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而恒不變真性故與生滅非一則第八識中已含動靜(三細即第八識内三分也)又依楞伽經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此二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等。

     ▲鈔廣如問明品辯者散在此品上下之文說爾。

     鈔廣如前說者即前十段引經諸論附出也然準佛性論說除五失生五德故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下劣心不發菩提心故知有佛性能起正懃心故二慢心謂我有佛性他無佛性故知皆有佛性能生敬慕心故三妄起二執迷二空故知有佛性能生真般若故四由法執妄見真谛故知有佛性能生俗智顯實智故五由我執妄見彼此故知有佛性能生大悲心乃至故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故唯以一佛乘化之。

     鈔楞伽經雲者即第四經具雲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乃至雲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等問明品鈔說如來藏性為無始根本無明虛僞惡習所熏成第八藏識。

     ▲鈔又雲如來藏下即第四經具雲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盤因大慧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十忍品鈔雲七識念念生滅無常當起即謝如河流轉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既非染依亦非無漏涅盤依矣其如來藏真常普徧而在六道迷此能随緣成事受苦樂果與七識俱名為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識依此而得生滅雲若生若滅此明如來藏即是真如随緣受苦樂等。

     ▲鈔起信亦雲下彼疏雲真随妄轉也以淨心不能自動要因無明之風動也。

     ▲鈔而疏雲但是下意明衆生但是真如随緣成立是故衆生皆有佛性則複成一性之義。

     ▲鈔對上始教下遮妄解也以法相說法性宗中但有随緣無不變義故此遮也教義問雲真如既雲常法雲何說得随熏起滅如何複說為凝然常答既雲真如常固非如言所謂常也何者聖說真如為凝然者此随緣作諸法時不失自體故說為常則不異之常名不思議常非謂不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乃離諸情執故經雲難可了知。

     ▲鈔由不變下略釋何者下廣釋謂若乃至真如随緣釋由不變故始能随緣若不乃至何成不變釋由随緣故方能不變是以下總結故勝鬘下引證可知問真随緣時為動不動若動應是個物複有方所故涅盤說常法無處住故又圓覺經雲岸實不移等若不動而不違他緣故名随緣則應如虛空頑凝不能随轉海水金性等喻雲何似耶答動與不動猶兩頭語設雙存二義難免相違或俱非兩邊甯逃戲論問畢竟如何答圓成真理非凡境故玄極則名言不及見異則展轉無窮故圓覺經雲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鈔三性空有等者依他徧計皆空不但空徧計即空有不同言空即圓成者問法相真如離有離無此何空即圓成耶答此依他無自性即第一義空事即理故為無礙理更無二體是故相融則不異緣生有之空非斷空也。

     ▲鈔此中無性即無徧計者别釋疏中無性二字能無即圓成空義所無即徧計性由依他上有徧計性依他不空今依他上無徧計性故依他即空矣不同法相但空徧計不空依他也。

     ▲鈔法性宗中等者攝論雲阿毗達磨修多羅中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污分二清淨分三染污清淨分依何義說此三分於依他性中分别性為染污分真實性為清淨分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依此義說三分釋論雲阿毗達磨修多羅中說分别性以煩惱為性真實性以清淨分為性依他性由具兩分以二性為性故說法有三種一煩惱為分二清淨為分三二法為分依此義故作此說也賢首釋雲此上論文明真該妄末無不稱真妄徹真源體無不寂真妄交徹二分雙融。

     ▲鈔故密嚴下引證名相二俱遣者證遍計依他皆無性也名相妄境既遣分别妄情自息正智能遣還冥第一圓成故雲是為第一義空即圓成真性也。

     ▲鈔一因緣下如因緣所生一色法當情現故遍計即空如幻故依他但有假名逈超空假故圓成中道如略鈔第二說又空即假假即空空即中中即空假即空空即假假即中中即假中即空空即中中即假假即中空即假中假中即空假即空中空中即假中即空假空假即中三一無礙存亡互攝如一緣生色法如是甚深情執安寄故非妄想洞然通解故非無記無念而知知而無念萬法皆然三性圓融觀行可以留神。

     疏一理齊平等者問既分生佛不同何名平等答不分生佛言誰平等界者性義生佛同一性故問若雲性者何說生佛答離生佛外說有何性問何故不得分義名界答假是分義名界亦無增減如東方虛空為生界西方虛空為佛界雖分齊各别皆無邊際設東方更行極多劫數亦不可言西方虛空增多也東方虛空減少也假使無量勝神通者各無量劫飛行虛空求空邊際終不可盡非以不盡不名遊行非以遊行令其得際勝神通者如佛飛行如化生已過之空如所化得作佛者未到之空如未作佛者雖不住過虛空亦不說已過之空增多未到之空減少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立一分無性有情守衆生界妨難極多。

     鈔不增不減經等者彼經雲舍利弗問佛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輪回生死此衆生聚為有增減為無增減此義甚深若人問我當雲何答佛言大邪見者所謂見衆生界增見衆生界減以是見故生盲無目是故長夜妄行邪道於現在世堕諸惡趣舍利弗大崄難者所謂取衆生界增減堅着妄執於未來世堕諸惡趣。

     ▲言大般若經者通指八部般若文殊般若雲假使一佛住世如是無量諸佛各度無量衆生皆入涅盤而衆生界亦不增減何以故衆生定相不可得故而言等者等餘經也十行品雲菩薩不着多衆生舍一衆生不增衆生界不減衆生界何以故菩薩深入衆生界如法界衆生界無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

     鈔疏第一義空下大科分二。

     初束義總明(二) 初标科通難(疏第)後引文釋義(二) 初引二文(二) 初仁王(二) 初俱有相即問(故仁)  後俱無相即答(佛言) 後涅盤(二) 初詳問略答(涅盤)  後問略答詳(佛言) 後對前辨異(三) 初标(以上)二釋(三) 初所對八谛(前教)  二能對二經(今此)三結斷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