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從第三十八經盡第四十經)
關燈
小
中
大
際即豎說無盡。
名究竟功德。
究竟無盡故。
在總結中。
△第二二偈。
結德無盡。
於中二。
先一偈。
正結無盡德。
顯上諸德究竟無盡。
十無盡界不可盡故。
文舉五事。
反顯無盡。
後偈勸信令欣。
一念信樂。
必獲佛德。
一念疑心。
永失大利。
損益相對。
理數然矣。
古師亦有将後二偈為大部流通。
非唯文局佛功德偈。
況今此後。
更有新文。
(已下第四十經)。
第五爾時普賢菩薩下。
重示普因。
此一卷經。
前經數譯皆所未有。
古德判雲。
經來未盡。
故無流通。
斯言驗矣。
晉代譯主。
先朝辨正。
是二三藏。
皆譯出偈雲。
是跋陀室利菩薩所造。
虛言賢吉祥。
而阙長行。
良以西天頻遭毀滅。
緻令大部或斷或連。
今梵本昭彰文勢連續。
普賢賢首。
名雖少異。
同居佛會。
經無惑矣。
文中三。
第一結前所說。
第二正示普因。
第三結說欣慶。
△今初。
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指前廣偈。
告諸已下。
結說不盡。
即是前文末後偈意。
前雲無人能盡說佛功德者。
猶謂通因。
今明果人勝。
而且多曆時長久。
相續無間。
說尚不盡。
況於凡小。
以是究竟無盡法故。
△第二若欲成就此功德下。
正示普因即廣說能證普賢行願。
令入法界。
則成如來勝。
功德故若不依此普賢行修。
設經多劫亦不成故。
文分二别。
先長行。
後偈頌。
[△@○]前中。
文有三分。
第一正顯普因分。
第二顯經勝德分第。
三結勸受持分。
[○@△]初分有四。
第一标示所應。
第二征列名數。
第三牒名别解。
第四結益令知。
[○@、]今初此功德門。
指上佛功德。
應修已下。
正示普因。
希欲為願。
造修為行寄圓說十。
[○@、]第二何等為十下。
征列名數。
然此即是常行禮忏。
諸經論中開合不同。
若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總有八重。
一供養。
二贊德。
三禮佛。
四忏悔。
五勸請。
六随喜。
七回向。
八發願。
或但為七。
合禮贊故。
或但有六。
略供養故。
或但為五。
以發願回向但總别異故。
如十住毗婆沙第五回向。
亦同有五。
或但有四。
除禮拜故。
或但為三。
故智論雲。
菩薩晝夜三時。
各行三事。
謂忏悔。
勸請。
随喜。
行此三事。
功德無盡。
轉得近佛。
若善戒經。
但有二事。
謂忏悔。
回向。
皆随時廣略。
今文具十。
以表無盡。
六七二事。
俱是勸請。
八九二事。
回向開出。
餘至文顯。
[○@、]第三善财白言下。
牒名解釋。
於中二。
先總征。
後普賢菩薩下别釋。
即為十段。
段各有三一牒名。
二釋相。
三總結無盡。
且初第一禮敬諸佛。
文三段者。
第一牒名。
由心恭敬。
運於身口。
而遍禮故。
除我慢障。
起敬信善。
勒那三藏。
說七種禮。
今加為十。
謂我慢禮。
如碓上下。
無恭敬心。
二唱和禮。
高聲喧雜。
辭句渾亂。
此二非儀。
三恭敬禮。
五輪着地。
捧足殷重。
四無相禮。
深入法性。
離能所相。
五起用禮。
雖無能所。
普運身心如影。
普遍禮不可禮。
六内觀禮。
但禮身内法身真佛。
不向外求。
七實相禮。
若内若外。
同一實相。
八大悲禮。
随一一禮。
普代衆生。
九總攝禮。
攝前六門。
以為一觀。
十無盡禮。
入帝網境。
若佛若禮重重無盡。
文中正辨第五九十。
實通後八。
對文可知。
二所有無盡法界下釋相。
於中三。
初所禮境。
謂橫豎普周。
盡帝網境。
二我以普賢下。
明能禮因。
略有二因。
一以普賢願力。
此即法力。
不依行願不能遍故。
二深信解力。
此即自力。
謂印持諸佛。
遍於時處。
如對目前。
三悉以下。
辨能禮相。
於中二。
先總明。
謂三業皆遍常無間故。
後一一佛所下别顯。
謂一佛之前。
頓現多佛身。
一身之禮。
等剎塵數。
是周遍相。
三虛空界盡下。
總結無盡。
於中二。
先顯無盡。
後彰無間。
前中。
準十地經。
有十無盡界。
今此有二。
證虛空衆生。
於衆生中。
開出業惑。
故成其四。
衆生無邊。
一一衆生有多業惑。
彌顯無盡。
文中二。
先别明虛空。
後總例餘三。
今初。
先反顯。
後以虛空界不可盡故下。
順釋。
後如是乃至衆生界下。
總例餘三。
二念念相續下。
彰無間斷。
疲謂疲倦。
厭謂厭足。
下之九門無盡例此。
第二複次稱贊如來。
初标可知。
二所有下釋相。
於中三。
初所贊境。
次我當悉以下。
辨能贊因。
後各以出過下。
辨能贊相。
三如是虛空界盡下。
結其無盡。
文少略前。
若具說者。
皆如初段。
第三複次廣說修供養。
初标名。
二所有盡法界下釋相。
於中二。
先正明供行。
後校量顯勝。
前中四。
一所供境。
二我以普賢下。
能供因。
三悉以下列所供具。
四以如是等下。
正明供養。
二善男子諸供養中下。
校重顯勝。
文中二。
先正校量。
後征釋所以。
今初。
先舉所校量。
後正校量。
前中先總。
後所謂下别。
别明七行皆法供養。
後善男子下。
正明校量。
準今經文。
以前本行供養。
校量法供養。
然法供養。
勝财供養。
諸經論中。
無不此說。
文殊章中。
已廣解釋法供養勝。
但今文意。
将前本行觀想供養。
為财供養。
校量於法。
則抑其本行。
何者如淨名等。
先明法供養。
後以财供養。
校量顯勝。
理則照然。
今先明本行。
後以法供。
抑前供養。
本說劣行。
為何所益。
下偈之中更無校量。
但舉本行為勝供養。
明知校量欲顯本行供養為勝故。
梵本雲。
複次善男子彼彼一切最勝供養。
及法供養。
修行供養。
乃至不離菩提心供養。
一念中。
以彼彼供養如來。
已得最勝善根。
增長積集過去供養善根。
百分不及一等。
此中意雲。
上來觀行名最勝供養及法供養。
此上二類。
一念善根。
是所校量。
過去供養為能校量。
以未修普賢行願供養。
不及今修普賢觀行供故。
又法供養。
通十法行修行。
最勝修行。
通於萬行。
依觀供養。
正是修行。
故法華中。
喜見燒身名法供養。
淨名。
教於善德行施。
無前無後一時等施。
名法供養。
是則财施若能稱法皆法供養。
況於深觀。
非法供養。
智者應思。
言迦羅者。
此雲賢折。
人身一毛。
以為百分。
言優婆尼沙陀者。
此雲近少。
亦雲近對。
謂少分相近。
比對之分。
後何以故下征釋。
征意雲。
何以過去财供。
不及今供。
釋意雲。
佛尊重法。
行法供養故。
校量不及。
前文殊章。
已有此意。
三此廣大最勝供養下。
總結無盡。
此最勝供養。
即前觀行。
若此最勝。
不及法者。
何以無盡。
第四複次忏除業障。
初标名者。
忏者梵音具雲忏摩。
此雲悔過。
若别說者。
忏名陳露先罪。
悔名改往修來。
除惡業障。
成淨戒善。
是故。
文中。
偏名忏業。
實則三障四障無不皆忏。
二菩薩自念下釋相。
然忏有二種。
若犯遮罪。
先當依教作法悔之。
若犯性罪。
複須起行。
起行二種。
一事。
二理。
事如方等佛名經等。
通於萬行。
理如淨名。
觀罪性空。
不在内外等。
普賢觀經及随好品。
具二種忏。
觀經中。
明晝夜精勤禮十方佛。
即是事忏。
觀心無心從颠倒想起。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實相。
斯則理忏。
随好品中。
等衆生界善身語意悔除諸障。
即是事忏。
觀諸業性。
非十方來。
止住於心。
從颠例生。
無有住處等。
即是理忏。
事忏除末。
理忏拔根。
若具足忏。
應須善達逆順十心。
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
以為所治。
一妄計人我。
起於身見。
二内具煩惱。
外過惡緣。
我心增盛。
三内外既具。
滅善心事。
不喜他善。
四縱恣三業。
無惡不為。
五事雖不廣。
惡心遍布。
六惡心相續。
晝夜不斷。
七覆諱過失。
不欲人知。
八虜扈抵突。
不畏惡道。
九無慚無愧。
不具凡聖。
十撥無因果。
作一闡提。
從無始來。
若自及他。
無不皆爾。
次起十種逆生死心。
從後翻破。
一明信因果。
二自愧克責。
三怖畏惡道。
四不覆瑕玼。
五斷相續心。
六發菩提心。
七修功德過。
八守護正法。
九念十方佛。
十觀罪性空。
若具此者。
無罪不滅。
随好品中具有能治。
今文之中含有不具。
文分為二。
先舉所忏。
後辨忏相。
今初。
由貪瞋癡者。
是惡業因。
發身口意。
是造業具。
三業十支。
皆由三毒作諸惡業者。
即是業體。
有二三種。
一善惡不動。
今唯取惡。
二現生後。
今通此三。
三三合九種。
從三煩惱起。
即其義也。
無量已下。
辨其廣多。
以無形故。
不見相貌。
有則溢空。
此則通說順流十心。
後我今悉以下。
正辨忏相。
清淨三業者。
明忏業具。
昔因三業。
無惡不為。
今此三業。
一時齊忏。
謂處恭胡跪。
口陳辭句。
遍於法界下明所對境。
遍法界者。
略有二意。
一昔所造罪心事徧布。
故今忏悔亦須周遍。
二稱法性故。
何罪不除。
諸佛菩薩下正辨所對。
即念十方佛。
翻昔惡友。
誠心忏悔者。
簡不至心。
緩縱情慮罪不滅故。
忏悔即含自愧克責怖畏惡道不覆瑕玼。
後不複造者。
即斷相續心。
安住淨戒。
一切功德者。
即修功補過。
匪移山嶽。
豈填溝壑。
總此忏者。
以明識因果善惡影響故。
亦即守護正法。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五複次明随喜行。
初标名者。
由昔不喜他善。
故今随喜為慶悅彼。
除嫉妬障。
起平等善。
然餘處随喜在勸請後。
謂先滌身器。
次欣法雨。
後攝他同己。
回向三處。
故為此次。
今明随喜是忏中别義。
事勢相違。
故先明之。
平等平等曠大方堪聞法。
二所有盡法界下釋相。
謂随喜四類。
以攝諸善。
一喜如來善。
二及彼十方下。
喜六趣四生善。
三十方三世下。
喜二乘善。
四一切菩薩下。
喜菩薩善。
佛為最勝。
所以先明。
餘之三類。
從劣向勝。
大品經中随喜品。
明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
滴取海水。
可知其數。
随喜之福。
不可知數。
故結無盡。
等虛空界。
法華随喜展轉至於第五十人。
尚難校量。
何況最初。
此随喜如來權實功德故。
佛為最勝。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六複次明請轉法輪行。
初标名者。
即是勸請。
除謗法障。
起慈善根。
聲聞自度。
但忏而已。
菩薩愍衆。
故須勸請。
請佛普雨。
自必沾洽。
二所有下釋相。
中二。
先舉所請境。
後而我下。
正明請法。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七複次請佛住世行。
初标名者。
即是勸請别義。
二所有下。
釋相中。
标從勝說。
但請如來。
釋從通意。
三乘皆請。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八複次常随佛學。
此下三段。
皆是回向。
前二即回向中别義。
故下偈中第七行竟。
便标回向。
欲收此二屬回向故。
若别說者。
即是所修二利行體。
亦是别說所回善根。
今此标名。
義同等一切佛回向。
亦自利行。
二如此娑婆下釋相。
於中二。
一學本師。
二例一切。
前中亦二。
先明所學。
後辨能學。
前中又二。
先明因行。
後乃至下。
辨果行用。
後如是一切下。
辨能學。
二如今世尊下。
例一切佛。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九複次恒順衆生。
初标名。
謂随順衆生種類根性。
饒益成就。
即利他行。
二謂盡法界下釋相。
於中二。
一正明。
二征釋。
前中亦二。
先所順衆生。
四生九類。
義見普救夜神。
後如是等類我皆於彼下。
正明随順。
二何以故下征釋。
文分為二。
一令佛喜故。
二增大悲故。
今初。
先征。
意雲。
但佛應順何要順生。
釋意雲。
若順衆生。
則為順佛。
若不順生。
佛不歡喜。
二何以故下征。
增大悲故。
於中二。
先征。
後釋。
今初。
征意雲。
生佛懸隔。
何以順生諸佛歡喜。
後釋意雲。
佛以大悲。
而為體性。
若不順生。
不合佛體。
文中三。
初法說。
二喻明。
三法合。
今初。
大悲為體者。
标示同體大悲故。
出現品雲。
如來成正覺時。
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
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盤。
皆同一性。
以了衆生皆無性故。
大悲相續。
救護一切。
二譬如曠野下喻明。
生死懸絕。
逈無所依。
名為曠野。
不生善法。
喻以砂碛。
佛菩提法如大樹王。
智慧禅定猶如枝葉。
菩薩依學。
況之以華。
諸佛證此。
目之為果。
一切衆生以為其根。
以大慈悲而為其水。
水滋樹根。
華果繁茂。
悲念萬類。
成佛果因。
合文備矣。
次生死曠野下合。
於中四。
一正合。
略不合枝葉。
二何以下重征釋。
三是故下結成。
四善男子汝於下。
結示令知。
三菩薩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十複次明回向行。
初标名。
回謂回轉。
向謂趣向。
回己修善。
向於三處。
謂實際菩提及與衆生。
除狹劣障。
生廣大善。
二從初禮拜下釋相。
於中二。
先明所回善根。
即前九門。
後皆悉下。
正明回向。
此中。
正明回向衆生令成菩提。
即向菩提。
盡於法界。
義同實際。
所以要此三者。
凡是菩薩。
必大悲下化。
大智上求。
而離衆生及菩提相。
又此三者。
其必相資。
一即具三。
方成其一。
謂為證實際。
須向衆生。
以化衆生。
成其自利。
斷障證真故。
亦向菩提。
速證菩提。
具一切智。
斷於二障。
方窮實故。
餘二準思。
更以類取。
略有十意。
謂依三法故。
滅三道故。
淨三聚故。
顯三佛性。
成三寶。
會三身。
具三德。
得三菩提。
證三涅盤。
安住三種秘密藏故。
言三法者。
即體相用。
亦三般若。
謂向實際。
依於體法。
向菩提者。
依於相法。
向衆生者。
依於用法。
餘九三法次第準知。
文中二。
先願離苦成善乃至涅盤。
後若諸衆生下。
發心代苦。
苦由業生。
何能代之。
略有七意。
一起悲意樂。
自超凡境。
事未必能。
二修諸苦行。
後能與物為增上緣。
即名代苦。
三留惑潤生。
受有苦身。
為物說法。
令不造惡。
因亡果喪。
即名為代。
四若見衆生造無間業。
當受大苦。
無異方便。
要須斷命。
自堕地獄。
令彼脫苦。
即名為代。
五由初發心。
常處惡趣。
乃至饑世。
身為大魚。
即名為代。
六大願與苦。
皆同真性。
今以即真大願。
潛至即真之苦。
七法界為身。
自他無異。
衆生受苦。
即是菩薩。
上七義中。
初唯意樂。
次二為緣。
次二實代。
後二理觀。
然約有緣方能代耳。
三菩薩如是所修下。
總結無盡。
[○@、]第四善男子是為下。
結益令知。
[○@△]大文第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下。
顯經勝德分。
於中分二。
一校量聞德。
二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下。
顯餘行德。
於中亦二。
一總明法行。
略說功德。
後唯明一行。
廣說功德。
今初。
言法行者。
總有十種。
一書寫。
二供養。
三轉施。
四聽聞。
五披讀。
六受持。
七開示。
八諷誦。
九思惟。
十修習。
今但有四。
謂一受持。
二讀。
三誦。
四書寫。
兼前聽聞。
唯舉五行。
乃至二字。
義攝所餘。
言略說功德者。
唯說離惡亦即現報。
二是故若人誦此願下。
偏舉一行。
廣顯衆德。
舉一例餘。
於中分二。
先一句舉一行。
後行於世間下。
辨德。
具多勝德。
不出五果。
文分為三。
第一通明五果。
第二别明淨土果。
第三究竟成佛
名究竟功德。
究竟無盡故。
在總結中。
△第二二偈。
結德無盡。
於中二。
先一偈。
正結無盡德。
顯上諸德究竟無盡。
十無盡界不可盡故。
文舉五事。
反顯無盡。
後偈勸信令欣。
一念信樂。
必獲佛德。
一念疑心。
永失大利。
損益相對。
理數然矣。
古師亦有将後二偈為大部流通。
非唯文局佛功德偈。
況今此後。
更有新文。
(已下第四十經)。
第五爾時普賢菩薩下。
重示普因。
此一卷經。
前經數譯皆所未有。
古德判雲。
經來未盡。
故無流通。
斯言驗矣。
晉代譯主。
先朝辨正。
是二三藏。
皆譯出偈雲。
是跋陀室利菩薩所造。
虛言賢吉祥。
而阙長行。
良以西天頻遭毀滅。
緻令大部或斷或連。
今梵本昭彰文勢連續。
普賢賢首。
名雖少異。
同居佛會。
經無惑矣。
文中三。
第一結前所說。
第二正示普因。
第三結說欣慶。
△今初。
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指前廣偈。
告諸已下。
結說不盡。
即是前文末後偈意。
前雲無人能盡說佛功德者。
猶謂通因。
今明果人勝。
而且多曆時長久。
相續無間。
說尚不盡。
況於凡小。
以是究竟無盡法故。
△第二若欲成就此功德下。
正示普因即廣說能證普賢行願。
令入法界。
則成如來勝。
功德故若不依此普賢行修。
設經多劫亦不成故。
文分二别。
先長行。
後偈頌。
[△@○]前中。
文有三分。
第一正顯普因分。
第二顯經勝德分第。
三結勸受持分。
[○@△]初分有四。
第一标示所應。
第二征列名數。
第三牒名别解。
第四結益令知。
[○@、]今初此功德門。
指上佛功德。
應修已下。
正示普因。
希欲為願。
造修為行寄圓說十。
[○@、]第二何等為十下。
征列名數。
然此即是常行禮忏。
諸經論中開合不同。
若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總有八重。
一供養。
二贊德。
三禮佛。
四忏悔。
五勸請。
六随喜。
七回向。
八發願。
或但為七。
合禮贊故。
或但有六。
略供養故。
或但為五。
以發願回向但總别異故。
如十住毗婆沙第五回向。
亦同有五。
或但有四。
除禮拜故。
或但為三。
故智論雲。
菩薩晝夜三時。
各行三事。
謂忏悔。
勸請。
随喜。
行此三事。
功德無盡。
轉得近佛。
若善戒經。
但有二事。
謂忏悔。
回向。
皆随時廣略。
今文具十。
以表無盡。
六七二事。
俱是勸請。
八九二事。
回向開出。
餘至文顯。
[○@、]第三善财白言下。
牒名解釋。
於中二。
先總征。
後普賢菩薩下别釋。
即為十段。
段各有三一牒名。
二釋相。
三總結無盡。
且初第一禮敬諸佛。
文三段者。
第一牒名。
由心恭敬。
運於身口。
而遍禮故。
除我慢障。
起敬信善。
勒那三藏。
說七種禮。
今加為十。
謂我慢禮。
如碓上下。
無恭敬心。
二唱和禮。
高聲喧雜。
辭句渾亂。
此二非儀。
三恭敬禮。
五輪着地。
捧足殷重。
四無相禮。
深入法性。
離能所相。
五起用禮。
雖無能所。
普運身心如影。
普遍禮不可禮。
六内觀禮。
但禮身内法身真佛。
不向外求。
七實相禮。
若内若外。
同一實相。
八大悲禮。
随一一禮。
普代衆生。
九總攝禮。
攝前六門。
以為一觀。
十無盡禮。
入帝網境。
若佛若禮重重無盡。
文中正辨第五九十。
實通後八。
對文可知。
二所有無盡法界下釋相。
於中三。
初所禮境。
謂橫豎普周。
盡帝網境。
二我以普賢下。
明能禮因。
略有二因。
一以普賢願力。
此即法力。
不依行願不能遍故。
二深信解力。
此即自力。
謂印持諸佛。
遍於時處。
如對目前。
三悉以下。
辨能禮相。
於中二。
先總明。
謂三業皆遍常無間故。
後一一佛所下别顯。
謂一佛之前。
頓現多佛身。
一身之禮。
等剎塵數。
是周遍相。
三虛空界盡下。
總結無盡。
於中二。
先顯無盡。
後彰無間。
前中。
準十地經。
有十無盡界。
今此有二。
證虛空衆生。
於衆生中。
開出業惑。
故成其四。
衆生無邊。
一一衆生有多業惑。
彌顯無盡。
文中二。
先别明虛空。
後總例餘三。
今初。
先反顯。
後以虛空界不可盡故下。
順釋。
後如是乃至衆生界下。
總例餘三。
二念念相續下。
彰無間斷。
疲謂疲倦。
厭謂厭足。
下之九門無盡例此。
第二複次稱贊如來。
初标可知。
二所有下釋相。
於中三。
初所贊境。
次我當悉以下。
辨能贊因。
後各以出過下。
辨能贊相。
三如是虛空界盡下。
結其無盡。
文少略前。
若具說者。
皆如初段。
第三複次廣說修供養。
初标名。
二所有盡法界下釋相。
於中二。
先正明供行。
後校量顯勝。
前中四。
一所供境。
二我以普賢下。
能供因。
三悉以下列所供具。
四以如是等下。
正明供養。
二善男子諸供養中下。
校重顯勝。
文中二。
先正校量。
後征釋所以。
今初。
先舉所校量。
後正校量。
前中先總。
後所謂下别。
别明七行皆法供養。
後善男子下。
正明校量。
準今經文。
以前本行供養。
校量法供養。
然法供養。
勝财供養。
諸經論中。
無不此說。
文殊章中。
已廣解釋法供養勝。
但今文意。
将前本行觀想供養。
為财供養。
校量於法。
則抑其本行。
何者如淨名等。
先明法供養。
後以财供養。
校量顯勝。
理則照然。
今先明本行。
後以法供。
抑前供養。
本說劣行。
為何所益。
下偈之中更無校量。
但舉本行為勝供養。
明知校量欲顯本行供養為勝故。
梵本雲。
複次善男子彼彼一切最勝供養。
及法供養。
修行供養。
乃至不離菩提心供養。
一念中。
以彼彼供養如來。
已得最勝善根。
增長積集過去供養善根。
百分不及一等。
此中意雲。
上來觀行名最勝供養及法供養。
此上二類。
一念善根。
是所校量。
過去供養為能校量。
以未修普賢行願供養。
不及今修普賢觀行供故。
又法供養。
通十法行修行。
最勝修行。
通於萬行。
依觀供養。
正是修行。
故法華中。
喜見燒身名法供養。
淨名。
教於善德行施。
無前無後一時等施。
名法供養。
是則财施若能稱法皆法供養。
況於深觀。
非法供養。
智者應思。
言迦羅者。
此雲賢折。
人身一毛。
以為百分。
言優婆尼沙陀者。
此雲近少。
亦雲近對。
謂少分相近。
比對之分。
後何以故下征釋。
征意雲。
何以過去财供。
不及今供。
釋意雲。
佛尊重法。
行法供養故。
校量不及。
前文殊章。
已有此意。
三此廣大最勝供養下。
總結無盡。
此最勝供養。
即前觀行。
若此最勝。
不及法者。
何以無盡。
第四複次忏除業障。
初标名者。
忏者梵音具雲忏摩。
此雲悔過。
若别說者。
忏名陳露先罪。
悔名改往修來。
除惡業障。
成淨戒善。
是故。
文中。
偏名忏業。
實則三障四障無不皆忏。
二菩薩自念下釋相。
然忏有二種。
若犯遮罪。
先當依教作法悔之。
若犯性罪。
複須起行。
起行二種。
一事。
二理。
事如方等佛名經等。
通於萬行。
理如淨名。
觀罪性空。
不在内外等。
普賢觀經及随好品。
具二種忏。
觀經中。
明晝夜精勤禮十方佛。
即是事忏。
觀心無心從颠倒想起。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實相。
斯則理忏。
随好品中。
等衆生界善身語意悔除諸障。
即是事忏。
觀諸業性。
非十方來。
止住於心。
從颠例生。
無有住處等。
即是理忏。
事忏除末。
理忏拔根。
若具足忏。
應須善達逆順十心。
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
以為所治。
一妄計人我。
起於身見。
二内具煩惱。
外過惡緣。
我心增盛。
三内外既具。
滅善心事。
不喜他善。
四縱恣三業。
無惡不為。
五事雖不廣。
惡心遍布。
六惡心相續。
晝夜不斷。
七覆諱過失。
不欲人知。
八虜扈抵突。
不畏惡道。
九無慚無愧。
不具凡聖。
十撥無因果。
作一闡提。
從無始來。
若自及他。
無不皆爾。
次起十種逆生死心。
從後翻破。
一明信因果。
二自愧克責。
三怖畏惡道。
四不覆瑕玼。
五斷相續心。
六發菩提心。
七修功德過。
八守護正法。
九念十方佛。
十觀罪性空。
若具此者。
無罪不滅。
随好品中具有能治。
今文之中含有不具。
文分為二。
先舉所忏。
後辨忏相。
今初。
由貪瞋癡者。
是惡業因。
發身口意。
是造業具。
三業十支。
皆由三毒作諸惡業者。
即是業體。
有二三種。
一善惡不動。
今唯取惡。
二現生後。
今通此三。
三三合九種。
從三煩惱起。
即其義也。
無量已下。
辨其廣多。
以無形故。
不見相貌。
有則溢空。
此則通說順流十心。
後我今悉以下。
正辨忏相。
清淨三業者。
明忏業具。
昔因三業。
無惡不為。
今此三業。
一時齊忏。
謂處恭胡跪。
口陳辭句。
遍於法界下明所對境。
遍法界者。
略有二意。
一昔所造罪心事徧布。
故今忏悔亦須周遍。
二稱法性故。
何罪不除。
諸佛菩薩下正辨所對。
即念十方佛。
翻昔惡友。
誠心忏悔者。
簡不至心。
緩縱情慮罪不滅故。
忏悔即含自愧克責怖畏惡道不覆瑕玼。
後不複造者。
即斷相續心。
安住淨戒。
一切功德者。
即修功補過。
匪移山嶽。
豈填溝壑。
總此忏者。
以明識因果善惡影響故。
亦即守護正法。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五複次明随喜行。
初标名者。
由昔不喜他善。
故今随喜為慶悅彼。
除嫉妬障。
起平等善。
然餘處随喜在勸請後。
謂先滌身器。
次欣法雨。
後攝他同己。
回向三處。
故為此次。
今明随喜是忏中别義。
事勢相違。
故先明之。
平等平等曠大方堪聞法。
二所有盡法界下釋相。
謂随喜四類。
以攝諸善。
一喜如來善。
二及彼十方下。
喜六趣四生善。
三十方三世下。
喜二乘善。
四一切菩薩下。
喜菩薩善。
佛為最勝。
所以先明。
餘之三類。
從劣向勝。
大品經中随喜品。
明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
滴取海水。
可知其數。
随喜之福。
不可知數。
故結無盡。
等虛空界。
法華随喜展轉至於第五十人。
尚難校量。
何況最初。
此随喜如來權實功德故。
佛為最勝。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六複次明請轉法輪行。
初标名者。
即是勸請。
除謗法障。
起慈善根。
聲聞自度。
但忏而已。
菩薩愍衆。
故須勸請。
請佛普雨。
自必沾洽。
二所有下釋相。
中二。
先舉所請境。
後而我下。
正明請法。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七複次請佛住世行。
初标名者。
即是勸請别義。
二所有下。
釋相中。
标從勝說。
但請如來。
釋從通意。
三乘皆請。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八複次常随佛學。
此下三段。
皆是回向。
前二即回向中别義。
故下偈中第七行竟。
便标回向。
欲收此二屬回向故。
若别說者。
即是所修二利行體。
亦是别說所回善根。
今此标名。
義同等一切佛回向。
亦自利行。
二如此娑婆下釋相。
於中二。
一學本師。
二例一切。
前中亦二。
先明所學。
後辨能學。
前中又二。
先明因行。
後乃至下。
辨果行用。
後如是一切下。
辨能學。
二如今世尊下。
例一切佛。
三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九複次恒順衆生。
初标名。
謂随順衆生種類根性。
饒益成就。
即利他行。
二謂盡法界下釋相。
於中二。
一正明。
二征釋。
前中亦二。
先所順衆生。
四生九類。
義見普救夜神。
後如是等類我皆於彼下。
正明随順。
二何以故下征釋。
文分為二。
一令佛喜故。
二增大悲故。
今初。
先征。
意雲。
但佛應順何要順生。
釋意雲。
若順衆生。
則為順佛。
若不順生。
佛不歡喜。
二何以故下征。
增大悲故。
於中二。
先征。
後釋。
今初。
征意雲。
生佛懸隔。
何以順生諸佛歡喜。
後釋意雲。
佛以大悲。
而為體性。
若不順生。
不合佛體。
文中三。
初法說。
二喻明。
三法合。
今初。
大悲為體者。
标示同體大悲故。
出現品雲。
如來成正覺時。
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
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盤。
皆同一性。
以了衆生皆無性故。
大悲相續。
救護一切。
二譬如曠野下喻明。
生死懸絕。
逈無所依。
名為曠野。
不生善法。
喻以砂碛。
佛菩提法如大樹王。
智慧禅定猶如枝葉。
菩薩依學。
況之以華。
諸佛證此。
目之為果。
一切衆生以為其根。
以大慈悲而為其水。
水滋樹根。
華果繁茂。
悲念萬類。
成佛果因。
合文備矣。
次生死曠野下合。
於中四。
一正合。
略不合枝葉。
二何以下重征釋。
三是故下結成。
四善男子汝於下。
結示令知。
三菩薩如是下。
總結無盡。
第十複次明回向行。
初标名。
回謂回轉。
向謂趣向。
回己修善。
向於三處。
謂實際菩提及與衆生。
除狹劣障。
生廣大善。
二從初禮拜下釋相。
於中二。
先明所回善根。
即前九門。
後皆悉下。
正明回向。
此中。
正明回向衆生令成菩提。
即向菩提。
盡於法界。
義同實際。
所以要此三者。
凡是菩薩。
必大悲下化。
大智上求。
而離衆生及菩提相。
又此三者。
其必相資。
一即具三。
方成其一。
謂為證實際。
須向衆生。
以化衆生。
成其自利。
斷障證真故。
亦向菩提。
速證菩提。
具一切智。
斷於二障。
方窮實故。
餘二準思。
更以類取。
略有十意。
謂依三法故。
滅三道故。
淨三聚故。
顯三佛性。
成三寶。
會三身。
具三德。
得三菩提。
證三涅盤。
安住三種秘密藏故。
言三法者。
即體相用。
亦三般若。
謂向實際。
依於體法。
向菩提者。
依於相法。
向衆生者。
依於用法。
餘九三法次第準知。
文中二。
先願離苦成善乃至涅盤。
後若諸衆生下。
發心代苦。
苦由業生。
何能代之。
略有七意。
一起悲意樂。
自超凡境。
事未必能。
二修諸苦行。
後能與物為增上緣。
即名代苦。
三留惑潤生。
受有苦身。
為物說法。
令不造惡。
因亡果喪。
即名為代。
四若見衆生造無間業。
當受大苦。
無異方便。
要須斷命。
自堕地獄。
令彼脫苦。
即名為代。
五由初發心。
常處惡趣。
乃至饑世。
身為大魚。
即名為代。
六大願與苦。
皆同真性。
今以即真大願。
潛至即真之苦。
七法界為身。
自他無異。
衆生受苦。
即是菩薩。
上七義中。
初唯意樂。
次二為緣。
次二實代。
後二理觀。
然約有緣方能代耳。
三菩薩如是所修下。
總結無盡。
[○@、]第四善男子是為下。
結益令知。
[○@△]大文第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下。
顯經勝德分。
於中分二。
一校量聞德。
二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下。
顯餘行德。
於中亦二。
一總明法行。
略說功德。
後唯明一行。
廣說功德。
今初。
言法行者。
總有十種。
一書寫。
二供養。
三轉施。
四聽聞。
五披讀。
六受持。
七開示。
八諷誦。
九思惟。
十修習。
今但有四。
謂一受持。
二讀。
三誦。
四書寫。
兼前聽聞。
唯舉五行。
乃至二字。
義攝所餘。
言略說功德者。
唯說離惡亦即現報。
二是故若人誦此願下。
偏舉一行。
廣顯衆德。
舉一例餘。
於中分二。
先一句舉一行。
後行於世間下。
辨德。
具多勝德。
不出五果。
文分為三。
第一通明五果。
第二别明淨土果。
第三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