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卷雲世尊初於一時在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而有上有容是未了義世尊昔在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以隐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無生無容是真了義。
疏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等者以文殊諸經中說法多顯般若旨趣而龍樹造智論中論正申般若旨趣故雲遠承也。
▲近禀青目青辨者賢首本雲近禀提婆青辨故無行書亦雲龍樹提婆也今所以改之者龍樹第十三提婆十四(二十八祖中)今分遠近不可以提婆為近禀故又提婆造百論今取青目青辨對護法難陀等皆是注家故今改作也中論序雲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玩味斯論以為喉襟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羅伽秦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詞不雅中其間乖僻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法師即什公也)西域記雲清辨論師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龍樹之學聞護法菩薩在菩提樹宣揚法教乃命門人往問訊曰仰德虛心為日久矣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谒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人天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談議竟不會見論師由是乃還本土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遂於觀音像前誦随心陀羅尼經涉三年菩薩現身謂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菩薩曰人命難保宜修勝善生睹史天乃見慈氏論師曰志不可奪也菩薩曰若其然者宜往馱那羯[石*禁]國城南山岩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金剛陀羅尼當遂此願也於是往而誦之三載之後神出問曰伊何所願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神曰此岩石内有修羅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慈氏出世我當相報矣於是又誦持三載乃咒芥子以擊石壁壁乃開論師乃與六人入石壁入已還合。
鈔等取涅盤法華等者若心境皆從緣生即空無性平等一味不礙二谛者顯依般若及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智論等兼法華涅盤等若今趣寂二乘等普得成佛者顯依法華涅盤等兼依智論等也。
疏心境俱有等者廣鈔雲心為能緣即第六識心境為所緣即四谛理等各執為有故。
▲境空心有者謂唯識觀遮外妄境名義自性差别唯有心也唯遮境有故境空(即徧計所執心外實我法皆空也)識揀心空故識有故雲唯識道理。
▲言心境俱空者謂所緣若名義等境既空能緣識心不立故中邊論雲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鈔上約心境空有乃至蓋影略耳者準此故知二宗所立各有心境三性二義故前後影略也言今約三性空有者初教緣生定有即是遍計以言總相執為定有為破執實我故說緣生法決定是有次教依他似有後教緣生即空平等一味是圓成也從淺至深故是則前約合故但名心境今就開義分為三性故如上二宗中前約於心境此亦約於三性故雲影略也或可就自宗中前亦約於三性今亦約於心境故雲影略也。
▲鈔如空澤之空者下有水曰澤今以小乘聞空時如曠野中空無水草之空也言故經者即廣百論所引契經也弘決志指為楞伽經第四無常品中文也經音義雲甯者願詞也。
▲鈔但除其病下二句即淨名經問疾品中文也天台疏雲如火是燒法若觸燒痛謹慎不觸即是除病不可除火除則失溫身照暗成食等用以況但除小乘緣生實有之執而不除緣生之法。
▲鈔不存依佗者不同相宗存於依佗但空徧計也顯依佗亦空故也。
▲言平等一味下此中含二義一法性宗緣生無性故空空即圓成更無二體則依佗性上無徧計性故依佗即空空即無性之理故密嚴經雲名為徧計性相是依佗起名相二俱遣是為第一義圓成真空依佗緣有二體既同何故法相要留依佗但空徧計耶二空宗三性如空華依病眼第二月依捏目及本月而有故名依佗迷情計為實有即是徧計二義雖别所目之法不别此等皆無所有方名圓成但約依佗徧計空理而說亦無其體故說三性皆無性不同法相宗依於三性密意說三無性如廣鈔說已上亦以第三時教意釋前二時教也。
鈔題雲分别明菩薩者題謂人題顯造論人也言人譯異者翻譯之人異耳謂分别明是波頗所譯智光是日照所譯也或譯造論之人名成異耳會義即同言釋論稱般若燈者問既釋中論雲何稱般若燈故此答也意顯本論釋般若故故今本論中般若之理幽隐難彰之處如燈照了般若之燈釋論從本論以彰名依主釋也。
▲言體即般若者論中所明般若雲智體也照了諸法如燈用也般若如燈持業釋也故彼論序雲借燈為名者無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然般若燈論即中論異名彼序雲般若燈論者一名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準此則以全所釋論名為能釋論目也以今有十五卷分别明菩薩造故異本中論也。
▲鈔但依賢首引耳者探玄記雲此三次第如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具引蘇若那摩诃衍經說此雲大乘妙智經此昔所未聞也然今波頗所譯論中即無是說恐是日照引出說耳。
▲言或雲即般若經等者若據論說頻引諸部般若皆逐一标名豈獨此經而轉名大乘妙智耶故鈔主疑之而言或雲也問論标為分别明菩薩今以義會乃是智光未審是戒賢弟子智光否答據波頗親依戒賢學十七地論當貞觀之初至此方奘師亦貞觀之中往天竺而師子光等已造論破瑜伽恐是時智光已有釋論解中論偈而波頗於彼傳來故譯也所以不妨智光是戒賢弟子而同時弘宗於那爛陀也。
鈔然此二三時下第二辨順違下一段鈔文科分為二。
初總相和會(二) 初賢首正會(二) 初問(然藏)後答(二) 初總答(自答)後别釋(二) 初無會(言無)二可會(三) 初總标二門(言無)二别釋二門(二) 初深密二意(二) 初攝生寬俠(初門) 後言教具缺(二約) 後妙智二意(二) 初益物漸次(第二) 後顯理增微(二顯) 後總結上意(依此) 後清涼出意(三) 初總解二了勝劣(今觀)二翻相宗了為不了(三) 初總明(二者)次别釋(二) 初攝生寬成不了(四) 初牒彼所立(何者) 二約喻反難(則得) 三約法反難(純菩) 四結成不了(是故) 後言教具成不了(四) 初牒彼所立(又如) 二約喻反難(言皆) 三約法反難(法華) 四結成不了(是故) 三結成(上二) 三出疏不引所以(恐法) 二别消疏文(疏文) 鈔藏和尚起信疏者此圭峰未移疏於論文下作注以前之古疏也當上卷伍張中文鈔。
▲各合為人悉檀者悉檀梵語此雲義宗然有四種為佛所說法有此四宗義類故一世界二為人三對治四第一義若天台雲悉者布也檀者此雲施也若會此二義者以四義宗布施於衆生皆令沾益今言各各為人者謂或聞說空則戒定慧增長或
疏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等者以文殊諸經中說法多顯般若旨趣而龍樹造智論中論正申般若旨趣故雲遠承也。
▲近禀青目青辨者賢首本雲近禀提婆青辨故無行書亦雲龍樹提婆也今所以改之者龍樹第十三提婆十四(二十八祖中)今分遠近不可以提婆為近禀故又提婆造百論今取青目青辨對護法難陀等皆是注家故今改作也中論序雲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玩味斯論以為喉襟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羅伽秦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詞不雅中其間乖僻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法師即什公也)西域記雲清辨論師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龍樹之學聞護法菩薩在菩提樹宣揚法教乃命門人往問訊曰仰德虛心為日久矣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谒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人天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談議竟不會見論師由是乃還本土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遂於觀音像前誦随心陀羅尼經涉三年菩薩現身謂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菩薩曰人命難保宜修勝善生睹史天乃見慈氏論師曰志不可奪也菩薩曰若其然者宜往馱那羯[石*禁]國城南山岩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金剛陀羅尼當遂此願也於是往而誦之三載之後神出問曰伊何所願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神曰此岩石内有修羅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慈氏出世我當相報矣於是又誦持三載乃咒芥子以擊石壁壁乃開論師乃與六人入石壁入已還合。
鈔等取涅盤法華等者若心境皆從緣生即空無性平等一味不礙二谛者顯依般若及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智論等兼法華涅盤等若今趣寂二乘等普得成佛者顯依法華涅盤等兼依智論等也。
疏心境俱有等者廣鈔雲心為能緣即第六識心境為所緣即四谛理等各執為有故。
▲境空心有者謂唯識觀遮外妄境名義自性差别唯有心也唯遮境有故境空(即徧計所執心外實我法皆空也)識揀心空故識有故雲唯識道理。
▲言心境俱空者謂所緣若名義等境既空能緣識心不立故中邊論雲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鈔上約心境空有乃至蓋影略耳者準此故知二宗所立各有心境三性二義故前後影略也言今約三性空有者初教緣生定有即是遍計以言總相執為定有為破執實我故說緣生法決定是有次教依他似有後教緣生即空平等一味是圓成也從淺至深故是則前約合故但名心境今就開義分為三性故如上二宗中前約於心境此亦約於三性故雲影略也或可就自宗中前亦約於三性今亦約於心境故雲影略也。
▲鈔如空澤之空者下有水曰澤今以小乘聞空時如曠野中空無水草之空也言故經者即廣百論所引契經也弘決志指為楞伽經第四無常品中文也經音義雲甯者願詞也。
▲鈔但除其病下二句即淨名經問疾品中文也天台疏雲如火是燒法若觸燒痛謹慎不觸即是除病不可除火除則失溫身照暗成食等用以況但除小乘緣生實有之執而不除緣生之法。
▲鈔不存依佗者不同相宗存於依佗但空徧計也顯依佗亦空故也。
▲言平等一味下此中含二義一法性宗緣生無性故空空即圓成更無二體則依佗性上無徧計性故依佗即空空即無性之理故密嚴經雲名為徧計性相是依佗起名相二俱遣是為第一義圓成真空依佗緣有二體既同何故法相要留依佗但空徧計耶二空宗三性如空華依病眼第二月依捏目及本月而有故名依佗迷情計為實有即是徧計二義雖别所目之法不别此等皆無所有方名圓成但約依佗徧計空理而說亦無其體故說三性皆無性不同法相宗依於三性密意說三無性如廣鈔說已上亦以第三時教意釋前二時教也。
鈔題雲分别明菩薩者題謂人題顯造論人也言人譯異者翻譯之人異耳謂分别明是波頗所譯智光是日照所譯也或譯造論之人名成異耳會義即同言釋論稱般若燈者問既釋中論雲何稱般若燈故此答也意顯本論釋般若故故今本論中般若之理幽隐難彰之處如燈照了般若之燈釋論從本論以彰名依主釋也。
▲言體即般若者論中所明般若雲智體也照了諸法如燈用也般若如燈持業釋也故彼論序雲借燈為名者無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然般若燈論即中論異名彼序雲般若燈論者一名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準此則以全所釋論名為能釋論目也以今有十五卷分别明菩薩造故異本中論也。
▲鈔但依賢首引耳者探玄記雲此三次第如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具引蘇若那摩诃衍經說此雲大乘妙智經此昔所未聞也然今波頗所譯論中即無是說恐是日照引出說耳。
▲言或雲即般若經等者若據論說頻引諸部般若皆逐一标名豈獨此經而轉名大乘妙智耶故鈔主疑之而言或雲也問論标為分别明菩薩今以義會乃是智光未審是戒賢弟子智光否答據波頗親依戒賢學十七地論當貞觀之初至此方奘師亦貞觀之中往天竺而師子光等已造論破瑜伽恐是時智光已有釋論解中論偈而波頗於彼傳來故譯也所以不妨智光是戒賢弟子而同時弘宗於那爛陀也。
鈔然此二三時下第二辨順違下一段鈔文科分為二。
初總相和會(二) 初賢首正會(二) 初問(然藏)後答(二) 初總答(自答)後别釋(二) 初無會(言無)二可會(三) 初總标二門(言無)二别釋二門(二) 初深密二意(二) 初攝生寬俠(初門) 後言教具缺(二約) 後妙智二意(二) 初益物漸次(第二) 後顯理增微(二顯) 後總結上意(依此) 後清涼出意(三) 初總解二了勝劣(今觀)二翻相宗了為不了(三) 初總明(二者)次别釋(二) 初攝生寬成不了(四) 初牒彼所立(何者) 二約喻反難(則得) 三約法反難(純菩) 四結成不了(是故) 後言教具成不了(四) 初牒彼所立(又如) 二約喻反難(言皆) 三約法反難(法華) 四結成不了(是故) 三結成(上二) 三出疏不引所以(恐法) 二别消疏文(疏文) 鈔藏和尚起信疏者此圭峰未移疏於論文下作注以前之古疏也當上卷伍張中文鈔。
▲各合為人悉檀者悉檀梵語此雲義宗然有四種為佛所說法有此四宗義類故一世界二為人三對治四第一義若天台雲悉者布也檀者此雲施也若會此二義者以四義宗布施於衆生皆令沾益今言各各為人者謂或聞說空則戒定慧增長或