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心一卷

關燈
彌尼。

    何況大比丘尼不禮也 何者不應禮。

    十三難人三舉人滅殡人非法語人。

    如是等人不應禮。

    禮者彼此俱得罪耳 次明舍戒 然戒是淨法應清升累表。

    是故僧尼五衆護持佛戒。

    甯死不犯。

    若故犯者不如本不出家也。

    何以故。

    自壞道法。

    污辱師僧。

    穢亂三寶。

    欺負四恩。

    不消信施益罪。

    尤多。

    若人煩惱迫心樂道情薄。

    苟欲為惡不能遮止者。

    佛言。

    是人聽舍戒。

    還家不得倚傍佛法違犯清禁也。

    若欲舍戒者。

    當向一大比丘前互跪合掌。

    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舍大戒。

    還作白衣。

    願大德憶。

    我是白衣。

    如是三說 又受戒之中有作戒有無作戒。

    初對師前作心受戒。

    運動身口造成此法。

    故名作戒。

    得戒已後懷之在心不複營為故名無作戒也。

    此無作戒是出世法。

    作心受之便。

    作心舍之便失善業。

    不爾必能感果。

    無有舍義。

    不同戒法有舍義也。

     五篇戒法(上明受戒。

    今明持戒。

    既受得法理。

    須護持随緣制意煩如不犯。

    犯有輕重。

    階差為五。

    貫例相屬因之為篇)一波羅夷戒(蓋是西音。

    此雲無餘。

    若犯此戒永棄清衆 故曰無餘。

    布薩羯磨二種法事不得在數。

    永無其分故曰無餘也)二僧伽婆屍沙戒(此雲僧殘。

    若犯此戒行則毀缺不應。

    在布薩之數猶于羯磨衆中斥。

    類其分故曰僧殘也)三波逸提戒(此方雲堕。

    若犯此戒堕落地獄 燒煮覆障故曰為堕也)四波羅提提舍尼戒(此方雲向彼悔。

    若犯此戒事合可呵容聽。

    發露對首忏除故雲向彼悔)五式叉迦羅尼戒(此方雲應當學。

    威儀練行戒勤習方成。

    故曰應當學)此五篇之中護三種行。

    初一篇護根本行。

    第二篇護衆法行。

    下三篇護威儀行。

    又此五篇防三種障。

    初兩篇防障道罪。

    初篇正障道。

    僧殘正障衆也。

    波逸提一篇防牽報罪。

    沉淪三有出離無由也。

    後兩篇防叽過罪。

    生人不善化益無于也。

    提舍尼勸犯已而悔。

    下應當學勸專精失犯義通諸篇。

    顯法門耳。

    又對防五品之罪故立五篇。

    佛言。

    有罪心念忏悔。

    此則第五篇所防也。

    有罪從他忏悔。

    此則第四篇所防也。

    有罪小重亦從他忏悔。

    此則第三篇所防也。

    有重罪從僧忏悔。

    此則第二篇所防也。

    有大重罪不可忏悔。

    此則初篇所防也。

    初篇防死罪第二篇防次死罪。

    第三篇防合得鞭罪。

    第四篇防合得杖罪。

    第五篇防啧失罪。

    此五篇戒并是身口止善為體。

    支離五品故名五支。

    諸戒初篇名根本業清淨戒。

    第二名前後眷屬餘清淨戒。

    第三篇名非諸惡覺覺清淨戒。

    第四篇護持正念念清淨戒。

    第五篇名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戒。

     沙彌十戒(沙彌者梵語。

    此雲息慈。

    息惡行慈故曰沙彌。

    息于十惡故受十戒耳。

    慈念衆生故有不殺等也。

    此之十戒乃是衆戒之根本。

    先護持之)一不殺(若故殺人不得受人戒。

    若殺畜生等至心忏悔得滅)二不盜(若偷若劫若強奪。

    若燒若損壞他物。

    但直五錢已上不得受大戒也。

    若減五錢若非人畜生物忏悔得滅)三不淫(若人男女。

    若非人男女。

    若畜生男女。

    若侵身分不得受大戒也。

    若摩觸等至心忏悔得滅也)四不妄語(若詐稱得聖不得受大戒也。

    若以重事謗清淨人及诳惑欺妄。

    其罪難忏餘小妄語聽忏已進大戒)五不飲酒(酒性能發大煩惱。

    改人心性亂人道心。

    多開衆過之門。

    若酒入腹護戒心。

    賒自制不能得故。

    宜深防不服狂藥也)六不著花鬘香油塗身(莊飾華豔愛玩。

    其身内懷深著情或亂道)七不歌舞唱伎及往觀聽(習近嬉戲放縱。

    身口外恣蕩逸。

    道心浮散)八不上高廣床上坐也(慠慢自處無謙下心。

    情存欺物去道遠矣)九不非時食(濟命養道宜須應法。

    貪味不節緻患妨道)十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供身之具儉素為佳。

    珍貴玩服多生人貪奪。

    故教不捉也)此十或之中。

    前四性重後六遮重。

    性重者内自起惡。

    遮重者外能生惡。

    又前四戒是業清淨戒中四戒。

    是行清淨戒。

    後二戒是緣清淨戒。

    所以者何。

    殺盜二戒不自作不教他作。

    則身口俱淨。

    不淫一戒純身業淨。

    不妄語一戒則純口業淨。

    不殺離嗔心。

    不盜離外貪。

    不淫離内貪。

    不妄語離癡邪見愚或之心。

    拔三毒根則意業淨也。

    淨戒根本出自身口意業。

    故雲前四戒是業清淨戒耳。

    依業欲起行。

    興先須護過。

    令諸惡不起故不飲酒也。

    惡既不起。

    次應修飾威儀。

    而威儀精潔離于世染故。

    次不著花鬘香油塗身也。

    威儀既舉。

    次應運動身口頌美法音窺求善友咨受未聞。

    而反歎唾非法鼓動群情專習伎術聽采妖異棄正逐耶持乖道式故。

    次不歌舞唱伎及故往觀聽也。

    既聽習方次直宜安心。

    于法端勤系念。

    折伏我慢。

    忍受榮辱。

    離寬奢恣故。

    次不高廣床上坐也。

    故雲中四戒是行清淨戒耳。

    然道非孤起行托緣興。

    飲食濟命。

    衣服護形。

    内外資發方得行道故。

    次不非時食不服寶飾。

    以離貪著資緣之過也。

    故雲後二戒是緣清淨戒。

     持戒得十利 一者攝取于僧(若下坐持戒則為如法之衆。

    捶在數中)二者令僧歡喜(若中坐持戒有所施為悅可衆心也)三者令僧安樂(若上坐持戒則光飾衆儀。

    又能蔭益徒衆)四者未信者令信(戒德内備外則發人信敬堪為師範。

    憑之以濟世。

    是以未出家者信樂出家。

    從其受戒也)五者已信令增廣(既度弟子複能教授教誡。

    令其護持增進心行)六者難調順者令調順(徒衆之中若有惡性粗散違教犯禁不順威儀者。

    複能如法治罰摧伏令改也)七者慚愧者得安隐(徒衆之中若有道心失意犯罪。

    常懷愧懼改往修來。

    求乞洗過複能救拔作歸依處)八者斷現在有漏(已生惡。

    既除身。

    心清淨。

    現應布薩行無缺漏)九者斷未來有漏(未生惡永不令起也)十者令正法得久住(持戒之人自行清淨。

    複能令他持戒。

    網維理要匡衆益時。

    化化相乘墜而更舉)此十利之中。

    前三依衆求解脫。

    中六行成自他兼益。

    後一則能興隆三寶。

    唯持戒之人得此十句利也。

    又有一釋。

    此十利之中。

    三段之義。

    前三句明于衆法中得利也。

    中六句明于行法中得利也。

    後一句明于教法中得利也。

    初衆法有三者。

    第一明外凡假名僧。

    為律教所攝得在僧例。

    故曰一者攝取于僧也。

    第二明内凡和合僧。

    同心奉律和順為本 故曰二者令僧歡喜也。

    第三明聖位真實僧。

    依律而行不相違惱。

    故曰三者令僧安樂也。

    今明外凡比丘。

    若能持戒見聞清淨得入此三種僧中。

    同其布薩羯磨獲此衆法利也。

    次明行法有六句者。

    初二句明下成熟。

    謂信行法行僧内凡學人利也。

    次二句明中成熟。

    謂見道修道聖僧學人利也。

    後二句明上成熟。

    謂盡智無生智無學聖果功德利。

    第十一句教法之利。

    明他成熟。

    說法化人興益于世。

    紹隆真軌永使不絕。

    故曰十者合正法得久住也。

    原如來制戒之意。

    本非直心惡。

    而已乃欲遠開涅槃之正路。

    為令比丘如法修行。

    克獲道證同佛所得無上常住永寂休息法也。

    故雲為諸比丘集十句義諸佛之戒法矣。

     師徒法第二 和上應具十德。

    一持戒。

    二多聞阿毗昙。

    三多聞毗尼。

    四學戒。

    五學定。

    六學惠。

    七自出罪使人出罪。

    八能自看病。

    九弟子有梵行難能自送使人送脫難。

    十滿十[萉-巴+(日/(句-口+匕))](出僧祇律)依止阿阇梨應具十德 一具持二百五十戒。

    二多聞。

    三能教授弟子阿毗昙。

    四能教授弟子毗尼。

    五能教弟子舍惡見住善見。

    六知波羅提木叉戒。

    七知說波羅提木叉戒。

    八知作布薩。

    九知布薩羯磨。

    十年滿十[萉-巴+(日/(句-口+匕))](和上十德亦同出四分律僧十中)阿阇梨應具五德 一知增上威儀(是淨身口戒。

    亦名律儀戒)二知增上淨行(是淨心戒。

    亦名定共戒)三知增上波羅提木叉戒(是淨惠戒。

    亦名道共戒修出世行倍過世法故雲增上也)四知白羯磨(此句善知衆法。

    文辭成就。

    言章辨利)五滿五夏(五年學戒自行已立。

    堪為人作羯磨威儀受戒師)尊師應具五德 一善知有難法。

    二善知無難法。

    三善知作白法。

    四善知作羯磨法。

    五有戒行清淨(備此五德。

    能舉衆。

    法表證義成)師攝弟子應具五法 一若弟子有病應自瞻視若使人看。

    二若弟子不樂住處應置安身處。

    三若弟子有疑事能如法開解其意。

    四若弟子有惡見生能教舍惡見住善見。

    五有德臘合弟子敬重(此所依蔭同法師也)弟子依師應具五法 一愛念(若衣若食盡心奉養)二恭敬(身力承事不敢違慢)三慚(荷戴師恩法重難報)四愧(畏難尊嚴不敢作過)五樂近住(咨受教誡日親其美)有五種阿阇梨 一出家阿阇梨(初脫白十戒師)二羯磨阿阇梨(受大戒師)三教受阿阇梨(教威儀師)四受經阿阇梨(受學法律)五依止阿阇梨(須和上處從請教誡)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一不能勤修威儀戒。

    二不能增淨行。

    三不能增波羅提木叉戒。

    四若有惡見不能舍而住善見。

    五不滿五夏(出四有分律)五法失依止 一死(師亡)二去(師宿行。

    若弟子。

    決意出界外)三休道(若師舍戒)四不與依止(師舍教誡)五還在和上目下住(若和上攝受者。

    阿阇利則不應複令請教誡)弟子應以二事将護于師 一以衣食供養。

    二以法将護(師聞弟子明。

    當方便軟語谏喻開解。

    勸學戒定惠也)師應以二事攝弟子 一以衣食。

    二以法攝(日夜。

    教诏出家禮節)有威儀不應禮有十 一大便。

    二小便。

    三路身。

    四剃發。

    五說法。

    六嚼楊枝。

    七洗口。

    八食時。

    九飲食。

    十食果 複有十時不應禮 一在塔像前不得禮。

    二作事。

    三塗油。

    四讀誦。

    五不著衣。

    六經行上下閣。

    七授經。

    八共诤。

    九洗缽。

    十著眼藥(出僧祇律)一日三時請教戒 一請旦。

    二日中。

    三向暮(三時問訊于師亦如是。

    三時忏悔亦如是。

    師應三時教誡亦如是。

    不者得罪。

    出僧祇律)有五種教誡弟子 一呵啧(弟子片有失合苦言切勤)二折伏(觸惱于師加以訓治)三罰黜(違犯僧制。

    輕則罰。

    重則出家也)四贊歎(行順佛教理合嗟美)五歡喜(行合師教應懷悅豫)又有五種教誡弟子法 一有犯行者制。

    二無犯行者聽。

    三若制若聽法有缺減者如法舉之。

    四數數違犯者折伏與念。

    五真實功德者稱贊歡喜 有三品呵啧 一微過微犯軟語呵啧。

    二中過中犯中語呵啧。

    三上過上犯上語呵啧 佛言。

    欲多弟子務當義誨呵啧。

    弟子自護煩惱 呵啧弟子先具三法 一現在前。

    二出過。

    三語言我今啧汝 有五句呵啧法 一汝所為非(行違于理)二非威儀(進止失度)三非沙門(乖修聖道)四非淨行(污賢善心)五非随順行(非慎教弟子也)此五所不應為 有五品呵啧弟子法 一汝去(罪合出寺)二汝莫入我房(罪合出房)三汝莫為我作使(不受供給)四汝莫至我所(不受請教誡也)五不與汝語(不教經法)弟子有五事合呵啧 一無慚(作罪不著于人)二無愧(不畏罪求改悔)三不受教(不順約敕)四作非威儀(數作叽嫌之事)五不恭敬師僧(形數唐突嗔目怒應心懷輕慢。

    都無畏忌故呵啧也)呵啧弟子五事失法一盡形壽呵啧。

    二竟安居呵啧。

    三呵啧病者不看視。

    四不現前呵啧。

    五不出過呵啧。

    不應爾 弟子被呵啧應行五事 一應舍作事。

    二應舍已請教誡。

    三應日作三昧求忏悔。

    四不應于餘人邊住。

    五不應不忏悔而去 有四種師 一無法無衣食(聽不須問而去)二無法有衣食(須問而去)三有法無衣食(雖苦而住)四有法有衣食(是為樂住)前二種師無法應忏悔已而去。

    後二種師有法盡形壽不得離(出僧祇律)師有五種失法弟子應忏悔而去 一者應語和上言我如法和上不知。

    二者我不如法亦不知。

    三者我犯戒舍不教呵啧。

    四者若犯亦不知。

    五者若犯而忏悔亦不知(既無出家訓成之益。

    是以請乞在外咨觀修學)弟子欲出行師應以三法斟量 一所為事好。

    二所去處好。

    三同伴好聽去。

    若一事不好應止之 僧有五事法不應将作伴行 一喜太在前行。

    二喜太在後行。

    三喜抄斷人語次。

    四不别善惡語善語不贊稱美惡言。

    五者如法得利不以時為彼受返。

    此五句應将作伴 有五法不應與作親厚 一若喜鬥诤。

    二若多作業。

    三若與衆坐勝比丘共诤。

    四若喜遊行不止。

    五心不欲為人說法言示人善惡 有七法應與作親厚 一難與能與(不惜财寶)二難作能作(不惜身力)三難忍能忍(不惜心意又不相勤恨)四密事相語(吐情告實無隐無諱)五互相覆藏(疊相護惜不相揚過)六逢苦不舍(病患相料理急難相救解)七貧賤不輕(不逐勢棄衰見利忌義也)有十德應差教誡比丘尼 一戒律具足(善修威儀)。

    二多聞(善修解經論也)。

    三誦二部戒利(偏熟律文)。

    四決斷無疑(深達旨趣)。

    五善能說法(言辭辨了)。

    六大姓出家(風理可觀)。

    七顔貌端正(舉動方富)。

    八堪任為尼說法(善識機宜)。

    九不犯重禁(内無染心)。

    十滿二十[萉-巴+(日/(句-口+匕))](年高德重)。

    尼修八敬法 一者應禮大比丘(身業恭敬)二者不得罵謗比丘(口業無過)三者不舉比丘罪為作憶念(意業不欺慢也)四者二歲學戒已大僧中受具足戒(受戒之法成由大僧)五者若犯僧殘應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出罪(本應堅持既犯此戒。

    罪由僧滅法罪之法出在大僧)六者半月半月大僧中請教授(出家人法學戒為先。

    請為師訓開示行則)七者不得無大僧處夏安居(修道多難事須依護咨參決疑。

    采訪有地。

    極遠去大僧一由旬。

    四十裡即日得往返。

    若依沙彌塞律。

    極遠聽受七日往返成安居也)八者安居竟大僧中說三事自恣(人多迷已。

    而傍矚者明懼脫違失不自覺知。

    垂大慈示之不及)此八敬者前三明緻敬之儀。

    中二明所尊之法。

    後三明請誨之方。

    初則敬人為師。

    次則依人取法。

    後則如說而行。

     衆僧法第三 入衆有五法(夫行不獨善。

    依衆而立。

    故宜審知衆法而敬順之。

    又自行既成堪能稱衆。

    故須善達宰禦匡究之儀也)一應以慈心(當先生心愛樂衆法。

    然後入衆不容苟且。

    違惱合衆不善)二應自卑下如拭塵巾(謙敬慎過不輕慢衆)三應善知坐起。

    若見上坐不應安坐。

    若見下坐不應起立(人應衆故)四彼至僧中不為雜說論世俗事。

    若自說法若請人說法(衆依法故)五若見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

    應作默然(不狂發起鬥诤事故)五種非法默然 一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