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從第三十八經盡第四十經)
關燈
小
中
大
時來。
種性法爾。
更相系屬。
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
故所化生有共不共。
今經宗意。
但取身土不壞異相皆悉相融。
餘不異彼。
已知大意。
次正釋文。
文有三行。
一無憍慢。
即自利行。
二心平等。
即利佗行。
三真供養。
通二利行。
并通事理。
下自廣釋。
三善财童子白言下總征。
謂總牒三行。
四文殊師利言下别釋。
别釋三行。
即分為三。
初釋無憍慢。
次釋心平等。
後釋修供養。
[○@、]今初文四。
初标。
二何等下征。
三一者下釋。
四善男子是為下結。
文顯可知。
[○@、]二複次下。
明於諸衆生其心平等。
文亦有四。
初标。
二何等下征。
三一者下釋。
於中二。
先列釋十義。
後喻釋平等。
今初。
一所作平等者。
即是總句。
謂說法教化種種施為。
法界衆生同一子故。
餘九為别。
五雲亦不依止無二之相者。
回向經雲。
常於諸法不作二。
亦複不作於不二。
於二不二悉皆離。
知其盡是語言道。
謂遣二病。
說於無二。
若依無二。
便有能所。
即是二故。
遣之又遣之。
以至於無遣。
餘句可知。
二善男子譬如下。
喻釋平等。
文中二。
先喻。
後合。
前中三。
初舉喻。
二反問。
三仰答。
初中。
應有三喻。
一長者育子喻。
二起惑焚燒喻。
三長者等救喻。
其第三喻。
影在問中。
今初。
世間總喻法界。
長者以喻如來。
年耆德艾。
事長於人。
故稱長者。
佛壽長遠衆德圓極。
故以喻之。
菩薩德高。
未居尊位。
故況居士。
生育五子者。
五道衆生皆一子故。
故法華雲。
一切衆生皆是吾子。
此約天性。
若約結緣。
則五百名人。
結三乘種。
三十稱子。
言生育者。
乃有二義。
一約天性。
性由佛顯義曰生育。
二約結緣。
三乘人天乃至五道。
皆沾佛化。
即為生育。
并同一子。
為平等念。
禅定解脫資具亦同。
而彼諸子愚小無知者。
若約天性。
本迷為愚。
善征為小。
迷第一義。
稱曰無智。
不辨四谛。
為一切處未能分别。
即同法華不覺不知不驚不怖。
二時彼長者宅舍之中下。
起惑焚燒喻。
舍宅即是生處。
三界生死衆生所居。
故雲舍宅。
佛應統之。
屬于長者。
火謂惑苦。
準下合文。
但雲三毒惑最重故。
以因攝果。
不說苦火。
若法華雲。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皆悉燒煮。
出於橫造。
名曰欻然。
五道異生。
雲各居一處。
二善男子於意雲何下。
大聖反問。
即是影顯等救之喻。
雖舉諸事。
意在平等。
故牒問之。
三答言下。
善财仰答。
在心必等。
事則随緣。
緣發為近。
所以先拔。
二文殊師利言下合喻。
先雙合育子起惑焚燒。
後菩薩等心下。
合前反問長者等救。
安置寂靜即是涅盤。
前文所無。
含在出字。
四善男子是為下結。
[○@、]三複次下。
明修真供養。
文中二。
先正明。
後校量顯勝。
前中亦四。
初标真供養謂法供養。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故名為真。
若能行者。
是真供養三世諸佛。
二何等下征。
三一者下釋。
十句之中初總。
餘别。
别中九句。
皆法供養。
若通相說。
於佛深經難見妙理。
起十法行。
皆名供養。
以财供養。
資養四大。
受持讀誦解說修行。
增於法身。
又全其理。
供養義也。
九句别中。
唯顯修行。
從勝說故。
以法對财。
十皆名勝。
就十法行。
修行最勝故。
淨名說。
深觀緣起等。
名為最上法之供養。
九中初句。
複是修行之總。
餘皆是别。
唯辨利他。
菩薩利佗為自行故。
三正利樂。
四利佗心。
五利他智。
以十力智。
知而化故。
六利他行。
七常不舍。
義通二利。
八兼能說。
讷言敏行不能利他。
辯口缺行自無分故。
又自有縛。
能解彼縛。
無有是處。
有目有足。
為真導師故。
智論第六雲。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說諸法轉人心。
行法心正無所畏。
如大雲雷澍供雨。
九長時者。
前辨橫具。
此明堅堅。
十不忘行本。
忘菩提心。
修諸善根。
魔攝持故。
四若諸菩薩下結。
二非以财寶下。
校量顯勝。
於中四。
一标。
二征。
三釋。
四結。
今初。
财施益近。
多在人天。
法施益深。
終成佛果故。
三千七寶三恒沙身。
日日長時布施一切。
不及受持一四句偈。
何況具足受持修行。
二何以故下征。
三如來恭敬下釋。
於中四。
一正解釋。
二重征釋。
三勸修行。
四結成前法。
初中。
先釋總句。
後釋别句。
今即初也。
有法有喻。
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佛從法生。
法即父母。
孝子重父。
敬父子悅。
如來重法。
敬法佛欣。
故書雲。
敬其父則子悅。
敬其君則臣悅。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故敬一法。
十方諸佛無不皆悅。
是為所敬者寡而悅者衆。
二善男子如來從修行中來下。
釋别句。
唯法無喻。
於九句中。
一釋修行。
佛從修行中來。
修行即合佛行。
亦即法身。
故能修行為真供養。
此句具足。
餘八文略。
一向利他。
二佛為利樂。
若能利樂為真供養。
三為慈悲。
若能慈攝為真供養。
四以随順利樂。
故有十力。
以十力利。
是真供養。
上三句順釋。
餘六反釋。
五若不勤修不能利樂。
若能勤修則能利樂。
若能利樂為真供養。
他皆仿此。
利樂即是利他總句故。
句句牒之。
二何以故下。
重複征釋。
三善男子汝應下。
結勸修行。
四善男子是為下。
結成前法。
并顯可知。
△第五爾時文殊師利顯示下。
結用皈本。
所作竟故。
信窮智境。
信相便亡。
故雲不現。
第三爾時善财童子即見三千下。
轉遇勝緣。
修行敬事。
然此諸友及後普賢。
皆無指授。
表證法界離此彼故。
此三千友乃有多義。
一者成前。
尚是文殊之勝益故。
二者順後。
是見普賢之方便故。
三者通論自是一分。
故見諸友。
應分為三。
初明别見。
即是純門。
此一時見。
即是雜門。
後見普賢。
具前諸友。
即是純雜無[得-彳]之門。
然此諸友所得法門。
受行各别。
文略不具。
申本廣本。
必應有之。
[△@△]大文第五。
從增長趣求下。
顯因廣大相。
以前文殊智照無二。
顯其甚深方堪成佛廣大之因。
随一一因。
稱法性故。
文殊般若。
即攝相皈體。
普賢法界。
即秘密重重。
若以二聖。
自相對者。
文殊菩薩則為能證。
若以二聖。
對於善财。
是則文殊亦為所證。
未得般若。
今證得故。
文中分五。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聞睹前相。
第三見聞親證。
第四聞佛勝德。
第五重示普因。
今初有三十句。
增廣行願。
義同前來思修證入。
於中。
初二句總明。
後以大悲下。
二十八句别顯。
攝為十四對。
一悲納慈覆對。
二敬果住因對。
三淨眼圓德對。
四信正增助對。
五善能回向下。
向因知果對。
六入教了法對。
七現世入願對。
八豎修橫照對。
九增善得智對。
十普照十方下。
照理化生對。
十一成益知苦對。
十二摧障無障對。
十三證理住用對。
十四内求外加對。
唯末後句。
明其外緣。
前皆内因。
上文殊通指。
今善财普觀。
不同前友各指一友。
普觀方得見普賢故。
第二善财童子起如是等下。
聞睹前相。
於中二。
先結前生後。
由依上觀普賢境故。
方得見聞。
此普賢境即前所觀二十句境。
即文殊處成益之中。
令入普賢諸行願輪。
由前令入所以能觀。
由前能今觀故聞見。
後即聞普賢下。
正明聞見。
於中二。
一聞。
二見。
今初。
此中聞者。
非從一人及多人聞。
即稱法界聞。
有十四句。
初句聞人。
餘聞行位。
於中。
一行。
二願。
三助道。
四功德。
五威儀。
第六句及聞普賢菩薩諸地下。
皆明聞地。
於中。
初句為總。
餘七為别。
總雲地者。
若約行布。
即等覺地。
若約圓融。
總攝諸位。
皆普賢地。
别中。
一地處所者。
謂證十如。
一真法界。
二有為功德調柔果等。
三十勝行及願樂等。
四十地親證各有差别。
五長時無間無餘修等。
六神通作用摧邪攝生。
七種種差别同依佛智。
二既聞此已下明見。
於中二。
一仰德修觀。
二睹見希奇。
前中二。
先結前生後。
後即於下。
正明修觀。
菩提場中蓮華座上。
明修觀處。
約事說者。
即其地堅固猶若金剛。
蘊德深廣。
名為海藏。
故上經雲。
諸色相海。
無邊顯現。
寶蓮華座。
即普賢座故。
十定下文。
皆於此見。
若約表者。
於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體中金剛智内。
起因陀羅網普賢心觀。
然此經體勢。
應具十會。
以順無盡。
今且順文。
對前本末二會。
即是攝末歸本。
是以善财不假别指。
便於初會始成之處如來座前。
而起觀求。
若對本會。
應歸誓多。
何以會歸菩提場耶。
歸本有二。
一歸本會。
前文已有。
謂遍遊法界。
而亦不離逝多林中如來之所。
今約會歸諸會之本。
故歸覺場。
前既不起菩提樹王。
遍一切處。
今證窮極。
故須會皈。
後起等虛空下。
正顯觀心。
有十六心。
前十自分境。
後六勝進境。
一一皆稱普賢境心。
故後得見。
二善财童子起如是心下。
睹見希奇。
於中二。
先結前生後。
謂由起前心及宿善等因緣力故。
後欲見普賢下。
正睹希奇。
於中二。
先見十瑞相。
有标征釋結。
釋有十句五對。
各先所依淨土。
後住處衆生。
後又見十種大光明相下。
睹見光明。
前瑞直見一重淨剎。
此明重見。
謂遍法界剎所有極微。
皆出法界塵數境故。
皆是依中現於依正。
上二段文。
并是普賢依報殊勝。
第三爾時善财下。
見聞親證。
於中四。
初結前生後。
二彰聞見因。
三起觀增修。
四正明見證。
[○@、]今初。
由睹前相生必見心。
[○@、]二於時善财下。
彰聞見因。
謂外由内因緣力故。
[○@、]三能生諸佛普智光明下。
起觀增修。
有二十句。
初三句總。
一智能觀。
二三所觀行願。
後於一切如來下别。
初二觀法身。
謂佛菩薩境故。
故上經雲。
法界衆生界。
究竟無差别。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來境。
菩薩亦以法身為境。
法界體周故。
雲廣大修習。
得見普賢之想下五句。
觀智身。
此句标。
二出觀相。
以佛種智為普賢故。
三以定攝。
四以進策為能見因。
五身心普周。
是能見相。
以佛智廣大既同虛空。
今心離念等虛空界。
則能見故。
次即以普眼下一句。
總觀十身。
無有一境非普賢故。
次以智慧眼下一句。
觀普賢因。
次其心下二句。
等普賢心。
次威德加持下。
起普賢願。
初句總。
願不舍離下别。
有五願。
諸觀行人。
應放此修。
離此觀修。
見亦非勝。
[○@、]四善财童子具足圓滿下。
正明見證。
於中二。
先結前生後。
後即見下。
正明見證。
於中二。
第一得益因圓。
第二位滿齊佛。
△前中四。
一見身得益。
二摩頂得益。
三顯因深廣。
四觀用無涯。
[○@△]初中二。
先見勝身。
後得深益。
前中四。
一總見勝德身相。
二别見毛孔出生。
三重觀體内包含。
四結通體用周遍。
今初。
由前於菩提場師子座前起觀想故。
還於此見與諸如來平等無二。
即等覺相。
餘并可知。
二善财童子見普賢身一一毛孔下。
見毛孔出生。
實則無盡。
略顯二十一門。
即出三世間。
由前起觀等虛空心。
故此所見。
等於法界盡虛空界。
是知随心各見分齊。
(下第三十九經)三爾時善财童子下。
重觀體内包含。
於中二。
先結前生後。
後重複觀察下。
正顯觀見。
於中二。
先明見處。
略舉三處。
一身分者。
全對於身。
即頭等六分。
二支節者。
乃至一指一節。
三毛孔者。
遍上二類毛孔。
意謂。
但觀頭時。
頭中見法界。
觀指一節。
一節中見法界。
觀一毛孔。
毛孔中見法界。
故三重舉之。
此即一毛含容無盡遍也。
後悉有三千下。
明其所見。
於中亦二。
先見三千。
後如見此世界下。
類通橫豎。
謂十方三際。
相續不斷。
明念念見。
各各差别。
約相不壞。
互相涉入下。
性相無[得-彳]。
以性融相。
故相涉入。
不壞本相。
故不雜亂。
四如於此毗盧遮那下。
結通體用周遍。
於中二。
先所遍處。
文有四重舉類。
一舉此會。
類勝蓮華。
二舉蓮華。
類於東方。
三舉東方。
類盡十方。
四舉十方。
類諸塵内。
此則如理之遍。
後於彼一一下。
結處中之身。
則如理之此。
包即所遍一切剎處。
全在能遍毛孔之中。
毛中所有。
皆遍此處。
重重重重。
無盡無盡。
以為普賢難思身相。
二爾時善财童子下。
得益。
既得智度。
已彰地滿。
況十無盡。
[○@△]第二善财童子既得是已下。
明摩頂得益。
於中分三。
初摩頂示普法界灌其頂故。
次善财即得下得益。
前向外觀。
故得智度。
摩頂内證。
故得三昧。
十句之中。
一得主定。
二攝眷屬。
餘辨定用。
後如此娑婆下結通。
良以善财等普賢故。
處處得益。
[○@△]第三爾時普賢下。
明因深廣。
顯果勝故。
於中三。
一問答審見。
二正顯因相。
三結因成果。
今初。
謂上之果。
屬下之因。
二普賢菩薩下。
正顯因相。
於中分三。
一總明求菩提行。
檀為行首。
故偏明之。
二善男子我於下。
離過成德行。
即餘九度。
先及顯五度。
初即是戒。
不生瞋害是忍。
未曾一念離菩提心下是進。
無障[得-彳]心是禅。
不起迷惑是般若。
唯住下順顯後四。
三善男子我普嚴淨下。
總明悲智行略舉四行。
文分為四。
一正舉四行。
謂一嚴土行。
二攝生行。
三事友行。
四求法行。
二善男子我法海中下。
反顯求法殷重。
一文尚無不舍況全部耶。
以其一文即是一切一故。
如海一滴。
三善男子我所求法下。
順明求法。
所謂成上嚴土攝生。
上亦廣於方便願智。
四我如是等下。
總結無盡。
三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下。
結因成果。
於中。
先結因。
有十一句。
以有成果之功。
故雲力也。
亦顯力度。
後由此等故下明成果。
[○@△]第四善男子汝見我此下。
觀用無涯。
於中三。
一舉益勸觀。
二觀見奇特。
三校量顯勝。
初中有三。
一标。
二釋。
三結。
初标可知。
二善男子我此妙身下釋。
謂因深難見故。
於中複三。
初順明難見。
次善男子若有衆生未種下。
及顯難見。
後善男子若有衆生得聞我名下。
明見聞之益。
於中四。
一不退轉益。
二或有衆生一日一夜下。
成熟之益。
根有利鈍。
障有淺深。
故遲速不同。
三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下。
總結多門。
四複次善男子下。
彰見遠果。
謂生身剎。
淨剎可生。
身雲何生。
此有二義。
一約法性。
與剎為體。
名清淨剎。
與身為體。
名清淨身。
能依有殊。
所依體一。
欲顯體一。
故言生身。
二約相用。
剎謂身所依剎。
身謂身内之剎。
欲顯身剎本相融故。
三善男子汝應觀下。
總結勸觀。
二爾時善财下。
觀見奇特。
於中三。
初見毛内含三世間。
次又見普賢菩薩於一一世界下。
見普賢身徧剎大用。
此剎即是毛中之剎。
後時善财下。
善财自見等普賢化。
三善财童子所見下。
校量顯勝。
於中三。
初校量善根。
次善财童子從初下。
校量入剎。
後善财童子於普賢下。
總顯諸門
種性法爾。
更相系屬。
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
故所化生有共不共。
今經宗意。
但取身土不壞異相皆悉相融。
餘不異彼。
已知大意。
次正釋文。
文有三行。
一無憍慢。
即自利行。
二心平等。
即利佗行。
三真供養。
通二利行。
并通事理。
下自廣釋。
三善财童子白言下總征。
謂總牒三行。
四文殊師利言下别釋。
别釋三行。
即分為三。
初釋無憍慢。
次釋心平等。
後釋修供養。
[○@、]今初文四。
初标。
二何等下征。
三一者下釋。
四善男子是為下結。
文顯可知。
[○@、]二複次下。
明於諸衆生其心平等。
文亦有四。
初标。
二何等下征。
三一者下釋。
於中二。
先列釋十義。
後喻釋平等。
今初。
一所作平等者。
即是總句。
謂說法教化種種施為。
法界衆生同一子故。
餘九為别。
五雲亦不依止無二之相者。
回向經雲。
常於諸法不作二。
亦複不作於不二。
於二不二悉皆離。
知其盡是語言道。
謂遣二病。
說於無二。
若依無二。
便有能所。
即是二故。
遣之又遣之。
以至於無遣。
餘句可知。
二善男子譬如下。
喻釋平等。
文中二。
先喻。
後合。
前中三。
初舉喻。
二反問。
三仰答。
初中。
應有三喻。
一長者育子喻。
二起惑焚燒喻。
三長者等救喻。
其第三喻。
影在問中。
今初。
世間總喻法界。
長者以喻如來。
年耆德艾。
事長於人。
故稱長者。
佛壽長遠衆德圓極。
故以喻之。
菩薩德高。
未居尊位。
故況居士。
生育五子者。
五道衆生皆一子故。
故法華雲。
一切衆生皆是吾子。
此約天性。
若約結緣。
則五百名人。
結三乘種。
三十稱子。
言生育者。
乃有二義。
一約天性。
性由佛顯義曰生育。
二約結緣。
三乘人天乃至五道。
皆沾佛化。
即為生育。
并同一子。
為平等念。
禅定解脫資具亦同。
而彼諸子愚小無知者。
若約天性。
本迷為愚。
善征為小。
迷第一義。
稱曰無智。
不辨四谛。
為一切處未能分别。
即同法華不覺不知不驚不怖。
二時彼長者宅舍之中下。
起惑焚燒喻。
舍宅即是生處。
三界生死衆生所居。
故雲舍宅。
佛應統之。
屬于長者。
火謂惑苦。
準下合文。
但雲三毒惑最重故。
以因攝果。
不說苦火。
若法華雲。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皆悉燒煮。
出於橫造。
名曰欻然。
五道異生。
雲各居一處。
二善男子於意雲何下。
大聖反問。
即是影顯等救之喻。
雖舉諸事。
意在平等。
故牒問之。
三答言下。
善财仰答。
在心必等。
事則随緣。
緣發為近。
所以先拔。
二文殊師利言下合喻。
先雙合育子起惑焚燒。
後菩薩等心下。
合前反問長者等救。
安置寂靜即是涅盤。
前文所無。
含在出字。
四善男子是為下結。
[○@、]三複次下。
明修真供養。
文中二。
先正明。
後校量顯勝。
前中亦四。
初标真供養謂法供養。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故名為真。
若能行者。
是真供養三世諸佛。
二何等下征。
三一者下釋。
十句之中初總。
餘别。
别中九句。
皆法供養。
若通相說。
於佛深經難見妙理。
起十法行。
皆名供養。
以财供養。
資養四大。
受持讀誦解說修行。
增於法身。
又全其理。
供養義也。
九句别中。
唯顯修行。
從勝說故。
以法對财。
十皆名勝。
就十法行。
修行最勝故。
淨名說。
深觀緣起等。
名為最上法之供養。
九中初句。
複是修行之總。
餘皆是别。
唯辨利他。
菩薩利佗為自行故。
三正利樂。
四利佗心。
五利他智。
以十力智。
知而化故。
六利他行。
七常不舍。
義通二利。
八兼能說。
讷言敏行不能利他。
辯口缺行自無分故。
又自有縛。
能解彼縛。
無有是處。
有目有足。
為真導師故。
智論第六雲。
多聞廣智美言語。
巧說諸法轉人心。
行法心正無所畏。
如大雲雷澍供雨。
九長時者。
前辨橫具。
此明堅堅。
十不忘行本。
忘菩提心。
修諸善根。
魔攝持故。
四若諸菩薩下結。
二非以财寶下。
校量顯勝。
於中四。
一标。
二征。
三釋。
四結。
今初。
财施益近。
多在人天。
法施益深。
終成佛果故。
三千七寶三恒沙身。
日日長時布施一切。
不及受持一四句偈。
何況具足受持修行。
二何以故下征。
三如來恭敬下釋。
於中四。
一正解釋。
二重征釋。
三勸修行。
四結成前法。
初中。
先釋總句。
後釋别句。
今即初也。
有法有喻。
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佛從法生。
法即父母。
孝子重父。
敬父子悅。
如來重法。
敬法佛欣。
故書雲。
敬其父則子悅。
敬其君則臣悅。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故敬一法。
十方諸佛無不皆悅。
是為所敬者寡而悅者衆。
二善男子如來從修行中來下。
釋别句。
唯法無喻。
於九句中。
一釋修行。
佛從修行中來。
修行即合佛行。
亦即法身。
故能修行為真供養。
此句具足。
餘八文略。
一向利他。
二佛為利樂。
若能利樂為真供養。
三為慈悲。
若能慈攝為真供養。
四以随順利樂。
故有十力。
以十力利。
是真供養。
上三句順釋。
餘六反釋。
五若不勤修不能利樂。
若能勤修則能利樂。
若能利樂為真供養。
他皆仿此。
利樂即是利他總句故。
句句牒之。
二何以故下。
重複征釋。
三善男子汝應下。
結勸修行。
四善男子是為下。
結成前法。
并顯可知。
△第五爾時文殊師利顯示下。
結用皈本。
所作竟故。
信窮智境。
信相便亡。
故雲不現。
第三爾時善财童子即見三千下。
轉遇勝緣。
修行敬事。
然此諸友及後普賢。
皆無指授。
表證法界離此彼故。
此三千友乃有多義。
一者成前。
尚是文殊之勝益故。
二者順後。
是見普賢之方便故。
三者通論自是一分。
故見諸友。
應分為三。
初明别見。
即是純門。
此一時見。
即是雜門。
後見普賢。
具前諸友。
即是純雜無[得-彳]之門。
然此諸友所得法門。
受行各别。
文略不具。
申本廣本。
必應有之。
[△@△]大文第五。
從增長趣求下。
顯因廣大相。
以前文殊智照無二。
顯其甚深方堪成佛廣大之因。
随一一因。
稱法性故。
文殊般若。
即攝相皈體。
普賢法界。
即秘密重重。
若以二聖。
自相對者。
文殊菩薩則為能證。
若以二聖。
對於善财。
是則文殊亦為所證。
未得般若。
今證得故。
文中分五。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聞睹前相。
第三見聞親證。
第四聞佛勝德。
第五重示普因。
今初有三十句。
增廣行願。
義同前來思修證入。
於中。
初二句總明。
後以大悲下。
二十八句别顯。
攝為十四對。
一悲納慈覆對。
二敬果住因對。
三淨眼圓德對。
四信正增助對。
五善能回向下。
向因知果對。
六入教了法對。
七現世入願對。
八豎修橫照對。
九增善得智對。
十普照十方下。
照理化生對。
十一成益知苦對。
十二摧障無障對。
十三證理住用對。
十四内求外加對。
唯末後句。
明其外緣。
前皆内因。
上文殊通指。
今善财普觀。
不同前友各指一友。
普觀方得見普賢故。
第二善财童子起如是等下。
聞睹前相。
於中二。
先結前生後。
由依上觀普賢境故。
方得見聞。
此普賢境即前所觀二十句境。
即文殊處成益之中。
令入普賢諸行願輪。
由前令入所以能觀。
由前能今觀故聞見。
後即聞普賢下。
正明聞見。
於中二。
一聞。
二見。
今初。
此中聞者。
非從一人及多人聞。
即稱法界聞。
有十四句。
初句聞人。
餘聞行位。
於中。
一行。
二願。
三助道。
四功德。
五威儀。
第六句及聞普賢菩薩諸地下。
皆明聞地。
於中。
初句為總。
餘七為别。
總雲地者。
若約行布。
即等覺地。
若約圓融。
總攝諸位。
皆普賢地。
别中。
一地處所者。
謂證十如。
一真法界。
二有為功德調柔果等。
三十勝行及願樂等。
四十地親證各有差别。
五長時無間無餘修等。
六神通作用摧邪攝生。
七種種差别同依佛智。
二既聞此已下明見。
於中二。
一仰德修觀。
二睹見希奇。
前中二。
先結前生後。
後即於下。
正明修觀。
菩提場中蓮華座上。
明修觀處。
約事說者。
即其地堅固猶若金剛。
蘊德深廣。
名為海藏。
故上經雲。
諸色相海。
無邊顯現。
寶蓮華座。
即普賢座故。
十定下文。
皆於此見。
若約表者。
於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體中金剛智内。
起因陀羅網普賢心觀。
然此經體勢。
應具十會。
以順無盡。
今且順文。
對前本末二會。
即是攝末歸本。
是以善财不假别指。
便於初會始成之處如來座前。
而起觀求。
若對本會。
應歸誓多。
何以會歸菩提場耶。
歸本有二。
一歸本會。
前文已有。
謂遍遊法界。
而亦不離逝多林中如來之所。
今約會歸諸會之本。
故歸覺場。
前既不起菩提樹王。
遍一切處。
今證窮極。
故須會皈。
後起等虛空下。
正顯觀心。
有十六心。
前十自分境。
後六勝進境。
一一皆稱普賢境心。
故後得見。
二善财童子起如是心下。
睹見希奇。
於中二。
先結前生後。
謂由起前心及宿善等因緣力故。
後欲見普賢下。
正睹希奇。
於中二。
先見十瑞相。
有标征釋結。
釋有十句五對。
各先所依淨土。
後住處衆生。
後又見十種大光明相下。
睹見光明。
前瑞直見一重淨剎。
此明重見。
謂遍法界剎所有極微。
皆出法界塵數境故。
皆是依中現於依正。
上二段文。
并是普賢依報殊勝。
第三爾時善财下。
見聞親證。
於中四。
初結前生後。
二彰聞見因。
三起觀增修。
四正明見證。
[○@、]今初。
由睹前相生必見心。
[○@、]二於時善财下。
彰聞見因。
謂外由内因緣力故。
[○@、]三能生諸佛普智光明下。
起觀增修。
有二十句。
初三句總。
一智能觀。
二三所觀行願。
後於一切如來下别。
初二觀法身。
謂佛菩薩境故。
故上經雲。
法界衆生界。
究竟無差别。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來境。
菩薩亦以法身為境。
法界體周故。
雲廣大修習。
得見普賢之想下五句。
觀智身。
此句标。
二出觀相。
以佛種智為普賢故。
三以定攝。
四以進策為能見因。
五身心普周。
是能見相。
以佛智廣大既同虛空。
今心離念等虛空界。
則能見故。
次即以普眼下一句。
總觀十身。
無有一境非普賢故。
次以智慧眼下一句。
觀普賢因。
次其心下二句。
等普賢心。
次威德加持下。
起普賢願。
初句總。
願不舍離下别。
有五願。
諸觀行人。
應放此修。
離此觀修。
見亦非勝。
[○@、]四善财童子具足圓滿下。
正明見證。
於中二。
先結前生後。
後即見下。
正明見證。
於中二。
第一得益因圓。
第二位滿齊佛。
△前中四。
一見身得益。
二摩頂得益。
三顯因深廣。
四觀用無涯。
[○@△]初中二。
先見勝身。
後得深益。
前中四。
一總見勝德身相。
二别見毛孔出生。
三重觀體内包含。
四結通體用周遍。
今初。
由前於菩提場師子座前起觀想故。
還於此見與諸如來平等無二。
即等覺相。
餘并可知。
二善财童子見普賢身一一毛孔下。
見毛孔出生。
實則無盡。
略顯二十一門。
即出三世間。
由前起觀等虛空心。
故此所見。
等於法界盡虛空界。
是知随心各見分齊。
(下第三十九經)三爾時善财童子下。
重觀體内包含。
於中二。
先結前生後。
後重複觀察下。
正顯觀見。
於中二。
先明見處。
略舉三處。
一身分者。
全對於身。
即頭等六分。
二支節者。
乃至一指一節。
三毛孔者。
遍上二類毛孔。
意謂。
但觀頭時。
頭中見法界。
觀指一節。
一節中見法界。
觀一毛孔。
毛孔中見法界。
故三重舉之。
此即一毛含容無盡遍也。
後悉有三千下。
明其所見。
於中亦二。
先見三千。
後如見此世界下。
類通橫豎。
謂十方三際。
相續不斷。
明念念見。
各各差别。
約相不壞。
互相涉入下。
性相無[得-彳]。
以性融相。
故相涉入。
不壞本相。
故不雜亂。
四如於此毗盧遮那下。
結通體用周遍。
於中二。
先所遍處。
文有四重舉類。
一舉此會。
類勝蓮華。
二舉蓮華。
類於東方。
三舉東方。
類盡十方。
四舉十方。
類諸塵内。
此則如理之遍。
後於彼一一下。
結處中之身。
則如理之此。
包即所遍一切剎處。
全在能遍毛孔之中。
毛中所有。
皆遍此處。
重重重重。
無盡無盡。
以為普賢難思身相。
二爾時善财童子下。
得益。
既得智度。
已彰地滿。
況十無盡。
[○@△]第二善财童子既得是已下。
明摩頂得益。
於中分三。
初摩頂示普法界灌其頂故。
次善财即得下得益。
前向外觀。
故得智度。
摩頂内證。
故得三昧。
十句之中。
一得主定。
二攝眷屬。
餘辨定用。
後如此娑婆下結通。
良以善财等普賢故。
處處得益。
[○@△]第三爾時普賢下。
明因深廣。
顯果勝故。
於中三。
一問答審見。
二正顯因相。
三結因成果。
今初。
謂上之果。
屬下之因。
二普賢菩薩下。
正顯因相。
於中分三。
一總明求菩提行。
檀為行首。
故偏明之。
二善男子我於下。
離過成德行。
即餘九度。
先及顯五度。
初即是戒。
不生瞋害是忍。
未曾一念離菩提心下是進。
無障[得-彳]心是禅。
不起迷惑是般若。
唯住下順顯後四。
三善男子我普嚴淨下。
總明悲智行略舉四行。
文分為四。
一正舉四行。
謂一嚴土行。
二攝生行。
三事友行。
四求法行。
二善男子我法海中下。
反顯求法殷重。
一文尚無不舍況全部耶。
以其一文即是一切一故。
如海一滴。
三善男子我所求法下。
順明求法。
所謂成上嚴土攝生。
上亦廣於方便願智。
四我如是等下。
總結無盡。
三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下。
結因成果。
於中。
先結因。
有十一句。
以有成果之功。
故雲力也。
亦顯力度。
後由此等故下明成果。
[○@△]第四善男子汝見我此下。
觀用無涯。
於中三。
一舉益勸觀。
二觀見奇特。
三校量顯勝。
初中有三。
一标。
二釋。
三結。
初标可知。
二善男子我此妙身下釋。
謂因深難見故。
於中複三。
初順明難見。
次善男子若有衆生未種下。
及顯難見。
後善男子若有衆生得聞我名下。
明見聞之益。
於中四。
一不退轉益。
二或有衆生一日一夜下。
成熟之益。
根有利鈍。
障有淺深。
故遲速不同。
三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下。
總結多門。
四複次善男子下。
彰見遠果。
謂生身剎。
淨剎可生。
身雲何生。
此有二義。
一約法性。
與剎為體。
名清淨剎。
與身為體。
名清淨身。
能依有殊。
所依體一。
欲顯體一。
故言生身。
二約相用。
剎謂身所依剎。
身謂身内之剎。
欲顯身剎本相融故。
三善男子汝應觀下。
總結勸觀。
二爾時善财下。
觀見奇特。
於中三。
初見毛内含三世間。
次又見普賢菩薩於一一世界下。
見普賢身徧剎大用。
此剎即是毛中之剎。
後時善财下。
善财自見等普賢化。
三善财童子所見下。
校量顯勝。
於中三。
初校量善根。
次善财童子從初下。
校量入剎。
後善财童子於普賢下。
總顯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