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從第三十二經盡第三十七經)
關燈
小
中
大
遇友德。
四有七偈。
歎速成位行德。
五有十八偈。
總明諸德結歎令欣。
後一偈略示後友。
可知。
第三爾時彌勒菩薩下。
重申敬儀。
於中三。
初辨敬因。
聞贊德故。
次善财聞下。
身心悲敬。
後以文殊下。
華供展誠。
言文殊心念力者。
者約事可知。
約所表者。
由信智力。
華因德立。
璎珞行成。
雲盈手者。
信智滿故。
散彌勒者。
攝成因故。
辨當果故。
第四時彌勒菩薩下。
再贊再記。
第五善财下。
慶遇念恩。
文并可知。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合掌下。
谘問法要。
於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而我未知下。
正問法要。
於中四。
一标所問。
次大聖一切如來下。
歎有能答之德。
即以此德。
亦為問端。
初總。
後别。
可知。
三大聖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下。
正陳所問。
兼顯問意。
四如是等下。
結請為說。
該前二段。
第三爾時彌勒菩薩下。
稱贊授法。
於中二。
第一稱贊。
第二授法。
△前中亦二。
先為大衆。
稱贊善财。
後為善财贊菩提心。
[○@△]前中亦二。
先指人示衆。
後諸仁者今此童子下。
正贊勝德。
於中四。
一明求友精勤。
二明所乘廣大。
三明見德無缺。
四明速證超權。
[○@、]初中二。
先總顯精勤。
後諸仁當知下。
别示精勤之相。
謂一時之勤。
猶未可歎。
自始至末。
無疲懈故。
百一十知識。
古有多說。
一雲理應具有。
但文脫漏。
賢首雲。
前後諸友。
總五十四位。
分出德生有德為二。
則五十五。
各有勝進。
故百一十。
若依此解。
違此已言百一十已方至彌勒。
彌勒等三。
非一十數。
有雲。
減數十耳。
實唯百八。
謂此前除遍友。
但五十一人。
各具主伴。
成一百二。
遍友指示衆藝。
雖非主友而是伴友。
為一百三。
更加無厭足王處空天瞿波處無憂德神摩耶處蓮華法德身衆神及妙華光明守護法堂善眼羅剎。
合前總有百八。
以空天等相問答故。
在伴友數。
非前主友稱名指示。
故非主友。
若爾不動童女覺悟菩薩如來使天。
何不說之成百一十。
況今又加甘露火王多知多解婆羅門耶。
故且依賢首。
巳字譯人之意。
晉經亦無。
然更有一意。
約人唯五十四者。
自分勝進。
唯一百八。
則同楞伽百八問故。
亦除百八重煩惱故。
今百一十者。
此經圓數。
法應爾故。
又此及下。
複雲百一十城。
又雲過百一十由旬。
皆言百一十者。
有所表故。
謂除比位。
取其證位。
十地等覺。
一中具十。
為百一十。
欲顯位位皆相融故。
故前三釋。
随取皆通。
且依賢首。
若準梵本。
雲經百一十城。
求善知識已。
則城定百一十。
善友不定。
[○@、]第二諸仁者此善男子甚為難有下。
明所乘廣大。
於中二。
先總明所乘。
顯人難遇。
後何以故下。
征釋所以。
先征意雲。
何以難遇。
後釋意雲。
悲濟深廣故。
即廣前總中救護衆生。
於中三。
初總護一切。
次約類别明。
後總結所作。
今初可知。
次諸仁者此大丈夫下。
約類别明。
四流者。
即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
汩者流急之貌。
言界城者。
梵本晉經。
皆雲三界。
三界即有三。
約系縛邊。
即為牢獄。
約令住邊。
即名為城。
故上經雲。
三有為城郭。
言害蘊者。
五蘊怨賊害法身故。
言界蛇者。
即四大毒蛇。
俱舍雲。
大種謂四界。
即地水火風。
六處空聚落者。
中無人故。
以無我智光。
引出無着。
不為六塵大賊所劫。
如涅盤說。
三諸仁者此大丈夫如是下。
總結所作。
[○@、]第三諸仁者此善男最極難得下。
明具德無缺。
始自發心。
終修種智。
有十三句。
有一在已。
已為希有。
況有二三。
乃至全具。
又複後後難於前前。
故雲展轉倍更難得。
[○@、]第四諸仁者其餘菩薩經於無量下。
明速證起權德。
文中二。
先指權。
後此善男子下顯實。
言一生者。
或解行。
或身一生。
一生曆事。
見普賢時。
便等諸佛。
若朝生之鳳。
越千載之烏。
一爝之燈。
破積年之暗。
得台輔於磻溪之上。
授黃钺於草廬之中。
況才生王宮。
位極臣佐。
豈要百戰夷項累任升階。
故發心畢竟。
是二無差。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普賢生位。
皆互相融。
故此一生即無量劫。
仙人執手。
不離須叟。
依實修皆悉能爾。
胡不勉旃。
無執權文不受茲說。
夫機差教别。
聖旨深玄。
并未證真。
同居學地。
共詳聖智。
誠曰才難。
且以淺為深。
有符理之得。
以深為淺。
有謗法之愆。
以遠為近。
則有益行人。
以近為遠。
法非我分。
諸佛說教。
貴在俯就物機。
後輩學人。
若欲高推聖境。
傥失大利。
豈不傷哉。
文有十句。
初二總明具諸行位。
三入十住。
四五入十行。
六入十向。
次次三入十地。
後一入等覺。
亦可十句橫通諸位。
[○@△]第二爾時彌勒菩薩下。
為於善财歎菩提心。
文分二别。
先結前生後。
後告善财言下正歎。
於中四。
一标歎發心。
二歎器成益。
三舉德釋成。
四結釋所屬。
[○@、]今初。
菩提心為總。
初二句下化。
次一句上求。
即悲智之相。
[○@、]二善男子汝獲善利下。
歎器成益。
文有十句。
初句為總。
二得丈夫身。
根器成就故。
又不成下德非善得故。
三久住為惡非善住故。
次二遇善緣。
餘具智德。
亦即善來。
四種圓滿。
[○@、]三何以故下。
舉德釋成。
先征。
後釋。
征意雲。
何以歎善利者。
後釋意雲。
以能發菩提心。
菩提心中具功德故。
文中二。
先标發心。
後善男子菩提心者下。
正歎菩提心德。
德既無盡。
故能發心為獲大利。
又廣難者。
上來善财歎慈氏德。
便為問端。
今此意雲。
我無盡德。
功由發心。
既能發心。
此德便就。
然所歎發心。
通諸發心。
所成功德。
頓攝諸位殊勝功德。
即功成始篑。
初後圓融。
總有二百三十三門。
大分為三。
初一百二十三門。
明菩提心心殊勝功德高齊佛果。
二得無畏藥下一百三門。
明菩提心自在功德廣多無量。
三有七門。
總歎殊勝。
謂前二段。
舉其同喻。
意取相似。
後段一向但取勝義。
雖有通别。
且從别說。
[△@⊙]就初分二。
先别明。
後總結。
前中依賢首說。
但為一段。
通相而說。
依光統師。
分十二住。
二俱有理。
今且攝於地前功德。
就文分三。
初二十五門。
攝十住德。
如種如田及如地等儀多似故。
二如大海下二十八門。
攝十行德。
普生長養諸功行故。
毗笈摩者。
此雲普去。
新去遠離。
三如意珠下七十門。
攝回向德。
大願周給。
離相等故。
婆樓那風。
舊雲迅猛風。
亦雲水風。
其中文義皆同彼位。
恐繁不配。
二善男子菩提心者下總結。
即一切功德。
皆由初心。
於中。
初正明。
次征釋。
後結示。
并可知(下第三十六經)。
[△@⊙]第二爾時彌勒菩薩複告下一百三門。
明菩提心自在功德廣多無量。
攝證位德。
故多雲得。
各有喻合。
說聽之人所見深遠。
故所引喻。
多非凡境。
亦顯不共菩提心故。
雖通橫豎。
且約豎分為十一位。
初有十門。
攝初地功德。
離五怖畏。
能滅分别見惑毒蛇。
諸煩惱怨無勝等故。
大應伽者。
應伽。
昔翻為身。
亦名雲分。
珊陀那。
此雲和合。
或雲相續。
二大蓮華藥下九門。
攝二地德。
淨如蓮華。
不犯妄境。
世無能見等故。
言成就根業者。
舊雲無生根。
即出現品無盡根也。
阿藍婆。
舊雲藥汁。
出香雪山。
生石臼中。
新翻為愛樂。
三日精珠下七門。
攝三地德。
發諸智光。
增善根故。
四譬如有寶名淨光明下七門。
攝四地德。
初寄出世。
證智清淨。
發慧焰等故。
五善調龍下八門。
攝五地德。
已證出世。
入俗化物。
不懼業惑諸境界故。
波利質多羅者。
波利雲遍。
亦曰周布。
質多羅。
雲間錯莊嚴。
婆師迦。
此雲雨時。
即當三際雨時生故。
瞻博迦。
此雲黃色。
拘[鞥-合+(白-日+田)]陀羅。
即波利質多羅樹。
梵音具雲利耶咀羅拘[鞥-合+(白-日+田)]陀羅。
此雲香遍樹。
六如海島中生椰子樹下六門。
攝六地德。
多入無相。
無有間息。
般若現前。
破暗等故。
诃摘迦者。
此雲金色。
七他化自在天王下九門。
攝七地德。
自力超過一切二乘。
能摧邪執。
入方便等無量事故。
迦陵頻伽。
此雲美音。
摩诃那伽。
此雲大龍。
力如龍故。
八如人學射下十門。
攝八地德。
無功發心。
能滅一切相惑等故。
初雲劍術一切武藝者。
梵本無此。
安足但是學射法故。
摩竭。
此雲大體。
安膳那。
此雲細末。
色如青黛。
九有人依附於王下十門。
攝九地德。
居法師位。
将依佛智。
教化衆生。
無畏等故。
十王子初始生下十二門。
攝十地德。
堕在佛數。
即為一切之所恭敬。
除惑習等。
成佛法故。
十一如金剛寶非諸劣惡下十七門。
攝等妙覺一切功德。
以金剛智。
成菩提故。
始於種姓。
終金剛智。
豎攝理明。
初心頓攝諸位功德。
正順經宗故。
上經雲。
一切功德。
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
所攝之德。
曆然不亂。
初心頓具。
方顯圓融。
[△@⊙]第三如轉輪王下七門。
總顯超勝。
一向橫論。
不同前文。
取相似義。
似於諸位。
此一段文。
舊經所無。
先陀婆者。
舊翻為鹽。
令意乃是鹽之勝者。
餘文可知。
[○@、]第四善男子此菩提心成就如是下。
結釋所屬。
謂上來多德。
為釋上文獲善利故。
(下第三十七經)。
△第二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财童子言下。
正授法界。
於中六。
一牒問勸證。
二求證方便。
三加令證入。
四正明親證。
第五見所證境。
第六起定問答。
[○@△]今初。
樓閣即是法界。
若即事契入。
何法不就。
[○@△]第二爾時善财下。
求證方便。
無所求中。
吾故求之。
法假人弘。
必希指示。
[○@△]第三時彌勒下。
加令證入。
以心傳心。
令其就法。
立言會旨。
則佛法門。
開即開理智門。
示令悟入也。
[○@△]第四善财心喜入已還閉者。
正明親證約因自證。
悟入智性。
智契真原。
故雲心喜。
從迷之悟。
加行趣入。
不失能所。
門理有殊。
證已契合。
能所兩立。
妄為真。
更無入處。
故雲還閉。
[○@△]第五見其樓閣下。
明見所證境。
所見依正無邊作用。
皆是法界悲智中境。
於中二。
先略明。
後廣顯。
[△@○]前中亦二。
先所見境。
後總辨見相。
前中四。
一總明分量。
同虛空者。
稱法界故。
即事理無[得-彳]門。
亦同時具足相應門。
以是總故。
二阿僧祇寶下。
見諸嚴具。
即微細門。
三善财又見樓閣之中下。
閣中見閣。
即依中有依。
是主伴門。
四善童子於一處中下。
總結所見。
一處見於一切處事。
即一多即入重現無盡門。
二爾時善财童子見下。
總明見相。
於中四。
一結前所見。
二生大愛敬下。
辨其成益。
三所見不忘下。
辨能見相。
四以無[得-彳]意下。
勝進觀修。
身心遍敬故。
[△@○]第二以彌勒菩薩威神力故下。
廣明。
於中亦二。
第一明所見境。
第二總辨見相。
[△@、]前中亦二。
先總明。
後所謂下别顯。
於中五。
一見主友。
二見伴從。
三見諸佛。
四見主閣。
五見嚴具作用。
初中五。
一見初發心時。
二或見彌勒最初證得下。
見修行得法。
三或時見作轉輪聖王下。
見随類攝生。
四或複見為獲世天王下。
見處會說法。
於中二。
先明所處會殊。
後或見贊說菩薩初地下。
顯所說法異。
五或見彌勒修行精進下。
總見行用。
第二或見一切諸菩薩下。
見伴從菩薩身雲說法。
即前所領無量眷屬。
第三或複於中見諸如來下。
明見諸佛攝化之德。
第四爾時善财童子又複於彼下。
明主閣别。
明慈氏一生當作。
於中。
先見。
後爾時善财下得益。
第五複聞一切諸樓閣内下。
見聞嚴具作用。
於中十段。
一聞網等說法。
曲分為三。
初總聞行法。
次又聞某處下。
遠聞人法。
後善财童子下。
聞之得益。
二又見一切諸寶鏡下。
見寶鏡作用。
三又見一切下。
寶柱放光。
四又複見彼閻浮下。
寶像威儀。
五又見於彼真珠下。
璎珞出生。
六又複見彼種種華池下。
蓮華重現。
七又複見彼淨瑠璃下。
寶地現像。
八又於寶樹樹下。
現半身。
九又見於彼下。
半月現光。
十又見一切下。
壁現本事。
於中二。
先見慈氏修行随類攝生。
後又見彌勒曾所下。
睹所事友。
[△@、]二爾時善财童子下。
總辨見相。
義該前略。
略明見相。
文亦略故。
先法後喻。
今初。
謂何力能見。
以何眼見。
将何智見。
依何位見。
於何處見。
如經屬之。
及餘已下兼顯前來所不見境皆如是見。
後譬如有人下喻顯。
有十喻者。
以其能因緣不同。
所見境相諸門别故。
十中初總。
餘别。
今初。
總明能見所見皆如夢事。
大小無[得-彳]。
一多自在等。
有法喻合。
文相易了。
後譬如有人将欲命終下九喻别明。
以況能見及所見境。
各有九相。
約所明者。
一臨終現業喻。
喻所見冥應。
二非人所持喻。
況所見能說。
三龍宮淹久喻。
況念劫圓融。
四梵宮廣現。
況一多無[得-彳]。
五遍處定境。
況所見明了。
六乾城依空。
況事理無[得-彳]。
七同處異見。
況隐顯自在。
八海現三千。
況頓現遠近。
九幻現衆多。
況所見純雜。
約能見緣。
辨有異故。
一夢境喻。
況自在力随自業故。
凡命将終故。
二非人所持。
以況緣力自他不同。
三為龍所持。
亦說緣力。
而自他同體。
謂是龍故。
四友依報力。
五是定力。
六性空力。
七法界自在力。
八定智無二力。
大智海印之三昧故。
九幻智自在力。
良以能所十相各異。
故為十喻。
不見此意。
乃謂文繁。
然十喻中。
前七有合。
八九雖無。
第十幻中一時并合。
其中威神及自在力。
通合羅剎海印二喻。
總此三句。
亦通結前所見諸境。
上來已明見所證境。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九
四有七偈。
歎速成位行德。
五有十八偈。
總明諸德結歎令欣。
後一偈略示後友。
可知。
第三爾時彌勒菩薩下。
重申敬儀。
於中三。
初辨敬因。
聞贊德故。
次善财聞下。
身心悲敬。
後以文殊下。
華供展誠。
言文殊心念力者。
者約事可知。
約所表者。
由信智力。
華因德立。
璎珞行成。
雲盈手者。
信智滿故。
散彌勒者。
攝成因故。
辨當果故。
第四時彌勒菩薩下。
再贊再記。
第五善财下。
慶遇念恩。
文并可知。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合掌下。
谘問法要。
於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而我未知下。
正問法要。
於中四。
一标所問。
次大聖一切如來下。
歎有能答之德。
即以此德。
亦為問端。
初總。
後别。
可知。
三大聖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下。
正陳所問。
兼顯問意。
四如是等下。
結請為說。
該前二段。
第三爾時彌勒菩薩下。
稱贊授法。
於中二。
第一稱贊。
第二授法。
△前中亦二。
先為大衆。
稱贊善财。
後為善财贊菩提心。
[○@△]前中亦二。
先指人示衆。
後諸仁者今此童子下。
正贊勝德。
於中四。
一明求友精勤。
二明所乘廣大。
三明見德無缺。
四明速證超權。
[○@、]初中二。
先總顯精勤。
後諸仁當知下。
别示精勤之相。
謂一時之勤。
猶未可歎。
自始至末。
無疲懈故。
百一十知識。
古有多說。
一雲理應具有。
但文脫漏。
賢首雲。
前後諸友。
總五十四位。
分出德生有德為二。
則五十五。
各有勝進。
故百一十。
若依此解。
違此已言百一十已方至彌勒。
彌勒等三。
非一十數。
有雲。
減數十耳。
實唯百八。
謂此前除遍友。
但五十一人。
各具主伴。
成一百二。
遍友指示衆藝。
雖非主友而是伴友。
為一百三。
更加無厭足王處空天瞿波處無憂德神摩耶處蓮華法德身衆神及妙華光明守護法堂善眼羅剎。
合前總有百八。
以空天等相問答故。
在伴友數。
非前主友稱名指示。
故非主友。
若爾不動童女覺悟菩薩如來使天。
何不說之成百一十。
況今又加甘露火王多知多解婆羅門耶。
故且依賢首。
巳字譯人之意。
晉經亦無。
然更有一意。
約人唯五十四者。
自分勝進。
唯一百八。
則同楞伽百八問故。
亦除百八重煩惱故。
今百一十者。
此經圓數。
法應爾故。
又此及下。
複雲百一十城。
又雲過百一十由旬。
皆言百一十者。
有所表故。
謂除比位。
取其證位。
十地等覺。
一中具十。
為百一十。
欲顯位位皆相融故。
故前三釋。
随取皆通。
且依賢首。
若準梵本。
雲經百一十城。
求善知識已。
則城定百一十。
善友不定。
[○@、]第二諸仁者此善男子甚為難有下。
明所乘廣大。
於中二。
先總明所乘。
顯人難遇。
後何以故下。
征釋所以。
先征意雲。
何以難遇。
後釋意雲。
悲濟深廣故。
即廣前總中救護衆生。
於中三。
初總護一切。
次約類别明。
後總結所作。
今初可知。
次諸仁者此大丈夫下。
約類别明。
四流者。
即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
汩者流急之貌。
言界城者。
梵本晉經。
皆雲三界。
三界即有三。
約系縛邊。
即為牢獄。
約令住邊。
即名為城。
故上經雲。
三有為城郭。
言害蘊者。
五蘊怨賊害法身故。
言界蛇者。
即四大毒蛇。
俱舍雲。
大種謂四界。
即地水火風。
六處空聚落者。
中無人故。
以無我智光。
引出無着。
不為六塵大賊所劫。
如涅盤說。
三諸仁者此大丈夫如是下。
總結所作。
[○@、]第三諸仁者此善男最極難得下。
明具德無缺。
始自發心。
終修種智。
有十三句。
有一在已。
已為希有。
況有二三。
乃至全具。
又複後後難於前前。
故雲展轉倍更難得。
[○@、]第四諸仁者其餘菩薩經於無量下。
明速證起權德。
文中二。
先指權。
後此善男子下顯實。
言一生者。
或解行。
或身一生。
一生曆事。
見普賢時。
便等諸佛。
若朝生之鳳。
越千載之烏。
一爝之燈。
破積年之暗。
得台輔於磻溪之上。
授黃钺於草廬之中。
況才生王宮。
位極臣佐。
豈要百戰夷項累任升階。
故發心畢竟。
是二無差。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普賢生位。
皆互相融。
故此一生即無量劫。
仙人執手。
不離須叟。
依實修皆悉能爾。
胡不勉旃。
無執權文不受茲說。
夫機差教别。
聖旨深玄。
并未證真。
同居學地。
共詳聖智。
誠曰才難。
且以淺為深。
有符理之得。
以深為淺。
有謗法之愆。
以遠為近。
則有益行人。
以近為遠。
法非我分。
諸佛說教。
貴在俯就物機。
後輩學人。
若欲高推聖境。
傥失大利。
豈不傷哉。
文有十句。
初二總明具諸行位。
三入十住。
四五入十行。
六入十向。
次次三入十地。
後一入等覺。
亦可十句橫通諸位。
[○@△]第二爾時彌勒菩薩下。
為於善财歎菩提心。
文分二别。
先結前生後。
後告善财言下正歎。
於中四。
一标歎發心。
二歎器成益。
三舉德釋成。
四結釋所屬。
[○@、]今初。
菩提心為總。
初二句下化。
次一句上求。
即悲智之相。
[○@、]二善男子汝獲善利下。
歎器成益。
文有十句。
初句為總。
二得丈夫身。
根器成就故。
又不成下德非善得故。
三久住為惡非善住故。
次二遇善緣。
餘具智德。
亦即善來。
四種圓滿。
[○@、]三何以故下。
舉德釋成。
先征。
後釋。
征意雲。
何以歎善利者。
後釋意雲。
以能發菩提心。
菩提心中具功德故。
文中二。
先标發心。
後善男子菩提心者下。
正歎菩提心德。
德既無盡。
故能發心為獲大利。
又廣難者。
上來善财歎慈氏德。
便為問端。
今此意雲。
我無盡德。
功由發心。
既能發心。
此德便就。
然所歎發心。
通諸發心。
所成功德。
頓攝諸位殊勝功德。
即功成始篑。
初後圓融。
總有二百三十三門。
大分為三。
初一百二十三門。
明菩提心心殊勝功德高齊佛果。
二得無畏藥下一百三門。
明菩提心自在功德廣多無量。
三有七門。
總歎殊勝。
謂前二段。
舉其同喻。
意取相似。
後段一向但取勝義。
雖有通别。
且從别說。
[△@⊙]就初分二。
先别明。
後總結。
前中依賢首說。
但為一段。
通相而說。
依光統師。
分十二住。
二俱有理。
今且攝於地前功德。
就文分三。
初二十五門。
攝十住德。
如種如田及如地等儀多似故。
二如大海下二十八門。
攝十行德。
普生長養諸功行故。
毗笈摩者。
此雲普去。
新去遠離。
三如意珠下七十門。
攝回向德。
大願周給。
離相等故。
婆樓那風。
舊雲迅猛風。
亦雲水風。
其中文義皆同彼位。
恐繁不配。
二善男子菩提心者下總結。
即一切功德。
皆由初心。
於中。
初正明。
次征釋。
後結示。
并可知(下第三十六經)。
[△@⊙]第二爾時彌勒菩薩複告下一百三門。
明菩提心自在功德廣多無量。
攝證位德。
故多雲得。
各有喻合。
說聽之人所見深遠。
故所引喻。
多非凡境。
亦顯不共菩提心故。
雖通橫豎。
且約豎分為十一位。
初有十門。
攝初地功德。
離五怖畏。
能滅分别見惑毒蛇。
諸煩惱怨無勝等故。
大應伽者。
應伽。
昔翻為身。
亦名雲分。
珊陀那。
此雲和合。
或雲相續。
二大蓮華藥下九門。
攝二地德。
淨如蓮華。
不犯妄境。
世無能見等故。
言成就根業者。
舊雲無生根。
即出現品無盡根也。
阿藍婆。
舊雲藥汁。
出香雪山。
生石臼中。
新翻為愛樂。
三日精珠下七門。
攝三地德。
發諸智光。
增善根故。
四譬如有寶名淨光明下七門。
攝四地德。
初寄出世。
證智清淨。
發慧焰等故。
五善調龍下八門。
攝五地德。
已證出世。
入俗化物。
不懼業惑諸境界故。
波利質多羅者。
波利雲遍。
亦曰周布。
質多羅。
雲間錯莊嚴。
婆師迦。
此雲雨時。
即當三際雨時生故。
瞻博迦。
此雲黃色。
拘[鞥-合+(白-日+田)]陀羅。
即波利質多羅樹。
梵音具雲利耶咀羅拘[鞥-合+(白-日+田)]陀羅。
此雲香遍樹。
六如海島中生椰子樹下六門。
攝六地德。
多入無相。
無有間息。
般若現前。
破暗等故。
诃摘迦者。
此雲金色。
七他化自在天王下九門。
攝七地德。
自力超過一切二乘。
能摧邪執。
入方便等無量事故。
迦陵頻伽。
此雲美音。
摩诃那伽。
此雲大龍。
力如龍故。
八如人學射下十門。
攝八地德。
無功發心。
能滅一切相惑等故。
初雲劍術一切武藝者。
梵本無此。
安足但是學射法故。
摩竭。
此雲大體。
安膳那。
此雲細末。
色如青黛。
九有人依附於王下十門。
攝九地德。
居法師位。
将依佛智。
教化衆生。
無畏等故。
十王子初始生下十二門。
攝十地德。
堕在佛數。
即為一切之所恭敬。
除惑習等。
成佛法故。
十一如金剛寶非諸劣惡下十七門。
攝等妙覺一切功德。
以金剛智。
成菩提故。
始於種姓。
終金剛智。
豎攝理明。
初心頓攝諸位功德。
正順經宗故。
上經雲。
一切功德。
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
所攝之德。
曆然不亂。
初心頓具。
方顯圓融。
[△@⊙]第三如轉輪王下七門。
總顯超勝。
一向橫論。
不同前文。
取相似義。
似於諸位。
此一段文。
舊經所無。
先陀婆者。
舊翻為鹽。
令意乃是鹽之勝者。
餘文可知。
[○@、]第四善男子此菩提心成就如是下。
結釋所屬。
謂上來多德。
為釋上文獲善利故。
(下第三十七經)。
△第二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财童子言下。
正授法界。
於中六。
一牒問勸證。
二求證方便。
三加令證入。
四正明親證。
第五見所證境。
第六起定問答。
[○@△]今初。
樓閣即是法界。
若即事契入。
何法不就。
[○@△]第二爾時善财下。
求證方便。
無所求中。
吾故求之。
法假人弘。
必希指示。
[○@△]第三時彌勒下。
加令證入。
以心傳心。
令其就法。
立言會旨。
則佛法門。
開即開理智門。
示令悟入也。
[○@△]第四善财心喜入已還閉者。
正明親證約因自證。
悟入智性。
智契真原。
故雲心喜。
從迷之悟。
加行趣入。
不失能所。
門理有殊。
證已契合。
能所兩立。
妄為真。
更無入處。
故雲還閉。
[○@△]第五見其樓閣下。
明見所證境。
所見依正無邊作用。
皆是法界悲智中境。
於中二。
先略明。
後廣顯。
[△@○]前中亦二。
先所見境。
後總辨見相。
前中四。
一總明分量。
同虛空者。
稱法界故。
即事理無[得-彳]門。
亦同時具足相應門。
以是總故。
二阿僧祇寶下。
見諸嚴具。
即微細門。
三善财又見樓閣之中下。
閣中見閣。
即依中有依。
是主伴門。
四善童子於一處中下。
總結所見。
一處見於一切處事。
即一多即入重現無盡門。
二爾時善财童子見下。
總明見相。
於中四。
一結前所見。
二生大愛敬下。
辨其成益。
三所見不忘下。
辨能見相。
四以無[得-彳]意下。
勝進觀修。
身心遍敬故。
[△@○]第二以彌勒菩薩威神力故下。
廣明。
於中亦二。
第一明所見境。
第二總辨見相。
[△@、]前中亦二。
先總明。
後所謂下别顯。
於中五。
一見主友。
二見伴從。
三見諸佛。
四見主閣。
五見嚴具作用。
初中五。
一見初發心時。
二或見彌勒最初證得下。
見修行得法。
三或時見作轉輪聖王下。
見随類攝生。
四或複見為獲世天王下。
見處會說法。
於中二。
先明所處會殊。
後或見贊說菩薩初地下。
顯所說法異。
五或見彌勒修行精進下。
總見行用。
第二或見一切諸菩薩下。
見伴從菩薩身雲說法。
即前所領無量眷屬。
第三或複於中見諸如來下。
明見諸佛攝化之德。
第四爾時善财童子又複於彼下。
明主閣别。
明慈氏一生當作。
於中。
先見。
後爾時善财下得益。
第五複聞一切諸樓閣内下。
見聞嚴具作用。
於中十段。
一聞網等說法。
曲分為三。
初總聞行法。
次又聞某處下。
遠聞人法。
後善财童子下。
聞之得益。
二又見一切諸寶鏡下。
見寶鏡作用。
三又見一切下。
寶柱放光。
四又複見彼閻浮下。
寶像威儀。
五又見於彼真珠下。
璎珞出生。
六又複見彼種種華池下。
蓮華重現。
七又複見彼淨瑠璃下。
寶地現像。
八又於寶樹樹下。
現半身。
九又見於彼下。
半月現光。
十又見一切下。
壁現本事。
於中二。
先見慈氏修行随類攝生。
後又見彌勒曾所下。
睹所事友。
[△@、]二爾時善财童子下。
總辨見相。
義該前略。
略明見相。
文亦略故。
先法後喻。
今初。
謂何力能見。
以何眼見。
将何智見。
依何位見。
於何處見。
如經屬之。
及餘已下兼顯前來所不見境皆如是見。
後譬如有人下喻顯。
有十喻者。
以其能因緣不同。
所見境相諸門别故。
十中初總。
餘别。
今初。
總明能見所見皆如夢事。
大小無[得-彳]。
一多自在等。
有法喻合。
文相易了。
後譬如有人将欲命終下九喻别明。
以況能見及所見境。
各有九相。
約所明者。
一臨終現業喻。
喻所見冥應。
二非人所持喻。
況所見能說。
三龍宮淹久喻。
況念劫圓融。
四梵宮廣現。
況一多無[得-彳]。
五遍處定境。
況所見明了。
六乾城依空。
況事理無[得-彳]。
七同處異見。
況隐顯自在。
八海現三千。
況頓現遠近。
九幻現衆多。
況所見純雜。
約能見緣。
辨有異故。
一夢境喻。
況自在力随自業故。
凡命将終故。
二非人所持。
以況緣力自他不同。
三為龍所持。
亦說緣力。
而自他同體。
謂是龍故。
四友依報力。
五是定力。
六性空力。
七法界自在力。
八定智無二力。
大智海印之三昧故。
九幻智自在力。
良以能所十相各異。
故為十喻。
不見此意。
乃謂文繁。
然十喻中。
前七有合。
八九雖無。
第十幻中一時并合。
其中威神及自在力。
通合羅剎海印二喻。
總此三句。
亦通結前所見諸境。
上來已明見所證境。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