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從第二十四經半盡第三十一經)

關燈
實故。

    非虛色身。

    随世現故。

    五不變壞身。

    法性無壞故。

    六無起盡身。

    無相無思故。

    故不思議。

    是釋上義。

    七所有諸相皆一相身。

    無相為相故。

    八遠離二邊住解脫身。

    不住生死涅盤等邊。

    無住解脫。

    常教化故。

    九無依處身。

    幻願所成故。

    十無窮盡身。

    如虛空故。

    十一如影普現身。

    随願現故。

    即無分别願。

    十二如夢所見身。

    随心現故。

    謂随心欲現。

    而無尋伺。

    十三如鏡像身。

    謂随物心質所見不同。

    自無出入故。

    十四普於十方而化現身。

    橫周遍故。

    十五住於三世無變異身。

    豎常住故。

    十六非身心身。

    不屬色心差别相故。

    其如鏡像下。

    梵本雲。

    猶如日月清淨身。

    謂住法性空。

    不信等障煙雲塵霧。

    不能染故。

    三此善知識下。

    結歎深勝。

    於中。

    猶如虛空。

    結前勝德。

    普賢眼見。

    兼上諸身。

    四如是之人下。

    思欲親承。

     △第二善财童子作是念時下。

    勝緣引導。

    略有三位。

    一城神顯教修心。

    二身衆神密加授法。

    三法堂羅剎教其求友。

     [○@△]初中二。

    先以華散。

    後作如是言下。

    正以言教。

    於中二。

    先别教。

    後結釋。

    前中。

    城神說法。

    令護心城。

    是知觸事無非妙法。

    心名城者。

    中有本覺正智法王。

    萬德所聚。

    性防非故。

    有三十門。

    大分為三。

    一十度行。

    二淨地行。

    三二嚴行。

    今初。

    有十二門。

    初後各二。

    中八唯一。

    檀中。

    一舍生死。

    是真實舍。

    二求十力。

    用為法施。

    智中。

    一證智。

    二教智。

    餘可知。

    二應扶助心城下。

    十一句。

    明淨地行。

    即初地十種淨治地法。

    文小不次。

    一信。

    二慈。

    三堅固莊嚴。

    四悲。

    五舍。

    六七皆慚愧。

    謂不容惡故。

    八無疲厭。

    九如說行。

    十知諸經論。

    十一成就世智。

    故能普曉一切衆生。

    三應住持下七句。

    福智圓滿。

    前二是福。

    後五是智。

    福中但合雲福德聚。

    不合雲福智。

    智中初三權智。

    次一實智。

    後一無[得-彳]智。

    二善男子菩薩下結釋。

    於中二。

    先結其勝能。

    後何以下征釋所以。

     [○@△]第二爾時有身衆神下。

    身衆神密加授法。

    於中三。

    初贊友令欣。

    次時諸神衆下。

    放光加被。

    後善财童子以得下。

    善财獲益。

    所謂十眼平等不思議身者。

    十身無[得-彳]。

    為不思議。

    不思議身。

    佛佛平等。

    餘可知。

     [○@△]第三時有守護下。

    法堂羅剎。

    教其求友。

    於中四。

    一華散。

    二言教。

    三仰問。

    四重答。

     ▲今初可知。

     ▲二作如是言下。

    言教中二。

    先教十法以增其智。

    後示三昧以息其亂。

    今初。

    文有标征釋結。

    釋有十心。

    一直。

    二悲。

    三智。

    四進。

    五信。

    六深。

    七慈。

    八淨。

    九益。

    十常。

    後複次善男子下。

    示其三時。

    文亦有四。

    謂标征釋結。

    初二可知。

    三所謂下列釋。

    於中亦十。

    第一法空無盡清淨輪者。

    此為見友之本三義如空。

    一如空無盡。

    二如空心淨。

    謂不取相惑不能染。

    三如空圓滿。

    無處不有故。

    二見依報。

    三觸境皆佛。

    故雲不舍離無缺減。

    謂凡夫染境。

    二乘舍離。

    權教觀境。

    空有互陳。

    一多不即。

    并為缺減。

    若圓修者。

    觸目對境。

    窮盡法原。

    不取不舍。

    雙亡正入。

    故央掘經雲。

    雲何摩诃衍。

    所謂彼眼根。

    於諸如來常。

    了了分明見。

    具足無減修等。

    又雲所謂眼入處。

    於諸如來常。

    明見來入門。

    具足無減修等。

    前明六根。

    後十二入皆悉具足。

    無所缺減。

    餘文可知。

    四善男子菩薩成就下結中。

    初得見人。

    次當得法。

    後則處處皆遇善友。

    處處遇者。

    略有二意。

    一真實善友常遍世間。

    契理雲同。

    故常得遇。

    故慈氏雲。

    非是法器人。

    與佛子同住。

    設經無量劫。

    不知其境界。

    反顯是器必常遇矣。

    二者既定慧雙遊。

    無境不契。

    并為道器。

    皆善友矣。

    故光明覺品雲。

    如來所轉妙法輪。

    一切皆是菩提分。

    若能聞已悟法性。

    如是之人常見佛。

    能如是行。

    是為守護正法堂也。

     ▲三說是語時下。

    善财仰問。

    向已明教。

    何得更問。

    於何方所。

    求善知識。

    向者通教。

    今别問摩耶。

     ▲四羅剎答言下重答。

    求於摩耶。

    不異前總。

    既能重問。

    還複重答。

    答以四法。

    一以友無不在故。

    二友以法為體故。

    此二合在初句。

    三身同友遍故。

    四智與境合故。

    如影如夢。

    其速疾心。

    即遍遊十方。

    其随順心。

    四句皆有。

    又前三離境相。

    後一離心緣相。

    都無所求。

    真入理矣。

    無求之求。

    無[得-彳]求矣。

     第二爾時善财下。

    見敬谘問。

    於中三。

    初見。

    次敬。

    後谘問。

     [○@△]初中二。

    一明見因。

    即受行教故。

    然其受行實通三位。

    舊經但雲受行其教。

    羅剎在近。

    又教求友。

    故偏牒也。

    二即時下。

    正明睹見。

    於中二。

    先見依。

    後見正。

     [○@、]前中三。

    初見蓮華。

    次見樓閣。

    後見寶座。

    今初。

    所證法界自性無染。

    故曰蓮華。

    無明既開。

    不離心内。

    如從地踴。

    亦表性淨萬行之因從法性地而出現故。

    此即等覺普賢之華。

    而言大者。

    十定品說。

    量周法界故。

    台上樓閣。

    名納十方。

    豈況蓮華不周法界。

    十柱等言。

    約表法耳。

    二於其台上下。

    明見樓閣。

    謂能證二智。

    依於所證。

    而重現故。

    智包無外。

    雲納十方。

    總攝五位自分勝進。

    名為千柱。

    其一一事。

    皆有表法。

    恐厭繁文。

    三其樓閣中有如意下。

    明見寶座。

    即智體法空。

    故在樓内。

    具性功德。

    廣顯莊嚴。

    於中二。

    先明主座。

    後爾時下。

    明攝眷屬。

     [○@、]二摩耶夫人在彼座上下。

    明見正報。

    合回爾時善财見如是座。

    安此段初。

    於中亦二。

    先總明現身。

    後所謂下。

    别顯身雲。

    於中亦二。

    先身相。

    後身業。

     [△@、]前中又二。

    先明萬類難思身。

    後明一類超勝身。

    前中又二。

    先明别相。

    後顯通體。

    今初。

    有四十六身。

    梵本舊經。

    但唯四十。

    謂廣大力身。

    即梵本中普周遍身。

    住安樂身。

    即梵本中滅倒見身。

    無斷盡身。

    即梵本中恒示現身。

    大威德身。

    又是重出前滅倒見。

    無依色身。

    即是無住。

    離虛妄身。

    是梵本中。

    釋無分别。

    除此六身。

    還唯四十。

    於中。

    或唯約事。

    如普周遍及普對現等。

    或唯約理。

    如十二十三雲。

    不生色身。

    無生起故。

    不滅色身。

    常寂滅故。

    或事理交徹。

    如三十二無生色身。

    幻願所成故。

    三十五不生色身。

    随衆生業而出現故。

    三十二随於自願。

    三十五随衆生業。

    皆是以事顯理。

    餘可思準。

    亦同十身。

    恐繁不配。

    二善财童子見於摩耶下。

    辨其通體。

    謂離有取蘊故。

    名非色等。

    無真實常住色等。

    文有八句。

    前五别明五蘊。

    而其釋義。

    影略不同。

    一色從緣現故。

    二受滅世間故。

    言轉滅者。

    滅無常受。

    轉成常受故。

    三想随物想故。

    四行依幻業行即非行故。

    五轉識成智。

    智亦性空故。

    第六句總顯離言。

    第七句已滅無常。

    第八句已證常寂。

    二爾時善财童子複見下。

    明一類超勝身。

    舊經唯有超勝。

    而無相如。

    今經具有。

    於中二。

    先總标。

    即雙标相如及與超勝。

    後所謂下别顯。

    以總該别。

    略無超勝及相如義。

     [△@、]第二於一切處現如是等下。

    明身業用。

    於中二。

    先結前标後。

    梵本但雲。

    現如是等無量色身。

    則該二類身。

    皆有此業。

    後行於平等下别顯。

    於中亦二。

    先明十度行。

    後明福智行。

    今初。

    一檀那。

    以是最初。

    故說大悲。

    二出生如來下淨戒。

    戒能增長菩提法故。

    攝佛善故。

    三觀察思惟下。

    谛察法忍。

    四精勤下精進。

    五住於平等下禅定。

    六善能了知下般若。

    七見諸如來下方便。

    八成就大願下大願。

    九遊戲如來諸自在力下力度。

    十得佛智光下智度。

    二修習圓滿一切如來種種功德下。

    明二嚴行。

    十一句分三。

    初二句标。

    次六句出體。

    後三句結成。

    今初。

    謂前句标福。

    後句标智。

    離世間品中。

    各有十句。

    以顯無盡。

    次常樂觀察下六句。

    别出福智之體。

    四菩薩行不出福智。

    一波羅蜜行。

    依六度說。

    前三是福。

    後一是智。

    中二通福智。

    若依十度。

    方便助前三。

    願助精進。

    力助靜慮。

    智助般若。

    福智可知。

    二出生一切諸菩薩地。

    明福智之位。

    三積集下。

    通明福智。

    亦兼神通。

    四勇猛下。

    進策福智。

    五普遍成就下。

    菩提分法行。

    六恒勤守護下。

    教化衆生行。

    後常樂稱揚下三句。

    結成福智。

    初句結福。

    次句結皆。

    後句由具上二願為佛母。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見摩耶下。

    設敬證入。

    自道已深。

    現身等彼。

    上來摩耶萬類殊應異體中多。

    今此善财。

    一類之身。

    遍對求法。

    即同體中多。

    若摩耶善财。

    并不分而遍。

    則二皆是住體遍應。

    摩耶亦是同體。

    一即多。

    以随所應異無二體故。

    善财亦是同體。

    多即一。

    諸處善财。

    即一身前之善财故。

    又二互望并含同體異體。

    以一摩耶。

    應多善财故。

    以多善财對摩耶故。

     [○@△]第三白言大聖下。

    谘問法要。

    所以叙述文殊及諸友者。

    若約等覺。

    因位極故。

    總收歸此。

    若約會緣。

    從初發心。

    一一善友及所得法并所會。

     第三摩耶夫人告善财言下。

    示己法界。

    於中三。

    初名體。

    二業用。

    三根原。

     [○@△]今初名有六字義故。

    二智大智體周遍故。

    二願二義者。

    一别願唯願為佛母故。

    二通願總攝普賢廣大願故。

    三智二義者。

    一權智能起大願。

    能成幻事故。

    二實智般若能生佛真身故。

    四幻二義者。

    一願智體虛。

    當相名幻故。

    上經雲。

    幻智即是菩薩。

    菩薩即是幻智。

    此二無[得-彳]。

    能無不為。

    二者即智所作。

    生佛為幻。

    謂不壞小身。

    而能廣容。

    無生而生故。

    五莊嚴二義者一以大願智幻莊嚴法界諸佛境界。

    二以大願智幻為己莊嚴可成佛故。

    十義無[得-彳]為大緣起。

    故為一切諸佛之母。

     [○@△]二是故常為諸菩薩母下。

    明業用。

    於中二。

    此句總明。

    後善男子如我下别顯。

    於中四。

    一為現在遮那佛母。

    二為過去佛母。

    三為賢劫千佛母。

    義通三世。

    四結通橫豎無窮佛母。

     ▲初中二。

    先總明為剎海遮那佛母。

    言悉達者。

    具雲悉達多。

    新雲嚩悉達阿他。

    唐言一切事成。

    或雲一切義成。

    餘文可知。

    後又善男子我於淨飯王宮下。

    别顯生佛之相。

    於中四。

    一毛光為生先相。

    二正明自在入胎。

    三腹包衆海難思。

    四舉此類於百億。

    初中有四。

    一光入身。

    二善男子又彼光中下。

    光現八相。

    三又見如來往昔下。

    現佛因果。

    四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下。

    令身難思。

    第二善男子爾時菩薩從兜率下。

    正明菩薩自在入胎。

    於中有五。

    一眷屬翼從。

    二菩薩爾時以神通力下。

    菩薩現通。

    三又以神力放大光下。

    光時息苦。

    四又為救護下。

    現變入胎。

    五彼諸菩薩於我腹下。

    入已遊步。

    第三又念念中下。

    腹包衆海難思。

    第四善男子如此下。

    舉於此界以類百億。

    於中二。

    先正類。

    後然我下。

    顯難思相。

    先正明。

    後征釋。

    前中。

    文有四句。

    一本來無二者稱一性故。

    二亦複非一者。

    舊經無此一句。

    梵本雲亦非無二。

    此有二意。

    一者初句遣二。

    次句遣一。

    非一處住。

    成上遣二。

    非多處住。

    成上遣一。

    段為亦複非一得斯一分。

    二者上二句辨體。

    無二者稱一性故。

    亦非無二者。

    不存無二故。

    斯則遣之又遣之。

    玄之又玄矣。

    故昔人雲。

    我言無二者。

    但言無有二。

    非謂有無二。

    故須雙亡方顯體妙。

    故上經雲。

    常於諸法不作二。

    亦複不作於不二。

    諸法若二若不二。

    於中畢竟無所着下。

    二句即體之用。

    一處多處皆是用故。

    故上經雲。

    一身為無量。

    無量複為一。

    了知諸世間。

    現形遍一切。

    以是即體之用。

    一非一。

    多非多矣。

    又非一處住。

    不壞多故。

    非多處住。

    不壞一故。

    又非一處住。

    體周遍故。

    非多處住。

    不如事故。

    又非一處住。

    一即多故。

    非多處住。

    多即一故。

    又非一處住。

    多中無一性故。

    非多處住。

    一亦無有多故。

    則如是二俱舍。

    普入佛功德。

    即是釋中智幻之義。

     ▲第二善男子如今世尊下。

    為過去佛母。

     ▲第三善男子如此世界賢劫之中下。

    為賢劫千佛母。

    義通三世。

    三佛過去遮那現在彌勒等未來故。

    於中二。

    一舉過現以為能例。

    二善男子如此賢劫未來世中下。

    例於未來。

    於中亦二。

    先别明彌勒。

    後如是次第有師子下。

    列餘九百九十五佛。

    文中略列二百四十三。

    末結樓至。

    皆為其母。

     ▲第四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於此華藏下。

    結通橫豎無窮悉為其母。

    若爾摩耶一人。

    已為一切佛母。

    餘應絕分。

    但有具此大願智幻。

    即為一切佛母。

    一同摩耶。

    摩耶是一即一切。

    餘同摩耶。

    是一切即一。

    是則一女生一切佛。

    一佛有一切母。

    一多無[得-彳]。

    非但約女。

    男有此願。

    亦為其母。

    是則摩耶成佛。

    亦是所生。

    遮那具願。

    亦能生矣。

    三世諸佛諸菩薩等皆例然矣。

    方是華嚴生佛之義。

     [○@△]第三爾時善财童子白摩耶下。

    辨法根原。

    先問。

    後答。

    答中二。

    一明本事。

    二結古今。

    前中六。

    一輪王久遠。

    言非後身菩薩所知境者。

    顯唯佛知。

    非但久遠。

    亦顯時無時相。

    佛智契故。

    二彼王城北下。

    有佛将成。

    三有一惡魔下。

    魔擾如來。

    四彼轉輪王已得下。

    聖帝降伏五時道場神下。

    場神興願。

    六作是願已下。

    曆事增修。

    二善男子於意下。

    結會古今。

    於中二。

    先結示其人。

    後我從於彼下。

    結成果用。

    於中複二。

    一為遮那佛母。

    二善男子過去下。

    結母普周。

    謂時經三際。

    處盡十方。

    現未佛母。

    理則可然。

    發心有初。

    何言過去。

    此有三義。

    一約發心之後。

    論過現等。

    二發心之始。

    後身不知。

    亦無定始。

    三者願則有始。

    為母無初。

    如以始覺同於本覺。

    始本無二。

    始亦無初。

    況念劫圓融。

    舉一收盡。

    皆於臍中。

    放光明者。

    生長同氣。

    皆自此故。

    佛佛皆從無二理生。

    能生所生。

    同一味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三十三天下。

    指示後友。

     第六時善财下。

    戀德禮辭。

    (下第三十一經)。

     ●第二爾時善财下。

    第二别明會緣。

    有十善友。

    約會分九。

    第一天主光。

    即幻智念力善友。

    天主光者。

    悲智勝用光淨自在。

    故名天主。

    破暗名光。

    此由定發故。

    父名正念。

    所得法門名為無[得-彳]清淨念也。

    文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見彼天女下。

    見敬谘問。

     第三天女告下。

    授己法界。

    於中二。

    先标名體。

    後問答境界。

    今初以無[得-彳]智。

    一念普觀三世十方。

    無不明了。

    無去來今。

    為無[得-彳]念。

    不雜異念。

    故雲清淨。

    以斯正念。

    念佛功德。

    有益悲智。

    故曰莊嚴。

    後善财白言下。

    問答境界。

    於中。

    先問。

    後答。

    問中有二。

    一問境界。

    二問修得法。

    後答亦二。

    先答修行。

    後答境界。

    前中三。

    第一标章勸修。

    第二總征别釋。

    第三結勸修學。

     [○@△]今初可知。

     [○@△]二雲何勤修下。

    總征别釋。

    於中二。

    先總征。

    後所謂下别釋。

    此一段經。

    舊經所無。

    總有四十二門。

    表四十二位。

    大分為二。

    前三十七門。

    勸修行法。

    後五門勸修位法。

     [○@、]前中雜修萬行。

    略分為四。

    初有二十三門。

    福智莊嚴行。

    二有十二門。

    八大人覺行。

    三有一門。

    菩提分法行。

    四有一門。

    十度圓滿行。

    初中二。

    先二門總明。

    餘門别顯。

    今初。

    一令如實覺悟。

    二令護持正法。

    此之二門。

    無法不攝。

    又初法義遍知。

    後詞辯廣演。

    即四無[得-彳]。

    利生之用。

    法施之本。

    後二十一門。

    别明中二。

    先五門辨福。

    後十六門辨智。

    前中亦二。

    先二門淨戒。

    後三門忍辱。

    今初。

    於中。

    前門總明遮性。

    性謂不煞生等。

    遮謂不壞生等。

    有罪則遮。

    無罪則聽。

    有罪是犯。

    無罪是持。

    後門别明性罪。

    略舉绮語。

    以細況粗。

    後三門明忍中。

    初門安受苦忍。

    次門耐怨害忍。

    後門谛察法忍。

    二汝應勤修善巧法句下明智。

    其精進與定。

    攝在應勤修中。

    通於福智。

    智中分三。

    初七門實智。

    二有六門權智。

    三有三門雙行智。

    今初。

    即般若相。

    於中二。

    一相即非相。

    二合即非合。

    此二即所知法體。

    故光明覺雲。

    佛法微妙難可量。

    一切言說莫能及。

    非是和合非不合。

    體性寂滅無諸相。

    次三門約時。

    以明其過未知相。

    以第三門。

    該令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