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心一卷

關燈
若與深污心男子身相觸缺戒。

    應更與戒)二不盜(若偷人五錢物已上不得進大戒。

    若取四錢已下缺戒。

    應更與戒)三不殺(若方便斷人命不得進大。

    若故殺畜生蟲蟻蚤虱缺戒。

    應更與戒)四不妄語(若詐聖诳他不得進大戒。

    若泛妄語缺戒。

    應更與戒)五不飲酒(若無重病貪味而飲一渧入唯缺戒。

    應教忏更與戒)六不非時食(若過中破齋缺戒應教忏悔更與戒)比丘比丘尼護持禁戒甯死莫犯。

    如其犯者不如本不出家也。

    自毀壞道法。

    污辱師僧。

    穢亂三寶。

    欺負四恩。

    不消信施益罪多也。

    若無心在道苟欲為惡者。

    乃可舍戒。

    不可倚傍佛法而違犯也。

    若欲舍戒。

    當向大戒比丘[跳-兆+互]跪合掌言。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舍大戒還作白衣。

    願大德憶。

    我是白衣(如是三說)若欲留五戒者當言。

    還作優婆塞。

    若欲留十戒者當言。

    還作沙彌。

    願大德憶。

    我是沙彌也。

    昔從僧受得戒。

    今應汝法還僧。

    僧即證知。

    若布薩羯磨簡棄于外不得。

    仍在衆内共法事也。

    以此而推不容對餘人舍。

    若尼還對比丘尼舍 五逆 一殺父。

    二殺母。

    三殺阿羅漢。

    四破和合僧。

    五惡心出佛身血 十惡業 一殺。

    二盜。

    三淫。

    四妄語。

    五绮語。

    六兩舌。

    七惡口。

    八貪。

    九嗔。

    十邪見。

    前三身業犯。

    中四口業犯。

    後三意業犯 十三難 一犯邊罪(此人曾受大戒犯波羅夷。

    若為僧作滅傧。

    若自罷道後還願受大戒者亦為難傧。

    在衆外故曰邊罪也)二污淨行尼(若是尼污淨行比丘。

    所言淨行者從出家大戒已來不曾犯淫名為淨行人也。

    若白衣時犯此淨行人名為難)三賊心受戒(此人無師盜剃頭被袈沙。

    不受戒而共他布薩。

    若作羯磨。

    偷竊佛法名為賊心受戒。

    若是沙彌六法。

    尼亦得盜聽說戒羯磨。

    作同事亦犯)四破内外道(此人先是外道來入佛法受大戒已不舍戒。

    被袈裟還作外道。

    耶見心重自然失戒。

    後更欲于佛法中受大戒者不複發戒也)五黃門(有五種黃門。

    一生黃門。

    二形殘黃門。

    三姤黃門。

    四變黃門。

    五半月黃門此五種人性多煩惱阙于持戒。

    煩惱障重不發大戒名為難)六殺父(白衣殺時所生父違恩逆理為難)七殺母(白衣時殺母違恩處深不得受大戒)八殺阿羅漢(白衣時殺得道人死時顔色不變)九破和合僧(以五邪之法戒亂群情。

    化誘内凡學人别作布薩羯磨。

    令如法之衆不得和合 斷其會聖之行 知而故作名為難)十惡心出佛身血(此人欲殺佛。

    而佛不可殺。

    但得重逆罪。

    而合末世或有心燒破佛圖精舍形像舍利。

    若見瑞相即是出佛身血亦得逆罪)十一人非(若鬼若神若天若魔變作人刑欲受大戒。

    實是非人名為難)十二畜生(若龍蛇若鹿若狐變作人形。

    不得受大戒)十三二根(此人亦有男根亦有女根。

    于僧尼二衆皆妨無置處)此十三難前五煩惱障重。

    中五業障重。

    後三報障重。

    一形之中不可改易。

    若未受戒不得受。

    若已受戒不得戒。

    不應向禮。

    應滅傧。

    科判三障。

    出摩夷中。

    亦有論文。

    前四及五逆。

    此九業障攝。

    黃門一種煩惱障攝。

    後三報障攝。

    文意不同。

    任情取舍。

     忏僧殘随所犯有四番羯磨 一與覆藏羯磨(随覆來曰多少行忏悔法。

    此治覆罪之過。

    尼有伴無覆藏)二與本日治羯磨(此人行覆藏時重犯。

    更從僧乞摩那捶亦爾還。

    從初日為始行也)三與磨那埵羯磨(若無覆藏直與此治法。

    比丘六夜。

    尼半月)四與出罪羯磨(比丘二十清淨。

    僧中出此罪。

    尼于二部四十人中洗拔得滅也)八事不白失宿 一往餘事不白(行忏中間若有因緣複往餘寺 應白彼寺僧。

    若不白失一夜)二出界不白(若有因緣複須出寺外者應白。

    寺外道上除行僧若不白失宿)三客比丘來不白(若有容僧來者即應白。

    不白失一宿)四寺内。

    除行者不白(僧伽藍大院内有客比丘急走過者不得白不犯。

    若安徐行應逐取向白。

    不白失宿)五病不遣使白(若自有病應倩一比丘白。

    僧知病不得自白。

    衆不者失宿)六二三人同室宿(比丘應獨在小房。

    尼得有于伴也)七在無比丘處住(僧伽藍中應有大戒在在寺宿。

    若獨在無比丘處經夜失一宿。

    若行摩那埵應常在四人僧中宿。

    若此處僧數不滿失一宿也)八若時集非時集不作白(時集者布薩時。

    非時集者餘作羯磨時。

    此衆聚應白。

    若不白失宿。

    若行摩那埵應白。

    若不白失宿也)二奪三十五事 初二奪五事 一不得授人大戒。

    二不得受人依止。

    三不得畜沙彌。

    四不得受僧差教誡比丘尼。

    五設差不應往 第二奪五事 一不得作說戒人。

    二不得僧中問答毗尼。

    三不得僧中作羯摩。

    四僧評斷事不得在數。

    五不得為僧作使命人 第三奪五事 一不應早入聚落。

    二不應逼暮還。

    三應親近比丘。

    不應親近外道。

    四應順從善比丘教。

    五不應作異語 第四奪五事 一不應更犯此罪。

    餘亦不應作。

    二若犯相似若從此生。

    三若複犯重于此。

    四不應嫌羯磨。

    五不應嫌作羯磨人 第五奪五事 一不得受善比丘敷坐具。

    二不得受洗足。

    三不得受洗足物。

    四不得受拭草履巾。

    五不得受他揩摩身 第六奪五事 一不得受善比丘禮拜。

    二合掌。

    三問訊。

    四迎逆五不得受善比丘持衣缽 第七奪五事 一不得舉善比丘罪。

    二不得與他作憶作白言。

    三不得證他事。

    四不得遮他布薩自恣。

    五不得共善比丘鬥诤 此三十五事中。

    初十奪其師德。

    次十奪其随意所行。

    次十事奪其供事。

    後五不聽于知他事應順行此法。

    若違犯一事罪則不滅。

    不得與出罪羯磨 十種自性偷蘭遮罪 一食人肉。

    二畜人皮。

    三剃陰上毛腋下毛。

    四用藥灌大便道。

    五畜人發欽婆羅。

    六裸形行。

    七畜石缽。

    八嗔恚破衣。

    九嗔恚破房。

    十嗔恚破寺塔。

    皆犯偷蘭遮。

    輕者對一人忏悔。

    法如波逸提也。

    罪重于突吉羅故為第五聚也。

    其中亦有重者。

    若生啖人肉及惡心破僧房破佛塔等。

    此則二三人前三說忏耳。

    若初篇第二篇偷蘭者僧作羯磨忏也。

    此義出摩夷中。

    僧祇律雲。

    嗔心破六種犯偷蘭遮。

    破缽三衣破塔破僧房破界。

    有三種人犯尼薩耆 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應在三種人前舍堕。

    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四種妄語 一波羅夷妄語。

    二僧殘妄語。

    三波逸提妄語。

    四阿毗波羅妄語 五種悭 一财物悭。

    二法悭。

    三家悭。

    四住處悭。

    五稱贊悭 五蓋覆心 一悭貪。

    二嗔恚。

    三睡眠。

    四調悔。

    五疑(貪嗔二蓋能覆戒品。

    睡調二蓋覆定品。

    疑之一蓋能覆惠品也)十使煩惱 一身見。

    二邊見。

    三邪見。

    四見取。

    五戒取。

    六疑。

    七貪。

    八嗔恚。

    九慢。

    十無明。

    此十煩惱驅馳行心流轉不住會。

    觀四谛空無我理滅初五見得無相行。

    次斷疑使得須陀洹。

    餘之四使欲界煩惱判為九品。

    斷六品盡得斯陀貪。

    斷下三品盡得阿那含。

    經雲。

    斷三結得須陀洹者。

    一我見。

    二戒取。

    三疑。

    此三重。

    又總五下分結。

    一調戲。

    二憍慢。

    三無明。

    四色染。

    五無色染也。

    此是上二界煩惱。

    阿那含人斷之。

    都盡得阿羅漢果 三塗四趣 一地獄。

    二畜生。

    三餓鬼(是為三塗純惡業感)四阿修羅(雜惡業所感也)六道衆生 一地獄道。

    二畜生道。

    三餓鬼。

    四阿修羅道。

    五人道。

    六天道 三界皆苦 一欲界(從地獄以上訖六天)二色界(從初禅梵天訖。

    四禅十八天也)三無色界(四空天訖非非想)。

     行道修善法第五 菩薩常作六念 一念佛(十力無所畏願禮事供養)二念法(寂滅滅諸相願讀誦思義)三念僧(良田無所著願親近敬奉)四念戒(防非禁戒惡願護持不犯)五念施(能舍除悭吝願雜看濟他)六念天(淨非世法。

    無上佛果。

    安穩住處。

    第一義天。

    我今願求。

    必得上果)出律增三中也 沙門六念 一念知月日(知今月大小。

    念若于日過無常迅速布薩時到)二念知夏數(我是某年某月某日。

    某時受大戒。

    今已若幹夏老去無業。

    若入衆知上下坐也)三念回請(我若先受前請。

    今欲更受後請。

    當回前請食施比丘某甲。

    彼某甲于我不計。

    我得自恣食。

    彼某甲于我不計者。

    彼前請施主也)四念受持三衣有長财當說淨。

    五念不别衆食(四人已上皆受别衆。

    當食時界内有比丘)六念有病當急治。

    無病依衆行道 病人有五法 一不食不應食者。

    二喜服藥。

    三如實語瞻病者。

    四應行便行。

    應住便住。

    五身有苦痛能忍。

    身少有能作便作 又第五句能淨坐思惟 第一念悔先罪病。

    是苦報由惡所招念。

    複不忏定堕惡道。

    前身積罪餘報未盡。

    今生以來自少及長。

    為惡曰多作善時少。

    五篇諸戒一一思量。

    各曾違犯。

    今當忏悔。

    若發此心神生淨處。

    第二當觀無常身。

    如壞器假合所成。

    速朽易壞不可久保。

    命尚不存财何足惜。

    于諸衣物莫以經懷。

    應舍不須囑授。

    死後任僧不煩留吝也。

    第三當念佛三昧善調氣息定心守境。

    正向西方觀清淨佛土如在目前。

    念念之中如注流水。

    直到彼岸也 又病人應以三法自量宜 一者重病。

    若得随意飲食。

    随病監藥随意好。

    看病人于此三事若得若不得。

    此病會死不能使。

    病得差無常報盡不可救也。

    爾時病人應作死計。

    莫食非法及破齋也。

    二者輕病。

    若得随意飲食。

    随病湯藥随意。

    看病人若不得病亦不死。

    但小将息病自得差。

    爾時病人不得因病便欲飲啖破齋服酒也。

    三者中病若得随意飲食。

    病則得差。

    若不得病必死。

    爾時病人應自思量。

    随病所宜而啖之也。

    若不能自節限者。

    看病人應裁割也。

    針炙服藥裁量亦如是。

    求看病人供給進否亦如是。

    然病人多惱嗔應自調伏也。

    他好心看我已自難消。

    何況複加惡言觸惱于彼。

    彼看我無利。

    或能心退不複看我。

    我便死也。

    是故應慚愧于他将護其意勸贊之 看病人有五得 一者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可食能與。

    二者不壞賤病人小便唾吐。

    三者有慈心不為衣食。

    四者能經理湯藥。

    乃至差若至死。

    五者能為病人說法。

    合病者歡喜己身。

    于善法增長 佛言。

    汝強健時不看他病。

    汝今得患。

    誰當看汝。

    告諸比丘。

    出家不看病。

    為無利益。

    若能供養病人勝供養佛。

    見苦無常慈悲心重。

    即是第一修道獲無量功德 嚼□楊枝有五事利益 一口氣不臭。

    二别味。

    三熱陰消。

    四引食。

    五眼明 掃地有五法德大功德 一不逆風順風。

    二不應背尊長。

    三滅迹。

    四除糞五還複箕帚置本處 經行有五種利益 一堪遠行。

    二能思惟。

    三少病。

    四消食。

    五德定分住 散亂心眼有五種過失 一見惡夢。

    二諸天不祐護。

    三心不恩法。

    四不系意在明。

    五失不淨 有四種非法眠 一阿修羅眠仰卧。

    二覆地眠。

    三餓鬼眠。

    四左脅眠 有四種如法眠 一師子王眠。

    右脅著地兩腳相累。

    二合口舌跓上龂。

    三右手技頭左手順身上。

    四不舍念惠思惟明相 向火有五過失 一令人無顔色。

    二令人無力。

    三令人眼闇。

    四令人鬧集。

    五多說俗事 不忍辱人有五過失 一兇惡不忍。

    二後生悔恨。

    三多人不愛。

    四惡聲流布。

    五死堕惡道。

    應當忍辱 修身四威儀 一行威儀(攝身威儀向前直進)二住威儀(平立叙手随便正看)三坐威儀(跏趺怗膝直身低目)四卧威儀(右脅著地累腳屈身系相在明念當早起)修口四威儀 一當作法語實語。

    二當作正語直語。

    三常作和合語滅诤語。

    四常作柔軟語悅心樂聞語 修十二頭陀之行。

    頭名少欲。

    陀名知足。

    鬥薮煩惱離于滞著故曰頭陀。

    何等十二 一持糞掃衣(此人不受利養衣物)二持三衣(此人不畜長财物)三持随衣(此人僅得供身不畜盈長物)四常乞食(此人受請不食僧食)五一揣食(事事一斯不再益)六一坐食(壞威儀已不再啖也)七不作餘食法食(朝粥中飯不再正食)八樹下坐(觀樹從諸法因緣生。

    我身亦爾。

    是生滅法)九冢間坐(觀屍不淨白骨無常)十露坐(觀諸法空無所有也)十一随處坐(觀諸法流動無有定性。

    不自在故。

    無我亦是逐靜名阿蘭若處)十二常坐不卧(觀睡眠怠堕。

    死堕惡道。

    若不端身正意行無由成也)此十二者持衣有三。

    食法有四。

    坐處有五也。

    行人于衣食處心無滞著。

    而藉緣發道修進彌勤此苦行也。

    經論異名且存一說 修五門禅(一貪欲多者終不淨觀。

    二嗔恚多者修慈悲觀。

    三愚癡多者修十二因緣觀。

    四著我多者修十八界空觀。

    五思覺多者修出入息觀)修六門禅一數(冷病多數出息。

    熱病多數入息。

    緣心在鼻柱當門。

    安祥徐數從一至十。

    息成就為一念。

    若越亂增減皆不當也)二随(心随息出入窮息根本乃至無心悔門)三止(緣心停住守鼻柱當門。

    勿令馳散)四觀(觌息長短。

    息遍身見氣從毛孔出如珠貫縷)五還(轉緣心數。

    以心觀心。

    心若異緣皆是動亂。

    緣之令還住也)六淨(澄心一境無複動亂。

    得入淨心三昧法相顯見)八種惡覺(一欲覺。

    二悉覺。

    三害覺。

    四不死覺。

    五親裡覺。

    六國土覺。

    七輕慢覺。

    八族性覺。

    多思惟此八事者應作數息法服也)八動觸(輕觸。

    重觸。

    癢觸。

    痛觸。

    澀觸。

    滑觸。

    冷觸。

    熱觸。

    此八觸來應者戒能發定。

    或能發患。

    當對治除之)三種調心法一制(精進過多心則調動。

    宜當緣心莫使馳散)二發(守境既久心轉沉沒。

    宜應驅策方便生心也)三舍(調停得中。

    宜應正念入空三昧)修四念處 一觀身不淨(從頭至足三十六物皆是不淨。

    膿囊臭穢如死蛇死狗也)二觀受是苦(世間暫樂會歸毀壞違逼于心。

    皆是苦受也)三觀心無常(六識念念生滅前心非後心。

    如水流燈炎。

    故知人命無常)四觀法無我(想心取假諸法無實。

    行心造業如幻。

    所作皆是虛妄無有堅實。

    所緣之法皆空)修四正勤(一惡法未生方便令不生。

    二惡法已生方便令除斷。

    三善法未生方便令生。

    四善法已生方便令增長。

    惡從心生還由心滅。

    善從心生還由心長。

    長當勤心觀察此四種法也)修四無量心 一修慈心(念一切衆生欲與其樂。

    思惟作無量衣食等物施與衆生。

    怨親平等皆與上樂。

    是名修慈)二修悲心(念一切衆生欲拔其苦。

    此名修悲心)三修喜心(念一切衆生。

    若修善者我悉贊喜。

    若造惡者勸令斷惡。

    當遏惡揚善)四修舍心(于一切衆生中皆悉平等。

    不見怨親等同空法也)修六妙行 一識不與色親(明看青黃朱紫。

    心不染著服妙行)二耳不著聲(但取言下之法。

    不愛著音聲)三鼻不染香。

    四舌不貪味。

    五身不著細滑等觸。

    六意不思惟惡法 沙門五淨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