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從第三十二經盡第三十七經)

關燈
知無我。

    通於自他。

    若說若說若行皆無我執。

    七菩薩成就不計着身下。

    即第七行。

    梵本。

    名為猶如野鹿。

    今以喻就義雲不計着身。

    然文太略。

    準梵本雲。

    離我執已。

    於阿蘭若。

    得無恐怖。

    無謇讷辯。

    亦無驚懼。

    得無所畏。

    又彼菩薩。

    住阿蘭若。

    寂靜現前。

    大衆往來。

    悉舍離猶如野鹿。

    成就獨行。

    斯則蹑前而起後行。

    具法喻相。

    八菩薩成就常樂遠離下。

    即第八行。

    以心寂靜。

    為遠離相。

    準梵本中。

    名常遠離人。

    謂如野鹿常遠居人。

    恐其斷命。

    菩薩亦爾。

    遠離一切男子女人。

    恐其壞我三摩地門。

    九菩薩成就正法現前下。

    即第九行。

    以舍離世間。

    為正法相。

    而梵本雲。

    成就現前種種功德。

    十菩薩成就樂於獨處。

    即第十行。

    以如野鹿。

    為樂獨相。

    梵本野鹿。

    唯屬七八。

    第十名樂於獨處心無疲厭。

    四善男子下。

    結示可知。

     第八複次明樹下坐治屋宇貪。

    标征可知。

    三列釋中二。

    先别釋十名。

    後如是等下。

    總結成益。

    四善男子下結示。

     第九複次明露地坐亦治屋宇貪。

    标征可知。

    三列釋中二。

    先列十名。

    後菩薩應當下别釋。

    第十以開居房舍故。

    於中四。

    一思露地德。

    二設住房舍下。

    不染房舍。

    三應作是念下。

    顯居房德。

    四而彼菩薩雖居下。

    不舍本行。

    四結示可知。

     第十複次依止冢間。

    亦治屋宇及淫泆貪。

    一标。

    二征。

    三一者下列釋。

    於中亦二。

    先别十名。

    後重開顯。

    今初。

    初二即同十想五六。

    餘八即九想。

    合其壞想及膿爛想。

    為其第六。

    餘并大同。

    三即當於血塗。

    故梵本名赤想。

    一知是苦。

    二知無我。

    三除潔淨貪。

    四除色貪。

    五除形厭貪。

    六除華飾貪。

    七及第九。

    并除男女相貪。

    八知無常。

    十除細滑貪。

    智論二十四六。

    廣說觀相。

    恐繁不引。

    今經意。

    皆以無得而為方便。

    起大悲心。

    則異二乘。

    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

    重複開顯。

    為遮過故。

    於中亦二。

    一遮食肉。

    二示入寺軌儀。

    前中又二。

    先正明。

    後征釋。

    今初。

    以西域小乘雖複頭陀不斷食肉。

    今順大乘。

    故須永斷。

    略有五意。

    一住慈心。

    以食肉之人斷大慈種故。

    二住利益。

    薩之意。

    利益為先。

    六道衆生皆是親想。

    食他身分。

    豈名利益。

    三堅淨戒。

    小乘漸制。

    且指重貪。

    許三淨肉。

    今菩薩戒。

    永絕根源。

    一切須斷。

    四護律儀。

    食肉之人。

    禽獸恐動。

    止譏嫌故。

    離非律儀。

    物見欣悅。

    五潔淨其身。

    肉是不淨氣分所成。

    故不應食。

    後何以故下征釋。

    釋中。

    略舉二過。

    就粗相說。

    離譏毀者。

    若不斷肉。

    外道謗言。

    在於寒林。

    欲啖死屍。

    非人便者。

    同彼所食故。

    無慈愍故。

    聞穢氣故。

    二善男子下。

    示入寺軌儀。

    可知。

    然善财問行。

    而多教僧。

    儀似小局。

    例同梵行。

    事約比丘。

    觀通道俗。

    理亦可通。

    四善男子下結示。

     第十一複次明常坐行。

    除倚卧樂貪。

    标征可知。

    三列釋中。

    前四遮過。

    故雲不為。

    後六顯德。

    故是所為。

    所為中。

    前三修因。

    八為得果。

    後二通因果。

    顯二利行。

    四結示可知。

     第十二複次明随坐行。

    謂随得便坐故。

    除敷具貪。

    标征可知。

    三列釋中。

    前五約事。

    六七開緣。

    後三約心。

    四善男子結示可知。

     [△@、]第三善男子此十二種下結酬。

    謂前問中。

    雲何於善友法而得淨及不退轉。

    今明依上頭陀則二戒淨。

    萬行皆成。

     第六爾時善财童子下。

    戀德禮辭。

    可知。

     [△@△]自下大文第三。

    爾時善财童子善知識教潤澤其心下。

    慈氏一人。

    明攝德成因相。

    前既會緣。

    皆入一實。

    堪成佛故。

    故辨補處成因之義。

    文唯五段。

    補處菩薩。

    位極昭彰。

    故阙謙推。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标念前趣後。

    後自憶往世下。

    别生勝念。

    改往修來。

    於中三。

    一觀察昔非。

    以行對治。

    二複觀此身下。

    觀今昔苦。

    策進當善。

    此中觀念。

    諸修行者。

    願審放之。

    三作是念時下。

    明觀念益。

    於中三。

    初益勝觀。

    次又得清淨下。

    益其證入。

    後如是一切下。

    結益所屬。

     第二善财童子以如是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見敬。

    後谘問。

     △前中亦二。

    先見依。

    後見正。

    各有申敬。

     [○@△]前中亦二。

    一入定申敬。

    二出定敬贊。

     [○@、]前中亦二。

    一結前标後。

    二别顯定用。

    今初。

    初十如是。

    正是結前。

    義兼指後。

    以下定用。

    為如是故。

    於毗盧下正明标後。

    顯入深定。

    為用所依。

    大樓閣前。

    是入定處。

    五體投地。

    先以身敬。

    暫時[佥*殳]念下正明入定。

    先辨加行。

    [佥*殳]念是止。

    思惟觀察此二是觀。

    以此二品随順正觀。

    發起已下。

    正明定相。

    契理甚深。

    體周廣大。

    信解即是勝解。

    於甚理深印持故。

    廣大願力。

    卻顯定因。

     二變化自身下。

    别顯定用。

    即雙運定慧。

    於中二。

    一明即智定之妙用。

    二明攝法界之深觀。

     [△@⊙]前中亦二。

    先羅身雲於法界。

    後契法性之真原。

    今初。

    即深入無障[得-彳]法界也。

    初句身遍。

    次句入理。

    入智慧身者。

    能證智體周法界故。

    令所起用亦周法界。

    住平等門。

    是所入理。

    能所平等。

    無住住故。

    以此為門。

    令身周遍。

    上一入字。

    雙契智理。

    上之二句。

    若在變化身前。

    即是遍因。

    今在變化身後。

    顯所遍之身皆入理智。

    次普現其身下。

    明所遍處。

    次遍一切處皆如上說下。

    辨其所作。

    後如是充滿下。

    結橫豎普周。

    後等虛空下。

    契法性之真原。

    有十一句。

    初四法說體周。

    次四喻明體相。

    後三法說體妙。

     [△@⊙]二又決定知下。

    明稱法界之深觀。

    又前明入事事無障[得-彳]法界。

    今入事理無[得-彳]法界。

    於中三。

    一了法從緣。

    二智契無性。

    三會歸中道。

    此之三義。

    說有前後。

    理唯一統。

    觀則一心。

     [△@、]今初。

    又決定知。

    即是舊經。

    唯此四字。

    該下諸句。

    甚深信解。

    即是新經。

    解是勝解。

    於境印持不可引轉。

    故雲決定。

    如是如是。

    此是梵文。

    即是舊經。

    一切諸言。

    有十一句。

    一報酬善惡。

    故雲業起。

    二果自種生。

    故雲因起。

    又報唯為有。

    果通五果。

    三善惡之業。

    皆由習近。

    是以君子令慎所習。

    四物有信心。

    佛力出世。

    五決定印持。

    供具雲起。

    六從佛化佛。

    由物敬心。

    七佛因佛果。

    由種善根。

    八萬類化身。

    是方便智。

    九八相等事。

    皆願為因。

    十不向三處。

    非菩薩行。

    十一佛智普周。

    故能無嚴嚴於法界。

     [△@、]二甚深信解離於斷見下。

    智契無性。

    由了上來皆從緣生。

    從緣之法。

    即無定性。

    無性故空。

    諸見斯寂。

    初甚深信解四字。

    長來有十二句。

    各有标釋。

    一定無着斷。

    今知回向。

    則不定無。

    二定有着常。

    今生即無生。

    故非定有。

    三無因者。

    邪見有二。

    一者無因。

    二者倒因。

    今知正因。

    雙離二見。

    以有因故。

    非無因見。

    樂從善生。

    非惡生等。

    故為正因。

    則離邪因。

    四離颠倒者。

    對上即是倒因。

    亦通三倒四倒及與八倒。

    如實有二。

    一者事實。

    知世定無常樂我淨。

    二者理實。

    則知涅盤常樂我淨。

    無常計常。

    常計無常。

    是颠倒法。

    今於無常。

    決知無常。

    常知於常。

    故無颠倒。

    又以常為常等。

    亦非如實。

    雙遮永寂。

    故雲如實。

    五自在者。

    謂自在天能生萬物。

    為自在見。

    今知自業故不由他。

    六離自他者。

    自他有二。

    一邪見自他。

    從宜性生。

    名之為自。

    梵天生等。

    名之為他。

    今知因緣。

    斯二并遣。

    二者正見自他。

    自即因種。

    他即業緣。

    單執互非。

    乖因緣理。

    了因緣合。

    斯見便立。

    七諸邪見者。

    通該九十五種。

    斯等邪見。

    不出邪因及與無因。

    今了因果。

    一切都滅。

    八邊執者。

    堅執生死有邊無邊。

    今明無邊。

    略有二意。

    一理體湛然非邊無邊。

    二不得對治。

    浩然無邊。

    若得對治。

    則非無邊。

    故中論雲。

    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

    是故則生死非有邊無邊。

    謂三事難得。

    難得則非有邊。

    得則非無邊矣。

    九往來者。

    謂有衆生往來生死。

    故中論雲。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衆生亦複然。

    假業因緣。

    妄說往來。

    從緣無性。

    舉體皆空故。

    如影像故。

    淨名雲。

    是身如影。

    從業緣現。

    十離有無者。

    從無之有。

    目之曰生。

    自有還無。

    稱之為滅。

    體不生滅。

    何得有無。

    十一離一切法者若有若無。

    若世出世。

    法是軌持。

    皆空無性。

    情見都滅。

    略出三因。

    一空無生故。

    二何以空無生。

    取不自在故。

    謂緣會不得不生。

    緣離不得不滅。

    三何以不自在願力緣生故。

    此展轉釋。

    又空無生。

    約理遣法。

    不自在者。

    約緣遣法。

    願力生者。

    約因遣法。

    十二相即無相。

    名無相際。

    故十地經雲。

    相與無相無差别。

    入於究竟皆無相。

     [△@、]三知一切法如種生芽下。

    會歸中道。

    有十一句。

    前六約喻。

    後五法說。

    雲何中道。

    一如種生芽者。

    從水土等緣所生故。

    此則非無。

    是初段意。

    以從緣故則無自性。

    斯則非有。

    第二段意。

    非有非無。

    即是中道。

    既離有無。

    則非常斷。

    無因倒因諸見皆滅。

    一句既爾。

    餘句例知。

    二如印印文者。

    上種芽橫說。

    今印文豎明。

    故涅盤雲。

    如臘印印泥。

    印壞文成。

    此陰亦滅。

    彼陰續生。

    故雲相續起故。

    三知質如像。

    自下諸句。

    通於橫豎。

    世之鏡像。

    像虛質有。

    今以虛像。

    況其有質。

    同彼像虛。

    業緣如質。

    心如來藏。

    況之以鏡。

    所起果報。

    如鏡中像。

    故問明品雲。

    譬如淨明鏡随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

    業性亦如是。

    四聲從尋等緣所發故。

    五夢由思等之所起故。

    六業亦從緣之所生故。

    下法說中。

    結歸深觀。

    初句歸唯心觀。

    次三歸因緣觀。

    果報通染淨。

    功德唯淨緣。

    末句真如實觀。

    法與非法悉皆平等。

    然法非法。

    總有三義。

    一善則可法。

    惡是非法。

    二有法為法。

    無法為非法。

    皆平等一性。

    三相即為法。

    性為非法。

    相性交徹。

    故雲平等。

    故釋句雲。

    增長成就真法界故。

    性相該融故。

    不離此處。

    而周法界。

    一多無[得-彳]。

    三業敬養。

     [○@、]第二善财童子入如是出定敬贊。

    於中二。

    先結前所作。

    已成益故。

    後然安徐下。

    正明敬贊。

    三業并興。

    文為三别。

    第一以身敬達。

    第二以心敬念。

    第三以言敬贊。

     [△@○]今初。

    先明起定。

    則顯前來正投地時即入深定。

    餘文可知。

     [△@○]第二作是念言下。

    以心敬念。

    舉能住者。

    歎所住閣。

    意顯能住菩薩難思。

    於中二。

    先别明。

    後總結。

    前中有八十九門。

    前四十四門。

    有大樓閣。

    餘者略無。

    然皆等覺菩薩所有功德。

    難知深奧。

    且為一解。

    下偈言贊。

    橫說勝德。

    今此心念豎攝諸德。

    謂下從初地。

    終至等覺。

    總分十一段。

    初五門攝初地德。

    一以三空。

    為方便智。

    二正證真如。

    無有分别。

    三能了達遍滿真如。

    四化生無着。

    是後得智。

    五離分别惑。

    故無生滅。

    二有二門。

    攝二地德。

    不着世間。

    不住蘊宅。

    故能不起悞犯之垢。

    三有二門。

    攝三地德。

    修諸禅定故。

    不着内入六處聚落諸境界故。

    四有三門。

    即是四地。

    初寄出世。

    得無行無生故。

    離相思想。

    智無自性。

    舊經唯二門。

    五有二門。

    攝五地德。

    真俗互違。

    心無分别。

    離心相故。

    六是於一切不來不去下。

    有二門。

    攝六地德。

    離去來相。

    般若現前故。

    七有二門。

    攝七地德。

    方便具足。

    息煩惱故。

    八有二門。

    攝八地德。

    無功用智。

    名為勝慧。

    得無生忍三昧等故。

    九有二門。

    攝九地德。

    觀十地境。

    近諸如來。

    受法教化故。

    十此大樓閣是以一切下。

    總有十門。

    攝十地德。

    即入劫等智神通無上故。

    十一此大樓閣是雖已出一切世間下。

    五十七門。

    攝等覺德。

    多明權實雙行之行。

    此一段德。

    亦橫通諸位。

    然句各一義。

    難為分别。

    二此大樓閣是住如是下。

    總結可知。

     [△@○]第三爾時善财童子下。

    以言敬贊中。

    五十五偈分二。

    前三十四偈七言。

    舉德歎處。

    後二十一偈五言。

    指處明德。

    前中二。

    初二總歎。

    一約行位。

    一約名德。

    餘偈别約德行。

    於中四。

    初有七偈。

    約自行勝。

    二有十偈。

    歎利他利勝。

    三有八偈。

    歎功德勝。

    四有七偈。

    歎方便勝。

    後五言指處明德中。

    雖複語依。

    意在歎正。

    於中六。

    初二下化。

    次二上觀。

    三有五偈。

    明三昧自在。

    四有七偈。

    明智慧廣深。

    五有一偈。

    顯其平等。

    六有四偈。

    結德申敬。

    求哀請加。

    (下第三十五經)。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以如是等下見正報。

    於中二。

    一見。

    二敬。

    前中二。

    先翹心願睹。

    後乃見下正睹慈言。

    别處來者。

    攝化就機。

    故還歸本。

    亦顯慈氏應念而至不着處故。

     第二善财見已下。

    明設敬儀。

    於中五。

    一身心敬禮。

    二贊德記别。

    三重申敬儀。

    四再贊再記。

    五慶遇念思。

    今初可知。

    第二時彌勒菩薩下。

    贊德記别。

    於中二。

    先長行指示。

    令衆敬學。

    後偈文正贊。

    一百一十七偈。

    大分為三。

    初一偈示衆總歎。

    二有百一十五偈。

    别贊勝德。

    後一偈略示後友。

    今初可知。

    二别贊中分三。

    初二十一偈。

    直對善财歎。

    二有二十七偈。

    示衆令觀歎。

    三有六十六偈。

    重對善财歎。

    初中三。

    初九偈贊德善來。

    瑜伽九十四。

    具四圓滿。

    能生聖處。

    名曰善來。

    一增上意樂圓。

    滿二根圓滿。

    三智圓滿。

    四有佛出世得值圓滿。

    下偈并有。

    次二偈明來因緣。

    外由善友。

    内德具故。

    後十一偈明來所為。

    二汝等觀此人下。

    對衆令觀歎。

    於中五。

    初四總贊。

    二有四偈。

    贊即智之悲。

    三有七偈。

    歎即悲之智。

    爾焰海者。

    此雲所知。

    入大乘論雲。

    爾焰地者。

    是第十地。

    此約斷盡十種所知障故。

    四有六偈。

    總贊諸德。

    五有六偈。

    贊妙果當成。

    三汝行極調柔下。

    重對善财歎。

    於中五。

    初二十六偈。

    歎其當果德。

    初二總明。

    餘皆别顯。

    二汝於下七偈。

    雙歎當現德。

    三有八偈。

    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