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映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其所住為佛陀果。
又以教法初興故。
名建初寺也。
舉此三人者。
并是漢吳。
國初傳佛法之導首也。
故偏舉之。
已上即是明佛法來時也。
征言雖備于中洲已下。
明此經初來時也。
然約計從孫權至苻秦時。
經一百三十餘年。
并前晉一百七十年。
即佛法至漢三百餘年。
方有此經也震域者。
即是梵語。
呼此漢國為震旦國也。
正梵音雲支那摩诃。
義翻雲大漢國也。
鸠摩羅什法師者。
此是譯此經主。
應略征因由。
然晉書第六十五。
費長房三寶記第八。
及高僧傳等具說。
所由大意相似。
廣略有殊。
今且依三寶記說。
彼雲。
沙門鸠摩羅什婆。
此雲童壽。
本印度人。
公明聰愍見稱。
龜茲王聞以女妻之。
而生于什(晉書及傳雲。
父鸠摩羅炎。
聰惠有大志節。
将嗣相位乃辭避出家。
東度蔥嶺。
龜茲王帛純聞其名郊迎之請為國師。
王有妹年二十。
方悟明敏。
體有赤黡後生智子。
諸國交嫂并不許之。
及見炎心欲當之。
王乃逼而妻焉。
餘文大同也)。
法師居胎之日 母增辨惠。
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義旨亦通。
至年九歲。
與外道論義失邪止解感聞愧伏。
年十二有羅漢奇之。
謂其母曰。
常守護之。
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
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
又習五明論四韋陀典陰陽星算必窮其妙。
後傳習大乘數破外道。
遠近諸國威謂神異。
母生法師之後亦即出家。
聰拔衆尼得第三果。
法師受具。
母謂之日。
方等深教應大闡秦都。
于汝自身無利如何。
法師曰。
菩薩之行利物亡軀。
大作必行爐鏺無垠從此已後廣誦大乘洞其秘典。
西域諸王每請法師講說。
必長跪座側。
命法師瑜而登焉。
苻堅建元九年歲在丁醜七處奏雲。
有星現外國。
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
堅曰。
朕聞西有羅什襄陽有道安。
将非此耶。
複遣将軍呂光等承兵七萬。
西伐龜茲。
光與羅什同來。
法師在道數言。
應受光盡用之。
光于是即據西涼亦請師留(晉書雲。
光還至涼州。
聞[竺-二+府]堅已死。
為姚長所害。
于是竊号河石也)至姚秦弘始三年興滅西呂方入長安。
秦主興存加禮之。
延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别館安置。
敕僧珞等八百沙門。
以受法師義旨。
興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
于草堂寺。
共三千僧手執舊經而纂定之。
上莫不精究洞其深旨。
時有僧睿興聞加焉。
法師所譯經睿并參正。
法師以姚秦弘始四年歲次辛醜起譯經論也。
然前雲與秦之曰□。
據法師初至以說亦不相違。
晉書雲。
法師臨終覺四大不愈。
乃誦出三番神咒。
令外國弟子誦之。
以自救未及緻力轉覺危殆。
于是力疾。
與衆僧告别。
由因法相遇殊未盡心。
方後沒世慚愧何言死于長安。
姚興于逍遙園。
依外國法以火焚屍。
薪滅形碎。
唯舌不爛也。
草堂寺者。
今在霸縣東南終南山陰是也。
準三寶記雲。
先吳長安自前漢廢改苻秦興其間三百三十一載。
曠絕都市民俗荒蕪。
雖數伽藍歸信斷寮三千德。
僧同止一處。
共受姚秦天王供養。
世稱大寺。
非是本名。
中構一堂摧以草苫。
即于其内及逍遙園二處翻譯。
魏末周初微漸稍整大寺因爾成四伽藍。
草堂本名為一寺。
草堂東常住南京地王寺。
複改為安定國寺。
安定國寺西為大乘寺邊安定。
即天街東畔八偶大井。
即舊大寺之東廚供三千僧之甘泉也(今此非現在)元魏等者。
是後魏。
本姓托跋。
後改為元也。
意骨前魏故。
以姓标别也。
菩提留支者。
魏雲道希。
新雲覺愛也。
名婆伽婆等者。
是名随經。
初時俗呼名。
非謂是經題目名也下皆準知。
陳太康等者。
即上表陳羅時也。
問。
若爾何故下六梁經。
答。
準譯經圖錄等。
真谛三藏者。
梵雲波羅末陀。
梁雲真谛。
本西印度優禅國人。
風神英拔悠然自遠群藉廣部罔不精通。
以梁太清二年[門@壬]八月屆于梁部。
武帝西申禮敬。
安置于寶雲殿。
令翻譯經論。
未久之肯屬國喪亂。
至陳初複出經論。
所以或言陳本。
或說梁經。
皆不相違。
俗則昆季等者。
世親本傳雲。
世親梵名婆薮盤豆。
本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
此雲丈夫國也。
具為國師。
姓憍屍迦。
兄弟三人。
無著處長世親。
第二佛滅度後九百年中出也。
又雲。
無著得神通往兜率天。
以問彌勒請說大乘。
世親初習小乘。
後因無著教化。
方始發心歸大廣贊大乘等。
廣如彼說。
恐繁不錄。
大智通達教我等者。
大智者即是彌勒菩薩也。
無量功德身亦是贊彌勒也。
應當敬彼如是等者。
即等取無著菩薩。
問。
彼論歸敬何不說教主。
答。
彼意開釋經義。
且敬釋義之勝具略不論說教之主也。
故彼頌初雲。
法門句義及次第。
世間不解離明惠。
大智通達教我等。
等意雲大智通達法門句義明是但說釋義之主也。
此即錄主本釋如有人釋通佛者。
恐非錄意故。
錄自結雲即是通敬本論大師等。
法歸分别者。
如有頌言。
獸歸林籔。
鳥歸于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别。
[月*義]舒去日月也。
第二明經體性門。
先體後性者。
泛明體性有通有别。
通者體即性。
别者性體各殊。
如慈恩總章中。
約通義說如言。
此人體性善惡等體無别也。
今此錄中約别義說。
體即五重名句等不同。
性即圓成三門辨别五種之性也。
即體粗性細義各細也。
能诠性用體者。
聲是能诠性。
名句文三是能诠用。
假實合明者。
名等三是假。
聲是實。
以名句等依聲上屈曲假立。
離聲無體。
其猶忿等依嗔假立。
即嗔為體。
此二亦如是。
即聲為體。
此依大乘宗說也。
若準小乘薩婆多宗。
即名句文三離聲實有也。
亦不即聲者。
以假實别論名句文三。
知聲有别。
所以名等是行蘊法處法界所收。
聲是色蘊聲處聲界所攝。
各不同也。
由此法詞乃至詞緣于聲等者。
四無礙解今依識論略列名義。
一義無礙解。
論雲。
即于所诠總持自在。
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
二法無礙解。
即于能诠總持自在。
于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
此即緣名句文身為境。
三詞無礙解。
即于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
于一音聲現一切音聲故。
此即緣聲而為境也(已上兩釋配錄可知)四辨無礙解。
善達機宜。
次為說故(述曰)既聲與名等别為法詞。
二境明知名等非無體也。
二隐假談實體者。
即攝假歸實。
離聲之外無别名等也。
故對法有成所引聲者。
對法論聲有十一種。
一因執受大種聲。
藉能覺受執四大種之所發故。
二因不執受大種聲。
即外風鈴等聲。
三因俱聲。
即内外合發如擊鼓吹貝等。
四可意聲。
五不可意聲。
六順相違聲。
此三但約順違俱非說故。
即好惡非好非惡三種也。
七世所共成聲。
世謂世間。
世間成立言教之聲也。
八成所引聲謂諸聖者。
成就無漏所引成就無漏所引之聲。
此聲成立聖教道理。
即三藏教是(此即錄中所引也。
意雲。
但說成所引聲為教體。
不說成所引名等為體。
故知位用聲為教體也)九遍計所起聲。
即諸外道等。
妄情計度成。
即矯言所起之聲也。
十聖言所攝聲。
即見言見不見言不見等八種淨語。
十一非聖言所攝聲。
即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八非淨語是也。
應如色等非實能诠者等取香味觸也。
以聞是離聲實有體故。
此意破薩婆多名句文三離聲實有。
若是實有應非能诠。
比量雲汝實名等應非能诠。
是宗中法。
因雲離聲實有故。
同喻雲猶如色等。
并例準知。
三能所诠顯體者。
能诠是文所顯是義。
故錄雲。
由能诠文義得顯等。
此示舉一色象理實能诠所诠能顯所顯。
如次是文義兩種合為教體也。
前二後二。
此之四法約能诠以明教體。
今此一門兼說所诠義等為體故 彼論雲。
謂契經體略有二種。
一文二義。
文是所依。
義是能依。
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由文顯義。
方能解生生解究竟必由文義故。
說二法合為經體。
又雲。
然文差别略有六種。
一名身。
一句身。
三文身。
四語。
五行相。
六機請。
此與唯識說文不同可知。
義差别者。
乃至無窮略說十種。
一地義。
二相義。
三作意義。
四依處義。
五過違義。
六勝利義。
七所對治義。
八能對治義。
九略義。
十廣義。
一一指文恐繁且止。
四攝法從心體者。
即攝境歸心也。
法者即且聲名句文等能诠之法。
若假若實。
皆不離心。
三界唯心者。
彼雲。
三界虛妄唯心所現。
又雲。
諸佛常身知一切從心轉。
若人如是解。
是人真見佛等。
又契經說等者。
即密嚴經雲。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楞伽亦雲。
一切諸法皆是自心現量所作等。
論說心心乃至皆不離心等者。
瑜伽成唯識等。
皆作此說。
以色心等五位法。
即是大乘百法皆唯識攝也。
如其次第。
是識自體門。
識相應門。
識所變門。
識差别門。
識實性門故。
攝五位皆唯一心故。
此教體不離心也。
二十唯識者。
是天親所造。
有二十行頌名二十行頌。
名二十唯識論也。
二識成決定者。
準彼論文有其兩義。
一自他為二。
二善惡為二。
今取自他二也。
相續者。
即是身之異名也。
五攝事歸如者。
即攝相歸性也。
慈恩釋雲。
諸教廣說雖複不同。
以類而言不出四種。
一約緣論實性。
以妄辯真。
于際法中有其情。
如人言冰有等。
二□□論實性。
直談真如性非染淨。
三以實從緣性。
即此真性由随染淨二緣。
即能成彼生死涅槃。
其猶冰體水自性不殊。
由遇炎涼冰水成異故。
涅槃經雲。
佛性一味。
以煩惱故出種種味。
四以緣從實性。
即染淨法體即真如。
今此錄中依第四義。
即攝末歸本。
唯以真如為體。
猶百川之趣海同一味醎。
萬法歸于一如。
并皆真性。
無有文字者。
文字即真如故。
圓成等者三性義。
略以二門辨釋。
一列數釋名。
二出體性。
就初門中先列次釋。
言列數者。
一遍計所執性。
二依他起性。
三圓成實性。
次釋名者。
周通計度故名邊計。
性者體也。
此邊計以所執實我實法即空性故。
持業釋也。
依他因緣之生起性名依他起性。
依主釋也。
圓謂圓滿。
成即成就。
實者諸法實性故名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圓成即真如性。
持業釋也。
二出體。
遍計所執性。
據護法師義。
即有漏六七二識所執蘊等起自心相計為實我實法。
如兔角等。
其體即空為體性也。
問。
體既空無。
如何立性。
答。
情有理無。
随彼妄情教所诠故立為性也。
問。
有漏第六通緣諸法可名遍計。
有漏第七唯緣第八。
如何名遍。
答。
是此類故且名遍計。
理實言之。
計而非遍。
由此應作四句分别。
有遍非計。
謂無漏識有漏善識等。
能遍廣緣而非計執也。
有計非遍。
謂有漏第七有亦遍亦計。
謂有漏第六我法二執。
有非遍非計。
謂有漏五識及賴耶識也。
依他起性者。
即衆緣所生心心所體。
及見相分有漏無漏諸有為而為體也。
圓成實性者。
謂依他起。
且彼妄執實我實法。
二空所顯真如為體故。
唯識雲。
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也。
攝事歸如。
即圓成等者。
此下約上五重教體以辨性也。
第五門是真如故。
是圓成性攝也。
亦依他性者。
亦圓成故。
意雲。
攝法從心門中。
有其圓成。
兼亦有依他。
以是因緣法故。
據性相二種為二性所收也。
下皆準知。
據本質教者。
如來所說聲名句文名之為本。
聞者識變名之為影。
謂由聞者善根增上緣力引佛利他無漏種子。
于佛識且文義相生等名本質教。
此唯無漏聞者。
識變通有漏無漏。
是影像教也。
随小乘宗者。
以薩婆多宗說佛身。
十八界中唯意界意識界法界。
此三通無漏。
餘并唯有漏。
然大乘宗中對法論說十五界有漏者。
是且随小乘宗義。
佛地論成唯識等。
皆說十八。
唯無漏故。
聲名句文皆無漏也。
菩薩第八有漏性收者。
即第八識也。
一切菩薩要至金剛喻定。
為菩提時方轉第八異熟識。
成大圓鏡智故。
十地已還一切菩薩。
生第八識。
皆是有漏故。
所變相分五塵等亦是有漏。
若于無漏心說神通第六七者即六七二識也。
準成唯識論等說。
菩薩八地見道已去。
即許轉六七二識成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故。
通無漏。
此顯像教之唯無漏等者。
即六二識所變相分聲名句等。
名影像教也。
以六七二識見分是無漏故。
所變相分必無漏也。
以唯識道理諸識起時。
必自實相而緣 即能變為見分。
所變為相分。
其見分是無漏所變。
相分亦是無漏。
有漏亦然故。
錄雲。
由見相分性類同故。
即漏無漏性也。
問。
何故不言前五識耶。
答。
轉前五識諸論有二師釋。
一雲。
菩薩修道位中。
後得智引眼等諸識得成無漏故。
成事智亦得初起。
一師雲。
要成佛位方得現起。
以十地中眼等五識依異熟根。
彼根即是異熟識變非無漏故。
依有漏根發無漏識。
不應理故。
故攝大乘論雲。
平寺性智妙觀察智。
于初現觀最初現行修道位中。
縛後清淨大圓鏡智成所作智。
佛果始證一得已後無有增減。
諸論皆取後師為定。
皆至佛果方縛五識故。
說菩薩無漏唯通六七也。
二我雖有遊觀無漏入滅盡定等者。
以二乘人入滅盡定時。
要依遊觀無漏為加行入言遊觀者。
意簡根本無分别智顯是後得智所攝。
即取遊履觀察之義也。
故唯識論雲。
此定初起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
次第定中最居後故。
下文又雲。
随應後得所引發故等。
今此意顯二乘人後得所攝無唯有。
此入滅定時加
又以教法初興故。
名建初寺也。
舉此三人者。
并是漢吳。
國初傳佛法之導首也。
故偏舉之。
已上即是明佛法來時也。
征言雖備于中洲已下。
明此經初來時也。
然約計從孫權至苻秦時。
經一百三十餘年。
并前晉一百七十年。
即佛法至漢三百餘年。
方有此經也震域者。
即是梵語。
呼此漢國為震旦國也。
正梵音雲支那摩诃。
義翻雲大漢國也。
鸠摩羅什法師者。
此是譯此經主。
應略征因由。
然晉書第六十五。
費長房三寶記第八。
及高僧傳等具說。
所由大意相似。
廣略有殊。
今且依三寶記說。
彼雲。
沙門鸠摩羅什婆。
此雲童壽。
本印度人。
公明聰愍見稱。
龜茲王聞以女妻之。
而生于什(晉書及傳雲。
父鸠摩羅炎。
聰惠有大志節。
将嗣相位乃辭避出家。
東度蔥嶺。
龜茲王帛純聞其名郊迎之請為國師。
王有妹年二十。
方悟明敏。
體有赤黡後生智子。
諸國交嫂并不許之。
及見炎心欲當之。
王乃逼而妻焉。
餘文大同也)。
法師居胎之日 母增辨惠。
七歲出家。
日誦千偈義旨亦通。
至年九歲。
與外道論義失邪止解感聞愧伏。
年十二有羅漢奇之。
謂其母曰。
常守護之。
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
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
又習五明論四韋陀典陰陽星算必窮其妙。
後傳習大乘數破外道。
遠近諸國威謂神異。
母生法師之後亦即出家。
聰拔衆尼得第三果。
法師受具。
母謂之日。
方等深教應大闡秦都。
于汝自身無利如何。
法師曰。
菩薩之行利物亡軀。
大作必行爐鏺無垠從此已後廣誦大乘洞其秘典。
西域諸王每請法師講說。
必長跪座側。
命法師瑜而登焉。
苻堅建元九年歲在丁醜七處奏雲。
有星現外國。
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
堅曰。
朕聞西有羅什襄陽有道安。
将非此耶。
複遣将軍呂光等承兵七萬。
西伐龜茲。
光與羅什同來。
法師在道數言。
應受光盡用之。
光于是即據西涼亦請師留(晉書雲。
光還至涼州。
聞[竺-二+府]堅已死。
為姚長所害。
于是竊号河石也)至姚秦弘始三年興滅西呂方入長安。
秦主興存加禮之。
延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别館安置。
敕僧珞等八百沙門。
以受法師義旨。
興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
于草堂寺。
共三千僧手執舊經而纂定之。
上莫不精究洞其深旨。
時有僧睿興聞加焉。
法師所譯經睿并參正。
法師以姚秦弘始四年歲次辛醜起譯經論也。
然前雲與秦之曰□。
據法師初至以說亦不相違。
晉書雲。
法師臨終覺四大不愈。
乃誦出三番神咒。
令外國弟子誦之。
以自救未及緻力轉覺危殆。
于是力疾。
與衆僧告别。
由因法相遇殊未盡心。
方後沒世慚愧何言死于長安。
姚興于逍遙園。
依外國法以火焚屍。
薪滅形碎。
唯舌不爛也。
草堂寺者。
今在霸縣東南終南山陰是也。
準三寶記雲。
先吳長安自前漢廢改苻秦興其間三百三十一載。
曠絕都市民俗荒蕪。
雖數伽藍歸信斷寮三千德。
僧同止一處。
共受姚秦天王供養。
世稱大寺。
非是本名。
中構一堂摧以草苫。
即于其内及逍遙園二處翻譯。
魏末周初微漸稍整大寺因爾成四伽藍。
草堂本名為一寺。
草堂東常住南京地王寺。
複改為安定國寺。
安定國寺西為大乘寺邊安定。
即天街東畔八偶大井。
即舊大寺之東廚供三千僧之甘泉也(今此非現在)元魏等者。
是後魏。
本姓托跋。
後改為元也。
意骨前魏故。
以姓标别也。
菩提留支者。
魏雲道希。
新雲覺愛也。
名婆伽婆等者。
是名随經。
初時俗呼名。
非謂是經題目名也下皆準知。
陳太康等者。
即上表陳羅時也。
問。
若爾何故下六梁經。
答。
準譯經圖錄等。
真谛三藏者。
梵雲波羅末陀。
梁雲真谛。
本西印度優禅國人。
風神英拔悠然自遠群藉廣部罔不精通。
以梁太清二年[門@壬]八月屆于梁部。
武帝西申禮敬。
安置于寶雲殿。
令翻譯經論。
未久之肯屬國喪亂。
至陳初複出經論。
所以或言陳本。
或說梁經。
皆不相違。
俗則昆季等者。
世親本傳雲。
世親梵名婆薮盤豆。
本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
此雲丈夫國也。
具為國師。
姓憍屍迦。
兄弟三人。
無著處長世親。
第二佛滅度後九百年中出也。
又雲。
無著得神通往兜率天。
以問彌勒請說大乘。
世親初習小乘。
後因無著教化。
方始發心歸大廣贊大乘等。
廣如彼說。
恐繁不錄。
大智通達教我等者。
大智者即是彌勒菩薩也。
無量功德身亦是贊彌勒也。
應當敬彼如是等者。
即等取無著菩薩。
問。
彼論歸敬何不說教主。
答。
彼意開釋經義。
且敬釋義之勝具略不論說教之主也。
故彼頌初雲。
法門句義及次第。
世間不解離明惠。
大智通達教我等。
等意雲大智通達法門句義明是但說釋義之主也。
此即錄主本釋如有人釋通佛者。
恐非錄意故。
錄自結雲即是通敬本論大師等。
法歸分别者。
如有頌言。
獸歸林籔。
鳥歸于空。
聖歸涅槃。
法歸分别。
[月*義]舒去日月也。
第二明經體性門。
先體後性者。
泛明體性有通有别。
通者體即性。
别者性體各殊。
如慈恩總章中。
約通義說如言。
此人體性善惡等體無别也。
今此錄中約别義說。
體即五重名句等不同。
性即圓成三門辨别五種之性也。
即體粗性細義各細也。
能诠性用體者。
聲是能诠性。
名句文三是能诠用。
假實合明者。
名等三是假。
聲是實。
以名句等依聲上屈曲假立。
離聲無體。
其猶忿等依嗔假立。
即嗔為體。
此二亦如是。
即聲為體。
此依大乘宗說也。
若準小乘薩婆多宗。
即名句文三離聲實有也。
亦不即聲者。
以假實别論名句文三。
知聲有别。
所以名等是行蘊法處法界所收。
聲是色蘊聲處聲界所攝。
各不同也。
由此法詞乃至詞緣于聲等者。
四無礙解今依識論略列名義。
一義無礙解。
論雲。
即于所诠總持自在。
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
二法無礙解。
即于能诠總持自在。
于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
此即緣名句文身為境。
三詞無礙解。
即于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
于一音聲現一切音聲故。
此即緣聲而為境也(已上兩釋配錄可知)四辨無礙解。
善達機宜。
次為說故(述曰)既聲與名等别為法詞。
二境明知名等非無體也。
二隐假談實體者。
即攝假歸實。
離聲之外無别名等也。
故對法有成所引聲者。
對法論聲有十一種。
一因執受大種聲。
藉能覺受執四大種之所發故。
二因不執受大種聲。
即外風鈴等聲。
三因俱聲。
即内外合發如擊鼓吹貝等。
四可意聲。
五不可意聲。
六順相違聲。
此三但約順違俱非說故。
即好惡非好非惡三種也。
七世所共成聲。
世謂世間。
世間成立言教之聲也。
八成所引聲謂諸聖者。
成就無漏所引成就無漏所引之聲。
此聲成立聖教道理。
即三藏教是(此即錄中所引也。
意雲。
但說成所引聲為教體。
不說成所引名等為體。
故知位用聲為教體也)九遍計所起聲。
即諸外道等。
妄情計度成。
即矯言所起之聲也。
十聖言所攝聲。
即見言見不見言不見等八種淨語。
十一非聖言所攝聲。
即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八非淨語是也。
應如色等非實能诠者等取香味觸也。
以聞是離聲實有體故。
此意破薩婆多名句文三離聲實有。
若是實有應非能诠。
比量雲汝實名等應非能诠。
是宗中法。
因雲離聲實有故。
同喻雲猶如色等。
并例準知。
三能所诠顯體者。
能诠是文所顯是義。
故錄雲。
由能诠文義得顯等。
此示舉一色象理實能诠所诠能顯所顯。
如次是文義兩種合為教體也。
前二後二。
此之四法約能诠以明教體。
今此一門兼說所诠義等為體故 彼論雲。
謂契經體略有二種。
一文二義。
文是所依。
義是能依。
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由文顯義。
方能解生生解究竟必由文義故。
說二法合為經體。
又雲。
然文差别略有六種。
一名身。
一句身。
三文身。
四語。
五行相。
六機請。
此與唯識說文不同可知。
義差别者。
乃至無窮略說十種。
一地義。
二相義。
三作意義。
四依處義。
五過違義。
六勝利義。
七所對治義。
八能對治義。
九略義。
十廣義。
一一指文恐繁且止。
四攝法從心體者。
即攝境歸心也。
法者即且聲名句文等能诠之法。
若假若實。
皆不離心。
三界唯心者。
彼雲。
三界虛妄唯心所現。
又雲。
諸佛常身知一切從心轉。
若人如是解。
是人真見佛等。
又契經說等者。
即密嚴經雲。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楞伽亦雲。
一切諸法皆是自心現量所作等。
論說心心乃至皆不離心等者。
瑜伽成唯識等。
皆作此說。
以色心等五位法。
即是大乘百法皆唯識攝也。
如其次第。
是識自體門。
識相應門。
識所變門。
識差别門。
識實性門故。
攝五位皆唯一心故。
此教體不離心也。
二十唯識者。
是天親所造。
有二十行頌名二十行頌。
名二十唯識論也。
二識成決定者。
準彼論文有其兩義。
一自他為二。
二善惡為二。
今取自他二也。
相續者。
即是身之異名也。
五攝事歸如者。
即攝相歸性也。
慈恩釋雲。
諸教廣說雖複不同。
以類而言不出四種。
一約緣論實性。
以妄辯真。
于際法中有其情。
如人言冰有等。
二□□論實性。
直談真如性非染淨。
三以實從緣性。
即此真性由随染淨二緣。
即能成彼生死涅槃。
其猶冰體水自性不殊。
由遇炎涼冰水成異故。
涅槃經雲。
佛性一味。
以煩惱故出種種味。
四以緣從實性。
即染淨法體即真如。
今此錄中依第四義。
即攝末歸本。
唯以真如為體。
猶百川之趣海同一味醎。
萬法歸于一如。
并皆真性。
無有文字者。
文字即真如故。
圓成等者三性義。
略以二門辨釋。
一列數釋名。
二出體性。
就初門中先列次釋。
言列數者。
一遍計所執性。
二依他起性。
三圓成實性。
次釋名者。
周通計度故名邊計。
性者體也。
此邊計以所執實我實法即空性故。
持業釋也。
依他因緣之生起性名依他起性。
依主釋也。
圓謂圓滿。
成即成就。
實者諸法實性故名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圓成即真如性。
持業釋也。
二出體。
遍計所執性。
據護法師義。
即有漏六七二識所執蘊等起自心相計為實我實法。
如兔角等。
其體即空為體性也。
問。
體既空無。
如何立性。
答。
情有理無。
随彼妄情教所诠故立為性也。
問。
有漏第六通緣諸法可名遍計。
有漏第七唯緣第八。
如何名遍。
答。
是此類故且名遍計。
理實言之。
計而非遍。
由此應作四句分别。
有遍非計。
謂無漏識有漏善識等。
能遍廣緣而非計執也。
有計非遍。
謂有漏第七有亦遍亦計。
謂有漏第六我法二執。
有非遍非計。
謂有漏五識及賴耶識也。
依他起性者。
即衆緣所生心心所體。
及見相分有漏無漏諸有為而為體也。
圓成實性者。
謂依他起。
且彼妄執實我實法。
二空所顯真如為體故。
唯識雲。
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也。
攝事歸如。
即圓成等者。
此下約上五重教體以辨性也。
第五門是真如故。
是圓成性攝也。
亦依他性者。
亦圓成故。
意雲。
攝法從心門中。
有其圓成。
兼亦有依他。
以是因緣法故。
據性相二種為二性所收也。
下皆準知。
據本質教者。
如來所說聲名句文名之為本。
聞者識變名之為影。
謂由聞者善根增上緣力引佛利他無漏種子。
于佛識且文義相生等名本質教。
此唯無漏聞者。
識變通有漏無漏。
是影像教也。
随小乘宗者。
以薩婆多宗說佛身。
十八界中唯意界意識界法界。
此三通無漏。
餘并唯有漏。
然大乘宗中對法論說十五界有漏者。
是且随小乘宗義。
佛地論成唯識等。
皆說十八。
唯無漏故。
聲名句文皆無漏也。
菩薩第八有漏性收者。
即第八識也。
一切菩薩要至金剛喻定。
為菩提時方轉第八異熟識。
成大圓鏡智故。
十地已還一切菩薩。
生第八識。
皆是有漏故。
所變相分五塵等亦是有漏。
若于無漏心說神通第六七者即六七二識也。
準成唯識論等說。
菩薩八地見道已去。
即許轉六七二識成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故。
通無漏。
此顯像教之唯無漏等者。
即六二識所變相分聲名句等。
名影像教也。
以六七二識見分是無漏故。
所變相分必無漏也。
以唯識道理諸識起時。
必自實相而緣 即能變為見分。
所變為相分。
其見分是無漏所變。
相分亦是無漏。
有漏亦然故。
錄雲。
由見相分性類同故。
即漏無漏性也。
問。
何故不言前五識耶。
答。
轉前五識諸論有二師釋。
一雲。
菩薩修道位中。
後得智引眼等諸識得成無漏故。
成事智亦得初起。
一師雲。
要成佛位方得現起。
以十地中眼等五識依異熟根。
彼根即是異熟識變非無漏故。
依有漏根發無漏識。
不應理故。
故攝大乘論雲。
平寺性智妙觀察智。
于初現觀最初現行修道位中。
縛後清淨大圓鏡智成所作智。
佛果始證一得已後無有增減。
諸論皆取後師為定。
皆至佛果方縛五識故。
說菩薩無漏唯通六七也。
二我雖有遊觀無漏入滅盡定等者。
以二乘人入滅盡定時。
要依遊觀無漏為加行入言遊觀者。
意簡根本無分别智顯是後得智所攝。
即取遊履觀察之義也。
故唯識論雲。
此定初起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
次第定中最居後故。
下文又雲。
随應後得所引發故等。
今此意顯二乘人後得所攝無唯有。
此入滅定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