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從第四經六紙至第六經九紙)

關燈
或張身令大。

    以容諸剎。

    非不思議。

    互入重重。

    本相如故。

    為不思議。

    故雲種種色像而無來往。

    華藏品雲。

    以一剎種入一切。

    一切入一亦無餘。

    體相如本無差别。

    無等無量悉周遍。

    四長者智持明了無[得-彳]如下。

    廣說得不思議解脫用故。

    故名解脫。

    二所謂種種佛剎下。

    别示多相。

    三彼諸如來所說法下。

    令機見聞。

     △第二爾時解脫下。

    出定言告。

    於中四。

    一明起定。

    所作事辦故。

    說法時至故。

    二告善财下。

    示定名體。

    無[得-彳]如前。

    莊嚴有二。

    一所現依正皆悉莊嚴。

    二顯現自在以為莊嚴。

    三善男子我住下。

    說定業用。

    即普攝義。

    四善男子我見如是下。

    彰定體相。

    即無來去。

    唯心觀故。

    所以次前明此定者。

    上已總彰三學。

    今明定慧之要。

    唯有二觀。

    一唯心觀。

    二真如觀。

    今此正辯唯心。

    即心無心。

    便入真如。

    故次明也。

    亦顯此位。

    知衆生界無量無邊皆心所現。

    知衆生空無作無性。

    即入如實。

    於中二。

    先結前所現體無往來。

    二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下。

    廣顯随心見佛體相。

    於中四。

    一明随心念佛諸佛現前。

    二正顯唯心念佛觀體。

    三以唯心觀遍該萬法。

    四結勸修學令證唯心。

     [○@△]今初。

    既了唯心。

    了心即佛。

    故随所念。

    無非佛矣。

    何難見哉。

    況志一不撓。

    精研造微。

    佛應克誠。

    于何不見。

    文中二。

    先橫辨十方随心現前。

    後善男子我若欲見盡過去下。

    豎窮三際随心現前。

    并結無來去。

    無來去相。

    次下當釋。

     [○@△]第二善男子我能了知下。

    正顯唯心觀體。

    於中二。

    先總明相無往來則體性寂然。

    後所以者何下。

    征釋所由。

    先征意雲。

    何以普見複無來往。

    後釋意雲。

    了彼相虛唯心現故。

    以我即寂之唯心。

    叩彼即體之妙用。

    能念所念。

    何動寂之相幹。

    於中二。

    先别以喻顯。

    後結成唯心。

    今初。

    文有四喻。

    意含通别。

    通顯唯心。

    喻無往來。

    别喻兼明不入出等。

    一如夢喻。

    文自有二。

    初總喻。

    但取不實無來去義。

    則心佛皆夢。

    後如夢所見從分别生下别喻。

    則佛喻夢境。

    能念之心喻其夢因故。

    上二句喻。

    下二句合。

    覺時起想。

    睡後夢生。

    觀想分别。

    定中見佛。

    既從想現。

    明是唯心。

    故觀經雲。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既從想生。

    緣生非實。

    故所見佛。

    空無往來。

    般舟三昧經雲。

    如夢見七寶親屬歡喜。

    覺已追念。

    不知在何處。

    如是念佛。

    又夢雖虛。

    異乎不夢。

    唯心見佛佛亦非無。

    故般舟雲。

    覺已念之。

    彼不來我不往。

    而其事宛然。

    當如是念佛。

    會上二文。

    非空非有。

    是為中道。

    唯心念佛觀也。

    二水影喻。

    唯有别喻。

    器喻淨身。

    水喻自心。

    影喻見佛。

    但是水月皆可為喻。

    若月滿秋空。

    随水而現。

    澄波皎淨。

    則月影圓明。

    水濁波騰。

    則光昏影散。

    有水月現。

    曾何入來。

    無水影空。

    未曾出去。

    雖水中見月。

    誰能執持。

    雖不可持。

    非謂無月。

    心有定散。

    染淨不同。

    見佛一多勝劣等别。

    佛既如影。

    故無一多勝劣去來入出等相。

    非空非有。

    中道觀成。

    若水喻心性。

    則佛之月影。

    皆是衆生真心中物。

    心佛交徹。

    真唯心也。

    三如幻喻。

    亦唯别喻。

    有能幻法。

    方有幻事。

    無能念心。

    無所念佛。

    從心如幻。

    佛無所依。

    幻相不無。

    即唯心觀力。

    有無雙離。

    中道顯然。

    四如響喻。

    則有通别。

    通則但取緣成無性。

    則心佛菩薩。

    并喻響空。

    後譬如谷響下别喻。

    則聲喻心念。

    谷喻法身。

    響喻見佛及與聞法。

    聲擊空谷。

    響似本聲。

    念叩法身。

    随心聞見。

    故聲與響非合非散。

    空有中道準前可思。

    上之四喻皆具四觀。

    一正是唯心。

    二唯心故空。

    三唯心故假。

    四唯心故中。

    融而無[得-彳]。

    即華嚴意。

    若皆具四。

    何用四喻。

    一欲廣唯心無性等故。

    二從增勝說。

    四義不同。

    謂夢喻不來不去。

    影喻不出不入。

    幻喻非有非無。

    響喻非合非散。

    又夢喻散心。

    意言分别故。

    水喻定心。

    同靜水故。

    幻喻起用心。

    如幻術故。

    響喻勝劣心。

    随念見故。

    又前三喻見身。

    後一兼喻聞法。

    三中夢喻法身。

    但有想見竟無見故。

    影喻報身。

    相明靜故。

    幻喻化身。

    随意成故。

    又影喻是心是佛。

    幻喻是心作佛。

    夢喻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響喻随心勝劣見佛有異。

    具上諸意。

    四喻不同。

    後我如是下。

    結成唯心。

    明是心是佛。

    般舟經雲。

    自念佛從何所來。

    我亦無所至。

    我所念即見。

    心作佛。

    心自見。

    心是佛。

    心是如來。

    心是我心見佛。

    此上攝境歸心。

    下又拂雲。

    心不自知心。

    心不自見心。

    心有想為癡。

    無想即泥洹。

    是法無可示者。

    皆念所為。

    設有念。

    亦了無所有空耳。

    此即彼經之玄也。

    若此中意。

    三觀齊驅。

    以性融相。

    則入重重念佛之境。

    已見德雲。

     [○@△]第三善男子當知菩薩下。

    心該萬法。

    謂非但念佛由於自心。

    菩薩萬行諸佛體用凡聖等境。

    并不離心。

    如有偈雲。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無垢名清淨。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解此者成大道。

    佛尚心現。

    況複凡夫。

    夜摩偈雲。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等。

    即斯義也。

    文中三。

    初明佛法唯心。

    次通辨染淨由心。

    後結成佛法唯心。

     ▲今初。

    即淨分依他。

    故上經雲。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晉經雲。

    心造諸如來。

     ▲第二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下。

    通辨染淨由心。

    此段十五行。

    舊經所無。

    文分四别。

    一總舉八識。

    為迷悟依。

    二彰由迷悟成十法界。

    三結成迷執過患因緣。

    四雙明迷悟二相差别。

     [△@、]今初。

    八識皆具。

    文有四節。

    一諸業虛妄積集名心者。

    此是總句。

    若通相說。

    明八識心皆是積集。

    末那已下。

    總中分别彰餘七相。

    故楞伽雲。

    心能積集業。

    意能廣積集。

    而總含别義。

    即當第八。

    故雲若集起以解心。

    第八獨名心。

    集諸種子。

    起現行故。

    故今雖總。

    即當第八。

    諸業虛妄。

    是心之因。

    唯識論說。

    諸業習氣與二取俱。

    熏識成種。

    前滅後現。

    皆由不了真實義谛。

    執我我所。

    方習成種。

    故雲虛妄。

    若楞伽意。

    不思議熏不思議變。

    是現識因。

    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

    是分别事識因。

    故雲諸業虛妄。

    由有虛妄覆彼真識。

    成末那等七識波浪。

    二末那思量。

    是第七識。

    末那标名。

    此方雲意思量。

    即是第七性相恒審思量。

    第八賴耶。

    為内我故。

    依第八轉。

    還緣第八。

    故次明之。

    三意識分别。

    即第六識。

    末那名意。

    意即是識。

    今此第六。

    是意之識。

    依第七故。

    然了别以解識八識俱名識。

    今取能了種種差别。

    名為分别。

    四眼等五識了境不同者。

    随所依根。

    用差别故。

    楞伽經雲。

    心能積集業。

    意能廣積集。

    了别故名識。

    對現境說五。

    即上四節也。

    依唯識論。

    束上四節。

    為三能變。

    後二為一。

    依楞伽經。

    收上四節。

    為三種識。

    謂真識現識分别事識。

    古人亦将此之三識。

    配三能變。

    觀彼經文。

    意有不同。

    謂真識即是如來藏性。

    體無生滅。

    與生滅俱。

    非一非異。

    名阿賴耶。

    以為現識故。

    此一識含在總句下。

    佛菩薩覺於此相。

    便同本覺故。

    十卷七卷入楞伽經。

    皆雲略則唯二。

    謂現識分别事識。

    以其真識含在現識。

    故不應言七識為現。

    此中意雲。

    由此諸識互相熏習。

    生死流轉。

    若能了達則不流轉。

    故說八識為迷悟因。

    非如常說。

    獨依真如有迷悟也。

    故問明雲。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迷悟之相。

    次下當說。

     [△@、]第二愚癡凡夫不能覺知下。

    彰由迷悟成十法界。

    十法界中。

    二人為悟。

    謂佛菩薩。

    八人皆迷。

    謂六道二乘。

    文中分二。

    先明迷人。

    後彰悟人。

    今即初也。

    初二句即是六道。

    不知識體即是苦果。

    不知熏習以為集因。

    故常流轉。

    怖老病死求入涅盤。

    即是二乘。

    上迷勝義。

    為不覺知。

    今悟四谛故。

    求滅苦集。

    生死涅盤二俱不識下結成上過。

    此句總标。

    六道凡夫不識苦集。

    安知涅盤。

    二乘不了生空本是涅盤妙有。

    故求永滅。

    凡小俱迷生死涅盤其性平等。

    為俱不識於一切境。

    妄起分别下。

    别明不識之相。

    此句通明但妄分别。

    謂生死可滅。

    涅盤可證。

    入楞伽雲。

    不知世間涅盤無差别故。

    分别一切法與非法。

    又由未來諸根五塵境界斷滅凡夫愚人以為涅盤者。

    此别明不識涅盤之相。

    以小乘滅為涅盤故。

    謂未來根塵粗相斷滅。

    凡夫及與愚法二乘。

    并謂涅盤。

    以為真實。

    而不能知但離虛妄未實滅度。

    耽三昧酒。

    妄謂涅盤。

    不取塵境。

    謂為有餘。

    根塵都滅。

    謂為無餘。

    甯知微紬業相未滅。

    況複能知本來清淨。

    二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者。

    彰其悟人。

    菩薩是因。

    諸佛是果。

    自證悟時。

    義通因果。

    轉阿賴耶得本覺智。

    即菩薩地盡。

    成佛之時。

    破和合識相。

    滅相續心相。

    顯現法身。

    智純淨故。

    名轉阿賴耶得本覺智。

    然本覺本有名顯法身。

    即合言證。

    始覺菩提。

    今日始成。

    可稱為得。

    今雲得者。

    得始覺智契於本覺。

    始本無二。

    名究竟覺。

    故名為得。

    斯即了達生死涅盤二俱平等。

     [△@、]第三善男子一切凡愚下。

    結成迷執過患因緣。

    於中。

    初二句辨執。

    不知如來随機說法。

    對二乘故說有三乘。

    破於二乘複說於一。

    故彼經偈雲。

    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

    則非三乘亦非一矣。

    然迷佛方便義則有之。

    梵本但雲不悟此理執有三乘。

    斯則牒上。

    謂不悟上來生死涅盤平等之理。

    見上迷悟。

    謂有三乘。

    言不了三界由心所起者。

    此句辨迷。

    六地經雲。

    三界所有皆一心作。

    七卷經雲。

    彼愚癡人。

    執有三乘。

    不說唯心無有境界。

    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現量者。

    釋上不了三界所以。

    以不能知唯心教故。

    七卷經雲。

    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所說自心境界。

    言自心現量者。

    不同三量。

    真現量也。

    謂不了萬境皆自心現。

    如心分量故。

    楞伽雲。

    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見外五塵執為實有。

    下示不了知心現量義。

    不知心現。

    謂有實故。

    同於翳眼取外空華。

    若知唯心。

    三一俱遣。

    下彰過患。

    由不覺知。

    生死循環。

    轉無窮已。

     [△@、]第四善男子佛說諸法無生無滅亦無三世下。

    雙明迷悟二相差别。

    於中二。

    先明悟相。

    後顯迷相。

    今初。

    謂悟真實唯識性故。

    於中亦二。

    先二句總标。

    佛說諸法無生無滅者。

    橫說心性。

    亦無三世者豎說心性。

    後何以故下征釋。

    先征。

    意雲。

    現見諸法有生滅等。

    佛教亦說何得言無。

    釋雲。

    由心現故。

    以心為因。

    而現生等。

    既從緣生。

    即無生等。

    故梵本雲。

    因如是故。

    知一切法本性無生。

    問明品雲。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此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有無諸法本不生者。

    從無之有曰生。

    自有還無稱滅。

    無本自無。

    何能生耶。

    有若已有。

    複雲何生。

    有法從緣。

    自他共中求生叵得。

    無法無因。

    何得名生。

    無法若生。

    龜毛兔角悉應名生。

    有不生無。

    無不生有。

    無若生有。

    空華應生乳酪等法。

    有若生無。

    龜兔應常生毛生角。

    是知有無本自不生。

    猶如駝驢兔馬等類決定無角。

    故忉利偈雲。

    一切法無來。

    是故無有生。

    以生無有故。

    滅亦不可得。

    心法遷流。

    假說三世。

    色心之體無生性空。

    三世之名依何而立。

    如兔無角。

    豈問此角為昔為今。

    聖者自悟境界如是者。

    結示也。

    上約教道。

    佛說無生。

    今約證道。

    唯佛菩薩自證無生。

    非無因矣。

    斯即名為自覺聖智。

    自覺聖智者。

    楞伽經雲。

    一切法無所系着。

    得如幻三昧。

    由如是知故。

    得上來成本覺智。

    二善男子愚癡凡夫下。

    顯其迷相。

    對上二義。

    說二種迷。

    一對有無本不生。

    故雲無中執有有中執無。

    此有多意。

    一境從心現。

    空而謂有。

    三界唯心。

    有而說無。

    二生死本空執為我法。

    涅盤不空執為滅無。

    三世無常等執有常等。

    出世常等執無常等。

    四諸法性空。

    翻執為有。

    無性真理。

    卻執為無。

    若楞伽中。

    有四種。

    無有有建立。

    并無中執有。

    一無相建立相。

    即蘊界入本空無相。

    執有法相。

    二無有見建立見。

    謂於蘊界處起我人見。

    三無有因建立因。

    謂最初識緣生無性。

    而計有因。

    四非有性建立性。

    即三無為離有無性。

    而執定實。

    此上四義。

    既無而執有。

    則顯二空有而執無。

    故諸聖者。

    離有無見。

    便了識性。

    成種種身。

    教化衆生。

    二取阿賴耶種種行相者。

    對上覺自心現。

    今明不覺故有執取。

    言種種行相者。

    謂執受根身。

    頓變器界。

    生滅遷流。

    不生不滅。

    如是等相。

    堕於生滅二種見中者。

    謂識恒轉。

    前滅後生。

    因亡果現。

    又見七識生。

    不知即是如來藏性随緣所生。

    執為定生。

    即是生見。

    見轉識滅。

    不知但是業相滅故。

    謂賴耶滅。

    不異外道斷滅戲論。

    若準梵本。

    堕生住滅二種見中。

    與楞伽同。

    謂生住為有。

    滅即是無。

    亦即是上有無二見。

    不了自心而起分别者。

    就人結過。

    謂不了自心性無生滅。

    起心分别是有是無故。

    楞伽雲。

    雲何外道惡見。

    謂不知境界自心分别現。

    於自性第一義。

    見有見無。

    而起言說。

    即其義也。

    問明偈雲。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别有。

    若能依上悟人境界。

    即如理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

    法眼不思議。

    此見非颠倒。

    為可依也。

     ▲第三善男子當知自心下。

    結成佛法一切唯心。

    以上諸義。

    則知心為佛法根本。

    略舉二句。

    梵本具牒前文十句。

     [○@△]第四是故善男子應以下。

    結勸修學。

    令證唯心。

    現知萬法不離自心。

    但修自心。

    萬行斯備。

    其猶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亦遣妄解。

    謂有計雲。

    萬法皆心。

    即心即佛。

    驅馳萬行。

    豈不唐勞。

    故今廣明。

    心雖即佛。

    久翳塵勞故。

    萬行增修。

    令其瑩徹。

    又佛但說萬行由心。

    不說不修萬行為是。

    又萬行即心。

    修何[得-彳]心。

    文有十句。

    一如彼病人非杖不起。

    煩惱病重假善相資。

    二若無法雨。

    法芽不生。

    三對境忘心。

    斯為妙法。

    則六塵不染故。

    梵本雲。

    於一切法。

    當念舍離。

    四離身心相。

    心則堅固。

    五忍辱謙光。

    自然卑下。

    六寂照内澄。

    皎然無瑕。

    七鑒達不遺。

    觸境穿徹。

    八恒沙佛德。

    蘊在我心。

    望齊至尊。

    故須發起。

    九與佛同性。

    法界普周。

    十以十力無畏。

    自他明鑒。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無涅盤際。

    至下當釋。

    餘文相顯。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

    指示後友。

    閻浮提畔者。

    此洲南際。

    表将鄰不退。

    亦得般若六度後邊入智海故。

    住處名遍無垢者。

    心定不動。

    何有垢哉。

    又了無相。

    無所分别。

    尤無垢也。

    比丘海幢者。

    定智業用深廣如海。

    高出名幢。

    正心不動如海湛然。

    衆毒雜惡不能撓亂。

    摧不正說。

    所以名幢。

     禮辭可知。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