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從第四經六紙至第六經九紙)
關燈
小
中
大
智。
前句本生。
後句本事。
四即未來際劫通智。
五天眼通智。
經說天眼見現在故。
六具二通智。
一天耳通。
約聞一切音聲。
二分别一切衆生言音通智。
約聞言詞。
今經之中。
言當言詞。
音當音聲。
故梵本雲種種秘密語言音聲。
以同一天耳。
開之成二。
故今合之。
七八及九并一切法通智。
一斷疑智。
二知根智。
三知時智。
此三并是化生之智。
十及十一并一切法滅盡通智。
前句知剎那盡。
後句長時流轉盡。
十二即無體性神通。
及無量色身莊嚴通智。
此二俱是神境開出。
下複廣說。
故此合耳。
十通文顯。
唯時分智。
今當略說時分總名。
該於長短。
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百二十剎那名怛剎那。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餘時可知。
然仁王經。
一剎那中九百生滅。
今不說者。
一以剎那之中更有生滅。
唯佛智知。
故略不說。
二顯於剎那剎那生滅即無生滅。
是性寂滅。
稱滅盡智。
得此性滅。
不[得-彳]起用。
異乎二乘盡滅之滅。
若約表者。
此位菩薩。
觀察地水火風等界故。
成智慧作用自在。
二何以故下。
總相征釋。
然有二意。
一征釋前十所以。
前十得無[得-彳]者。
皆由無住等。
通力故。
以無住故。
無所不住。
以無作故作用無邊。
以無行故用而常寂。
若約表義。
即修行菩薩。
觀一切法空無我等。
得此自在。
二者别相征釋。
最後一句。
所以得身遍十方者。
無體性通。
無作無行力所成故。
故此一段。
是結前生後。
然其十通。
但開於六。
以成圓數。
謂一以天眼約見現未。
分成二相。
天眼見現。
加未來劫。
二天耳約聞音聲言詞。
分為二相。
今文合之。
三以神足約於業用及現色身。
分成二相。
今文亦合。
四以漏盡約盡定慧二種障故。
分為二相。
定即滅盡智通。
慧即一切法智通。
上四各二故。
成八種。
他心宿住此二不分故。
有十耳。
十智皆通。
故判為智。
第三善男子我以得此下。
别明通變之用。
初句牒前。
即牒最後。
於虛空下。
正顯用相。
謂十八變。
文具有之。
一於虛空中至種種威儀。
即所作自在。
二隐。
三顯。
舊經梵本雲。
或隐或顯。
知二相别。
今雲隐顯自在。
乃合二變以為一句。
四或以一身分為多身是舒。
五或以多身合為一身即卷。
六或以其身往來下。
明往來。
七遍身下熾然。
八或時震動一切大地。
即是震動。
九或時以手下。
制他神通。
以超自在過梵王故。
十或以神力轉變自在者轉變。
十一或現寶焰雲下流布。
十二或現變化雲下。
同類往趣。
十三或現光網雲下。
放大光明。
十四或現其身於一念頃下。
示現。
十五於一一身普雨一切諸佛剎海下。
衆像入身。
文雖言出。
必能入故。
故最後雲。
以一切身持諸供具。
十六一一如來所轉法輪下。
施他辯才。
以能憶持佛所說故。
十七善男子如是一切下。
施他安樂。
謂見身聞名。
令無散亂。
身心輕安。
乃至菩提覺法樂故。
十八彼諸世界一切衆生下。
施他憶念。
憶念善友。
此法門故。
餘如瑜伽三十七說。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先謙已知一。
一念遍往。
故雲速疾。
現形益物。
為不空等。
後如諸菩薩下。
推勝知多。
而皆明戒者。
彰知所得無[得-彳]解脫。
由持如來别解脫戒。
為依地故。
前吉祥雲法門是定。
海雲是慧。
此中明戒具足。
三學如天三光。
如鼎三足。
阙一不可入菩薩道。
先此三故。
非戒不能修心行。
故有二十戒。
即第十回向二十梵行。
但彼約於自能清淨方能淨他。
故先護重。
首明不破不缺等行。
此彰菩薩本為利他。
故先大悲。
後顯無垢。
名或小異。
今當略會。
一大悲戒。
即彼二十無恚梵行。
恚是悲障。
有悲故無。
二波羅蜜戒。
是第十一三世諸佛所行梵行佛之道故。
三住大乘戒。
即第十七無比梵行。
餘乘無對故。
四不離菩薩道戒。
即十八無動梵行。
不動二利故。
五不着一切法戒。
即十三無着梵行。
由見真如成聖道故。
六不舍菩提心戒。
即十六安住梵行。
心詣理故。
七不堕二乘地戒。
即十五無滅梵行。
順理而行。
則常不滅。
不同二乘起心持戒有滅盡故。
八常以佛法為所緣戒。
即十四無诤梵行。
事理具足。
無非佛法。
何所诤哉。
則常緣矣。
九心常憶念一切智戒。
即第七諸佛所贊梵行。
稱理持戒。
動契聖心。
是緣佛智。
佛何不贊。
十所發志樂等虛空戒。
即第九無所得梵行。
不得能所。
自在持故。
十一一切世間無所依戒。
即第八無所依梵行。
不依現世名聞利養。
不求當世人天果故。
十二不缺漏戒。
即第二不缺梵行。
不犯十三等無殘缺故。
十三不濁亂戒。
即十九無亂梵行。
定共相應故。
十四無遺失戒。
即第五無失梵行。
定心持戒。
吉羅不犯故。
十五不雜染戒。
即第三不雜梵行。
不念破戒種種因緣。
聞環钏聲。
亦不染故。
十六不追悔戒。
即十二無[得-彳]梵行。
犯罪追悔是障[得-彳]故。
十七無厭怠戒。
即第六無能蔽梵行。
當持無厭緣不能蔽。
鵝珠草系。
持不壞故。
十八清淨戒。
即第十增益菩薩清淨梵行。
不同小乘唯事淨故。
十九離塵戒。
即第四無點梵行。
不犯堕罪無塵點故。
二十無垢戒。
即第一不破梵行。
若犯四重十重。
猶如破器。
無所複用。
最垢重故。
略為此釋。
似有憑據。
亦順智論十種戒文。
恐繁不會。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
指示後友。
即生貴住善友。
國名達邏比咤者。
唐言持富饒。
從聖教等之所生故。
為貴。
為富。
城名金剛層者。
積集三世佛金剛句。
重重高故。
大士名彌伽者。
新雲宜(上聲)伽。
(上聲)俱譯為雲。
演輪字門。
含潤雨法故。
修學三世佛法教雲雨一切故。
第六時善财下。
禮辭可知。
●第四彌伽長者。
寄生貴住。
生佛法家。
種姓尊貴故。
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念前友教。
有十五句。
初總。
餘别。
後如是觀察下。
趣求後位。
第二乃見下。
見敬谘問。
於中三。
初見。
次善财下敬。
後白言下谘問。
於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而未下問法。
有十三句。
初二句總。
次十句别。
後一句結請。
别中釋通橫豎。
橫釋可知。
豎約十地。
一證發心故常不忘失。
二不悞犯故堅求佛法。
三忍度增故清淨謙下。
四進度增故不憚劬勞。
五入俗化物故總持普門。
六般若現前故智光離翳。
七方便增上故。
得妙辯才。
權實雙行。
決擇深義。
八無功無生。
為正念力。
一念所作。
超前多倍故。
憶持佛法。
九居法師位。
演一切法。
十智度滿故。
名普遍智。
此十地相。
文亦顯然。
唯願下結請。
第三爾時彌伽下。
稱贊授法。
於中二。
一贊法器。
二授法門。
前中三。
△初審問。
次善财下奉答。
後彌伽遽即下敬贊。
於中二。
一敬。
二贊。
今初。
師禮資者。
以菩提心是佛因故。
能廣出生諸功德故。
發心功德品雲。
發心功德不可量。
衆智共說無能盡故。
如下慈氏廣贊勝德。
法界無差别論雲。
禮菩提心者。
如人禮白分初月不禮滿月。
以希現故。
滿月由此故。
故涅盤三十八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況未說法。
未定師資。
後授己法。
方升本座。
不違重法。
前三皆僧。
敬俗非儀。
故不爾也。
二然後合掌下贊。
於中二。
先總。
後善男子下别。
於中三。
一贊發心勝德。
二贊發人難遇。
三結贊成益。
初中三。
初明因果深廣德。
斯德終成。
功歸初發。
而汝能發。
決定當成。
況初後圓融。
此心頓具。
故上經雲。
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也。
次則為十方一切如來下。
十王敬護德。
以内有勝德故。
後則令一切衆生界下。
外益衆生德。
并顯可知。
二善男子如是菩薩下。
贊發人難遇。
人能具德故難逢遇。
於中二。
先總贊。
後何以故下征釋。
先征意雲。
何以難遇。
釋雲。
發心菩薩能與衆生成勝益故。
以喻對法。
文并可知。
三爾時彌伽廣為下。
結贊成益。
益時會故。
此段舊經所無。
△第二是時彌伽還升本座下。
授己法門。
於中二。
先現通益物。
令其目睹。
後正授法要。
令其聽聞。
今初升座。
二經并在。
現通之後授己法。
初面門即口。
顯教道流通。
亦表總持須口密故。
輪字句品莊嚴法門者。
古德引日照三藏三解。
一約字相。
楞伽經中雲。
字輪圓滿猶如象迹。
二約所诠。
盡理圓備如輪滿足。
三約勝用。
謂妙音陀羅尼。
有轉授義及滅惑義。
如法輪等。
即輪字教法诠示莊嚴。
此釋已具。
今更依毗盧遮那經。
以廣其相。
彼經第五。
有字輪品。
經雲。
是遍一切處法門。
謂菩薩若住此字輪法門。
始從初發妙菩提心。
乃至成佛。
於其中間。
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
皆得成就。
如初阿(上聲)字。
是菩提心。
若觀此字。
而與相應。
即同毗盧遮那法身之體。
謂此阿(上聲)字輪如孔雀尾。
輪相光明圍繞行者。
而住其中。
即是住於佛位。
如有偈雲。
八葉白蓮一時開。
炳現阿字素光色。
又阿(長呼)婆嚩三字。
總攝三部。
阿(長呼)字如來部。
婆字蓮華部。
嚩字金剛部。
随一部中。
皆有五字。
所謂字輪者。
從此輪轉而生諸字。
輪是生義。
如從阿(上聲)菩提字即生四字。
謂一阿(長呼)字是修行輪。
既已發心。
必修諸行。
二暗字是成菩提輪。
既修行已必證菩提。
三惡字是大寂涅盤輪。
即菩提所至。
四惡(長呼)字是方便輪。
謂涅盤大用。
而阿(上聲)字當中四字繞之。
從下次第。
右旋如輪。
舉一為例。
餘字準之。
若修行者。
如是了達。
則能入於陀羅尼門。
旋轉無[得-彳]名字輪品種種布列員位之相。
故名莊嚴。
又阿(上聲)等五字。
前之四字。
如次即是法華經中開示悟入。
第五一字。
法華經無。
含在入中。
餘如字輪品說。
其字下深義。
至衆藝處當廣分别。
所以次前而辨斯者。
入俗化物。
須存有無。
以字表義故。
毗盧遮那經雲。
甚深相無相。
劣慧所不堪。
為化彼等故。
兼存有無說。
如初阿字。
是無生義。
以顯性空。
布列字相不失於有。
故雲兼存。
又為總持令不失故。
既為醫人。
亦以字輪。
銷伏障故。
聖教中生宜持字故。
第二所應作已下。
正授法要。
令其聽聞。
於中二。
先标名體。
後辯業用。
今初。
言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者。
即前字輪法門。
然字即字相。
謂四十二字。
音即音聲。
即十四音。
謂[衣-〦+可]阿等。
以音入字。
出字無盡。
一一字下出多意義。
若善妙音。
窮於聲明。
解萬類語言故。
音字互舉。
意欲相成。
智慧為體。
故雲光明。
二於一念中下。
辯其業用。
此廣舊經。
非唯知言。
亦了心念秘密法等。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先謙己知一。
後如諸下。
推勝知多。
有十五句。
皆妙音持差别勝相。
於中二。
先有四句。
随俗言音。
一即言因以想取像。
起尋伺行。
而為因故。
同時心所。
名為眷屬。
二随方施設。
所用不同。
三名字。
四言音。
後普能随入一切諸下十一句。
說諸佛法句。
從所诠别。
一诠於理智。
即事而真。
為深為密。
猶如三德秘密之藏。
又密意三密亦名秘密。
二诠菩提涅盤下。
皆即一之多。
總顯甚深。
於中。
三廣。
四勝。
五無上。
六差别。
七調伏界。
八咒持。
九别明妙音。
十輪字圓滿。
十一輪字出生。
上皆深廣。
故并雲海。
後三約窮事理。
故并雲際。
第五善男子下。
指示後友。
聚落名住林者。
方便具足住。
德行建立故。
年耆德艾。
故稱長者。
於其身内。
現多佛境。
定用自在故。
名解脫。
表此住位所修善根皆為度脫一切衆生乃至令證大涅盤故。
第六時善則下。
戀德禮辭。
(下第六經)。
●第五解脫長者。
寄具足方便住。
帶真随俗。
習無量善巧化無住故。
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一修證前法。
二趣求後友。
前中亦二。
先明思修。
後彰修益。
今初有十一句。
初總。
餘别。
總中微妙辯才。
即前妙音陀羅尼。
二本皆有陀羅尼言。
莊嚴法門即輪字法門。
於此二門。
随順義理。
心無異緣。
故雲一心。
餘句别中。
以總該别。
皆着一心專念之言。
二經并無。
而十句中。
各有修相。
謂一深入語言。
二憶念方便。
三觀察解脫。
四成就善根。
五淨治善巧。
六明利攝智。
七堅彼大力。
八不退志樂。
九廣彼功德。
其最後無[得-彳]。
義加總結。
後如是思惟下。
彰修之益。
益堅誓等諸法門故。
二漸次下趣求後友。
十二年者。
大同海雲。
昔人表法雲。
自分勝進。
各修六度。
故雲十二。
今更一解。
六根對境十二入中内外無着。
方解脫故。
故淨名雲。
諸佛解脫。
當於衆生心行中求。
賢首品雲。
於眼根中入正定。
於色塵中三昧起。
由此便成眼陀羅尼自在佛等故。
十二年方見解脫。
第二既得見已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見敬。
自叙欣慶者希望多年故。
後聖者我已下谘問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谘問法要。
前中三。
初總。
次别。
後結請。
今初可知。
二為欲下别陳發心之相。
總有三相。
初欲上窮佛境。
次為欲聽聞下。
欲罄盡法原。
後為欲與一切菩薩下。
欲齊菩薩行。
三聖者我今下結請。
謂結前發心之相。
便為請問之端。
故雲以如是心至聖者所。
第二我聞聖者下。
谘問法要。
於中二。
先贊能誘誨。
亦為問端。
如雲能開佛境界。
則為請開。
餘例此知。
後唯願慈哀下。
請說所疑。
第三時解脫長者下。
正示法界。
於中二。
先入定嘿示。
後出定言答。
△前中所以定中示者。
依六度說。
此位定增。
即定起用。
方便始具。
此位增修。
方得後位心定不動。
文中三。
初彰入定因緣。
宿善為因。
表自修故。
後三為緣。
一主佛威力。
表本覺故。
二文殊念力。
具信智故。
已彰善财因文殊故。
三諸菩薩主伴力故。
二即入下。
舉定名體。
謂普攝諸剎。
在於身中。
由唯心智。
稱性總持。
令如體用旋轉無[得-彳]。
故以為名。
三入三昧已下。
明定業用。
於中三。
初總明普攝。
二别彰多相。
三令機見聞。
初中分二。
先明所現分量差别。
後如是一切下。
結能所現自在之相。
分明顯現者。
身如明鏡現色像故。
無有障[得-彳]者。
此是總句。
略有四義。
一身中所現。
若依若正互不相[得-彳]。
故雲一一差别不相雜亂。
二身與彼剎無有障[得-彳]。
以含剎之身。
入身中之剎。
無不充遍。
是為内外一多無[得-彳]。
故雲身與佛剎互相涉入不相障[得-彳]。
即此便有重重之義。
謂含剎之身。
入身中之剎。
身中剎内之身亦能容剎。
所容之剎亦有能容之身。
身身無窮剎剎不盡。
如鏡銅為像。
對於明鏡。
鏡入像中。
如剎居身内。
像入明鏡。
如身遍剎中。
則互現重重曆然可睹。
三本末無[得-彳]。
若促大剎。
入於一身。
前句本生。
後句本事。
四即未來際劫通智。
五天眼通智。
經說天眼見現在故。
六具二通智。
一天耳通。
約聞一切音聲。
二分别一切衆生言音通智。
約聞言詞。
今經之中。
言當言詞。
音當音聲。
故梵本雲種種秘密語言音聲。
以同一天耳。
開之成二。
故今合之。
七八及九并一切法通智。
一斷疑智。
二知根智。
三知時智。
此三并是化生之智。
十及十一并一切法滅盡通智。
前句知剎那盡。
後句長時流轉盡。
十二即無體性神通。
及無量色身莊嚴通智。
此二俱是神境開出。
下複廣說。
故此合耳。
十通文顯。
唯時分智。
今當略說時分總名。
該於長短。
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百二十剎那名怛剎那。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餘時可知。
然仁王經。
一剎那中九百生滅。
今不說者。
一以剎那之中更有生滅。
唯佛智知。
故略不說。
二顯於剎那剎那生滅即無生滅。
是性寂滅。
稱滅盡智。
得此性滅。
不[得-彳]起用。
異乎二乘盡滅之滅。
若約表者。
此位菩薩。
觀察地水火風等界故。
成智慧作用自在。
二何以故下。
總相征釋。
然有二意。
一征釋前十所以。
前十得無[得-彳]者。
皆由無住等。
通力故。
以無住故。
無所不住。
以無作故作用無邊。
以無行故用而常寂。
若約表義。
即修行菩薩。
觀一切法空無我等。
得此自在。
二者别相征釋。
最後一句。
所以得身遍十方者。
無體性通。
無作無行力所成故。
故此一段。
是結前生後。
然其十通。
但開於六。
以成圓數。
謂一以天眼約見現未。
分成二相。
天眼見現。
加未來劫。
二天耳約聞音聲言詞。
分為二相。
今文合之。
三以神足約於業用及現色身。
分成二相。
今文亦合。
四以漏盡約盡定慧二種障故。
分為二相。
定即滅盡智通。
慧即一切法智通。
上四各二故。
成八種。
他心宿住此二不分故。
有十耳。
十智皆通。
故判為智。
第三善男子我以得此下。
别明通變之用。
初句牒前。
即牒最後。
於虛空下。
正顯用相。
謂十八變。
文具有之。
一於虛空中至種種威儀。
即所作自在。
二隐。
三顯。
舊經梵本雲。
或隐或顯。
知二相别。
今雲隐顯自在。
乃合二變以為一句。
四或以一身分為多身是舒。
五或以多身合為一身即卷。
六或以其身往來下。
明往來。
七遍身下熾然。
八或時震動一切大地。
即是震動。
九或時以手下。
制他神通。
以超自在過梵王故。
十或以神力轉變自在者轉變。
十一或現寶焰雲下流布。
十二或現變化雲下。
同類往趣。
十三或現光網雲下。
放大光明。
十四或現其身於一念頃下。
示現。
十五於一一身普雨一切諸佛剎海下。
衆像入身。
文雖言出。
必能入故。
故最後雲。
以一切身持諸供具。
十六一一如來所轉法輪下。
施他辯才。
以能憶持佛所說故。
十七善男子如是一切下。
施他安樂。
謂見身聞名。
令無散亂。
身心輕安。
乃至菩提覺法樂故。
十八彼諸世界一切衆生下。
施他憶念。
憶念善友。
此法門故。
餘如瑜伽三十七說。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先謙已知一。
一念遍往。
故雲速疾。
現形益物。
為不空等。
後如諸菩薩下。
推勝知多。
而皆明戒者。
彰知所得無[得-彳]解脫。
由持如來别解脫戒。
為依地故。
前吉祥雲法門是定。
海雲是慧。
此中明戒具足。
三學如天三光。
如鼎三足。
阙一不可入菩薩道。
先此三故。
非戒不能修心行。
故有二十戒。
即第十回向二十梵行。
但彼約於自能清淨方能淨他。
故先護重。
首明不破不缺等行。
此彰菩薩本為利他。
故先大悲。
後顯無垢。
名或小異。
今當略會。
一大悲戒。
即彼二十無恚梵行。
恚是悲障。
有悲故無。
二波羅蜜戒。
是第十一三世諸佛所行梵行佛之道故。
三住大乘戒。
即第十七無比梵行。
餘乘無對故。
四不離菩薩道戒。
即十八無動梵行。
不動二利故。
五不着一切法戒。
即十三無着梵行。
由見真如成聖道故。
六不舍菩提心戒。
即十六安住梵行。
心詣理故。
七不堕二乘地戒。
即十五無滅梵行。
順理而行。
則常不滅。
不同二乘起心持戒有滅盡故。
八常以佛法為所緣戒。
即十四無诤梵行。
事理具足。
無非佛法。
何所诤哉。
則常緣矣。
九心常憶念一切智戒。
即第七諸佛所贊梵行。
稱理持戒。
動契聖心。
是緣佛智。
佛何不贊。
十所發志樂等虛空戒。
即第九無所得梵行。
不得能所。
自在持故。
十一一切世間無所依戒。
即第八無所依梵行。
不依現世名聞利養。
不求當世人天果故。
十二不缺漏戒。
即第二不缺梵行。
不犯十三等無殘缺故。
十三不濁亂戒。
即十九無亂梵行。
定共相應故。
十四無遺失戒。
即第五無失梵行。
定心持戒。
吉羅不犯故。
十五不雜染戒。
即第三不雜梵行。
不念破戒種種因緣。
聞環钏聲。
亦不染故。
十六不追悔戒。
即十二無[得-彳]梵行。
犯罪追悔是障[得-彳]故。
十七無厭怠戒。
即第六無能蔽梵行。
當持無厭緣不能蔽。
鵝珠草系。
持不壞故。
十八清淨戒。
即第十增益菩薩清淨梵行。
不同小乘唯事淨故。
十九離塵戒。
即第四無點梵行。
不犯堕罪無塵點故。
二十無垢戒。
即第一不破梵行。
若犯四重十重。
猶如破器。
無所複用。
最垢重故。
略為此釋。
似有憑據。
亦順智論十種戒文。
恐繁不會。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
指示後友。
即生貴住善友。
國名達邏比咤者。
唐言持富饒。
從聖教等之所生故。
為貴。
為富。
城名金剛層者。
積集三世佛金剛句。
重重高故。
大士名彌伽者。
新雲宜(上聲)伽。
(上聲)俱譯為雲。
演輪字門。
含潤雨法故。
修學三世佛法教雲雨一切故。
第六時善财下。
禮辭可知。
●第四彌伽長者。
寄生貴住。
生佛法家。
種姓尊貴故。
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念前友教。
有十五句。
初總。
餘别。
後如是觀察下。
趣求後位。
第二乃見下。
見敬谘問。
於中三。
初見。
次善财下敬。
後白言下谘問。
於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而未下問法。
有十三句。
初二句總。
次十句别。
後一句結請。
别中釋通橫豎。
橫釋可知。
豎約十地。
一證發心故常不忘失。
二不悞犯故堅求佛法。
三忍度增故清淨謙下。
四進度增故不憚劬勞。
五入俗化物故總持普門。
六般若現前故智光離翳。
七方便增上故。
得妙辯才。
權實雙行。
決擇深義。
八無功無生。
為正念力。
一念所作。
超前多倍故。
憶持佛法。
九居法師位。
演一切法。
十智度滿故。
名普遍智。
此十地相。
文亦顯然。
唯願下結請。
第三爾時彌伽下。
稱贊授法。
於中二。
一贊法器。
二授法門。
前中三。
△初審問。
次善财下奉答。
後彌伽遽即下敬贊。
於中二。
一敬。
二贊。
今初。
師禮資者。
以菩提心是佛因故。
能廣出生諸功德故。
發心功德品雲。
發心功德不可量。
衆智共說無能盡故。
如下慈氏廣贊勝德。
法界無差别論雲。
禮菩提心者。
如人禮白分初月不禮滿月。
以希現故。
滿月由此故。
故涅盤三十八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況未說法。
未定師資。
後授己法。
方升本座。
不違重法。
前三皆僧。
敬俗非儀。
故不爾也。
二然後合掌下贊。
於中二。
先總。
後善男子下别。
於中三。
一贊發心勝德。
二贊發人難遇。
三結贊成益。
初中三。
初明因果深廣德。
斯德終成。
功歸初發。
而汝能發。
決定當成。
況初後圓融。
此心頓具。
故上經雲。
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也。
次則為十方一切如來下。
十王敬護德。
以内有勝德故。
後則令一切衆生界下。
外益衆生德。
并顯可知。
二善男子如是菩薩下。
贊發人難遇。
人能具德故難逢遇。
於中二。
先總贊。
後何以故下征釋。
先征意雲。
何以難遇。
釋雲。
發心菩薩能與衆生成勝益故。
以喻對法。
文并可知。
三爾時彌伽廣為下。
結贊成益。
益時會故。
此段舊經所無。
△第二是時彌伽還升本座下。
授己法門。
於中二。
先現通益物。
令其目睹。
後正授法要。
令其聽聞。
今初升座。
二經并在。
現通之後授己法。
初面門即口。
顯教道流通。
亦表總持須口密故。
輪字句品莊嚴法門者。
古德引日照三藏三解。
一約字相。
楞伽經中雲。
字輪圓滿猶如象迹。
二約所诠。
盡理圓備如輪滿足。
三約勝用。
謂妙音陀羅尼。
有轉授義及滅惑義。
如法輪等。
即輪字教法诠示莊嚴。
此釋已具。
今更依毗盧遮那經。
以廣其相。
彼經第五。
有字輪品。
經雲。
是遍一切處法門。
謂菩薩若住此字輪法門。
始從初發妙菩提心。
乃至成佛。
於其中間。
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
皆得成就。
如初阿(上聲)字。
是菩提心。
若觀此字。
而與相應。
即同毗盧遮那法身之體。
謂此阿(上聲)字輪如孔雀尾。
輪相光明圍繞行者。
而住其中。
即是住於佛位。
如有偈雲。
八葉白蓮一時開。
炳現阿字素光色。
又阿(長呼)婆嚩三字。
總攝三部。
阿(長呼)字如來部。
婆字蓮華部。
嚩字金剛部。
随一部中。
皆有五字。
所謂字輪者。
從此輪轉而生諸字。
輪是生義。
如從阿(上聲)菩提字即生四字。
謂一阿(長呼)字是修行輪。
既已發心。
必修諸行。
二暗字是成菩提輪。
既修行已必證菩提。
三惡字是大寂涅盤輪。
即菩提所至。
四惡(長呼)字是方便輪。
謂涅盤大用。
而阿(上聲)字當中四字繞之。
從下次第。
右旋如輪。
舉一為例。
餘字準之。
若修行者。
如是了達。
則能入於陀羅尼門。
旋轉無[得-彳]名字輪品種種布列員位之相。
故名莊嚴。
又阿(上聲)等五字。
前之四字。
如次即是法華經中開示悟入。
第五一字。
法華經無。
含在入中。
餘如字輪品說。
其字下深義。
至衆藝處當廣分别。
所以次前而辨斯者。
入俗化物。
須存有無。
以字表義故。
毗盧遮那經雲。
甚深相無相。
劣慧所不堪。
為化彼等故。
兼存有無說。
如初阿字。
是無生義。
以顯性空。
布列字相不失於有。
故雲兼存。
又為總持令不失故。
既為醫人。
亦以字輪。
銷伏障故。
聖教中生宜持字故。
第二所應作已下。
正授法要。
令其聽聞。
於中二。
先标名體。
後辯業用。
今初。
言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者。
即前字輪法門。
然字即字相。
謂四十二字。
音即音聲。
即十四音。
謂[衣-〦+可]阿等。
以音入字。
出字無盡。
一一字下出多意義。
若善妙音。
窮於聲明。
解萬類語言故。
音字互舉。
意欲相成。
智慧為體。
故雲光明。
二於一念中下。
辯其業用。
此廣舊經。
非唯知言。
亦了心念秘密法等。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
先謙己知一。
後如諸下。
推勝知多。
有十五句。
皆妙音持差别勝相。
於中二。
先有四句。
随俗言音。
一即言因以想取像。
起尋伺行。
而為因故。
同時心所。
名為眷屬。
二随方施設。
所用不同。
三名字。
四言音。
後普能随入一切諸下十一句。
說諸佛法句。
從所诠别。
一诠於理智。
即事而真。
為深為密。
猶如三德秘密之藏。
又密意三密亦名秘密。
二诠菩提涅盤下。
皆即一之多。
總顯甚深。
於中。
三廣。
四勝。
五無上。
六差别。
七調伏界。
八咒持。
九别明妙音。
十輪字圓滿。
十一輪字出生。
上皆深廣。
故并雲海。
後三約窮事理。
故并雲際。
第五善男子下。
指示後友。
聚落名住林者。
方便具足住。
德行建立故。
年耆德艾。
故稱長者。
於其身内。
現多佛境。
定用自在故。
名解脫。
表此住位所修善根皆為度脫一切衆生乃至令證大涅盤故。
第六時善則下。
戀德禮辭。
(下第六經)。
●第五解脫長者。
寄具足方便住。
帶真随俗。
習無量善巧化無住故。
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一修證前法。
二趣求後友。
前中亦二。
先明思修。
後彰修益。
今初有十一句。
初總。
餘别。
總中微妙辯才。
即前妙音陀羅尼。
二本皆有陀羅尼言。
莊嚴法門即輪字法門。
於此二門。
随順義理。
心無異緣。
故雲一心。
餘句别中。
以總該别。
皆着一心專念之言。
二經并無。
而十句中。
各有修相。
謂一深入語言。
二憶念方便。
三觀察解脫。
四成就善根。
五淨治善巧。
六明利攝智。
七堅彼大力。
八不退志樂。
九廣彼功德。
其最後無[得-彳]。
義加總結。
後如是思惟下。
彰修之益。
益堅誓等諸法門故。
二漸次下趣求後友。
十二年者。
大同海雲。
昔人表法雲。
自分勝進。
各修六度。
故雲十二。
今更一解。
六根對境十二入中内外無着。
方解脫故。
故淨名雲。
諸佛解脫。
當於衆生心行中求。
賢首品雲。
於眼根中入正定。
於色塵中三昧起。
由此便成眼陀羅尼自在佛等故。
十二年方見解脫。
第二既得見已下。
見敬谘問。
於中二。
先見敬。
自叙欣慶者希望多年故。
後聖者我已下谘問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谘問法要。
前中三。
初總。
次别。
後結請。
今初可知。
二為欲下别陳發心之相。
總有三相。
初欲上窮佛境。
次為欲聽聞下。
欲罄盡法原。
後為欲與一切菩薩下。
欲齊菩薩行。
三聖者我今下結請。
謂結前發心之相。
便為請問之端。
故雲以如是心至聖者所。
第二我聞聖者下。
谘問法要。
於中二。
先贊能誘誨。
亦為問端。
如雲能開佛境界。
則為請開。
餘例此知。
後唯願慈哀下。
請說所疑。
第三時解脫長者下。
正示法界。
於中二。
先入定嘿示。
後出定言答。
△前中所以定中示者。
依六度說。
此位定增。
即定起用。
方便始具。
此位增修。
方得後位心定不動。
文中三。
初彰入定因緣。
宿善為因。
表自修故。
後三為緣。
一主佛威力。
表本覺故。
二文殊念力。
具信智故。
已彰善财因文殊故。
三諸菩薩主伴力故。
二即入下。
舉定名體。
謂普攝諸剎。
在於身中。
由唯心智。
稱性總持。
令如體用旋轉無[得-彳]。
故以為名。
三入三昧已下。
明定業用。
於中三。
初總明普攝。
二别彰多相。
三令機見聞。
初中分二。
先明所現分量差别。
後如是一切下。
結能所現自在之相。
分明顯現者。
身如明鏡現色像故。
無有障[得-彳]者。
此是總句。
略有四義。
一身中所現。
若依若正互不相[得-彳]。
故雲一一差别不相雜亂。
二身與彼剎無有障[得-彳]。
以含剎之身。
入身中之剎。
無不充遍。
是為内外一多無[得-彳]。
故雲身與佛剎互相涉入不相障[得-彳]。
即此便有重重之義。
謂含剎之身。
入身中之剎。
身中剎内之身亦能容剎。
所容之剎亦有能容之身。
身身無窮剎剎不盡。
如鏡銅為像。
對於明鏡。
鏡入像中。
如剎居身内。
像入明鏡。
如身遍剎中。
則互現重重曆然可睹。
三本末無[得-彳]。
若促大剎。
入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