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從第一經五紙至第四經四紙)
關燈
小
中
大
。
其量等虛空。
故雲廣大。
▲第三知諸衆生下。
智慧深廣德。
文有七句。
六句喻明。
末句結歸十力。
一衆生緣成故雲如幻。
論雲真性有為空。
如幻緣生故。
如幻不實故空。
如幻不無故有。
此二不二即是中道。
若約空門。
了幻無幻。
方為見幻。
若約有門。
幻法不無。
方名為幻。
故幻住自性不可思議。
二諸佛随機。
故雲如影。
真佛如光。
無形質故。
如虛空故。
物機如質。
能映光故。
能感佛故。
見佛如影。
随質端邪。
長短異故。
随心勝劣。
報化殊故。
三三界六趣因業受生。
猶如夢境因思所起。
四随質妍媸。
像有好醜。
随因善惡。
勝劣報生。
前句約四生等殊。
此約苦樂等報。
又前是引業。
此是滿業故。
不重也。
五世間生起皆想所持。
熱焰非水。
渴生水想。
世間無生。
妄起生想。
諸有通於二十五有。
生起直論。
所起果報。
不同前夢。
因業受生。
若依攝論。
焰遣執有。
心心法轉。
今明了達。
依他非實。
妄起想心。
六國是依報。
亦心想生。
心變影像故依想住。
心淨土淨。
心染土染。
今無而忽有。
有已還無。
故如變化。
幻喻為總。
餘五為别。
同異成壞準思可知。
下當廣說。
後通達下一句。
結歸十力。
十種智力攝諸智故。
六喻所喻即十方智所知之法。
▲第四威德自在下。
說法無[得-彳]德。
文中二。
初說法之身威德蔽衆故。
五十七雲。
牛王奮迅。
映蔽一切天龍夜叉乾闼婆等諸大衆故。
二得無所畏下。
說法之德。
初句具四無畏能決定說。
次深入下具四辯才故。
說稱物心。
初句辯無[得-彳]。
了知下義無[得-彳]。
深入下詞無[得-彳]。
了達下法無[得-彳]。
舊經倒為其次。
今經不次。
▲第五得諸菩薩神通下。
大用自在德。
於中有二。
初句總明所得。
後威力下别明通用。
於中八力。
一威德力摧邪。
二智力下。
智慧力窮法。
即法智通皆權實雙行。
初了三世者。
智了其有。
慧了其空。
次知一切下。
空故無诤。
而不壞相。
故求智地。
次以無斷下。
不斷煩惱故入世間。
而證法界故流教海。
三得神通下。
神通力融攝。
四得善根下。
善根力受生。
五得周遍下。
普眼力無[得-彳]。
六以自在下。
自在力上加。
七普見下。
普智力決斷。
八於一念下。
無念力疾周。
上五門。
别歎初句為總。
同異成壞。
準思可解。
歎勝德竟。
△第三具足如是下。
總結集因。
結其在會因由佛力。
集衆分竟。
●大文第五。
于時上首諸大聲聞下。
舉失顯德分。
亦名舉劣顯勝。
謂舉二乘之不知為失為劣。
顯菩薩之不共勝德難量。
何者。
且五百弟子。
聲德俱高。
身廁祇園。
目睹嘉會。
而於大用不見不知。
比夫日月麗天盲者莫睹雷霆震地聾者不聞。
是知理契則鄰。
菩薩遠而不隔。
心迷便阻。
聲聞對如聾盲。
問無行經說。
喜根強說勝意謗生。
此則凡愚許聞玄旨。
法華将啟。
威遣五千。
此不令聞。
恐其生謗。
如何今教異彼二經。
答諸佛化儀。
事非一準。
喜根知謗。
能為遠因。
如罵良藥服亦病愈。
如聞毒鼓死定無疑。
不謗不聞。
無由取化。
如賢護等。
曾謗不輕。
於千劫中堕阿毗獄。
其罪畢已。
還遇不輕。
受其教化。
五千上慢。
留即謗生。
故且遣之。
令後成益。
或佛在受化。
或滅後聞經。
其不在會。
轉為宣說。
聞父背喪服藥病除。
此經五百。
已居極果。
聞不生謗。
遣無成益。
故留在座。
令其不聞。
方顯一乘不共凡小。
又法華意。
漸教終極。
敗種将生。
威力遣之。
笃勵在會。
知住為貞實。
去是繁柯。
聞法疑除。
自知作佛。
複獎今後。
知法難聞。
此經意顯頓教之初。
欲彰深勝。
留使不測。
示阙因緣。
笃諸後學。
令聞慶悟。
勉乎凡流。
修見聞種。
或人天受道。
或八難超升。
皆是如來方便大用。
或海印炳現。
或大權應為。
以顯法深。
各有由矣。
文中三。
初舉迷失之人。
二顯所迷之境。
三釋迷失之由。
△今初。
十人之中。
三非大弟子。
意該五百。
故标雲諸。
舍利此雲鹙鹭。
其母目睛明利。
似彼鳥故。
弗者子也。
從母立稱。
故有子言。
目揵連此雲采菽氏。
上古仙人。
山居豆食。
尊者母是彼種。
從外氏立名。
有大神通。
揀餘此姓。
故複雲大。
摩诃迦葉此雲大飲光。
本族仙人身有光明。
飲蔽餘光。
又尊者身亦有金光。
飲蔽日月。
頭陀第一。
揀餘迦葉。
故雲大也。
離婆多此雲室星。
祀之而生。
或雲假和合。
見有二鬼争食死人。
裂彼手足。
悟身無我。
雲假和合。
如智論說。
須菩提此雲善現。
生而室空。
現善相故。
亦曰空生。
表解空故。
阿[少/兔]樓馱此雲無滅。
亦雲無沒。
一食之施。
九十一返天上人間。
不沒惡趣故。
難陀此雲歡喜。
性極聰敏。
音聲絕倫故。
劫賓那此雲黃頭。
以是黃頭仙人族故。
迦栴延此雲剪剃種。
富樓那此雲滿願。
彌多羅此雲慈也。
尼者女也。
彌多羅尼即其母稱。
母甚慈故。
亦由懷之增慈心故。
具雲滿慈子。
廣辯古今譯殊。
如音義等。
德行緣起。
廣如智論阿含等說。
△第二在逝多林下。
舉所迷之境。
然初明不見。
下文亦說不聞不思。
心意既迷。
六根皆昧。
於中三。
初明迷果。
次辯迷因。
後總結迷失。
今初十句。
初總。
餘别。
十句多同。
念請果中。
初之十句。
謂先念勝境。
佛為現之。
對而不知。
豈非迷失。
神變多約大小等境。
互為自在遊戲。
即明不壞本相。
餘可準知。
次亦複不見下。
明其迷因。
因即菩薩初句為總。
正是分齊兼所知境。
次菩薩集會下别顯。
言集會者。
正取新集菩薩。
遍入者。
謂身遍剎塵。
智入諸法等。
親近一句。
舊經有二。
謂普至普詣。
明十方菩薩普來至此。
法界無邊。
盡皆詣彼。
皆為近佛故雲親近。
此中諸句。
正說上來菩薩作用。
約事可知。
準離世間品。
兼表法門。
一一皆十。
如十遍入十觀察等。
三如是種種下。
總結迷失。
可知。
△第三何以故下。
釋迷所由。
先征。
後釋。
征意雲。
親居法會。
何不見聞。
釋意雲。
彼境殊勝。
宿因現緣并皆阙故。
然皆廢本就迹。
以明欲顯一乘因果不共。
文分二别。
先法。
後喻。
▲前中亦二。
先阙宿因。
後阙現緣。
前中有五。
第一總标善差。
第二舉劣異勝。
第三舉勝揀劣。
第四結不見聞。
第五征釋結成。
今初。
昔唯小善。
曾無大因。
蒲柳之芽。
安有松桂之質。
第二彼於過去下。
舉劣異勝。
釋蔔不同。
明無大善。
有十九句。
分二。
前十二句釋不見佛果之因。
後七句釋不見菩薩之因。
前中亦二。
前三不贊果故。
後本於生死下九句。
不修勝因故。
於中三。
初二句總明阙大心故。
次本不能令下二句。
别明阙大悲故。
後本不勤修下五句。
别明阙大智故。
第二本不獲得下。
釋不見菩薩所因中七句。
一阙十眼故。
二阙性相無[得-彳]不共善故。
餘五可知。
由本不修不聞不見。
願諸後學修見聞種。
第三如是種種皆是普賢下。
舉勝揀劣。
言如是者。
指前所不見聞。
普賢境者。
即是舉勝。
不共二乘。
此名揀劣。
第四以是因緣下。
結不見聞。
以前阙因。
境勝因緣故不見聞。
謂耳不聞。
心不信。
智不知。
眼不見。
聞慧不能憶念。
修慧不能觀察。
思慧不能籌量。
思惟證智不能證入。
第五何以故下。
征釋結成可知。
第二複次彼諸聲聞無如是下。
明阙現緣。
於中三。
第一舉劣異勝。
第二舉勝揀劣。
第三結不見聞。
初中二。
初明阙勝德行故。
後明安住自乘故。
前中二。
先正明阙勝德行。
文有十句。
即前不見聞境。
後是故下十句。
結不見聞。
第二何以故下。
明安住自乘故。
於中二。
先正明住自乘故。
二重征釋成。
初中三。
初征。
次釋。
後結。
今初。
征雲。
何以阙勝德行。
次釋雲。
由無智慧安住自乘不進修故。
此文正同法華四大聲聞雲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盤證。
但彼自釋聞而不樂。
此釋樂而不聞。
小有異耳。
有十一句。
分二。
初句無智是住所以。
餘十句正明住自乘。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道者。
乘通因果。
道多約因。
望下八句。
猶名為總。
道略有四。
一加行道。
四善根等亦有異故。
二者見道。
三即修道。
四無學道。
第二句即修道。
重慮谛理。
通漏無漏。
唯斷貪等。
不能數習無分别智。
離能所取二障粗重。
妙用難思故。
三即無學道。
唯得盡智及無生智。
斷三界惑。
以為究竟。
不得如來無漏蘊界斷二障習。
四五二句别明見道。
四能住智。
謂觀上下谛八忍八智。
不能觀如及觀正智。
唯斷煩惱。
不斷所知故。
五即所住生空法有為差别實際。
此上二句。
亦通餘道。
次有四句。
阙無住道。
六由住涅盤。
不能不住涅盤。
七八由阙悲不化。
不能不住涅盤。
九自事有二。
一約自利事。
亦不能不住涅盤。
二生空自事。
則不能不住生死。
以見生死是有是亂。
别趣寂故。
又十句中。
初一住教。
次二住行。
次一住果。
次二住理。
後三阙利他行。
住於自行。
則教理行果。
并異菩薩。
後一句結不見聞。
二何以故本於如來下。
重征釋成。
征雲。
何以住自乘。
釋雲。
本在因中。
不習大故。
然因不由緣故。
前阙因不以緣釋。
緣必由因故。
今阙緣以無因釋。
第二何以故如是境界下。
舉勝揀劣。
征雲。
何以不見。
釋雲。
境勝器劣故。
第三以是因緣下。
結不見聞。
可知。
▲第二譬如恒河下喻說。
文有十喻。
以顯無盡。
一鬼對恒河喻。
二覺夢相對喻。
三愚對雪山喻。
四伏藏難知喻。
五盲不見寶喻。
六淨眼無障喻。
七遍處定境喻。
八妙藥翳形喻。
九二天随人喻。
十滅定不行喻。
此之十喻。
自古諸德。
皆将配前所迷佛果十句。
唯二天喻。
喻上第二如來嚴好。
餘皆如次。
今解有二。
一總相則通。
二随勝則别。
然皆通喻因果。
不喻迷因。
義不盡故。
合文之中。
亦言不見菩薩衆故。
而言通者。
一一喻中。
皆通喻前迷諸勝德。
以合多言不見如來諸神變故。
二别喻者。
欲顯差别。
從勝說故。
若不别者。
何俟多喻。
但通因果及能所迷。
有異昔解。
十中前九勝境為喻。
以恒河等。
喻佛菩薩勝功德故。
而具十德。
後一約就劣法為喻。
滅定不行喻二乘故。
就前九中。
配其所迷佛菩薩德及能迷中所阙因緣。
并皆如次。
文中。
第一第五第十。
單喻聲聞不見聞等。
二三四七。
雙喻菩薩及與聲聞見不見别。
六八九三。
佛對聲聞。
論見不見。
有三類者。
文影略耳。
實則諸喻通於迷悟。
其能迷中。
亦有通别。
通則皆喻阙諸因緣。
别則随勝一一各配。
前九喻阙德行。
後一喻住自乘。
十喻各二。
先喻後合。
今初。
鬼對恒河喻。
其恒河清流。
通喻佛及菩薩潤益甚深德。
别喻如來神力菩薩境界。
以皆二段初總句故。
其不見河喻於二乘阙宿因中。
初之三句。
阙現緣中無最勝善。
文中二。
先喻。
後合。
喻中二。
先明有失不見。
後征釋所以。
今初。
生分已盡故稱為鬼。
無生忍衣未得名裸。
法界行食不得名饑。
真解脫味未得為渴。
饑渴故餓。
此上諸句并無真道。
即是業餘。
行苦所逼為體燋。
即是苦餘。
空見烏鹫。
有見材狼。
於有無谛。
作決定解。
名為搏撮。
諸惡禽獸此言太寬煩惱斷故。
二經所無。
若作所知。
亦有理在。
内含大機。
有真脫分名渴求水。
身居法會名住河側。
不睹神變。
名不見河。
設睹神變但自分境。
名見枯等。
謂佛用空。
名為枯涸。
無常所燒。
是謂流火。
無我無堅如煻煨也。
二何以故下。
征釋所由。
恒水決有。
何緣不見。
惡業障重随業變故。
無明翳瞙喻於業障。
是煩惱餘。
二諸大聲聞下。
合中亦二。
先合不見。
後何以下合上征釋。
此中無明是不染污。
所知障攝。
故經揀雲。
不樂種智無明蔽故。
揀餘染污。
染污無明後已斷故。
上明有障。
不曾已下明其無善。
有障即前阙因三句。
因不修習贊說神通。
是故果中成種智障。
無善即是阙現緣中。
無有如是勝善根故。
亦即合前饑餓等也。
第二覺夢相對喻。
斯即大小相對。
夢即菩薩。
覺為二乘。
喻中天宮。
通喻佛及菩薩高顯廣大德。
别喻如來嚴好。
文雲。
諸莊嚴具及天衣服。
皆喻嚴好。
及喻菩薩集會已下十句勝德。
其不見人。
即喻二乘阙因之中自不發心及不勸他發心二句。
喻阙緣中無有如是見佛神通清淨智眼。
合文分明。
喻中分二。
先明夢者自見喻菩薩能知。
後其衆會中下。
明餘不見喻二乘不知。
二一切菩薩下。
合中亦二。
先合夢者自知。
後一切聲聞下。
合餘不知見。
第三愚對雪山喻。
亦雙喻菩薩二乘知不知等。
雪山良藥。
通喻幽邃難見德。
别喻如來遊戲菩薩三昧觀察頻申勇猛四句。
其捕獵等喻二乘阙因不能不斷佛種及不攝衆生二句。
喻阙緣中無微細觀察。
故下合雲無有智眼。
第四伏藏難知喻。
文亦雙喻。
寶藏通喻如來秘密難知德。
别喻如來神通。
以妙用難測如伏藏故。
喻菩薩供養受記成熟。
以此三句是福是圓是可重故。
其薄福人。
喻阙因中不修諸度及不勸他求智眼句。
文并可知。
第五盲不見寶喻。
其寶洲等。
通喻因果逈絕難測德。
别喻如來尊勝。
寶聚寶洲可尊貴故。
喻於菩薩身業清淨智身圓滿。
盲喻二乘。
阙宿因中。
不修随順一切智善。
及不覺了出世善根。
喻阙緣中無不思議解脫門故。
故喻中說自在而取。
第六淨眼無障喻。
通喻智照難量德。
别喻如來妙行。
以威儀進止人不知故。
喻於菩薩願身示現不睹威儀。
喻阙因中本不獲得菩薩能知廣大境界清淨眼句。
喻阙現緣無有如是神通自在。
舊經淨光。
乃是眼名
其量等虛空。
故雲廣大。
▲第三知諸衆生下。
智慧深廣德。
文有七句。
六句喻明。
末句結歸十力。
一衆生緣成故雲如幻。
論雲真性有為空。
如幻緣生故。
如幻不實故空。
如幻不無故有。
此二不二即是中道。
若約空門。
了幻無幻。
方為見幻。
若約有門。
幻法不無。
方名為幻。
故幻住自性不可思議。
二諸佛随機。
故雲如影。
真佛如光。
無形質故。
如虛空故。
物機如質。
能映光故。
能感佛故。
見佛如影。
随質端邪。
長短異故。
随心勝劣。
報化殊故。
三三界六趣因業受生。
猶如夢境因思所起。
四随質妍媸。
像有好醜。
随因善惡。
勝劣報生。
前句約四生等殊。
此約苦樂等報。
又前是引業。
此是滿業故。
不重也。
五世間生起皆想所持。
熱焰非水。
渴生水想。
世間無生。
妄起生想。
諸有通於二十五有。
生起直論。
所起果報。
不同前夢。
因業受生。
若依攝論。
焰遣執有。
心心法轉。
今明了達。
依他非實。
妄起想心。
六國是依報。
亦心想生。
心變影像故依想住。
心淨土淨。
心染土染。
今無而忽有。
有已還無。
故如變化。
幻喻為總。
餘五為别。
同異成壞準思可知。
下當廣說。
後通達下一句。
結歸十力。
十種智力攝諸智故。
六喻所喻即十方智所知之法。
▲第四威德自在下。
說法無[得-彳]德。
文中二。
初說法之身威德蔽衆故。
五十七雲。
牛王奮迅。
映蔽一切天龍夜叉乾闼婆等諸大衆故。
二得無所畏下。
說法之德。
初句具四無畏能決定說。
次深入下具四辯才故。
說稱物心。
初句辯無[得-彳]。
了知下義無[得-彳]。
深入下詞無[得-彳]。
了達下法無[得-彳]。
舊經倒為其次。
今經不次。
▲第五得諸菩薩神通下。
大用自在德。
於中有二。
初句總明所得。
後威力下别明通用。
於中八力。
一威德力摧邪。
二智力下。
智慧力窮法。
即法智通皆權實雙行。
初了三世者。
智了其有。
慧了其空。
次知一切下。
空故無诤。
而不壞相。
故求智地。
次以無斷下。
不斷煩惱故入世間。
而證法界故流教海。
三得神通下。
神通力融攝。
四得善根下。
善根力受生。
五得周遍下。
普眼力無[得-彳]。
六以自在下。
自在力上加。
七普見下。
普智力決斷。
八於一念下。
無念力疾周。
上五門。
别歎初句為總。
同異成壞。
準思可解。
歎勝德竟。
△第三具足如是下。
總結集因。
結其在會因由佛力。
集衆分竟。
●大文第五。
于時上首諸大聲聞下。
舉失顯德分。
亦名舉劣顯勝。
謂舉二乘之不知為失為劣。
顯菩薩之不共勝德難量。
何者。
且五百弟子。
聲德俱高。
身廁祇園。
目睹嘉會。
而於大用不見不知。
比夫日月麗天盲者莫睹雷霆震地聾者不聞。
是知理契則鄰。
菩薩遠而不隔。
心迷便阻。
聲聞對如聾盲。
問無行經說。
喜根強說勝意謗生。
此則凡愚許聞玄旨。
法華将啟。
威遣五千。
此不令聞。
恐其生謗。
如何今教異彼二經。
答諸佛化儀。
事非一準。
喜根知謗。
能為遠因。
如罵良藥服亦病愈。
如聞毒鼓死定無疑。
不謗不聞。
無由取化。
如賢護等。
曾謗不輕。
於千劫中堕阿毗獄。
其罪畢已。
還遇不輕。
受其教化。
五千上慢。
留即謗生。
故且遣之。
令後成益。
或佛在受化。
或滅後聞經。
其不在會。
轉為宣說。
聞父背喪服藥病除。
此經五百。
已居極果。
聞不生謗。
遣無成益。
故留在座。
令其不聞。
方顯一乘不共凡小。
又法華意。
漸教終極。
敗種将生。
威力遣之。
笃勵在會。
知住為貞實。
去是繁柯。
聞法疑除。
自知作佛。
複獎今後。
知法難聞。
此經意顯頓教之初。
欲彰深勝。
留使不測。
示阙因緣。
笃諸後學。
令聞慶悟。
勉乎凡流。
修見聞種。
或人天受道。
或八難超升。
皆是如來方便大用。
或海印炳現。
或大權應為。
以顯法深。
各有由矣。
文中三。
初舉迷失之人。
二顯所迷之境。
三釋迷失之由。
△今初。
十人之中。
三非大弟子。
意該五百。
故标雲諸。
舍利此雲鹙鹭。
其母目睛明利。
似彼鳥故。
弗者子也。
從母立稱。
故有子言。
目揵連此雲采菽氏。
上古仙人。
山居豆食。
尊者母是彼種。
從外氏立名。
有大神通。
揀餘此姓。
故複雲大。
摩诃迦葉此雲大飲光。
本族仙人身有光明。
飲蔽餘光。
又尊者身亦有金光。
飲蔽日月。
頭陀第一。
揀餘迦葉。
故雲大也。
離婆多此雲室星。
祀之而生。
或雲假和合。
見有二鬼争食死人。
裂彼手足。
悟身無我。
雲假和合。
如智論說。
須菩提此雲善現。
生而室空。
現善相故。
亦曰空生。
表解空故。
阿[少/兔]樓馱此雲無滅。
亦雲無沒。
一食之施。
九十一返天上人間。
不沒惡趣故。
難陀此雲歡喜。
性極聰敏。
音聲絕倫故。
劫賓那此雲黃頭。
以是黃頭仙人族故。
迦栴延此雲剪剃種。
富樓那此雲滿願。
彌多羅此雲慈也。
尼者女也。
彌多羅尼即其母稱。
母甚慈故。
亦由懷之增慈心故。
具雲滿慈子。
廣辯古今譯殊。
如音義等。
德行緣起。
廣如智論阿含等說。
△第二在逝多林下。
舉所迷之境。
然初明不見。
下文亦說不聞不思。
心意既迷。
六根皆昧。
於中三。
初明迷果。
次辯迷因。
後總結迷失。
今初十句。
初總。
餘别。
十句多同。
念請果中。
初之十句。
謂先念勝境。
佛為現之。
對而不知。
豈非迷失。
神變多約大小等境。
互為自在遊戲。
即明不壞本相。
餘可準知。
次亦複不見下。
明其迷因。
因即菩薩初句為總。
正是分齊兼所知境。
次菩薩集會下别顯。
言集會者。
正取新集菩薩。
遍入者。
謂身遍剎塵。
智入諸法等。
親近一句。
舊經有二。
謂普至普詣。
明十方菩薩普來至此。
法界無邊。
盡皆詣彼。
皆為近佛故雲親近。
此中諸句。
正說上來菩薩作用。
約事可知。
準離世間品。
兼表法門。
一一皆十。
如十遍入十觀察等。
三如是種種下。
總結迷失。
可知。
△第三何以故下。
釋迷所由。
先征。
後釋。
征意雲。
親居法會。
何不見聞。
釋意雲。
彼境殊勝。
宿因現緣并皆阙故。
然皆廢本就迹。
以明欲顯一乘因果不共。
文分二别。
先法。
後喻。
▲前中亦二。
先阙宿因。
後阙現緣。
前中有五。
第一總标善差。
第二舉劣異勝。
第三舉勝揀劣。
第四結不見聞。
第五征釋結成。
今初。
昔唯小善。
曾無大因。
蒲柳之芽。
安有松桂之質。
第二彼於過去下。
舉劣異勝。
釋蔔不同。
明無大善。
有十九句。
分二。
前十二句釋不見佛果之因。
後七句釋不見菩薩之因。
前中亦二。
前三不贊果故。
後本於生死下九句。
不修勝因故。
於中三。
初二句總明阙大心故。
次本不能令下二句。
别明阙大悲故。
後本不勤修下五句。
别明阙大智故。
第二本不獲得下。
釋不見菩薩所因中七句。
一阙十眼故。
二阙性相無[得-彳]不共善故。
餘五可知。
由本不修不聞不見。
願諸後學修見聞種。
第三如是種種皆是普賢下。
舉勝揀劣。
言如是者。
指前所不見聞。
普賢境者。
即是舉勝。
不共二乘。
此名揀劣。
第四以是因緣下。
結不見聞。
以前阙因。
境勝因緣故不見聞。
謂耳不聞。
心不信。
智不知。
眼不見。
聞慧不能憶念。
修慧不能觀察。
思慧不能籌量。
思惟證智不能證入。
第五何以故下。
征釋結成可知。
第二複次彼諸聲聞無如是下。
明阙現緣。
於中三。
第一舉劣異勝。
第二舉勝揀劣。
第三結不見聞。
初中二。
初明阙勝德行故。
後明安住自乘故。
前中二。
先正明阙勝德行。
文有十句。
即前不見聞境。
後是故下十句。
結不見聞。
第二何以故下。
明安住自乘故。
於中二。
先正明住自乘故。
二重征釋成。
初中三。
初征。
次釋。
後結。
今初。
征雲。
何以阙勝德行。
次釋雲。
由無智慧安住自乘不進修故。
此文正同法華四大聲聞雲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盤證。
但彼自釋聞而不樂。
此釋樂而不聞。
小有異耳。
有十一句。
分二。
初句無智是住所以。
餘十句正明住自乘。
初總。
餘别。
别中。
一道者。
乘通因果。
道多約因。
望下八句。
猶名為總。
道略有四。
一加行道。
四善根等亦有異故。
二者見道。
三即修道。
四無學道。
第二句即修道。
重慮谛理。
通漏無漏。
唯斷貪等。
不能數習無分别智。
離能所取二障粗重。
妙用難思故。
三即無學道。
唯得盡智及無生智。
斷三界惑。
以為究竟。
不得如來無漏蘊界斷二障習。
四五二句别明見道。
四能住智。
謂觀上下谛八忍八智。
不能觀如及觀正智。
唯斷煩惱。
不斷所知故。
五即所住生空法有為差别實際。
此上二句。
亦通餘道。
次有四句。
阙無住道。
六由住涅盤。
不能不住涅盤。
七八由阙悲不化。
不能不住涅盤。
九自事有二。
一約自利事。
亦不能不住涅盤。
二生空自事。
則不能不住生死。
以見生死是有是亂。
别趣寂故。
又十句中。
初一住教。
次二住行。
次一住果。
次二住理。
後三阙利他行。
住於自行。
則教理行果。
并異菩薩。
後一句結不見聞。
二何以故本於如來下。
重征釋成。
征雲。
何以住自乘。
釋雲。
本在因中。
不習大故。
然因不由緣故。
前阙因不以緣釋。
緣必由因故。
今阙緣以無因釋。
第二何以故如是境界下。
舉勝揀劣。
征雲。
何以不見。
釋雲。
境勝器劣故。
第三以是因緣下。
結不見聞。
可知。
▲第二譬如恒河下喻說。
文有十喻。
以顯無盡。
一鬼對恒河喻。
二覺夢相對喻。
三愚對雪山喻。
四伏藏難知喻。
五盲不見寶喻。
六淨眼無障喻。
七遍處定境喻。
八妙藥翳形喻。
九二天随人喻。
十滅定不行喻。
此之十喻。
自古諸德。
皆将配前所迷佛果十句。
唯二天喻。
喻上第二如來嚴好。
餘皆如次。
今解有二。
一總相則通。
二随勝則别。
然皆通喻因果。
不喻迷因。
義不盡故。
合文之中。
亦言不見菩薩衆故。
而言通者。
一一喻中。
皆通喻前迷諸勝德。
以合多言不見如來諸神變故。
二别喻者。
欲顯差别。
從勝說故。
若不别者。
何俟多喻。
但通因果及能所迷。
有異昔解。
十中前九勝境為喻。
以恒河等。
喻佛菩薩勝功德故。
而具十德。
後一約就劣法為喻。
滅定不行喻二乘故。
就前九中。
配其所迷佛菩薩德及能迷中所阙因緣。
并皆如次。
文中。
第一第五第十。
單喻聲聞不見聞等。
二三四七。
雙喻菩薩及與聲聞見不見别。
六八九三。
佛對聲聞。
論見不見。
有三類者。
文影略耳。
實則諸喻通於迷悟。
其能迷中。
亦有通别。
通則皆喻阙諸因緣。
别則随勝一一各配。
前九喻阙德行。
後一喻住自乘。
十喻各二。
先喻後合。
今初。
鬼對恒河喻。
其恒河清流。
通喻佛及菩薩潤益甚深德。
别喻如來神力菩薩境界。
以皆二段初總句故。
其不見河喻於二乘阙宿因中。
初之三句。
阙現緣中無最勝善。
文中二。
先喻。
後合。
喻中二。
先明有失不見。
後征釋所以。
今初。
生分已盡故稱為鬼。
無生忍衣未得名裸。
法界行食不得名饑。
真解脫味未得為渴。
饑渴故餓。
此上諸句并無真道。
即是業餘。
行苦所逼為體燋。
即是苦餘。
空見烏鹫。
有見材狼。
於有無谛。
作決定解。
名為搏撮。
諸惡禽獸此言太寬煩惱斷故。
二經所無。
若作所知。
亦有理在。
内含大機。
有真脫分名渴求水。
身居法會名住河側。
不睹神變。
名不見河。
設睹神變但自分境。
名見枯等。
謂佛用空。
名為枯涸。
無常所燒。
是謂流火。
無我無堅如煻煨也。
二何以故下。
征釋所由。
恒水決有。
何緣不見。
惡業障重随業變故。
無明翳瞙喻於業障。
是煩惱餘。
二諸大聲聞下。
合中亦二。
先合不見。
後何以下合上征釋。
此中無明是不染污。
所知障攝。
故經揀雲。
不樂種智無明蔽故。
揀餘染污。
染污無明後已斷故。
上明有障。
不曾已下明其無善。
有障即前阙因三句。
因不修習贊說神通。
是故果中成種智障。
無善即是阙現緣中。
無有如是勝善根故。
亦即合前饑餓等也。
第二覺夢相對喻。
斯即大小相對。
夢即菩薩。
覺為二乘。
喻中天宮。
通喻佛及菩薩高顯廣大德。
别喻如來嚴好。
文雲。
諸莊嚴具及天衣服。
皆喻嚴好。
及喻菩薩集會已下十句勝德。
其不見人。
即喻二乘阙因之中自不發心及不勸他發心二句。
喻阙緣中無有如是見佛神通清淨智眼。
合文分明。
喻中分二。
先明夢者自見喻菩薩能知。
後其衆會中下。
明餘不見喻二乘不知。
二一切菩薩下。
合中亦二。
先合夢者自知。
後一切聲聞下。
合餘不知見。
第三愚對雪山喻。
亦雙喻菩薩二乘知不知等。
雪山良藥。
通喻幽邃難見德。
别喻如來遊戲菩薩三昧觀察頻申勇猛四句。
其捕獵等喻二乘阙因不能不斷佛種及不攝衆生二句。
喻阙緣中無微細觀察。
故下合雲無有智眼。
第四伏藏難知喻。
文亦雙喻。
寶藏通喻如來秘密難知德。
别喻如來神通。
以妙用難測如伏藏故。
喻菩薩供養受記成熟。
以此三句是福是圓是可重故。
其薄福人。
喻阙因中不修諸度及不勸他求智眼句。
文并可知。
第五盲不見寶喻。
其寶洲等。
通喻因果逈絕難測德。
别喻如來尊勝。
寶聚寶洲可尊貴故。
喻於菩薩身業清淨智身圓滿。
盲喻二乘。
阙宿因中。
不修随順一切智善。
及不覺了出世善根。
喻阙緣中無不思議解脫門故。
故喻中說自在而取。
第六淨眼無障喻。
通喻智照難量德。
别喻如來妙行。
以威儀進止人不知故。
喻於菩薩願身示現不睹威儀。
喻阙因中本不獲得菩薩能知廣大境界清淨眼句。
喻阙現緣無有如是神通自在。
舊經淨光。
乃是眼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