學。

    二有二偈。

    頌恒順衆生。

    以順衆生即順諸佛故。

    先舉諸佛。

    又佛坐樹下為化生故。

    故晉譯雲。

    如來坐道場。

    菩薩衆充滿。

    令十方衆生除滅諸煩惱。

    明知相連。

    三我為菩提修行時下三十偈。

    頌前回向。

    前略。

    今廣。

    此下大願。

    亦是伽陀。

    然回向與願。

    大同小異。

    異謂回向要有所回。

    發願無善亦可要誓。

    言大同者。

    十回向位大願為體。

    總願别願皆回向故。

    今此即是回向大願。

    文有十願。

    全同初地。

    但次不同。

    彼中次者。

    一供養願。

    二受持願。

    三轉法輪。

    四修行二利。

    五成熟衆生。

    六承事。

    七淨土。

    八不離。

    九利益。

    十成正覺。

    今次如經。

    文分為二。

    初二十二偈。

    别發大願。

    後有八偈。

    總結大願。

     [△@、]前中十願。

    即為十别。

     第一二偈。

    明受持願。

    亦名護法願。

    故十地經雲。

    願受一切佛法輪。

    願攝一切佛菩提。

    願護一切諸佛教。

    願持一切諸佛法。

    今文初句攝菩提。

    次句持佛法。

    次二句護佛教。

    修行戒行。

    為護行故。

    破穿之義。

    已見上文妙住章中。

    後偈願受一切佛法輪。

    即是如來以一切音而說諸法。

    今能遍受故。

    上經雲。

    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

     二有二偈。

    修行二利願。

    於中。

    一切妙行皆成就者。

    此是總句。

    謂廣大無量世出世間種種行故。

    亦行方便。

    餘句為别。

    初句行體。

    即十波羅蜜。

    除蔽清淨。

    第三句是行業。

    以十度行。

    淨十種蔽。

    助真如觀。

    淨十障故。

    [利-禾+垂]後偈行相。

    於諸惑業。

    得解脫者。

    即出世間行。

    及魔境界世間道中。

    得解脫者。

    即世間行。

    猶如蓮華及日月喻。

    雙喻二行。

    處於世界。

    猶如虛空。

    亦如蓮華不着水故。

    身心清淨。

    超彼岸故。

    上之七句。

    皆是能增長行。

    第二句是所增長心。

    由依此義。

    此行亦名心增長行。

    故十地雲。

    令其受行心得增長。

     三悉除一切惡道苦下。

    有二偈。

    成熟衆生行願。

    第五句總。

    餘句為别。

    初句離苦。

    因果皆離。

    次句得樂乃至涅盤。

    第三豎長。

    第四橫遍。

    後三句總結長時所成因果。

    即十地經。

    令安住一切智智道。

     四有二偈。

    明不離願。

    謂願於一切衆生恒不離佛及諸菩薩。

    得同意行故。

    亦名心行願。

    願不離一乘故。

    初句為總。

    同志一乘故。

    餘句為别。

    於中。

    先三句自分行同意業。

    同者平等一緣故。

    身業同者。

    同得如意神通故。

    語業同者。

    同說一味法故。

    上即三輪同。

    一切行願同者。

    若福若智。

    萬行皆同。

    後一偈勝進同。

    以更成益複顯示故。

     五願常面見下二偈。

    供養願。

    願供勝田故。

    第三句為總。

    興廣大供故。

    大有六種。

    一心大。

    無疲厭故。

    二供具大。

    财法正行皆具足故。

    财供攝在總句。

    法正行。

    即第五六句。

    三福田大。

    即初二句。

    四攝功德大。

    即第七句中。

    究竟普賢道。

    是勝功德故。

    五因大。

    即第七句中清淨二字。

    如空清淨。

    為無常果及常因故。

    六時大。

    即第八句。

     六有二偈。

    明利益願。

    願於一切時。

    恒作利益衆生事業。

    無空過故。

    亦名三業不空願。

    前偈修福智等。

    為不空因。

    獲無盡藏。

    是不空果。

    謂暫見身。

    則必定佛法。

    暫聞音聲。

    則得實智慧。

    才生淨信。

    則永斷煩惱。

    得如大藥王樹身。

    得如如意寶身。

    名功德藏。

    後偈利益時處。

    謂遍於時處。

    求能益法。

    利衆生故。

    故地經雲。

    乘不退輪。

    修菩薩行。

    今見諸佛演菩薩行。

    即乘教輪修菩薩行。

     七普盡十方下。

    有三偈。

    明轉法輪願亦名攝法上首。

    謂佛轉法輪。

    願皆攝取而轉受故。

    文中。

    初偈轉法輪處。

    苦據有修行言。

    合屬前段。

    為修行處。

    前已有處。

    此中晉譯及興善本。

    皆無修行。

    故屬此段。

    次一偈能轉圓音。

    次二句轉法輪時。

    第十一句所轉法輪。

    末後一句。

    即能攝方便。

     八有二偈。

    明淨土願。

    願清淨自土。

    安立正法。

    及能修行諸衆生故。

    略無淨土之言。

    以影在後段故。

    而具淨土七種淨義。

    初偈即同體淨。

    以同法性故。

    令一多互相即入。

    今文雖辨念劫圓融。

    意取持中圓融之剎。

    二有半偈。

    明自在淨。

    如摩尼珠。

    美惡斯現。

    自在圓通。

    是故。

    文雲於一念見。

    舉其佛者。

    顯是佛土。

    三亦常入佛境界中者。

    即是因淨。

    因有二種。

    一者生因。

    謂六度等。

    如淨名說。

    二者依因。

    此複有二。

    一鏡智淨穢。

    為土所依。

    二後智通慧。

    為土所依。

    此二皆是諸佛境界。

    又境界者即是相淨。

    謂七珍等。

    第八一句。

    攝於三淨。

    謂四以如幻二字即是果淨。

    果亦有二。

    一所生果。

    即是相淨。

    略在境界。

    廣則影在後承事中。

    二示現果。

    臨機示現。

    故雲如幻。

    五解脫威力。

    即受用淨。

    謂受用淨土。

    離過成德。

    如用香飯得三昧等。

    今解脫煩惱。

    即是離過。

    道力之能。

    即是成德。

    故地經雲。

    成就清淨道。

    六梵本此句。

    無及成字。

    有眷屬字。

    即是住處衆生淨。

    人寶為嚴故。

    七者相淨。

    已如前說。

     九於一毛端下有二偈。

    明承事願。

    願往諸佛土。

    常見諸佛。

    恒時敬事。

    聽受法故。

    第八句為總。

    餘皆是别。

    初之一偈。

    即承事處。

    初二句通是真實義相。

    互相涉入。

    如帝網故。

    就中。

    三世莊嚴剎。

    即一切相淨土體相。

    有差别故。

    第三句即無量相。

    謂前二相遍十方故。

    其第四句。

    辨能知見故。

    地經雲。

    智皆明了。

    現前知見。

    明唯智知。

    非識境故。

    故梵本雲。

    我甚深入莊嚴剎。

    深入有二。

    一智深入。

    二身深入。

    入彼莊嚴剎中。

    承事如來。

    非嚴淨彼。

    若去而字下加剎字。

    理無違矣。

    第五一句所承事佛所有佛故。

    六七二句。

    即承事時。

    八相時故。

    地經之中。

    但列土相。

    殊阙此經。

     十有三偈成正覺願。

    願與一切衆生。

    同時皆得無上菩提。

    恒作佛事故。

    文有十二力。

    前九明業用。

    後三結因成果。

    前中九句。

    有其七業。

    前之六句。

    力字居中。

    一初句即自在業。

    以神通力普周遍故。

    二一句示正覺業。

    不離一毛端處。

    而於一切處八相成道。

    故名普門。

    合雲以大乘力遍普門。

    謂大乘稱理。

    互相即入。

    而普遍故。

    三次三句。

    即說實谛業。

    謂說實谛。

    令物悟故。

    文中通舉說德及益。

    謂一以智行力内滿功德。

    二以大慈力。

    普覆而說故。

    梵本雲。

    以智行力功德滿。

    以大慈力覆一切。

    後句以福德力遍清淨。

    即是自他離障。

    亦說之益。

    四次第六句即證教化業。

    說自所證。

    以化物故。

    謂以菩提智。

    契涅盤理。

    故無所依。

    梵本雲。

    以智慧力無所依。

    五一句種種說法業。

    具足定慧方便等故。

    六一句不斷佛種業。

    積集菩提。

    佛種豈斷。

    七一句法輪複住業。

    依大智慧。

    能淨一切諸善根故。

    後三句結因成果。

    由内伏煩惱外降諸魔。

    普賢行圓。

    故成菩提。

    亦可後三複為三業。

    以成圓十八。

    摧滅煩惱業。

    九降伏魔怨業。

    十普圓勝圓業。

    上已别說。

    十願竟。

     [△@、]第二有八偈。

    總結大願。

    於中二。

    先有三偈。

    總結十願。

    後有五偈。

    結歸二聖。

    今初。

    前之八海結前九願。

    後之一偈。

    結正覺願。

    前中謂一淨土願。

    二成熟衆生願。

    三轉法輪願。

    四受持願。

    五修行二利願。

    六利益願。

    由願圓故。

    七有二願。

    親近二字即承事願。

    供養二字即供養願。

    諸佛海言通上二願。

    八即不離願。

    不離同志。

    故長時無倦。

    後偈結正覺者。

    以三世因圓正覺果滿故。

    二一切如來下五偈。

    結歸二聖。

    及攝所餘。

    歸二聖者。

    謂普賢文殊。

    彰行所屬。

    亦即釋成普賢行願。

    名法門主故。

    言攝所餘者。

    謂餘不說一切大願。

    是故文雲一切願海。

    即同地經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大願。

    文中二。

    初二偈。

    偏同普賢。

    後三偈。

    雙齊二聖。

    今初。

    所以同者。

    普賢行故。

    稱法界故。

    言長子者。

    最尊勝故。

    出現亦雲。

    誰是如來法長子故。

    若表法者。

    即表法界。

    先萬物生。

    無過此故。

    如有偈言。

    普賢真身遍法界。

    能為世間自在主。

    無始無終無生滅。

    性相常住等虛空。

    既無有始。

    則是長義。

    不舍因行。

    故為佛子。

    但雲同等。

    非但無量阿僧祇願。

    如法界量無盡行願皆悉願同。

    後三偈。

    雙同二聖者。

    文殊表解。

    解發願故。

    普賢表行。

    依解起行故。

    故願與行。

    分屬二聖。

    理實皆通。

    又表理智。

    一相契合。

    行願相扶。

    所以雙同。

     [△@⊙]第三一偈。

    結皈回向者。

    上來諸願。

    皆屬回向。

    彌顯三段。

    皆屬回向。

     [△@●]第二願我臨欲下四偈。

    願生淨土。

    全同長行。

    顯經勝德轉生之益。

    此令起願。

    彼約說益。

    為意不同。

    然準興善三藏所譯。

    從文殊師利勇猛智下。

    兼此四偈。

    并在顯經勝德之末。

    末後二偈之前。

    即頌長行。

    則此下十二偈。

    并頌顯經勝德。

    應分為四。

    初五偈頌生淨土。

    次二偈頌校量聞經功德。

    次四偈頌通顯五果。

    後一偈頌究竟果。

    即應改於願我二字。

    為是人字。

    則無惑矣。

    今且依文。

    文則可知。

    不生華藏而生極樂。

    略有四意。

    一有緣故。

    二欲使衆生歸憑情一故。

    三不離華藏故。

    四即本師故。

     [○@、]第二一偈。

    總頌十門。

    總結無盡。

    亦别屬十願十無盡句。

    第二十方所有下七偈。

    頌顯經勝德。

    文亦分二。

    先有二偈。

    頌前校量聞益。

    後五偈頌通顯諸行益。

    長行有三。

    一通明五果。

    二别明淨土果。

    三究竟菩提果。

    其生淨土。

    在前願中。

    但頌初後。

    即分為二。

    前四偈。

    頌通顯五果。

    後一偈。

    頌究竟果。

    今初。

    文具五果。

    初偈增上果。

    次偈等流果。

    次偈離系果。

    次半偈異熟果。

    後半偈士用果。

    後一偈。

    頌究竟果。

    可知。

     [○@、]第三三偈。

    頌結勸受持。

    初半偈結前諸行。

    次一偈半。

    重顯勝益。

    後一偈結成回向普及衆生。

     △第三爾時普賢菩薩下。

    結說贊善。

    乃是義生。

    此會入定。

    未有佛說。

    古德共立佛令頓證。

     ◎大文第三。

    爾時世尊下。

    流通分。

    於中二。

    先指所說法。

    後時衆受持。

    今初。

    向普賢說已是義結。

    今雲佛說。

    亦是義生。

    意欲總該。

    亦有二意。

    一此之一會。

    佛為會主。

    雖諸善友。

    以總該别。

    亦屬佛說。

    二遍該九會。

    以皆不起菩提樹王。

    遍一切處。

    一時頓說。

    向見普賢。

    在菩提場。

    攝末皈本。

    以本該末。

    并為佛說。

     二文殊師利菩薩下。

    時衆受持。

    於中亦二。

    先列能持衆。

    後總顯受持。

    前中三。

    一列菩薩。

    次列聲聞。

    後列雜類。

    今初。

    文有四類。

    前之二類。

    多在此會。

    第三普賢。

    義通常随。

    則遍該九會。

    第四種種世界普來集會。

    迹通二義。

    一是前來遠集新衆。

    二通九會。

    集有遠近。

    而梵本無文。

    二大智舍利弗下。

    列聲聞衆。

    唯局此會。

    三并諸人天下。

    列雜類衆。

    二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彰其信受。

    通前諸衆。

    然此流通。

    偏通第九。

    若通九會。

    於理無違。

    何必将斯。

    要該九會。

    又準前例。

    說法之後。

    尚阙現端及證成等。

    但案梵文。

    足有終始。

     我佛昔於大劫海  修行苦行為衆生  證此難思解脫門  何幸得聞能贊演  願此勝因皆上薦  寶祚長安帝道昌  四恩百辟及含生  同證玄門齊智海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十 此疏十卷之内始五卷不慮自梅尾奉感得之為具一部末五卷借諸人之筆功奉終全部為如意輪院常住所安置也今年禦堂新造之刻并造佛之務勵書寫之志冀佛教傳持而學林枝茂佛閣不朽而香華不怠爰(光經)苟依所望難點止書外題雖恐惡翰隻仰結緣而已。

     應永年九月十六日金剛佛子澄賢(夏藹十生年十六) 一本奧記雲。

     右正元華嚴疏二十卷大藏阙亡有年所矣紹興己巳圓證大師義和得之於梁公禦藥鼎來吳江例囊并勸緣镂闆才辨十二卷先公知府良中因過師談華嚴得疏讀之不能去手欣然囑師足其八卷又得綱要且欲手書未幾傾背俱不及成溥等痛心泣血追述先志亟命刊印式遇外除飯僧徧施闡揚佛旨普益後人福利所皈畢助超往。

     紹興二十五年十月十一日孤哀子溥浚溉濯泣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