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論要釋

關燈
同。

    或執離心無别心所。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

    令于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造斯論。

     言所緣者複有二種。

    初明造論。

    後顯傳譯。

    佛薄伽梵悲導有情法門雖多。

    其要有四因緣。

    唯識無相真如随對根宜諸經各說。

    餘三理門已有廣論。

    唯識深旨未有辨明。

    佛涅槃後九百年中。

    無著菩薩事大慈尊請說瑜伽中邊等論。

    自造顯揚對法等論顯唯識理。

    猶未圓明。

    故我世親明增菩薩遂造二論開闡一乘。

    初一部名唯識二十頌。

    顯唯識理度破外計略申自宗。

    後一部名唯識三十。

    以三十頌顯唯識理略破外計廣申自宗。

    未及造釋上生知足。

    後護法等十大論師妙極内宗善窮外論。

    知見彌廣利樂弘多。

    時美其德遂稱菩薩。

    各造一釋宣暢頌文。

    雖其真宗并行于世。

    道蘊西域未布東華。

    我唐貞觀有大三藏遍覺大師。

    厥名玄奘。

    幼小出家志高世表。

    師無遠近業該内外。

    中夏法理既遍研精。

    他方教迹願就尋究。

    遂拂衣東夏杖錫西天。

    周遊道邦博訪經诘。

    窮先賢之謬見通古德之未聞。

    名立義成來歸本土。

    我唐先帝請為國師。

    雖大譯真經廣翻正論。

    于唯識深義秘同髻珠。

    傳非其人未即翻授。

    唯為慈恩獨訓斯旨。

    初于貞觀二十二年在慈恩寺譯斯本頌。

    後顯慶末年于坊州玉華宮寺乃翻釋論。

    初翻之際十釋别行。

    後因咨請糅成一本。

    包含名相該羅邪正。

    今取正義而釋頌文。

    論所緣竟。

     言所宗者有總有别。

    總相分别。

    唯識為宗。

    由依唯識非有非無。

    無所得理造正論故。

    若執有空非住唯識。

    有所得心是戲論故。

    若别說者。

    謂依唯識教理行果為正所宗。

    為令有情依唯識教悟唯識理行唯識行得唯識果而造論故。

    教即楞伽諸大乘等。

    理謂八識三性等法。

    行謂無相六度觀智。

    果謂智斷菩提涅槃。

    此等宗義至文當辨。

    顯所宗竟。

     言所歸者。

    準諸經論略有三種。

    所謂歸藏歸乘歸時。

    藏謂二藏。

    菩薩聲聞。

    此二各三。

    即經律論随應相增诠解定惠。

    乘謂五乘。

    所謂無上獨覺聲聞及人天乘。

    時謂三時。

    即初中後。

    初唯說有。

    次唯說空。

    後時雙說非空非有。

    此論即歸菩薩藏中阿毗達磨。

    顯示菩薩理行果義诠惠學故。

    五乘之内歸無上乘。

    顯能所乘無勝上故。

    三時之内歸第三時。

    顯說有空終圓理故。

    明所歸竟。

     次釋所立。

    于中有二。

    初釋題目。

    後釋頌文。

    釋題目者如論釋雲。

    此本論名唯識三十。

    由三十頌顯唯識理乃得圓滿非增減故。

    猶如經百廣百論等約其頌數而立名故。

    唯遮外境顯其非有。

    識表内心顯其非無。

    非有非無故名唯識。

    诠辨決擇故稱為論。

    诠辨唯識性相之義決擇真實邪謬義故。

    解題目竟。

     釋論文者。

    然準諸論或具三分。

    歸敬述意。

    正陳論體。

    結說回向。

    初後有無随作者意。

    今此論者唯有正宗。

    于中大分以為三段。

    初一頌半略辨唯識。

    次有二十三頌半廣辨唯識。

    後有五頌顯修行位。

    其初略辨論生起雲。

    若唯有識雲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

    頌曰。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别境識 釋曰。

    頌有六句分為二義。

    前之三句釋難标宗。

    後之三句出能變名。

    前中又二。

    初之二句釋通外難。

    其中三句标宗正釋。

    世間聖教說有我法。

    但由假立非實有性。

    我謂主宰。

    法謂軌持。

    此二皆有種種相轉。

    我種種相。

    謂有情命者等預流一來等。

    法種種相。

    謂實德業等蘊處界等。

    轉謂随緣施設有異。

    如是諸相若由假立依何得成。

    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

    識謂了别。

    此中識者亦攝心所。

    定相應故。

    變謂識體轉似二分。

    相見皆依自證起故。

    依斯二分施設我法。

    彼二離此無所依故。

    此我法相雖在内識。

    而由分别似外境現。

    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

    如患夢者患夢力故。

    心似種種外境相現。

    緣此執為實有外境。

    愚夫所執實我實法都無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為假。

    内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我法性。

    然彼似現故說為假。

    外境随情而施設故非有如識。

    内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

    由此便遮增減二執。

    境依内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

    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其下三句出能變名。

    即初句标。

    餘二句烈。

    識所變相雖無量種。

    而能變識類别唯三。

    一謂異熟。

    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

    二謂思量。

    即第七識恒審思量故。

    三謂了境。

    即前六識了境相粗故。

    及言顯六合為一種。

    此三皆名能變識者。

    能變有二。

    一因能變。

    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

    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

    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

    二果能變。

    謂前二種習氣力故。

    有八識生現種種相。

    等流習氣為因緣故。

    八識體相差别而生。

    名等流果。

    果似因故。

    異熟習氣為增長緣感第八識。

    酬引業力恒相續故。

    立異熟名。

    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

    名異熟生。

    不名異熟。

    有間斷故。

    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

    果異因故。

    此中且說我愛執藏持雜染種能變果識名為異熟。

    非謂一切。

    初略辨竟。

     次下廣辨。

    于中有三。

    初十四頌半辨三能變。

    次有一頌顯唯識義。

    後有八頌釋通外難。

    辨三能變即分為三。

    且初能變其相雲何。

    頌曰。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舍受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暴流  阿羅漢位舍 釋曰。

    此兩頌半以十義門釋初能變 初阿賴耶識者是自相門。

    此初能變大小乘教名阿賴耶。

    此識具有能藏執藏義故。

    謂與雜染互為緣故。

    有情執為自内我故。

    此即顯示所有自相。

    攝持因果為自相故。

    此識自相分位雖多。

    藏初過重。

    是故偏說 言異熟者是果相門。

    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

    異熟果故說名異熟。

    離此餘法能遍執持勝異熟果不可得故。

    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

    異熟寬不共故遍說之 一切種者是因相門。

    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

    離此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

    此中何法名為種子。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别。

    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

    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種子雖依第八識體。

    而是此識相分非餘。

    見分恒取此為境故。

    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别故無記性攝。

    因果俱是善等性故亦名善等。

    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

    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善等。

    由能執持此種子故名一切種。

    是為自相。

    此識因相雖有多種持種不共。

    是故偏說 不可知執受處了者所緣行相門。

    此中了者。

    謂異熟識于自所緣有了别用。

    了别即是識之行相。

    識以了别為行相故。

    此了别用見分所攝。

    所言處者。

    即器世間。

    是諸有情所依處故。

    謂異熟識由共相種成熟力故。

    變似色等器世間相。

    即外大種及所造色。

    雖諸有情所變各别。

    而相相似處所無異。

    如衆燈明各遍似一。

    執受有二。

    謂諸種子及有根身。

    諸種子者。

    謂諸相名分别習氣。

    即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種。

    此識性攝故是所緣。

    無漏法種雖依附此識。

    而非此性攝故非此所緣。

    雖非所緣而不相離。

    如真如性不違唯識。

    有根身者。

    謂諸色根及根依處。

    由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

    變似色根及根依處。

    即内大種及所造色。

    有共相種成熟力故。

    于他身處亦變似彼。

    不爾應無受用他義。

    此諸種子及有根身俱是所緣。

    阿賴耶識因緣力故。

    自體生時内變為種及有根身。

    外變為器。

    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杖之而得起故 不可知者。

    謂此行相極微細故難可了知。

    或此所緣内執受境亦微細故。

    外器世間難測故。

    名不可知 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者心所相應門。

    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

    于一切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

    以是遍行心所攝故。

    其遍行相後當廣釋。

    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

    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而别境五不相應者。

    謂欲希望所樂事。

    轉此識任運無希望故。

    勝解印持決定事。

    轉此識瞢昧無印持故。

    念唯明記曾習事。

    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

    定能令心專注一境。

    此識任運刹那别緣。

    慧唯簡擇德等事。

    轉此識微昧不能簡擇故。

    此不與别境相應。

    此識唯是異熟性故。

    善染污等皆不相應。

    惡作等四無記性者。

    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唯舍受者與受相應門。

    其相應字兩處言故。

    此識行相極不明了。

    不能分别違順境相。

    是故唯與舍受相應。

    又此相應受唯是異熟。

    随先引業轉不待現緣。

    任善惡業勢力轉故。

    唯是舍受。

    苦樂二受是異熟生。

    非真異熟。

    待現緣故。

    非此相應。

    又由此識常不轉變。

    有情恒執為自内我。

    若與苦樂二受相應便有轉變。

    甯執為我。

    故此恒與舍受相應 是無覆無記者三性分别門。

    法有四種。

    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異熟性故。

    異熟若是善染污者。

    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又此識是善染依故。

    若善染者互相違故。

    應不與二俱作所依。

    又此識是所熏性故。

    若善染者如極香嗅應不受熏。

    無所熏習故染淨因果俱不成立。

    故此唯是無覆無記。

    覆謂染法。

    障聖道故。

    又能蔽心令不淨故。

    此識非染故名無覆。

    記謂善惡。

    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然可記别故。

    此非善惡故名無記 觸等亦如是者心所例王門。

    謂觸作意如何賴耶亦是異熟所緣行相俱不可知。

    緣三種境五法相應無覆無記。

    故說觸等亦如是言。

    随所應說。

    非謂一切。

    不爾如識名一切種。

    是則觸等受熏持種。

    應一有情有六種體 恒轉如暴流者緣起法喻門。

    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

    是界趣生施設本故。

    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

    因滅果生非常一故。

    可謂轉識熏成種故。

    恒言遮斷。

    轉表非常。

    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如暴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

    此識亦爾。

    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

    漂溺有情令不出離。

    又如暴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

    此識亦爾。

    雖遇衆緣起眼等識而恒相續。

    又如暴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随流不舍。

    此識亦爾。

    與内習氣外觸等法恒相續轉。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

    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刹那刹那果生因滅。

    果生故非斷。

    因滅故非常。

    非斷非常是勝起理故。

    說此識恒轉如流 阿羅漢位舍者轉舍位地門。

    謂諸聖者斷煩惱障究竟盡時。

    名阿羅漢。

    爾時此識煩惱粗重永遠離故。

    說之為舍。

    此中所說阿羅漢者通攝三乘無學果位。

    皆永害煩惱賊故。

    應受世間妙供養故。

    永不複受分段生故。

    又不動地已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

    法駛流中任運轉故。

    能諸行中起諸行故。

    刹那刹那轉增益故。

    此位方名不退菩提。

    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複執藏為自内我。

    此位亦得名阿羅漢。

    由斯永失阿賴耶名。

    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

    不複執藏為自内我。

    永失此名。

    說之為舍。

    非舍一切第八識體。

    勿阿羅漢無識持種。

    爾時便入無餘涅槃。

    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

    而随義别立種種名。

    謂或名心。

    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或名阿羅漢。

    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舍故。

    或名所知依。

    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

    或名種子識。

    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

    此等諸名通一切位。

    或名阿賴耶。

    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

    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内我故。

    此名唯在異生有學。

    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

    或名異熟識。

    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

    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

    非如來位。

    由有異熟無記法故。

    或名無垢識。

    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正故。

    此名唯在如來地有。

    菩薩二乘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

    最初舍故。

    此中偏說異熟識體。

    菩薩将得菩提時舍。

    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舍。

    無垢識體無有舍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然第八識總有二位。

    一有漏位。

    無記性攝。

    唯與觸等五法相應。

    但緣前說執受處境。

    二無漏位。

    唯善性攝。

    與二十一心所相應。

    謂遍行别境各五。

    善十一。

    與一切心恒相應故。

    常樂證知所觀境故。

    于所觀境恒印持故。

    于曾習境恒明記故。

    世尊無有不定心故。

    于一切法常決擇故。

    極淨信等常相應故。

    無染污故。

    無散動故。

    此亦唯與舍受相應。

    任運恒時平等轉故。

    以一切法為所緣境。

    鏡智遍緣一切法故。

    如是已說初能變相。

    第二能變其相雲何。

    頌曰。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并我愛我慢  及餘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随所生所系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釋曰。

    此三行頌總分為二。

    初顯次第。

    後釋識相 次第二能變者顯其次第。

    故論釋雲。

    次初異熟能變識。

    後應辨思量能變識相。

    下顯識相十門分别 是識名末那者第一釋名。

    是識聖教别名末那。

    恒審思量勝餘識故。

    此名何異第六意識。

    此持業釋。

    如藏識名。

    識即意故。

    彼依主釋。

    如眼識名。

    識異意故。

    然諸聖教恐此濫彼故。

    于第七但立意名。

    又标意名為簡心識。

    積集了别劣餘識故。

    或欲顯此與彼意識為近所依故但名意 依彼轉者第二所依。

    彼謂即前初能變識。

    聖說此識依藏識故。

    則以識種及彼現識為俱有依方得生故。

    雖無間斷而有轉易。

    必有所依方得起故。

    轉謂流轉。

    顯示此識恒依彼識取所緣故。

    此中應明三所依義。

    恐繁不錄。

    百法疏明 言緣彼者第三所緣。

    彼謂即前此所依識。

    聖說此識緣藏識故。

    但緣藏識見分為我。

    不緣相分識中種子及相應法執為我所。

    我我所執不俱起故。

    以此識從薩迦耶見任運一類恒相續生。

    無容别起我所見故。

    無一心中有常等二境别執俱轉義故。

    亦不應說二執前後。

    此無始來一類轉故。

    說我我執恒相應者。

    謂此執彼是我之我故。

    于一見義說二言。

    未轉依位唯緣藏識。

    若已轉依遍緣諸法。

    平等性智緣真俗故 思量為性相者第四自性第五行相。

    意次思量而為自性。

    即複用彼為行相故。

    由斯兼釋所立别名。

    能審思量名末那故。

    未轉依位恒審思量所執我相。

    已轉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故 四煩惱常俱等者第六四惑相應。

    此中俱者顯相應義。

    謂從無始至未轉依。

    此意任運恒緣藏識。

    與四根本煩惱相應。

    謂我癡我見并我愛我慢我癡者謂無明。

    愚于我相迷無我故。

    我見者謂我執。

    于非我法妄計我故。

    我慢者謂踞傲。

    恃所執我生高舉故。

    我愛者謂我貪于所執我生耽著故。

    并表慢愛有見慢俱。

    遮餘部執無相應義。

    此四常起擾濁内心令外轉識恒成雜染。

    有情由此生死輪回不能出離。

    故名煩惱。

    彼有十種。

    此何唯四。

    有我見故餘見不生。

    無一心中有二慧故。

    如何此識要有我見。

    二取邪見但分别生唯見所斷。

    此俱煩惱唯是俱生修所斷故。

    我所邊見依我見生。

    此相應見不依彼故。

    恒内執有我故要有我見。

    由見審決疑無容起。

    愛著我故嗔不得生。

    故此識俱唯四煩惱 及餘觸等俱者第七觸等相應。

    此中及者是合集義。

    所言餘者顯随煩惱。

    謂顯末那非但與前四惑相應。

    及亦與彼餘随煩惱觸等俱起故。

    此意俱心所十八。

    謂前四惑。

    觸等五法。

    八大随惑。

    并别境慧。

    有四煩惱義如前說。

    言觸等者即五遍行定相應故。

    八大随惑遍染心故。

    有覆末那是染心故。

    我見雖是别境惠攝。

    義有差别故開為二。

    何緣此意無餘心所。

    謂忿等十行相粗動。

    此識審細故非彼俱。

    無慚無愧雖是不善。

    此無記故非彼相應。

    謂欲希望未遂合事。

    此識任運緣遂合境。

    勝解印持曾未定境。

    此識無始恒緣定事。

    念唯明記曾習事轉。

    此識恒緣現所變事。

    定唯系心專注一趣。

    此識任運刹那别緣。

    故此不與四别境俱。

    善唯是淨。

    此識染污。

    故此不與信等相應。

    惡作追悔先所造業。

    此緣現境。

    睡眠唯依外衆緣力。

    此識内起。

    尋伺緣外粗細事轉。

    此唯一類。

    故四不定非四惑俱。

    既無始來任運一類緣内執我恒無轉易。

    與變異受不相應故。

    故此唯與舍受相應。

    未轉依位與前所說心不相應。

    已轉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

    如第八識。

    已轉依位唯舍受俱。

    任運起故。

    恒于所緣平等轉故 有覆無記攝者第八三性分别。

    此意相應四煩惱等是染污故。

    障礙聖道隐蔽自心。

    說名有覆。

    非善不善故名無記。

    如上二界所有煩惱定力攝持是無記故。

    此俱染法所依細故任運轉故亦無記攝。

    若已轉依唯是善性 随所生所系者第九系地。

    謂末那識随藏識生。

    随彼所生彼地所系。

    若生欲界現行末那相應心所即欲界系。

    乃至有頂應知亦然。

    任運恒緣自地藏識執為内我非他地故。

    若起彼地異熟藏識現在前者名生彼地。

    染污末那緣彼執我。

    即系屬彼名彼所系。

    或謂彼地諸煩惱等之所系縛名彼所系。

    若已轉依即非所系 阿羅漢滅定等者第十斷伏。

    阿羅漢者總顯三乘無學果位。

    此位染意種及現行俱永斷滅故說無有。

    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故說無有。

    謂染污意無始時來微細一類任運而轉。

    諸有漏道不能伏滅。

    三乘聖道有伏滅義。

    真無我解違我執故。

    後得無漏現在前時。

    是彼等流亦違此意。

    真無我解及後所得俱無漏故名出世道。

    滅定既是聖道等流。

    極寂靜故此亦非有。

    由未永斷此種子故。

    從滅盡定聖道起已。

    此複現行乃至未滅。

    然此染意相應煩惱是俱生故非見所斷。

    是染污故非非所斷。

    極微細故所有種子與有頂地下下煩惱一時頓斷。

    勢力等故。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頓斷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