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三

關燈
唯識雲下在前以成唯識第二破雲下在後此又不審由前引攝論破經部師故次雲亦破彼也若唯識雲下在前既隔此段文不應卻雲亦破等也當如今疏為正)。

     鈔義引論文者即疏雲能诠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即義引論中顯三用殊中文也。

     ▲鈔然唯識下引文稍廣當以義勒口科分二。

     初引彼論疏委曲而釋(二) 初引論文(二) 初破他不正義(二) 初問答總非(故彼)  二結成愚智(下廣) 二顯自正義(四) 初顯假差别(下申)  二顯三用殊(名诠)  三明不即不離(此三)  四會其相違(由此) 二引疏釋(二) 初釋破他不正義(四) 初破薩婆多(準彼)  二順正理救(正理)  三顯論中破(故上)  四疏正結破(故彼) 後釋顯自正義(二) 初假外問(既聲)後引論答(四) 初顯假義别(二) 初牒論  二疏釋 二顯三用殊分(二) 初牒論  二疏釋 三明不即不離四會其相違(二) 初正會相違(二) 初牒論(論由)  後疏釋(述曰) 二蹑迹會違(四) 初蹑迹為難(問曰)  二正引論釋(故論)  三疏釋論文(述曰)  四别會華梵(又梵) 二對今疏文總結大(今疏) 鈔唯識第二等者即成唯識論有十卷護法等所造也此中粗書即論文注字即鈔主注也言佛得希有等者彼疏雲謂成佛時得未曾有名身等故。

     ▲鈔下廣破竟者論次前雲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應如色等非實能诠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诠何用名等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所見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别有實體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如弦管聲非能诠者此應如彼聲不别生名等又誰說彼定不能诠(上破正理師此下雙破經部正理雲)聲若能诠風鈴等聲應有诠用此應如彼不别生實名句文身若唯語聲能生名等如何不許唯語能诠何理定知能诠即語甯知異語别有能诠(即連雲語不異能诠等文也)言語不異能诠下語即能诠若人若天皆共了達(以經部與大乘皆了故)共知聲知能诠故執能诠之名體異於語唯汝天愛(唯汝正理師故)非餘智者言天愛者以其愚癡無可錄念唯天所愛方得自存如言此人天憐汝爾故名天愛有本雲天受則言禀受其義也樞要雲世間之勝莫過於天世間之劣莫過於愚喚愚為天調之故也問疏中引論雲若名句文不異聲者法詞無礙境應無别是破彼小乘不異義自立異義今雲若異義唯愚者如何卻反破自義耶答疏中引論明不即以破經部今所引論明不離以破正理以此中具不即不離二義雙破二宗故無違也。

     鈔下申正義雲者鈔主欲令知今正義故加此雲爾若論即連次也從然依語聲下至亦各有異即下唯識疏所牒釋四段之文此但列之爾。

     ▲鈔言由聲顯生二義者謂彼立名句文在未來藏中雖皆有體須籍因緣而得生起喉吻等為緣聲為因由此因緣名等生起今論主下彼疏雲今論取生破顯類破之今鈔於顯字下阙類破之三字以所釋論雲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是能诠何用名等彼疏意雲今論主取薩婆多計名等由聲生之義破之其由聲顯之義類例破之以皆離聲别有名等實體故俱破也。

     ▲鈔無始慣習者由無始時來聞他語言慣熟熏習謂聞名言前語之聲分位力故者謂前聲唱起如言菩提若但前言菩即是字分位雙雲菩提即是名分位以诠覺故若言阿耨菩提是句分位以诠無上覺故所以分位之言自名句文也此中意謂先聞聲有名等分位後意識依此而解若耳識但剎那則謝故唯取聲不取文等。

     ▲鈔次假外問雲者亦即彼疏文也問意雲我宗聲不即能诠故立名等三種差别汝大乘宗既聲即能诠何有名等分位差别耶。

     ▲鈔一從初下即次第牒上四節論文也此下粗書是論注字皆疏也。

     ▲鈔依聲假立名句文身者疏科雲一顯假差别言依一切位者意雲此上分位立名句字依凡夫位以入地已去智用自在不必如是安立故或揀一切因位果中方自在故。

     ▲鈔外人難言下有本雲外又問曰即文前問也論文如前可知。

     鈔述曰下疏釋言二顯三用殊者科名也有本雲二用者謂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二用殊也以字不诠義故無用今以字為二所依亦有用故為三用也言文者彰義下與名句二為依彰表名句二故又文者顯義與名句二為所依能顯義故而字體非彰非顯字者無改轉義此是字體如單言斫言刍未有屬目何所轉耶言字為初首下顯生起次第也雜集下引多論證成三用殊也言字即語故者以多剎那聲集成一字不離言說故說字為言言廣會自共相義者問下論雲名诠諸法但得共相不得自相何故今言名诠自性答此有密意謂諸法中自相共相體非是徧有是自相非共相如青色等相有是共相非自相如苦空無我等其自性差别體即徧通自相共相皆有自性自相共相皆有差别今言诠自性者即是共相之自性自性者體義差别者體上差别義即自相共相皆有體性及差别義故問何名自相共相答若法自體唯證智知言說不及是自相若法體性言說所及假智所緣是為共相問一切法皆言不及雲何言說及者是共相答共相是法自體上義更無别體又如言火遮非火等此義即通一切火上故言共相得其義也非苦空等之共相理若爾一切法不可言言不稱理遮可言故言不可言非不可言即稱法體法體亦非是不可言故何言名得共相之自性耶答但遮得自相故言名诠共相理實自共皆不及故(百法鈔總此答意雲下論說名诠諸法但得共相不得自相者以假名诠但於共相轉不得離言之自性今言名诠自性者是共相中自性非是離言自性是不相違)。

     ▲鈔聲是實有者就世俗言實也。

     ▲鈔論曰此法詞二無礙下亦牒前第四段論文也有本加百字雲百論者悞也。

     鈔述曰下疏釋也然準彼疏此通後段皆科雲四會相違今以通在後段指故今分為二此正會違外人問者顯其違也小乘意雲若我離聲有名等是實有則二境可别今既名等即聲二境何别故此會也(疏中反顯故難小乘今從順釋是通小難)言雖二自性下釋難也問名等與聲無二自性雲何說二境差别耶故此答也言法對所诠下法對所诠自性差别故但取名等詞多對根他所聞故但說於聲以所對顯能對故二境有異也耳聞聲下取意叙之。

     ▲鈔問曰下即疏家文前問答顯次下論文通蹑迹難也二問可知。

     ▲鈔故論複雲下答也即連前蘊界處攝亦各有異之文也。

     ▲鈔所引即淨名經者即上雲諸餘佛土亦依光明等是也如諸法顯義體中鈔文具引言等取觸思數者以前經文中光明是色香味如名故等觸思二塵顯餘五塵皆得立教也(思即法塵故也)言以衆生機欲對待故假者意言随機心樂欲不同對彼機緣於六塵境皆能顯義即色乃至思上有此名等是假屬不相應攝也然假有三一因成故假二相續故假三相待故假具如前引。

     ▲鈔又梵雲下别會文句之華梵也初會文即是味故淨名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