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映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名。
次随錄辨相。
言勝義者。
勝謂殊勝義有二種。
一境界名義。
即依圓二性。
随其應根本後得二智境故。
勝之義故名為勝義。
依主釋也。
此即前三勝義二道理名義。
即第四勝義廢诠談旨非境界故。
勝即是義持業釋也谛者實義。
理事不謬。
名之為谛。
勝義即谛。
勝義之谛。
持業依主兩釋。
皆通此約應理宗釋也。
若約勝空宗釋真性名勝。
勝即義故。
名為勝義。
谛義同前。
言世俗者。
護法釋雲。
世謂隐覆可毀從義。
俗謂顯現。
随世錄義。
此谛理應名隐顯谛。
隐覆空理有相顯現。
如結手巾為菟等。
物隐不手巾菟相現故。
此亦如是。
今随古名名為世俗。
又複性堕起盡名之為世。
體相顯現目之為俗。
世即是俗。
昙無谶。
此雲法豐。
天竺人也。
六歲丁巳夏随母庸。
谶見沙門達摩耶舍。
道俗宗教豐于利養。
其母羨之。
遂以谶為弟子。
十年而同學教人誦咒。
聰慜出群。
誦經日得萬言。
初學小乘兼攬五明諸論。
講精妙莫能酬對。
後遇白頭禅師。
而谶論義習業既異。
交争十旬。
谶雖攻難鋒起而禅師終不肯屈。
谶精理。
乃謂禅師曰。
頗有經典可得見不。
禅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
無谶尋讀驚悟方自慚伏。
恨以坎井之識久迷大方。
于是集衆悔過。
遂專大乘。
年二十所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
谶從兄善調象。
騎殺王所乘白象耳大象。
王怒誅之。
令曰。
敢有視者夷三族。
親屬莫敢往。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誅谶。
谶曰。
王以法故殺人。
我以親而葬之。
不違大義也。
何為見責。
傍人謂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氣。
留供養焉。
谶明解神咒。
所向皆驗。
西域呼之為大咒師。
後随王入山。
王渴三從求水不得。
谶乃密咒山出水。
因贊曰。
大王惠澤所感遂使祐石生泉。
鄰國聞者皆歎王德。
于時雨澤甚調王悅其道術。
深加優寵。
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
谶怒曰。
當以瓶水諸龍咒令入瓶。
令天下大旱。
王必請咒。
然後放龍降雨。
有人密告于王。
王怒捕谶。
谶懼乃赍大涅槃經前分十二卷。
并菩薩戒奔龜茲國。
龜茲國多信小乘不信大乘。
遂至姑臧止于傳舍。
恐失經本枕之而寝。
有人牽之在地。
谶驚謂是盜賊。
如是再三。
乃聞空語曰。
此是如來解脫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漸悟别置高處。
夜有盜者。
舉不能升。
明日谶持經去。
不以為重。
盜者見之。
謂是聖人悉來拜謝。
北涼王蒙遜。
聞名召其相見。
接待皆厚。
素奉遵大法志在弘通。
請出經本。
谶以未參土言。
恐乖于理。
于是學語三年。
方共翻譯。
是時沙門惠嵩。
道朗獨步河西。
值其宣出。
深相推重。
嵩公筆授。
道俗數百人。
疑難縱橫。
谶臨機釋滞未曾留礙。
更出大乘菩薩戒經二十餘部。
谶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
還國尋求。
值其母亡。
遂留歲餘。
于于阗更得經本。
還複姑臧譯之。
續為三十六卷。
嘗告蒙遜曰。
有鬼入聚落。
必多災疫。
遜不信欲躬見為驗。
即以術加遜。
遜見而驚怖。
谶曰。
宜潔誠齋戒神咒驅之。
乃誦咒五日。
謂遜曰。
鬼貝北去矣。
既而北境之外疫死百餘萬。
遜益敬谶禮遇珍重。
□魏主托跋聞其道術。
遣使迎請。
且造遜曰。
若不遣便即加兵。
遜自撥國弱難以拒命。
兼慮谶多述。
或為魏謀。
乃密計除之。
初谶出涅槃卷數已定。
有沙門雲。
此經品未足。
谶常慨然誓必重尋。
蒙遜因其行志。
乃僞資發厚贈寶貨。
未發數日。
乃流涕告衆曰。
谶業對将至。
衆聖不能救焉。
以本誓心義不可停。
行四十裡。
遜遣刺客害之。
時年四十九。
衆鹹恸惜焉。
(重答三問) 依無著十八住八住處三地仍橫三問多是定位文隐或重天親堅答三問亦名單答三問天親文顯顯答仍斷疑。
波羅呢斯者。
即波羅柰也。
梵語輕重不同。
此是河神名之也。
有王遊獵原薮。
十支。
一略錄名數支。
即百法論是。
二粗釋體支。
五蘊論是。
三總句衆義支。
即顯揚論是(上三論世親造)。
四總攝大義支。
攝大乘論是(無著造。
無性菩薩及世親各造釋十卷)。
五分别名數支。
集論是。
慈氏釋。
六離僻彰中支。
辨中邊論。
是慈氏釋。
七指破耶山支。
二十唯識。
世親是。
八高建法幢支。
三十唯識是。
世親護法等。
七莊嚴體義支。
大莊嚴論。
慈氏造。
十攝數歸睹支。
分别瑜伽論是。
慈氏造(此雲十支淄州沼法師造)。
沙門玄奘法師。
河南洛陽人。
俗姓陳氏。
穎□陳仲弓之後。
鸠車之年落彩。
竹馬之齒通玄。
牆刃千霄風神朗月京落名德鹹用器之。
但以随曆雲湮四郊多壘碩德高僧第如西蜀。
三藏以志學之歲即□問道至止。
未久半滿洞徹。
二江鑒徒莫不驚駭。
戒具雲畢偏賜肆毗尼儀止祥寂妙式群範。
洎武德定鼎文軌攸同沿江。
徇友途經邬郢。
于時漢陽王以盤石之寄蕃鎮荊楚。
先聞高譽殷請敷揚。
爰于荊府天皇寺講攝大乘及阿毗昙等論。
江淮名僧欽風雲萃。
王及公卿親詣法莚。
三藏折微通質妙盡理源。
王公碩學得未曾有。
其時大德智琰等。
并江下英靈解窮三藏。
既觏妙辯泣而歎曰。
豈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陽初耀。
遂以從心三年師之卒禮。
三藏自是厥後閱筌蹄于九丘。
探幽旨于八藏。
常慨教缺傳受理味譯者。
以如意寶寶不全雪山之偈猶半。
遂杖錫西域履陰若夷。
既學盡五明解窮三藏。
然彼小乘及外道。
各構異論诽毀大乘。
因造制惡見論。
制十八部小乘破九十五種外道。
并造會中論融會瑜伽中論之微旨。
以靜大乘之糾紛。
于時中印度戒日王總領五印度諸國。
内外博綜十藝俊越。
觀乎斯論歎而泣曰。
雖有顯大摧邪之殊益。
然彰我大夏之蔑人。
吾方九旬大施可因此會定其臧否。
遂散馳衆傳告。
萬裡令論者畢萃大衆鹹集召。
以所造二論六十餘頌書于大施場門雲。
其有能碎一偈當截舌謝之。
日日捊鼓命之凡一十八日莫敢當者。
于時戒日王等内外莫不駭忸。
在彼一十七年遊攬百有餘國。
以貞觀十九年回見帝于洛陽。
帝大悅。
即命所司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
敕于西京弘福寺翻之。
仍敕尼仆射方玄齡并碩學沙門惠明等五十餘人助光法化。
至二十二年已譯之經聞奏太宗以悟達之懷而為聖教序。
天文絢發冠日月而揚輝。
又為文德皇後敬造大慈恩寺。
東西兩宮大出幡像敕九部樂京城諸寺奇妙幡花寬車衆伎送所将經像至慈恩寺。
四百年後八百年來諸衆生等著有非空不達無相。
時有菩薩名為龍樹。
出興于世。
初時同伴總有四人。
唯龍樹天聰事不再告。
在乳餔之中聞法。
梵志一誦韋陀典各四萬偈。
偈三十二字。
皆諷其文。
而領其義。
弱冠馳名獨步諸國。
天文地理及諸道術無不該綜。
亦是一時之傑也。
相與議曰。
天下義理可以開神明悟深旨者吾等知之矣。
亦若恣極情欲最為一生之樂。
遂至術師宗求隐人雲。
法術師念曰。
此四人者擅名一代草介群生今以賤術屈辱。
就我今若與三即不渡來也。
且去其藥而秘其方便而用之不知其味。
即永以我師也。
遂各與青藥一丸而告之曰。
汝可于靜處以水磨之。
用塗眼睑汝形必隐。
世尊能見龍樹摩藥聞其氣。
即皆識之。
數分多少還告師曰。
向所得藥有七十種分數。
多少皆如其方。
師聞驚歎。
何以知之。
答曰。
藥必有氣。
如何不知。
師曰。
若斯人者聞之尚難。
況乃相遇會。
我賤術何足惜之。
乃與其方四人得之。
縱意自在隐身入宮。
數月之後宮女有娠。
王遂問臣。
臣曰。
請于宮門置以細灰。
若有是迹即是妖人。
若無是迹即是鬼。
鬼媚可以咒力遣之。
妖人可以利劍除之。
王如其言。
果有人迹。
王令壯士揮刀遍宮亂斫。
餘之三人無智并被刀損。
唯龍樹有智當随王後一步之内免被損傷。
即便發心出家入于深山。
隐九十日中備用三藏。
自是一切智人。
西方諸寺例有三門。
兩邊門者比丘出入。
其中門者唯以往來。
自佛滅度後中門常同。
龍樹息具一切智。
開門出入因被神打悶絕而死亦得蘇息。
遂往名室于彼不久。
恐門大怪。
變石室皆作琉璃。
仍謂解佛法總畫龍王知已化作僧人即請。
龍樹就□□供養。
既至龍宮。
于九十日讀釋迦所說經教目錄不畫龍王。
更引示過去三世佛經藏。
龍樹□涯際龍生曰。
今我宮中□分天一帝釋宮中有過去七佛經藏數若塵沙。
龍樹得生慚愧。
指我慢心遂造智度論中百十二門論等。
更有餘義不繁廣叙。
鸠摩羅什法師。
此雲童壽。
後秦姚興時至長安。
什天竺人也。
王聞其棄榮位自出郊迎之。
家國相。
什祖父達多。
倜傥不群名重于國。
父鸠摩羅炎。
聰惠有懿節。
将嗣國相。
乃辭出家。
度蔥嶺。
龜茲王聞其棄榮□自出郊迎請為國師。
王有妹年始二十才。
識明慜。
過目必能。
一聞召誦。
體有赤黡。
法生智子。
諸國娉之。
并誓而不許。
及見炎欲當之。
王聞大喜。
逼炎妻之。
遂生什。
什之在胎。
其母惠解倍常。
往寺誦經。
忽自通天竺語。
衆鹹敬異。
有羅漢僧記之。
必懷智子。
以舍利弗之事證之。
既而生什。
岐嶷若神。
什生之後。
還忘前語。
頃之其母出家。
遂證初果。
什年七歲出家口授日誦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萬二千言。
誦毗昙。
師授其義。
即自通解。
無幽不暢。
時國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
攜什避之。
什年九歲。
至罽賓國。
遇師受業。
其師即罽賓王之從弟也。
亦日誦千偈。
什誦雜藏中長阿含凡四百萬言。
其師與什論議。
推服之聲徹于王。
王召請入。
集外道外道諸師卒共攻難。
輕其幼稚。
言頗不順。
什果其隙而挫之。
莫不愧伏無言。
王益敬異。
日給鵝[日*昔]一雙。
粳米及面各三升。
蘇六升。
此外國之上供也。
所經寺。
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
以為給侍。
至年十二。
其母将什還龜滋。
次至沙勒國頂戴佛缽。
以自念言。
缽形皆大。
何其輕也。
召覺皆重不可勝。
失聲下之。
母問其故。
答曰。
我心有分别故。
缽有輕重耳。
什于是誦阿毗昙六足。
論增一阿含等。
及還名蓋滞國。
時龜茲僧一萬餘人。
疑其非凡。
莫敢居其上。
由是不說燒香之次。
遂博攬四韋陀五明論。
外道經書陰陽星算。
莫不究達妙辨吉兇于是更求要義。
誦中百論。
又得放光般若。
始欲披讀魔弊其文。
唯見空牒。
什知魔作誓心逾固。
魔去字顯習之。
不已後讀大乘經。
忽空中有言曰。
汝是智人。
何以讀此。
什曰。
汝是小魔。
宜時遠去。
我心如地。
不可轉也。
後往其師所說一乘妙義。
師感悟心伏其神俊。
每至講說。
諸王長跪高座之側。
令什踐其膝以登。
什道振西域聲被東國。
符氏建元十二年丁醜之歲正月。
太史奏曰。
有星見外國。
呂光西伐。
謂光曰。
帝王應天而治。
以子愛蒼生為本。
常貪其土地而伐之。
正以懷道之人故也。
賢哲國之大寶。
卿宜必得什遇。
光軍未至。
什謂其王帛純曰。
小國運衰矣。
當有日下人來。
其鋒不可當。
勿抗之。
純不從而戰。
敗績光破歸茲殺純得什。
以其年少不甚珍之。
乃妻以龜茲王女。
什拒而不受。
辭理甚切。
光曰。
道士之賢不逾先父。
乃閉之以密室飲之醇酒。
什被逼既納之。
初其母試之曰。
汝若不毀淨戒。
當作辟支佛。
至是什歎曰。
今遭此人。
宜非緣也。
光聞符氏已斃。
有欲留之意。
什曰。
此兇亡之地。
不可久居。
宜還東中路。
自有福地。
遂還光。
既至涼州。
或飲之以醇酒令倒騎牛以捶打三。
或令乘馬鞭三堕落。
或裸其形染其頭。
無理戲論之。
什怡然自若曾無異色。
光慚而止。
至龍朔二年張掖盧水人沮渠南城。
及從弟蒙遜反。
推建康太守段業為主。
光令其子太原公纂。
卒衆五萬讨之。
光以問什之曰。
令觀此行未見其利。
宜且止之。
光不從。
既而纂遂敗債。
僅以身免。
光中書監張資文雅之士也。
寝痰彌笃。
有外道國道人羅叉。
雲我能治之。
光喜給賜甚豐。
什謂資曰。
又不能差疾耳。
乃以五色絲作繩結燒為灰投水中。
灰若出水還為繩者。
病亦不可須臾。
灰聚浮出後繩又治無效。
少日資亡。
光斃子纂襲以為位。
有豬生子。
一身三頭。
龍出東廂井中殿前蟠卧。
比且失之。
纂以美号為龍翔殿。
又有龍升于當陽九宮門。
纂改為龍興門。
什奏曰。
潛龍出遊豕妖表異。
必有下人謀上之心。
宜克己修德以答天誡。
纂不納與什博戲殺。
纂曰。
斫胡奴頭。
什答曰。
人不能斫胡奴頭 胡奴斬人頭。
此言有意。
修不能悟。
後纂弟超。
小名奴胡。
果斬纂頭。
言未然之事皆此類也。
至弘始三年。
姚興遣使迎什。
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
乃考挍先所譯經與梵本不同者皆正之。
什嘗歎曰。
吾若著大乘論。
非迦旃延之所比也。
今在此地深識寡。
折翮于秦。
可然而為神人映徹傲岸出群。
亦任縱誕不以小節。
自拘修行者頗複非之。
什自得于心不以介慮。
然其性仁厚任愛為心虛己善誘。
終日忘倦。
又壞度比丘彭在城聞什居長安乃歎曰。
吾與此子戲别三百餘年。
杳然無期。
有遇于來生。
什臨終力疾别衆曰。
因法相遇未盡伊心。
方趣異世恻怆何言。
自以闇昧謬充傳譯。
若所譯不虛。
焚身之後。
以舌不燋為驗也。
既卒于長安。
依外國法逍遙園以火焚之。
薪滅形化為灰。
唯舌不變耳。
次随錄辨相。
言勝義者。
勝謂殊勝義有二種。
一境界名義。
即依圓二性。
随其應根本後得二智境故。
勝之義故名為勝義。
依主釋也。
此即前三勝義二道理名義。
即第四勝義廢诠談旨非境界故。
勝即是義持業釋也谛者實義。
理事不謬。
名之為谛。
勝義即谛。
勝義之谛。
持業依主兩釋。
皆通此約應理宗釋也。
若約勝空宗釋真性名勝。
勝即義故。
名為勝義。
谛義同前。
言世俗者。
護法釋雲。
世謂隐覆可毀從義。
俗謂顯現。
随世錄義。
此谛理應名隐顯谛。
隐覆空理有相顯現。
如結手巾為菟等。
物隐不手巾菟相現故。
此亦如是。
今随古名名為世俗。
又複性堕起盡名之為世。
體相顯現目之為俗。
世即是俗。
昙無谶。
此雲法豐。
天竺人也。
六歲丁巳夏随母庸。
谶見沙門達摩耶舍。
道俗宗教豐于利養。
其母羨之。
遂以谶為弟子。
十年而同學教人誦咒。
聰慜出群。
誦經日得萬言。
初學小乘兼攬五明諸論。
講精妙莫能酬對。
後遇白頭禅師。
而谶論義習業既異。
交争十旬。
谶雖攻難鋒起而禅師終不肯屈。
谶精理。
乃謂禅師曰。
頗有經典可得見不。
禅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
無谶尋讀驚悟方自慚伏。
恨以坎井之識久迷大方。
于是集衆悔過。
遂專大乘。
年二十所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
谶從兄善調象。
騎殺王所乘白象耳大象。
王怒誅之。
令曰。
敢有視者夷三族。
親屬莫敢往。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誅谶。
谶曰。
王以法故殺人。
我以親而葬之。
不違大義也。
何為見責。
傍人謂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氣。
留供養焉。
谶明解神咒。
所向皆驗。
西域呼之為大咒師。
後随王入山。
王渴三從求水不得。
谶乃密咒山出水。
因贊曰。
大王惠澤所感遂使祐石生泉。
鄰國聞者皆歎王德。
于時雨澤甚調王悅其道術。
深加優寵。
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
谶怒曰。
當以瓶水諸龍咒令入瓶。
令天下大旱。
王必請咒。
然後放龍降雨。
有人密告于王。
王怒捕谶。
谶懼乃赍大涅槃經前分十二卷。
并菩薩戒奔龜茲國。
龜茲國多信小乘不信大乘。
遂至姑臧止于傳舍。
恐失經本枕之而寝。
有人牽之在地。
谶驚謂是盜賊。
如是再三。
乃聞空語曰。
此是如來解脫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漸悟别置高處。
夜有盜者。
舉不能升。
明日谶持經去。
不以為重。
盜者見之。
謂是聖人悉來拜謝。
北涼王蒙遜。
聞名召其相見。
接待皆厚。
素奉遵大法志在弘通。
請出經本。
谶以未參土言。
恐乖于理。
于是學語三年。
方共翻譯。
是時沙門惠嵩。
道朗獨步河西。
值其宣出。
深相推重。
嵩公筆授。
道俗數百人。
疑難縱橫。
谶臨機釋滞未曾留礙。
更出大乘菩薩戒經二十餘部。
谶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
還國尋求。
值其母亡。
遂留歲餘。
于于阗更得經本。
還複姑臧譯之。
續為三十六卷。
嘗告蒙遜曰。
有鬼入聚落。
必多災疫。
遜不信欲躬見為驗。
即以術加遜。
遜見而驚怖。
谶曰。
宜潔誠齋戒神咒驅之。
乃誦咒五日。
謂遜曰。
鬼貝北去矣。
既而北境之外疫死百餘萬。
遜益敬谶禮遇珍重。
□魏主托跋聞其道術。
遣使迎請。
且造遜曰。
若不遣便即加兵。
遜自撥國弱難以拒命。
兼慮谶多述。
或為魏謀。
乃密計除之。
初谶出涅槃卷數已定。
有沙門雲。
此經品未足。
谶常慨然誓必重尋。
蒙遜因其行志。
乃僞資發厚贈寶貨。
未發數日。
乃流涕告衆曰。
谶業對将至。
衆聖不能救焉。
以本誓心義不可停。
行四十裡。
遜遣刺客害之。
時年四十九。
衆鹹恸惜焉。
(重答三問) 依無著十八住八住處三地仍橫三問多是定位文隐或重天親堅答三問亦名單答三問天親文顯顯答仍斷疑。
波羅呢斯者。
即波羅柰也。
梵語輕重不同。
此是河神名之也。
有王遊獵原薮。
十支。
一略錄名數支。
即百法論是。
二粗釋體支。
五蘊論是。
三總句衆義支。
即顯揚論是(上三論世親造)。
四總攝大義支。
攝大乘論是(無著造。
無性菩薩及世親各造釋十卷)。
五分别名數支。
集論是。
慈氏釋。
六離僻彰中支。
辨中邊論。
是慈氏釋。
七指破耶山支。
二十唯識。
世親是。
八高建法幢支。
三十唯識是。
世親護法等。
七莊嚴體義支。
大莊嚴論。
慈氏造。
十攝數歸睹支。
分别瑜伽論是。
慈氏造(此雲十支淄州沼法師造)。
沙門玄奘法師。
河南洛陽人。
俗姓陳氏。
穎□陳仲弓之後。
鸠車之年落彩。
竹馬之齒通玄。
牆刃千霄風神朗月京落名德鹹用器之。
但以随曆雲湮四郊多壘碩德高僧第如西蜀。
三藏以志學之歲即□問道至止。
未久半滿洞徹。
二江鑒徒莫不驚駭。
戒具雲畢偏賜肆毗尼儀止祥寂妙式群範。
洎武德定鼎文軌攸同沿江。
徇友途經邬郢。
于時漢陽王以盤石之寄蕃鎮荊楚。
先聞高譽殷請敷揚。
爰于荊府天皇寺講攝大乘及阿毗昙等論。
江淮名僧欽風雲萃。
王及公卿親詣法莚。
三藏折微通質妙盡理源。
王公碩學得未曾有。
其時大德智琰等。
并江下英靈解窮三藏。
既觏妙辯泣而歎曰。
豈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陽初耀。
遂以從心三年師之卒禮。
三藏自是厥後閱筌蹄于九丘。
探幽旨于八藏。
常慨教缺傳受理味譯者。
以如意寶寶不全雪山之偈猶半。
遂杖錫西域履陰若夷。
既學盡五明解窮三藏。
然彼小乘及外道。
各構異論诽毀大乘。
因造制惡見論。
制十八部小乘破九十五種外道。
并造會中論融會瑜伽中論之微旨。
以靜大乘之糾紛。
于時中印度戒日王總領五印度諸國。
内外博綜十藝俊越。
觀乎斯論歎而泣曰。
雖有顯大摧邪之殊益。
然彰我大夏之蔑人。
吾方九旬大施可因此會定其臧否。
遂散馳衆傳告。
萬裡令論者畢萃大衆鹹集召。
以所造二論六十餘頌書于大施場門雲。
其有能碎一偈當截舌謝之。
日日捊鼓命之凡一十八日莫敢當者。
于時戒日王等内外莫不駭忸。
在彼一十七年遊攬百有餘國。
以貞觀十九年回見帝于洛陽。
帝大悅。
即命所司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
敕于西京弘福寺翻之。
仍敕尼仆射方玄齡并碩學沙門惠明等五十餘人助光法化。
至二十二年已譯之經聞奏太宗以悟達之懷而為聖教序。
天文絢發冠日月而揚輝。
又為文德皇後敬造大慈恩寺。
東西兩宮大出幡像敕九部樂京城諸寺奇妙幡花寬車衆伎送所将經像至慈恩寺。
四百年後八百年來諸衆生等著有非空不達無相。
時有菩薩名為龍樹。
出興于世。
初時同伴總有四人。
唯龍樹天聰事不再告。
在乳餔之中聞法。
梵志一誦韋陀典各四萬偈。
偈三十二字。
皆諷其文。
而領其義。
弱冠馳名獨步諸國。
天文地理及諸道術無不該綜。
亦是一時之傑也。
相與議曰。
天下義理可以開神明悟深旨者吾等知之矣。
亦若恣極情欲最為一生之樂。
遂至術師宗求隐人雲。
法術師念曰。
此四人者擅名一代草介群生今以賤術屈辱。
就我今若與三即不渡來也。
且去其藥而秘其方便而用之不知其味。
即永以我師也。
遂各與青藥一丸而告之曰。
汝可于靜處以水磨之。
用塗眼睑汝形必隐。
世尊能見龍樹摩藥聞其氣。
即皆識之。
數分多少還告師曰。
向所得藥有七十種分數。
多少皆如其方。
師聞驚歎。
何以知之。
答曰。
藥必有氣。
如何不知。
師曰。
若斯人者聞之尚難。
況乃相遇會。
我賤術何足惜之。
乃與其方四人得之。
縱意自在隐身入宮。
數月之後宮女有娠。
王遂問臣。
臣曰。
請于宮門置以細灰。
若有是迹即是妖人。
若無是迹即是鬼。
鬼媚可以咒力遣之。
妖人可以利劍除之。
王如其言。
果有人迹。
王令壯士揮刀遍宮亂斫。
餘之三人無智并被刀損。
唯龍樹有智當随王後一步之内免被損傷。
即便發心出家入于深山。
隐九十日中備用三藏。
自是一切智人。
西方諸寺例有三門。
兩邊門者比丘出入。
其中門者唯以往來。
自佛滅度後中門常同。
龍樹息具一切智。
開門出入因被神打悶絕而死亦得蘇息。
遂往名室于彼不久。
恐門大怪。
變石室皆作琉璃。
仍謂解佛法總畫龍王知已化作僧人即請。
龍樹就□□供養。
既至龍宮。
于九十日讀釋迦所說經教目錄不畫龍王。
更引示過去三世佛經藏。
龍樹□涯際龍生曰。
今我宮中□分天一帝釋宮中有過去七佛經藏數若塵沙。
龍樹得生慚愧。
指我慢心遂造智度論中百十二門論等。
更有餘義不繁廣叙。
鸠摩羅什法師。
此雲童壽。
後秦姚興時至長安。
什天竺人也。
王聞其棄榮位自出郊迎之。
家國相。
什祖父達多。
倜傥不群名重于國。
父鸠摩羅炎。
聰惠有懿節。
将嗣國相。
乃辭出家。
度蔥嶺。
龜茲王聞其棄榮□自出郊迎請為國師。
王有妹年始二十才。
識明慜。
過目必能。
一聞召誦。
體有赤黡。
法生智子。
諸國娉之。
并誓而不許。
及見炎欲當之。
王聞大喜。
逼炎妻之。
遂生什。
什之在胎。
其母惠解倍常。
往寺誦經。
忽自通天竺語。
衆鹹敬異。
有羅漢僧記之。
必懷智子。
以舍利弗之事證之。
既而生什。
岐嶷若神。
什生之後。
還忘前語。
頃之其母出家。
遂證初果。
什年七歲出家口授日誦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萬二千言。
誦毗昙。
師授其義。
即自通解。
無幽不暢。
時國以其母王女利養甚多。
攜什避之。
什年九歲。
至罽賓國。
遇師受業。
其師即罽賓王之從弟也。
亦日誦千偈。
什誦雜藏中長阿含凡四百萬言。
其師與什論議。
推服之聲徹于王。
王召請入。
集外道外道諸師卒共攻難。
輕其幼稚。
言頗不順。
什果其隙而挫之。
莫不愧伏無言。
王益敬異。
日給鵝[日*昔]一雙。
粳米及面各三升。
蘇六升。
此外國之上供也。
所經寺。
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
以為給侍。
至年十二。
其母将什還龜滋。
次至沙勒國頂戴佛缽。
以自念言。
缽形皆大。
何其輕也。
召覺皆重不可勝。
失聲下之。
母問其故。
答曰。
我心有分别故。
缽有輕重耳。
什于是誦阿毗昙六足。
論增一阿含等。
及還名蓋滞國。
時龜茲僧一萬餘人。
疑其非凡。
莫敢居其上。
由是不說燒香之次。
遂博攬四韋陀五明論。
外道經書陰陽星算。
莫不究達妙辨吉兇于是更求要義。
誦中百論。
又得放光般若。
始欲披讀魔弊其文。
唯見空牒。
什知魔作誓心逾固。
魔去字顯習之。
不已後讀大乘經。
忽空中有言曰。
汝是智人。
何以讀此。
什曰。
汝是小魔。
宜時遠去。
我心如地。
不可轉也。
後往其師所說一乘妙義。
師感悟心伏其神俊。
每至講說。
諸王長跪高座之側。
令什踐其膝以登。
什道振西域聲被東國。
符氏建元十二年丁醜之歲正月。
太史奏曰。
有星見外國。
呂光西伐。
謂光曰。
帝王應天而治。
以子愛蒼生為本。
常貪其土地而伐之。
正以懷道之人故也。
賢哲國之大寶。
卿宜必得什遇。
光軍未至。
什謂其王帛純曰。
小國運衰矣。
當有日下人來。
其鋒不可當。
勿抗之。
純不從而戰。
敗績光破歸茲殺純得什。
以其年少不甚珍之。
乃妻以龜茲王女。
什拒而不受。
辭理甚切。
光曰。
道士之賢不逾先父。
乃閉之以密室飲之醇酒。
什被逼既納之。
初其母試之曰。
汝若不毀淨戒。
當作辟支佛。
至是什歎曰。
今遭此人。
宜非緣也。
光聞符氏已斃。
有欲留之意。
什曰。
此兇亡之地。
不可久居。
宜還東中路。
自有福地。
遂還光。
既至涼州。
或飲之以醇酒令倒騎牛以捶打三。
或令乘馬鞭三堕落。
或裸其形染其頭。
無理戲論之。
什怡然自若曾無異色。
光慚而止。
至龍朔二年張掖盧水人沮渠南城。
及從弟蒙遜反。
推建康太守段業為主。
光令其子太原公纂。
卒衆五萬讨之。
光以問什之曰。
令觀此行未見其利。
宜且止之。
光不從。
既而纂遂敗債。
僅以身免。
光中書監張資文雅之士也。
寝痰彌笃。
有外道國道人羅叉。
雲我能治之。
光喜給賜甚豐。
什謂資曰。
又不能差疾耳。
乃以五色絲作繩結燒為灰投水中。
灰若出水還為繩者。
病亦不可須臾。
灰聚浮出後繩又治無效。
少日資亡。
光斃子纂襲以為位。
有豬生子。
一身三頭。
龍出東廂井中殿前蟠卧。
比且失之。
纂以美号為龍翔殿。
又有龍升于當陽九宮門。
纂改為龍興門。
什奏曰。
潛龍出遊豕妖表異。
必有下人謀上之心。
宜克己修德以答天誡。
纂不納與什博戲殺。
纂曰。
斫胡奴頭。
什答曰。
人不能斫胡奴頭 胡奴斬人頭。
此言有意。
修不能悟。
後纂弟超。
小名奴胡。
果斬纂頭。
言未然之事皆此類也。
至弘始三年。
姚興遣使迎什。
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
乃考挍先所譯經與梵本不同者皆正之。
什嘗歎曰。
吾若著大乘論。
非迦旃延之所比也。
今在此地深識寡。
折翮于秦。
可然而為神人映徹傲岸出群。
亦任縱誕不以小節。
自拘修行者頗複非之。
什自得于心不以介慮。
然其性仁厚任愛為心虛己善誘。
終日忘倦。
又壞度比丘彭在城聞什居長安乃歎曰。
吾與此子戲别三百餘年。
杳然無期。
有遇于來生。
什臨終力疾别衆曰。
因法相遇未盡伊心。
方趣異世恻怆何言。
自以闇昧謬充傳譯。
若所譯不虛。
焚身之後。
以舌不燋為驗也。
既卒于長安。
依外國法逍遙園以火焚之。
薪滅形化為灰。
唯舌不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