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義記一卷上

關燈


    是故可信。

    就理者。

    明諸法實相。

    古今不異。

    故名為如。

    如說故。

    得名為是。

    既是如理之言。

    不增不減。

    決定可信。

    故言如是。

    □□我聞者。

    次解能聞人。

    應問是中言我者誰。

    又佛法無我。

    何故稱我。

    又複正應耳聞。

    何故言我聞。

    釋雲。

    是中言我者。

    若就别傳。

    則是須菩提。

    若據通而言。

    是阿難雲我聞。

    然如來所說。

    有三乘法藏。

    傳持法人。

    亦有三種。

    一名阿難陀。

    此方名歡喜。

    持小乘法藏。

    二名阿難陀拔陀。

    此方名歡喜賢。

    持中乘法藏。

    三名阿難陀婆伽羅。

    此方名歡喜海。

    持大乘法藏。

    三名雖殊。

    正是一人。

    如舍利□□□大女。

    汝于三乘當何悉求。

    天日若以小乘化我。

    即為聲聞等。

    此亦如是。

    以法不同。

    故作三名。

    此義出阇王忏悔經。

    此三人中。

    前二人有親聞者。

    有傳聞故。

    千結集中。

    阿難升坐說偈雲。

    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遊彼羅奈。

    為五比丘。

    說四谛之法輪。

    不得皆雲親聞。

    第三阿難。

    得言常聞。

    故涅槃雲。

    阿難多聞士。

    自然能解了。

    是常及無常。

    或雲得覺性三昧。

    一切常聞。

    故知。

    是阿難稱我也。

    然一切諸經。

    皆總□□□□有别傳者。

    此經别傳。

    是須菩提。

    何以得知。

    下經中須菩提聞名請受。

    故知是也。

    又複依文殊結集中。

    明如來在此世間。

    外不至彼世界。

    諸佛集說法。

    即名諸佛集會經。

    亦名諸佛詻經。

    文殊後時。

    結集大乘。

    召諸菩薩。

    及大羅漢。

    無量無邊。

    各各稱某甲經。

    我從佛聞。

    須菩提雲。

    金剛般若。

    我從佛聞。

    以此文證。

    故知是也。

    然佛法無我。

    何故稱我。

    釋雲。

    理雖無我。

    而不壞假名。

    若不言我。

    則亦無聞。

    化道則絕。

    是故□□□我而得說我。

    如人以金易銅。

    賣買法爾。

    人無笑者世俗谛中假名說我。

    智者不怪也。

    聞者耳根不壞。

    聲在可聞境。

    意欲作聞相。

    因緣和合。

    應言耳聞。

    雲何言我聞。

    釋雲。

    雖無神主。

    而不無假名绾禦。

    以别歸總。

    故稱我聞也。

    一時者。

    辨說經時節。

    如人王經中。

    明如來昔二十九年。

    說摩诃般若。

    天王聞般若。

    光贊般若。

    金剛般若。

    以此文證。

    是知時節。

    而解者不以為定。

    未能□□□□以說此一部經竟。

    故總雲一時也。

    婆伽婆者。

    是能說人。

    正以從佛邊聞。

    是故可信。

    然婆伽婆。

    是中國語音。

    諸佛無量名中。

    謂此名最勝。

    統合多義。

    或言解空義。

    複能分别諸法總相。

    或言有人名聲。

    或言能破煩惱。

    或言是大丈夫義。

    既衆多不可定釋。

    故存胡本。

    名婆伽婆也。

    在舍婆提城者。

    辨其住處。

    然法身無像。

    不假方土所居。

    或言如來常在。

    聖行中住。

    而言在舍婆城者何也。

    釋雲。

    佛有二種。

    一父母生身。

    □□□□身佛。

    今就父母生身。

    随化所居。

    故言在也。

    舍婆提者。

    是中國語音。

    昔兄弟二人。

    弟名舍婆。

    此雲幼少。

    兄名婆提。

    此雲不可害 于此處學仙道。

    後人于中立城。

    即因人以為名。

    弟略去婆。

    兄略去阿。

    故雲舍婆提城也。

    釋論中。

    廣解住城因緣。

    如來所以多住二城。

    為報生身恩。

    多住舍婆提。

    為報法身恩。

    多住王舍城。

    又此二城。

    多有聰明利智。

    諸大論師。

    如來如師子王。

    又有邪見重病。

    如來如藥□□又此二城。

    恒常豐樂。

    又為護釋種弟子□□□□量因緣。

    是故在舍婆提城也。

    祇樹給孤獨園者。

    共其别處。

    但彼城是寬廣。

    有二精舍。

    一摩伽羅母堂。

    二祇陀精舍。

    故須曲指住處。

    隻者。

    是波斯[打-丁+匿]王太子。

    名祇陀。

    給孤獨者。

    是須達長者。

    此人好濟孤貧。

    因人即号給孤獨氏。

    但祇陀先有此園。

    須達後時。

    布金買得。

    因相爾歡□□□精舍。

    祇陀因樹為名。

    須達從園受稱。

    并存□□□□祇樹給孤獨園也。

    與大比丘者出□□□□□□具例諸衆中。

    但舉比丘。

    複不□□□□□□□□□□比丘者。

    是外國語音。

    此方無名□□□□□□□□□是出家名字。

    或言怖魔是人□□□□□□□□□唱言某長者子。

    今日出家。

    虛空□□□□□□□□魔王聞之。

    即大驚怖。

    故雲怖□□□□□□□□月天女問舍利弗四種食法舍□□□□□□□□□曆星月因得食名為仰口□□□□□□□□□□而得利者名為下口。

    憐國聘使。

    通□□□□□□□□名為方口。

    和合湯藥行醫□□□□□□□□□□食名淨乞士。

    大者皆是無學□□□□□□□□□□大人恭敬。

    或言徒衆大。

    故名大比丘也。

    □□□□□□伽。

    此雲和合衆。

    四人已上。

    終至百千。

    同一□□□□□□□名和合衆。

    千二百五十人者。

    舉其大數□□□□□□□人有千眷屬。

    沙然道有二百五十弟子□□□□□□□度故雲千二百五十人俱也。

    然是等諸□□□□□□以常随佛者。

    釋雲。

    為報佛恩。

    常随□□□□□嚴徒衆。

    益佛德轉尊。

    又為聽法□□□□□□雲無求。

    何故聽法。

    佛尚聽法堂□□□□□□□□釋論說。

    上來六句。

    明證信□□□□□□□□□□□已下明發起序。

    但發起不□□□□□□□□□□地廣集有緣。

    或自時□□□□□□□□□□□□使物緻疑。

    或入三昧□□□□□□□□□□□□□□食由緣升坐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