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心一卷

關燈
者發心離俗壞佩道故。

    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

    三者永割親愛無适莫故。

    四者委棄軀命遵崇道故。

    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

    出福田經中)。

     發道資緣法第六 欲得寂滅樂。

    當習沙門法。

    衣食繼身命。

    精粗随衆等。

     四依法 一依糞掃衣(此上品人。

    但舍棄之物納以為衣。

    不受信施。

    此嚴少欲得供身修道也。

    中品人不堪聽依僧次受同利物。

    下品人聽受别施及貴賈割壞衣)二依乞食(此上品人除慢降身伏貪乞食。

    不受請供。

    不擇貧富。

    趣得支身濟命修道。

    中品人聽受僧次及送供。

    下品人聽受僧常住食及别請供養也)三依樹下坐(此上品人不受房舍卧具位衣。

    冢間樹下僅得陰蔽漏形修道。

    中品人居小房石室。

    起不礙頭痤趣容膝。

    下品人聽受大房及私房也)四依腐爛藥(此上品人有病時為除報障服。

    此陳棄藥。

    此大小便計能差衆病而不傷人。

    但取愈患得存身修道。

    中品人依僧次受蘇油蜜。

    下品人受施也)比丘依托此四法得資身活命。

    甯處修道。

    衣為外資。

    食為内資。

    卧具能遮外患。

    湯藥能除内患。

    外托衣及處。

    内假食與藥。

    藉此四緣方得修道。

    能生無漏故名四聖種也。

    比丘當準己力 依上中下品而行之不可越分。

    而修若上人行下法則退。

    若中人行上法則過。

    若下人行中法則不及 三衣六物 一安陀會(五條袈裟。

    一長一短一重。

    是授中衣。

    大小便洗缽掃地作事時著五條)二郁多羅僧(七條袈裟。

    二長一短二重。

    割截成。

    是入衆衣。

    大小食時行道法事衆集時著七條。

    安鈎細量法如下說之)三僧伽梨(是入王宮聚落衣。

    降天魔伏外道化惡人時著大衣。

    或肅恣不肖也。

    乞食應供入大會時著大衣。

    生物敬信九條十一條十三條為下品衣。

    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為中品。

    二十一二十三條二十五條為上品。

    三長一短三重。

    若故帛随意多重。

    豎三肘橫五肘。

    割截成。

    周匝緣帖。

    四角安鈎紐三種色)四缽多羅(應量器。

    若泥若鐵升半以上三升以還。

    薰色)五尼師檀(坐具。

    廣三尺以上四尺以還。

    長三尺以上五尺以還周匝緣。

    染壞色)六針筒(鐵銅錫竹柏木等。

    作常随身修理威儀)尼受五衣者。

    三衣及覆肩僧祇支 有十種衣。

    應染作袈裟色(一施衣。

    二卻具衣。

    三欽波幾羅。

    四菖麻衣。

    五又麻衣。

    六舍[少/兔]衣。

    七麻衣。

    八翅夷羅衣。

    九杓遮羅衣十差羅波尼衣也)有十種糞掃衣(一牛嚼衣。

    二鼠齧衣。

    三燒衣。

    四月水衣。

    五初産衣。

    六神廟衣。

    七冢間衣。

    八願衣。

    九立王衣。

    十往還衣。

    此名十衣) 三種賤 法萬賤(割壞衣财)二衣賤(故弊财帛)三色賤(青黑木蘭新染壞色名不均色也)二種淨 一說淨(堪任作衣者。

    廣八寸長尺六。

    皆合說淨)二點淨(手巾抹非衣者。

    悉作三點壞純色也)二種淨施 一真實淨施(所得衣财對手舍與五衆出家人。

    付彼償視借取用也)二展轉淨施(作法舍不須問随意用)不得畜八不淨(一畜底店。

    二田宅。

    三人民。

    四奴婢五畜生。

    六珍寶。

    七貯聚生谷。

    八生熟食具。

    除衆僧得畜也)離五邪命自活 一仰口食(仰觀星宿陰揚曆運。

    預世名利)二下口食(耕田種作墾土拔木。

    以為生業)三尖口食(工師咒說扇慱雨頭賣。

    唇舌贊求财利)四方口食(坐守一處。

    以招财利。

    用此活命名為方口)五羅口食(治生方慱傍逮财利不正營生。

    斯名邪命)四種藥(一時藥。

    二非時藥。

    三七日藥。

    四盡形藥)三種時食 一蒲阇尼食。

    二佉阇尼食(根莖[起-巳+斥]味)三奢耶尼食(乳酪含消)五種正食 一飯。

    二麨。

    三幹飯。

    四魚。

    五害(若中前啖此等者中時不得更食。

    若必欲食應作餘食法。

    尼無爾法也)三種不淨肉不應食 一見殺。

    二聞殺。

    三疑為己作 五辛 一蘇。

    二蔥。

    三韭。

    四薤。

    五興渠(燒香請佛猶恐無滅。

    況複臭穢能勳而非障道耶。

    若生若熟若雜和皆不得散。

    若食護戒神去)飯酒有十失 一無顔色。

    二體無力。

    三眼闇。

    四喜現嗔想。

    五失财物。

    六生病事。

    七益鬥诤。

    八惡名流布。

    九智慧轉少。

    十死堕惡道 煩惱性利終日伏之猶尚難制。

    況複加之以酒資助。

    煩惱發動必然也。

    先多貪得酒欲心必發也。

    先多嗔得酒忿心必發。

    先多癡者得酒必惛速颠倒驕恣放散。

    無明睡眠轉重。

    凡飲食者若能資道服之。

    若增煩惱省之也 食粥有五種利益 一除饑。

    二解渴。

    三消食。

    四大小便通利。

    五除風(粥者初出瓫中草盡不成字得啖。

    若成字是麋若啖犯正食)護八遮 一自恣足。

    二少欲足。

    三穢污足。

    四雜足。

    五谄曲足。

    六不便足。

    七停住足。

    八自己足 八種漿 一利漿。

    二閻浮草漿。

    三酸棗漿。

    四甘遮漿。

    五微草漿。

    六舍樓伽漿。

    七伽樓漿。

    八蒲桃漿。

    非時得飲 五種藥 一蘇。

    二油。

    三生蘇。

    四蜜。

    五石蜜。

    作法得七日服 五種脂 一熊脂。

    二魚脂。

    三驢脂。

    四豬脂。

    五竭摩魚脂(作法如油得七日服)四種淨地 一僧伽藍時處分作淨地。

    二為僧作寺未施僧。

    三若半籬障若都無垣牆。

    四白二羯磨結作淨地 二種淨 一僧結淨(大僧不得在淨地宿)二檀越淨(截割由檀越。

    衆僧不得随意回淨)五種淨法 一火淨。

    二刀淨。

    三創淨。

    四鳥啄破淨。

    五不中種淨(此中刀淨創淨鳥啄應去子食。

    火淨不中種淨得盡食)又五種淨 一皮剝淨。

    二[利-禾+皮]皮淨。

    三腐淨。

    四破淨。

    五淤燥淨(若不火淨得啖也)五生種 一根生種。

    二[木*疌]生種。

    三節生種。

    四覆羅種。

    五子子種(若不火淨不得傷皮咳)五種受食法 一手與手受。

    二手與物受。

    三物與手受。

    四物與物受。

    五遙與得堕手中受 夫受食者割貪求之心。

    應仰手令他施手中。

    若自捉器令他授器中。

    不應橫手捶取及以箸拌皆不成受。

    若不落手中遺落器外者悉不得啖。

    若意欲受彼而錯受此。

    佛言不成受。

    應更受。

    若作總雜意得成受。

    若人觸食若動食器則失受也。

    應離更受不得便自手觸之。

    凡夫受之食辄自手觸犯惡觸。

    犯惡觸突吉羅罪。

    夫食甚繁穢應生厭離。

    然人喜嗜味貪多競攬。

    向已脫不成受犯不與取。

    于食不節後緻過。

    初乞食時應誦此偈 令諸乞者悉得飽滿。

    其施食者得無量福。

    我若得食為療毒身。

    修集善法利益施主 若得食在手當先回以供養應說此偈 以一食施一切。

    供養諸佛及衆賢聖。

    然後乃食。

    若欲啖食應作厭離。

    食想遍觀此食。

    皆是不淨。

    飯如白蟲。

    羹如下汁。

    餅似人皮。

    酪似膿腦。

    随取相似破貪美。

    心既不著味。

    即于食生厭。

    但如服藥而已矣 食竟收缽應說此偈 飯食已訖。

    當願衆生。

    德行充盈。

    成十種力。

     信施檀越法第七 四恩 一父母恩(能生己身得有今日)二師僧恩(生我法身以法施我)三國王恩(施我課役。

    水土草木常以施我)四檀趣恩(供給衣食濟我身命)出家行道常報四恩 四輩檀越 一天輩(天廚甘露獻出家人)二龍輩(牛鹿獻乳。

    猿猴奉蜜。

    鳥施莫等)三鬼神輩(山神施藥海神施珍)四人輩(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四性施主供給所須)此等來施如法得受 四事供養 一飲食。

    二衣服。

    三卧具。

    四醫藥 八種布施法 一比丘僧得施(唯屬比丘現前數人分)二比丘尼僧得施(唯屬尼衆現前數人分)三二部僧得施(莫問人多少分。

    物作二分。

    半屬尼。

    半屬比丘僧)四者四方僧施得(來者皆得。

    應作羯磨分亦不得。

    供尼同作羯磨亦不得羯磨。

    錢寶若施招提僧不須作法)五界内僧得施(屬住處僧入界皆得。

    但取舍物時為定。

    若施常住來者共用不得将去)六同羯磨僧得施(共一處作法事者得此物)七稱名字僧施(若漫言施上坐施法師。

    咒願看病人等此不簡親疏亦得僧福)八一人僧得施(從上坐行之。

    随取者與之)随檀越施衣。

    此八法分。

    若無伴分别上坐應問。

    八種施中為作何施。

    若不依此八法則不得施僧之福。

    若不依此八法而受則輕損信施違犯處多。

    應差五德者分之。

    好惡相參命不見者擲籌。

    餘人不得亂言利養難消貧富不在。

    此莫生嫌恨改人志行也 若得衣政可割分。

    不勞賣取錢。

    至不獲已得錢者慎莫手受。

    應語言。

    我不應受此不淨财。

    若我須衣合時得清淨衣。

    當受便令淨人知之。

    語主檀主知是看是此人還與比丘者。

    當以彼人物故使淨人賞。

    後得淨衣索用知之。

    應如法求。

    如法與。

    應如法施。

    如法受。

    如法住。

     出家人應離三十八風 一利(若得利養心便生喜。

    貪利不恥吹破道心)二衰(若失利養心便憂惱。

    怨對恨情衰滅道心)三毀(若被折辱心便退沒。

    呵毀不受。

    道心敗衰)四譽(若得贊歎心生高譽。

    窺求名聞。

    道心動亂也)五稱(若他戴仰心。

    便我大。

    輕人重己。

    道心傾墜)六叽(若失恭敬心便不掩。

    恕己嫌人。

    道心改變)七苦(若違情生惱心便不忍。

    結恨纏翳。

    消滅善心)八樂(若順情生過心便玩著。

    迷惑失性。

    道心淨散)白衣家有九法。

    未作檀越不應作。

    若至其家不應坐。

    何等九 一見比丘不喜起立。

    二不喜作禮。

    三不喜請比丘坐。

    四不喜比丘坐。

    五設有所說而不受。

    六若有衣服飲食所須之具。

    輕慢比丘而不與。

    七若多有而少與。

    八若有精細而與粗惡。

    九或不恭敬心與。

    觀相檀越于此九法中但有一事。

    不須數往其家 白衣家有九法 未作檀越應令作。

    若至其家應坐。

    何等九 一見比丘喜起立。

    二喜作禮。

    三喜請比丘坐。

    四喜比丘坐。

    五設有所說而信受。

    六若有衣服飲食所須之具敬重故而與。

    七若有少而與多。

    八若有粗惡與精細。

    九恭敬心與 觀望白衣家内外信心。

    備此九法者應請取作檀越。

    比丘無惱。

    檀越得福。

    道俗相假善法曰生 檀越有五事。

    不應與作覆缽羯磨 一不孝順父。

    二不孝順母。

    三不敬沙門。

    四不敬婆羅門。

    五不恭事比丘。

    此是惡人先無信心不受法罰。

    于法無益故不為也 白衣有十法。

    衆僧應與作覆缽 一罵謗比丘。

    二為比丘作損減。

    三為比丘作無利益。

    四方便合無住處。

    五鬥亂比丘。

    六于比丘前說佛惡。

    七說法惡。

    八說僧惡。

    九以無根不淨法謗比丘。

    十若犯。

    比丘尼 此十事中随犯一事合為作覆缽羯磨。

    一切僧尼不得至其家。

    此人本有信心。

    今忽為惡。

    宜加以折伏令其改過。

    故作此法 比丘有十事。

    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一喜罵謗白衣。

    二方便為白衣作損減。

    三方便為作無利益。

    四為作無住處。

    五鬥亂白衣。

    六在白衣前毀佛。

    七在白衣前毀法。

    八在白衣前毀僧。

    九罵白衣作下業。

    十調诳白衣 比丘若犯一事應作羯磨治罰不聽。

    複至白衣家仰令使辭謝乞 歡喜有八法者應作僧使往白衣舍 一能聽。

    二能說。

    三自解。

    四能令他解。

    五能受語。

    六能憶持。

    七無謬失。

    八别好惡語義 比丘有五事。

    為白衣所不喜見 一喜親白衣。

    二喜嗔白衣。

    三喜強至白衣家。

    四喜與白衣竊語。

    五喜乞求白衣生不欲見 常喜往返白衣家有過失 一不囑比丘便入村。

    二在有欲意家女中坐。

    三獨坐。

    四在屏覆處。

    五無有知男女與女人過五六語。

    六者數見女人。

    七既相附近。

    八轉親厚。

    九已親厚生欲意。

    十已有欲意或至死若次死苦 比丘有五事生人疑 一數往淫女家。

    二數往婦人家。

    三數往大童女家。

    四數往黃門家。

    五數往比丘尼寺 比丘入王宮至婇女間有十過失 一夫人禮拜比丘。

    比丘先笑王夫人亦笑。

    王疑比丘與夫人有私。

    二夫人有身令王生疑。

    三太子欲反。

    王疑比丘。

    四内有密語以聞。

    于外王疑比丘。

    五宮内失寶。

    王疑比丘。

    六王以賤人在高位。

    外不喜者疑比丘。

    七王以高位者在下職。

    外不喜者疑比丘。

    八王非時集四部兵。

    其不喜者疑比丘。

    九集兵中路而還。

    其不喜者疑比丘。

    十王出好象馬。

    端政女人見則心生愛著。

    非比丘法。

    比丘不于有力而親近大官不逸斯過。

     護持法藏第八 三藏教法 一修多羅藏(此雲本說。

    是一切經教)二毗尼藏(此雲能威。

    是一切戒律)三阿毗昙藏(此雲無比法。

    是一切論文) 三學行法 一增戒學(善修戒也)二增定學(修心正念勤習禅定)三增慧學(求解思義修道觀法) 三種持 一持經(依經而行)二持律(依律而行)三持摩夷(依論而行) 三種知法人 一知法(善解經義)二知律(善識律相)三知摩夷(善知論文) 三種如法 一是法(所為合經)二是毗尼(事必如律)三是佛所教(合受教事也) 四種廣說 一者有人言。

    我從佛邊聞如是法。

    二者有人言。

    我從衆僧聞如是法。

    三者有人言。

    我從衆多知法人邊聞如是法。

    四者有人言。

    我從一知法人邊聞如是法 佛言。

    若聞其所說不應便生嫌疑亦不應呵。

    當審定文句勘驗三藏。

    若與經相應律相應毗昙相應。

    當善受持亦教他人。

    若義不入前三法相應者即應舍之。

    此以三藏教驗其所說。

    若欲驗三藏知邪正者。

    當以理法印之 以三法印驗小乘教 一者一切法無常。

    二者一切法苦。

    三者一切法無我。

    若經律論明此三句義者。

    是佛正法 次以四法印驗通教大乘 一一切法無常。

    二一切法苦。

    三一切法無我。

    四涅槃法寂滅。

    初二句世谛。

    中一句真谛。

    後一句金剛以後常果也。

    若經律論明此四句義者。

    是佛正法也 次以五法印驗通宗大乘 一一切無常。

    二一切法苦。

    三一切法空。

    四一切法無我。

    五一切法寂滅。

    初二句有為緣集法界不同敗壞也。

    中二句無為緣集法界常住。

    後一句自體緣集法界本來常爾不增不減非常非無常也。

    若經律論明此五句義者。

    是佛大乘真宗正法也。

    又四堪法印 一法體堪。

    二因緣堪。

    三作堪。

    四成辨堪也 持律人有五功德 一戒品悭牢。

    二善勝諸惡。

    三于衆中決斷無畏。

    四若有疑悔能開解。

    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茲毗尼心者。

    實曰靈腑寶藏也。

    儉約内外。

    光潤自他。

    守護六根。

    防慎三業。

    低昂允理。

    進退合儀。

    上下相管。

    大小是錄。

    行立指授。

    坐卧教诏哉。

    自非如來慈被熟能若斯。

    故稱佛為六道尊師四生父母矣。

    豈直言贊而已佥共行之學之。

    彼我丈夫已得當得。

    如火在木攢搖施光。

    似玉處泥濤澄發彩。

    譬金藏土土闇。

    金明闇銷金顯。

    水清玉現。

    屍羅清淨三昧現前。

    光流惠起。

    故經雲。

    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斯言信矣。

    戒淨定淨。

    定淨惠淨。

    惠淨心淨。

    心淨土淨。

     毗尼心一卷一十八紙 毗尼心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