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八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未知圓義等者問既雲圓義豈有分齊既雲分齊豈得稱圓答下說四門皆随其一門攝義無遺故各立十門以顯無盡乃至一塵何所不具故回向品雲得解義趣無盡藏善知諸法理趣分齊等。
鈔謂前教攝中不别明攝等者通妨也妨雲如前藏攝先明藏後明攝其教攝中唯明教不别明攝何故今疏雲已知此經總屬圓教故此答也然唯約彼五教攝於此經若約此經攝彼五教者則此經總攝五教以能包含無量乘故故此疏雲乃至人天總無不包如前藏攝中疏雲若約此攝彼乃至聲聞亦此經攝此能包含無量乘故。
疏然此教海等者教海之言二說有異若決擇玄鏡等記即指上圓教也以上征圓義此牒釋圓義故若寂照等則指此經為教海也謂此部經教所诠法門如海宏廣深玄故雲包含無外若此指圓教者何以鈔釋其義雲即下四門之二等以四門是此經之分齊故前文雖征圓義亦征此經之分齊故思之言橫收者約深廣以分橫豎也言五教者總相而言也。
鈔初二句總标下一節鈔文釋九句法說之疏口科分三。
初二句總标深廣(初二)次五句别釋深廣(二) 初二句釋深(二) 初标牒(色空)二正釋(二) 初一句具法喻明深(二) 初标具法喻(然言)後别釋法喻(二) 初喻說(二) 初第二門義(如海) 後第三門義(空微) 後法說(二) 初第二門義(總攝) 後第三門義(疏事) 後一句别約法明深(總用) 後三句釋廣(疏諸) 後二句雙結深廣(總無) 鈔然上二句言含法喻者二字誤書應是一字言含法喻者此段大意雖是法說然於此句言含法喻也以前标中言教海故。
▲鈔如海等者此喻諸說不同若決擇及寂照記連天一色者色即海色空即天空下海上天相連一色一際難分取疏中空色二字喻第二門攝歸真實若集玄記色即天色空即海空相連一色為喻可知若會解記雙取上二色則雙取天色海色謂海中所現天之青色與天上青色上下相映混同一色非唯約海色亦非唯取天色而空字亦雙取海中空淨與天色空淨同一虛明故雲一色也非正目海空亦非但約天空等為喻同前。
▲鈔空徹海底者喻理不礙事海映空天者喻事不礙理即疏中全取一句喻第三門理事無礙。
▲鈔德用重重下問上已标二句釋深今又标即唯明深豈非重耶答此揀别前句故言唯也乃有二意一前句兼喻顯之此深唯就法說二前深兼通同教此唯就别教也通德相業用二種十玄等故問下語深一乘中立四門何故釋深但說後三門不言所依體事耶答理實圓教事法界亦極深玄但於常情深義不顯故略不言又初門是法後三是義義依法立明法不離義故略不言故玄鏡雲法界之相要唯有三而總具四種其事法界曆别難陳一一事皆可成觀故略不明總為三觀所依體事随一一事皆為三觀之所依止(此釋法界觀意已兼縱奪之義)。
▲鈔釋上廣也等者即此一部經中全收五教之義問本以義分教不約部帙而判今此經既有五教之義合分為五教中攝何故隻在圓教中收答以此經所說五教義與餘經中五教義為本而皆混融無礙故總屬圓教言如二地下指經說處經說十善戒法人天心受持名人天乘戒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準上言之但是一戒随心成五今唯取人天也等字等取初地明施複顯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是欲天乘三地八禅是色無色天乘明其最劣故疏雲乃至人天總無不包問人乘天乘五教何收若小乘中攝既言全收五教何有人天教耶如其不攝五教何能攝法盡耶答下宗趣中疏鈔說立教必須斷證階位等殊位等無多故但有五人天乘既無斷證等義故不别立為教以是漸入小乘方便從在小乘中收今以世出世法異故於五教外特雲乃至人天等也思之。
疏其猶下正喻廣義然是即深之廣故異百川也。
疏前之四教不攝於圓圓必攝四教問上雲教海即指此經今法合中何故合於圓耶答雖舉圓教亦目此經以此經總屬圓教故。
鈔以四教合於百川者問前法說中此經如海全收五教之義為廣則應五教之義合於百川此經合於大海雲何不爾答若然則但能顯如前所說一義今更彰異義故别合之意明此經所诠五教義中有能同前四教義如海内百川之味所同前四教義如海外百川圓教體無不備義無不周故如大海。
▲鈔雖有戒善等者但戒善名同而一一戒具德無盡稱法戒故如持一不殺戒殺等一切惡俱能防慈悲等萬善鹹發以事事無礙故稱十玄無礙觀心行起解絕之時何惡不防何善不發以一防一切防一發一切發等言以彼不能事事無礙故者終教唯說理事無礙頓教唯明言思斯絕之理故彼但不得事事無礙尚不同之況小乘不得始教之二空始教不得終頓之事理無礙等耶言其猶下江喻頓河喻終溝喻小洫喻始溝洫者論語包氏注雲深廣四尺曰溝深廣八尺曰洫。
鈔約其所通等者通者同也能同同彼所同故又複互通方是能同所同不爾即不名通因緣即十二因緣十如謂一徧行真如(徧謂周徧行謂有為色心等為初地菩薩達一切法無我證得二空真如此所證真如徧一切行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者)二最勝真如(二地菩薩無漏智以離破戒垢染性遮二戒最勝功德皆悉具足故)三勝流真如(由證此真如故便能流出殊勝教法也)四無攝受真如(若四地已前有我執故即有系屬攝受若至四地斷彼我執所證真如非彼所依故)五類無别真如(若四地中未證此真如未得無相觀見生死涅盤自他情類皆有别異至五地内後得智中已得無相觀觀生死涅盤等類而無差别所證
鈔謂前教攝中不别明攝等者通妨也妨雲如前藏攝先明藏後明攝其教攝中唯明教不别明攝何故今疏雲已知此經總屬圓教故此答也然唯約彼五教攝於此經若約此經攝彼五教者則此經總攝五教以能包含無量乘故故此疏雲乃至人天總無不包如前藏攝中疏雲若約此攝彼乃至聲聞亦此經攝此能包含無量乘故。
疏然此教海等者教海之言二說有異若決擇玄鏡等記即指上圓教也以上征圓義此牒釋圓義故若寂照等則指此經為教海也謂此部經教所诠法門如海宏廣深玄故雲包含無外若此指圓教者何以鈔釋其義雲即下四門之二等以四門是此經之分齊故前文雖征圓義亦征此經之分齊故思之言橫收者約深廣以分橫豎也言五教者總相而言也。
鈔初二句總标下一節鈔文釋九句法說之疏口科分三。
初二句總标深廣(初二)次五句别釋深廣(二) 初二句釋深(二) 初标牒(色空)二正釋(二) 初一句具法喻明深(二) 初标具法喻(然言)後别釋法喻(二) 初喻說(二) 初第二門義(如海) 後第三門義(空微) 後法說(二) 初第二門義(總攝) 後第三門義(疏事) 後一句别約法明深(總用) 後三句釋廣(疏諸) 後二句雙結深廣(總無) 鈔然上二句言含法喻者二字誤書應是一字言含法喻者此段大意雖是法說然於此句言含法喻也以前标中言教海故。
▲鈔如海等者此喻諸說不同若決擇及寂照記連天一色者色即海色空即天空下海上天相連一色一際難分取疏中空色二字喻第二門攝歸真實若集玄記色即天色空即海空相連一色為喻可知若會解記雙取上二色則雙取天色海色謂海中所現天之青色與天上青色上下相映混同一色非唯約海色亦非唯取天色而空字亦雙取海中空淨與天色空淨同一虛明故雲一色也非正目海空亦非但約天空等為喻同前。
▲鈔空徹海底者喻理不礙事海映空天者喻事不礙理即疏中全取一句喻第三門理事無礙。
▲鈔德用重重下問上已标二句釋深今又标即唯明深豈非重耶答此揀别前句故言唯也乃有二意一前句兼喻顯之此深唯就法說二前深兼通同教此唯就别教也通德相業用二種十玄等故問下語深一乘中立四門何故釋深但說後三門不言所依體事耶答理實圓教事法界亦極深玄但於常情深義不顯故略不言又初門是法後三是義義依法立明法不離義故略不言故玄鏡雲法界之相要唯有三而總具四種其事法界曆别難陳一一事皆可成觀故略不明總為三觀所依體事随一一事皆為三觀之所依止(此釋法界觀意已兼縱奪之義)。
▲鈔釋上廣也等者即此一部經中全收五教之義問本以義分教不約部帙而判今此經既有五教之義合分為五教中攝何故隻在圓教中收答以此經所說五教義與餘經中五教義為本而皆混融無礙故總屬圓教言如二地下指經說處經說十善戒法人天心受持名人天乘戒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準上言之但是一戒随心成五今唯取人天也等字等取初地明施複顯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是欲天乘三地八禅是色無色天乘明其最劣故疏雲乃至人天總無不包問人乘天乘五教何收若小乘中攝既言全收五教何有人天教耶如其不攝五教何能攝法盡耶答下宗趣中疏鈔說立教必須斷證階位等殊位等無多故但有五人天乘既無斷證等義故不别立為教以是漸入小乘方便從在小乘中收今以世出世法異故於五教外特雲乃至人天等也思之。
疏其猶下正喻廣義然是即深之廣故異百川也。
疏前之四教不攝於圓圓必攝四教問上雲教海即指此經今法合中何故合於圓耶答雖舉圓教亦目此經以此經總屬圓教故。
鈔以四教合於百川者問前法說中此經如海全收五教之義為廣則應五教之義合於百川此經合於大海雲何不爾答若然則但能顯如前所說一義今更彰異義故别合之意明此經所诠五教義中有能同前四教義如海内百川之味所同前四教義如海外百川圓教體無不備義無不周故如大海。
▲鈔雖有戒善等者但戒善名同而一一戒具德無盡稱法戒故如持一不殺戒殺等一切惡俱能防慈悲等萬善鹹發以事事無礙故稱十玄無礙觀心行起解絕之時何惡不防何善不發以一防一切防一發一切發等言以彼不能事事無礙故者終教唯說理事無礙頓教唯明言思斯絕之理故彼但不得事事無礙尚不同之況小乘不得始教之二空始教不得終頓之事理無礙等耶言其猶下江喻頓河喻終溝喻小洫喻始溝洫者論語包氏注雲深廣四尺曰溝深廣八尺曰洫。
鈔約其所通等者通者同也能同同彼所同故又複互通方是能同所同不爾即不名通因緣即十二因緣十如謂一徧行真如(徧謂周徧行謂有為色心等為初地菩薩達一切法無我證得二空真如此所證真如徧一切行無有一法不是真如者)二最勝真如(二地菩薩無漏智以離破戒垢染性遮二戒最勝功德皆悉具足故)三勝流真如(由證此真如故便能流出殊勝教法也)四無攝受真如(若四地已前有我執故即有系屬攝受若至四地斷彼我執所證真如非彼所依故)五類無别真如(若四地中未證此真如未得無相觀見生死涅盤自他情類皆有别異至五地内後得智中已得無相觀觀生死涅盤等類而無差别所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