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映卷上

關燈


    何時中攝。

    立教時中初引文後釋義。

    即錄可知。

    波羅痆斯者。

    即波羅奈國也。

    婆沙一百八十三釋雲。

    是河名。

    去此不遠造立王城。

    因以為名也。

    仙人堕處者。

    昔有一王将諸采女在園遊戲。

    有五百仙。

    乘空欲度。

    見生染并失神通。

    一時堕落。

    從此為名施鹿林者。

    智度論雲。

    波羅奈國梵摩達王。

    遊獵于林見二群鹿。

    各有一王。

    一是提婆達。

    一釋迦菩薩。

    鹿王身七寶色見彼人王。

    大衆殺其部黨。

    起大悲心。

    直往王前。

    諸人恣射飛矢如雨。

    王見此鹿直進于前。

    敕諸從人令攝弓箭。

    鹿王既進跪向人王。

    王以遊嬉逸樂小事。

    群鹿一時皆受死苦。

    若以供膳當自著。

    次日旦一鹿以供王廚王遂然許。

    乃至後時于提婆達多群中有一白鹿。

    次當送王。

    腹中有兒訴雲。

    兒不合死。

    請且差替。

    彼王不許。

    鹿母來向菩薩鹿王。

    菩薩鹿王言。

    汝雖有理越行差他又為不可。

    我自替汝去。

    既至王所。

    人王怪問鹿王。

    何得自來。

    遂具陳其事。

    人王聞已大生慚愧。

    而說偈言。

    我實是畜獸。

    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鹿身。

    名曰鹿頭人。

    以理而言之。

    非以形為人。

    若能有慈惠。

    雖獸實是人。

    我從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無畏施且可安汝意。

    遂将此林以施群。

    因事名焉。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者。

    即诤起處也。

    第一時唯為小乘說四谛。

    有言遍計是空。

    意在依圓密談于有。

    既非至極名有上容。

    是未了義故诤興也。

    第二時中。

    唯為大乘除其有廣說遍計所執。

    是空不言依圓。

    是有相密說空亦為未了。

    第三時中。

    普為一切乘者。

    通大小也。

    說遍計為空。

    依圓是有。

    顯說性遍計空故不著于有。

    依圓有故不著于空。

    遠離二邊契合中道。

    是真了義故。

    無上無容也。

    涅槃初教服乳等者。

    彼經第二初喻外道說一切有我。

    如愚醫師。

    但教服乳。

    意雲。

    雖說我名。

    如蟲食木偶成字等非常我也。

    二總教斷乳。

    即是相望喻佛總說無我教也。

    第三随病論執有服不服。

    即涅槃等教分說也。

    無我者名為生死或業在不自在故。

    我者名為如來。

    有大智惠得自在故等。

    彼文本意雖不說三時教。

    今據義取文。

    即彼初執一切有。

    第二說一切空。

    第三分别即同有無□說。

    是三時義也。

    雖外道所說不同小乘。

    然且據執有義邊相似而說。

    是慈恩意非謂奘引也。

    二種法輪者。

    如上真谛所立三時教中釋也。

    信解品亦有明說者。

    彼雲。

    我等内滅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更無事初時教也。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作衆生都無欣樂。

    第二時也。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等。

    第三時也。

    若唯頓悟大不由小者。

    謂定性大乘。

    或不定種性。

    始從凡位員義發大心修行大行名為頓也。

    問。

    此立三時。

    知上真谛三時何别。

    答。

    即由約漸頓二義及雲亦非年月定制後先等。

    此即正簡不同真谛三時之所以也。

    釋不驚怖等約三無性者。

    聞相無自性性不驚。

    聞生無自性性不怖。

    聞勝義無自性性不畏。

    皆為希有也。

    意雲。

    說三無性是第二時教也。

    故約此義以釋經文。

    河南法師者。

    淄州法師也。

    标我以辨名為了義等者。

    河南總以四重簡了不了。

    一法印非印門。

    即小乘經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有此三印名之為了。

    無者不了。

    二說佛身常無常門。

    即大乘說常名為了義。

    小乘說無常名不了義。

    三顯了非顯了門。

    即隐密顯了二相說也。

    四言廣語略門。

    即廣略二說為了不了也。

    如其次第。

    初簡外道。

    次簡小乘。

    次簡第二時 後簡略說義。

    錄中所引當第二義也。

    即約大乘名了義了也。

    涅槃經第六雲。

    聲聞乘法猶如初科未得果實。

    是故不應依聲聞乘。

    如名為不了義。

    大乘之法即應依止。

    是名了義。

    故知大乘皆名了義也。

    又彼約漸悟者。

    彼深密經也。

    安國法師釋雲。

    由二乘人不能了此經名為不了。

    非謂此經于義不了也。

    五位修習者。

    即資糧加行見道究竟位也。

    無著論三科制等。

    應知其相。

    王舍鹫峰山者。

    據西域記雲。

    是摩揭陀國正中十八先君王所都之處。

    出勝且吉祥茅草。

    謂之茅城。

    崇山四周以為外廓等雲雲。

    鹫止在城之正北十四五裡接北山之陽也。

    山頂形如鹫鳥故為名。

    竹佛園者。

    即迦蘭陀竹園。

    在城北門可一裡餘也。

    白鹭池者。

    多居此鳥故以為名。

    那伽室利者。

    此雲龍志譯也。

    又舉四處攝十六會者。

    初之六會及第十五會。

    此七并在鹫峰山說。

    從第七會至第十四會。

    餘十會此亦有七。

    并在給園說。

    第十會在他化天宮。

    第十六會即鹭池說也。

    經十八說有八部般若等者。

    十八論相傳有兩種八部。

    一此土深行八部即錄中所列者。

    是二菩提留支金剛仙論所說八部。

    一十萬偈部。

    二二萬五千偈部。

    已上二部此方未有。

    三一萬八千偈部。

    即大品是。

    四八千偈部。

    即小品是。

    五四千偈部。

    此方未有。

    六二千五百偈部。

    即天王問般若。

    七六百偈部。

    即文殊問是。

    八三百偈部。

    即金剛般若也。

    真谛般若記中亦說八部。

    與上并同。

    然雲第六部。

    此方未有。

    西明法師雲。

    問曰。

    照三藏□阗三藏皆雲。

    彼方未聞八部之名。

    又慈恩三藏亦雲。

    西方不限八部。

    是以錄中不記也。

    鍵者鍵字(奇寒反也)字書雲。

    鍵牡簡鑰牡也者。

    所以關司□不可開也。

    揚雄方言雲。

    關東謂之鍵。

    關西謂之鑰也。

    通辨宗中分錄為二。

    一判昔辨非。

    二由此說應已下述今正義。

    判昔中遠述二師别也。

    一立性宗者。

    性者體也。

    即薩婆多宗立一切法皆有實體。

    即色心心所有不相應及無為。

    此五位法皆有實體也。

    破彼三科所有實性者。

    即前蘊界處是三科諸門也。

    彼宗蘊等。

    但是假相無其實性故。

    成實論中立五種假。

    一相待假。

    如長餘等。

    二相續假。

    如色業等。

    三因成假。

    如從因生法等。

    四緣成假。

    如待緣成位即瓶盥等。

    所以皆是假法無有實性。

    名破性宗也。

    非但性無相亦非有者。

    依勝義門性相俱遣改。

    仁王般若雲。

    相非相皆遣法非法皆空。

    用心乘于群身之身滋湧。

    住于無住之住。

    是般若宗也。

    問。

    若般若宗名破相者。

    何故大品經及智論等立三種假。

    一法假。

    謂即所依五蘊等法。

    二受假。

    謂能依假依者。

    三名假。

    謂能诠教法既存假法。

    何名俱遣。

    答。

    據世谛門安立三假。

    據勝義門假立非有故皆破也。

    明一切法真實道理者。

    即有空二理變說也。

    然立四宗攝義非盡等者。

    四宗中前二是小乘。

    後二是大乘。

    已下是就小乘中。

    别指出三部計宗不同非前所攝。

    以明收宗不盡。

    又後小乘二十部計已下類。

    準諸部宗計既多明收不盡也。

    故慈恩法師總立二十二宗。

    謂小乘有二十部。

    别大乘有二宗不同。

    即中宗邊宗。

    清辨護法等也。

    又十八論。

    又别義類同邊束二十部。

    總有六宗。

    恐繁不述。

    然應略判二十部名。

    如宗輪雲。

    佛涅槃後。

    百有餘年立聖時淹。

    如日久沒。

    摩揭陀國俱蘇摩城王号無憂。

    統攝贍部。

    感二一白蓋。

    化洽人神。

    是時佛法大衆初破謂因四衆共議大天五事不同。

    分為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彼即于此第三百年。

    大衆部中流出三部。

    一一說部(此部所計如錄所說)二說出世部(亦如錄說)三雞胤部(上十八有仙染雞生子是此之族)次複大衆部中後出一部。

    名多聞部(多弘深義稍以大乘成實論等從此出也)次複更出一部。

    名說假部(所計如錄)第二百年滿時。

    又分出三部。

    一制多山部(此雲靈廟山也)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制多山西及北從此為名。

    此三皆部之所在)如是大衆部四破戒五破(後根本四義根本五也)本末别說合成九部。

    一大衆部。

    二一說部。

    三說出世部。

    四雞胤。

    五多聞。

    六說假。

    七制多山。

    八西山住。

    九北山住部也。

    其上座部。

    經爾所時一味和合。

    三百年初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即本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謂因從居雪山從處為名也)複即于此第三百年。

    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流出一部名犢子部(上十人有仙染犢出子)次複于此犢子部中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有□可上故以為名焉也)二賢胄部(謂部主是賢徒胄胄者苗也)三正量部(刊正無語)四密林山部(山有密林部主居之)次複于說一切有部後出一部。

    名作地部(部主曾化國已化行承出後舍出家從本為名也)次複于此化部流出一部名法藏。

    或雲法密(慈恩雲。

    是部主名福。

    先雲是法名)次至三百年末。

    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名飲光部(上十八有仙身光舍成一。

    是此雲同也。

    或雲此部主身光飲餘光也)至第四百年。

    初從一切有部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亦名說轉部(立名依經故。

    又執有種子 堕在相續轉至後世故名說轉也)如是上座部。

    或七破或八破。

    本末别說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

    三犢子。

    四法上。

    五賢胄。

    六正量。

    七密林山。

    八化地。

    九法藏。

    十飲光。

    十一經量也。

    又有法師立三宗義者。

    崇聖法師義也。

    彼以八門分别(一列名。

    二辨相。

    三立。

    四指教。

    五本末。

    六同異。

    七了不了。

    八問答)錄中所判略要而述也。

    一法相宗者。

    後列名門也。

    謂深密等經。

    已下彼第四指教門也。

    乃至立一味之理等者。

    是彼第三建立門也。

    彼雲。

    諸法實相本唯一味。

    如何聖教得有三别。

    答。

    諸法實相本唯一味。

    一味之理非言不顯等。

    如錄所引。

    即除彼第三門錄文盡也。

    舣者正船向岸曰舣也。

    聊為質問等者。

    此已下錄中出其七妨。

    以質難也。

    一聖言非量妨。

    二諸佛同凡妨。

    三宗不盡妨。

    四無久孤立妨。

    五教理互違妨。

    六違一中道妨。

    七制教違文妨。

    約尋錄文其相皆顯。

    不爾聖教應非定量者。

    是初妨也。

    總有三量。

    一比量。

    二現量。

    三聖言量。

    諸大乘經是真教量。

    今意雲。

    若言諸佛下至凡夫言教無異。

    皆堕二邊。

    則諸教何成定量也。

    表蘊等法等者。

    是唯識論第三文也。

    彼雲。

    諸大乘經皆順無我違數取趣。

    棄背流轉趣向還滅。

    贊佛法僧毀諸外道。

    表蘊等法遮勝性等。

    樂大乘者。

    許能顯示無颠倒理契經攝曰(述曰)言表蘊等者。

    等處界也。

    即表诠門顯三科為有也。

    遮勝性等者。

    遮外道所立冥性神我等為無。

    即遮诠門也。

    表有定有遮無定無。

    依言生解誦凡成聖豈同凡說也。

    又諸凡夫等者。

    第二妨也。

    說空定空者。

    遍計所執也。

    說有亦爾者。

    依圓二性也。

    若以不稱實故已下。

    第三妨也。

    又分三宗已下。

    第四妨也。

    又雲。

    法相存依圓已下。

    第五妨也。

    于中先明義後出妨。

    乃至了不了者。

    明彼第六第七三義也。

    彼設第六門。

    皆約勝義門中。

    辨三宗不同也。

    法性或存破者。

    彼雲。

    若就相空三性俱遣。

    釋雲。

    三性皆是如來藏假相故須遣也。

    若就性空二俱不遣。

    釋雲。

    三性皆以法為性。

    從本已來性自空寂故。

    無可遣故。

    起信論雲。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雲了不了者。

    彼第七門雲。

    三宗相對一一之有了不了義。

    且法相宗以三性門分别諸法名為了義。

    以餘二門名為不了。

    餘二宗義。

    準此應知。

    便令教理違相乖違者。

    正出妨也。

    各為究竟。

    即理相違雲了不了。

    則相違也。

    亦違究竟已下。

    第六妨也。

    又依深密已下。

    第七妨也。

    餘一一義有多妨者。

    且依彼雲。

    門中□申七妨。

    餘門義中一有多妨不能繁舉故。

    彼論釋歸敬頌雲。

    等者謂瑜伽論釋有一卷。

    是最勝子等菩薩造。

    是彼釋中歸敬偈。

    及判造論之意也。

    證法光定者。

    無性釋雲。

    謂于此中證希有定能發智光照了法故。

    或雲。

    日光明定等。

    從喻為名也。

    得三菩提者。

    乘菩提也。

    由此應說已下。

    明正義也。

    錄中有二。

    初明二宗不同。

    二問答和合。

    明二宗中有二。

    初略标二宗空。

    二有不同。

    次問答漸诘定其優劣尋錄可見。

    于大乘中宗分有二者。

    簡小乘也。

    以小乘部計多種不同。

    今明大乘故略不說。

    然就大乘中諸菩薩等解釋不同。

    有兩宗别。

    如錄所引。

    真性有為空等者。

    約真勝義性說一切空也。

    簡于世谛。

    亦兩句比量破依他性也。

    有為是宗法。

    真性故空是宗中法。

    因雲似從緣生故。

    同法喻雲。

    猶如解作順結頌法故。

    因喻不次下兩句破圓成性。

    無為是宗法。

    無有實是宗中法。

    因雲。

    似不起故。

    起者生也。

    同法喻雲。

    猶如空花。

    遍計是無兩宗共許故不破也。

    虛妄分别有者。

    即是有三界虛妄心也。

    即能分别分别境故能起執故。

    唯識論雲。

    即現識等總名分别。

    虛妄分為自性故。

    此即除分依他有也。

    于此二部無者。

    此依也。

    此依他且無能取所取二。

    或我法二即遍計所執無也。

    此中唯有空者。

    此依他中唯有空性真如。

    如依空門顯名為空也。

    即有圓成性也。

    于彼亦有此者。

    彼空性中亦有此依妄分别也。

    法性不相離故。

    故說一切法者。

    即有為無為此二攝法盡故。

    有為即虛妄分别。

    無為即性空也。

    非空非不空者。

    依圓有故非空。

    遍計無故非不空也。

    有無及有故者。

    有謂妄分别有故。

    無謂二取我法無故。

    及有者。

    謂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

    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

    此中應有三故。

    字結頌雲。

    法有略言也。

    是界契中道者可知。

    所言勝義及世俗谛其相如何者。

    二谛深妙非可盡言。

    今是略釋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