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映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京地清發道場沙門寶達集
贊揚經注略啟五門者。
此疏宣演□禦注般若故之經。
啟者開也。
略則簡要之義也。
五門生起次第可知。
于中前四懸談經義。
第五正釋經文。
準疏中各開為二則為十門亦得。
第一漸教興由門。
先依論釋者。
疏中依兩論明教意。
雖各不同牒。
是宣明此經之興也。
簡要故爾然。
準諸家疏牒有總别之意。
總者即明如來出現一代說法之大意也。
則如法花經。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謂令衆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示佛知見故。
□佛知見故入佛知見道故等。
準法花論自釋之。
開者無上義。
除一切智智□無餘事故。
示者同義。
悟者不知義。
入者為令證得不退轉地。
示現與無量智業。
故慈恩釋雲。
一切智者佛也。
又雲。
智者根本後得知也。
此二是智用。
此二智性即是真如。
若用若性。
合名為智。
一切智人雲智故。
名一切智智。
又一切智者根本智。
重言智者後得智。
舉此二智攝于智性真如妙理。
又一切智者。
智用菩提。
重言智者性涅槃。
今顯此二悉皆無上。
此即雙開菩提涅槃名二無上。
除此二種更無餘事。
勝過二法故名無上也。
二示者别開涅槃也。
以聲聞辟支佛佛三乘法身法身平等平等者。
佛性法身無差别故。
此意說言三乘法身本來平等。
衆生無智不肯修證法身圓滿。
諸佛出世欲示衆生此佛知見之性。
三乘同有平等無二會同證滿如來法身故名同義也。
三悟者。
别開菩提也。
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知彼真實處故。
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
唯一佛乘故。
欲令衆生悟于究竟唯一乘。
佛菩提智令修生長故雲不知義也。
四入者。
上三總别雖顯佛果菩提涅槃未知如何可能獲證。
今顯能證之因故名為入也。
總而言之。
諸佛出世轉于法輪。
雖即大小征謂不同其本意也。
皆欲普令一切衆生悉當成佛故說法也。
二别意中亦有通别。
通者則明說諸部般若之意。
如解深密經說。
謂欲令于生無自姓姓等中。
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等。
所以說般若。
廣如彼說。
恐繁不錄。
無著菩薩釋三問意等者。
問曰。
得六因緣者乃釋善現問意。
何以将明佛說意耶。
答。
如疏且一部宗旨已下。
釋通此意也。
故知問意有六。
依問而答佛意必同也。
其六者何已下。
并除論文。
則是般若波羅蜜令佛種不斷者。
總結六因意也。
别雖有六。
總令佛種不斷也。
雲何以此已下論自征釋不斷。
所以則前五因。
始從斷疑至于歡喜利益有情令行增進。
後一則令正教久住。
行進則必證于果。
教住則真理恒明。
由此能令佛種不斷。
然随此論文。
謂依位地。
疏中自指下文故。
此無勞繁述。
初佛法外人等者。
準下配位地中疏有兩釋。
此依前解意也。
則十信已前未入三僧祇數名佛法外人也。
以有疑或不生定信者。
則所為二類人也。
有疑或者。
是未發心人令其斷疑入十善位。
則是第一為斷疑故。
而說此經。
不生定信者。
即是十善菩薩。
意雲既已斷疑即必生信。
然信未定故。
此第二令生信者。
則令入十信位生決定信也。
生定信已則名佛法内人入三劫數也。
次二乃至未解進修者。
則是為令入佛法者解進修故入甚深者令入六住已來不退轉者令入七住已去故。
此二種皆名進修。
後一已進修者。
未能證達者即地前人令入初地已去親證法性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名證達也。
故第五雲為生歡喜故。
此則雖有五因束為三位也。
由教但為已下。
釋三位所以。
尋之可知。
若已證悟言教都亡者。
問。
若入初地名為證達。
豈不藉教而言都亡耶。
答。
據增勝說。
由在地前未證于理。
必由信教方能入證。
若入初地親證真如。
依理觀證真如。
依理觀修非全漸教故。
下疏釋攝付中言多依地前以明攝付。
初地已去親證法性二利行強等故。
有頌雲。
菩薩在法流。
前後見諸佛。
已去菩提近。
無難易得故等。
此中之意當知亦然。
生智攝福對者。
入甚深是生智也。
攝福者論雲。
由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複退轉故。
故是攝福也。
其配位地至文當釋者。
即此卷末釋三問中說也。
佛所說法鹹歸二谛者。
準此說意雖通諸教論。
而但配說此經意。
則是以通釋别也。
謂即于此都無所得者。
即此前所說俗谛之中。
離能所相不見差别。
終于真性第一義理名無所得。
是諸聖種性者。
一切聖人。
皆由證此真谛無相之理。
而成于聖也。
如有頌言等者。
成唯識論引經頌也。
初句明真谛。
下三句明俗谛。
意雲。
要由證真方能了俗。
諸行者則有為法也。
非是不證真者。
而能了俗如幻等也。
證成上說二谛意也。
略有六對者。
則真俗二智有六對差名也。
第一對證理之智真勝事之智俗。
第二對知一切法真性故名一切智。
知一切法差别相故名一切種智。
則種類差别而知故。
以種言而簡别也。
第三對從喻為名。
如蓮花開敷衆見鹹悅。
喻後得說法令生喜也。
如所有智者真如所有智也。
故對法論雲。
如所有者。
三脫四谛十六行等也。
盡所有者。
謂後得智中遍緣諸境也。
故對法論雲。
盡所有者。
蘊處界等攝事盡故。
次總料簡者有其二意。
一料簡兩論不同所以。
二總對經文及論。
以明說意多少不同。
如疏可知。
依教起行者。
由說教故除疑生信等。
即是起進修行也。
依境生智者。
境即二谛。
由依二谛生真俗等六對之智。
如上疏說。
悟教理之深微者。
令悟大乘教深理妙也。
不同外道二乘等教。
從我法二執分别所起不勉生死二乘教等。
雖斷我執法執。
仍存住著涅槃阙利他行等皆不名深妙也。
佛說般若波羅蜜等者。
準無著論釋意。
即雖說無說離執。
正者名非般若。
故論雲顯法門第一義也。
若準天親論意說般若者。
諸佛真實之惠也。
即非般若者。
即非二乘等所得般若也。
已上兩論釋意。
皆顯教深之義也。
故為令悟教深而說此經。
此教興門一一義中。
皆須結歸。
說經之意下皆準知。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者。
善現惠眼得之既久當未曾聞。
故知大乘教法深也。
持說功德勝以無量身财布施等者。
則受持四句為他演說所得功德。
下經文中。
以财及身各兩重教量不如持說之福。
初則福相法身中舉一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持說四句之福。
第二離外論散亂中舉多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亦不如四句持說之福。
第三遠離懈怠住處中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四句持說之福。
第四離寂靜味住舉于一日中分為三分各舍恒河沙命。
如是無量為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不如聞經信心不逆。
所得功德不逆者不謗也。
故功德布施論依經判名等者。
功德施者論主名也。
彼論題雲。
金剛般若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破取著是真谛。
不壞假名名是俗谛。
今意雲。
由經論二谛故。
所以能釋之論經立名也。
依初入位論說斷疑等者。
意雲。
此論六因中。
初一為斷疑故。
即是所斷之障。
後四生信等。
并是所修攝也。
釋其所以如疏。
應知障有二種煩惱。
所知者。
障者覆義。
礙義名之障。
故成唯識論第九雲。
煩惱障者。
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及彼等流諸随煩惱。
此皆憂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
所知障者。
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覆所知境無颠倒性。
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尋其根源二執為本者。
即上論文遍計所執實我法二見。
及相應法邪惠為二執體性。
此界與二障為本也。
問。
若爾二障二執為同為異。
答。
總相而談二障。
必以二執為本。
然細分别。
則有寬狹。
且護法論師釋雲。
煩惱障中相應我見亦執亦障。
障涅槃故。
計我執故。
獨超貪等不計我故。
障而非執。
又障通前七識。
唯除第八。
執唯六七除五八也。
所知障中亦有差别。
障通前七執唯六七等。
則障寬執狹也。
若據安惠師釋。
煩惱障通前七識唯除第八。
我執唯六七也。
所知障與法執體無寬狹。
總通前六識及第八識。
除佛已外菩薩。
已還諸識自體不證實故。
通三性心。
皆有法執。
唯除末那。
論說但與四或相應故無法執也。
又障有三等者。
即煩惱業報等障。
亦名三雜染如常所說。
果報亦不可思議等。
是除報障者。
依天親論釋雲。
得釋梵等。
即感十王果報離三惡趣。
是除報障也。
又寶性論四障中。
前二是煩惱障攝。
後二是所知障攝。
若約轉行位明伏斷者。
河南釋雲。
十信第六心伏初障。
信不退故。
十住第四住伏第二障。
分别我見不共無明粗此伏故。
花嚴經說。
第一生貴真佛子。
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法。
無所著舍離生死出三界故。
分别我彼位能伏此二種子入初地斷。
第三所知障在五地斷障于下乘般涅槃障五地斷故。
緣覺舍心所知障七地方斷。
六地猶觀十二因緣故。
四恩之心者。
是梁攝論說。
即天親論所說廣大等四心之文。
如其次第。
名平等恩。
不施恩善意恩真實恩也。
釋其名字至下當知。
及無住涅槃文者。
準無著論釋下經文。
心具足中有六種心。
第五名為不住生死真心。
即下經文。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者。
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等文是也。
即不住涅槃故。
通除聲聞緣覺二障也。
标六度攝戒。
六等者。
意顯答修行中具說六度所修之行也。
又舍身财等已下。
散指經文别配六度也。
又離一切相等為攝律儀戒者。
三聚淨戒中。
離一切惡名攝律儀戒。
凡是所斷皆此中收。
今經雲離一切相發菩提心等。
即所離相等皆是所斷之法。
所以名攝律儀戒也。
是三聚淨戒乃至三種發心等者。
一厭離有為心。
即諸有漏法是勤斷諸惡。
勤斷諸惡者。
即别解脫戒。
乃定道律儀戒等。
是攝律儀戒也。
二求菩提心即普修諸善。
普修諸善者。
二空真智。
及于二乘生空之智。
乃至凡夫所能随大乘有漏善心身語等業。
若不爾者。
地前一劫純有漏修。
及七地前有漏者。
應非大行。
即是攝善法戒。
三悲愍有情心。
謂于晝夜十二時中。
普觀三界法有情類深心非愍。
思求濟拔等。
此即攝衆生戒。
如其次第即為斷德智德恩德三種之因。
又智斷二德是自利行。
恩德是利他行。
此之三種。
若在地前名信行地。
若在地上名淨心地。
若在果位名如來地。
皆此三攝故。
十八住處束為三地等不離此故。
論判以為三摩跋帝等者。
無著菩薩論釋下經文應如是知如是見等雲智。
依止奢摩他故知。
依止毗缽舍那故見。
此二依三摩提故信解。
又雲。
如是一切住處中相應三摩提方便亦爾應知等。
即諸住處中。
釋顯現義。
皆是止觀為定惠二度也。
大經最後六分明摩者。
即大般若經十六會中最後六會。
如其次第廣說六波羅蜜相分者即六會也。
即以六度因标會名。
今意雲。
此經是第九會說。
且略标舉六度之義明無相修引生。
後六會廣說義也。
三識果德之真化者即佛三身等名果位也。
豈令識果位者。
故知說此經。
若爾此經之奧在乎三問三問既置問。
戒因如何為果而說經也。
答。
如疏雲善現三問雖在因中等已下。
即釋此妨也。
然準兩論意。
于果位中但說真非真二種佛也。
即法身及自受用身合為真佛。
他受用身及變化身合非真佛。
雖随地上十地所感各應不同名為應身。
地前三乘所見粗身及随類身名為化身。
然對真身。
此之兩種皆名為化故。
真化言攝四佛盡也。
諸法先因而後果等者。
彼論自征釋也。
中間三因理包行果等者。
即前利樂有情中除斷疑一。
是所斷故。
第五歡喜唯是果故。
此依下配位地中。
第二解歡喜在于佛果故。
生信等。
三通行果也。
具如經說。
應尋引之者。
如下文雲。
說法者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若有人言如來說法。
即為謗佛等。
是無說至教也。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
若别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
是菩薩等即是無生勝理也。
若有法得阿耨菩提。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等。
又我于阿耨菩提。
乃至無為小法可得。
即是無得妙行也。
若以色見我等及若見法相非相。
則見如來等。
是無為極果也。
更為同别随應準說。
自漢明感夢摩騰振錫者等。
後漢明帝永平二年代□歲即位。
至永平五年夜夢丈六金人。
至十年丁卯之歲。
為西域僧迦葉摩騰遊化至于漢地。
又至十一年歲次戊辰後有比丘竹法蘭。
來至此土也。
世高赴洛之後者。
即後漢桓帝時有三藏安世高。
于洛陽翻譯也。
僧會遊吳之前者。
有康居國丞相長子棄俗出家殿名僧會。
神儀剛正遊化為任。
吳主孫權(權漢末魏初是白去也)赤烏四年至于吳國。
于時三國鼎立(魏曹操等蜀劉備吳孫權等也)自明帝永平十年佛法至漢。
至吳赤鳥四年凡經一百七十年。
佛法東至江表者為永平十四年。
五嶽道士與摩騰較力。
不如南嶽道士。
結善信費升才等。
在舍自感而死。
不預出家無人流通。
複遭漢正陵遲兵戎不息。
遂經多載佛法未行。
今以四年初達南國。
營立茅茨設像行道。
吳人初見謂為妭異。
有司聞奏。
吳主曰。
佛有何靈驗耶。
會曰。
佛晦靈立出餘千載。
置骨舍利應現無方。
吳主曰。
若得舍利當為起塔。
經三七日。
遂獲舍利五色曜天。
剖之逾堅。
燒之不燋。
光明出炎作大蓮花。
照曜宮殿。
吳主驚嗟希有瑞也。
信情大發。
因為造塔度人立寺。
以
此疏宣演□禦注般若故之經。
啟者開也。
略則簡要之義也。
五門生起次第可知。
于中前四懸談經義。
第五正釋經文。
準疏中各開為二則為十門亦得。
第一漸教興由門。
先依論釋者。
疏中依兩論明教意。
雖各不同牒。
是宣明此經之興也。
簡要故爾然。
準諸家疏牒有總别之意。
總者即明如來出現一代說法之大意也。
則如法花經。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謂令衆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示佛知見故。
□佛知見故入佛知見道故等。
準法花論自釋之。
開者無上義。
除一切智智□無餘事故。
示者同義。
悟者不知義。
入者為令證得不退轉地。
示現與無量智業。
故慈恩釋雲。
一切智者佛也。
又雲。
智者根本後得知也。
此二是智用。
此二智性即是真如。
若用若性。
合名為智。
一切智人雲智故。
名一切智智。
又一切智者根本智。
重言智者後得智。
舉此二智攝于智性真如妙理。
又一切智者。
智用菩提。
重言智者性涅槃。
今顯此二悉皆無上。
此即雙開菩提涅槃名二無上。
除此二種更無餘事。
勝過二法故名無上也。
二示者别開涅槃也。
以聲聞辟支佛佛三乘法身法身平等平等者。
佛性法身無差别故。
此意說言三乘法身本來平等。
衆生無智不肯修證法身圓滿。
諸佛出世欲示衆生此佛知見之性。
三乘同有平等無二會同證滿如來法身故名同義也。
三悟者。
别開菩提也。
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知彼真實處故。
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
唯一佛乘故。
欲令衆生悟于究竟唯一乘。
佛菩提智令修生長故雲不知義也。
四入者。
上三總别雖顯佛果菩提涅槃未知如何可能獲證。
今顯能證之因故名為入也。
總而言之。
諸佛出世轉于法輪。
雖即大小征謂不同其本意也。
皆欲普令一切衆生悉當成佛故說法也。
二别意中亦有通别。
通者則明說諸部般若之意。
如解深密經說。
謂欲令于生無自姓姓等中。
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等。
所以說般若。
廣如彼說。
恐繁不錄。
無著菩薩釋三問意等者。
問曰。
得六因緣者乃釋善現問意。
何以将明佛說意耶。
答。
如疏且一部宗旨已下。
釋通此意也。
故知問意有六。
依問而答佛意必同也。
其六者何已下。
并除論文。
則是般若波羅蜜令佛種不斷者。
總結六因意也。
别雖有六。
總令佛種不斷也。
雲何以此已下論自征釋不斷。
所以則前五因。
始從斷疑至于歡喜利益有情令行增進。
後一則令正教久住。
行進則必證于果。
教住則真理恒明。
由此能令佛種不斷。
然随此論文。
謂依位地。
疏中自指下文故。
此無勞繁述。
初佛法外人等者。
準下配位地中疏有兩釋。
此依前解意也。
則十信已前未入三僧祇數名佛法外人也。
以有疑或不生定信者。
則所為二類人也。
有疑或者。
是未發心人令其斷疑入十善位。
則是第一為斷疑故。
而說此經。
不生定信者。
即是十善菩薩。
意雲既已斷疑即必生信。
然信未定故。
此第二令生信者。
則令入十信位生決定信也。
生定信已則名佛法内人入三劫數也。
次二乃至未解進修者。
則是為令入佛法者解進修故入甚深者令入六住已來不退轉者令入七住已去故。
此二種皆名進修。
後一已進修者。
未能證達者即地前人令入初地已去親證法性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名證達也。
故第五雲為生歡喜故。
此則雖有五因束為三位也。
由教但為已下。
釋三位所以。
尋之可知。
若已證悟言教都亡者。
問。
若入初地名為證達。
豈不藉教而言都亡耶。
答。
據增勝說。
由在地前未證于理。
必由信教方能入證。
若入初地親證真如。
依理觀證真如。
依理觀修非全漸教故。
下疏釋攝付中言多依地前以明攝付。
初地已去親證法性二利行強等故。
有頌雲。
菩薩在法流。
前後見諸佛。
已去菩提近。
無難易得故等。
此中之意當知亦然。
生智攝福對者。
入甚深是生智也。
攝福者論雲。
由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複退轉故。
故是攝福也。
其配位地至文當釋者。
即此卷末釋三問中說也。
佛所說法鹹歸二谛者。
準此說意雖通諸教論。
而但配說此經意。
則是以通釋别也。
謂即于此都無所得者。
即此前所說俗谛之中。
離能所相不見差别。
終于真性第一義理名無所得。
是諸聖種性者。
一切聖人。
皆由證此真谛無相之理。
而成于聖也。
如有頌言等者。
成唯識論引經頌也。
初句明真谛。
下三句明俗谛。
意雲。
要由證真方能了俗。
諸行者則有為法也。
非是不證真者。
而能了俗如幻等也。
證成上說二谛意也。
略有六對者。
則真俗二智有六對差名也。
第一對證理之智真勝事之智俗。
第二對知一切法真性故名一切智。
知一切法差别相故名一切種智。
則種類差别而知故。
以種言而簡别也。
第三對從喻為名。
如蓮花開敷衆見鹹悅。
喻後得說法令生喜也。
如所有智者真如所有智也。
故對法論雲。
如所有者。
三脫四谛十六行等也。
盡所有者。
謂後得智中遍緣諸境也。
故對法論雲。
盡所有者。
蘊處界等攝事盡故。
次總料簡者有其二意。
一料簡兩論不同所以。
二總對經文及論。
以明說意多少不同。
如疏可知。
依教起行者。
由說教故除疑生信等。
即是起進修行也。
依境生智者。
境即二谛。
由依二谛生真俗等六對之智。
如上疏說。
悟教理之深微者。
令悟大乘教深理妙也。
不同外道二乘等教。
從我法二執分别所起不勉生死二乘教等。
雖斷我執法執。
仍存住著涅槃阙利他行等皆不名深妙也。
佛說般若波羅蜜等者。
準無著論釋意。
即雖說無說離執。
正者名非般若。
故論雲顯法門第一義也。
若準天親論意說般若者。
諸佛真實之惠也。
即非般若者。
即非二乘等所得般若也。
已上兩論釋意。
皆顯教深之義也。
故為令悟教深而說此經。
此教興門一一義中。
皆須結歸。
說經之意下皆準知。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者。
善現惠眼得之既久當未曾聞。
故知大乘教法深也。
持說功德勝以無量身财布施等者。
則受持四句為他演說所得功德。
下經文中。
以财及身各兩重教量不如持說之福。
初則福相法身中舉一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持說四句之福。
第二離外論散亂中舉多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亦不如四句持說之福。
第三遠離懈怠住處中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四句持說之福。
第四離寂靜味住舉于一日中分為三分各舍恒河沙命。
如是無量為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不如聞經信心不逆。
所得功德不逆者不謗也。
故功德布施論依經判名等者。
功德施者論主名也。
彼論題雲。
金剛般若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破取著是真谛。
不壞假名名是俗谛。
今意雲。
由經論二谛故。
所以能釋之論經立名也。
依初入位論說斷疑等者。
意雲。
此論六因中。
初一為斷疑故。
即是所斷之障。
後四生信等。
并是所修攝也。
釋其所以如疏。
應知障有二種煩惱。
所知者。
障者覆義。
礙義名之障。
故成唯識論第九雲。
煩惱障者。
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及彼等流諸随煩惱。
此皆憂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
所知障者。
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
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覆所知境無颠倒性。
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尋其根源二執為本者。
即上論文遍計所執實我法二見。
及相應法邪惠為二執體性。
此界與二障為本也。
問。
若爾二障二執為同為異。
答。
總相而談二障。
必以二執為本。
然細分别。
則有寬狹。
且護法論師釋雲。
煩惱障中相應我見亦執亦障。
障涅槃故。
計我執故。
獨超貪等不計我故。
障而非執。
又障通前七識。
唯除第八。
執唯六七除五八也。
所知障中亦有差别。
障通前七執唯六七等。
則障寬執狹也。
若據安惠師釋。
煩惱障通前七識唯除第八。
我執唯六七也。
所知障與法執體無寬狹。
總通前六識及第八識。
除佛已外菩薩。
已還諸識自體不證實故。
通三性心。
皆有法執。
唯除末那。
論說但與四或相應故無法執也。
又障有三等者。
即煩惱業報等障。
亦名三雜染如常所說。
果報亦不可思議等。
是除報障者。
依天親論釋雲。
得釋梵等。
即感十王果報離三惡趣。
是除報障也。
又寶性論四障中。
前二是煩惱障攝。
後二是所知障攝。
若約轉行位明伏斷者。
河南釋雲。
十信第六心伏初障。
信不退故。
十住第四住伏第二障。
分别我見不共無明粗此伏故。
花嚴經說。
第一生貴真佛子。
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法。
無所著舍離生死出三界故。
分别我彼位能伏此二種子入初地斷。
第三所知障在五地斷障于下乘般涅槃障五地斷故。
緣覺舍心所知障七地方斷。
六地猶觀十二因緣故。
四恩之心者。
是梁攝論說。
即天親論所說廣大等四心之文。
如其次第。
名平等恩。
不施恩善意恩真實恩也。
釋其名字至下當知。
及無住涅槃文者。
準無著論釋下經文。
心具足中有六種心。
第五名為不住生死真心。
即下經文。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者。
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等文是也。
即不住涅槃故。
通除聲聞緣覺二障也。
标六度攝戒。
六等者。
意顯答修行中具說六度所修之行也。
又舍身财等已下。
散指經文别配六度也。
又離一切相等為攝律儀戒者。
三聚淨戒中。
離一切惡名攝律儀戒。
凡是所斷皆此中收。
今經雲離一切相發菩提心等。
即所離相等皆是所斷之法。
所以名攝律儀戒也。
是三聚淨戒乃至三種發心等者。
一厭離有為心。
即諸有漏法是勤斷諸惡。
勤斷諸惡者。
即别解脫戒。
乃定道律儀戒等。
是攝律儀戒也。
二求菩提心即普修諸善。
普修諸善者。
二空真智。
及于二乘生空之智。
乃至凡夫所能随大乘有漏善心身語等業。
若不爾者。
地前一劫純有漏修。
及七地前有漏者。
應非大行。
即是攝善法戒。
三悲愍有情心。
謂于晝夜十二時中。
普觀三界法有情類深心非愍。
思求濟拔等。
此即攝衆生戒。
如其次第即為斷德智德恩德三種之因。
又智斷二德是自利行。
恩德是利他行。
此之三種。
若在地前名信行地。
若在地上名淨心地。
若在果位名如來地。
皆此三攝故。
十八住處束為三地等不離此故。
論判以為三摩跋帝等者。
無著菩薩論釋下經文應如是知如是見等雲智。
依止奢摩他故知。
依止毗缽舍那故見。
此二依三摩提故信解。
又雲。
如是一切住處中相應三摩提方便亦爾應知等。
即諸住處中。
釋顯現義。
皆是止觀為定惠二度也。
大經最後六分明摩者。
即大般若經十六會中最後六會。
如其次第廣說六波羅蜜相分者即六會也。
即以六度因标會名。
今意雲。
此經是第九會說。
且略标舉六度之義明無相修引生。
後六會廣說義也。
三識果德之真化者即佛三身等名果位也。
豈令識果位者。
故知說此經。
若爾此經之奧在乎三問三問既置問。
戒因如何為果而說經也。
答。
如疏雲善現三問雖在因中等已下。
即釋此妨也。
然準兩論意。
于果位中但說真非真二種佛也。
即法身及自受用身合為真佛。
他受用身及變化身合非真佛。
雖随地上十地所感各應不同名為應身。
地前三乘所見粗身及随類身名為化身。
然對真身。
此之兩種皆名為化故。
真化言攝四佛盡也。
諸法先因而後果等者。
彼論自征釋也。
中間三因理包行果等者。
即前利樂有情中除斷疑一。
是所斷故。
第五歡喜唯是果故。
此依下配位地中。
第二解歡喜在于佛果故。
生信等。
三通行果也。
具如經說。
應尋引之者。
如下文雲。
說法者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若有人言如來說法。
即為謗佛等。
是無說至教也。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
若别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
是菩薩等即是無生勝理也。
若有法得阿耨菩提。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等。
又我于阿耨菩提。
乃至無為小法可得。
即是無得妙行也。
若以色見我等及若見法相非相。
則見如來等。
是無為極果也。
更為同别随應準說。
自漢明感夢摩騰振錫者等。
後漢明帝永平二年代□歲即位。
至永平五年夜夢丈六金人。
至十年丁卯之歲。
為西域僧迦葉摩騰遊化至于漢地。
又至十一年歲次戊辰後有比丘竹法蘭。
來至此土也。
世高赴洛之後者。
即後漢桓帝時有三藏安世高。
于洛陽翻譯也。
僧會遊吳之前者。
有康居國丞相長子棄俗出家殿名僧會。
神儀剛正遊化為任。
吳主孫權(權漢末魏初是白去也)赤烏四年至于吳國。
于時三國鼎立(魏曹操等蜀劉備吳孫權等也)自明帝永平十年佛法至漢。
至吳赤鳥四年凡經一百七十年。
佛法東至江表者為永平十四年。
五嶽道士與摩騰較力。
不如南嶽道士。
結善信費升才等。
在舍自感而死。
不預出家無人流通。
複遭漢正陵遲兵戎不息。
遂經多載佛法未行。
今以四年初達南國。
營立茅茨設像行道。
吳人初見謂為妭異。
有司聞奏。
吳主曰。
佛有何靈驗耶。
會曰。
佛晦靈立出餘千載。
置骨舍利應現無方。
吳主曰。
若得舍利當為起塔。
經三七日。
遂獲舍利五色曜天。
剖之逾堅。
燒之不燋。
光明出炎作大蓮花。
照曜宮殿。
吳主驚嗟希有瑞也。
信情大發。
因為造塔度人立寺。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