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意(二)
初結斷(斯則)後引文證(三)
初引昔人雙結二經意(故昔) 二引生公别成涅盤(生公) 三引梁論斥法相失意(梁論)
三會(然法)
後按文銷釋(二)
初四句明二谛(二)
初二句二谛不即(然疏)後二句二谛不離(二)
初影略釋(真非) 後不壞相釋(而不)
後二句明中道(三)
初蹑前标揀(疏雖)二依文廣釋(五)
初指文所憑(此即)二正銷疏文(二)
初難空不斷(二)
初正釋本義(且約) 後别揀法相(不同)
後雖有不常(雖有)
三引論為證(故中) 四結顯中道(非斷) 五揀别法相(若成)
三結顯文義(二)
初顯結(上則) 後反結(若其)
鈔仁王經等者羅什所譯第一義谛下乃至智不應二者以智難谛既有真俗二智谛不應一次若言有者智不應一者智既是一谛不應二一谛二谛之義其事雲何或可一智二智之義其事雲何以約二谛俱有故相違也。
▲鈔佛言下以二谛俱無故相即也謂汝我相分即有二谛二智第一義中有世谛也說聽皆無即是一谛一智第一義中無世谛也故雲即為一義二義偈雲下有四偈初偈雙标真俗(初句标真無相為真故次句揀自他因緣以真本無相非因緣故三句标俗因緣為俗是本有故四句揀非外道自性等及梵王等緣作也)第二偈釋成真俗(上半釋成真谛本無上句釋成無自無他作下句釋成無相下半釋成俗谛本有言諸有者略唯三有廣則二十五有又即一切有為諸法也此因緣自爾有故雲本有法言三假者下踈雲假有三種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因成有二一五蘊和合假名某甲則入生空二陰亦因緣而有則入法空言相續者前陰滅後陰續生念念相續假而非實言相待假者待非衆生以說衆生等又或雲三假者即名假法假受假彼注雲名假如響法假如幻受假如夢今意雲但三假集故因緣本有俗谛之法非自性我作亦非梵王等作即因緣假相自爾而有也)第三偈釋成一谛二谛義(初句有相世俗無相第一義本自二故即約法說二次句約喻說二如牛二角相待而立第三句約智為一第四句約境為二或第三句釋成一谛既相待立豈定二耶第四句釋成二谛常無二不礙常二故雲二谛常不即耶)第四偈結成一谛二谛之義(初句結成一谛約智為一故次句結成二谛約境常二故第三句融於境智通達一谛二谛無二真入第一義也)。
鈔涅盤經下言所說世谛等者此牒總征次前佛說中智總知世谛上智别知無量(彼踈中知真實如來藏恒河沙佛法)世尊下正申難也難意雲如其相有即是一谛何有二谛如其相無将非如來前文但虛妄說有二谛耶佛言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谛者彼疏雲以相即故互得相有言世尊若爾下總征也既二相即便無二谛佛言有善下總明有二也若随言說下别顯二相先标列二名善男子下廣釋二相言五陰和合者謂凡夫随名取相釋上世人所知淺近即上世法是名世谛若解五陰法無某甲名字又推一一陰中皆無某甲名字一陰若有某甲名字餘四何無若皆有者應五個某甲名字即如其體性知解離五陰法亦無某甲名字假合強立故此即如稱其性相而知之釋上出世人所知深遠即上出世法名第一義谛矣言某甲者亦名字也祖庭事苑雲某如甘在木上指其實也然猶未足以定其名甲次第之言故雲某甲也言名字者淨名集義鈔雲俗說父母立名朋友立字名以定體字以表德言陰者十藏鈔雲陰者覆義圭峰雲覆真理故言第一義谛者即歎勝之名理法微妙名為第一深有所以名之為義義實名谛。
▲鈔對前二論者即唯識喻伽二論也。
▲鈔涅盤本唯一谛者以上總答雲世谛即第一義故唯一谛解惑分二者出世人達解名第一義谛世人惑倒名為世谛。
▲鈔斯則二而不二者斷仁王意不二而二者斷涅盤意一二自在為真二谛者雙斷二經結成無礙也或可此中有四句義初二句可知言一二自在者若亦一亦二為自在即第三句非一非二為自在即第四句遮過具德四句融通可知。
▲鈔昔人雲下證前雙斷二經之意也二谛并故二非雙故不二證斷仁王經也未曾各故不二恒乖故而二證斷涅盤意也。
▲鈔是非相待下如前出世人知解為是世人倒惑為非相待故有真谛俗谛名生言一谛為真者以前雲世谛即第一義谛故一谛為真也言二言成權者是非相待非權而何有本雲四言成權即指法相四真四俗為權也然今順涅盤意不及二字。
鈔梁論下斥法相失意也以彼宗八谛區分真俗别執者皆由智障覆故論意雲由所知障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甚於盲瞑都無所識既其真俗别執豈為識真俗耶。
▲鈔然法相下會也問上引梁論豈法相不見此文理準法苑亦雲二谛不定同定異此雲何通故此會也意雲法相專務分析使法相昭彰故法性不無分析務在融通使不生局見故又法相豈令生局見耶法性一向不分析耶乍觀則文同水火審推乃義符膠漆何者如其不委分析何以明法相不混然融通何以袪法執融則融於分析析則析於融通非唯不互相違抑亦遞相成立不爾聖人設化本欲利根豈所說法互為矛盾此則各據一趣入之義門但冀通玄理應勿生偏滞也。
鈔真妄俱空下以此科正辯二谛空有即離别今初二句疏文正辯二谛空有别義也此中有三宗之義不同此真妄俱空一句即性宗義釋疏二句以為能别非獨下二句所别二宗義空宗則真空妄有以上仁王及次下中論智論皆明俗有真空故言妄空真有者法相宗義也以初俗則空後三俗及四真皆有故今雲真妄俱空則二谛空有與餘宗别也。
▲鈔真非俗外下釋疏中次二句文明二谛即離别中即義也其中有二例釋初約義齊故影略以明之二則下約義不齊不壞相以釋也以妄必真無自性故即俗可言真也如說波即濕亦有真非妄即真如不變也有濕非波即靜水故佛已證故者上約法釋此約人說以佛所證之真不可言即妄也但言下成前引證可知。
鈔由上二谛下蹑前二谛略标法性宗中道以揀法相中道亦
▲鈔佛言下以二谛俱無故相即也謂汝我相分即有二谛二智第一義中有世谛也說聽皆無即是一谛一智第一義中無世谛也故雲即為一義二義偈雲下有四偈初偈雙标真俗(初句标真無相為真故次句揀自他因緣以真本無相非因緣故三句标俗因緣為俗是本有故四句揀非外道自性等及梵王等緣作也)第二偈釋成真俗(上半釋成真谛本無上句釋成無自無他作下句釋成無相下半釋成俗谛本有言諸有者略唯三有廣則二十五有又即一切有為諸法也此因緣自爾有故雲本有法言三假者下踈雲假有三種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因成有二一五蘊和合假名某甲則入生空二陰亦因緣而有則入法空言相續者前陰滅後陰續生念念相續假而非實言相待假者待非衆生以說衆生等又或雲三假者即名假法假受假彼注雲名假如響法假如幻受假如夢今意雲但三假集故因緣本有俗谛之法非自性我作亦非梵王等作即因緣假相自爾而有也)第三偈釋成一谛二谛義(初句有相世俗無相第一義本自二故即約法說二次句約喻說二如牛二角相待而立第三句約智為一第四句約境為二或第三句釋成一谛既相待立豈定二耶第四句釋成二谛常無二不礙常二故雲二谛常不即耶)第四偈結成一谛二谛之義(初句結成一谛約智為一故次句結成二谛約境常二故第三句融於境智通達一谛二谛無二真入第一義也)。
鈔涅盤經下言所說世谛等者此牒總征次前佛說中智總知世谛上智别知無量(彼踈中知真實如來藏恒河沙佛法)世尊下正申難也難意雲如其相有即是一谛何有二谛如其相無将非如來前文但虛妄說有二谛耶佛言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谛者彼疏雲以相即故互得相有言世尊若爾下總征也既二相即便無二谛佛言有善下總明有二也若随言說下别顯二相先标列二名善男子下廣釋二相言五陰和合者謂凡夫随名取相釋上世人所知淺近即上世法是名世谛若解五陰法無某甲名字又推一一陰中皆無某甲名字一陰若有某甲名字餘四何無若皆有者應五個某甲名字即如其體性知解離五陰法亦無某甲名字假合強立故此即如稱其性相而知之釋上出世人所知深遠即上出世法名第一義谛矣言某甲者亦名字也祖庭事苑雲某如甘在木上指其實也然猶未足以定其名甲次第之言故雲某甲也言名字者淨名集義鈔雲俗說父母立名朋友立字名以定體字以表德言陰者十藏鈔雲陰者覆義圭峰雲覆真理故言第一義谛者即歎勝之名理法微妙名為第一深有所以名之為義義實名谛。
▲鈔對前二論者即唯識喻伽二論也。
▲鈔涅盤本唯一谛者以上總答雲世谛即第一義故唯一谛解惑分二者出世人達解名第一義谛世人惑倒名為世谛。
▲鈔斯則二而不二者斷仁王意不二而二者斷涅盤意一二自在為真二谛者雙斷二經結成無礙也或可此中有四句義初二句可知言一二自在者若亦一亦二為自在即第三句非一非二為自在即第四句遮過具德四句融通可知。
▲鈔昔人雲下證前雙斷二經之意也二谛并故二非雙故不二證斷仁王經也未曾各故不二恒乖故而二證斷涅盤意也。
▲鈔是非相待下如前出世人知解為是世人倒惑為非相待故有真谛俗谛名生言一谛為真者以前雲世谛即第一義谛故一谛為真也言二言成權者是非相待非權而何有本雲四言成權即指法相四真四俗為權也然今順涅盤意不及二字。
鈔梁論下斥法相失意也以彼宗八谛區分真俗别執者皆由智障覆故論意雲由所知障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甚於盲瞑都無所識既其真俗别執豈為識真俗耶。
▲鈔然法相下會也問上引梁論豈法相不見此文理準法苑亦雲二谛不定同定異此雲何通故此會也意雲法相專務分析使法相昭彰故法性不無分析務在融通使不生局見故又法相豈令生局見耶法性一向不分析耶乍觀則文同水火審推乃義符膠漆何者如其不委分析何以明法相不混然融通何以袪法執融則融於分析析則析於融通非唯不互相違抑亦遞相成立不爾聖人設化本欲利根豈所說法互為矛盾此則各據一趣入之義門但冀通玄理應勿生偏滞也。
鈔真妄俱空下以此科正辯二谛空有即離别今初二句疏文正辯二谛空有别義也此中有三宗之義不同此真妄俱空一句即性宗義釋疏二句以為能别非獨下二句所别二宗義空宗則真空妄有以上仁王及次下中論智論皆明俗有真空故言妄空真有者法相宗義也以初俗則空後三俗及四真皆有故今雲真妄俱空則二谛空有與餘宗别也。
▲鈔真非俗外下釋疏中次二句文明二谛即離别中即義也其中有二例釋初約義齊故影略以明之二則下約義不齊不壞相以釋也以妄必真無自性故即俗可言真也如說波即濕亦有真非妄即真如不變也有濕非波即靜水故佛已證故者上約法釋此約人說以佛所證之真不可言即妄也但言下成前引證可知。
鈔由上二谛下蹑前二谛略标法性宗中道以揀法相中道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