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從第三十二經盡第三十七經)
關燈
小
中
大
不思識下。
現依所為。
△第二彌勒菩薩下。
示人先正。
亦後為欲下。
顯住所因。
彌勒梵音。
具雲迷帝隸。
此雲慈氏。
然有三緣。
一由本願。
過去值大慈如來。
因立大願。
願得斯号故。
二由得慈心三昧故。
三由母懷時有慈心故。
如滿慈子。
然此三緣。
相成一義。
此即是姓。
故雲慈氏。
名阿逸多。
此雲無勝。
以生具相好德無過故。
慈依智住。
故曰處中。
悲智雙遊。
皆為利物。
故雲為欲等。
△第三汝詣彼下教問。
於中二。
第一二聖教問。
第二善财問法。
[○@△]前中二。
先正教興問。
但十問者。
表無盡故。
後何以故下。
釋廣問所由。
[○@、]先征。
後釋。
征意雲。
何須廣問。
釋有二意。
一所求德廣能具說故。
二能求大心法應爾故。
前中亦二。
先通顯慈氏德圓位滿。
後善子彼善知識下。
别顯能益善财。
彰有緣故。
設雖德滿。
非己有緣。
亦難求故。
二善男子汝今不應修一善根下。
能求大心法應爾故者。
即廣誡勸。
於中二。
先誡勸求法。
後誡勸事友。
[△@○]前中亦二。
先标不應誡其怯劣。
後何以故下。
釋所應作。
令其廣修。
文中二。
先征。
後釋。
釋中亦二。
先别明應修後結略顯廣。
前中。
舊經有九十八門。
今有一百五十門。
分為十段。
初四門上求菩提行。
二應化下六門。
下救衆生行。
三應斷下十五門。
斷障出離行。
四應銷下十五門。
淨自根欲行。
五應生無量淨信力下十門。
力用自在行。
六應分别下九門。
攝法治感行。
七應辨下九門。
供佛攝生行。
八應入無量總持門下。
三十一門。
悲願深廣行。
九應入無量差别心下。
三十三門。
證入圓滿行。
十應知不思議如來功德下。
十八句。
上入佛境行。
二善男子舉要言之下。
結略顯廣。
以别陳難具故。
(下第三十三經)。
[△@○]第二複次善男子汝因此故下。
誡勸事友。
於中四。
第一略明誡勸。
第二廣釋所以。
第三教事友方。
第四結德無盡。
今初。
先一句牒前起後。
謂因前廣行。
故須事友。
後求善知識下。
正明誡勸。
誡其去過。
勸其承事。
文有十句。
九雲見随順煩惱行勿生嫌怪者。
善友二種。
一實。
二權。
權行非道。
内外生熟。
善巧難知。
故不應怪。
實複有二。
一行。
二解。
今但求解。
不應觀行。
故智論五十雲。
有目跛人。
猶能示道。
如有偈雲。
若人戒足雖羸劣。
而能說法利多人。
如佛世尊應供養。
愛彼所說故相似。
什公常言。
譬如淤泥中而生於蓮華。
智者觀蓮華。
勿睹於淤泥。
解行全具。
人中之寶。
複何可言。
餘九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
廣釋所以。
於中。
先征。
後釋。
先征意雲。
但自廣修。
足成大道。
何要事友廣誡勸耶。
後釋意雲。
法假人弘。
友多成益故。
文中二。
第一正明友能成益。
第二重複征釋。
[△@、]今初有三。
一能成勝行故。
二護令離惡故。
三結益無盡。
今初有三十七句。
句是一行。
并顯可知。
二善男子一切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堕惡趣下。
三十八句。
護令離惡。
然由即因義。
欲分二義。
故改因為由。
三善男子由依止下。
結益無盡。
能滿大因。
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
重複征釋。
先征意雲。
善惡由己。
善友何能令我成行而離惡耶。
後釋意雲。
成行離惡。
由友示故。
於中二。
先正正明德由友成。
後廣顯友德。
前中二。
先明能止諸惡。
釋成護令離惡。
謂令離惡因。
因立果衰。
豈非友力。
後能顯示菩提路下。
明能進善。
釋上能成勝行由示能行。
豈非友力。
二善男子善知識者如軌範師下。
廣顯友德。
謂既攝德無盡故。
決能成益。
於中二。
第一别明。
第二結勸。
▲前中有一百二十門。
前一百一十門。
舊經所無。
然門各一行。
法喻間說。
且依法喻。
通分為五。
初八門喻明。
二能斷疑網下十八門。
法說。
其十四五二門。
喻明。
亦合就法。
三猶如羂索下三十五門。
喻明。
其間一兩門法。
亦合為喻。
四為能覺悟下。
四十九門法說。
五複次善男子善知識者猶如慈母下十門。
喻明。
所以法喻間說者。
次明燭類之德不可窮故。
▲二善男子汝今若能下。
結勸令依。
第三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下。
教其事友之方於。
中四。
先教起心行。
二令起勝念。
三結勸令修。
四征釋所以。
今初。
即務於謙恭。
精勤包納。
二複次善男子應於自身下。
令起勝念。
即身友對辨。
以彰勝益。
文有十喻。
喻各四事。
然其四事。
即是涅盤四近因緣。
初即具四之人。
二親近善友。
三即聽聞正法。
四即正念思惟。
如說修行。
餘并文顯。
三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下。
結勸令修。
四何以故下。
征釋所以。
先征。
後釋。
先征意雲。
何以惡起如是心耶。
後釋意有二。
先明若起此心淨志願故。
後複次下。
重顯善友具勝德故。
第四善男子我今略說下。
結德無盡。
以别說難窮故結廣從略。
於中二。
先寄數結多。
皆言十者。
以顯無盡。
況阿僧祇。
意顯無數。
複不可說辯說不能及。
非獨大數最後數也。
後善男子我複略說下。
總收結多。
言一切故。
既雲一切。
何獨百千。
彌表寄數。
顯無盡耳。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白言下。
善财問法。
此下明十二頭陀。
舊經所無。
於中二。
先問。
後答。
今初。
先牒前所說。
雲何能於下正問。
可知。
後時德生童子下答。
上問意雲。
善及勝行。
無量無邊。
欲總圓滿住持不失。
要由阿行。
故。
今答雲。
要唯淨戒。
戒如平地。
萬善依生故。
賢首品雲。
戒能開發菩提本。
學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學常順行。
一切如來所稱美故。
梵網經雲。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塵菩薩衆。
由是成正覺。
若不持戒。
尚不能得疥癞野幹之身。
況人天身。
況菩薩道。
故成萬行。
先須持戒。
文中二。
第一總明。
第二别顯。
[△@○]前中有三。
初明二戒能成友善。
菩薩戒者。
謂不共小乘。
兼防意地。
三聚圓滿。
先人為功。
别解脫戒。
大小通修。
但制身口。
宗明止惡。
防斷自身。
别别離過。
名别解脫。
次如佛所說下。
反釋無戒。
不能調伏。
顯是菩薩。
後若諸菩薩下。
辨於能成二戒之行。
即是頭陀。
[△@○]第二善财童子下。
别釋中二。
先問。
後答今初。
唯問能成二戒之行。
後童子童女下答。
亦唯答頭陀。
就文分三。
初總标。
二征釋。
三結酬。
[△@、]今初。
言頭陀者。
亦雲杜多。
并是梵音。
此雲抖擻。
抖擻煩惱故。
瑜伽雲。
譬如世間或毛或氎。
未鞭彈等。
爾時相着。
不軟不輕。
不任造。
若鞭彈等堪任造作。
行者亦爾。
由飲食貪。
由衣服貪。
由敷具貪。
障修梵行。
故以杜多。
便能淨治。
進修梵行。
[△@、]二何等十二下征釋。
先征可知。
後第一納衣下釋。
此中應先列名。
依下經文。
第一納衣。
二但三衣。
三不随染衣。
四常乞食。
五一坐食。
六者一食。
七住阿蘭若。
八樹下坐。
九露地坐。
十依止冢間。
十一常坐。
十二随坐。
若瑜伽論二十五說。
與此大同。
此中納衣。
即糞掃衣。
此不随染衣。
即彼毳衣。
謂毳成故。
此中一食。
彼名先止後食。
於乞食中。
分成二種。
一随得乞食。
二次第乞食。
随得乞食者。
謂往還家。
随便獲得。
而便食故。
若依乞食。
不分此二。
即唯十二。
分成十三。
随坐名為如常處坐。
上四名異。
餘皆全同。
而釋相稍略。
然此十二總為三類。
初三約衣。
治衣服貪。
次三約食。
治飲食貪。
餘約敷具房舍。
治房舍卧具貪。
略無有藥故。
此十二望於四依。
名寬體狹。
然唯上行。
不同四依分於三品。
此十二種。
名同小乘。
有五義故。
菩薩行攝。
一為成於菩薩戒故。
二為總成善友行故。
三皆有悲心為物軌故。
四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五釋相中多約理故。
義如下說。
文中十二頭陀。
即為十二别。
第一納衣。
治上妙衣貪。
文分三别。
一标名。
二善男子雲何納衣者征相。
三若諸菩薩下釋相。
於中四。
第一總标十法能成本行。
二何等為十征數。
三一者下列釋。
四善男子是為下結示。
此之四段。
十二皆同。
下便牒釋。
多不先列。
今初二可知。
三釋相中。
文分為二。
先十名。
後善男子此是菩薩住淨信心具足圓滿下。
解釋其相。
中複二。
先總指十法皆由淨信。
後由此心故下。
展轉釋成。
謂由前前引起後。
後即為十段。
一由淨信引第一勤修堅固。
二以心堅固下初第二。
三心謙下故下即二引第三。
謂若有我。
即恃之生慢。
慢則疲厭。
今皆反此。
故無疲厭。
厭惡之言。
合雲疲厭。
四亦無貪着。
即是第四。
此文稍略。
合言無疲厭故。
則無貪着。
五俱取資身下。
堅固遠離。
六於此納衣下。
即堅固功德。
七由此因緣下。
不顯勝行。
八不貢高故下。
不起輕慢。
九離高嫌下。
以第七八引於第九。
十戒圓滿故下。
以九引十。
四結示可知。
第二複次下。
但三衣治多衣服貪。
文中四。
初标舉。
二何第下征數。
三一者下列釋。
於中亦二。
先列十名。
後善男子下。
展轉解釋。
準列梵本。
皆知足在初。
今少欲居先。
失於次第。
已得不貪。
名為知足。
未得不求。
名為少欲。
應言菩薩心知足故。
趣得三衣。
無所揀别。
成就少欲。
無所揀别。
即知足行。
少欲約心。
不多求約事。
餘八展轉。
文顯可知。
善男子下結示。
下之四段。
更不重舉。
第三複次下。
明不随染衣文。
亦具四。
初标舉中。
具雲不随貪染衣。
謂不随順能令增長貪染之衣故。
瑜伽論。
名為毳衣。
謂毳毛成故。
治軟觸衣貪。
二征可知。
三列釋中亦二。
先列十名。
後釋總稱。
今初。
上标名中不随貪染。
今列釋内不随諸惑。
十中初三。
即離三不善根。
八即驕慢。
以慢長淪生死苦故。
偏複說之。
此四并是根本煩惱。
餘六皆是小随煩惱。
九不随名。
十不随利。
即是诳攝。
由诳一惑為獲利譽。
矯現有德。
詭詐為性故。
後善男子下。
釋成總稱。
略無展轉。
初總牒前不随貪等。
等取餘九。
次不為下。
顯其成益。
後由此下。
結成總名。
四結示可知。
第四複次明依常乞食。
治美食貪。
标征可知。
三列釋中亦分為二。
先别十名。
含瑜伽論。
分成二意。
第二即是次第乞故。
三四與五。
即随得食意。
後善男子雲何下。
再牒解釋。
於中三。
初總牒征相。
二展轉解釋。
三總結成益。
今初可知。
二善男子若時下。
展轉解釋。
即為十段。
一明慈心。
二菩薩為順平等慈心下。
次第行乞。
慈心次第是菩薩心。
揀惡律儀。
順别解脫。
則無分别中而分别故。
三若以慈心平等攝取下。
明不自生惱。
此中文略。
準梵本雲。
次第乞時心無煩惱。
心亦不熱。
身無疲倦。
慈愛心生。
此上方有不自惱相。
四設不得食下。
明知足行。
不生嗔言。
猶是牒前不擇精粗。
方是知足。
五菩薩如是下。
明普共分食。
六於所食中下。
明不嗜美食。
七受飲食時不令太少下。
明飲食知量。
故有偈雲。
多食增疾病。
少食氣力衰。
處中而食者。
如秤無高下。
八因此食故下。
明疾得善法。
九菩薩為欲下。
願滿善根。
十又應遠離下。
離和合相。
故淨名雲。
為壞和合相故。
而取抟食。
三離是相已下。
總結成益。
四結示可知。
第五複次明一坐食。
治多食貪。
标征可知。
三列釋中亦二。
先列十名。
後善男子此一坐者下。
顯行殊勝。
謂上十義。
皆就法說。
名同小乘。
義理全别。
結示可知。
(下第三十四經)。
第六複次成就一食。
亦治多食貪。
瑜伽名先止後食。
謂先定指如是飲食而自支持。
過此之外更不食故。
故有處說名節量食。
量其分限而食之故。
今言一食者。
前之一坐。
不得重起。
此約一日不食粥等。
文四可知。
第七複次圓滿阿蘭若法。
此是梵語。
或曰阿蘭那。
正雲阿蘭攘。
此雲無誼聲。
治誼雜貪。
然略有二。
一者約事。
謂冢間靜處。
要去村落一俱盧舍。
二者約法。
所謂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
觀下列中。
多約法說。
觀下重釋。
多約事說。
故應通二。
文中亦四。
初标。
次征。
并顯可知。
三一者下列釋。
於中分二。
先别十名。
後善男子雲何下。
次第牒釋。
於中又二。
先總牒征起。
後善男子如是菩薩下。
展轉解釋。
即分十段。
一至三輪戒印清淨。
即成就修梵行戒。
三輪者。
一能持人。
二所修行事。
三者戒法。
三無所阙名為具足。
照三事空。
即是清淨。
如是持戒。
合於實相。
名為戒印。
以實相印。
印萬法故。
二於諸戒中。
獲得善巧至複生人天。
即清淨律儀。
於中。
初明文義及興出要善巧堅持。
次於五犯下。
犯已能悔。
次随所行住下。
一向不犯。
次於諸惡人下。
明遠惡緣。
次乃至下。
輕重等持。
無覆藏失。
次於諸學處下善決持犯。
言學處者略有二種。
一即可學處。
謂有罪無罪。
謂持有罪為犯。
二依瑜伽。
有七學處。
一自利處。
二利他處。
三真實義處。
四威力處。
五成熟有情處。
六成熟自佛法處。
七無上正等菩提處。
即攝善戒。
次知如是等業下。
明了因果。
犯戒之果。
堕於三塗。
犯突吉羅。
如四天王壽堕於獄。
犯波逸提。
如忉利天壽堕地獄等。
故雲久近。
持戒之果生人天中。
又雖破戒堕落三塗。
以初持力。
畢還複生人天處。
具上諸義。
為淨律儀。
三如是菩薩善調六根下。
諸根不亂。
四於所習誦下。
明常樂多聞。
五若見大臣下。
明一切處力。
梵本雲。
一切處具足力。
謂由上多聞。
上至國王下至黎庶。
随其來者。
方便說法。
皆令歡喜。
為一切處力。
即說法力。
六菩薩成就如是多聞一切處力下。
明遠離我執。
此上二句。
牒四五二門。
五二門以說法由於多聞無我。
由於此二。
故雙牒耳。
下辨所成。
謂多聞自利。
一切處力即是利他。
了
現依所為。
△第二彌勒菩薩下。
示人先正。
亦後為欲下。
顯住所因。
彌勒梵音。
具雲迷帝隸。
此雲慈氏。
然有三緣。
一由本願。
過去值大慈如來。
因立大願。
願得斯号故。
二由得慈心三昧故。
三由母懷時有慈心故。
如滿慈子。
然此三緣。
相成一義。
此即是姓。
故雲慈氏。
名阿逸多。
此雲無勝。
以生具相好德無過故。
慈依智住。
故曰處中。
悲智雙遊。
皆為利物。
故雲為欲等。
△第三汝詣彼下教問。
於中二。
第一二聖教問。
第二善财問法。
[○@△]前中二。
先正教興問。
但十問者。
表無盡故。
後何以故下。
釋廣問所由。
[○@、]先征。
後釋。
征意雲。
何須廣問。
釋有二意。
一所求德廣能具說故。
二能求大心法應爾故。
前中亦二。
先通顯慈氏德圓位滿。
後善子彼善知識下。
别顯能益善财。
彰有緣故。
設雖德滿。
非己有緣。
亦難求故。
二善男子汝今不應修一善根下。
能求大心法應爾故者。
即廣誡勸。
於中二。
先誡勸求法。
後誡勸事友。
[△@○]前中亦二。
先标不應誡其怯劣。
後何以故下。
釋所應作。
令其廣修。
文中二。
先征。
後釋。
釋中亦二。
先别明應修後結略顯廣。
前中。
舊經有九十八門。
今有一百五十門。
分為十段。
初四門上求菩提行。
二應化下六門。
下救衆生行。
三應斷下十五門。
斷障出離行。
四應銷下十五門。
淨自根欲行。
五應生無量淨信力下十門。
力用自在行。
六應分别下九門。
攝法治感行。
七應辨下九門。
供佛攝生行。
八應入無量總持門下。
三十一門。
悲願深廣行。
九應入無量差别心下。
三十三門。
證入圓滿行。
十應知不思議如來功德下。
十八句。
上入佛境行。
二善男子舉要言之下。
結略顯廣。
以别陳難具故。
(下第三十三經)。
[△@○]第二複次善男子汝因此故下。
誡勸事友。
於中四。
第一略明誡勸。
第二廣釋所以。
第三教事友方。
第四結德無盡。
今初。
先一句牒前起後。
謂因前廣行。
故須事友。
後求善知識下。
正明誡勸。
誡其去過。
勸其承事。
文有十句。
九雲見随順煩惱行勿生嫌怪者。
善友二種。
一實。
二權。
權行非道。
内外生熟。
善巧難知。
故不應怪。
實複有二。
一行。
二解。
今但求解。
不應觀行。
故智論五十雲。
有目跛人。
猶能示道。
如有偈雲。
若人戒足雖羸劣。
而能說法利多人。
如佛世尊應供養。
愛彼所說故相似。
什公常言。
譬如淤泥中而生於蓮華。
智者觀蓮華。
勿睹於淤泥。
解行全具。
人中之寶。
複何可言。
餘九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
廣釋所以。
於中。
先征。
後釋。
先征意雲。
但自廣修。
足成大道。
何要事友廣誡勸耶。
後釋意雲。
法假人弘。
友多成益故。
文中二。
第一正明友能成益。
第二重複征釋。
[△@、]今初有三。
一能成勝行故。
二護令離惡故。
三結益無盡。
今初有三十七句。
句是一行。
并顯可知。
二善男子一切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堕惡趣下。
三十八句。
護令離惡。
然由即因義。
欲分二義。
故改因為由。
三善男子由依止下。
結益無盡。
能滿大因。
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
重複征釋。
先征意雲。
善惡由己。
善友何能令我成行而離惡耶。
後釋意雲。
成行離惡。
由友示故。
於中二。
先正正明德由友成。
後廣顯友德。
前中二。
先明能止諸惡。
釋成護令離惡。
謂令離惡因。
因立果衰。
豈非友力。
後能顯示菩提路下。
明能進善。
釋上能成勝行由示能行。
豈非友力。
二善男子善知識者如軌範師下。
廣顯友德。
謂既攝德無盡故。
決能成益。
於中二。
第一别明。
第二結勸。
▲前中有一百二十門。
前一百一十門。
舊經所無。
然門各一行。
法喻間說。
且依法喻。
通分為五。
初八門喻明。
二能斷疑網下十八門。
法說。
其十四五二門。
喻明。
亦合就法。
三猶如羂索下三十五門。
喻明。
其間一兩門法。
亦合為喻。
四為能覺悟下。
四十九門法說。
五複次善男子善知識者猶如慈母下十門。
喻明。
所以法喻間說者。
次明燭類之德不可窮故。
▲二善男子汝今若能下。
結勸令依。
第三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下。
教其事友之方於。
中四。
先教起心行。
二令起勝念。
三結勸令修。
四征釋所以。
今初。
即務於謙恭。
精勤包納。
二複次善男子應於自身下。
令起勝念。
即身友對辨。
以彰勝益。
文有十喻。
喻各四事。
然其四事。
即是涅盤四近因緣。
初即具四之人。
二親近善友。
三即聽聞正法。
四即正念思惟。
如說修行。
餘并文顯。
三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下。
結勸令修。
四何以故下。
征釋所以。
先征。
後釋。
先征意雲。
何以惡起如是心耶。
後釋意有二。
先明若起此心淨志願故。
後複次下。
重顯善友具勝德故。
第四善男子我今略說下。
結德無盡。
以别說難窮故結廣從略。
於中二。
先寄數結多。
皆言十者。
以顯無盡。
況阿僧祇。
意顯無數。
複不可說辯說不能及。
非獨大數最後數也。
後善男子我複略說下。
總收結多。
言一切故。
既雲一切。
何獨百千。
彌表寄數。
顯無盡耳。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白言下。
善财問法。
此下明十二頭陀。
舊經所無。
於中二。
先問。
後答。
今初。
先牒前所說。
雲何能於下正問。
可知。
後時德生童子下答。
上問意雲。
善及勝行。
無量無邊。
欲總圓滿住持不失。
要由阿行。
故。
今答雲。
要唯淨戒。
戒如平地。
萬善依生故。
賢首品雲。
戒能開發菩提本。
學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學常順行。
一切如來所稱美故。
梵網經雲。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塵菩薩衆。
由是成正覺。
若不持戒。
尚不能得疥癞野幹之身。
況人天身。
況菩薩道。
故成萬行。
先須持戒。
文中二。
第一總明。
第二别顯。
[△@○]前中有三。
初明二戒能成友善。
菩薩戒者。
謂不共小乘。
兼防意地。
三聚圓滿。
先人為功。
别解脫戒。
大小通修。
但制身口。
宗明止惡。
防斷自身。
别别離過。
名别解脫。
次如佛所說下。
反釋無戒。
不能調伏。
顯是菩薩。
後若諸菩薩下。
辨於能成二戒之行。
即是頭陀。
[△@○]第二善财童子下。
别釋中二。
先問。
後答今初。
唯問能成二戒之行。
後童子童女下答。
亦唯答頭陀。
就文分三。
初總标。
二征釋。
三結酬。
[△@、]今初。
言頭陀者。
亦雲杜多。
并是梵音。
此雲抖擻。
抖擻煩惱故。
瑜伽雲。
譬如世間或毛或氎。
未鞭彈等。
爾時相着。
不軟不輕。
不任造。
若鞭彈等堪任造作。
行者亦爾。
由飲食貪。
由衣服貪。
由敷具貪。
障修梵行。
故以杜多。
便能淨治。
進修梵行。
[△@、]二何等十二下征釋。
先征可知。
後第一納衣下釋。
此中應先列名。
依下經文。
第一納衣。
二但三衣。
三不随染衣。
四常乞食。
五一坐食。
六者一食。
七住阿蘭若。
八樹下坐。
九露地坐。
十依止冢間。
十一常坐。
十二随坐。
若瑜伽論二十五說。
與此大同。
此中納衣。
即糞掃衣。
此不随染衣。
即彼毳衣。
謂毳成故。
此中一食。
彼名先止後食。
於乞食中。
分成二種。
一随得乞食。
二次第乞食。
随得乞食者。
謂往還家。
随便獲得。
而便食故。
若依乞食。
不分此二。
即唯十二。
分成十三。
随坐名為如常處坐。
上四名異。
餘皆全同。
而釋相稍略。
然此十二總為三類。
初三約衣。
治衣服貪。
次三約食。
治飲食貪。
餘約敷具房舍。
治房舍卧具貪。
略無有藥故。
此十二望於四依。
名寬體狹。
然唯上行。
不同四依分於三品。
此十二種。
名同小乘。
有五義故。
菩薩行攝。
一為成於菩薩戒故。
二為總成善友行故。
三皆有悲心為物軌故。
四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五釋相中多約理故。
義如下說。
文中十二頭陀。
即為十二别。
第一納衣。
治上妙衣貪。
文分三别。
一标名。
二善男子雲何納衣者征相。
三若諸菩薩下釋相。
於中四。
第一總标十法能成本行。
二何等為十征數。
三一者下列釋。
四善男子是為下結示。
此之四段。
十二皆同。
下便牒釋。
多不先列。
今初二可知。
三釋相中。
文分為二。
先十名。
後善男子此是菩薩住淨信心具足圓滿下。
解釋其相。
中複二。
先總指十法皆由淨信。
後由此心故下。
展轉釋成。
謂由前前引起後。
後即為十段。
一由淨信引第一勤修堅固。
二以心堅固下初第二。
三心謙下故下即二引第三。
謂若有我。
即恃之生慢。
慢則疲厭。
今皆反此。
故無疲厭。
厭惡之言。
合雲疲厭。
四亦無貪着。
即是第四。
此文稍略。
合言無疲厭故。
則無貪着。
五俱取資身下。
堅固遠離。
六於此納衣下。
即堅固功德。
七由此因緣下。
不顯勝行。
八不貢高故下。
不起輕慢。
九離高嫌下。
以第七八引於第九。
十戒圓滿故下。
以九引十。
四結示可知。
第二複次下。
但三衣治多衣服貪。
文中四。
初标舉。
二何第下征數。
三一者下列釋。
於中亦二。
先列十名。
後善男子下。
展轉解釋。
準列梵本。
皆知足在初。
今少欲居先。
失於次第。
已得不貪。
名為知足。
未得不求。
名為少欲。
應言菩薩心知足故。
趣得三衣。
無所揀别。
成就少欲。
無所揀别。
即知足行。
少欲約心。
不多求約事。
餘八展轉。
文顯可知。
善男子下結示。
下之四段。
更不重舉。
第三複次下。
明不随染衣文。
亦具四。
初标舉中。
具雲不随貪染衣。
謂不随順能令增長貪染之衣故。
瑜伽論。
名為毳衣。
謂毳毛成故。
治軟觸衣貪。
二征可知。
三列釋中亦二。
先列十名。
後釋總稱。
今初。
上标名中不随貪染。
今列釋内不随諸惑。
十中初三。
即離三不善根。
八即驕慢。
以慢長淪生死苦故。
偏複說之。
此四并是根本煩惱。
餘六皆是小随煩惱。
九不随名。
十不随利。
即是诳攝。
由诳一惑為獲利譽。
矯現有德。
詭詐為性故。
後善男子下。
釋成總稱。
略無展轉。
初總牒前不随貪等。
等取餘九。
次不為下。
顯其成益。
後由此下。
結成總名。
四結示可知。
第四複次明依常乞食。
治美食貪。
标征可知。
三列釋中亦分為二。
先别十名。
含瑜伽論。
分成二意。
第二即是次第乞故。
三四與五。
即随得食意。
後善男子雲何下。
再牒解釋。
於中三。
初總牒征相。
二展轉解釋。
三總結成益。
今初可知。
二善男子若時下。
展轉解釋。
即為十段。
一明慈心。
二菩薩為順平等慈心下。
次第行乞。
慈心次第是菩薩心。
揀惡律儀。
順别解脫。
則無分别中而分别故。
三若以慈心平等攝取下。
明不自生惱。
此中文略。
準梵本雲。
次第乞時心無煩惱。
心亦不熱。
身無疲倦。
慈愛心生。
此上方有不自惱相。
四設不得食下。
明知足行。
不生嗔言。
猶是牒前不擇精粗。
方是知足。
五菩薩如是下。
明普共分食。
六於所食中下。
明不嗜美食。
七受飲食時不令太少下。
明飲食知量。
故有偈雲。
多食增疾病。
少食氣力衰。
處中而食者。
如秤無高下。
八因此食故下。
明疾得善法。
九菩薩為欲下。
願滿善根。
十又應遠離下。
離和合相。
故淨名雲。
為壞和合相故。
而取抟食。
三離是相已下。
總結成益。
四結示可知。
第五複次明一坐食。
治多食貪。
标征可知。
三列釋中亦二。
先列十名。
後善男子此一坐者下。
顯行殊勝。
謂上十義。
皆就法說。
名同小乘。
義理全别。
結示可知。
(下第三十四經)。
第六複次成就一食。
亦治多食貪。
瑜伽名先止後食。
謂先定指如是飲食而自支持。
過此之外更不食故。
故有處說名節量食。
量其分限而食之故。
今言一食者。
前之一坐。
不得重起。
此約一日不食粥等。
文四可知。
第七複次圓滿阿蘭若法。
此是梵語。
或曰阿蘭那。
正雲阿蘭攘。
此雲無誼聲。
治誼雜貪。
然略有二。
一者約事。
謂冢間靜處。
要去村落一俱盧舍。
二者約法。
所謂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
觀下列中。
多約法說。
觀下重釋。
多約事說。
故應通二。
文中亦四。
初标。
次征。
并顯可知。
三一者下列釋。
於中分二。
先别十名。
後善男子雲何下。
次第牒釋。
於中又二。
先總牒征起。
後善男子如是菩薩下。
展轉解釋。
即分十段。
一至三輪戒印清淨。
即成就修梵行戒。
三輪者。
一能持人。
二所修行事。
三者戒法。
三無所阙名為具足。
照三事空。
即是清淨。
如是持戒。
合於實相。
名為戒印。
以實相印。
印萬法故。
二於諸戒中。
獲得善巧至複生人天。
即清淨律儀。
於中。
初明文義及興出要善巧堅持。
次於五犯下。
犯已能悔。
次随所行住下。
一向不犯。
次於諸惡人下。
明遠惡緣。
次乃至下。
輕重等持。
無覆藏失。
次於諸學處下善決持犯。
言學處者略有二種。
一即可學處。
謂有罪無罪。
謂持有罪為犯。
二依瑜伽。
有七學處。
一自利處。
二利他處。
三真實義處。
四威力處。
五成熟有情處。
六成熟自佛法處。
七無上正等菩提處。
即攝善戒。
次知如是等業下。
明了因果。
犯戒之果。
堕於三塗。
犯突吉羅。
如四天王壽堕於獄。
犯波逸提。
如忉利天壽堕地獄等。
故雲久近。
持戒之果生人天中。
又雖破戒堕落三塗。
以初持力。
畢還複生人天處。
具上諸義。
為淨律儀。
三如是菩薩善調六根下。
諸根不亂。
四於所習誦下。
明常樂多聞。
五若見大臣下。
明一切處力。
梵本雲。
一切處具足力。
謂由上多聞。
上至國王下至黎庶。
随其來者。
方便說法。
皆令歡喜。
為一切處力。
即說法力。
六菩薩成就如是多聞一切處力下。
明遠離我執。
此上二句。
牒四五二門。
五二門以說法由於多聞無我。
由於此二。
故雙牒耳。
下辨所成。
謂多聞自利。
一切處力即是利他。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